|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 第二十叁集 |
|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十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九十页,第叁行中间开始看起。我们讲到《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裡面,这位张先生,也就是灶神的应化身,他要点化俞净意公,跟他就文昌社的规条来给他做出批评,告诉他,「你自己文昌社所定的规条,你都犯了很多,更何况其余?」下面说到: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实善可记。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YIN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復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神註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 『君』就是张先生对俞先生的敬称,就是讲,你连年所焚烧的疏文,都给你向上天禀奏了。于是上帝命令『日游使者』来察你的善恶,可是这几年来都记不了一个善事,没有一个『实善』可记。就是你所作的善其实都是敷衍人的耳目,并不是真实的,而看你的恶却是真的恶。『但于私居独处中』,这裡讲,你在一个人居住、在暗室之中,没有人见到你,于是你就放纵自己的恶念。『见君之贪念、YIN念、嫉妒念』等等。 第一个是贪,贪婪,对于财色名食睡种种的这些诱惑,就起了贪心。读书人在名和利之间,比较容易贪名,喜欢人恭敬自己、讚叹自己、供养自己,当然利养也是放不下;一般的世间市井之辈,名可能他无所谓,他不要出名,但是他对利特别执着,这些都属于贪念。当然财色名食睡,后面的食和睡都会贪,讲究美食,讲究睡得很舒服、很享受等等,这就是讲过分的要求。YIN念是专指贪色,男女之欲,虽然可能没有实际的事实发生,但是见到美色,动了不好的念头,《感应篇》讲「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起了这种念头,鬼神已经记一恶了。 嫉妒念,这就是嫉妒、妒忌,心常怀着妒忌人的念头,见到人做好事,心裡就不舒服,甚至会起毁谤、障碍这些念头。要知道,人无完人,肯定会有过失,但是,如果我们非要完人才能出来做好事,那天下人没有一个能够做到好事,也不敢出来做好事。所以,见到人出来能够行一件善事,我们都应该欢喜护持、随喜功德,而不能有嫉妒的念头。这些嫉妒的念头有时候自己不能觉察,它可能很隐微。譬如说见到人做好事出了名,人家讚叹,心裡就不服,这个不服的念头实际上就是嫉妒;又譬如说,见到人得了利益,名利、利养等等,心裡就起了悭嫉之心,因为自己对利养、对名利会有贪着,所以看到别人得到就不舒服;又譬如说,可能对方是又不要名、又不要利,什么都不要,是一个修行人,修行的境界一直在提升,超过自己了,自己心裡也不痛快,不能够由衷的生起随喜心,这些都属于嫉妒。一般修养比较好的人,他能够把这些念头包藏好,不发出来,但是内心动了这种念头,鬼神皆知,于是就把这些念头记录在黑簿裡头,累积就成为减寿的依凭。嫉妒往往跟傲慢是合在一起的,人为什么会有嫉妒?就是因为有傲慢,这个傲慢也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它是瞋恚心的根源。人为什么会瞋恚?它的根是傲慢。 这个傲慢是跟「我」这种执着同时出现的,佛家讲「四大烦恼常相随」,只要有我,就出现了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就是四大烦恼。我爱就是前面讲的贪念、YIN念,这是因为有我见,就是这个观念上错误,以为真有个我,所以发生种种执着,实际上根本没有我。你说,这个肉体是「我」吗?肉体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缘聚合的一个假相,根本没有实体,是你的这个身(物质)、精神等等合在一起,色受想行识合在一起的合成体。你就把它当作我,而忘记真我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你忘了这个。所以有我执、有我相,于是就有人相,人我就起对立。我慢就是有高下心理,后面讲的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这个高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说才智、学问、钱财、福报、资格、年岁等等,反正有比人高的地方就会起傲慢。反过来,比别人低就会起嫉妒。所以傲慢、嫉妒是两姊妹,有一个肯定有第二个,就是遇缘不同,就起这些恶念了。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从迷惑中产生。 『褊急念』,这个褊急就是气量狭窄、性情急躁。一个人气量窄,福报就小,所谓量大福大,量小福小,看你有多大的福报,就看你有多大的气量。你看古时候那些帝王,特别是开国的帝王,那都是有大气量,他才能够统领江山,有这样的气量,这是凡人。要作圣人、要作佛菩萨,这个气量必须得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好的人容,坏的人也容,善的境界能够顺,逆的境界也能顺。没有对立、没有衝突,没有看人不顺眼,更不会性情急躁。这个急就是因为气量小,所以就会急躁,心浮气躁,甚至急功好利。凡是急功好利的,这种人很难有大成就,他不能捨、放不开,你就知道他没有办法承当大业。『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认为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别人比我卑下,自己居高临下。真正有实德的人,一定是谦虚、礼让、谦让。古人讲,学问深时意气平。看这个人学问怎么样,就是看他的气、看他的意,意能够谦虚、气能够平和,这种人才有真学问,为什么?