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67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五九页: 钞【若华严离世间品,则八正俱菩萨道。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正思惟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於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释云,据此文证,岂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觉根力三十七品,皆随众生因地所修,机见不同,证大证小,各有所得。】 这段文是莲池大师引用《华严经》的经文,来证明三十七道品确实通於大乘。《华严经》在大乘经里面,被各宗派的祖师推崇为圆教一乘,可说是大乘中之大乘。既然这部经都通三十七品,其余就不必说了,可见前面三十七品通大小乘确实是有依据。圆顿的《华严》,对於八正道是怎样的解释?『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从《华严经》的教义来看,这是圆满的法轮,经的内容讲「十玄、四无碍」,十玄与四种无碍,在一切大乘经里唯独《华严》讲得圆满。如果对於「圆义」还有一丝毫执著的话,这个见解都属於邪见。连圆都不能执著,何况其余!所以在圆顿一乘法里,佛的知见是清净到了极处,经文上只可以用「不可思议」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凡夫思惟不到的,也就是不落在思惟、不落在数量,这才是正知正见。我们修净土还是要老实念佛,这才可靠。《华严》都是菩萨境界,还不是普通的菩萨,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经文既然有,不得不说,可是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把三十七品统统落实到修净土的法门,尤其是持名念佛、带业往生,对我们是最有利益的。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境界会逐渐不断的提升,《华严》境界不难证得,这是非常的重要。 『正思惟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此地讲的一切智是如来果地上一切种智,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讲阿弥陀佛五种智。凡夫没智慧,为什么?因为他有分别心。怎么说有分别心就没有智慧?分别心是第六意识,你用第六意识,哪里来的智慧呢?智慧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用第六意识只可说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遭了难,所以我们要很冷静的去省察,千万不要把世智辩聪当作般若智慧,那个麻烦就大。但是现代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往往错认了,确实把世智辩聪当作智慧。舍妄想、舍分别心,就是《楞严经》所讲的「舍识用根」。这个境界谁才用得上?《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们都是这个境界。在我们念佛人来讲,要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八正道跟这里讲的就完全相同,事一心不乱还不行,要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他们的境界。 第三正语,此地略掉了。虽然略掉,古德法师在《演义》把它补出来: 演【正语,则常行正语,离语四过顺圣言故。】 离语四过容易懂,四种过失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容易做到!小乘、权教菩萨虽做到,但是不能做到「顺圣言故」,圣言是谁?是诸佛如来,菩萨的言语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 演【正业,则恒修正业,教化众生,令调伏故。】 这个正业跟小乘的正业不相同,与诸佛如来相应,诸佛如来的正业是什么?是普度众生。所以菩萨学佛,上求下化,代佛教化众生,确实能令一切众生调伏。「调」是调心,说得再浅显一点,就是调和性情,「伏」是伏烦恼,菩萨教化众生目标在此地。我们学佛要知道,我们所学的跟佛菩萨所教的要相应,一定要注重调心,要知道降伏烦恼。