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68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68集


 下载DOC文档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六一页:

  钞【四如意者,亦名四神足,所谓欲如意足、心如意足、勤如意足、慧如意足。良繇念处正勤以来,精进增多,定心稍弱,修此四种定力摄心,则智定均等,能断结使,所愿皆遂,名如意足也。合此七类,则为三十七品。】

  这一科称为『如意足』,「足」是满足的意思,满足就是定。不满足,他心是动的;满足,他心就不动了。世间法常说「知足常乐」,那个知足的足跟此地四神足的足意思是相同。一知足就如意了,不知足的人永远不会如意。我们中国古时候,在社会上地位要是高了或者发达了,我一般人讲发财了,他有相当的财富,这个时候他应该要提高警觉;也就是说无论是智慧、财富到相当一个程度,要知道回头,要知道满足,这个人才叫真正有福报。如果永远不知足,将来就会有祸害。为了要提高自己的警觉,用什么东西?手上常常拿一把如意,或者家里摆一个如意,叫自己常常能够看到。如意,比较讲求的是用玉做的,玉如意,纵然不是纯粹是玉的,如意当中镶玉。如意的做法,它头是回过来的,所以叫回首如意,这个东西叫你提起时时刻刻想到我要回头,回头就如意了。回头就是足的意思,此地这个足,满足就是回头,不要再求,再求就有祸害了。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真正能享受利益,不知足到最后决定会有灾难的。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都要知足,知足,心就定了,定才能开慧。他这里说得很好,前面『念处正勤』,因为四念处是慧,是智慧的观照,再加上四正勤的精进,『精进增多』,慧多、精进多,定少。如果没有定,这个慧就变成狂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要跟定相应,定慧均等这个境界是最好的境界。禅宗所要求的,自始至终都讲求定慧均等,禅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教下不叫禅定,叫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叫止观双运、止观均平,那还是定慧平等的意思。即使是我们修净土念这句阿弥陀佛也是讲求定慧均等,而念佛这个是比其他法门来得巧妙、来得简单容易,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定慧就平等了。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心里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就是定;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面念出来,自己耳朵再听进去,这就是慧。这一句佛号定慧统统具足,比宗门教下的确是容易多了。

  必须要四种定力来摄心,达到定慧均等。唯有定慧均等才能断烦恼,断烦恼的层次先从见思烦恼,「结使」就是见思烦恼,再破尘沙、无明,这是真实的功夫。

  这四种,第一个是『欲』,简单讲就是欲望。人在这个世间都有欲望,如果你没有欲望,你不会到人间来,你也不会到六道里轮转,六道众生统统有欲望。不管你是什么欲望,都要晓得知止,四如意足就是孔老夫子教给人的「知止」,晓得到什么阶段停止,止在这个地方,也就是知足,不可以超过。纵然自己有福,有福如果能知止,这个福就变成德,我们常讲「福德」,那个果报就更不可思议。

  我们看古往今来,中国外国大圣大贤。在中国,我们印光大师对於历史的人物,他老人家最赞叹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第三个是清朝初年叶状元。他老人家说这三个人一直到民国初年,他这个家庭世世不衰。孔老夫子的后代,孔德成,现在考试院的院长,七十多代了,代代都不衰,这是孔老夫子积的德大。后世的子孙,人家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人,对他都肃然起敬,实在讲不见得是敬他本人,敬他的祖先!这就是我们常讲祖先的余荫,福泽留惠於后人。不仅在中国,孔德成到外国,外国人一听说这是孔夫子的后代,也都非常敬重,特别的礼遇。

  《论语》上,学生们对孔老夫子的批评: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孔老夫子一生是真真实实的都做到。温和,善良,对人恭敬有礼,生活节俭,没有一丝毫奢侈,事事他能让别人,自己退。夫子之德,这是学生们公认的。这五个字我们听来都不难懂,要是真正把这五个字都做到,那你就是圣人。我们看看佛陀,佛陀也是如此,世出世间的大圣。所以他这个德泽能二千五百多年还加被他的子孙。

