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70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六四页: 经【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段经文是说,大众听闻说法之后,所得到的利益。 演【疏钞但发明佛法僧,不发明如何念。今就钞中约五教说三宝,则今念法,亦当有五教不同。】 莲池大师的《疏钞》,对於这段说得比较简略,《演义》把意思补出来。莲池作《疏钞》,他这个方式是采取贤首宗的规矩,就是华严宗,《华严》讲五教、十玄。莲池大师之所以采取《华严》,他的用意很深,也就是将这部《阿弥陀经》、这个念佛法门跟《华严》等同看待,所以他处处用《华严经》来解释本经的经文。 演【如小教,即是有门,其念三宝,实有能念所念也。】 我们今天念佛用这个法子就好,古德教给我们老实念佛,不要好高骛远。我是能念之人,阿弥陀佛是我所念之佛,有能、有所,就这么一直念下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问题。不必好高骛远,反而误事,这个念法是非常可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念法,品位是不是很低?不见得。如果你这样念,实在我也不执著,哪里每念个佛,「我能念,阿弥陀佛是我所念」,你不可能是这个想法。念念都有这个念头的话,这是属於小教。如果没有这个念头,你这个念佛功夫,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念到能所双忘,也不必作意的去忘,作意去忘也忘不了。所以功夫到的时候,自然成就,一切讲自然、一切讲任运,没有一丝毫做作,这个念法就好,是非常的如法。这是小教念佛,确实有能念、有所念。 演【始教,即空门,能念所念一切皆空也。】 实在讲这个不能学,学得不像,麻烦就大,反而落空,连带业往生也去不了,那就很可惜,所以还不如老实从小教著手。始教是大乘的开始,终教是大乘的圆满。 演【终教,即亦有亦无门,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顿教,即非空非有门,能所双寂,无念不念,离念顿显也。圆教,即圆融无碍门,一念一切念,一切念一念,一时顿念非隐显,一切圆成无胜劣也。】 由此可知,老老实实这句佛号念下去,这里头不必分别,也不要执著。大乘经教常讲「行起解绝」,这句话很重要。行是什么?我们念佛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行,正当念佛的时候把一切放下,什么都不要想,道理不要想、理论不要想、方法不要想、境界不要想,什么都不想,就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完全正确。这样子虽然从小教入门,你看那个五教,它与圆教相应,念念就是圆修圆证,不可思议。实在讲善根深厚之人,他不需要懂得理论,这一句佛号他就认真的念下去,他的信心从哪里生起?看到别人念佛往生,他信心从这里建立。看到那个人念佛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走得很自在、很快乐,他就相信,死心塌地念这句佛号,这样子一下手就与圆顿相应。 最近华府周广大居士的往生,我们虽然是听说,但是那边有十多个人亲眼看到,不是一、二个,消息传来给我,决定不假,他们这一帮人亲眼看到,等於我们自己亲眼看到一样。念佛三天就把西方三圣念来,我们讲经几十年,理、事、真相都讲不清楚,人家看他这个样子就相信,这是善根深厚。佛法常讲「三转法轮」,这是作证转,他做个样子,做个证明给我们看,你要是相信,就像他这样子办,就会成功。他是一听到这个法门就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相信西方确实有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生活状况就像经上所讲的,决定没有疑惑。发愿求生,念佛就成功,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寿命不到要想去也行,佛也来接引,这个不可思议。 真正有求愿往生的意念,这一念真实,随时可以往生,这是诸佛赞叹为第一法门,实在是第一方便法门。任何人都有资格,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人人有分。怕的是你听了之后怀疑,不能深信,这个障碍是属於自己这边,法门没有障碍,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来接引你,也没有障碍。由此可知,只要把我们的疑根拔除,理(道理)知道的多也好,不知道也好,只要相信有这个事实就行,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所以,「持名念佛,无异於实相」。下手看起来好像很低,成就却无比的殊胜。这是此地这段文的注解,说明五教念佛它的境界不相同,我们知道就好,用不著去拣别,我这个念佛到底是哪一教?用不著,不必找麻烦。 演【则知念法,深浅不同,随机无定。然约而言之,不出事理二种。】 约就是归纳,前面说五种,五种归纳成二种,二种就简单。 演【事,即念别相三宝。念佛,则常念亲近,求一切智。念法,则常念修行诸波罗蜜。念僧,则常念亲近学如实行也。】 这是讲事念。