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13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13集)


 下载DOC文档  



  学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三。自了法师编辑。

  二、从总的方面串习出离心

  今天我们从总的方面,也就是境缘上的—逆境和顺境,以及自己的时间情况—忙时和闲时,来讲讲该怎样警策自己,串习出离心,培养信愿行。

  (一)逆境警策

  什么是逆境呢?譬如说出现了病障、魔障,种种不如意的事等等。这时候我们就要提醒自己,我最终的归宿是极乐世界,所以在轮回世间里碰到的这些逆缘,反而成为我往生极乐净土的顺缘。人处在顺境当中,不容易生起求生净土的心,现在我遇到了麻烦、不顺心的事,正是促进自己增上信愿,精进念佛的大好因缘,真是求之不得!

  譬如说生病了,你应该很欢喜,要知道这又是在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准备往生资粮。如果没生病,身体很好,很可能会把精力用在追求饮食、男女方面。现在病了,正好可以避免很多放逸、散乱的机会。并且可以这样想:依靠世间的医药,虽然暂时能够缓解病痛,但是没办法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这个身体就像毒疮一样,是百病的巢穴,无量众苦的生处。只要还生在这个世间,就摆脱不了这样的有漏色身。所以你要想,有这个身体太苦了,我今生结束后一定要从莲花中化生,获得无有众苦的清虚之身!所以在生病的时候,要更恳切的发起求生极乐世界的愿,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并且要更加用心的念佛。即使是死缘现前,也不应恐惧不安,而应当欢喜,正好可以早点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是遇到其他一些不如意的事,就要想:只要还在这个娑婆世界,就会时时刻刻被业和烦恼束缚,对於五浊恶世的众生而言,依靠自力获得解脱又是相当的难以成办。但是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有求生极乐世界的愿,再加上肯用功念佛,就很容易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之后,惑、业、苦等的一切过患就再不会现行了,从此永远受用圣法乐。所以我一定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像这样,遇到一些逆境的时候,就要警策自己,增上求往生的切愿。

  譬如说,自己经济上遇到困难,可以想:在这个娑婆世界活得这么艰难,连养活自己都有困难。收入这么少,开销又那么多,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等各方面的事又是那么的复杂。我一往生极乐世界,就没这些事了,所以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要抓紧时间念佛。

  或者子女不听话,发生家庭纠纷,就要想到:轮回里的业缘太多,牵缠太多,自己的身心总是被束缚,始终无法获得自在。而往生后就不再有束缚了,最终心能得到究竟的自在,所以我必须要往生西方!

  再譬如有人骂自己,一想:唉!这是我往昔的恶业成熟了,这个五取蕴恒时被烦恼种子跟随,随时有可能现行,对治的力量又那么薄弱,所以难免造作种种恶业。如果下一世没有遇到佛法,很可能造下更严重的罪业,就会招致更多的痛苦。所以我此生结束后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彻底摆脱惑业的牵缠!

  总之,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娑婆世界的事大多是不尽人意的。在面对这些时,一方面不要像世俗人那样,闷闷不乐,一筹莫展。甚至没心思念佛,提不起修行等等。而是要以这些事来激励自己,警策自己更加精进的修集往生资粮,争取早日往生西方。另一方面对於世俗之事,自己的心不要太在意,太执著,否则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痛苦。《罗状元醒世诗》中说:「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意思是说,与其在十件事中,有九件事做得非常成功、圆满(其实也是像梦一样本来不真实),不如基本能过得去就结束它。也就是在世间很多事上打妄想,都是像梦一样,毫无意义。不如能放下就放下,踏踏实实的做好必须做的事,不要过於追求,要学会知足。

  (二)顺境警策

  在生活中遇到顺境的时候,也要警策自己,不要被暂时的假相蒙蔽,忘记自己真正的归宿。因为在顺境当中,人的心容易忘失正念,不容易发起出离心。这时更需要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不要忘记回归极乐故乡的路。其实这个世界上人们喜爱的所谓顺境,都不过是一场闹剧,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譬如现在拥有很多的财富,有好的房屋,或者具有较高的声望、权力等等。这时要提醒自己,不要被暂时幻化一样的安乐迷惑,这些只是世间的有漏福报,也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就像《罗状元醒世诗》中讲的那样:「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身后碑铭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这就告诉我们,世间人用尽一生追逐的名和利,它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先说所谓的「利」,当一个人拥有很多财富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是非常成功的人。但是要知道,这些只不过暂时满足一下你的感官和虚荣心而已,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你看这世界上曾经出现的无数富豪,现在不是一个个都死了吗?他们的财产能留到几时呢?同样,你现在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留存千年,随著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只能慢慢的变老,一步步走向死亡。再说所谓的名誉、声望等等。有一部分人对於财富不是很在意,唯一追求万众瞩目,美名远扬。但是,这些又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呢?不过是你死了以后,世人会在你的墓志铭或者功德碑上多刻几行赞颂的文字而已,你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所以说,现在这么辛苦、这么努力的把自己塑造成别人心中的完美形象,一辈子活在别人的舌尖上,又是何苦呢?总之,为了那些虚名假利,一生忙忙碌碌的,多么不值得!

