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无量寿经》大意--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慧净法师所有开示-> 慧净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无量寿经》大意


 下载DOC文档  



  《无量寿经》大意(一)

  以上将《无量寿经》的概要分为十点作简要解说。现在进一步阐释《无量寿经》的大意,也就是从《无量寿经》的宗旨、核心来做重点发挥。只要了解《无量寿经》的大意,即使对内容的文文句句不能完全了解,也可以掌握整部经的重点,就好像一件衣服如果提起领子,就可以将整件衣服提起来一样。

  一个宗派无论他所说理论是多么高深、玄妙,多么有感应,可以感动多少人,可以吸引多么广大的群众来聚合,或是这个宗派有多么庞大,但是如果没有依据佛教经典,没有符合佛所说的旨趣,那么这个法门,这个宗派就是外道。所以,外道和佛教的区别,就在于佛教各宗各派都是以佛所说的经典做为依据,若是没有依据佛所说的经典,都叫做外道。

  我们净土宗完完全全是依据佛所说的经典和祖师的论注,有经典的依据,也有祖师的传承,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三经》,也就是: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我们净土宗祖师的传承以及著作,主要是:

  一、龙树菩萨《易行品》

  二、天亲菩萨《往生论》

  三、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四、道绰大师《安乐集》

  五、善导大师《五部九卷》。

  这五位祖师虽然出生的地方和时间各有不同,但都共同依据《净土三经》,尤其是依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根本大愿,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以念佛往生愿来发挥、来开展净土宗的宗义和教理。

  这五位祖师在这方面的著作,它所开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来的,都是依据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从头到尾,经文内容非常广阔,但是,它有一个宗旨大意,这个叫做“经眼”,一部经的眼睛。

  我们读诵经典,就要掌握经眼,就好像一个人若没有眼睛,就不明白前途,不知道要如何前进;学佛的人,若不懂得经眼,就无法进入佛法的宝藏。即使能进入佛法的宝藏,能够读诵经典,也认不清什么是重要的宝物?什么是经典的核心?若这样,有读诵经典等于没有读诵;有进入宝藏的仓库,也等于没有进入一样。所以,任何一部经,即使我们读诵一千遍、二千遍,甚至五千遍、一万遍,但是,若不了解经眼,也可以说只有读诵的功德,无法得到这部经的真正利益。

  大经五文

  《无量寿经》的大意,它的眼目,我提出五段经文,叫做“大经五文”来作为说明。这五段经文若能掌握,进而融会贯通,这样就已经掌握了整部《无量寿经》的重点。反之,若对这五段核心的经文不了解,也等同不了解《无量寿经》的宗旨。

  “大经五文”第一段文就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经文在《无量寿经》的最前面。《无量寿经》主要是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在还没宣说四十八大愿以前,首先就显明这部经所要说的四十八大愿,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的目的。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段文就是在解释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内涵。

  第四段文是“付嘱流通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

  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五段经文,在《无量寿经》里,就好像五支大柱,支撑着整部《无量寿经》的教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第十八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无量寿经》,也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阿弥陀佛,当然,也没有我们的往生成佛。

  开展出来,就是这五段重要的经文,但是,就根源来说,全都在第十八愿,这五段文的道理,我们虽然不能彻底了解,但是,只要掌握第十八愿,所有的也就都掌握到了,因为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救度众生出离轮回,往生极乐成佛,这在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里,都可以得到肯切的说明和开展。

  第一、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文是在《无量寿经》<序分>之中的发起序。发起序主要就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它的重点、目的之所在。

  这段文虽然只有三十一字,但已在显示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世的本怀。由此可知,诸佛出现在这世间,主要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所以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对我们净土宗很重要、有很深奥的意义。净土宗的念佛人,若是可以将这段经文背起来,就背起来,思考它的意义,会给我们产生一种很安心、很感动、很欢喜的心境,尤其是在枱面上弘扬净土宗的法师大德,更加要背,而且深刻了解它的意义。因为这段文很重要,所以,在好几个地方,我都有讲解过,不仅百读不厌,而且也多次欢喜弘扬。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里所说的“如来”,所指的是哪一尊佛呢?近的来讲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就是指十方三世诸佛。

  释迦牟尼佛既然出现在这世间,当然,就要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是可以度尽十方众生的,这个度尽十方众生的超世弘愿,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既然十方诸佛出世的目的,是为了要度尽众生,因此,十方诸佛就一定要讲可以救度十方众生的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所以,虽然就讲此经的人而言,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若就广远来说,如来是指十方三世诸佛。但是,它主要的意思还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因为,凡是诸佛出世,都会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也唯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才可以达成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进一步说,十方如来为什么要宣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呢?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所成就的缘故,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的经文,总共是六句,二十四字。这段文简单解释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以名号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必须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于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国土,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众生,所以,必须使得十方国土的每位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在四十八愿里面,发一个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他的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他的名号的愿,这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不只是十方诸佛不可能来赞叹弥陀名号、称扬弥陀名号,同时第十八愿也不能完成,我们的往生也通通没有希望。也由于四十八愿完成了,当然第十七愿也就成就了;由于第十七愿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世间,一定会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同时,以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作为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本怀。

  所以,这一段是释尊“出世本怀文”,释尊是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救度的名号。

  因此“无尽大悲”这四字,就有二种解释:一、是指十方诸佛无限的大悲、二、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一、诸佛无限大悲。譬如《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虽然有很多人在修行,但是在这么多修行者当中,是很难找到有一个人可以得度生死的,唯有依靠念“南无阿弥陀佛”,才可以得度生死,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念佛法门可以使得不论是正法时代的任何修行人,或者像法时代的任何修行者,即便是末法时代的罪恶生死凡夫,甚至灭法时代的众生,只要他念佛就都可以平等往生,平等证果,而且不论是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或是下下等根器的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原因是大家都不是依自己的身分、功夫、功德来往生,而是完全依念佛来往生极乐世界的,而诸佛本来就有无限的大悲,他们出世就是要救度众生,因此,他们始终必定要说念佛的法门,否则不能普渡众生。

  因此,印光大师说:

  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就是说,假使释迦牟尼佛甚至十方诸佛,没有宣示开展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法,那么,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没有一个人可以了脱生死了。