  第二位,范仲淹,这个人我们在历史上读过他的传记,年轻的时候家境非常清寒,在寺庙里面念书。从前,这是我在道场跟诸位说过,我们中国过去的教学,寺院贡献非常之大,虽然学校没有普及,但是寺院庵堂确实普遍到全国,这些就是国家的教育机构。从前念书到哪里去念?到寺庙里去念,甚至住在寺庙里面。因为寺庙里面,藏经楼就等於现在的图书馆,那时候书籍很少,得到一本书籍相当不容易,寺庙里面的藏经楼,不仅是佛经,经史子集什么书都有,因为那些出家人、法师,世出世间法都通达。

  印光法师,他的念的东西多,他《文钞》里面所写的,世出世间法引经据典他引了多少。他在普陀山藏经楼住三十年,等於住在图书馆里三十年,这些资料就太丰富了。从前念书人都到寺庙去念书,不但书籍齐全,你不需要去买;同时如果有疑难的地方可以请教法师,法师对於世出世间法都通达。所以在寺庙里头有老师,也有同学,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学校,但是它决定不亚於一个正式学校。从前古老中国的社会,一般平民这教育实实在在得力於佛教,跟现在我们台湾的寺庙里完全不一样,从前寺庙的责任是负责教化一方。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寺庙里念书,生活很苦,传记里面讲,每天煮一锅粥,把这个粥分成四份,一餐吃一块,没有菜吃的,那样勤苦的生活。有一天他在寺庙里面发现藏金,不晓得什么人埋藏在地下,数量相当可观,他看到了,他不动心!那样贫苦,看到这么多黄金不动心,还是把它埋起来,也不告诉别人。后来做宰相了,那个寺庙年久失修,想他从前在我们庙里念书,总有一段因缘,现在他做了这么大的官,去跟他化一点缘来修庙。这个宰相确实是大手笔,这一写就是黄金几百两。庙里人问他:黄金在哪里?他就告诉他:这黄金在你们庙里什么地方,地底下埋藏,你去挖下来,足够你修庙的。人家才知道他真正了不起,财色不动心。

  不仅是如此,最难得的,他一生都过他穷秀才的生活,做那么大的官,俸禄多了,他把这些俸禄养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可造之才,他统统把他找来,办义学替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从前做穷秀才那样,这不得了!五个儿子,两个儿子做宰相,等於现在的行政院长,一个做御史大夫,相当於监察院长。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钱哪里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业,布施掉了。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给佛教改做寺庙。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讲他的家八百年不衰,为什么?祖宗之德,子孙能够继承,代代子孙都这么好,这是得力什么?知足。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纵然自己发达有财富,这个财富去利益社会,叫大家共享,这个福就愈来愈大,子子孙孙享受不尽。

  世出世间法都讲求知足,知足常乐。像这些历史的人物,他们在物质生活我们看起来清苦,但是他的精神生活达到颠峰,绝对不是我们平常人能想像得到的。他心多清净,他多快乐,他帮助多少多少人,使多少人能安居乐业,使多少年轻人能成就学业,将来替国家跟社会贡献。世间人尚且如此,何况学佛?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要将佛法用在自身、用在家庭、用在事业、用在国家社会,这才叫真正行菩萨道。

  不懂得佛法,你看世间人,诸位如果仔细一观察,统统摆在你面前,我们看看现代人发达的,他能传几代?能传三代就不得了!实在说,传三代的非常希有。少壮的时候飞黄腾达,晚年的时候苦不堪言,贫穷潦倒,我们看到很多!自己一生都保不住,为什么?他的福报在发达的时候享尽,没有继续修福,当时发达的时候作威作福!我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许多做大官的,在大陆上那个时候真是不可一世!我父亲一个朋友,在大陆上他是军官,做过总司令,家里面用的人都十几个,佣人真是一呼百应。到台湾之后,做过中部防守区副司令官。退休之后,夫妻两个孤家寡人,一个佣人都没有,七十多岁还要自己拿个菜蓝上街买菜,我看到真是可怜!想想当年得志的时候,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我已经学佛,我劝他学佛,他说:佛法是好,我现在没有时间,过几年再学。过几年死掉了,没福!这些眼前之事,我们看得清楚,我们记取这个教训,在自己得志的时候,在自己福报现前的时候,千万不要享尽,留一点给后面。