  再譬如,有的人对於名利等不是特别执著,就是对於亲人、朋友等等特别的眷恋,怎么也放不下。由於前世善缘的感召,或者遇到特别情投意合的人,心里就想和他长相厮守,永不分离;或者特别喜欢家庭的温暖,喜欢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感觉等等。诸如此类,自己的心如果沉溺在这些所谓的温情、幸福里面,往往极难拔出。这时就要想,这些暂时的业缘表面看起来十分悦意,让人难舍难分,但是就是这些所谓的美好,会严重的障碍我生起出离心,实际上正是我往生净土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不能再贪执这些世间的眷属,要想就想极乐世界的法友。就像《西斋净土诗》中说的那样:「同居善友应怀我,已筑浮图欠合尖。」其中「浮图」指佛塔。意思是说,我要常常想到西方的善友,想到他们应该会经常忆念我。很多道友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了,他们正在那里看著我,盼著我能早点过去。就像正在建一座塔,只剩塔的顶端还没建好,完成这一点就可以竣工了。同样,我的净业资粮还差一点,只要我现在抓紧时间,更精进的念佛,很快就能完成往生极乐世界这件大事了。

  另外,像是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就,找到好的工作,和心爱的人结婚,事业有成,以及各种各样的享乐等等,仔细想想哪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呢?不过是暂时欺骗感官,蒙蔽分别心的幻境,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对后世和解脱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是我们过去太愚痴,一直有一种虚妄的幻想,总以为在这些当中能出现真实的安乐。所以我们总是对於学业、爱情、事业、财富、地位等等抱有很多的希望。你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虚幻、苦性的法上面,最终绝对会落空。

  像这样,把整个娑婆世界的事全部观察一遍,根本找不到一个安乐自性的法,人们再怎么包装、再怎么吹捧,也改变不了它苦的自性。如果对於世人追逐的功名利禄、男欢女爱、声色享受等等,你认为这些纯粹就是苦,任何轮回的事物放在你面前,你都不要。就像当年释迦佛要出家的时候,父王给他什么,他都不喜欢,都不要,唯一选择解脱之道。什么时候你也生起这种决心,就说明你确实不贪恋轮回了。就像我们修苦谛时用的比喻那样:有个小孩要吃糌粑,所以无论母亲给他生蔓菁、熟蔓菁、干蔓菁等等,他都不要。因为无论做成什么样,都只是蔓菁,不是糌粑,所以他一直不想要。这意思是说,我们在面对轮回中的安乐时,就要作意:这是轮回,这也是轮回,统统是苦,所以我全都不要。像这样的厌离心必须要有。

  反过来说,极乐世界里的一切都好。无论是地、水、花、树、鸟、楼阁、虚空、光明、音声等等,没有一个不好的。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是从佛的妙心中变出来的,都能赐予极大的加持。打比方说极乐世界的鸟,它们都是阿弥陀佛的神力变现出来的,所以完全能够相应你的心,演说各种微妙法义,开示万法的真相。而且,随著你修行境界的增上,它演说的法义也会愈来愈甚深。因为阿弥陀佛示现的任何一个方便都是可深可浅的,都有外、内、密、极密的不同加持。你的心愈清净,得到的加持就愈大。下至一滴水、一朵花都具有无限的功德,你通过任何一法都能入於最圆满的境界当中。这一切绝对不会落空,不会欺骗你。所以说,极乐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极其不可思议的,一一都是圆明具德,与佛无二无别。就像在《往生论》中讲的那样,极乐国土中的一切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这些最终都可归纳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中。也就是说,极乐世界里的任何一法,都能使我最终现前究竟法身。这样对於殊胜无比的极乐世界看清楚后,怎么能不希求呢?

  像这样,对於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状况做对比,一定要坚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决心。一旦你有了这样的决心,再遇到任何顺境都不会有二心了。也就是你心里非常清楚,这个娑婆世界里的一切顺境都是魔障,耽著它们会障碍我往生。如果我的心被这些欺骗,就会失去究竟的利益。所以,娑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诱惑不了我,我铁定了心要去极乐世界。

  (三)忙时警策

  在忙碌的时候,首先要这样想:我现在为了生活,从早忙到晚。心识像被五马分尸一样,甚至已经分成了十几、二十块,不断的在各种无意义的尘境中散乱。遇到这样的境要说这样的话,遇到那样的境又必须那样想,还要时刻不停的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一天下来,心累得不得了、散得不得了,连稍微平静、稍稍安住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是多么可怜!其实,这就是一种受苦的相,自己的心不由自主的随著惑业的牵引,每天不得不做很多世间的事。这都是因为往昔的福德浅薄、恶业深重,所以今生只能不自在的受这些俗事的牵缠,必须得去打工、做很多无意义的事,才能赚点钱养活自己和家人,再辛苦、再无奈也必须去做。总而言之,就是因为实在没办法,才不得不每天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所以说,住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就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每天为了生活做的那些琐事,就像在监狱里服劳役、受折磨。这样想清楚之后,对於这个世界的态度只有一个,就是想要早点离开这里。