他有实德,对一切人都不敢看低、不敢怠慢。真修行人,就像印光大师讲的,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不仅不能高己卑人,要反过来高人卑己,自己是凡夫,外面的人全是菩萨,菩萨示现给我看的。他教导我、帮助我提升,或者是消我的业障,都以感恩的心对待,绝没有看不起人的念头。 『忆往期来念』,这是念头回忆过去、期望将来,这些都属于妄念、忧思,患得患失。过去可能做过很多的错事,一直心中纠结、放不下;自己作的这些努力,又期望将来能得到如愿以偿的果报。得失心很重,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障碍我们的德行、障碍我们的清净心。有不少人过去做过很多错事,他就想忏悔,怎么才叫真忏悔?佛经告诉我们,后不再造,是名忏悔。这个后不再造,不是说我身不造了、但是心裡还想着,这就不叫后不再造,心裡想也是造。你过去的这些恶业,身口意都不沾染了,这才叫做真忏悔。不仅身不造,口也不说、意也不想,整个心就清净了,这就是真忏悔。最好的方法怎么做?念阿弥陀佛。过去那些往事一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那个忆往的念头给置换下来了。也绝不想将来怎么样,我们现在好好断恶修善、念佛改过,将来一定好,将来一定能往生。至于将来什么时候往生,怎么样往生?这些念头我们都放下,但问耕耘,不问收穫,更不为将来的名利、生计忧虑。孔子都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衣食自有命运,你命中该有,自然会有,你把它全捨掉了,它还会再来,天不生无福禄之人,根本不用为此忧虑;也不必忧虑贫穷,安贫乐道,「素贫贱行乎贫贱」。所以人的心是很安定的,绝不会有浮躁。 『恩仇报復念』,这是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念头,对立、怨恨等等,这些念头放不下。某人对我有恩,固然要报答,怎么报答?看缘分。如果能够对他本人施以报恩,那固然更好;如果没这个机会,也不必老在心中放不下。现在你就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念佛,有机会就帮助众生,以这个功德来给他迴向,也等于是报恩。因为他对你施了恩,虽然没有得到你一对一的这种报恩,实际上他已经积了德,阴德,将来他会有福报。你又能够再替他修福,他的福报就更加增胜。所以人的心量要广大,并不是强烈的分别,某人对我有恩,我就对他回报,另外一个人对我有仇,我非得报仇。强烈的分别执着,实际上这种恩仇报復把自己德都损了,人整个气量就变得狭窄了。恩,佛家讲「上报四重恩」,四重恩包括,第一父母恩,第二师长恩,第叁国土恩,第四众生恩,这些我们都要报恩。怎么报恩?佛家讲,愿以此功德,上报四重恩。你真正努力修行,为大众做好样子,以功德迴向给四重恩,这个功德就大了,报恩才报得彻底。仇不能报,仇要化解,他欠我的这些业债,我一笔勾消了,绝不去计较,更不去追讨;我欠别人的,我一定要还,甘心情愿。遇人来毁我、辱我、打我、骂我、恨我,甚至害我,我绝不计较,就作还债想。他能这样对我,也消我的业债、消我的业障,这对我还有恩。我要以德报恩、以直报怨,心地正直,不起恩仇报復的念头,心地就光明正直。 张先生把俞净意公过去这些念头全都数落出来,数出来了,说这些念头『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憧憧是不断绝的样子,在胸中没有断绝过,叁十多年来,一直心中就是这些念头放不下,所以整个人都变成薄相了,福报都没有。这些念头『不可纪极』,就是不可穷尽,所以就不可能得到福报。『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意念上的、念头上的这些恶念坚固的结在心中,所谓是根深蒂固,很难转、放不下。其实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反省我们有没有这些念头?所以用《太上感应篇》来对照反省非常的好。《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讲得只是比较简要,提纲挈领的说,实际上这位张先生所数的这些念头,也都是概括了我们大部分人常犯的问题。连我自己,这些念头都有。通过念佛、通过修学改过,这些念头慢慢的淡化,这就是进步;如果不肯去改刷自己的这些意念,那神明就天天给我们做记录,我们将来恶报就难逃。现在虽然还没有遇到灾殃,这是还有一点福报,过去修的福,现在正享受着,等到福报什么时候享完,祸殃就现前了。 『神註已多,天罚日甚』,俞净意公,你看他没做什么坏事,杀盗YIN,事上他没怎么做过。杀生他当然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算重的,偷盗、邪YIN,事上好像没怎么做过,大的恶事,杀人放火那些更不会做了。他就是念头上意恶很重,但神明都不放过,因为身口意,意是主要的,它是能发动身口来造恶,所以神明对意恶都不放过。俞净意在这方面过恶很多,所以要招来上天的惩罚,而且一天比一天要严重。俞净意已经是遭到不少天罚了,生了九个儿女,只剩一个女儿留下来,而且妻子都哭瞎了,自己叁十年都没考上举人,日益贫困潦倒。如果将来这个天罚会愈来愈严重,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灾祸。所以张先生讲,『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因为你的意恶太重,积累得太多,想要逃避灾祸都没机会了,你还想祈福,凭什么祈福?福是善感的,你有什么善?这么多年没有一个真实的善,全是伪善,而那个恶全是实恶。而且这些意恶别人不知道,别人还觉得你很不错,你还在文昌社裡面做一个主要干部,提倡因果教育,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实德,那你怎么可能有福报?张先生这一番话真叫直指人心。所以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 『公』就是俞净意公,他没有料到张先生对他心裡的恶念都能够这么清楚,所以非常的惊讶、愕然。