事念、理念都一样,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分析得很清楚,无论是事念或理念,念到自己能够伏烦恼,虽有妄念,妄念不起现行,也就是妄念不起作用,这句佛号能把妄念控制住,这就叫功夫成片,决定往生。如果能把烦恼念断,就是事一心不乱。能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浅深三个大的差别。理、事二种念法,我们学事念方便,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著相,著相修事念就方便。念别相三宝的佛宝,就是常念亲近佛陀。亲近哪一尊佛?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他不是过去佛,也不是未来佛。释迦牟尼佛已经过去,弥勒佛是未来佛,还没有来,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我们要常常想著要亲近他,常常要想见阿弥陀佛。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目的就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完全正确。 但是在此地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你这句佛号要一直老实念下去。善导大师教我们,「身专礼阿弥陀佛」,礼是礼拜,我们每天早晚拜佛。拜佛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所以大家不要作体操、打太极拳,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你想活动身体,拜佛就好。这样子健身,你念佛的功夫不间断;用别的方法,你念佛的功夫间断。拜佛每天拜多少?不一定,自己可以去定,有时间就多拜,没有时间就少拜,按照自己生活环境来定。真正念佛人要记住一个原则:少事。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分内的事情要作,分外的事情最好不要去攀缘,不要去找事,你的心才会清净,无事找事,这是很苦的事情。现在外头竞选,这无事找事,这些官、委员,请我去作,我也不干,为什么?我讨厌开会,麻烦!说话也是如此,言语愈简单愈好,省心省语。多念佛、多想佛,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一生才能修得成功。所以,「口专念阿弥陀佛,意专想阿弥陀佛」。这三种方式,是以念佛为主、执持名号为主,以礼拜、观想为帮助。 以念佛为主,为什么?如果是以观想为主,容易著魔,你修行功夫还不够的时候,万一妖魔鬼怪变成佛的样子来给你看,你见到一生欢喜心,那就著魔,这个要注意。所以我们是以持名为主。观想呢?如果持名念佛的时候还有妄念,我就想佛,想佛把妄念舍弃掉,就离开妄念,用这个方法来代替妄念,并不是时时刻刻要求佛现相给我们看,那就麻烦大了。三、五年你见一次相是瑞相、是好相,如果常常见到佛相,天天见到,每个星期都见到,这个事情麻烦就大,那决定是魔不是佛。一个星期见二、三次,是在往生的时候,在你往生这个星期当中见二、三次,那是正常,你自己晓得我应该要走了。这是念佛,就是一心想亲近佛。 「念法,则常念修行诸波罗蜜。」诸波罗蜜诸位要特别记住,这句阿弥陀佛是六度万行圆满具足,要不要再修别的?不必再修。像布施、持戒、忍辱这些,偶然遇到随分随力去作,没有遇到不去找,不是找著去作。譬如念佛人,二六时中心里佛号不断,这个福报大,念念消业障。咱们今天讲放生,每天起心动念,「我到市场买个东西放生」,有没有福报?有一点点小福报,大的福报舍掉,没有了,为什么?念佛中断。放生应该用什么态度放生?偶尔遇到,不是特别去找。特别去找,这个错了,你到底是修放生法门、还是修念佛法门?还有修慈善布施,到处去找哪里有可怜的人我们去帮助他,到处去打听、到处去找,这都错了,这是你一心去攀缘。佛是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遇到了,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去帮助别人,这是对的。遇到了,不得不做。譬如你每天到菜市场买菜,遇到鱼虾非常活泼,你看到它决定可以活得下去,我们买来马上去放生。你看到它已经不太行,就是放了它,它也要死,就不必这么做。所以修一切善福,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要用清净心,要随缘不要攀缘,这一点非常重要。心心念念,念阿弥陀佛就对了。这就叫做念法,我们一定是依教奉行。 「念僧」,简单讲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多,初学的人一定要亲近与自己所修学法门相应的善知识。我修念佛法门,这个善知识也修念佛法门,这个行。我修的是念佛法门,那个善知识是参禅的、是持咒的,你亲近那些善知识,对你法门所修的没有好处、没有利益。所以一定要亲近与自己同法门的善知识,这是念僧。等你念到功夫成片,你得到念佛三昧,世出世间法你都如如不动,这时候是各宗各派的善知识统统可以亲近,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个可以,不到这个程度不行,不能随便去参访善知识;最低限度自己已经得到念佛三昧,这个时候可以。 古时候,佛门参学的条件是如此,不是随便就有能力去参学。现在是讲民主、自由,佛门也讲民主、自由,这个很糟糕。