  然后要知道,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任何杂染的因缘,阿弥陀佛的愿海具有极大的加持,能让我摆脱一切的束缚。一生入那里,连一刹那的我和我所之心都不会生起,惑、业、苦就更不可能现行了。从此之后,只会念念增长菩提善根,念念升进。所以说,一往生就登入不退转地,能够迅速圆成佛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极其慈悲,他设置了无数的方便,使得任何人一往生到这个净土里面,整个身心相续完全被转化,再不会有一刹那的染污因缘。在《往生论注》里也讲到,极乐国土是完全清净的体性。就好比说人的身体是不净的体性,所以无论多么美味的食物进入人体都会变得不清净。同样,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清净的体性,众生到那里之后,无论之前造过多严重的恶业,都能彻底得到净化,身心无不清净,毕竟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所以说,我们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会立即转染为净、转凡成圣。

  这样想了之后,自己的心就不要像从前那样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心里一定要很清楚、很确定,自己这一生的目标唯一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平时无论有多忙,在做什么,心一有空闲就赶紧念阿弥陀佛。这样到你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你,你就能很顺利的从这个牢狱中出去了。

  那么,怎样让自己在很忙的时候也能提起这种心念,抓紧一切时间精进念佛呢?关键还是要忆念死亡无常。古时的世间贤人也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这就讲到,世间人很可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这些世间的事。所以说,提不起死亡无常的念头,就决定会落在愚痴当中,从这里就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琐事,产生出无量无边的苦,无穷无尽的轮回。因此一定要提醒自己时刻忆念死亡,这样自己的心就会很清醒,知道必须要停止制造惑业因缘,也会有力量修集往生净土的清净资粮。

  具体该怎么忆念死亡,来止息世俗琐事呢?《西斋净土诗》中说:「在世更无清净日,临终那有出离时?」意思就是,如果你一直忙於世间琐事,不断的在烦恼和业里面打滚,就只会时时增长染污,这样下去,一辈子也没有修清净善法的机会,到临终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出离轮回呢?所以说,现在就要看破,就要放下,就要从那些世间琐事当中尽量出离,只有这样,轮回才会有终结的一天。云峰禅师也说:「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有的人会想,我现在太忙了,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没做,等这些事都处理完了,不忙的时候再修行吧。但是世间的事没完没了,你如果不主动放下,这辈子都很难有不忙的时候。其实,娑婆世界的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自己的心太执著,只要你心里把这些都看破了,也就没什么事了,否则世间的事永远不会结束。所以,你要一次性把轮回里的事看透,都定性好,然后你的心要把这些全部放下,不要藕断丝连、拖泥带水的。而且现在就要想清楚,要不到临终时就来不及了。

  对於娑婆世界看破、放下以后,就要全心全意的准备往生极乐世界的清净资粮。首先要在心里看清楚这条路,完全确定下来,这一点十分关键。要知道,如果依靠自力修道,需要历经很多生世才能断除烦恼、出离轮回。但是,如果凭藉佛力,你只要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具足信愿,在这个基础上一心持名,只要你的心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临终时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时,虽然你的业和烦恼还没断,但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的摄持,一切的有漏法就再不会现行了,从此彻底解脱生死轮回。所以,对於我们大家来说,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走这一条往生之路来实现解脱和成佛,是最现实的一件事。对此,每个人都必须在心里完全确定下来。

  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尽可能的一心念佛。截流大师在为大众结期三年共修念佛做的开示中讲过这样一个比喻:「古时,有人落入上面被覆盖的千尺枯井当中,在井口上却只有一个很小的孔眼。他得到野狐传他的秘诀,就是眼睛专注在那个孔眼上,一心想著从那里飞出去。这样久久的注视,一心不散乱,结果孔没变大,身体没变小,任运的从孔眼中飞出。这就表示我们现在沉溺在轮回的深渊里面,解脱出去的唯一希望就是专注一心的念阿弥陀佛,最终必定能够出离。」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心专注极乐世界,一心念阿弥陀佛。因为到临终的时候,全凭这股念力跟阿弥陀佛相应,一相应就能在阿弥陀佛的摄持下,直接往生极乐世界了。

  那么,平时在面对这些世间杂事的时候该怎么作意呢?那就是首先要认清轮回无实义的真相,有事情来了就随缘应付一下,处理完了就不再去想它。在忙碌的时候,就要这样想:我真可怜,从早到晚身不由己。就是因为被惑业的力量牵缠才这么不自在。而现在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永远摆脱这些系缚,因为我已经听闻到了极乐净土法门,只要具足信愿,肯用功念佛,今生一结束,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我明明有机会,也有能力修集往生极乐世界的清净资粮,却用大量的时间造轮转生死的业,白白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那么往后我还要继续在无量生世当中不断的在轮回里受奴役,我怎么能这么愚痴呢?如果连这样一个易行道,迅速解脱生死轮回的出路都没把握好,来世还在轮回里漂泊,那我这辈子就真是白活了!这么难得的因缘不好好珍惜,稀里糊涂的又混了一生,那实在是太颠倒了!我还是不是个有智慧、有取舍能力的人啊?