  印光大师又说: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这段法语是说,净土宗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开始,一直到成佛,乃至成佛之后,要去广度众生,全部都要依靠的法门。因此,十方诸佛要成佛,要靠念佛之法,要化度众生,也是要靠念佛法门。所以,净土念佛法门,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总持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总包含的法门,所以不论要成佛也好、要救度众生也好,都包含在里面,从开始到圆满,成始成终,都要依靠这个法门。

  印光大师还说: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他宗派的修行者,听到、看到这句话一定会生起疑惑;认为菩萨成佛要靠念佛,若没有念佛,就不能成佛。十方诸佛要救度众生,也要靠念佛,如果没有弘扬念佛的法门,那就没有办法普救众生,真的是这样吗?那佛陀为何要说其他的法?其他的法不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其他的法岂不是要放一边?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太偏颇了?免不了会有这种的疑惑,会有这种的疑惑是很自然的,原因在于对净土宗尚未深入了解,若能详细了解净土法门,了解我们众生的根机,以及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就会彻底肯定印光大师所说的这段法语,是真语、实语、不虚语、不妄语。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九界众生是指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这些都是九界众生;包含三圣、六凡。三圣:就是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以及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这三圣六凡合起来叫做九界众生。九界众生只有依靠念佛法门,才能够圆满成佛。因此,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样的等觉菩萨,也还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快速圆满成就佛道,就有这样内涵存在。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若是没有依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或舍去这个法门,这样就没有办法普救众生,这个道理只要我们详细思考就可以清楚了解。像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若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定会生生世世在三恶道中沉沦,在六道苦海里轮回。

  所以,要完全救度十方众生,就必须要弘扬念佛法门,虽然,他有背后很深奥的道理,但简单来讲,因为念佛很殊胜,又很简单、很容易,无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士、农、工、商,都没有分别,都做得来,因此,可以社群化、大众化、普遍化,甚至常态化、时尚化。

  所以,任何人念佛都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若是要修其他的法,因为不单纯、不容易;也许圣者做得到,但凡夫做不到;或者善人修得来,恶人却没有希望。唯有念佛是所有众生都做得到的。

  也因为念佛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在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因此,念佛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知道,就会现身来将他接引到极乐世界。

  念佛就是靠阿弥陀佛的佛力,而且念佛很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易行道的本身又拥有殊胜的功德,因此,念佛法门不仅是易行也是殊胜的法门。

  印光大师又说: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

  这句好像对联,文字很优雅,内涵很殊胜。

  “畅如来出世之本怀”意思是说,这个念佛法门,可以畅展十方如来出现在世间的本怀,满足诸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意,这就是畅怀。

  “开众生归元之觉路”就是为十方众生开出一条可以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快速成佛的道路。

  二、弥陀第十七愿。所谓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依靠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而来宣说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如前面所说的,“无尽”就是无限量、无穷尽。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是无限量的。怎么无限量?因为他所发的愿是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如果仅仅能使清净、会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能使不清净、不会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能算是“无尽大悲”。阿弥陀佛必须要使得上至文殊、普贤菩萨,下至甚至造了阿鼻地狱罪业的众生,或者已经堕落在阿鼻地狱,受到无尽痛苦的众生,也都同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能这样度尽纵穷三世,横含十方的众生才算是无尽、无限的大悲。这种无穷、无尽、不可限量,甚至连等觉菩萨也无法推测的大悲,叫做无尽大悲。

  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十方众生,所以,必须要使十方国土的每一尊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就必须要在四十八大愿之中,发一个让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宣扬他的名号功德的愿,同时也要让所有人都可以称念他的名号的第十七愿。

  若没有发这个愿,阿弥陀佛就无法救度十方众生,也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而且,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所以,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已经成就,这样,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就必定会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假使,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没有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岂不是说阿弥陀佛的愿还没成就,或者,阿弥陀佛根本没有这个愿呢?

  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已经成就了,所以十方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自然会符应第十七愿的功能,就必定会以宣扬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作为诸佛出世唯一的本怀。使得十方众生都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也是凭着第十七愿的愿力,来宣说阿弥陀佛名号救度众生的道理。而且,十方诸佛如果没有弘扬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就不能彻底救度十方众生。因为,有这样的内涵,所以,这里所说的无尽大悲,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若可以弘扬这个法门,也自然符合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内涵。

  所以这无尽大悲,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无限量的慈悲,其实就是在阿弥陀佛本身。唯有,阿弥陀佛才可以救度十方众生,如果,若没有阿弥陀佛,我们末法的众生,就完全没有指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这样,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无尽大悲,就会有缺陷,我们只要详细思考,就能够清楚明白,肯定了解此中的道理。

  因此,就阿弥陀佛来说,无尽大悲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大悲;就净土法门来说,这里所说的无尽大悲,也就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所以印光大师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这段法语有二种的意思,一、就众生来讲:含括范围,上至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其他的等觉菩萨众生,乃至造了五逆十恶的地狱众生。二、就根机来讲: 含摄像等觉菩萨这样上等的根机,以及像阿鼻众生这样下等的根机。不论任何众生、任何根机都是净土法门所包含,所要接引、所要救度的对象。所以,九界众生都包含在阿弥陀佛的救度大愿之中。

  印光大师还说: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这段法语,简单解释就是说,不论上至等觉菩萨也好,甚至阿鼻地狱的罪恶众生也罢,都需要念佛,怎么说呢?还没有成佛以前,念佛可以仗佛愿力往生成佛;成佛之后,也可以仰赖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来救度十方众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可以救度六道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摄取接引三乘圣者(声闻、缘觉、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

  在另外一种版本中,“无尽大悲”也叫做“无盖大悲”无盖和无尽,意思大同小异;不过,无盖有另外一种涵义,就是阿弥陀佛这无限的大悲,无尽的大悲,是可以覆盖十方诸佛,但却是十方诸佛所不能覆盖的,尤其是任何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受到阿弥陀佛大悲的庇荫和覆盖,所以,才叫做无盖大悲。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为他的大悲,来宣扬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大家是法师也好,莲友也好,若可以弘扬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众生的法,这样也等于是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我们的大悲。虽然我们都是凡夫,还烦恼具足,贪瞋痴尚未降伏,还没有超凡入圣,还未离开三界六道,没有像佛一样具足真正的大慈悲,但是,如果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这样我们自然也和十方诸佛一样,是在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在实行无尽大悲,就有那种无尽大悲、无盖大悲的气氛。因为,我们的背后有阿弥陀佛,有他的功德、他的能力,在酝酿、在安排、在推动、在加持庇佑。