实在讲,这一句就是《金刚经》的宗旨,《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两个问题就是这句话,他说:「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就是调心,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此地讲的伏烦恼、伏妄想杂念。妄念杂念就是烦恼,应该怎样把它伏住?菩萨教的、我们所学的,都是这个问题。我们学佛,学了满肚子的佛法,烦恼习气还照旧,这没用处,这样学佛是一丝毫的成就都没有。佛法学了多少年,一句也不会讲,但是心确实柔和、烦恼减少,这个人学佛是真正有成就,为什么?他确实能了生死出三界,这是成就。由此可知,学佛不在学一口伶牙俐齿,没用处!要真正把烦恼习气除掉。 演【正命,则安住正命,头陀知足,威仪审正,随顺菩提,行四圣种,一切过失皆远离故。】 这里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一个是「头陀知足」,头陀是印度话音译,意思是抖擞,把它摔掉、扔掉的意思,说得再容易理解一点,就是放下。身上有灰尘,把它抖一抖,印度话叫头陀,就是这个意思。菩萨把什么东西抖掉?把烦恼、妄想习气抖擞掉。知足,知足常乐!「头陀知足」,意思是叫我们把世出世间一切尘缘统统放下,知足常乐!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佛是福慧二足尊,天上人间没有能跟他相比的,释迦牟尼佛过什么生活?每天出去托钵,示现的跟一般出家人没有两样,三衣一钵。尤其是后世出家的同修,我们想想,世尊当年在世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今天又过什么样的生活?在生活上,我们比世尊舒适太多了,在道业上,恐怕咱们也比不上当时最差的徒弟,的确要生惭愧心,要努力精进。所以,要知足。佛给我们讲的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出家人别的不需要,这四样东西,因为我们有肉身在世间,维护身命不能再少了;这四样以外的统统可以舍掉,不需要。 这是我们要深深体会到佛心,佛为一切众生。佛法决定是随顺时代,经上讲「随顺菩提」,菩提是觉,换句话说,决定不迷,它不随顺迷,它随顺觉。随顺觉,用现代的术语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觉!不能现代化,怎么能跟现代人打成一片?怎么能度现代人?所以道场之建立,台湾还是随顺旧的方式,所建的寺庙还是宫殿式的,这是过去的时代。现在总统府也不是宫殿式,政府机关衙门的官署也不是宫殿式,从前都是宫殿式的。所以现代建道场,用不著建宫殿式,如果建这样,我想其目的只有一个,观光旅游!真正的道场用不著,不必花那么多冤枉钱。现代真正的道场就应当跟学校一样,现代化的建筑,省钱又坚固实用。所以「随顺菩提」,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不要错解。「正命」,简单的讲,生活要简单朴实,俭朴知足。 演【正精进,则勤修一切菩萨苦行,入佛十力无罣碍故。】 佛法虽然不主张苦行,特别是大乘佛法,佛一再的教导我们,不修无益的苦行。苦行对我们没有利益,我们不修,换句话说,对我们有利益的苦行应当要修。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也是禅宗初祖,他的出身是大富长者之家,出家之后一生修苦行,佛对他非常的赞叹,佛说:「后世弟子如果肯修苦行,佛法常住世间。」由此可知,真正苦行是自利利他。自利从哪方面看?生活简单朴实,生活容易,不必忧虑,需要很少,得来容易,心才能安住在道上,没有贪求,我们所要的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就能成就道业,决定不贪求。「利他」是给世间人做个榜样,世间人贪图名利,看看出家人一切都舍掉,有时候可让他省悟过来。 像前次台中有位很年轻的居士,许琇华,来过这里一次,我是在加拿大认识她,她学佛没多久,去参观李老师的故居,看了之后非常感动,把她一栋豪华别墅卖掉,想想李老师那么大的德行,住那么破烂的房子,她说:我住的房子太豪华,心里不安。这就是利他,苦行能利他,能令众生觉悟!所以这是真正的精进,要在道业上精进,生活上能过得去就行,衣服穿得暖,能吃得饱就够了,不要去想明天,明天还没到,为了明天、明年去操心,心就操不完,道就没有了。道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这是道。一打妄想,清净心、平等心都没有了,这叫退转,又退到凡夫位子上,天天打妄想。所以菩萨没有妄念,一切统统顺其自然,他能与道相应。「入佛十力无罣碍故」,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菩萨也有,因为菩萨学佛,但是菩萨这十种能力没有佛那么圆满。 