  (四)闲时警策

  有空闲的时候就要尽量修行。可以这样想:我真可怜!实在是个没有福报的人。如果我宿世的善缘好,就可以在清净的山林里昼夜勤修了。但是现在被宿业所牵,每天只有这么一点空闲的时间,那么我一定要利用好这难得的空闲时光,把它用在修法上面。如果我把这仅有的时间都浪费了,用在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那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如果我连这点道心都没有,还算什么修行人?连这点精进都没有,怎么可能往生呢?像这样警策自己之后就要提起珍惜之心,要告诉自己:我只有这几个小时有空闲,能真正用来修法,所以这段时间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我绝对不能浪费时间放逸、散乱,一定要一门心思的修集净业资粮!

  如果你有这样的决心,对时间这么珍爱,那么别人再怎么劝你去看电视、聊天、逛超市、上网娱乐,或者养鸟、遛狗、练操、听戏、打麻将等等,无论过去你有多么的喜欢,现在你会连名字都不愿意听到,会从心底深处生起厌离。你会觉得我怎么能用万两黄金去换这些垃圾呢?

  另外,有些人会幻想:我什么时候能到山林里闭关呢?其实这种想法未必现实,因为这样的因缘十分难遇,而且你也未必会有长期闭关的福报。所以每天要把握好现有的时间。专门抽出一个小时或更多时间,不做别的事,一心一意的念佛,然后坚持下去,这就是你每天的闭关。

  具体的做法是:你每天到了这个时候,就要坚决杜绝一切世间因缘。把门关起来,不跟任何人讲话,把电话线拔掉、手机关掉,而且要事先跟家人打好招呼,让他们不要来打扰你。时间长了,家人也会习惯,这一、二个小时也不会来打扰你了。然后,在这个时间当中,尽量让自己的心不要散乱,一心专注的念佛。每一声都从深信、切愿里发出,每一声都发自内心的对阿弥陀佛祈祷,祈求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一定要接引我往生到极乐世界……像这样一声接著一声,有质有量的修集净业资粮。

  总之,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不要忘记此生的归宿是极乐世界。现在只是暂时被烦恼和业扣留在这个世间上,只要我今生好好念佛,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我。所以我每一天、每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不能忘记祈祷阿弥陀佛,一定不能让自己再轮回下去了,必须下定决心:今生就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从现在开始,珍惜每时每刻,用自己最大的心力积集往生净土的清净资粮!

  以上选摘自智圆法师《往生之路四》。

  老法师:我们看了自了法师这篇报告,他在提醒我们,这个报告的题目很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报告里面一再强调出离心,出离是出离六道轮回,是出离三恶道。这桩事情应该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放在心上,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可怕了,三恶道决定不能去。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话,他不会欺骗我们,三途一堕五千劫!这时间多长,就算是小劫,五千劫也受不了。造业很容易,受苦出离苦报非常困难。为什么要读佛经?为什么要读圣贤书?只有经典跟圣贤书里面说出这些状况。如果把这些事情认识清楚了,我们出离的心就渐渐培养成了。什么时候出离?时时刻刻都想著出离。

  出离的缘还不成熟,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己的道业,还敌不过业力,这个不能出离;另外一个是已经具足出离的能量了,他的慈悲心切,看到苦难众生这么多,情愿多留一段时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在行菩萨道。这两种人都有,而且都不少。

  我们要学的,真正求往生极乐世界,昨天黄念老在注解里面举的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跟《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这三位大师对於一心、一信、一念说得很透彻,可是里头最重要的是「具大乘根性者」,这句话重要。什么是大乘根性?大乘是智慧,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这个智慧要现前,问题全解决了,对於整个宇宙,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理、事都能明了。而且每个人都能做到,佛法是平等的,不是佛菩萨专利的,人人平等。

  平等之前又出现了不平等,这什么缘故?这是烦恼习气厚薄不一样,烦恼习气很浓厚的,就显得差一点;烦恼习气薄一点的,好像显得聪明一点,原因在此地。实际状况呢?实际状况没烦恼,烦恼是一念迷惑才产生的。怎么迷?那就是没有守住一心,一心太重要了。如何守住一心?有一个好办法,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我们生活用一心,我们工作用一心,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用一心,把用一心养成习惯,问题不就解决了?一心是什么?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三心二意就念头多,主意常常改变,那是妄心,一心是老实心、真诚心。绝不吃亏,决定有好处,为什么?诸佛菩萨都用一心,连阿罗汉也用一心。我们为什么要欺骗人?欺骗人实在讲,头一个是欺骗自己,你不欺骗自己就不会欺骗人。头一个去欺骗自己,这才叫没救了。你要爱自己,爱自己是用真心爱自己,用妄心那是糟蹋自己,让自己在造善恶业报:行善对人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果报在三善道;造恶那在地狱、饿鬼、畜生,无论是行善是造恶,都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错了。

  出离心就是出离六道轮回。真正发大乘心,念念一切时一切处用真心,不用妄心。这样的人,黄念老居士告诉我们,引经据典说得很多,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容易。为什么?你用真心,阿弥陀佛也用真心,极乐世界所有菩萨都用真心,他相应,所以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我们应当这样做法,这样做人就没有白来了,这样积集资粮就足够了,与弥陀完全相应,往生真有把握,随时都能去得了。真跟妄,一跟多,一心重要,念头太多了,妄想太多了,这个要放下。从哪里放下?就从这放下,从起心动念之处就把它放下。老实,听话,真干,这种人可爱,诸佛菩萨欢喜,世出世间大圣大贤都欢喜,我们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个地方用功。