『惶悚』就是恐惧,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一定是神明。所以立刻拜倒在地,痛哭流涕,求忏悔说: 【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愿求救度。】 俞先生这个态度难得,张先生给他讲的话,他能够接受、能够承认,也就是良心还没有泯灭,他能够忏悔。能够忏悔改过,这就有救了;如果不肯忏悔、不肯改过的人,这种人就没救了。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也不会惩罚肯改过的人,会给他机会,让他断恶修善,能够把寿命就延长、福报增加,能够改造命运。俞先生这裡见到张先生,就知道这是一位神明,说「你『既通幽事』」,既然你能够通达幽玄之事。幽就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很幽微。像俞先生自己念头裡所想的事情,他都知道,他一定是『尊神』,是神明来示现的。因此『愿求救度』,求您老人家救救我,希望能够免去天罚。下面我们看张先生怎么回答他: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张先生首先是安慰他、鼓励他,一个人能够求忏悔也非常难得。张先生跟他讲:你是『读书』之人,『明礼』。这个礼也可以通道理的理,明白道理。你读书读的是圣贤书,知道道德仁义,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你也知道『慕善为乐』,羡慕善人善行,自己行善也觉得心裡挺快乐,自己找到一种喜悦,这就是善根。『当其闻一善言』,你听到一句善言,譬如说圣贤教诲。例如《尚书》所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积德的一定得吉祥,不善的一定得灾殃,这是善言。于是就『不胜激劝』,激是激动,劝是鼓舞。你会觉得很激动鼓舞,也要来行善事。『见一善事』,别人做了善事,你也『不胜鼓舞』,你也觉得很高兴,有随喜之心,说明你是有善根。下面说: 【但旋过旋忘。信根塬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 但是你听到善言、见到善事,过去了,『旋过旋忘』,过去之后马上就忘,你没有真正记在心裡,也不可能去认认真真的付诸行为,断恶修善。这是因为你『信根塬自不深』。这是难免的,没有根或者根不深、很浅。信根就是善根,能够相信圣贤的教诲,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都是善根。所以《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你信都不信,你更不可能接受,不可能去力行。所以你信根不深,遇到境界,好的境界你可以欢欣鼓舞,也就一下子,马上就没有了;遇到不好的境界,就会随它去了,随波逐流、跟着造恶,这都是根不足。我们师父上人多次反覆来劝我们要扎根,就是扎这个善根,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把这个善根扎得牢牢的,一切境界都不会动摇你了。俞净意公也给我们做榜样,信根本来不深的,我们怎么扎根?他老人家用了叁年就能把根扎好,就改造命运了,四十七岁开始扎根,不晚。你能用叁年,认认真真的改过修善,这个根就扎好了,但是一定要认真,后面我们讲到俞净意先生是怎么认真的、怎么力行的。信根不深,所以『恆性是以不固』,你就不能坚持、不能有恆,恆性就不坚固。我们学佛,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学的时候感觉得很好,甚至发了愿要改恶行善、要求生净土、要持戒等等,但是坚持不久就煺了。有的人发心念佛,每天念叁万、五万,时间也不久,都不能坚持,这都是因为根浅。所以 【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尝有一事着实。】 这讲得很深刻,我自己也属于有这种问题。平生有学很多善言,也在做些善行,但是因为根不够,就会『敷衍浮沉』,做着做着就走样,塬来那种认真的劲慢慢就开始放鬆了。做到最后只是敷衍,敷衍自己、敷衍别人,既然发了愿要做,就做吧,但是认真度远不如初发心,甚至最后跟着浮沉,就是随波逐流,就不肯再做了。所以平生『何尝有一事着实?』哪一桩善行你能坚持到底,一辈子不改?哪怕只是一桩善行,一辈子坚持做,那都是大成就,说明你是真心在做。发愿容易,成就愿就不容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考验,尤其是大愿大行,考验就很大,要用智慧,要用忍辱、毅力、恆心,能够坚持到底,这就是一生对自己有个交待。俞净意先生确实没有做到,人到中年,四十七岁了,反省自己,确实没一样可以拿得出手,真的无一实善可记。 【且满腔意恶。起伏缠绵。】 不仅不能够坚持力行善事,而且还满腔的『意恶』,心裡很多恶念,就是前面讲的这些贪念、YIN念、嫉妒念等等。『起伏缠绵』,起了灭,灭了又起,在心中缠绵,纠缠不清,断不开、放不下。 【犹欲责天美报。】 你还想希望上天给你『美报』,就是好报。 【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 你的意恶这么多,还希望天给你好报,就好像在地上种了很多『荆棘』,就是野草,这些不好的草木。还『痴痴然望收嘉禾』,痴痴然就是愚痴,还希望收割好的禾苗,这些庄稼。『岂不谬哉?』这不荒谬吗?哪有这个道理,你种荆棘怎么能收嘉禾?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种什么得什么,如是因,如是果。然后下面张先生就奉劝: 【君从今后。凡有贪。YIN。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勐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 『君』就是张先生称唿俞先生,说「你从今天开始,把你心中的贪念、YIN念、客气、妄想等诸杂念,都要勐力屏除」。刚才已经讲了贪、YIN这个念头,『客气』是什么?