演【正念,则心常正念,悉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 菩萨为度一切众生,他跟诸佛如来一样,也是「一音说法,随类得解」,所以他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由此看来,正念就是正定的前方便,先有正念而后正定。正念无念,虽无念,但它又是无不念,无念无不念,才是菩萨的正念。这话说得再明白一点,无念决定是无妄念、无杂念,无自私自利之念,绝对没有为我自己打算的念头,这叫无念。无不念是有念,念念为度众生,念念希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圆成佛道,他念这个,他不念自己,这叫菩萨正念。不像小乘的正念,所有妄念统统没有,他也不念度众生,而菩萨正念是念度一切众生。 第八讲『正定』,在钞文里,『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这句是讲证果,证什么果?常说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就是开智慧。善入,入是证的意思,契入,善是善巧。菩萨不思议解脱门,就是禅宗讲的「大彻大悟」,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所以,有定才能开悟。『於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演义有解释: 演【於一三昧入诸三昧者,如二十五王三昧,首楞严百八三昧等,互为出入,无定法故。】 这解释得很简单,也很清楚。诸位要是明了《华严经》这句话,你的修行就可以安心,为什么?三昧学一种就够,这一种真正得到,一切都得到,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今天所修的是什么三昧?念佛三昧,也叫做宝王三昧,三昧中王!诸位今天读诵《无量寿经》,执持阿弥陀佛的圣号,你在修什么?修宝王三昧、修念佛三昧。你现在这个三昧没修成,修成就出入诸三昧,无量无边的三昧你统统都得到。 今天我们这个三昧为什么不能现前?为什么得不到?前面这七条我们反省一下,原因就找到。我们的知见不正,思想有错误,念念想自己,我们的语、业、命、精进,全部都有问题,你怎么能得到正定?要想得到正定,入菩萨的境界,实在讲不难。打佛七的主七师父,常常有句口头话说「放下身心世界」。你果然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前面七条自然具足,你的正念、正定就得到。我们的病根在哪里?我们没有正见,我们是邪见。怎么是邪见?我们念念都为自己,这是基本的邪见。念念为自己,念念增长我见。见思烦恼里面,见惑头一个是身见,念念增长身见,身见破不了。念念增长我执,我见、我执没有法子断,天天在增长,这个麻烦就大。如果我见、我执依然这样强、这样重,我们佛号念得再好,都没有法子往生,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凡是往生的人,对这个身体执著一定要看开,为什么?神识才离得了,这才能走得了。对这个身体看得太重,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个身体还不想丢」,身体带不去!由此可知,这个障碍是要在现前逐渐把它看淡,我们念佛的功夫就容易相应。所谓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才真正能够达到。 对人、对事大致上能过得去就行,不要太认真,不要太计较,认真计较也是属於我见,都是麻烦事。《金刚经》前面半部讲破四相,「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后半部的境界比前半部要深,后半部是讲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四种见统统叫成见,我们常说「某人成见很深」,这都是邪见。具足这么多邪见怎么能叫菩萨?当然不能叫菩萨。菩萨是正知正见,必须把这些邪见统统舍掉,这才能称为菩萨。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八正道,圆教菩萨的八正道。 下面这是解释,根据这段经文证明八正道有很深的深度。『以例推之』,以此类推,前面七觉支、五根、五力,整个三十七道品,『皆随众生因地所修』。你是小乘那就是小乘境界,你是大乘就是大乘境界。大乘里面还有藏通别圆不同,什么样的根性那就是某一种的深度,『证大证小,各有所得』。 疏【言如是等法者,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成三十七品,及等余一切法故。】 经上说一个「等」,等是省略的意思,莲池大师把意思补足,因为三十七道品总共七科,经上只讲四科,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省略掉,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补出来。 