  下面还有一篇,学习《道德丛书.孝史》里头一段,我们看看。

  学生:《道德丛书》—学习《孝史》心得报告之二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和学长,惭愧弟子今日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学习《道德丛书.孝史.养亲篇》与《救亲篇》之心得报告」。

  【壹、打虎救父】

  晋朝杨香(女),十四岁时随同父亲杨丰至田地帮忙收割稻谷,途中遇见一猛虎,父亲不幸被老虎强行拽去。杨香当时手无寸铁,一心只想父亲安危,於是不顾一切的跳上前去,徒手箝住老虎脖颈。无论老虎如何挣扎,杨香奋力坚持,毫不松手。最终老虎敌不过她,只好松口放过其父,磨牙而去,杨香的父亲才得以幸免於难。

  虽是手无寸铁,杨香毫不犹豫与猛虎拼死一搏,成功挽救父命。姑且不论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弱女,即便换作常人,赤手空拳,如何能与猛兽对抗?危急时刻以至真至诚的救父之心,感格苍天,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气与力量,竟能拯救父亲於危难之中,这是孝子由真心所激发出的自性本能。常言道,人皆有好善之德,救助他人於危难之中乃是性德流露,更何况是自己的亲人!当时杨香并未顾及自己同样是身处险境,一心只想救父亲,至诚能感通,所以老虎被她的气势给吓跑了。由此可知,至孝之人冥冥中自然感得神明护佑。

  在现今社会,故事中的老虎象徵著为人子女令家长担忧的不良习惯。《弟子规》开篇「入则孝」即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的总纲领。譬如首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唤我们,子女须马上答应。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们几乎时刻不离电子产品,沉浸於媒体所传播的娱乐讯息中,无法抽离虚拟世界。不但是对父母的呼喊充耳不闻,而且对於父母的关爱与担忧也是视若无睹。相形之下,为人子女若是能够恭敬聆听父母之言,用心体会父母辛劳,言语柔和的与父母交谈,出外远行能记得向父母报平安……那么父母的心该有多么的安慰!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基本细节,都是在帮助我们驯服自己内心的「恶兽」,养成使父母宽心、欢喜的善行与善习。(图一、杨香打虎救父)

  【贰、代父受刑】

  在南朝的梁代,吉翂的父亲担任吴兴原乡县令,因遭奸臣诬陷,被逮捕送审廷尉(当时最高的司法官员),按罪判处死刑。年仅十五岁的吉翂知道父亲是受人陷害,立刻赶到朝堂外击登闻鼓(注:「登闻鼓」是古代於朝堂外悬蕔,百姓若有谏议或冤屈要上达,即可击鼓以申),为父鸣冤,恳求朝廷允许他代父偿命,接受死罪。

  由於吉翂年龄尚幼,梁武帝怀疑此举乃受人指使,便下令由廷尉卿蔡法度彻查此事。蔡法度对他威逼利诱,毫不留情,然而面对廷威森森,吉翂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视死如归:「囚犯我虽是年幼弱小,但怎不知死之可畏呢?只是不忍心见到父亲惨受极刑,自己却苟且存活。如今为救回父亲,我甘赴九泉,此等大事,如何是受人指使呢!」

  蔡法度见状停止逼问,转而和颜劝诱,并命人为他解下枷锁、镣铐。没想到吉翂不为所动:「我只求代父受死!」始终不肯摘掉身上的刑具。蔡法度只好将吉翂的情况如实上奏,武帝於是下令赦免其罪,释放了吉翂的父亲。

  后来丹阳令尹王志欲於年初推举吉翂为孝廉,吉翂得知后言:「王令尹可真奇怪,为何将我看得如此肤浅?父亲受辱,儿子代死,那是理所当然的。倘若我接受荐举,那就是利用父亲来沽名钓誉,这便是我的不孝。」由於他坚持拒绝,王志才把荐举之事搁下。吉翂十七岁时,被徵召为本州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出监万年县,为官廉洁,如清风霁月,在任时风化大行。

  吉翂的实例显示出正己化人的力量,端正自己而能劝化他人。吉翂听闻父亲蒙冤,受害入狱,不忍心看父亲被处死,就尽自己所能去解释冤怨,并坚持要求朝廷允许他代替父亲受死刑。

  甫及弱冠的吉翂,执意牺牲自己来拯救父亲,无论廷尉如何审问,其赤子真心不为所动,视父亲的生命超过自己的生命,不畏酷刑,言明其志。终於感动了朝廷,皇帝下令为其父昭雪。尔后吉翂谢绝荐举,只因「父辱子死」理所当然,他认为能为父亲做出如此的牺牲是恪尽了儿子的本分,微不足道。

  在万年县为官时,吉翂的正心、正行感化了全县。一位不贪名利、纯净纯善的孝子,以自身德行导正风俗,正是正己化人之体现,如同《大学》所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其此之谓乎!(图贰、吉翂求代父受刑)

