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师:《般若70义甘露滴》三十七菩提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仁清法师所有开示



 仁清法师:《般若70义甘露滴》三十七菩提分


 下载DOC文档  



  《现观庄严论》的第四事讲到能代表圆满一切相加行的法有十一法。首先“行相”,有:基智行相、道智行相、相智行相。基智行相有二十七、道智行相有三十六、相智行相有一百一十。

  “相智之智相有一百一十。随顺声闻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七;随顺菩萨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四。不共(声闻、菩萨)之相智智相有三十九种”。

  《现观庄严论》云:“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始从四念住,究竟诸佛相”,此中总摄随顺声闻、菩萨的不共相智智相一共有一百一十,是从“四念住”开始,到最后的究竟佛相。“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分别”,道谛随顺中,由三智(基智、道智、相智)作区分,分为“弟子及菩萨,诸佛如次第”,“弟子”及声闻。“许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随顺声闻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七种、随顺菩萨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四种、佛的不共相智的智相有三十九种。随顺声闻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七种,就是三十七菩提分,这是声闻、独觉、菩萨三类行者皆该修持的,若不修持,连解脱也做不到。

  “随顺声闻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七:1、圣者佛心续中周遍观察事物之道的四念住、2、精勤所生之道的四正断、3、圆满修持三摩地之道的四神足、4、于现观加行之道的五根、5、与现观相关之道的五力、6、现观之道的七菩提分、7、决定出生之道的八圣道支。”

  1、四念住虽然主要以正念为主,但未必必须有正念,只要有正念和慧任一即可。

  2、四正断必须有精进。

  3、四神足必须有三摩地,大多数是奢摩他。

  4、五根中有各种各类,如心王、心所、慧、念、定等。

  5、五根与五力二者差别不大。

  6、此唯圣者心续才有。

  7、此亦为圣者心续中才有。

  抉择小乘不共论著中的“道之建立”时,不外乎抉择三十七菩提分,除此之外无其余者。

  “有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故。”四念住有四所缘:身、受、心、法,缘此四境而修生起正念和慧。在此,身与色同义。如:缘于身而修念住,主要指缘于有漏身而修念住;除此也可缘于外在的瓶柱等而修。总之,若缘某“色”法而修念住,即“身念住”。

  若缘于自心续之苦受、乐受、舍受三者而修念住,即“受念住”。

  若缘于自心续之六识而修念住,即“心念住”。缘于彼等(身、受、心)之外的余法,如无为虚空、心所、习气等而修念住,即“法念住”。

  “缘身修念住”和“缘身修奢摩他”不相同。“缘身修奢摩他”时,是以身为所缘境,缘念已,心不外散,也不太内敛,全不做观察而修奢摩他。“缘身修念住”时,也是以身为所缘境,缘念已,观察身躯的体性如何?由何因、缘所生?了解后,再观身的无我、无常等如此而修身念住。

  四念住都要有慧和正念,一边以慧作观察,一边以正念锁住、不忘失。

  总之,凡是成事,都是念住的所缘,因为所有“色”都是身念住的所缘;所有“心识”都是心念住的所缘;所有“受”都是受念住的所缘;此等之外,其余的任何法都是法念住的所缘。所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色、非色之法都是念住的所缘。凡是成事,都可在其体性、特色上作观察,既然可做观察,因此是念住的所缘。

  主修四念住者是小品资粮道。声闻小品资粮道、独觉小品资粮道、大乘小品资粮道都须修持三十七菩提分的四念住。

  四正断是精进。“念住”虽有二分:正念和慧,但以正念为主,因此称为“念住”。“正断”亦有二分:应取、应断(舍)。

  “有四正断”:1、不善未生令不生之正断。2、已生令断之正断。3、善未生令生之正断、4、已生令增长之正断故。

  前二者是应断,后二者是应取、应生起,此四者都是精进。

  修持真正的四正断只在小品资粮道以上才开始,但未入道者亦可修持。

  总之,四念住的所缘是身、受、心、法,缘此四种任一已,观察其体性、特色等,以此方式而修,即禅修“四念住”。

  “有四神足:欲神足、勤(精进)神足、心神足、观神足故。”

