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量理宝藏论》讲解(六)--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达真堪布所有开示-> 达真堪布开示量理宝藏论



 达真堪布:《量理宝藏论》讲解(六)


 下载DOC文档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6年6月1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量理宝藏论》。

  全论分三:一、入论分支;二、真实论义;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二(真实论义)分二: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分三:一、所知境;二、能知识;三、彼识知境之方式。

  丙二(能知识)分二:一、法相及分类;二、抉择此等之义。

  丁二(抉择此等之义)分二:一、量之法相;二、非量之识。

  戊二(非量之识)分二:一、破他宗;二、立自宗。

  己一(破他宗)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破彼观点。

  庚二(破彼观点)分三:一、破伺察意自体;二、破现而不定识是非量识;

  三、破已决识乃不证识以外非量识。

  辛二、破现而不定识是非量识:

  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安立了一个现而不定识,属于非正量,是独立于不悟识、犹豫识、相违识之外而单独安立的一个非正量识,此观点跟萨迦班智达有所不同。那么,“现而不定识”这个心态和意识到底有没有呢?萨迦班智达认为有,但不是非量,而是正量。现而不定识是现量正量,如果它不是现量正量,则所有的现量都不能成为正量。如此一来,所有的现量都变成了非量,这是不合理的。萨迦班智达的观点如下:

  设若现而不定识,非为真实之正量,

  一切现量成非量,现量决定已遮故。

  对方(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们认为现而不定识是一种非正量。前面也说了他的特征是“不违反方面的增益而显现出外境自身的法相”。萨迦班智达分析,这应该是一种现量正量,而不是非量识,因为对境现量显现。对境尚未决定的现而不定识若不是现量正量,那么所有现量也都成了非量。因为“现量具有决定性”是阿阇梨(陈那法称二位论师)在论典中已经遮破完了的。

  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们认为现量尚未决定,不是决定性的,所以是非正量。但是,所有的现量都不是决定性的,而是正确无误地取外境。从能取识的角度来讲它是正确无误的;从所取境的角度来讲,外境的自相都全面性、毫无保留地显现在它的面前,它的作用已经完毕,已经成为现量正量了,这就可以了。

  比如我们缘取蓝色,一目了然,这已经成立了现量正量。它本身是无有决定性的。它得到这个消息,传递给意识第六识,第六识分析过后,才有决定性,之前是没有决定性的。如果因为没有决定性,所以归纳到非正量里,这样的话,所有的现量都没有决定性,都应该归纳为非正量。这样显然违背了教证和理证,是根本不成立的一种安立。这明显违背了二位论师的教证,违背了自身体会,也可以说违背了理证。实际上对方也不会这样承许,但这是给对方发的太过。若是你们的现而不定识是非正量,那么所有的现量都将变成非正量。

  现量正量没有决定性,下面会仔细阐述。

  辛三(破已决识乃不悟识以外非量识)分二:一、总破;二、别破。

  刚才是破现而不定识。按萨迦班智达的观点,这是一种正量,而不是非正量。它是没有决定性的,但是所有的现量都是这样的。现在是破已决识。已决识是非正量,但它不是不悟识以外的非量识。

  壬一、总破:

  已决识有好几种,对方讲了三种:第一种是现量已决识,第二种是随现量已决识,第三种是随比量已决识。首先总破。

  已决识若以理究,则已成为不悟识,

  颠倒识或正量识,此外他识不容有。

  因明前派的一些论师在前面讲过了已决识的特征,以这些特征安立已决识。已决识不是不悟识、颠倒识或犹豫识,而是单独独立的非量识。萨迦班智达并不认可这样的承许,因为它没有新鲜的对境,所以它应该是不悟识。什么是已决识呢?因明前派的论师们认为:先前已经了解的作用尚未失去,而与反方面的增益相违来取境,这是已决识的法相。

  如果以正量对所谓的已决识进行剖析,则它是由于自境已为量所断定、了解,并且作用还未失去的一个识。已决识是依正量已经断定、作用尚未失去、回忆对境已经了知的,它以这种方式取境,所以不可能是犹豫识。犹豫识是犹豫不定的,对境上没有进行断定。而已决识是已经断定的,所以不是犹豫识。剩下的,要么是不悟识,要么是颠倒识,要么是正量,必然成为这三者其一,不应该再有其他识。理由是,除此四类识以外不可能有其他识之故。

  萨迦班智达认为它是不悟识,是以遣除他边因的方式来分析的。所有的识归纳为正量、犹豫识、不悟识、颠倒识,既然已经确定不是犹豫识,那么,要么是正,要么是颠倒识货不悟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其他类型的识。

  按照萨迦班智达的观点,已决识应该包含在不悟识当中。因为已决识只是回忆自己先前的对境、事物,没有新的对境。它的对境是以前已经以其他正量断定过、了知过的,是一种回忆。它的对境不是之前尚未断定过的,也不是之前尚未了知的,它没有新鲜的对境,它的对境是过去的事物,其他正量已经缘取、断定过的,所以它应该是不悟识。它是正确的意识,但是为什么归纳在不悟识当中呢?主要是没有自己新的对境,它的所取境是其他意识的对境已经了知过的,站在这个角度归纳在不悟识当中。