钞【三十七品,上惟二十有五,故等以摄之。】 前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总共只有二十五,用一个「等」字包括。 钞【四念处者。】 实在说,学佛入门要从这里入。《弥陀经》为什么不说前面这三科?实在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科每人统统具足,不要修,圆满了,所以从五根、五力讲起。前面这三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满,但是我们现在还没去,身体还在这个世界,所以三十七道品前面这三科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确实能帮助我们身心清净,帮助我们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四念处就是智慧的观察,这是观慧,也是三皈依里的第一条「皈依觉」,觉而不迷,你有这四种观,那你就是觉而不迷。 钞【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这四条叫四念处,都是用智慧来观察。 钞【而云念处者,以不净,是观身者所当念处之所也。苦无常等,亦复如是。】 第一个要晓得,身是不干净的东西,我们世间人最贪爱的就是身体,为这个身体不知道造多少罪业,不值得!身体是什么?身体是一种工具而已。身是不是自己?不是的。诸位要是细读《楞严经》,就明白这个道理。《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徵心」,那还不是问身体,问的是心。佛就问阿难:心在哪里?佛并没有问是真心、妄心,「你说有心,心在哪里?在什么地方,你说给我听。」阿难本事不少,说了七个地方。我们能不能说七个地方?他能说七个地方,释迦牟尼佛都把它反驳掉,心尚且如此,何况这个身?身是物质,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是我的衣服。身是我的身体,身体不是我,我跟身体要把它画一个界线,对这个身体,你去照顾它就很正常,不会太爱惜它,不会被它迷了。衣服脏了,就脱下来洗一洗,你也不会去挂念它,破了就丢掉,再换一件新的,一定要把这事实真相搞清楚。 不要太爱惜自己的身体,当然也不能故意糟蹋身体,佛常叫我们惜福,惜福是对於一切物质要爱惜,身体是我们一切所有物里头的一种,也要加以爱惜。佛不主张修无益的苦行,就是这个道理。一切都要为道业去著想,我们修学哪种法门,生活方式往往因法门而不一样。譬如学戒律的,修学这个法门,戒律很严,日中一食,这是中国人讲的持午,日中一食叫斋,过中就破斋。日中,每天时间都不一样,每天日中的时间相差四分钟的样子,每天不相同,所以真正持午的人应当用天文日历。像台湾的天文台他们发行的日历,每天日中的时间都记载得很清楚,几点、几分、几秒,每年日中的时间差距差不多是半个多小时。真正持午,如果他不用天文日历,最好在十一点半以前吃饭,大概不会过中。如果你要学禅宗,禅宗一天三餐还不够,恐怕还有四、五道点心,这就完全不相同。禅宗是禅堂里面打坐跑香,他用功夫的原则是少吃多餐。他不能吃饱,吃饱了会昏沉,也不能空肚子,空肚子他提不起精神。他为了修行方便起见,少吃多餐,他这样吃法。 我们要了解自己修学是哪个法门,我所求的目标是什么?绝对不要去充面子,要好看,以为别人持午的道行很高,那就错了!过去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半年我就学持午,晚上那顿就不吃,持续十多年。我是不是修苦行?是没有钱。你如果钱给我,我一天吃七顿,我很自在!真的,那时候非常之苦,我把晚上那一餐的钱节省下来干什么?请《大藏经》。台湾第一部《大藏经》是东初法师印的,民国四十四、五年,一部《大藏经》要三千六百块。我的薪水一个月只有五十五块,连加班费统统算起来,一个月可以拿到一百七十块钱,你们想想看怎么办?只好晚上这一餐不吃,绝对不是好看、要面子,「我有修行」,不是的。但是以后就养成习惯,我出家受戒,受戒这个月我晚上一定吃东西。人家说:你平常不是不吃?我说:「受戒需要体力,生活紧张,就像新兵训练一样,我要吃饱才有办法来应付。」平常我生活没有那么紧张。有很多人平常不持午,到了受戒的时候,「我要持午,我要像个老修行。」我看他第三天实在忍不住,晚上偷偷的吃东西,这又何苦?一定要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不在乎这些形式,这些形式有助於道业的,我们要做。持戒的时候,我晚上一定要吃饱,夜晚拜佛才有力气,这个我们应当要做,绝不充面子,所以要晓得如何调适身体。吃东西,绝对不要吃饱,通常一般人讲求卫生,吃八分饱。实在讲八分饱已经过分,六、七分是最好。