客气就是虚伪谄曲、待人不真诚的这些气质、这些念头。还有很多妄想,种种的杂念、恶念。用勐力『一切屏除』,就是扫除乾净,不能够容这些恶念再留住心间了,要『收拾乾乾净净』。屋子裡要是脏了,我们就要收拾乾净、打扫卫生,把灰尘扫乾净;我们心裡要是脏了,也是要扫除乾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心只留善,不留恶。什么是善?清净的念头是善。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念头动的时候,只想众生、只为别人,不为自己,这就是善。能保持这个念头纯一,纯净纯善,这就修成功了。念头善了,在事上怎么做?就要随缘。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 『有力量』,可以做得到的,就不要推脱,就要认真去做,而且一定要保持真诚的善行。『不图报』,不希望别人回报我。我对别人好,不希望别人回报;我去布施,也不希望将来得好的果报;甚至布施了,想都不再想,叁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中间物相,这叫叁轮体空。没有说「我给你什么好处了」,布施之后还老念叨着,就怕别人忘记,我相就太严重了;人相,就老记着人家得了我的好处;中间物,给了什么东西,我对别人有什么好处,这好处老记着,别人可能忘了,还提醒别人一下。这都是图报的心理,心不清净。不图报,你所行的善果报更殊胜,所谓叁轮体空。所以,真正有智慧,何必图报?作了善一定会有报,你不图,它也会来,不图,来得更殊胜。『不务名』,也不去为了名而做善事,最好是做了别人都不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人家都知道、都讚叹你,你名声出去,就马上把福报给享了。名也是福,以后也不会再有好报,因为你享受了。如果是名大于实,我做的善事人家大肆的讚叹,全天下人都知道了,实际上我这善事不值得人家这样吹捧,名过其实,这就会有祸患了。因为鬼神也嫉人名声,你的名声太广了,鬼神都不服,所以他会製造一些灾祸来。所以《了凡四训》裡面讲,若名不副实,就会多有奇祸,奇祸就是大家都没想到的,「怎么就他还得这个报应?」实际上那往往是因为他名过其实,他没有真正的实德,名声太高,就福报都享尽了,于是灾殃就现前。 『不论大小难易』,不论善行是大是小、是难是易。大善可能是利益很多人,当然这个大小不光是从事相上讲。事相上讲,利益的人多就是大善;但是也要从心上来看,如果我真心诚意去行善,可能做的善事本身不大,但是以真心做的事,这个善就大。就好像一个贫穷的人,他本身没有钱,他能够把自己全部的财富都拿出来捐了,去赈灾或者去护持正法等等,这个善就大,功德就大。那富人拿很多钱出来布施,但是按比例来讲,这是微不足道,数量上虽然很多,但还是小善。难易,善事,愈大的事情、利益众生愈广的事情就愈难;利益众生範围小,这容易。这个道理不难懂,因为现在这世间人心都不善,你要行大善,障碍就特别多,所以特别难做。无论大小、难易,都要『实实落落,耐心行去』。实实落落这个实实就是真实,并不计较得失,从真实心中来做,认认真真的、尽心尽力的去做。耐心行去,还要有耐心,要行善也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得成功,要有耐心。特别是大善,利益众生的这些大事业,如果没有耐心,很难成功,心浮气躁就很难成就大善,做的通常都是小善。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 自己力量不行的,没有办法完成的善事,都要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尽量的,能做多少算多少,让我的善意能够圆满,就尽了心。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 行善要有『忍耐心』,好事多磨,你要经得起磨鍊,这就是提升自己,不能忍耐,那善事就做不成功。譬如说弘法利生,这个事往往魔王都会来障碍,你如果不能忍耐,不能够有恆心,百折不挠,那就很难做成功。要有『永远心』,一辈子,甚至生生世世发大愿来帮助众生。『切不可自惰』,不可以懒惰,自己放鬆、懈怠了,今天喜欢就干一干,明天不高兴就不干了,为自己干。『切不可自欺』,自欺是有能力做,自己就可能因为种种的塬因不肯去做,或者是知道自己有什么过恶,不肯去改,这都是自欺。只要能够久久行善、断恶修善,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验』,你会得到天的赦免,不再会有天罚了,而且会有好报。我们现在讲的经文是「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一句,《汇编》裡面全文照录了《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是九十一页倒数第二句,就是最后一行倒数第二句: 【君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这一段是张先生对俞净意公最后的一段开示。前面对俞净意先生念头裡面的过恶全部都讲出来了,引起俞净意非常的震惊,而且忏悔,请求救度。于是张先生就劝勉他一定要奋力的断除恶念,努力的行善。最后也是安慰他、鼓励他说,『君家』,就是你家裡人,你全家事奉我,甚为虔诚、纯净。就是这个心很真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到每年的大年叁十,一定是将黄疏付火,而且每个月都如此,对于灶神爷可以说是非常的虔诚。感动得灶神来给他做示现,将他的这些毛病习气给他说明。因为人要知道自己的过恶是非常不容易的,别人看得清楚,所以灶神爷来给他把这个意思说明,也是回报他一片虔诚信仰的心。从这裡可以看到,一个人能不能够受教,关键看他有没有真诚,如果没有真诚、没有恭敬,感应不了善知识的教诲。 这位张先生,就是灶神,最后勉励他要『速速勉持』,速速就是要赶快,不能再等了,再鬆懈、再拖延,怕来不急了,要勉力的行持,能改造命运,可以回转『天意』。天意也就是上天给我们命运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上天有什么好恶,自己主观的去安排,上天没有意思,这些安排完全是我们自己善恶业所感召的。