  所以《大悲经》说: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意思是说,若能念佛往生就是自行大悲,若能劝人念佛往生,就是化他大悲,所以,念佛法门就是大慈大悲的法门。

  因此,我常说:

  若信受弥陀救度,即是大福报、大智慧;

  若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弘扬净土法门,即是大慈悲、大愿力。

  因此,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就有一首偈说:“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自信教人信”意思就是说,我们相信、接受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之后,也劝人来相信接受这个法门,这就是“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能自信还要教人信,是一层比一层困难的,所以说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是指如果我们能弘扬念佛法门,就是随顺着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而且,也和十方诸佛一样将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普遍弘传开来。

  “真成报佛恩”,就是说像这样才是真正的在报答佛恩,报答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为我们成就极乐净土,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万德洪名,让我们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恩。也才可以报答十方诸佛在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中,引导我们,使我们今生今世可以出生为人,可以遇到佛法,可以接受净土法门,最后,可以来自信教人信的大恩。也才可以报答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娑婆世界,将教法留传到现在,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来相信、来接受弥陀的救度的大恩。所以,唯有自信教人信,才可以报答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这三佛的大恩。

  若是没有弘扬这个法门,这样就无法展现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就不能真正报佛恩,所以“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这首偈的意义就是这样。

  “自信教人信”这五字,有二层意思:一、自信才能教人信;二、自信必定劝人信。

  一、“自信才能教人信”:就是说如果自己还没有相信,就不可能使人相信。譬如:有人贫穷,需要别人金钱的援助,我们发心想去救济他,但是,我们若是口袋空空,这样要如何救济他?必须我们自己有财物,有智慧、有能力,才可以救济对方:才能没得吃让他有得吃,没得穿让他有得穿,他没有地方住,也可以布施房子给他住。不论他有什么物质上的需要,或者精神上的苦恼,我们都可以圆满对方的需求,否则救济就成为一种空谈。

  所以,我们自己本身要先有东西,才可以给人东西;我们若是有这个“信”的东西,自然就可以将这个“信”传播出去,若是自己不“信”,要如何传播“信”呢?不信就是疑,疑甚至会来阻碍自他信仰这个法门。所以,第一层的意义就是“自信才可以劝人信”。

  二、“自信必定教人信”:一旦我们真正信受了阿弥陀佛救度之法,我们就必定会主动去将这个法劝化传播出去,这种必然、必定的心,是不用他人勉强、鞭策、苦劝,就会自自然然从我们内心发露出来,而且,以沛然莫之能御的行动力去传播这个法门,就好像决堤的大水从上面冲下来,无法抵挡一般,这就是“自信必定教人信”。

  释迦牟尼佛形容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三界火宅,所以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充满着种种的苦,释迦牟尼佛又说这种苦,就好像大海一般深无涯底,而且是无尽广阔的苦海,所以以大海来形容。

  我们十方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在火宅里面、在苦海之中,每一个人,除非他没有感觉自己是在火宅里面、是在苦海之中,这样他才不知道要寻求出离;若是知道,他一定会很殷切的找寻出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的方法,这时,他就会进入宗教中来追求解脱之法。

  因为,只有佛教才有说这种道理,唯有佛教之中的净土宗,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才有办法能让我们今生就可以脱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所以,他若是能找到这样的法门,就自然会去劝人来相信。因为他也有父母、子女、兄弟等六亲眷属,这些六亲眷属同样也都是在三界之内、火宅之中,也同样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

  一切众生,也和我们一样,都有父母、儿女、六亲眷属。所以,若是以自己来看别人,我们自己想要求出离,别人也需要求脱离,何况这些人不是别人,是我们的亲人,所以,就想要赶快将这个法传播出去,给我们每一位亲人。让大家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救度的利益,都可以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所以说,自信必定教人信,必定劝人信。

  假若没有自然发心去教人信、去劝人信、去弘扬这个法门,这就表示,他还未信,既然还未信,他就没有那个心,这样就是请他来弘扬这个法,也是勉强不来的;反之,如果他已经相信,接受这个法了,那时不必勉强他,他也会来鼓励、劝信亲友们,主动来弘扬这个法。

  善导大师的这首偈“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是根据《无量寿经》“如来出世本怀文”以及《阿弥陀经》<流通分>所写出来的,对我们净土宗有很深的意义。

  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所说的这个法,是非常难以令人相信的法。所以即使是辩才无碍的释迦牟尼佛,要使十方众生都相信这个法也很困难,因此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进一步又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就是说,为一切众生说这种难信之法,非常困难,因为这个法信也困难,讲也困难,因此,若能自信教人信,这样就是在做难中转更难之事,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悲传普化,真正报诸佛之恩。

  为什么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呢?因为这不仅是易行之道,而且又很殊胜。法是这么容易,即使凡夫俗子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能依这个法,快速离开生死轮回、而且快速成佛。这么容易,功德又这么高超,这么殊胜,远远超出一般人的生命经验与想像。因此,一般人信不来。

  所以,《无量寿经》就说:“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这个法门,唯有佛与佛才能够理解。若是二乘:即大乘的菩萨、小乘的罗汉,也都无法完全了解。因此,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说,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即使相信不来,也要接受,所以,这是难信之法。

  这个法门也是难讲之法。因为这么容易,又这么殊胜,若能够讲得圆满,这样“真谛”、“俗谛”,就能互相圆融;若没有办法讲圆满,那么,“真谛”有讲清楚,“俗谛”也会有缺陷,反之亦然。所以很难说。这也表示,若说得不好,会使人误会,认为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若真是这样,其他的善事,譬如说:五戒十善,到底要不要持守?甚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或戒定慧三学,或六度万行,到底要不要实践?和念佛有什么关系?所以,这就很难说得让所有人都明白。

  其实,“真谛”和“俗谛”的分别,若以我们净土法门来看整个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是“真谛”,“真谛”是出世间法,就是可以使我们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超凡入圣的法,叫做“真谛”或“真谛门”。