所以佛法人才可能会断绝,原因在哪里?徒弟不听师父的话,他要讲民主、自由,不接受教导,哪里能够成就?我们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现在我们想想中国自古以来,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一言以蔽之,统统是难信之法,现在人不相信!但是那个方法出人才,代代都有人才。现在没法子,年轻人是无师自通,到处乱学,怎么能有成就?不可能有成就的,所得到是一些皮毛知识,他得不到智慧。智慧从哪里学?智慧从禅定里面学。他没有定,到处跑、到处听、到处乱看,看得多、听得多、记得多,以为那就是佛学、佛法,大错特错。 佛法是觉悟之法,你的心不觉,你的觉悟从哪里出来?绝对不是别人觉悟的,可以把它拿来当作我的,没这个道理。如果这个法子行得通,我们还需要修行吗?不要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统统给我们就好。你们看《楞严经》,阿难尊者当初就是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别人都要苦修,我不必,我是佛最小的弟弟,佛是他的大哥,最喜欢他,将来一定把佛法给他,他不要修。到遭摩登伽女之难才晓得,原来别人所修的没有办法给自己,再亲密的关系也没办法。钱财可以送给别人享受,智慧、才艺你怎么能给别人?没法子。所以这个东西确实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你自己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於经论的注解、注疏,你把它念了背起来,也能讲得天花乱坠,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为什么?你的心不明,你讲出来的东西也不明,讲的每一句话都不错,听众听起来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 我们念佛人讲清净心,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是心清净,心不清净见不到性。这句佛号就是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拿佛号来修清净心。心地有一分清净,与佛法就有一分相应,两分清净就两分相应,这才真正能理解,看经、看注才懂得它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愿是清净心才能够理解。由此可知,培养清净心没有别的方法,下手要专一,连儒家都讲「惟精惟一」,它讲精、一。佛法也是如此,《弥陀经》特别主张「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果,一心不乱也是因,因果同时,这个妙!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特别的注意。由此可知,我们每天二六时中,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宝都具足。 演【理,即念同相三宝。】 是讲到自性,同相三宝就自性三宝,也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理,事是佛法僧。佛法僧是事相、外面的形相,理是觉正净。 演【觉心不起,常住第一义谛,不为二边所动,是为念佛念法念僧。】 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就是同相三宝。 演【即天台大师所谓,安心不动,称之为念也。】 於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念同相三宝,这是理念。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是理念。所以,我们还从事上下手好、从别相下手好,从小教的方法下手容易得利益,不好高骛远,知道有此一说,不必去希求,老实念佛决定有成就。 疏【闻音无益,则同世音,只取娱乐。今念三宝,正明益也。三宝者,略有三相:一住持相,二别相,三同相。可尊贵故,名之曰宝。】 音是音声,西方极乐世界的音声,无论是有情、无情,所发出来的音声非常微妙、非常悦耳。如果这个音声听了没有殊胜的功德利益,跟我们世间听音乐、听唱歌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只是娱乐而已,与破迷开悟没有关系。我们讲利益都是讲破迷开悟,断烦恼、长菩提,这是利益。达不到这种利益,跟世间音乐就没有两样。「今念三宝」,这是利益;听到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所发的音声,自然生起念三宝的意念,这是它的利益、功德。下面说明什么是三宝?他说了三种,先讲住持: 钞【住持相者,雕铸塑画,名为佛宝;黄卷赤轴,名为法宝;比丘五众,和合无争,名为僧宝,即世间三宝也。】 首先说明住持三宝,住持是指什么?是住持佛法,佛法能够在世间流传,要靠它来承传、来推广、来发扬光大。三宝,佛在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佛所讲的一切经是法宝,跟佛学习的弟子们是僧宝。佛在世的时候,三宝当中佛宝第一,佛不在世的时候,三宝当中是法宝第一。