  “欲神足”虽说“神足”,但实际是三摩地;以欲求遍智、圆满菩提、解脱为助力而修的三摩地,称为“欲神足”。

  “勤神足”不是精进,而是以精进为助力的三摩地。神足都是三摩地,三摩地不都是神足。以精进为助力的神足称为“勤神足”。

  “心神足”的心是“思”。以思为助力的三摩地,称为“心神足”。

  “观神足”的“观(伺)”是假立的慧分。以慧为助力的神足,称为“观神足”,(观神足亦称伺神足)。

  四神足的界限从资粮道到佛地之间,主修四神足的是大品资粮道。

  “有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故。”

  “信根”于佛、法、僧、堪礼敬者生起信心。

  “勤根”好乐于行善、断恶之思。

  “念根”有很多不同的念,忆念圆满菩提的利益,证得的方法等。

  “定根”即三摩地根,心一境性。

  “慧根”空性慧、无我慧等,诸已成为道体性之慧。

  加行道有四:煖、顶、忍、世第一法。五根是加行道煖、顶位者的共同修行。此时的五根不称为五力,“力”表示已有能力可以威慑其违逆品,已不被违逆品威慑了。达到加行道的忍、世第一法时,才能完全慑服违逆品,那时才称为力。

  五根主要是在加行道煖、顶时修持,五力主要在忍、是第一法时修持,这些是凡夫阶段的修持,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圣者的修持。

  “七菩提分有:1、念菩提分2、择法菩提分3、精进菩提分4、喜菩提分5、轻安菩提分6、定菩提分7、舍菩提分故。”

  1、也叫念觉支:念有正、邪(颠倒念)之分。菩萨见道者心续中的正念住,称为念菩提分。

  2、“择法”即慧,对于法的好坏、高低等,都是以慧抉择。慧有无颠倒慧和颠倒慧。圣者菩萨心续中的任何无颠倒慧都可立为择法菩提分。

  3、就是精进菩提分,没有不善的精进,凡是精进都被善周遍。圣者心中的任何精进,都是精进菩提分。

  4、见道、修道的菩萨圣者心续中有对自己的善根修欢喜心、对他人的善根修欢喜心、希求圆满菩提修欢喜心,这些即是喜菩提分。

  5、圣者通过修行得到的身、心轻安。

  6、圣者心续中的奢摩他都是定菩提分。

  7、舍有三种:受舍、行舍、无量舍。行舍即违逆品现起时,以对治法加以对治。“无量舍”是愿一切众生皆远离亲疏爱憎之因,即远离贪、嗔,安住平等舍。所以,“舍菩提分”应该是行舍和无量舍,不是受舍。

  “有八圣道分: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边际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等圣道分故。”

  1、是了悟空性、无我、无常等慧。

  2、是寻思,不是真正的慧分,但假立为慧分。

  3、一般的语是语言,但这里是道,不是声和言语,是断除不善语(妄语等)的思。这是圣者心续中才有。

  4、分二:欲断身不善之思和已断身不善之思。

  5、是断五邪命之思。凡夫是语断,圣者是已断。

  6、圣者心续中的四正断,都是正精进。

  7、忆念解脱功德,菩提心功德和解脱方法等。

  8、圣者心续中的奢摩他、神足、三摩地等。

  小品资粮道主要修持四念住,中品资粮道主要修持四正断,大品资粮道主要修持四神足,加行道煖、顶主要修持五根,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主要修持五力,见道主要修持七菩提分,修道主要修持八圣道分。如此将证得解脱。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仁清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仁清法师讲大悲心陀罗尼经     

仁清法师讲大悲咒     

仁清法师讲地藏经     

仁清法师讲观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楞严经     

仁清法师讲楞严咒     

仁清法师讲七佛灭罪真言     

仁清法师讲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仁清法师讲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     

仁清法师讲往生咒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现观庄严论     

仁清法师讲信愿行     

仁清法师讲药师灌顶真言     

仁清法师讲准提咒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