  除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外所有的法,对我们净土宗来说,都属于“俗谛门”。“俗谛门”就是指,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在世间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时,应该要怎么做才能使家庭安乐、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使人和人的接触可以互相欢喜、不对立、不冲突,这都属于“俗谛门”。

  所以要清楚、明白的将这“真谛门”和“俗谛门”分别开来,这样,要往生才不会有障碍;如果没有分清楚,互相混杂,导致“以真谛误解俗谛,乖违伦常”;或“以俗谛混入真谛,疑惑佛智”,这样要往生,就会有障碍。因为,认知不清的人或许会认为,念佛也不是往生的正因,必须要有助行,而且,这个助行就是要以其他的善行,譬如:三福啦!六和啦!三学啦!六度啦!十大愿王啦!将这些加起来一起回向,往生才有可靠,这样就是把“真谛”和“俗谛”混杂了。像这样,能做得到的人,我们真替他高兴、赞叹;但是,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本来就了解众生的根机,为了要救度十方一切圣、凡、善、恶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所发的本愿,根本就没有在讲什么条件,若有,就只要我们念佛而已。

  如果,九界众生,都来念佛依靠“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众生来说,就是一机,机是指众生,就没有圣、凡、善、恶的分别,因为大家都是念佛之机。就法来说,就是一法,而且这种法,本来就没有掺杂、没有杂修,大家所念的都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包含所有的功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八万四千法门,乃至十方诸佛的功德、一切菩萨的功德、八万四千陀罗尼的功德,都包容在里面。因此,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所有三宝的功德、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的总结晶。所以,我们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就圆满俱足所有的功德,可以让我们离开三界六道的苦海,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

  因为这个法是这样难讲和难信。因此,我们唯有接受,如果了解道理后才来相信的,叫做“明信佛智”;虽然不了解道理,如果也可以一生都信受这个法,这叫做“暗合道妙”。

  所以,十方如来能够依凭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这样就可以达成无尽大悲的功能,我们凡夫俗子若能自信教人信,这样,我们也就如同十方诸佛一样,响应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做弥陀的手脚来弘扬、达成阿弥陀佛的无尽大悲。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矜哀”这二字,以文字来说,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不过,若是就文字背后的意思来说,又有更深一 层的意义。

  “矜哀”的“哀”,就是悲哀的哀,是说大慈大悲的佛,因为众生的愚痴而产生悲哀的心。看到我们众生不知道自身已深陷火宅之中、浮沉于苦海之内,这一世虽然出生为人,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未来一定会堕落在三恶道,而且三恶道之苦,非常长、非常激烈。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都还悠悠泛泛的过日子,因为佛有智慧,深刻痛感这件事,因此,是以矜哀的心情来看我们众生,为我们悲哀,来怜愍我们。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因为三界是众苦充满的火宅,所以,不仅会引发诸佛对我们众生的矜哀之心。就如同善导大师所说的“自信教人信”,一个已经自信的人,对于其他的人,也自自然然的会流露出和佛矜哀三界的这种悲心。

  因为我们众生都有良心、有爱心,只是没有显露而已。在四书《孟子》的文章里,孟子就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意思就是不忍、也是同情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人都有同情心、都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这“恻隐”,也是仁义礼智信的仁,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爱的心。孟子又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若无恻隐之心,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就不是人,若不是人,就是野兽了。因为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当我们看到最亲的亲人,竟然没有将这个法来传播给他,让他也可以和我们一样,离开三界火宅、离开六道苦海,这样,我们还是人吗?

  诸佛矜哀三界,而我们既然是三界的众生,所以都是十方诸佛所矜哀的对象。虽然,诸佛悲心以三界为对象,但可以说,就是以我们苦恼的众生为正客,所谓正客,就是指所有对象中的主要对象。

  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没有一个不苦恼的,若有一个人说他没有苦恼,这不是说他有智慧,或者很乐观,反过来说他是愚痴的。因为,我们这个世间,可说众苦充满,佛就以火宅来形容,好像一间房子,已经着火了,而且,熊熊大火,将整个门窗都包围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安稳在火宅里过日子吗?这是不可能的,也因为有发觉到,所以,就会引起惊慌,就会追求脱离。对我们而言,有这样的苦恼,也是一种好处,可以说是一种逆增上缘。

  所以,十方诸佛的悲心是以三界为对象,三界之中,又以苦恼的众生为正客,因此,善导大师说: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善导大师的意思是说,十方诸佛的大悲,是以苦者为主要对象,因此,十方诸佛的心,都会特别悲愍“常没众生”。所谓“常没众生”,就是常常沉没在三恶道中的众生。

  “没”和“浮”是相对词,“没”就是沉入水底,表示在危险、痛苦之中。“浮”就是浮出水面,可以呼吸空气。我们以水面为界,水面上比喻“天界”和“人间”,水底下是指三恶道。在六道之中,如果出生在天界,可以暂时享受天福;若是出世为人,虽然有苦,但多少也会有安乐,不像在三恶道,完全是苦。善导大师说我们是常没的众生,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虽然出生为人,若没有离开三界六道,将来在生生世世无穷尽的轮回之中,一定会在某一生、某一世中堕入三恶道中,那时,就会长时受苦无穷,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出离。

  “是以劝归净土”,因此,十方诸佛都劝导我们众生要回归极乐世界。归就是回我们的故乡,回我们的家,若不是回去自己的故乡,回自己的家,那就不是归。因此,弥陀净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安稳的所在、成佛的道场、证悟佛性的地方,是我们的,不是别人的,所以往生极乐叫做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救生人员会跳入大海的目的,就是要救溺水之人。如果一个人,他会游泳、以游泳为乐,在水中安安全全的,就不必救生人员来救度,所以只有溺水之人,才需要被救度。

  “岸上之者,何用济为?”至于已经在岸上的,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救度。也就是说,已超凡入圣,离开三界六道的,就好像已在岸上,若还在三界六道中,就表示还在水里,还需要救生人员来救度,这个救生人员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众生会苦恼,是因为感受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回,痛苦不堪。所以三界六道的解脱,必须要藉着人身,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人身,如果没有把握今生,一旦失去人身,就不知道要等待哪一时?哪一世?要等待几劫之后才可以再回复人身?