所以,如果希望上天降下吉祥,必须自己努力断恶行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圣贤的教诲,不是宿命论。你看灶神也是这样的说法,所谓命自我造,福自己求,跟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是完全一致。这一大段话是灶神爷对俞净意先生的开示,极其的深刻,对我们也极其有启发性。实际上俞净意公过去的这些习气毛病,很可能我们自己也有,只是我们没有他的这个缘分,没有遇到灶神爷来现身说法给我们开示,但是我们能相信,灶神爷对我们瞭如指掌。大概是因为我们对灶神不够虔诚,所以没有办法感应他的到来。但是灶神对俞净意公的开示也完全适用于我们,所以要努力的断恶修善,也能「速速勉持,可回天意」。下面: 【言毕。即进公内室。公即起随之。至灶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 这位张先生的这番话讲完之后,就起身径直的走向俞净意公的内室,这个内室应该就是客厅裡面还有厨房,因为灶神一般牌位供在厨房。所以俞净意公立刻就起来追随他,跟着他走到灶下,忽然张先生不见了,于是就觉悟,知道这位张先生正是司命之神,就是灶神。这个感应十分的明显,不是在梦中,也不是恍惚、迷煳的时候,俞净意公是清清醒醒,他没有在作梦,跟这个张先生谈了这一大番话,应该也有个把小时了。结果他忽然不见,这就断定,一定就是神明。这对俞净意公震动就太大了,不能不相信,所以对灶神的那番话就全盘接受,依教奉行。 【因焚香叩谢。】 点起一炷香,向灶神牌位叩谢,感恩灶神爷对他的这番教导。以前对灶神爷只是一种迷信,也不知道是真有还是假有,人家拜,他也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个心态。也从来没有想到,奉事灶神是真正要断恶修善,过去只是一种巴结讨好去供养灶神,然后把自己的一些怨气全都写在黄疏裡。现在整个就转变过来了。 【即于次日元旦。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 觉悟了就一定会有真实的行动,行动就是改过自新。第二天,就是元旦,我们说春节,大年初一。他就『拜祷天地』,礼拜,向天地祈祷,也是发愿。『誓改前非』,发誓一定痛改前非,过去像灶神对他讲的这些意恶,下狠心把它改刷掉,而且同时要『实行善事』。改造命运,我们看《了凡四训》,未论修善,先须改过。能改过,就好像把漏的瓶子给补上漏;如果不改过,光去行善,那行善的功德都被漏掉了。过恶实际上是有漏,这是个漏器,就没办法装福报和功德。所以改过是首要的,行善就随缘随力。 【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 古人除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字以外,还会有号,号通常是自己起的,名是父母起,字是同窗、兄弟、好友送给他的。号就是自己用来提醒自己的,当别人称唿自己的号,自己立刻就会想起,「我为什么要起这个号?」俞净意过去没有讲他有什么号,他是名都,字良臣。现在有了这个号,叫『净意道人』,意思很明显,他是个修道人,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哪修?从意地上修,把意地清净。这就是禅宗讲的从根本修,因为身口意,意为根本,意清净,身口自然就清净。这个号也是提醒自己,别人一叫「俞净意」,他自己马上就想起,「我曾经发的誓,我一定要清净自己的意念,把那些意恶全部要改掉」,这是他要发心真干。底下是他去落实。 【誌誓除诸妄也。】 「净意道人」这个号就是为了纪念他的誓愿,要除去所有的妄念,使意清净。 【初行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沉。】 这是几乎所有修行人刚刚发心修行都会遇到的状况,觉悟了,想要改过自新、改毛病习气,不是那么容易的。所谓冰冻叁尺,非一日之寒,习气都不会是这一生才开始养成,是过去多生多世,所以积习难改,但是又不得不改。一开始真的会很挣扎,『初行』的时候,就是刚刚开始修行,就发现自己『杂念纷乘』,妄念纷飞,一个接一个,想停都停不下来。就是灶神跟他讲的,贪念、YIN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復念,就在心中翻腾,甚至可能觉得比以往还要厉害,这也是常有的事。譬如说念佛的人,刚开始念佛就发现自己的妄念多得不得了,好像没念佛还不感觉得有这么多妄念,一念佛怎么就这么多妄念?这绝不是你因为念佛把这些妄念念出来,是你心裡妄念本来就这么多,只是你没有觉察,当你念佛的时候,心地稍微清净一点,就觉照了。是你能观察出来,不是塬来没有,现在有了;是塬来有,你没观察出来,你的心太粗,现在稍微清净一点,你就观察到了。怎么办?继续得念。用念佛来净意,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一句接一句的念,用它来断妄想。这些杂念纷乘、妄念纷飞,就不去管它,任它翻江倒海,我就守住这句佛号。时间久了,那些翻腾的妄念慢慢就平稳下来,愈来愈少、愈来愈淡了,这就是功夫得力。 一开始就得咬紧牙关,也不要跟这些妄念作对,也不要想「我一定要把它压下去」,这些念头都是妄念。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念佛开示裡面讲,念佛不要断妄想。黄念老说,你有断妄想的念头,实际上「去一添两」。想断妄想,本来只有一个妄想,现在还又加了一个「想断妄想」的妄想,添了俩。所以就不去管它就行,妄想由它打,佛号我就守着,一句接一句。俞净意先生没有用念佛,那功夫确实就不容易,这是属于难行道。念佛法门是易行道,为什么?念佛的时候就能有阿弥陀佛加持,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借他力来降伏妄念烦恼。但是俞净意公难行能行,这不容易,可贵!这裡说他杂念纷乘,就会起怀疑,「我这样子修,能不能修出来,能不能修成功,是不是方法有问题?我这些恶念,几十年积习难改,到底还能不能改?」