  所以,年轻有福报不是福报,晚年有福是真正有福报,晚年体力衰,一切都退化,那时候有人来照顾是真正有福。年轻的时候自己有体力,吃一点苦头不在乎。年轻时候种种享受不是福,晚年有福才是真正的福报。如果希望我们晚年有福,晚年不受苦,你就要记住,现在要修福;现在不修福,到晚年后悔就莫及!修福一定要把握机缘,佛跟我们说「财为五家共有」,今天你有财富,说不定明天就没有了。

  『心如意足』,前面「欲」是物质、欲望要知足,这个心也要知足,心是讲精神,所谓心安理得,这个非常的重要。心要是知足,心就定了。欲要是知足就无求,所谓「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是欲如意足。心如意足,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法门好,非常殊胜,我们选择是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我们的心就安住在这个法门上。法门虽然很多,我们不要学了,莲池大师讲「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你们哪个愿意悟,你们哪个去悟,「八万四千行饶於别人行」,我们在三藏十二部取一部,八万四千行我们选一个行门。净宗全部的经典不多,五经一论。在行门上,「信愿持名」,这一句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行,等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再学!那个时候无量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寿命,而且到西方极乐世界老师同学都是一流的。所以要把博学多闻放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再干,现在暂时统统放下,一心一意求西方极乐世界。心满足了,心就自在,如意就是自在。四如意足里,这两条最重要;后面两条是增上缘。

  勤就是精进,你真的专心!专勤於一个法门,自利利他,这是『勤如意足』。『慧如意足』,慧是从前面定来的,是从心如意足来的,你的心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慧如意足。所以这四条关键在前面两条,前面两条得到,后面这两条决定得到,会叫你快速成就。

  在三十七道品里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是对我们现阶段的修学有很大的帮助。实在讲,「四念处」就是看破,真正看得破;「四正勤」是叫你精进,断恶修善;「四如意足」就是放下,真正能放得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你有一桩事放不下,你就不自在,你就有烦恼,就有牵挂,你就不如意。所以必须真正放下,心安理得,自在如意。

  钞【婆沙智论,皆以喻显,念处如种子,正勤如栽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觉支如开华,圣道如结果,故名道树。余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

  大师又举出《毗婆沙论》与《大智度论》,这两部论里面都是这样说法,都是用比喻来说明三十七道品的关系。由此可知,学佛之人,不管你学哪一个宗派,学哪一个法门,三十七品的次第决定不能颠倒,一定要依照这个次第来修学。他把修学的阶段层次,比喻像一棵树生长的过程。

  『念处如种子』,四念处,可见得很重要!没有种子,那什么都不必谈了。种子是智慧,四念处是慧观。释迦牟尼佛将要灭度的时候,弟子们看到了,著急!佛在的时候,大家跟佛住在一起,佛灭度之后,我们要跟谁去住?这是阿难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提出四个问题当中一个,「我们依谁住?」佛在世的时候,是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以谁为老师?佛说:「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你就晓得四念处是多么重要!心里面没有念处,觉观、道业就没有法子成就。现前无论出家在家,修学几十年,为什么烦恼习气不能断?道业没有成就?你仔细去观察,他没有念处的种子。不要说他修几十年,修几百年、几千年还是不能成就;他要真的有成就,他不是成佛成菩萨,他是成魔,他修成妖魔鬼怪,他没有四念处的种子!天台大师对於念处讲得非常清楚,也讲得很多,他老人家讲四教的四念处,藏教四念处、通教四念处、别教四念处、圆教四念处。

  『正勤如栽植』,有种子没有正勤,那个种子放在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树。正勤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太重要!断恶修善是真正修行的开始。印光大师一生当中特别大量流通《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为什么?这三样东西就是栽培。这三样东西教给我们明了善恶、认识善恶,下定决心断恶修善,从这里学起。《了凡四训》不是佛经,《安士全书》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与《感应篇》都是道教的,都不是佛教的,但是这两种东西的注解是佛经的意思注解的,道教的书,佛教一注解就变成佛教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佛教的经典,道教一注解就变成道教的,决定不是佛教经典了。所以,老法师一生特别提倡。我们学佛的人,不管是出家在家,从哪里学起?从断恶修善学起。所以这个好比是栽培、种植。

