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85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85集


 下载DOC文档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八四页:

  演【思尽还源者,即所谓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也。】

  这是相当深的功夫,佛门所有宗派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还源」,源是源头,就是真如本性。我们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不能见性,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有思,有思就是有妄想。「思尽」就是妄想断尽了,妄想断尽才能明心见性。

  教下用的方法跟宗门里面所用的,表面上看是不相同,宗门著重在参究,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叫你把一切妄念统统放下,用这种方法确实是根性很利的人。根性很利不是讲世间很聪明的人,很聪明那是世智辩聪,不见得是根性很利。他真正能放得下,这个根就很利,才可能用这个方法契入。如果妄念多,妄念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很会想,他会想东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样的根性不适宜参禅,适宜去研究教。研教,诸位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不是教每个学生无论是在家出家,要把佛所讲的一切经典统统研究,没这回事情。佛当年讲经并不是有计划讲的,从浅而深,按部就班,没有。佛并没有一个教学计划,并没有一个教学的次第、程序,而是什么样的人来,他就用什么方法教他。他的方法是应机施教,因材而教导,他是什么样的材料就用什么方法来教他。因此,遇到佛的人向佛请教,佛教他这个法门,他就是一个法门用功到底,换句话说,佛的学生个个都是一门深入;并不是一切法门都通达,没这回事情的。为什么?唯有一门深入才能做到「思尽还源」,这才能见得了性。这个「思」,他是给你一个范围,让你在范围里面去思,思到无可思的时候就见性。一切经典,你都去研究、都去思考,那就完了,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知道。

  中国自古以来,寺院丛林都有独特的学风、道风,崇尚某几部的经论。华严宗以一部《华严经》为主,与《华严经》有密切关系的经论做为辅助,一个宗派总是以一部经论为主。宗派里面经论最多的就是法相唯识宗,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净土宗自古以来只有三经一论,论就是《往生论》,天亲菩萨作的,到现代由於祖师大德之补充才有五经一论。

  此地这个「思」字,是不是去思考?去研究?不是的。如果用思考、用研究,完全落在第六意识。用第六意识来修行,最高只能得九次第定证阿罗汉果,不能见性。也就是说,我们用第六意识心来念佛,可以得到事一心不乱,这是最高的,理一心不乱是达不到的。因此,这个「思」是菩萨修学的思慧,闻思修三慧这才能还得了源。

  思慧,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真实的意思,它不是用思考,而是用的什么?「体究」,体是体会,这个非常之亲切,研究思考就疏远了。研究思考是第六识,体会、体究是用真如本性,就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离念,所以它是直觉的。也就是说,一接触就明了,这叫做「思」。并没有通过思考,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接触就明了。从接触这个意思,称之为「闻慧」;从明了这个意思,叫做「思慧」;从破迷这个意思,称之为「修慧」。可见得接触、明了、不迷,一桩事情,三慧是一次完成的,并没有次第,不是先闻,然后再思、然后再修,不是的。若是次第,那是二乘、权教菩萨都有的,不能说是三慧唯独菩萨才有。三慧是一次完成,没有次第,此地说的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普通人没有。

  我们看了这一句,如何用在我们自己修行的功夫上,这就很重要了。要怎样用?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念经,念经就是修学菩萨的三慧。我们眼根看到经本,接触就是闻慧;接触之后专心读诵,不起妄想,这就是修慧;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思慧。不要求经里头什么意思,只一味的去念,这个方法就是闻思修三慧一次完成。念经,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三学、三慧都是一次完成。

  可惜你现在没有还源;没有还源,你那个思没尽。几时你这个念头尽了,尽了是无念了,无念无不念,念无了、不念也无了,无念无不念就还源了。我再告诉诸位,你做到无念了,拿我们这个标准来讲,就是事一心不乱,你得到念佛三昧,无念是定;念没有了,无念也没有了,那是慧,那是还源,那就是理一心不乱,这才到思尽还源。「於自本心」,本心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真如本性。「忽然契合」,这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忽然见性。见了性是什么样子?我再告诉诸位,《无量寿经》经题就讲得很好,就是「平等清净觉」。你要晓得见性人什么样子?见性人的心绝对清净,绝对平等,觉而不迷,那个人就见性了;见性成佛,他就成佛了。《无量寿经》那个题目太好了,修学的原理、目标,修行的方法、境界,在一个题目里面就全都显示出来,所以「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我们用功的目标。思尽还源,就是思无所思了。