保持著不饱不饥最好,不但修道有帮助,你平常工作的时候,精神能提得起来,吃得太饱的确使人昏沉。所以要知道调节身体。 还有饮食要简单,愈简单愈好。一般讲,外国人吃东西没有中国人考究。中国人讲色香味,外国人只讲营养,色香味都不懂,他的东西真的是难吃,他们吃东西非常单调,几乎每天都吃一样的。中国人就不习惯,天天要换口味,不换口味,这个东西就吃不下去,这是习气。我看外国人一年到头都不换口味,他就那个样子。他的身体比中国人好,这是我们真正体会到饮食简单对身体好,身体它就慢慢正常,减少许多的疾病。中国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喜欢多话的,容易惹祸、惹是非!中国人的体质比不上外国人,为什么?饮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中国人吃得太复杂,所以体格不如外国人。我学佛从这个教理上而体会到,心清净、心健康,身清净、身就健康。身要清净,你吃东西最好是单纯,愈简单愈好,对你生理的健康愈有帮助,外国人他是不是懂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但是他这做法正确的。 但是外国人这个心不健康,当然对於他整个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好处有,毛病还是很深。这个毛病就是叫每人生活紧张,没有法子得到安宁。你看外国人容易衰老,为什么衰老?忧虑的事情太多,因为他的生活,资本主义社会好处,就是实际上的生活水准差距不大,譬如每个家庭里面,家家电器化的设备,家家居住都非常的宁静,家家有汽车,生活水平的差距很小。但是心里上负担太重,他所有一切的受用全是赊帐来的,这就是资本社会的一大缺陷。像在外国买房子,这房子十万块钱,你只要付十分之一,付一万块钱,房子就买了,你就居住,后面分期付款,三十年偿清,月月都要付,利息并不低,如果向银行贷九万块钱,要付一千多块钱。你如果一个月赚三千块的收入,这个房子一千块钱去掉,再缴税,税很重,差不多是你收入的三分之一。不过美国人都很乐意缴税,社会福利做得好,政府拿这笔钱的确替老百姓做事情。这三千块钱收入,生活也相当紧张。还有保险,汽车贷款,统统都是分期付款,反正全部都是负债,都是赊帐来的。他们这个社会过习惯了,但是生活压力还是很重,中国人很不习惯,那个日子我没法子过,欠人一身债,不行!日子过不下去。中国人常讲「无债一身轻」,我们常看到外国人,二、三十岁他这个眉头皱纹很深,从这里看出他们比中国人容易衰老,比我们忧虑要多。所以我见、身见要把它认清楚,要把它看淡一点,不要过分的去执著。 《了凡四训》实在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为什么?念多了确实知道因果报应,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真的就安,心安理得,他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安了。不贪求,自己有的也肯布施,因为他真正明了布施才是真正的种福,布施才是真正的积蓄。你舍掉,你的福报还在,比存在银行都安全,决定不会失掉,确实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晓得身体不净,不要过分贪爱。 第二是『观受是苦』,受是享受。我们在这世间,不要说在世间,天上也不例外,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他所受的还是苦,三界统苦,这个要觉悟!欲界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全都要受。苦苦里面包括八大类: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苦交煎。要想真正离苦得乐,说老实话,唯独西方极乐世界,不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苦你永远没有办法离开,决定要受。 第三是『观心无常』,这个心就是凡夫讲的心,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从早到晚你如果注意一下,你一天起了多少念头,不只想一桩事。如果想一桩事情那就叫定,你就入定,乱想胡想这叫无常,心确实是无常的。乱想些什么?全想的是六道轮回,诸位不要以为我们这个身体造作,口里说话叫造业,心里打妄想应该没有关系,殊不知打个妄想就是造一个业,念头生灭是意业,身口意统统在造业。身口造业到你睡觉的时候停下来,你睡著了身不造业,口也不造业,可是还去做梦,做梦是什么?意在造业,还是不停,这个不得了,意造业非常的严重,我们要晓得事实的真相。 佛常教我们想一个,不要想那么多,想一个就叫做三昧,就定了。换句话说,圆初住以前的菩萨统统用第六意识修行。圆教初住以上,才真的舍识用根,不用心意识,那个时候是用真如本性,不是普通圣人,是大圣。