  我们众生虽然知道要把握人身来听闻佛法,发心修行。但是往往会发觉自己是“有心修行而无力修行”,因为认真修行一久,就会发觉其实自己是无力修行的,就会更加清楚看到自己的贪、瞋、痴,自己的烦恼、妄想是多么深,多么微细,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可以降伏,更没有能力可以断除,那个时候,他就会产生不知何去何从的苦恼,陷入煎熬折磨之中。当然若是不认真修行,或是修行不久的人,因为没有深入观察内心状况,他就很难发觉自身的真实情境。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有三界六道轮回,不知道有善恶报应。那么,他当然会悠悠泛泛的过日子,而我们知道的人,就会有所不安。这种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可以用文字来形容的,愈了解佛法,就愈有那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道心,那种迫切感。

  因为,生死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所以叫做“生死事大”,为什么是大事呢?因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因为一旦失去人身,就必定会堕落三恶道,三恶道的苦,不用等到面对,我们只要现在一想,就会使我们全身冒出冷汗,因为,那种的苦,根本就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可以形容的,只要想到,内心就会非常恐怖,所以是大事。

  “无常”就是死亡的意思。生和死,本来就是一体的,好像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正面的纸没有离开背面的纸,因此,有生就有死,生和死是在一起的,只要一口气不来,当下就是死。所以,生和死并没有分开。

  我们活在这世间,其实就是已和死亡在一起了,过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就接近阎罗王一天。不仅如此,死对我们来说是危机四伏,随时都环伺在我们的四周。因为,我们时时都有可能会遇到无常,不是说老了,才会接近无常,或者,重病无常才会来到,不是的。是任何人,不管年轻、年老、健康、生病,随时都有可能会遇到死亡。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的无常心会很深厚,有这种深厚的无常心,他才会发愿修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发觉,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浅薄、福德很少,根本无法依自己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

  所以,有两段话对我们修行人有很大的启发,我来念一遍:

  若把身口二业所作所言,作为标准,则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意业中的所思所念,作为标准,则天下无一完人。

  若从人所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尚有贤人;

  若从人所不见处,作为标准,则世间皆是罪人。

  第一段话是说,我们众生若是以“身业”和“口业”,来做标准的话,因“身业”是举止动作,别人都看得到。“口业”就是嘴巴所讲的话,别人也都听得到。如果是以这种外在的言语和行为,来做为标准,那么在这天下间,就还会有人格很圆满的人。

  但是,如果是以“意业”作为标准,因为“意业”是心里的所思、所念,没有说出口,因此,别人没听到、也没看到。如果是以“意业”来作为标准,在这天下之间,就找不到一个人格圆满的人了。

  第二段话是说,若是从人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地方来做标准,那这世间还有圣贤之人。但是,若从旁人看不到的地方来做标准,那世间就都是罪人。

  因为,我们所说、所做的,若是别人可以听得到、看得到,我们就会谨言慎行,态度会很好、会恭敬、有礼貌,表现得很得体。但是,若就他的心里的念头,或是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呢,就难免会有不应该想的也想、不应该做的也做。因为,认为没有人看得到,所以就减少羞耻之心,我们凡夫就是这样。

  我们将这件事做为一面镜子,来回照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是不是都很端正?很纯洁?我们外表的行为都在持戒、都在行善,但是我们的内心,真有如实吗?有心口一如吗?还是言行不一?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我们都做得很好看,但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有那么完美吗?我们是不是很丑陋呢?所以古德说: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天下无孝子;

  万恶YIN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完人。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

  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这段法语就是说,我们人道众生所修的五戒,以及天上众生所修的十善啦!四无量心啦!禅定啦!这种人间、天上的“因”和“果”,就佛的眼光来看,其实都是颠倒的、是虚伪的,不是真正的功德。

  论五戒十善,或就三福来讲,第一福“世福”所说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以净土宗的俗谛来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做的,是起码的人伦道德。这样,怎么会说是颠倒、是虚伪呢?所谓颠倒就是不正:白的却当作黑的、黑的又当作白的;对的当作错的、不对的当作对的。虚伪就不是真实、是假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若还没有断除烦恼,这样所做的善行,都有掺杂三毒的烦恼在里面,佛说这是“有漏之善”。漏到哪里去?漏到贪、瞋、痴三毒里去。所以,善导大师说这就是“杂毒之行”,所修的善行,也都掺杂着凡夫的贪、瞋、痴在里面。

  能够断除贪、瞋、痴之后所做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才是真实的功德。所以,如果还没有断除烦恼,还在三界六道中,这样,不论是可以让我们生而为人的五戒、往生天界的十善,都还是有漏,还算是虚假不真实的。何况我们世间的凡夫俗子,根本连五戒也持守不了,更遑论清净了。

  《净度菩萨经》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中所为,皆是三途业。

  我们一个人一日当中,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八亿四千万是形容非常多。所起的每一念、每一念,其实都是在造做三恶道的业因。

  《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又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YIN、妄语、百千罪状。

  若以这几段经文,做为法镜,来对照我们的三业行为,我们就会发觉,即使自己想要修行,也是无力修行的,甚至,修行的心也是虚假的。那个时候就会想追求一个即使自己没有力量也可以得到解脱的法门。也因为认清自己没有力量,可以说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这时阿弥陀佛慈悲的誓愿,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是让我们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是我们修行人最后的指望。其实,也是一切众生最后的指望。因此,虽然如来是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但在三界之中还是以我们这种苦恼、造罪的众生做为主要救度的对象。

  也就是刚才说的“正客”,正客就是说我们在宴会中,主要宴请的对象,如果其他的人都来了,但是,这个主要的对象还没来,这样,宴会就不能开始,若这位正客一直都没有来,那所办的宴席,就白办了。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出兴于世”这四个字是表示释迦牟尼佛为了讲这个法,为了度这样的众生,所以才出现在这个世间,以这件事做为他出现世间的目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为了矜哀三界的众生,要救度三界的众生,才出现在这个世间。