  【参、负母游园】

  明朝太宰杨巍,每次上朝参拜结束后,便回到府中闭门谢客,换上便服,侍奉於母亲身旁。他不辞辛劳的服侍母亲洗脸漱口,端茶送水,搔痒擦背,搀扶在侧,所有的事情全都亲力亲为。春天的时候,杨巍为母亲制作有花纹的丝绸衣服,穿在母亲的身上,自己背著年迈的母亲,漫步於花丛间,枝叶繁茂,随风摇曳,群芳争艳,芬香扑鼻,母子徘徊在花间树下,整日欢愉,其乐融融。由於母亲年事已高,杨巍决定辞官返乡,以孝养母亲。在他的细心照顾下,母亲最终得享一百零四岁高寿。

  明朝的太宰即吏部尚书,掌管官吏之铨叙、勋阶、黜陟(考核、任免、封赏)等事。身为明朝中期的重臣,杨巍谨记少时家境贫寒,母亲外出乞讨的养育之恩,故曾三次卸职归乡,侍奉老母亲。当他最后一次上书奏请回故籍养母时,写下了一封《养母陈情疏》,於是皇帝感其至孝,特准杨巍归返故里,终养母亲。待母亲百年后,杨巍第三次奉召入京,出任南京户部尚书。《明史》记载,杨巍九十二岁卒,并赞其「有清操,性长厚,不为刻核行」。

  其身教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即使一个人年岁再大、职位再高,亦当尽己所能侍奉於双亲之膝下。《论语》有言,「入则孝」,在家孝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天职与本分。身为太宰杨巍进入家门之时能放下自己的官爵地位,尽己所能亲自照料母亲;而我们即使再忙碌,也应当抽出时间来陪伴和照顾父母。因为若无父母的养育,何来今日的我们?

  《治平宝鉴》有言:「父母对子女,哺养教诲,望子女身体强壮,成名立业,要费多大的心血。子女对於父母,第一要听从父母的训诲……爱惜身体,保养精神,用心学业,循规蹈矩,做个有志向上的人。轰轰烈烈做一番事业,成就功名,显亲耀祖。这是孝字上最紧要的。其余悦亲奉养这亦子女所应尽的孝道。」为人子女在孝养父母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落实: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以及养父母之志。

  孝养父母之身,即是关心父母的健康、生活起居、食衣住行,使他们的身体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老人在晚年时往往身体比较虚弱,我们要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尽自己的一分孝心。从端洗脸水到搔痒擦背,杨巍从早到晚都守在母亲身边,时时体察母亲所需,无微不至的侍奉母亲,为我们在孝养父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孝养父母之心,即是时时关注父母的心情,能让他们心安、欢喜自在。在花开繁盛,草木茁壮的季节,杨巍背著母亲去花园游览,让母亲感受花香树荫等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母子尽享天伦之乐,这真是人间最美的一幅画卷!

  老人晚年比较容易感到寂寞、孤独,我们要时刻去关怀、问候,善体亲心。若是没有居住在父母身边,更要常常回家探望,如同杨巍每次上朝回来后,就闭门谢客,珍惜和母亲相处的机会。中国人数千年的孝道传统中,子女最感遗憾的莫过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正想要奉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

  有养亲模范之称的西晋大臣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禀报了希冀乞孝终养祖母之情,因此无法应诏为太子侍卫官,他写到:「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本文的主人公杨巍亦是如此,他以奉养母亲为由,辞官返乡为年迈的母亲养老送终。

  除了悦亲奉事,孝养父母之身心,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亲所好,力为具」:天下父母心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尽心尽力去落实。我们若能效仿太守李密、太宰杨巍等前贤的孝行,以自身的修为,对家庭、对国家,甚至对人类做出贡献,光宗耀祖,光大门楣,父母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肆、负米百里】

  《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子路去拜见孔夫子,向夫子报告说:「从前学生侍奉双亲之时,自己是以藜、藿之类粗劣的野菜为食,为了使父母能够吃上香甜可口的米饭,我就从百里之外,为双亲背回大米。父母过世之后,学生南下到楚国为官,俸禄所积蓄的粮食达万钟之多(一钟约六斛四斗),宴饮时鼎中列满丰盛的佳肴。然而如今学生纵使想和从前一样吃粗劣的野菜,为父母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却再也没有机会了。」孔夫子听后回答到:「仲由侍奉双亲,可谓是於父母生时竭尽全力,父母亡后倾尽哀思之人啊!」

  子路名为仲由,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闻名。子路事亲极孝,由於家境寒微,日常生活拮据,然而为得父母欢心,不惜徒步行走百里之遥,为双亲扛米回家,奉养父母。人同此心,试想今日的我们,是否愿意冒著严寒酷暑,远行奔波,为双亲奉上一餐美味佳肴?子路敬爱父母之心,由此可窥见一斑。

  双亲过世后,子路随孔夫子南游至楚,其才学与人品深受楚王赏识,得以加官进爵。尽管如此,子路富贵不忘父母恩,念念不忘父母昔日的辛劳,感叹自己再也无法奉养高堂。古语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孔子得知此事后,便劝慰子路,言其「生事尽力,死事尽思」,子路竭诚尽孝之心行,蔚为天下子女楷模。

