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然上人:彻底而言,若非极乐,不能离生死,若非念佛,不能生极乐 |
|
答秀实夫人书 来函详悉。为闻念佛之理,特自远方遣使前来,念佛之志,令人感动。 所寻念佛之事,为往生极乐者,一切之行,皆无胜于念佛之行;所以者何?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故也。 言「本愿」者,阿弥陀佛未成佛之昔,名为法藏菩萨之时,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其中为一切众生之往生,发一誓愿,名为「念佛往生」之本愿,即《无量寿经》上卷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和尚释此愿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言「念佛」者,非忆念佛之法身,亦非观想佛之相好;唯一心专称弥陀名号,此名为念佛也,是故言「称我名号」。念佛以外之一切行,非弥陀本愿故,设虽殊胜之行,亦不及念佛。凡欲生其国之人,应当随顺其佛之愿;是故欲生弥陀净土之人,应当随顺弥陀誓愿。非本愿之余行,更不能企及本愿之念佛;是故,为往生极乐,无胜于念佛之行。非往生之道,亦各有其殊胜之法;然而众生离生死之道,佛之教法虽多,此时之人欲离生死,脱三界之道,唯有往生极乐,此旨是圣教之大意也。 次,往生极乐,其行虽有种种,我等之往生,念佛最为契应,所以者何?佛之本愿故也,托佛愿力,往生易得。彻底而言:若非极乐,不能离生死;若非念佛,不能生极乐。是故,深信此旨,专愿极乐,一向念佛,应思今生必离生死。 又,四十八愿,一一愿之结论皆言「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然而,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应知誓愿不虚,是故,众生称念,一人不漏,皆得往生;若不然者,谁信弥陀已成佛乎!虽三宝灭尽之时,一念尚得往生;虽五逆深重之人,十念亦得往生;何况生于三宝之世,不造五逆之我等,称念弥陀名号,往生无疑。今遇此愿,诚非普通之缘,应由心欢喜。若遇而不信,则犹如不遇;今当深信本愿,勿疑往生,决无二心,勤于念佛,必于今生脱离生死,往生极乐。 又《观无量寿经》言: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此是弥陀光明唯照念佛众生,不照诸余一切行人。云何唯选念佛而照摄乎?善导和尚释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念佛是弥陀本愿行故,成佛之光明,还照信本地誓愿之信心念佛人;余行非本愿故,弥陀之光明嫌而不照也。今,求生极乐之人,应思行本愿之念佛,蒙光明之摄取。以此论之:念佛甚为重要,故应常勤念佛。 又,释迦如来于此《观经》之中,说毕定散种种行之后,将付嘱阿难之时,前所说之散善三福业,定善十三观,不付嘱之;唯付嘱念佛之行。 《观经》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和尚释此文云: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定散之种种行,非弥陀本愿,是故释迦如来付嘱往生之行,即不付嘱余之定善散善之行;念佛是弥陀本愿行故,即选择而付嘱本愿之行。今顺释迦之教,求生极乐之人,应修付嘱之念佛,以契释尊之心。以此论之:亦应常勤念佛,以契释尊付嘱。 又,六方恒沙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世界,专为证诚「唯念弥陀名号,必得往生,真实不虚。」此亦念佛是弥陀本愿故,六方恒沙诸佛皆证诚;余行非本愿故,六方恒沙诸佛不证诚。以此论之:更应常勤念佛,凭弥陀本愿,顺释尊付嘱,蒙六方诸佛之证诚护念。弥陀本愿,释尊付嘱,六方诸佛护念,一一真实不虚,是故念佛之行,胜一切行。 又,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净土祖师虽多,偏依善导。往生之行虽多,善导和尚之意,大分为二:一者专修,即是念佛;二者杂修,所谓一切诸行,上所言定善散善是也。善导和尚《往生礼赞》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此是专修与杂修之得失:得者得往生,所谓念佛之人,十人即十人往生,百人即百人往生;失者失往生,杂修之人,百中稀有一二人得往生,其余不得往生,千中稀有三五人得往生,其余不得往生。专修之人皆得往生者,何故?与弥陀本愿相应故,随顺释尊教法故。杂修之人得生少者,何故?违弥陀本愿故。念佛求生净土者,与释迦弥陀之心相应;杂修求生净土者,与释迦弥陀之心相背。善导和尚分判二行之得失,不只如此,《观经疏》中,多举得失,今繁不述,以此可知。 凡谤念佛者,必堕地狱,五劫受苦无极;信念佛者,往生净土,永劫受乐无极。应当弥增信心,无二心念佛。 详细文中难尽,可问贵使。 (《大正藏》八三、二一九中)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