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识仁波切:佛经难懂的主要症结与解决办法 |
|
佛教经典的精神实质不好理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佛经原典是未经整理的原始资料,不像现代的教科书那样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因为佛是应机说法,大部分经典是问答体,弟子们问什么,佛便说什么,随机应变,各得其所。所以佛讲得比较零乱。 要想系统全面地掌握他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就要博览群经、相互参照,进行一番全面系统的研究整理工作。否则持一经一说的片言只语,就难免产生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瞎子摸象”式的弊病。 佛典种类繁多,卷册如山,做好原始资料的研究整理工作,谈何容易。所以学佛法的人往往就偏在“一经一典”了,拿上一部经典说这就是佛法,却不知道别的经典是怎么讲的。 每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佛经都研究过,龙树、无著这些大师研究的总结就是我们应该学的。 现在有些人说学佛还是要学原来的经典,这是对的,但可能很片面,你不可能掌握佛的全部经典,你只能掌握一经一典,但凭片言只语给佛的思想下结论,往往就会产生片面性。 2、佛法经典从内容和文词上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了义”从内容上讲,是指常规定理,不变原则;从文词上讲,是指词面词里意思一致的经文。“不了义”从内容上讲,是指权宜之法,应变之说;从文词上讲,是指词面词里意不相符,隐含别意,不能照字面意思理解的经文。 这又是一个麻烦,如何区分佛经的了义和不了义?了义和不了义总得有个原则和标准才行。所以一般的人往往学佛走偏,学不通,问题就出在这里。首先要分清哪个是了义经,哪个是不了义经;哪些说法是常规定理,哪些是不变原则;哪些是权宜之法,哪些又是变通之法。把这些都理解清楚,这又是一个难关。 佛陀说法是根据对象的智力层次和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进行开导的。所以有时说“有我,有法”,有时讲“法我皆空”。难怪当代有些人说:“佛说相互矛盾,有时说‘有’,有时又说‘空’。” 佛在世时,有些大弟子就曾经向佛提出:“您有时说‘有’,有时说‘空’,说‘有’和说‘空’的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佛就以“三性有无”和“理空事有”分真、假二谛和了义、不了义等作了答复。 看了《解深密经》就会知道法的三性分别——理空事有,从事物的理性来说是空的,从事相来说是有的。“真谛”是指事物的法性本质,“假谛”就是假相,即我们看到的世俗的表面现象。从这些分别上佛作了答复。 后来,龙树和无著同样碰到前面所说的那样的问题。 龙树大师广泛搜集整理大乘经典,从龙地请来了《般若十万颂》,根据《智慧无尽经》分辨了义和不了义,对深理般若进行了深刻的阐发,写出了中观《六论》,以精密的辩证推理,论证了般若空理,开辟了中观大道。 无著大师当初在学法途中面对浩瀚的佛典,感到不得要领,无法下手,便经历千辛万苦,投师弥勒,由弥勒亲授般若学大纲——《般若现观庄严论》和《佛性论》等弥勒“五论”,在此基础上对以般若为核心的大乘法进行了提纲挈领性的研究总结工作,撰写了阐发广行般若的《五地论》即《瑜伽师地论》和汇总三乘理法的《二摄论》,并根据弥勒的《庄严经论》、《法与法性论》、《辩中边论》等开创了唯识之学。 从此以后对佛法的研究解释才有了头绪和准则。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多识仁波切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