  『神足如抽芽』,四神足,你知足了,简单讲,你修学心定了,定了就发芽。现在我们一般修学,问你学什么?不知道,又念佛、又念咒、又诵经、又做法会、又到处乱拜,不晓得学什么!那怎么会有成就?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这个等於抽芽、发芽了。由此可知,发芽的意思,不管你学哪个法门一定是专精,专於一门,精於一门。八万四千法门,你只能选一门,就发芽了;千经万论,你也只能选一本,你才能成功,搞多了不行。固然四弘誓愿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为了度众生的,想度众生先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是一门专精,你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之后才有能力学一切法门帮助别人,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你看那个树,树长成先是一根主干,那就是专精;干长成之后,它才有枝叶、才有花果,那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佛法修学过程的确像一棵树的长成,先有根再有本。抽芽这就是本;五根、五力,这个本的壮大;壮大之后,它才有枝条、才有枝叶。长得愈来愈多,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不但我们学一切法门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文殊、普贤在《华严经》明白的告诉我们,他也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大愿大行才能圆满。换句话说,如果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不能圆满,文殊师利菩萨的十种行门也不能圆满,他这十门行门就是十波罗蜜,就是十度。那是等觉菩萨!要想愿行圆满都得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何况我们?我们在这个世间想求圆满,做不到!

  固然历代祖师大德里面确实有不少通宗通教在一生得大圆满的,那些人后来我们晓得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这一生修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化身来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傅大士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不是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这些祖师大德,虽然他的身分没透露,我们不晓得是什么人,但是可以断定必定是古佛菩萨再来。像莲池、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做的《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赞叹:就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我们现在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於这本书这样的赞叹,那么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必定也是观世音菩萨之流。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总不会在他之下。

  中国人有福,历代都感得诸佛菩萨应化而来。所以这些人,我们凡夫决定学不到的,能够听话依教奉行,我们决定得利益。莲池、蕅益都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通达的,他教给我们是「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让给别人行」,教我们在一切经里面取一部经《阿弥陀经》,取一个法门「持名念佛」。他教给我们是这个。如果我们真听话,真肯依教奉行,这一生决定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决定不低,为什么?专精,决定是高品位往生。这是佛菩萨大慈大悲示现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法门,这个法门无比殊胜的利益统统在《无量寿经》里面。尤其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这个注解是集古德注解之大成,那里面很少是他自己的见地,都是引用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对於这个经的讲解开示。我们读他这一本注子,就等於把所有古注统统念到,这个难得!

  『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这个根有力量了,有力量它就会生枝条。『觉支如开华』,觉支七菩提分,『八圣道』好比结果,它一定是这样的一个次第。『故名道树』,什么叫道树?神秀大师说得好,「身如菩提树」,我们这个身就是道树,我们的心就是道树,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在文字上只讲三十七道品,后面用一个「等」字,等其余一切法,『余一切法者,如四心六度、无量法门等』,四心是指四弘誓愿;菩萨无量的法门,六度统统都包括了,六度一展开就是无量的法门。

  疏【问:何不先叙念等,而首举根。】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就是七个段落,本经经文把前面三段省略,只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只说后面四科,前面三科省掉。这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按照次序给我们讲解念处、正勤、四如意足,而把前面这三科省掉?