  反过来说,释迦牟尼佛若不是矜哀三界的众生,他就不一定要出现在这个世间,因为,没有那样的必要。反之,对于不在三界内的众生,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生死轮回的苦恼,自然就不是如来矜哀的对象。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光阐道教”这四字中,“光”就是光大,“阐”就是阐扬,就是光大阐扬八万四千法门,“道教”,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这里说的“道教”,“道”就是正道,“教”就是佛的教法,所以“道教”这二字也可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法。

  因此,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其目的,就是要“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个“欲”字,就是佛心、佛愿的所在,他目的就是要拯济群萌,惠于三界众生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是一个铺路的过程,因为,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送给我们十方众生真实的利益。所以,光阐道教的目的,就是要“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惠以真实之利”是什么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赐的意思,就是惠施给我们阿弥陀佛救度的第十八愿,让我们可以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接受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所以,听闻以后,就信心欢喜、就可以乃至一念、乃至一生,都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真实之利。

  真实和权假、方便是相对的,既是真实,就不是权假,既是真实,就直接了当,当下就可以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必定可以解脱生死,可以往生,可以快速成佛,这就是“真实之利”。这不是权假、方便,不是迂回的,而是直接当下,这就是“真实”。

  这里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也就是《无量寿经》《流通文》所说的: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俱足无上功德。

  这个“真实之利”就是“大利”,也就是成佛的“无上功德”。这种大利这种功德,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真实之利,就是大利,就是无上功德、就会成佛。

  这段经文说:“为得大利”,它的反面,就是“为失大利”。在《无量寿经》中也有说到“为失大利”的内容,所谓“为失大利”,就是因为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就会失去往生成佛的大利益;若是没有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会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可以得到成佛的真实大利。

  所以在《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就说:“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怀疑、不接受,这样就会失去大利;反之,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深信不疑,这样就会得到大利。

  所以,能不能得到大利,或是要不要得到大利,决定于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相信还是怀疑;从另外一面来说,就是对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专修或是杂行。专修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说,从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来看,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意,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

  “为得大利”,也就是我们净土宗宗旨所说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若能深信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是“明信佛智”,就能“为得大利”。如果“疑惑佛智”,就会怀疑弥陀救度,没有专一来称念弥陀佛名,这样就会“为失大利”。

  所以,“如来出世本怀文”,就是在阐扬这部经的重要性,在显明《无量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要讲的本怀经。也就是说,若有讲这部经,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本心就可以满足;就像印光大师所说的:“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觉路。”这个“畅”就是满足。满足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意。这部经若没有讲、没有弘扬出去,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心愿就还没有得到满足。

  若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说,有二部经都提到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就是《法华经》和《无量寿经》。

  《法华经》说:“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若单从这句经文来看,则《法华经》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经。

  《法华经》所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使三乘的圣者,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最后都归入一乘的佛果,所以《法华经》就是引导三乘的圣者,进入佛的境界、进入佛的果位,这就《法华经》来说,叫作“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所以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法华经》主要的目的。所以从《法华经》这几段经文来看,《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如果以《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二部本怀经来比较,哪一部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这部分我以二门来解释,大家就可以清楚明白。

  第一、就“相对门”而言:这二部经都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经。

  因为,就权教、方便教来说,二乘的声闻和缘觉是不能成佛的;不过《法华经》说,不只菩萨可以成佛,而且声闻、缘觉也可以成佛。两者对比,亦即那种权巧方便的教理,和《法华经》所说的一乘教理来相比,则《法华经》就是真实之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因为《法华经》是能使声闻、缘觉成佛之教。

  又,就权教、方便教来讲,说恶人啦!凡夫啦!不能成佛。因为有烦恼,而且烦恼还没有断除,怎么可能离开三界?若没有离开三界,这样就永远都在六道中轮回,还未超凡入圣,离菩萨成佛的境界,还差很远,所以恶人凡夫不能成佛。

  可是,《无量寿经》却说,罪恶生死凡夫也可以得救,也可以成佛。从佛的慈悲来说,佛特别哀愍罪苦的凡夫。所以,进一步说出罪恶生死凡夫也可以得救也可以成佛的《无量寿经》,确实也是佛出世的本怀经。

  因此,就相对性来说,《法华经》和《无量寿经》这二部经都是“出世本怀经”。

  第二、就“绝对门”来说:《法华经》说声闻、缘觉二乘圣者也可以成佛,但是,没有说到六道凡夫也可以成佛。可是,《无量寿经》则进一步说,不只声闻、缘觉、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成佛,即使人道的众生、天界的众生也都可以依靠念佛而被阿弥陀佛救度,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都是一生成佛,没有经过第二生,当然,也不会再退转回来三界六道轮回。也就是说六道凡夫也都可以当生解脱而成佛

  所以,由这点和《法华经》来比较,这部《无量寿经》确确实实就是释迦牟尼佛真正出世本怀经中的本怀经,因为,这部《无量寿经》是可以使“五乘齐入”的广大的法门。所谓“五乘齐入”就是指人道、天道的众生,以及声闻、缘觉、菩萨,都能因为念佛来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一齐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佛的真实报土而快速成佛。

  再说《法华经》是引导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圣者。若论三乘的圣者,已经是证果的圣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很少。而《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对象,就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也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天乘,所以是“五乘齐入”。既然是五乘齐入,这五乘的众生,也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就有这样的内涵。当然,十方众生还包括三恶道的众生。

  那五乘的众生,为什么都可以“齐入报土”呢?善导大师说:“正由讬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因为,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做为强缘,才可以使得五乘的众生,都能平等进入极乐世界。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的圣者进入佛的果位,然而,《无量寿经》却是救度五乘的众生齐证佛果,而且,能同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说的无量光、无量寿。因此,《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

  这段经文,简单解释就是说,阿弥陀佛若成佛,他的佛号就要叫作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众生若能听到这句佛号,就都可以到他的极乐世界。

  “众生闻此号”,就佛教而言,这个“闻”往往都包含“信”在内。假使没有信,就叫做“闻不俱足”。“闻不俱足”就不是真正的“闻”;若有信,就叫做“闻俱足”。所以,这里说的“闻此号”就是信受弥陀救度,此后一生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