  演【思无所思者,即念而无念,是离念境界,所谓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又复此即不思之思,是任运清净之意,故佛果第七,亦名为意。】

  思尽还源之后,乃是「念而无念」,念与无念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没到这个境界之前,这是凡夫,当然二乘权教菩萨也不例外,念跟无念是二不是一,生与无生也是二不是一,烦恼跟菩提是二不是一,生死跟涅盘也是二不是一,禅家讲全都落在二、三,这是迷,这是不觉。如果真的与真性契合,跟诸位说,万法归一,「一」才清净、才平等,「二」哪来的平等?落在二就是迷,一才是觉。本宗特别提倡「一心不乱」,「一」就是觉,就是清净,就是平等。要怎样才能达到一心?必须把一切分别执著舍掉,你才能达到。佛在经论上常说,凡夫为什么不能成就?连《了凡四训》里面中峰禅师都说过,「著相修福」。著相修福,所得到的是三界六道里面的福报;著相修福,念念都在分别计较,不能做到三轮体空。三轮体空,修福修不修?修;虽修,跟没修一样,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叫真修。

  「思尽还源,思无所思」,这是佛法很高的境界,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以上的境界。你证得这个境界,就是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但是净宗最大的好处不在理一心,如果以理一心为标准,净宗就不足以可贵了,为什么?其他的法门也都是这样的标准。它最为可贵的就是带业往生,没有到这功夫,烦恼一品没断,他也能往生,这是净土宗的特色,是其余宗派法门里面所没有的。唯有如此,这个法门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

  这一句,这是「离念境界」,「念」也是有念跟无念,离有念、离无念,这才叫真正的离念。单单念「有念」不行,念「有念」,你还落在「无念」里头,「无念」也不可以,「无念」也要把它舍掉。「所谓远离微细念故」,这样才能见性,微细念就是尘沙惑。菩萨到明心见性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再破一品无明就见一分真性,就是「得见心性」,破一品无明才能见到心性。「心即常住」,这个时候你的心不会动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了。像我们现在这个心不行,人家赞叹一句很欢喜,骂一句就生烦恼,气好几天,这就不行!心会被外面境界动。真正见了性的人,心不动,绝对不会为外境所动。到这个境界,我再告诉诸位,命运没有了,风水也没有了,这统统没有了,这全叫世间法。你在一切境界里无不自在,你得大自在。也就是《楞严》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个时候转境,不是境转我,是我转境了,则同如来。

  下面又是一个解释法,思无所思「即不思之思」,他有没有思?有思。有思为什么说他不思?「思」是第七识(末那识);不是末那起作用,这就是「无思之思」,而是真性起用。真性起用跟八识五十一心所起用,在表面上看不出来,你看好像都是一样的。佛也有笑,也有生气,也有骂人的时候,也有赞叹人,他跟我们有什么两样?你从表面上看真的没有两样,但是骨子里绝对不一样。我们凡夫是心心所起作用,他是真如本性起作用,也就是说他喜怒哀乐统统是清净的,统统是不染的,统统是平等的,这就是人家的功夫。既是清净平等不染,为什么有这些表态?那些表态都是度众生的,就好像唱戏,剧本写这一段一定要生气,你不生气也不行,装个生气的样子,他是在台上表演,不是内心的,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是启发别人的,所以那是度众生的手段,这就是「任运清净之意」。《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义」,如来的真实义是清净意,跟我们不一样。

  「故佛果第七,亦名为意」,如来果地上,「第七」在相宗里面就是平等性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第七意识,第七末那识,是这个意思。其实这种分别讲法,都是为我们凡夫的。因为初住以上就不分别,你还跟他讲这些,那个毫无意义。初地以上,实没有法子讲经了,是无功用道。凡是言说这些讲解都是初住以前的,见了性还有什么好讲?没好讲的。那时候修行完全是任运而修。注解都介绍过了,我们把前面这个文合起来念一念:

  钞【筹量名意,世人起於意识,念念逐外筹量,是邪思惟也。】

  不但六道凡夫,实际上包括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统统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换句话说,他的知见不正,属於邪思惟。

  钞【旋其意识,扣己而参。】

  『旋』就是回头。我六根不缘外面六尘,回过头来缘六性,眼见色性、耳听声性,乃至意知法性,六尘就变成六性,尘是染污的,性是清净的、不染的,这是最上乘的功夫。诸位晓得,这个与净土的关系太大了,净土就是「心净则土净」,用这个方法来修学。

  『旋其意识』,怎么旋法?我们知道,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阿赖耶识是落印象,印象落在里面就好像它是一个资料库、仓库一样,它都收集起来,它有集起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落印象,那就了不起,就是佛与大菩萨,没有资料给你记录保存。只要有资料记录保存就有果报,善的种子一定有善报,恶的种子一定有恶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你能逃得过吗?逃不过。为什么?落印象。见色闻声统统落印象,全部都有记录。这个记录是自然的记录,不是别人给你记录,起心动念阿赖耶识里头都有印象,这是阿赖耶的作用。末那的作用是执著,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前五识是了别、是明了。譬如我们眼看,看外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有没有分别?没分别。谁分别?第六意识分别。如果我们不用第六意识,我们常讲没注意,没注意看,看是看到了,看到没看清楚,没注意!「注意」这个名词是从佛教来的,把第六意识注进去,第六意识注在眼识里面,那眼就看清楚了;注在耳识里面就听清楚了。要是没有注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什么?意识没有用在那上面。

  我从前刚刚学佛的时候,还没有出家,我住在北投。演培法师在善导寺讲经,那时候他是住持。晚上听完经,我都是乘火车回去。在火车站等火车,有的时候一面等一面在看书,看书的时候,火车来了、走了都不晓得,怎么好久这车都没来,一看钟点已经走了好几班车。座位后面就是火车,来来去去那么大的声音,只注意看书,把车忘掉了,没注意那个车。所以「注意」这个术语是从佛经上来的。日常生活当中很多术语都是从佛经上来的,你才晓得佛法对我们的生活与文化有多么大的关系。

  把意识回过头来,就怎么样?我不分别,我不执著。我看得很清楚,但是不分别;听得很清楚,我不执著,这就回过来了。你在境界里还是分别执著,你就随著境界去了。你能在一切境界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没有分别执著就是定。定慧等持,是这样修法,不是修定一定要盘腿面壁,那种定不管用。定慧等持就是定慧同时修学,在哪里?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无时无处不是修定慧的时候、不是修定慧的场所,道场在哪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要在生活当中去修定修慧,这个定就是不分别、不执著。转识成智,六七因上转,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上转,不必注意那些,只注意第六识、第七识。「旋其意识」就是第七、第六,真正会旋就是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对自己有决定的利益,有决定的成就。一切虚妄分别执著,对自己有决定的害处,决定不会成就。於别人的利害很微薄,对自己的利害太大了。『扣己而参』,这句话是认真的参学。

  钞【思之又思,思尽还源,思无所思。】

  这是讲功夫成就。告诉你从「旋其意识」到「思尽还源」,也就是从初下手一直到功夫成就,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诸位要想真正有成就,我们今天就用这一部《弥陀经》、一部《无量寿经》,你决定可以得一心不乱,决定可以明心见性,决定可以成佛作祖,只要你把妄心舍尽。我一天到晚就念这一部经,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心就死在这个地方,其他一切妄念统统放下,统统没有了,我什么都不要了。不但世间法,我不再去想它、不再去分别执著;出世间无量的法门,我也不想它,我也不执著了,彻底放下了。古人讲「真歇了」,歇就是舍掉,真正舍掉了。每天念这部经是扣己而参,每天念这句佛号也是扣己而参,功夫就一直用下去。「扣己而参,思之又思」,在我们本宗就是老实念佛;功夫自自然然成就,不带一丝毫勉强,那就是「思尽还源,思无所思」。你从事一心证得理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