  此则为亲负米的故事也收录於《二十四孝》之中,李文耕先生评论说:「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双亲之寿,有如过隙白驹,容子女报恩的时日竟是如此短暂。子路得以奉养高堂之时,即使担米百里之外,内心仍是无比踏实、宽慰;尔后仕途显达,衣食无忧,然想再承欢膝下,双亲却已不在,令人不胜唏嘘。此事古今皆然,若不即时把握父母在世之年,尽心孝养,惟恐日后悔之晚矣。

  从这则故事中看到,子路是如此细心的观察父母的需求,尽力的照顾父母,我们是否能想像到,实际上子路是孔门弟子中出名的性格急躁、性情直爽之人。为此,孔夫子也多次教诫子路,要收敛和戒除自己鲁莽耿直的性格。然而,与此同时,子路却具有一种突出的禀赋与特质:待人以诚,唯求问心无愧。《孝经.广扬名章》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所谓「移孝作忠」,孝亲尊师者,因孝而廉,因廉而忠,是真正能对君主与百姓尽忠之人。无怪乎子路治理蒲邑三年,孔子赞誉有加,三称其善:进入国境察看田地,就知道百姓都尽力在耕种,从而赞叹子路恭敬而诚信;进入都城查看房舍和门屏,就知道百姓都是安居乐业,从而赞叹子路忠信而宽厚;进入庭院察看到院落十分安静悠闲,就知道官府不扰民,从而赞叹子路为政观察明细,不受蒙蔽,是非分明。由此可知,子路的德政很受老师的肯定。(图肆、子路负米百里)

  【伍、舌耕奉父】

  古时候有一位叫做顾态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娶了一房小妾,生了两个儿子,从而对顾态开始冷落。即便如此,他丝毫不改自己孝顺的性情,孝心愈发的笃厚、坚定。顾态是以教书为生,每年所得到的酬金悉皆尽数呈奉父亲,分毫不敢私藏。庚子年,顾态受聘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张先生知晓他的孝名,便故意考验他。於开始授课当日,张先生就把半数的薪资送给他,并对他说:「今日赠银之事,您的父亲并不知晓。附近刚好有人出售田地,你可以先买下来,至秋收之时便可得到租米(佃户依规定从收成作物中付给地主的米),以供自己私用。」顾态听后回答到:「此事万万不可,我怎能为了几斛米而改变孝心,去欺骗自己的父亲呢?」最终,他还是把薪俸恭恭敬敬的全数带回给父亲。后来他生了儿子名为际明,官做到翰林(即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与父亲一样纯孝。

  《礼记》记载曾子言孝,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分三种等级,最高的孝行是使父母受到世人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誉,最末则是奉养父母之身。曾子进一步阐释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於亲,敢不敬乎!烹熟鲜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身为人子,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的延续,既以父母延续之身行事,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岂能不慎?行住坐卧、待人接物皆是敦伦尽分,无一不敬。昔日於孝道风气甚笃之时,如此之理念深植於民心,百姓奉为圭臬,以孝为道。在家庭中,顾态虽然由於弟弟们的出生而失宠,但是他依然秉持著纯净的孝心,利益当前而不为所动、不受诱惑,绝不欺瞒自己的父母。「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顾态外出教学,回家后对父母据实以报,奉献所得薪俸,使双亲欢喜。其一言一行皆是考虑全家人的利益,扩大自己的心量,以维系整个家庭的团结与和谐。「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皆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顾态不仅做到奉养父母,更以圆满自身德行,为堂上双亲增光,懿行传颂至今,成为后代之表率,与曾子所言之大孝,相较亦不远矣。

  俗语云:「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顾态正己修身,以诚待人,恪守本分,不张扬己之孝,所谓善有善报,天道好还,他所积累的福德使其得到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儿子,性情如父亲一般纯孝。想必是顾态日常生活中孝亲之身教使然,儿子受其薰陶,得以承传家风。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体会到行孝不仅在於丰富的物质奉养,更可贵的是行孝时的诚敬之心。毫不夹杂私欲的真心,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流露的亲爱精诚,并能够包容整个家庭与家族,成就代代相续的繁荣与昌盛。子夏曾问夫子,何为孝道?孔夫子回答:「色难。」能以饮食供养父母并非难事,能够和颜悦色的侍奉父母,养父母之心,才是难能可贵。夫子又举例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事亲与事师皆需奉养与服劳,然事师重在尊敬之心,事亲则重在亲子之情。故夫子教导说:以事师之道侍奉父母,不足以为孝也。

  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当子女各自成家立业,父母之年华也正逐渐消逝,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岁不可不知,一方面为双亲得寿考而感到欢喜,一方面为父母年寿渐高,在世之日渐少而感到忧惧。真正容我们尽孝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古贤云:「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这般处处体恤双亲之心,这种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就正如杨巍负母游园、子路担米养亲、顾态诚敬供父,乃至杨香搤虎、吉翂代父受刑,历代前贤的身行言教,不但是光照万古,更得以垂范后世,永为世人之楷模。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为一切道德之本源,「父子有亲」的至性真爱是朴实而伟大的,数千年前如此,千万年后亦是如此,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亘古不变。英国卫生部长亨特先生曾指出,在英国有几十万被社会遗忘的孤独老人。这样的现况,被他形容为「国耻」,从而提倡英国人要学习东方传统的孝道。亨特的妻子是一位中国人,缘此他深为东方孝敬文化所感动。他认为将老年人送至安养院是最万不得已的选择,并强调重视世代之间的联系,以身作则,要改变我们对待父母与祖父母的方式,为年轻的一代做出榜样。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现前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约百分之十,而到二O五O年,数据将上升至百分之二十,这意味著是将近二十亿人。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养老体系的健全端赖孝道文化的回归,重拾传统敬老、爱老之风,以孝敬消弭长与幼的隔阂,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帮助天下的老人安享晚年。倘能尽此孝心,方不辜负祖先圣贤传承文化的济世慈心,真正通过文化开启智慧、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完善人格。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以一代家风的复兴,兴起百世国运的昌盛!