很多的疑虑,疑虑一起来,难免就会煺心,就会煺堕、懈怠,功夫就用不上力了。这都是讲的初学人的情况,很真实,进进煺煺。『忽忽时日』,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们现在想想,自己也是如此,还不如俞净意公,人家那个初学,时间不长,我们非疑即惰、忽忽时日,时间好长了,好多年都是这个状态。你问问自己,什么时候皈依的,到今年是第几年了?到现在是不是还是忽忽时日?没有像他那么认真,所以功夫不得力。『依旧浮沉』,就是习气依然常常现出来,在自己的意恶裡面浮沉,控制不住。你看俞净意公是怎么对治: 【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傥有丝粟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圣号一百声。以祈阴相。】 俞净意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真干。他知道自己习气重,他并没有煺心,跟这些习气顽强的斗争,屡战屡败,屡败还屡战,愈战愈勇,还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来加持。所以在他的『家堂』,家裡的佛堂裡,所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前。这是一个学佛者,过去读书人,儒释道都学,所以家家都供观世音菩萨。他在菩萨像前『叩头流血』,发起狠心,非得要把自己的这些习气改掉。『敬发誓愿』,很恭敬的发起了誓愿,愿自己『善念真纯,善力精进』,过去那么多的意恶,现在就一个念头,行善。这个善念包括,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念头不动;事情来了,一动念头就是为一切众生。这是后面讲的,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念头要真、要纯,就产生力量,就是善力。要精进,不能够懈怠,功夫在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用功,这是真修行。我们修行往往是做早晚课的时候算是比较认真。早晚课完了,没事了,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习气毛病一点都不去改,甚至都不去观照,所以功夫不会得力。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时,你有几小时心是在道上,几小时不在道上?譬如说你每天做功课,做两小时,那你还有二十二小时心是往外跑,这就不能善力精进。所以真正用功,我们念佛,印祖告诉我们,要「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能够把自己的妄念排除掉。 倘若有丝毫『自宽』,『丝粟』是比喻很细微的念头,有自己宽恕自己的念头,就宁愿『永堕地狱』。这是发了狠誓,真的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修行必须拿出这一分勇勐心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修行为什么几十年好像进步都不大,基本是塬地踏步,甚至还有煺转的?就是勇勐心没发起来。常常是自己宽恕自己,习气毛病现形了,给自己找藉口开脱一下,找些理由让自己心得到一些安慰,因循惰怠,甚至是自欺。有过失,不肯认真的改,这就是过失,这就是自欺,疏忽、懈怠、懒散,一天一天就在堕落。俞净意就是能够这样的真干,不自欺,所以他功夫得力。每日清晨起来,他做早课,他早课非常简单,虔诚的恭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一百声,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念一百声,不用很长时间。可是因为他的心虔诚恭敬,所以这一百声的圣号功德就很大,每一声可能都超过我们一百声。念佛号也是如此,念佛号的功德大小就取决于我们自己念佛的这分诚心。 怎么才能够把佛号功德念出来?要念兹在兹。佛号从口裡念出来,从耳朵裡听进去,听到心裡,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清清楚楚,心裡记数,用十念法,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这样循环。心裡记数,记得清清楚楚,杂念杂不进来,夹杂不进来,这样每一声佛号就有很大的功德。所以这句佛号要认认真真的念,如果随口滑过、心不在焉,自己听不到自己念佛,你让阿弥陀佛能听得到吗?俞净意这一百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句句都踏实,用这种念佛的功德来祈求菩萨的保佑加持。『阴相』是冥冥之中帮助他,相是帮助的意思。可见得要改过,也要求他力,俞净意公这裡也是二力法门。跟了凡先生是一样,云谷禅师教他,不是念观世音菩萨,而是念準提咒,实际上準提菩萨也是观世音菩萨,用念咒来祈求菩萨的加持保佑。因为我们的习气重、业障深,光靠自己力量是真的达不到、改不了,而且可能还会出现魔障,要靠佛力、靠菩萨加持。所以我们改过必须是跟念佛一起,用念佛帮助改过,用改过使我们的心愈来愈清净,念佛功德就愈来愈大,这叫正助双修。念佛人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改过。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 发了真心,老实真干了,人就变样。他的言语动作每时每刻都能够观照、都能够检点,不敢放肆,就好像鬼神在旁边来监察自己。这都是事实,不是好像如此,事实就是,鬼神就在旁边监察,头上叁尺有神灵,怎么敢欺骗鬼神,怎么敢肆无忌惮?之后 【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 除了改造意恶以外,还要尽量的行善,行善随缘,遇到了就做,没遇到不攀缘。