  壬二(别破)分二:一、真破;二、遣诤。

  癸一(真破)分二:一、破相违法为同体;二、破根识种类为量。

  子一、破相违法为同体:

  首先破现量和已决识的同体。对方有这样的承许:有一种已决识和现量是同体的,既是现量也是已决识。已决识有三种,其中有一个是现量已决识,而且也是无分别识。比如取蓝色的根识第一刹那是现量又是正量,但是第二刹那开始,一直都是现量也是已决识。它不是正量,因为它没有新鲜的对境,它的对境是已经了知过的。他们承许现量和已决识是同体。这样过患就大了,先对此进行遮破。

  现量现在无分别,已决过去乃分别,

  境时缘取方式违,彼二同体岂可能?

  现量已决定识,又是现量又是决定识,这样的同体不可能存在。因为本体、对境、时间、缘取方式互相矛盾之故,二者是完全相违的两种法,互相违背的两种识。

  第一,对境方面。现量的对境是自相,已决识的对境是总相。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本体方面。现量本身是无分别识,已决识是有分别识,两种识的性质不同,所以不可能是同体。

  第三,时间方面,现量缘取的是现在的事物,是新鲜的、尚未了知过的对境。已决识缘取的是过去的境,已经了知过的对境,不是新鲜的。它们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取现在事物的,一个是取过去事物的。这是差别。

  第四,缘取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现量是清清楚楚取境,已决识是含糊不清地取境。

  所以,二者不可能成为同体。既是现量又是已决识,这样的识是不存在的。这里是别破,主要是破现量之已决识。

  按萨迦班智达的观点,对方的承许确实有这样的过患,这是不成立的。当然,对方不可能那么愚笨,只是各有各的分析方式,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角度。这都不好轻易断定。

  总结一下:现量识和已决识,绝不是同体,因为本体、对境、时间、缘取方式都是互相矛盾之故。

  子二、破根识种类为量:

  对方辩答:没有你们说的这些过失。原因是:诸如,眼识在尚未离开“蓝色对境”之前,缘取单单蓝色种类相续不断的识,就是现量及已决识的同体,因为已经了达第一刹那的蓝色之后认为“这是蓝色”的识也就是已决识。

  谓取种续乃现量,后知即是已决识。

  种类非为现量境,所见境无已决识。

  这个“种”指种类。种类,眼根缘取外境蓝色,还未离开对境的过程当中,对境有很多刹那的连串,这叫种类相续,种类相续是共同的对境,又是现量又是已决识。对方承许种类相续是现量和已决识共同的对境。取境的时间很长,可能有十多个刹那,这时第一个刹那是现量又是正量,但不是已决识。第二刹那开始又是正量又是已决识,所取境是种类相续。但是种类相续是共相不是自相,不是现量的对境。种类相续没有自相,不是事实存在,它不可能成为现量的所取境。

  驳:种类相续是诸多刹那对境连串,有分别识使它误解、耽著为一个相续,实际它是一个总相,所以不是现量的对境、所取境。你说种类相续是他们共同的所取境、对境,从第二刹那开始即是正量又是已决识,这是不成立的。种类相续本质上是个总相,不可能成为现量的对境,现量的对境绝对是自相,而不是总相。所以缘取总相的一定是有分别识。所以,种类相续不可能成为无分别识的对境。

  遮破:你们的这种解释不合理,所谓的“种类”只不过是对蓝色刹那的连串误解耽著为一个相续,而不该是现量的对境,因为第一刹那不可能还在第二刹那停留。一切法都不离相续刹那无常之自性,都是在刹那刹那当中生灭的。但是把很多刹那的连串耽着为一个法,这是有分别识取境的一种方式。只有已决识才有这个功能,现量没有这样的功能,它不是这样取境的。其实“取到相续”是一种错觉。还有一些外道承许“种类”,并认为这是一种实有的物体,这是不合理的。但是此处因明前派承许的不是这种“种类”,而是共相。这种作为共相的种类相续不应该是现量的对境,实际上它不是自相,不是真实存在的。

  还有,每一个刹那它都是新产生的,所以每一个能取识也都是现量正量,它不可能成为已决识。因明前派的论师认为这是已经了知过的,再次了知就是已决识,因为它的对境不是新产生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每一个能取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都是新鲜的,所以都是正量,没有非正量,没有所谓的“已决识”。对境都是新产生的,都是新鲜的。所以能取识也是正量,没有非正量。前一个刹那是正量,后一个刹那是已决识,没有这样的差别。若是已决识都是已决识,若是正量都是正量。因为它们取境的方式及所取的境等都是一样的、统一的,都是现量正量,没有已决识,没有非正量。

  总结偈:

  相违之故无同体,

  现量与已决识在本体、时间、对境、 缘取方式方面都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不可能是同体。