  以上是惭愧弟子恭敬学习《道德丛书.孝史.寻亲篇》与《显亲思亲篇》之粗浅心得报告,定有错漏之处,至诚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与诸位大德、老师惠予批评斧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定慧顶礼叩呈。

  老法师:定慧师这份报告我们听了,在今天的社会,读古圣先贤的遗教,令我们有更深一层的感触。现代社会动乱,人心浮躁,可以说史无前例,过去未曾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存在?我们冷静深思,渐渐会体会到,最近这一百多年来,教育产生问题了。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对於整个世界的社会,举足轻重。中国在五千年历史当中所提倡的孝道,中国的文化可以说就是孝文化,世世代代都有许许多多孝子贤孙,给当时社会,给后代的子孙,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每一个故事都能感动人心。这样美好的伦理道德的教化,我们应该要把它继承下来,要认真的学习。做出榜样,就能够感化群众。终极的目标,确确实实是个人的幸福。生活穷苦,他有幸福,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不羡慕孔颜之乐,孔是孔子,颜是颜回,这两个人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大圣大贤。他们在当时并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财富,生活也相当贫困,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见到他们,他们满面笑容,快乐无比。这种幸福快乐从哪来的?《论语》头一句说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学的是什么?学的是道,养的是德,他的快乐是从道德里面渗透出来的,不是从高名厚利,与这个不相干。

  这个遗风流传了五千年,到清朝末年依然能见到。民国成立以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孝道,师道,也因为慈禧太后对於传统文化不尊重,这个头带得不好,所谓上行下效,上面对传统文化不尊重,下面自自然然就退心了,冷淡了。到民国不但不尊重,表现在外面是要把它废除,说中国的衰弱就是因为古圣先贤教育错了,应该要学西方人,全盘西化,把中国的东西都丢到垃圾桶里去。全盘西化,我们也干了一百年,这一百年我们的社会情况如何?远远不如晚清。这是让我们现代人深深反省,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孝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五伦没有了,五常没有了,四维没有了,八德没有了。这些东西,在民国初年还能看得到。我这个年龄什么时候看到?十岁以前,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这种模糊的记忆,依然能叫我常常怀念,想到那些东西,还是有道理,有好处。

  今天这个社会,大家对於传统文化,信心丧失掉了。如果没有做出榜样,没有做出模范,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时势逼著我们,我们真的做了,二OO五年,我们在汤池做实验,没想到意外的成功了。这个成就出乎意外,我们看到效果,所期望的效果,原本想到二年三年才能达到,没有想到三个月就做到了。

  我们在这个实验当中,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人性本善;第二个,人是教得好的。这个实验给我们的信心,虽然我们没有能再做下去,确实产生了影响,能够叫人要认真反省,重新再来审察,我们传统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错误,有没有价值。现前愈来愈多的实验做得很成功,我们逐渐建立起信心,要重新看待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留下来的教训。我们丢了一段时间,真丢了,把汉字丢了,把文言文丢了,这造成我们现在学习古圣先贤典籍的能力不足。所以现在想到这些典籍在,存在,学习要学文言文,学文言文要学汉字。现在这些老师,懂得汉字文言文的愈来愈少。

  每一个人,不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希望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希望家庭和睦,希望事业顺利,希望社会安定,希望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能不能达到?能。怎么达到?东方传统文化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学而时习之,我们就得到了。

  所以今天在我们眼前迫切第一桩大事情,就是把汉字文言文找回来。我们有了这个能力,就能够学习东方传统文化。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全人类的无与伦比丰富的遗产。谁有文字学的能力,这个遗产就属於谁的,他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公平,是平等,全世界人人平等,国与国平等,族群与族群平等,文化与文化平等。

  这个是大事业,我们不能再疏忽。为什么?如果再延后十年,现在仅存文字学的老师都不在了,那个时候想学没地方学了。所以最近这个十年,要好好的把它抓住。这是大事,不是小事,不是个人事情,是天下人的事情,是我们祖宗,几千年的祖宗世世代代,希望这个文化延续千年万世,利益众生。我们要感恩,感恩、报恩就是认真学习。要发愿,要立志,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传之於后世。

  对於这个《道德丛书》,印光大师鉴定的,原本弘化社出版的,有印光大师的序文,我得到这部书,立刻就送给世界书局,翻印一万套。希望每一个学佛的同修都要好好去看看,像小故事一样,勉励我们。传统文化,大乘佛法内容,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因果教育,圣贤教育,一把抓,我们统统都要学,把它学好,这就是孝子贤孙,这就是报恩。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