  疏【答:以重信故,又上三科至此,始有根力故。】

  这个答覆,答覆得很妙。同时我们读《疏钞》要知道莲池大师当时的时代背景,莲池大师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明朝末年,那个时代净土宗非常之衰,没有人提倡,也是一般人轻视净土,没有把净土看在眼里面。所以莲池、蕅益是中兴净土的祖师,在历代祖师里头,他们的地位非常的特殊,是中兴净土的大师。当时禅宗非常普遍,而且禅宗的人非常狂傲,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说话稍微不小心就要开罪於那些人。那些人人多势大,所以莲池大师的压力很重,为了要提升净宗的地位,不得已处处引《华严经》来解释。因为《华严经》大家公认这是根本法轮,是一乘圆教。

  莲池大师判本经,他不敢判至圆至顿,因为讲这个话恐怕别人反对,别人对他要攻击,甚至要毁谤。他只好这样说,《华严》是全圆,这个经部分跟《华严》相应,这个经是「分圆」,这都是很不得已而说的。实在讲,这个经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大师在当时不敢说,这是不得已的苦心。我们后人一定要了解他当时环境的状况,为什么他要这样讲法?为什么要这样写法?他用意何在?你都能全盘了解,他这个文字,你才看出他的用心,他是怎样教导当时,怎样教导后学。

  净宗修学的根本在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从五根讲起,五根第一个是「信根」,从信开端。前面三科略掉,虽然略掉,三十七道品的关系是后后胜於前前。譬如七层大楼,我们从第四层讲起,行不行?行,底下三层不讲,底下三层有没有?没有下面三层,哪有第四层?虽然不讲,统统都包括了。譬如我们到七楼,底下六楼有没有?底下要没有六层,哪来的七?不说而说,意思都含摄在其中。所以他在注解里面,把前面三科最后给我们补出来。

  再说,前面三科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经上所讲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世界,不是说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前面这三科阿弥陀佛不要说了,为什么不要说?你想想看,哪一个往生的人不具足?不具足前面三科的条件,根本就不能往生,诸位想想对不对?也许说,有很多往生的人没有学过前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年,他就往生了,没错,他是没学过。你仔细去观察一下,他那一句阿弥陀佛前面三科是不是具足?

  「四念处」是看破!他要没有看破这个世界,他能往生吗?没有看破这个世界,他对这个世界有留恋,就去不了!虽然没有学过「四正勤」,你看看那个往生的人,他在生前是不是断恶修善?他不但不做坏事,他坏念头都不动,他有一颗善心肯帮助别人,那四正勤不要学,他本身就具足了。「四如意足」,简单的讲是专精,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向专念」,他心也定了,一心一意只念阿弥陀佛,四如意足就具足了。虽然没有学,他的确统统具足,他才能往生!如果不具足,他念一辈子佛也不能往生。

  实在讲,念佛人多,往生人少!那些念佛而不往生的,他的心行与念处、正勤、四如意足不相应,所以他不能往生。凡是念佛往生的人一定具足,不管他有学没学,他虽然做到了,你问他什么叫四念处、四正勤,他不知道,虽不知道,他都做到了,他在心行里头没有一丝毫欠缺,他真做到了。虽然做到,他不晓得,因为他没学过教,但是他决定往生。由此可知,这个教学与不学没什么关系,懂得很好,不懂照样往生,道理在此地。

  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教化众菩萨们还是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教起。当然西方极乐世界讲的三十七道品是圆教三十七道品,不是普通的道品。

  钞【据七类次第,闻法先当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摄心调柔,柔故成根,根增成力,乃七觉分别,八道正行。今重信者,此经以信为主,而根力二俱首信,信持余四,是道之元、德之母也。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

  这一段虽然给我们讲三十七道品这七科的次第,他真正的用意特别强调「信念」的重要。这一段与我们修学关系很大,希望同修们要特别留意。首先告诉我们『闻法先当念持』,「法」是佛法。此地讲的「闻法」没有刻意说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法都不例外。我们遇到学佛的同修,他要来问我们,我们首先要问他:你有没有学过佛法?没有学过的,初学,那我们有初学的讲法,教他的方法。如果他已经学过,已经学过有已经学的讲法,这个不一样。他要是初学,我们的确就应该把净土法门介绍给他,你要不介绍这个法门,你对不起他。这个法门他不能接受,我们再换别的法门,就是我介绍你一定是第一法门、无比殊胜的法门,我才对得起你。我修第一,我把第二第三法门介绍给你,这个存心就不善。我把这法门介绍你,你不能接受,我再介绍你可以接受的,这个我对得起你。不是我不把最好的法门传给你,你不认识!这个不能怪我。