  钞【全身即寿即光,何论彼佛此佛。】

  『彼佛』是阿弥陀佛。『此佛』,实在讲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指我自己。为什么?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是一佛不是二佛,那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你自己本身就成佛了,你所成的佛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功夫真正到达这个地方。平素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不要胡思乱想。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搞生死轮回,什么原因?就是喜欢乱想。从今以后,我们把这个病根找到,我们对准这个根本来治疗,把所有的精神心力都用在经上,用这个方法。经典也不搞太多,守住一个小范围,专精就是「思之又思」,就在这个范围里头。水到渠成就是「思尽还源」,不要等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现前。我们还没去,没有去,我们现在这个肉身已经就无量寿、无量光了。为什么?心地清净就放光明,无量的清净就无量的光明。功夫成片的上品就生死自在,生死自在就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是无量寿!所以无量寿、无量光不必等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前可以证得。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法门。

  ◎【二显德】

  解释「阿弥陀」这个名号的意义。

  ◎【初名含多义。二道成远劫。】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疏【无量已如前释。】

  『无量』这个意思,前面曾经解释过。

  疏【然未知无量得名之故。】

  佛这个名号为什么要用『无量』?

  疏【今谓是光明寿命,二皆无量也。】

  「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依照梵音来翻译,「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阿弥陀佛,完全用意思来翻,是「无量觉」。『无量』的意思,没有法子说得尽,说得尽怎么可以叫无量?说不尽的。无论是哪一桩,你想得到的也好,你想不到的也好,统统是无量。释迦牟尼佛把无量义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无量寿,一类是无量光。寿是代表福,光是代表智慧,就是他的福德、智慧无量无边。拿现代话来讲,「光」是代表空间,遍照十方;「寿命」是过去、现在、未来,竖穷三际。整个宇宙、整个法界就是这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全包括了。你想想看,哪一样东西能超越时空?这个名号不可思议。《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也是非常究竟圆满,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包括了。无量义里面最重要的是寿命,如果没有寿命,什么样的无量都落空了,谁去享受?没有办法享受了。所以一切无量里面,寿命为主,你有寿命,一切无量才有真实的受用,才能享受;没有寿命的话,什么样无量与你都不相干,没用处。我们称阿弥陀佛为无量寿佛,就是无量义里面以这一义为主。在本经先讲「无量光」,把最主要的意思放在后面,这是佛说法一贯的作风,最好的、最殊胜的都摆在后面唱压轴戏。光明智慧就不得了!

  疏【光明者有二,一者智光,二者身光;复有二义,一者常光,二者放光;又光所因,复有二义,一是万德所成,一是本愿所致。】

  钞【先释光明也。】

  「无量」里面,佛说了两个意思,无量光、无量寿,先解释『光明』。

  钞【智光身光者,如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自受用身,照真法界,是名智光。】

  《华严经》上讲,佛有三身,第一个是法身,梵语称为「毗卢遮那」,翻成中国意思是「遍一切处」。「遍一切处」是个理,就是哲学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法里面不讲本体,讲法身,法身就是哲学所讲的本体,本体遍一切处。因为一切处都是这一个体变现出来的,它叫做本体。好像我们做梦,梦中有许许多多的境界,梦从哪里来?梦是心生的。心就是梦的本体,没有心决定不会有梦。当你做梦的时候,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心的现相。梦中所有一切境界,你喜欢的人、你讨厌的人,全是一个心变现出来的。你有讨厌、有喜欢,是你迷了自心才会有这个现相;如果你觉而不迷,就没有这个现相。

  不迷,你一定看到所有境界是平等的,所有境界是清净的。自己到底是觉是迷,用这个角度来衡量,很容易观察出来。我修行的功夫有没有进步?如果有进步,我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轻,一年比一年淡薄,也就是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一年比一年平等,这是有进步,这是很好的现象。虽然很用功修行,分别执著还是那么重,喜欢那个人仍很喜欢,讨厌的还很讨厌,这个就没进步。虽然天天在念佛,没进步。觉才是进步,迷就是不进步。不进步,功夫用得再多,说老实话都是白用,没用处,充其量修一点来生的福报而已,这是六道里面的痴福,不是真正智慧。於一切人事要看得淡,不但佛法如此,儒家的教学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水是很平常,这个交情才能长久,才能不变,这都是古圣先贤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理原则。

