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净法师:解信、仰信、证信之事 |
|
解信仰信,宜依根机; 共归佛智,往生无疑。 解信:与「仰信」相对之语,是以自己的知识理解佛陀及祖师的教理而生起的信心,亦即以智解所得的信心名「解信」。 仰信:与「解信」相对之语,对于佛陀及祖师之教语,不搀杂自己的知识见解,如实地仰受而信,名为「仰信」。 以圣道门而言,唐朝一行禅师所撰《大日经疏》卷叁注解本经卷一〈具缘品〉之「大信解勤勇深信」之语而言: 「此‘信解’者,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于泥,虽未见水,知必在近,故名信解也。下文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也,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欺诳故,即谛受依行,亦名为信;与上之信诸佛菩萨义同。梵音本是两名,唐音无以甄别故,同名言信耳」。(大、叁九、六一四、中) 上文所言「信解」即是「解信」:是「明见是理,心无疑虑」之意。上文所言「深信」即是「仰信」:是「依人而信其言」之意。这是甄别「解信」与「仰信」所作的解释。 此两信之中,净土门以「仰信」为重,故劝导仰信。如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深心释」云: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 又于「二河白道喻」云: 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圣觉上人之《唯信钞》云: 言「信心」者:深信人言而无疑也。譬如有人,心地端正,极可深赖,为我教导亲眼所见之事而言:「其处有山,彼处有河。」深凭此事,信其言教之后,亦有人言:「此虚妄也,既无山,亦无河。」而我不动摇,由绝不虚妄之人所言之事故也;此后即虽百千人之言,亦不可用,深凭最初所闻之事,此谓之「信心」。今信释迦所说,信弥陀誓愿,无有二心,亦应如是。 以上是净土门劝导「仰信」之例。 至于「证信」之语,经论释中少用,有「证信序」之言,此亦名「发起序」,这是指经典最初所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等等文句,使众生知所闻正确,显示无误以令人起信。 若是「正信」则经论释中多用。 正信:与「邪信」相对之语,正信即是信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如《维摩经》〈方便品〉言:「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大乘起信论》云:「起大乘之正信。」《安乐集》下卷记述昙鸾祖师之传而言:「若未生正信者,劝令生信。」 于净土门中之「正信」,乃指弥陀之本身,弥陀之本身是行者之信心,故言「他力信心」;亦即对弥陀誓愿之悲救,如实地信受,谓之「正信」。此「正信」于《大经》之十八愿谓之「信乐」,成就文谓之「信心」,故「信乐」、「信心」、「正信」,言异意同。此「信」之内容乃是名号,亦即弥陀之本身。名号与称名同,故善导大师解释本愿之「叁信」谓之「称我名号」,此之「称我名号」与通途念佛不同,乃是不问行住坐卧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亦包含本愿文「乃至十念」之意。可知信心、念佛,互为表里,故有「往生正信偈」、「弥陀经正信偈」及「正信念佛偈」、「念佛正信偈」等之文,若能「一向专称」,信便在其中,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以大师释为「称我名号」,倘若信而不称名,便非「正信」。 众生根性不同,有人应由解信而入,有人应由仰信而入,故言「宜依根机」;然而不论由解而信,由仰而信,根机虽有不同,既然「共归佛智,往生无疑」,则古今相同,万人齐一,无有差别之正信也。 法然上人、证空上人所言「平信」之意亦指正信也。 当然,若解信而不入仰信,即非正信。然既解而信,此信何信?当然是信受弥陀之救度,否则是解而未信,只是观念,未成意志,不可言「信」。故此「解信」既是「共归佛智,往生无疑」之信,其人已入正定聚,尚有何不足而生憾乎? 或谓「证信」乃指信心决定之体验而言,若如是,则前之二信岂无决定、无体验乎?体验之标准为何?又,非体验不能往生欤?《大经》言「易往而无人」者,亦指此而言也。 又《六要钞》卷二解释「正信偈」之偈题云:「问:正信偈者何义乎?答:正者对邪对旁对杂,信者对疑,今者对行,就所行法,举能信名。」 这信那信,讲太多了反成戏论,多歧亡羊,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