  如果是已经修学的,一定要随顺他,譬如他念观世音菩萨的,就不必改念阿弥陀佛,他念地藏菩萨的,也不必改念观音菩萨,或者他持经的,或者他持咒的,都不必更改,只劝他一门深入。唯有一门深入,不管你念哪一尊佛,念哪一尊菩萨,有一个不变的原理,一定要专精,要精进不懈,要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事一心不乱,要念到理一心不乱。所以一心不乱不仅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任何经论都不例外,念到一心不乱就有受用。实在讲,念到功夫成片就有受用,不论念哪一尊佛、念哪一尊菩萨,念到功夫成片,如果能回向西方净土统统得生,为什么?心净则土净,你有了这个本钱、有了这个能力,我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这一念起来,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为什么?四十八愿里面有!所以不必教他改换法门,这个要知道。

  他这一改换,反而功夫不得力了。人家念那个法门念得满好的,还叫他换一个,他前面全功尽弃,这个法门又很生疏,念得又不欢喜,这就把人家修法破坏,这是错误的。所以不管他是学教或者学禅、学密,我们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去看待,帮助他成就,不要破坏他。不要认为我这个法门好,他那个法门不如我,好像自己还特别怜悯这些人,那些人走错路了!那些人路没走错,法门平等无二无别。什么叫错路?他不专,他不精,那个就错了。只要专精,统统都有成就。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劝他,你要回向净土,这句话不能少,不管哪个法门,只要能回向净土统统能往生。

  他要是没有修学过,劝他直接念阿弥陀佛,这是最方便、最殊胜的。为什么一定要念阿弥陀佛?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做一个最听话的学生,这好!不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教我们念阿弥陀佛,何必跟老师过不去?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闻法先当念持。念就是学法、闻到佛法,要想对佛法修学有成就,一定要有观照的功夫。对於自己的身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要常常提起觉观,这就是觉而不迷,为什么?不会迷在世间法里头,不会迷失,常常提醒自己,这个四念处是智慧,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学法,不管学哪个法门,你看他不能成就,他这个智慧没有,他迷了,为什么?虽然学佛法,念念还为自身著想,念念还要讲求种种的享受,不断的追求物质精神的享受,这就是增长贪瞋痴慢。学佛,什么叫功夫?贪瞋痴慢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这叫功夫,这是真智慧、真功夫。如果贪瞋痴慢不但没减少,年年都还增长一些,这就坏了,这个佛法学得再好,他将来也往生,他不能不往生,这身不能长住,他到哪里往生?他到三恶道往生,这就坏了。可见得念处重要!

  念处就是三皈依里头「皈依佛,觉而不迷」,念处就是觉而不迷。觉了不迷,一定要断恶修善。断恶修善,你怎样才能认真去做?一定要明了因果报应的事实,这个事实,说得最简单、最扼要、最具体无过於《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诸位要是熟透,你对於因果报应一定相信。你真正相信,你不会做坏事,为什么?知道做坏事得不偿失,现在占的便宜很少,将来的痛苦太大了。换句话说,你付出代价太大了。一个聪明人,一个有理性的人,决定不干这糊涂事情,得不偿失。一定就是知足,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自己能够知足,知足就是四如意足。『次即勤修』,就是四正勤,这才能够到『摄心调柔』,摄心调柔就是四如意足。这个时候心安理得,自在快乐,真的快乐。所以学佛要是不知道这个次第,不晓得这个过程,叫盲修瞎练,那怎么会有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本源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福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敏法师讲阿弥陀经    

纯祥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法然上人讲阿弥陀经    

法悟法师讲阿弥陀经    

佛慈法师讲阿弥陀经    

HT法师讲阿弥陀经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经    

会性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净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静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戒法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界法师讲阿弥陀经    

窥基大师讲阿弥陀经    

莲池大师讲阿弥陀经    

隆莲法师讲阿弥陀经    

梦参老和尚讲阿弥陀经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    

善导大师讲阿弥陀经    

悟显法师讲阿弥陀经    

信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星云法师讲阿弥陀经    

宣化上人讲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随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者大师讲阿弥陀经    

宗舜法师讲阿弥陀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