  法身,就是你真正体究到了极处,豁然开悟,尽虚空遍法界是我自心变现的,我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不是我,我就是虚空法界的全体,我执破掉了,没有了。我执是执著这个身是我,除了我这个身之外都不是我,他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我。「我」有没有?有,有真我,真我是法身,没有一样不是的。一切有情众生是我,一切无情众生也是我,这就是彻底觉悟证得清净法身了。证得这个境界,诸位想想看,你还有没有生死?决定没有生死了。生死的现象是什么?是我在里头起了变化。决定没有生死,也没有轮回,也没有六道,也没有十法界了,这个时候叫什么?叫一真法界。迷了才有十法界,才有六道轮回,觉悟就没有了。

  其次是「报身」,梵语是『卢舍那』,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光明遍照』。诸位想想,怎么会体认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你自己,这就要靠智慧。我们在做梦,一下醒了,「我刚才做了梦,梦里面所有统统是我自心变现的」,这有智慧,他晓得了。佛今天告诉我们,我们要往这上去体究,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自己,是一个整体,在这一个整体里面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真的,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会有障碍?障碍就是一切众生虚妄分别执著,迷了才有障碍,悟了没有障碍。迷了处处成障,悟了的人是事事无碍。悟了,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迷了,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不晓得有多少相!这里面就起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著,是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痛苦、无量的业报,搞这个东西,很可怜!怎么唤都唤不醒,他迷得多深!所以,一定要求智慧。法身是体,报身是慧。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目标,自始至终都是要开智慧,佛法的宗旨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法所求就是求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圆满的智慧。

  演【自受用身照真法界者,乃无相之身。】

  报身是不是我们的身体?不是的,报身是智慧,所以报身是智身。在《华严经》里面讲,佛有十种身,十种身是三身展开来说的,十身归纳是三身。三身跟十身是无二无别,不增不减,十身不多,三身不少,开合不同。这是无相之身。

  演【以功德智慧为体,故照一真法界。】

  我们今天求智慧,我们今天修功德,这是修什么?修自己的报身。经上常讲法身慧命,「法身」就是修自己的毗卢遮那,「慧命」就是修自己的卢舍那。毗卢遮那、卢舍那都是自己,都不是外人。为什么要求慧?为什么要修积功德?长养自己的报身。而这个报身,你只要修一分就有一分的作用,修两分就有两分的作用。你对宇宙人生的观察,会一天一天不相同、一年一年不相同,佛门讲境界不一样,你的境界逐渐提升,境界的提升就是你报身的长养,报身能培养得好。

  佛是应化身,我们是业报身,造业受报而来的。怎样把业报身转变成应化身,这是佛法教给我们的;除了佛法之外,世间法没有这个道理。这就是云谷禅师在《了凡四训》里面讲「义理之身」,转过来了。凡人之身都有命运,义理之身可以格天,当然能够改造命运,能够超越命运。他那个讲得还浅,这里讲得深、讲得究竟、讲得彻底。我们自己要懂得修自己的报身,修自己的法身,我们这个身不必转,自自然然就变成应化身,跟诸佛如来一样,在这个世间示现就不相同,自己可以做得了主,自己很自在。这是「功德智慧为体,故照一真法界」,自受用。

  钞【他受用身,遍照大众,是名身光。】

  演【他受用身遍照大众者,乃有相之身。以色心为体,为十地菩萨现起,故遍照大众。此约身智分释。】

  自受用里面无形无相,它是智慧。他受用就有身有相、有色有相,帮助别人觉悟。诸佛如来成佛之后,佛有没有身形?佛没有,这一点诸位要知道。成就三昧的人就没有身,因为他的身可以变化,他能随意变化,你不能说他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不能讲。观音菩萨到底是男是女?那没有法子讲,因为他可以随意变化,想变什么身就变什么身,身自在。我们现在身不自在,不能变。