  “俱来我刹中”,就是无论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九界众生,都可以一齐到他的极乐世界,所得的结果是怎样呢?是“如佛金色身”,而且“妙相悉圆满”,和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就是相貌和阿弥陀佛一样的微妙清净庄严,圆满而没有任何缺少。“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同时也和阿弥陀佛一样,俱足四十八愿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可以去利益、救度十方众生。

  明末清初有一位净土宗祖师,就是蕅益大师,他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也就是说,若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我们就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俱有无量的光明与无量的寿命。

  印光大师也说:

  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

  意思也是说,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有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所以,若深一步论真正的本怀,《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释迦牟尼佛本怀中的本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拯济群萌”就是救度苦恼众生的意思。

  “惠以真实之利”的“惠”就是白白送给他,不讲任何的条件,不是条件交换的。

  “真实之利”就是成佛之利,因为,宇宙法界之中,唯有佛是真实,除佛以外,一切皆是虚假,所以,唯有成佛之利才是真实之利。

  总之,如来之所以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因此,真实之利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也可以用另一首偈语来说明: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救度法。

  也就是说,不论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他们出现在这世间的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也许有人对于弥陀救度法门不是很了解,当他听到这句话时,也会产生很大的质疑,质问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所说的法有八万四千,归纳成为八大宗派,哪有说单单就是在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呢?

  其实,这样的讲法不是在否定其他法门,而是立基于如来的“本怀”来讲的,所以才说“如来所以兴出世”,而诸佛会出现在世间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法门,根本就无法达成救度十方众生的目的。如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讲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所以经文才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样,我们进一步来讨论,净土宗是什么样的宗派?净土宗就是救度的宗派,净土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凡是净土宗的念佛人,都应该先要知道我们净土宗就是真正救度的法门。因此,净土宗的念佛人,一开始就要清楚、明白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有得救,是得救”,要去追究、理解这个救度的道理,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根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净土法门无论是杂修杂行回向也好,或者是专称弥陀佛名也好,首先都要了解,这个法就是救度的法。而且是阿弥陀佛要救我们的法,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成就“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法。

  这句名号俱足可以消除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有业障的功德在里面,俱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资粮在里面,也俱足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快速成佛的功能在里面。所以,这句名号叫做“万德洪名”。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法,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心、愿力,是无形的;若以有形的显露出来,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想想看,假使没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要怎样去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要如何来救度我们?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找阿弥陀佛、去见阿弥陀佛、去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也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本体。所以离开了阿弥陀佛,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因为,“阿弥陀佛”本身是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是一体不二,也这叫做“名体不离,名体相即,名体一如,名体不二”。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本体和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没有分开,是一体不二的?这就是佛的境界。因为,佛已经证悟到所谓“四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所以,就理事无碍来说,“理”的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事”就是事相,我们听得到、看得到的这句名号,与佛的本体之间是无碍的、是互相融通、互相一体、没有分别的。所以,阿弥陀佛就能以名号来度众生。

  传统以来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很少在说救度这两个字,这是根本性的缺陷,我们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能持守五戒、行十善业,将来可以出世在人间或是天上;但是,若没有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都还是凡夫,而且,善导大师称我们这样的凡夫是罪恶生死凡夫。确实是如此,不是说他今天能出世在天上,就没有罪恶,他过去的所造罪业的因缘若成熟了,还是会堕入三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涅槃经》也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因此,六道的众生,都是善导大师所讲的罪恶生死凡夫,将来都会堕落三恶道,无有出离之缘。所以,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唯有阿弥陀佛才能够救度。因此说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这二件事。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对此重点都应该先要研究清楚;

  什么叫做“救度”和“得救”呢?若以火宅和苦海来譬喻,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好像我们在房子里,这间房子发生火灾,到处都是火,我们没有办法可逃离,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无法进入将我们救出,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可以说非常的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突然间,消防员从空中降下了云梯,将我们救出火宅。这样,我们终于得救了,这就是“拯济”、“救度”的意思,这是以救火来做譬喻。

  若以救溺水之人来做譬喻,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里面,我们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间、天上。但是,“浮”的时间比较少;“沉”就是在三恶道中,“沉”的次数比较多,时间也很长。

  在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中,眼见自己就要沉入水里,这时,尽管呼天叫地,也无人相应。因为,四周没有任何船只经过,当然也没有救生人员。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快要溺毙之时,忽然间,身边来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员迅速的将我们从水里拉出救入船中,这样,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危及生命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济”的意思。

  “惠”就是白白送给他,我们去上班,做一天工,领一天钱,或者一个月领多少薪水,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去上班,没有领薪水,这样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时间、体力,领薪水,这样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间如果没有去上班却可以领薪水,那是几乎不可能的,除非是对方白白要送给我们。

  有一位员工他每个月上班领薪水,可是他有一天身染重病,没办法上班,住在医院里,不但没有薪水可领,而且还要付很高额的医药费,可以说,已经付不出医药费,甚至,连家里的生活都产生问题了。所幸,他老板非常有爱心,财力也很丰厚。这时带了礼物来慰问这位员工说:“某人你这么不幸,身染重病还经济困乏,没有关系,我为你支付医药费,你虽然无法上班,但是,每个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给你,甚至,你出院以后需要调养身体的费用以及家庭的经济,也完全由我来负担”。这样说起来,这位老板对他的员工,有恩惠吗?是有恩惠,因为是白白来送给他的,白白得到的叫做“惠”。

  这段“如来出世本怀文”是在说明,释迦牟尼佛要将阿弥陀佛救度的法,白白送给我们。那释迦牟尼佛会将这个法送我们,追根究底就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七愿,阿弥陀佛发愿说:他若成佛,一定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弘扬、称念他的名号,同时引导十方众生,仰慕极乐世界、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所以“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就有这种深厚的涵义。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希望大众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大意(二)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从第八次佛一开始,我以十段文来介绍《无量寿经》的概说,接着在上次佛一中,又以五段重要的经文,来讲解《无量寿经》的大意。

  第一段文是“如来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第二段文是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四段文是“付嘱流通文”: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五段文是《无量寿经》最重要的经文,如果说《无量寿经》是一栋大楼,这五段文就好像五根支柱,撑起了整栋大楼,其中的第十八愿就是这栋大楼居中的大柱。