法宝第一,而不是佛宝第一,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佛的像,佛像不会说话,我们有疑问,他也不能解答,所以对我们最有利益的就是经典,经典变成第一宝。经典看不懂,要请专门修学的出家人来给我们解释,出家人僧宝也变成非常的重要。这是佛灭度以后的现象,我们应该要知道。此地说雕铸塑画,这是造像的方式,雕是雕刻,木头的佛像是雕刻的;金属铸造的像,是用模子做出来;塑像是泥塑的、陶瓷塑的;还有彩画的佛像。无论是雕刻、铸造、塑画,统统把它看成佛宝,这是纪念的意义,佛不在世,看到佛的形像如同见佛。 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纪念的意思,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创教的老师,我们今天得到佛法薰修的利益,这个恩德从佛来的。所以对於这个根本老师、创教的原始人,我们念念不忘,这是慎终追远、报本反始的意思,就跟我们供养祖先牌位是相同的,有这个意义在。第二个意思也非常重要,是见贤思齐。大经讲:「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已经成佛,这一次倒驾慈航再来」,但是我们看他一生形象,他也是从平凡人修成,也是父母所生,也有六年苦行,这是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示现成道、说法度生,一生所作所为都给我们做了模范、做了典型。我们照他这个样子学习,他一生能成佛,我们一生也能成佛,问题就是肯不肯认真学习,能不能认真的放下。他把富贵、功名统统彻底放下,别人要争的,他已经得到,他不要。他是国王之尊,中国人常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富贵舍弃,过沿门托钵的生活。皇宫他不住,他要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这样的生活。你想想看,我们能学得到吗?学不到。我们今天想学,佛教我们放下,不过是放下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二而已。不像他彻底放下,於世出世间法一丝毫贪恋都没有,人家这个心多清净。我们今天说放下、布施,总还自己留一点,没有像他丢得那么干净,所以他一生能成佛,我们一生成不了佛,原因就在此地。 佛实在是表演给我们看,这是真正大慈大悲,任何人如果完全学习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没有不成佛的,成佛哪里要三大阿僧只劫?用不著。我们发心,做得不干净,进进退退,才要搞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佛像有这个功德存在,看到佛像就要想到,要学他看得破、放得下,要学他有那样的自信心,无所畏惧。他放下、他不害怕,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害怕,怕明天没饭吃、明天没衣服穿,怕这个。他不怕,他统统舍掉,这叫大无畏。所以供佛形像有这两个意思。学佛的同修,这是真正学佛,决定不能把佛像当作偶像来看待,那错了。偶像是什么?把他当作神明,以为他会保佑你,没这回事。诸位一定要知道供养佛菩萨形像真正的意义,不能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当神明看待是迷信,佛法是破除迷信,破迷开悟。 「法宝是讲黄卷赤轴」。莲池大师出生在明朝末年,那个时代经卷装订成一册一册的很少,大多数还是卷子,像现在裱画一样,卷起来,叫卷。佛经从卷子变成方册是憨山大师提倡的。憨山大师也是明朝人,明末四大师「憨山、紫柏、莲池、蕅益」,四大师当中蕅益的年龄最轻。册页装订到现在的历史只有五百多年。从前都是卷子,这个地方称黄卷;以后就叫方册,方方的、一册一册的。赤轴,轴是卷书画的圆木棍。黄卷赤轴就是指经典,经卷是法宝。 「比丘五众」,这是讲出家人,出家男众有两种,一种是受比丘戒,叫比丘戒众,一种还没有受过比丘戒,是沙弥众;女众有比丘尼、沙弥尼、学法女,合起来称为五众。最重要的是底下这句,「和合无争」,才称之为众。众是团体,不是个人,四人以上在一起共修,遵守六和敬,这才能称之为众。众,翻成中文是僧团,出家人的一个团体。如果住在一块的人再多,他不守六和敬,这不能叫僧团,所以僧团基本的条件是要遵守六和敬。用这个标准来看,我学佛三十八年,走了很多地方,一个僧团都没看到,所以心里很难过。我们自己有心想建立一个僧团,能不能?不能,太难。古人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真正体会到不容易。能找到四人见解、志趣完全相同,就是把这六个条件统统做到,非常不容易。 这六个条件最困难的,第一个就是「见和同解」,见解完全相同,这是和合的大根大本,他真正能够和睦相处。中国古时候,每个寺庙道场都有其解行的特色,不乱。在理论上、在众经之中,他只选几部,在行门上专修一个法门,这个寺庙的人不管多少,这个见解完全相同。譬如净土法门,它的经典依据就是「三经一论」,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加上《普贤行愿品》,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加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变成「净土五经」,这是我们理论的依据。