  严格讲,见性的菩萨,也就是圆教初住以上,这是证得报身,念佛人是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时候你的能力,就像《普门品》所说的,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形,现身自在、寿命自在、智慧自在、福报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这才叫究竟圆满,样样自在。这样殊胜的果报是修来的;虽然是性德,性德要是没有修德,你的性德显不出来,一定要有修德。修什么?不是修外面,修自己的自性,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修内里面的自性。内里面自性是什么?《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修这个。所以,现这个身是遍照大众的。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随类现身,他的身是什么用处?身是他受用。自受用不要身!再告诉诸位,因为自受用不要身,所以他没有病苦,他也不老。有身才会有病,才会有老死,他身都没有,拿什么去老死?拿什么去病?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世间的高级凡夫无色界天人,他没有出三界,他看到有身就有麻烦,身也不要了。老子也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有很大的忧患,因为我有个身体。我没有身体多好、多自在!所以这个身是很大的累赘,很大的负担。

  诸佛菩萨自受用没有身这个概念,身是什么?身是他受用的,与自己不相干。诸位要是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你现在这个身就从业报身一下转变成佛菩萨的应化身,就看你会不会转。这一转变过来,我这个身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一个工具。这个身舒不舒服与我不相干,我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这是一个帮助众生成佛脱离轮回圆成佛道的一个工具而已。这个观念转过来,你的身体、寿命、福德,全部与你统统不相干。所以一定要会转,何必牢牢执著这个身体?为什么不把这个身体奉献出去,送给这一切众生?上供养一切诸佛,下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身就没有了。身没有了,身附带的病也没有了,苦也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忧虑也没有了,全部都没有了,你看你多自在!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这叫做遍照大众。

  钞【又涅盘云:琉璃光菩萨,放身光明。文殊言:光明者,名为智慧,则事理圆融,身智不二也。】

  凡是光明所照之处,处处皆光,物物皆明,没有一样不光明,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报身,这是自受用的报身,自他不二,就是『身智不二』。

  演【光明名为智慧者,若身光不是智慧,则同土石木偶无情;若智慧不即身光,则智慧有所不遍。故身光之事,即智慧之理,圆融不二也。此约身智合释。】

  前一段是身跟光分开来讲,这一段是合起来讲,合起来讲是一不是二。这个事相,我们愈来愈明白了。我们今天理上明白了,事上认真的去修学,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即凡成圣,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凡夫,现在摇身一变就变成佛菩萨,就变成圣人。心心契入这个道理,使这个道理圆圆满满的用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上。所有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没有一样不清净,没有一样不平等,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顺心也好、违心也好,统统是清净平等,为什么?是在你智慧光明照了之下。知道一切境界全是自性变现,所现的境界当中,无量无边的人事有觉有迷。你现在跳出来了,跳出来是看戏的人,不是演戏的人;没有跳出来的,是在舞台上演。现在我积极出来了,出来看戏。佛菩萨是看戏的,六道轮回里是演戏的,演戏的人迷,看戏的人不迷。演戏的人,把假戏当真,他迷了;看戏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观察这些有情众生,看他可以觉悟的就帮助他、点醒他,这叫度化;不能觉悟的、点不醒的,也跟他结一个善缘,结善缘是给他下个种子,等待机缘成熟。这个机缘不一定是这一生成熟,也许来生,也许后生,也许无量劫以后。在我们看起来无量劫很长,在佛菩萨是念劫圆融。我们今天觉得时间有长短,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其实跟你说真的,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空都是假的。

  念念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法界是自己一体,这就是「圆融不二」。不但是智之理,也是事之理,入这个境界就叫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华严》所讲的,用什么方法去证得?一心。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不二。所以《弥陀经》无异於《华严经》,《弥陀经》的修行结果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古人把《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称为小本《华严》,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有根据,不是随便乱说的。

  结论讲『事理圆融,身智不二』,这是讲智光、身光,就是光明的前面两个意思;后面又说两种,常光、放光,这是底下一段。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本源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福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敏法师讲阿弥陀经    

纯祥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法然上人讲阿弥陀经    

法悟法师讲阿弥陀经    

佛慈法师讲阿弥陀经    

HT法师讲阿弥陀经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经    

会性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净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静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戒法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界法师讲阿弥陀经    

窥基大师讲阿弥陀经    

莲池大师讲阿弥陀经    

隆莲法师讲阿弥陀经    

梦参老和尚讲阿弥陀经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    

善导大师讲阿弥陀经    

悟显法师讲阿弥陀经    

信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星云法师讲阿弥陀经    

宣化上人讲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随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者大师讲阿弥陀经    

宗舜法师讲阿弥陀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