所以要晓得,修学三昧,在我们现前的程度就是用第六意识,把念佛念成习惯,像善导大师教给我们的方法,「身专礼阿弥陀佛」。我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只供一尊,一生都不要换,供的佛像不要太考究,不要供的像是几百年、几千年的古董,那个不好,为什么?心有牵挂。这是宝贝怕人偷,又怕损坏,你提心吊胆的,增长妄念。供一尊普通的佛像,这个佛像庄严,我们见到生欢喜心就好,一生不改变。我每天看它、礼拜它,将来自己往生,阿弥陀佛现的像就跟你供的像一模一样,不会错。我天天看你,天天拜你,今天真的见了面。佛菩萨随类化身,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佛菩萨的相随众生心想生的、变现的。你供的像常常换,到临命终时候阿弥陀佛来了,「这个到底是不是?」你还打个问号在那里,这个事情就麻烦大。纵然往生,经上讲的,「生到边地疑城」。所以供像不如供一尊好,每天看它,每天拜它,心里念著它,三业专勤,这就是修定,这叫修念佛三昧,修成功就叫做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是总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是念佛三昧功夫浅深而说的,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你就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确实有把握,这叫做正受。所以要把无常的心变成常,常想一桩事情。 第四是『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这是我的定义。我们这个身体,身也是一法,这里面有没有我?想想你有没有自在?你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如果自己真正能做主,年轻貌美多好!年年一十八多好!偏偏一年比一年老,这就做不了主。没有一样自己能够自在、做主的。所以「我」是空有其名而已,没有真正的我。你要是对於身心世界常常提起这样的观察,你就有智慧,就不会被身心世界迷惑。四念处是四种智慧观察,身心世界才能放得下。 钞【四正勤者,解见前文。以生善灭恶,不懈弛故,名之为勤。勤所当勤,合於理故,名正勤也。】 四正勤,分善与恶两个境界。「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这是两条恶的,我已经做的恶事,从今天起把它断掉,以后不再做,要勤於断恶;没有生的恶,我要常常提起警觉,决定不生,这是对恶的正勤。对於善的,「已生善令增长」,晓得这是好事,我希望好事能有进步,能够增长;「未生善令生」,晓得有很多是善事,我还没有发心去做,要勉励自己,发心努力去做。这四条叫正勤,为什么?它合於理,应当勤奋的。 钞【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 神是神通,足是满足,这四种神通都满足,满足就如意,如意就是满足,所以如意是从意思上翻译的。 钞【所谓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 就是这四种。 钞【良由念处正勤以来,精进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种定力摄心,则智定均等,能断结使,所愿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类,则为三十七品。】 这四条此地解释得很清楚,这四条都属於定,知足就是定。知足,心就不求。第一个是「欲」,世间人讲「欲海难填」,人的欲望没底!所以叫你要知足,叫你回头。中国从前富贵豪门人家,手上常拿著如意,这如意是什么意思?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看到这个东西想到,我要知足、要回头,够了,不能再多。回首如意,这一回头就如意,佛门讲「回头是岸」。富贵到某个程度,不能再往上去,再往上去祸害就来,所以到相当的程度,有智慧的人他回头不再求。中国从前念书人的确有智慧,晚清的时候,曾国藩很了不起!曾国藩做的官,大概除了皇帝就是他,他曾经做四省的总督,清朝地方官最大的是总督,总督管两个省,巡抚等於省长一样,管一个省,巡抚上面是总督,总督管两个省。曾国藩那个总督是大总督,管四个省,清朝有史以来没有他那么大的官。他的书房挂个匾额叫「求阙斋」,人家求圆满,他求欠缺一点,这就是回头的意思。他晓得回头,所以他的位子还能保全,不遭嫉妒,这一家还能保住,子子孙孙都还不错,一直到现在。现在台湾的曾宝荪就是他的后人,这是有德,知道回头。这四条都是知足,对於四种法门知足。今天时间到了,这段留到下次再跟诸位细细研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