在修学方法上,统一用一个方法「持名念佛」,大家统统有这个见解,看法一样、想法一样,志同道合在一块修行,这是和合的基本。 另外一个最难、不容易的就是「利和同均」,那是你真正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彻底放下,一切供养统统归公,私人决定不会有一分钱的财富,十方供养不管是供众或是供个人,统统归常住。常住推选一个人来管理、分配这些财物,管理的人一年换一次,每人都有为大众服务的机会,这是非常公平,任期一年。团体里面不管人多少,每人自己有私人产财,这个和合僧团就破坏了。诸位要知道,这个地方能够有个僧团出现,这地方就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不会遭难,这是大家有福。很可惜!就是我们现在一个僧团都没有,现在台北市道场很多,大大小小非常之多,这个道场住两个人,各有各的财产、各有各的钱财,这就不行,有私财!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僧团我们看不到,这是非常痛心的一桩事情。 其次是「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团体生活一定要有规律,起居作息都要定一个规矩,这个规矩是大家共同拟定,少数服从多数。这个规矩也可以修改,在开会的时候可以提出来修改,既然改定通过,人人要遵守。「戒和同修」就是守规矩、守法,当然佛的戒条要遵守,基本的戒条是五戒、十戒,如果真正是僧团最低限度守沙弥十戒。沙弥十戒里面有一条「手上不能有财物」,身上有金钱,这个戒就破。在今天的社会,可不可以做到身上没有金钱?可以做到,不是不能做到。我出门要坐车的时候,向常住临时支些车马费,回来的时候,多余的交还给常住,这就对了。所以真正僧团培养什么?身心清净,教你真正放下,心清净他没有妄念,心都在道上,道业容易成就。大家在一块共修,互相砥砺,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就法喜充满。 演【律中五人以上,同一羯磨,和合无争,如水乳合,名和合众。】 「律中五人以上」,戒律是讲四人以上,最少是四个人。「同一羯磨」,羯磨是梵语,翻成现代话是开会、议决。开会、议决,人人都得服从决议案,这叫同一羯磨。大家统统参加会议,就是今天讲的民主,没有任何人有权力独裁,大小事情统统是会议决定。「和合无争,如水乳合,名和合众。」和合众就叫做僧团,在经典里面翻译的名称叫「众」,众就是和合众,就是团体。这一段讲的是住持三宝。再看第二段: 钞【别相者,略有三义。】 别相三宝,别是差别,差别在哪里? 钞【一者三宝自别,二者三宝大小乘别,三者三宝名相各别。括其大意,则常身尊特,示现不同,名为佛宝;教行理果,为门不同,名为法宝;三贤十圣四果四向缘觉独觉,阶位不同,名为僧宝。即出世间三宝也。】 由此可知,别相跟住持最大的不同,住持三宝是在世间,别相三宝是出世间。我们今天大小乘的圣人,至少也是小乘初果以上。『三宝自别』,佛不是法,法也不是僧,佛、法、僧是有界限、是各别的,这就是三宝自别。『三宝大小乘别』,三宝有大小乘的不同: 演【小乘,则丈六应身、四阿含经、四果四向,为三宝。】 「丈六应身」是佛宝,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示现的就是丈六金身。「四阿含经」是法宝,佛给小乘讲的是《四阿含》,小乘的经律论,它也有三藏。「四果四向」是僧宝,修学小乘有八个阶级: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为三宝」,这些称之为小乘的三宝。 演【大乘,则圆满报身、大乘方等、三贤十圣,为三宝。】 「圆满报身」是佛宝,《华严经》所讲毗卢遮那如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这是圆满报身,经上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方等」是法宝,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以及最初所讲《华严》,这都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十圣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这是大乘的三宝。『三宝名相各别』: 演【佛有三身四教六即十义等。】 「三身」是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四教」是天台家所讲,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六即」也是天台讲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单单是佛也有这么多的种类,这是各别。四教、六即,就有十个意思。法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就是今天讲的经典、教科书;教科书里面讲的有道理、有修行方法、有理论。你把它细分,法宝里有这四种,但是四种都离不开教,要用教把四种显示出来。僧宝里面有凡夫僧,没有证果之前都是凡夫,证得初果以上是圣人。在大乘里面讲,必须是三贤以上才叫圣贤僧,也就是别教初住以上是圣贤僧,别教初住以下还是凡夫僧。这是说别相有这么多的差别,统统从事相上来说。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