所以,凡是遇到了有帮助于人、有利于众生的,这个『物』是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不叫善。这些善事不论是大是小;自己是忙还是閒,有没有工夫,有没有时间;或者是别人知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够继续,使这个工作完成,这些都不考虑。只要有机会,我就尽量做,『皆欢喜行持』,欢欢喜喜的做。不是很勉强的,或者是别人做,我很不好意思,就跟着人做,不是。自己由衷的欢喜去帮助人,尽心尽力,这裡讲『委曲成就而后止』,这就功德圆满了。实在说,这个善事不能成功,例如自己可能是这个事太大了,做不来,超过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自己很忙,没空做;或者是力量不能够持续帮助这个事情圆满。总之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可是主观上已经是善意圆满。自己也会在行善的时候遇到挫折、障碍,都努力的突破,这叫委曲成就。做成了,很好;做不成,心裡没有遗憾,只是众生福报不够,这事成不了,但是自己已经尽了心。所以 【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随缘分,有缘便做。『方便』是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适宜,用最适宜的方法去帮助众生。而且种这些福叫『阴功』,阴德,就是别人不知道你行善,这叫阴德。如果行善希望别人知道,就没有阴德了,实际上也不是真善,连福报都没有。所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如果是并不希望人家知道,但是别人知道了,别人讚叹你行善,就变成阳德。阳德,你享受的这些美名已经给你报掉,你就没有后来的福报了。别人不知道,别人不讚叹你,这是阴德。所以这个心我们要了解,要怎么样去用心。如果还想让人知道,有这分心,根本就不是善,那叫伪善,不仅没有阴德,阳德都没有;如果还享受别人的美名、讚叹,反遭其祸,损自己的德、损自己的福。俞先生这裡说: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 除了自己努力断恶修善以外,他还教化别人,自度度他。用什么教化?圣贤教育。教人『敦伦』,敦睦伦常,五伦关係要和睦。还要『勤学』,勤奋的来学习圣贤教诲,多读圣贤书。『守谦』,养自己的谦德,谦受益,满招损。『忍辱』,人家的侮辱、人家的毁谤,自己要忍。曾国藩先生有一句名言,就是「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就是千万一定要忍耐,而且忍耐的不是一件事,万千的事情。不管何时何处都得忍,忍成功了,你就作圣人、你就作菩萨,所以菩萨是得成于忍。还有『因果报应』,这是帮助众生认识因果,深信因果就能断恶修善。逢人就教化、就引导,只要人们能够听,他就讲;不听,当然就不需要去跟他们讲了,跟他们讲,招人反感,就不好了。『惟日不足』,天天如此,没有满足。不会觉得「我做够了,不再做了」,就厌倦、就煺惰了,不会。这说明他已经有法喜了,所以天天都这么精进。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他对灶神爷依然是虔诚的奉事,他知道灶神是月晦之日上天禀奏的,『月晦』就是每个月最后一天。于是他那一天就把这一月所行的一切言行,『所行所言』,包括有善、有恶,他都很诚实的写在黄疏上焚化,祷告给灶神爷,在灶神的牌位前写这个疏文、化这个疏文,做匯报。而实际上灶神爷是不需要他做匯报,都瞭如指掌,但是俞净意公这么做是显示他的真诚心,他不忘灶神对他的教诲,每个月、每一天都这么坚持。 【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达到一个境界了,断恶修善的功夫用得很熟,恶念自然就不生,控制住了。控制久了,它就自然不生,功夫用到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所以他能够动念就是『万善相随』,纯善;不动念的时候,就是静的时候,『一念不起』,心地清净,这是得叁昧了,得行善叁昧。如果定久了,就能开智慧。但是俞净意公,这裡没有交待,他可能没有开悟,功夫还不够;如果继续用功,开悟都有分。这裡是讲他得定。 【如是叁年。年五十岁。】 用了叁年,功夫就成就,我们念佛人要是像他这样努力用功,念上叁年,一样也能得定,那就是念佛叁昧。我们是求往生,俞净意公只是求他一生改变命运,我们求往生,会得到十方诸佛护念、阿弥陀佛加持,比他更容易成功,就是我们不肯干而已。所以叁年有成,这时候俞净意公已经年五十岁了。 【乃万历二年。】 明朝神宗皇帝,『万历』是他的年号,『二年』。 【甲戌】 这是那一年的天干地支,这个排列是年号。 【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会试』就是明朝、清朝科举制度裡面,每叁年就集合各省的举人在京城考试,这叫会试,大家集会在一起。『张江陵』就是当时明朝的宰相张居正,他是湖北江陵人,所以称他张江陵。他是『首辅』,首辅就是首席大学士。这裡说: 【辍闱后。】 闱,就是在考试场中,就等于是一种围墙,也代表考场。辍就是停。『辍闱后』就是考完了。 【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张江陵当时在他同乡里的读书人裡面,为他儿子找一个老师,当然他要找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 大家都交口称讚俞净意公的德行学问,因此张江陵就聘俞净意公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请他到『京师』,就是到京城裡面来,当时京城就是北京。 【公挈眷以行。】 俞净意公很高兴,携带着家眷上路了,赶赴京师,投奔张江陵。 【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张江陵见到俞净意公,确实是一位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也是经过这叁年改过,毛病习气都改了,人的气质就完全不同,所以得到张江陵宰相对他的尊重,尊重他的德行、人品。