  是现量故非回忆,

  都是新产生的,都是现量见到的,所以,没有回忆,没有已决识。

  种类相违根对境,

  种类相续是有分别识造作的,实际是不存在的,不是自相,不可能成为根识的对境。

  现见前后无差异。

  如果取蓝色的相续有十个刹那,前后一样都是正量,没有前一个刹那是正量、后一个刹那是非正量的差别。因为每一个对境都是新鲜的,第一个刹那不可能停留在第二个刹那。前后没有差异,都是正量。所以,能取识也是现量正量。这是现量可见的。

  若有决定非现量,

  对方说,已决识没有决定性,所以不是正量。前面我们讲的现而不定识,因为没有决定性,所以是非正量。但是现量都不是决定性的,不可能成为非正量。若是这个成为“不违反方面的增益而显现出外境自身法相”的能取识不是正量,那所有的现量都不能成为正量。

  执著相同乃分别,

  对境由很多刹那组成,很多刹那的连串视为一个法、一个对境,这是有分别识的作用及取境方式,无分别识不可能这样取境,也不可能这样耽着。比如有很多不同肤色人,都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种类相续,有一个共相(总相)。很多刹那心也同样有总相。有分别识就有这个功能,可以这样取境。实际上没有这样一个总相,但是可以在心识面前显现这样的总相。这是分别念在这样把很多人误解为、耽着为“人”。很多刹那前后都是一样的,这叫一个种类,一个相续。其实这样的总相实际上存在吗?不存在,但是心前可以浮现,也可以有这样的概念。

  在语言表达上,对境有“自相”“共相”两种,但实际上也没有两个对境,只有一个对境自相。从能取识取境方式的角度来分,有取总相的分别识和取自相的无分别识两种。分别识就是通过总相取自相的,没有直接取自相的功能,取境的方式是迷迷糊糊取境,不是清清楚楚取境。“清清楚楚”意为外境上有什么就见什么,外境的一切特征同时显现。无分别识没有取总相的功能,它是通过自相来取境。

  是故以识可遮破,现量决识同体理。

  二者不是同体,如果存在已经断除增益的决定,就说明它不是现量,因为它是已经证知并且尚未忘却的有境。将先前现量的对境与随后决定识的对境这前后刹那的两者执为相同,这绝对是分别念。可见,现量与已决识同体存在的理论以自身领受的识便可推翻。

  按萨迦班智达的分析方式来分析,现量和已决识同体是不会存在的,这种安立是不成立的。

  癸二、遣诤:

  对方回辩说:你们说有微尘和刹那,那么这个“极微尘”一般凡夫无法了知。刹那上也不可能安立这些法,不可能有正量和非正量的名言,所有的名言都安立在相续上,而不是在刹那上安立。所取境也是,这些事物、对境都是粗物,不是极微尘。那么按你们的观点,极微尘无法缘取、了知,这样能取所取就都不能安立了。

  境根极微相聚合,尽其所有刹那数,

  生起领受之心识,即为异生之现量。

  驳:并不会导致如此结局,凡夫现量并不涉及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当境、根的极微尘聚合的刹那,集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缘取了。根的对境并不是极微尘,而刹那是到能生起识的程度。一刹那太快了,凡夫不可能于一个刹那当中取境,一刹那太快了,这种能取心去缘取的作用是不会完成的,所以是无法安立的。但刹那其实有两种:有作用圆满之刹那,还有时间之际之刹那。能取识取境的时候,取境的整个过程结束,作用完毕了,就算第二个刹那开始。没有完毕的话,还算第一个刹那。所以,这里的刹那摄持的是能生起识的一组相续,不是无分刹那。

  对境也并不是极微尘。很多极微尘聚合组成粗物,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成为对境,不是极微尘成为对境。时间也是,产生了能取识,这就是一个刹那。这是作用圆满之刹那,不是时间之际之极刹那(时间最小的单位)。当境、根的极微聚合的刹那达到能生起识的程度时,他的自相才作为所取境而生起领受他的识。比如,尽管一滴水不会装满瓶子向外溢出,但当水滴积累到瓶内已满满盈盈后便会向外溢出。因此,当微尘聚合到可见的时候,对本身的所取境未错乱而了别的这个识就是异生的现量,这叫现量正量,例如见宝瓶、柱子的现量正量。

  所以,没有这种过患。这是遣除诤论。

  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是现而不定识是现量正量,不是非正量。已决识是不悟识,因为他没有新鲜的对境,不是另外一个非正量。其实,能知识这一部分有很多辩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大家多查资料,多了解。我们要精通因明,精通能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这里讲的不是很多,尤其是后面,讲得很简略。其实要展开讲有很多的内容。大家若是能找到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多看看。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达真堪布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达真堪布讲大悲咒     

达真堪布讲地藏经     

达真堪布讲佛子行三十七颂     

达真堪布讲公案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六字大明咒     

达真堪布讲普贤行愿     

达真堪布讲入行论     

达真堪布讲现观庄严论     

达真堪布讲修心八颂     


其它法师讲《量理宝藏论》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