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禅师: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白云禅师所有开示



 白云禅师: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


 下载DOC文档  



  知识、经验须从修行中完成修养,才能成为智慧,否则将是佛法中所谓的“所知障”,而“所知”之所以成为障碍,就是因为“所知”不完整,所以学佛行修要求解行并重。

  “解”就是知见,指知识、经验;“行”是将知识、经验付诸实行,于现实生活中认识、了解、体会、发现。可是,谁去认识、了解?是谁要体会、发现?当然是学佛者的那个“我”!所以说学佛修行永远是自己的事。但有的人尽要求别人是佛菩萨,自己却不在乎,当个众生。他们对别人要求苛刻,挑剔别人:“你是个学佛的人还这样子,你看你这个出家人一点修养都没有。”但他却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宁愿停留原地当个众生。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

  学佛是为自己,可是人都难免犯这种毛病,所以佛教才提醒人要“返照”——要学佛的人在看见别人缺点的时刻,反过来照见自己。有时候一件事处理得不理想,旁人会批评主事者笨,可是如果让这个批评别人笨的旁观者处理,结果又如何?说不定更糟糕,说不定他自己比别人更笨。学佛是为了自己,待自己具备了修养,则可以依这份修养适时地帮助别人。所以,先要从自己的身、口、意着手,慢慢调理以成为修养。

  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平常不一定要用言语去对别人说些什么,身体的行为完全可以影响他人。当然,除此若还能加上言语,表现会更好,但是否真能更好,关键在于内心的意念。意念不经调理,身、口必然随之起变化、生作用。意念调理得愈好,身、口的表现才愈理想。

  意念,从每一个人的“我”,也就是所谓的“心”而来,心是主宰。主宰者是否能达到“好”,关系到平时从知识、经验中的了解体会,是否从中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这就是学佛修行。有了修行、具备了修养,才可以肯定是在“办道”。

  修行的目的,在于成就觉悟之道,而人之所以造业,是因为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经验不够,依自我意识我行我素,不调理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愈来愈好。又由于将自己的“我”放在别人身上,所以经常衍生问题。因此,如果平常遇到了一些看起来不是自己造成的问题,却夹在中间蒙受伤害时,不要埋怨,还是要多想想:是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是不是还有缺点?能够这么时时要求自己趋向完美,自然可以慢慢变得有修养、有智慧。相反,如果没有这些功夫,就不可能达到完美,这也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必然现象。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

  只谈因果报应,让人担心、害怕、恐惧,感觉日子愈来愈不好过。所以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就该时时警惕自己:要种“好”的“因”,以期盼将来得到“好”的“果”。人的世界有太多的约束,犹如大大小小的框框将自己框在里面不得自在。而学佛就是希望将这些条条框框逐一解脱,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了学佛的方向——在行向解脱之余又找个法门、设个框框,将自己框起来。我常说:学佛如果愈学愈平静、安详、快乐,就表示学对了。如果未学佛以前本来很好,学了佛反而不自在,表示学错了方向。

  之所以要开拓自我,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潜力的获得,有道理、方法,但不能搞错方向。学佛者要特别注意,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有些人稍懂一些佛法,就拿佛法挑剔别人,其实真正有修养的人看见别人的缺点时,一定会反过来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缺点,绝不是希望别人当佛菩萨,自己永远当众生。

  所谓“心”为主宰,也就是“我”在主宰。因此一切的行为,好的是自己,不好的还是自己,所以说造作是一种行为,可以成业,也可以修行成道。即使是“道”,仍不离于行为。既然如此,同样是行为,为什么要造业,而不行道呢?现实生活中,一切关系人与事者,无论是事业、工作,还是各阶层的环境,处处可以修养“我”、发现“我”,处处有佛法。一旦发现了法在哪里,“我”就有调适的机会。

  学佛是修养自己,不是修理别人,是为了要开发自己的潜力

  所谓的觉悟,不是心灰意懒,不是像有的人那样自以为看透了,别人问他为什么学佛时,他回答:“唉,这个世间我已经看透了。”他真的看透了吗?世间是看不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有很多佛像制造得都不错,十分庄严,令人见了心生欢喜,可是我们未必看透了什么,反倒是制造佛像的人是否具备佛教正信的观念才是关键,否则有的制造佛像的人在佛像后面挖个洞,放进蝎子、野蜂、蜈蚣之类的五毒,再封起来,表面上如何看得透?看透的,只是表面上的金身,其实内里一塌糊涂,怎么也洞悉不了。不过,也有荒谬的供奉者主动要求放进这些东西,认为如此才有灵感。佛家讲求清净,放进了这些东西,岂不是希望招致凶恶、狠毒?所以说,要看透实在很难。

  又有的人,拥有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可那却是假牙。所以说人不可能事事看得透,何况人生中的“财、色、名、食、睡”?五欲不是看不看得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到不贪的问题。于欲,能不贪就很不错了。学佛须懂得:如何把握由贪欲而少欲,然后清净欲。这就是修行。

  修行,绝不可能一下子就看透了,即使只是寻常的三餐,我们看到某一道菜似乎很好吃都不免要多夹几次菜,这也是贪的现象,只求自己的喜欢与满足就是贪。自己喜欢的,难道别人不喜欢吗?如果自己喜欢、别人也喜欢,却不在乎别人,终将造成伤害。所以我一再提醒,学佛的大前提在于不要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最后要送给大家两句话:不妨从现实生活中去实践──自己活得快乐一点,但也不要让别人不快乐。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白云禅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白云禅师讲般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