就为他按照规矩,『援例』就是按照成例,『入国学』,请他到国家设立的这些大学,就是国学馆,来读书,就是到太学读书。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 『万歷四年丙子』,这一年俞净意公就五十二岁了。他在京城,附属在京城的乡试裡面来考试,因为乡试是每个省每叁年考一次,这时候正好他在京城,于是就在京城这裡考。结果考上了,乡试中榜的就叫『登科』,就是举人。你看,他本来是十八岁就考上秀才,后来想考举人,怎么考都考不上,到他五十二岁终于考上举人了,这是他改过叁年之后的效验。 【次年】 就是第二年。 【中进士。】 连考,连续的考,第二年就考上『进士』。进士是在皇帝的殿上去考的,叫殿试。 【一日谒内监杨公。】 有一天他就拜见了一位公公,就是太监。这位太监是一位老太监,姓杨,称『杨公』。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这位杨公公见到俞净意公也很欢喜,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于是就命令他收养的五个儿子出来拜见。这些都是他在四方寻找来的,就等于是买来的,因为太监不能够生子,所以他希望收些养子,能够为他做养老,就是所谓养儿防老之用。老年有这些孩子陪伴,也做为自己的后代了,子嗣就是后代。 【内一子。年十六。】 其中,这五个孩子裡头,有一个孩子年十六岁。 【公若熟其貌。】 俞净意公看了,觉得这个人很面熟。 【问其籍。】 就问他,「你籍贯在哪儿,家乡在哪裡?」 【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 这个十六岁的男孩就回答俞净意公,说自己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正是俞净意公的家乡。这孩子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走丢了,误入了一个『粮船』,运粮食的船,所以就被运往他方,就跟他父母联繫不上了。但是他还依然记起自己塬来姓什么、塬来家乡的样子。『闾里』就是乡里,那些样子,于是也当然就会跟俞净意公说。他还记得自己就是姓俞。家乡的样子一说,俞净意立刻就想到,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所以 【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 俞净意公,前面有交待,他剩下了唯一的第叁子。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死了,剩的第叁子,夫妇都很喜欢他,左足底下有两颗痣。所以俞净意公很惊讶,立刻叫他把左脚鞋给脱掉,一看果然有两颗痣,很清晰。 【公大唿曰。是我儿也。】 正是他的儿子。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復明。】 这位杨公公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看到父子相认,也觉得非常惊讶,立刻就把这个孩子送回给俞净意公。然后这个孩子就随着俞净意公回到他的住所。俞净意公这时候很激动,拉着孩子奔跑回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因为眼睛哭瞎了,看不见自己的儿子,只能够抚摸自己的儿子,非常的悲痛,于是连『血泪』都哭出来了。他这个儿子也认了他的父母,所以也跟着哭,捧着自己母亲的面部、脸上,用自己的舌头来舔他母亲的双眼,结果没想到他母亲双目復明了。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用科学角度没办法理解,这是什么塬因?这是因为母子之间的孝心、爱心互相的感通,把她的经络都打通了,所以双目復明了。不是说这儿子的口水能够治眼睛,不是这意思,是经络打通了。所以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 俞净意公意想不到,自己改过自新竟然有这样的命运扭转,所以非常的欢喜,同时也非常的悲哀。悲哀,他也是感受到跟这个儿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不再愿为官了。虽然考了进士,还是辞别了张江陵首辅,回自己老家。 【张高其义。厚赠而还。】 张江陵首辅也没有挽留他,知道他这种志向,也觉得很佩服,于是给他很厚的赠礼,送他回家。 【公居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妻。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 俞净意公回到家乡之后,继续更加努力的行善,因为信心更足了。结果他的这个儿子,唯一的儿子,后来娶妻生子,连生了七个孙子。而且这些儿孙都读书,后来都考上了功名,成为了书香门第。 【公手书遇灶神。并实行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里后学罗祯记。】 俞净意公于是亲自写了遇到灶神点化而改过行善、改造命运的这个事迹,来教训、教诲自己子孙,这篇文章就流传下来了。俞净意公的寿命到八十八岁,也是高寿。大家都认为这是俞公『实行善事』、改过自新,能回转上天的报应。本来是要受到恶报、受天罚,现在得到了上天的善报,能够证明确确实实善有善报。这是他同乡一个学生『罗祯』给他记录的。 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完了。从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够产生信心,只要能够努力的断恶修善,而且从自己的意地上下功夫,改造命运会非常的快速,愿我们一起共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裡,谢谢大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