  第一段“如来出世本怀文”,在上次“佛一”中已经解说过了。这次将从第二段,也就是第十八愿开始讲解。

  第二、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第十八愿是《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总共三十六字,请大众合掌随我诵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请放掌。有关第十八愿的内涵、道理,我有写一本“第十八愿讲话”,这本书若是还没看过的人,请至少要看一遍,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了解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也叫做《如来出世本怀经》。这部经所要讲的内容,也就是“如来出世本怀文”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这“真实之利”正是指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完整的名称又叫做“念佛往生成佛愿”,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快速成佛,同时倒驾慈航、广度十方众生。所以第十八愿对《无量寿经》而言,就像一个人的心脏一样,是最重要的核心,因此《无量寿经》所说的经法,就是以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为中心点。

  第十八愿的愿名叫做“念佛往生愿”,有什么根据呢?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还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从善导大师这几段法语,我们可以了解第十八愿主要是在说念佛往生的内容。因此,第十八愿的愿名才叫做“念佛往生愿”,因为往生就必定成佛,所以也叫“念佛往生成佛愿”。

  因此,凡是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佛人,首先应该要详细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因为,第十八愿既然是往生愿,如我们对第十八愿能充分了解,就肯定可以往生;若对第十八愿不了解,就不肯定能往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其他的四十七愿,就是要让我们对极乐净土产生欣慕。所以,四十八愿之中,除了第十八愿以外的四十七愿,也叫做“欣慕愿”,欣慕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然后归入专一念佛的第十八愿,来往生极乐净土并领受这种清净庄严的境界。

  《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是“国土第一”的境界,意思就是说:在十方国土之中,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是超越十方世界、最为第一的。

  我在第八次佛一介绍《无量寿经》的内涵时,就有引用阿弥陀佛国土第一的愿,内容是: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在十方诸佛净土之中极乐世界是最为第一的,所以叫做“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圣众,在十方净土诸菩萨中是最为第一的。“道场超绝”说明在极乐净土成佛之快速,是超越十方国土最为第一。“国如泥洹”则表明所得到的涅槃之乐,也是最为第一的。

  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灾难,非常安稳、清净、庄严、圆满,无缺陷,而且远离生老病死,在这里生命可以永恒安乐的存在,所以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境界。因此,我们若有感受到娑婆世界的种种灾难与缺陷,感受到这里是不圆满、是无常、痛苦的,而将娑婆世界的苦与和极乐世界的乐做个对比,自然就会厌离娑婆之苦,而欣慕极乐之乐了。再者,极乐世界和十方国土对比的时候,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也都超越第一的。

  既然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世界,我们理所当然要往生这个世界,但要怎样往生呢?就是要依靠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愿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只要乃至十念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第十八愿,一旦了解第十八愿,就会知道第十八愿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救度非修行。

  第十八愿就是净土宗,净土宗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因此,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怎么说呢?阿弥陀佛为我们广发四十八大愿,为我们累积万德洪名,呼唤我们要来让他救,只要我们念佛,他就要将我们救到极乐世界。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出家或在家,善人还是恶人,是平生还是临终,是人间的众生或是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众生,只要能念佛,可以听到这句佛号,阿弥陀佛都要把他救到极乐世界。

  因此,就这点来说,净土宗第十八愿所讲的法,就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不是在说众生的修行之法。所以第十八愿只说:“念佛必定往生”,不说其他的法。假使第十八愿不是说救度的法,那我们众生就必须靠自己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我们就根本无法往生极乐世界了。为什么?因为自我检讨,我们有在修行吗?我们会修行吗?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样的修行?检讨到最后,一切都没有,我们没有真心修行,也没有力量修行。

  一般讲修行的内容,就是指“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先不谈禅定或智慧,单单以戒律来说,五戒也好,十善也好,我们能做得来,做得圆满吗?何况说禅定和智慧呢!

  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具足,将来就会堕入三恶道,想要来生做人,或者出生在天上,是不可能的。何况想要超脱三界六道轮回,更是没有希望。因为,就我们凡夫众生来说,我们的心只有追求五欲的心,没有修行的心;我们的力,只有造业的力,没有修行的力。

  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因为阿弥陀佛发愿一定要把我们救到极乐世界,所以,他不会用我们所做不到的方法来要求我们。阿弥陀佛一定会以符合我们的根机,用所有众生都做得到的方法来救我们。

  因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拔苦与乐的佛,所以,在他的“根本愿”里,阿弥陀佛只要我们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而且极乐世界是归属于十方众生的。相信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主动平等、无条件要救度我们十方众生的佛。此后,我们只要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

  能够这样,自然就可以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平生之时,就会受到阿弥陀佛的保护,能消灾解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放光拿莲花来接引我们。所以,对于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来说,我们只要想佛、念佛,自然而然,佛就有这种功能作用来加持着我们。这样说起来,净土法门和第十八愿都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在说我们的修行。所以,了解第十八愿,就会了解这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

  二、乘船非走路。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就以安稳、快速的坐船来形容念佛法门;念佛就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他一定会把我们从此岸送到彼岸。而不是要我们众生辛苦的靠自己的双脚去翻山越岭的行走,所以说是乘船而不是走路的法门。这是龙树菩萨在二千年前所做的比喻,当然二千年以后的现在有飞机,如果以坐飞机来形容就更加贴切。

  众生可以概分为三种:一种是凡夫、一种是阿罗汉、另一种是菩萨。对凡夫来说,因为根机下劣,要他走路不够力气;对阿罗汉来讲,他身心勇猛、健步如飞,一个钟头可以走六十公里;对菩萨而言,菩萨已经断除烦恼,而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好像在开法拉利车,一个钟头时速可达340公里。

  所以,这三种众生就根机来说,就有很大的差别:凡夫连走路都不够气力,而阿罗汉就能健步如飞,如果是菩萨就像开车又更快了。

  现在,这三种众生,都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地面行走,而是同时都坐上阿弥陀佛的飞机。不以自己的速度为速度,都以佛的速度为自己的速度,而且远超地面速度,远超一切速度。这样一来,不论是菩萨也好,罗汉也好,或者罪恶生死凡夫也好,都会从娑婆的此岸平等而且同样快速地往生到极乐的彼岸,而且都能同时获得成佛的果位。

  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只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五乘齐入”:也就是人间、天上这两种凡夫,和小乘圣者声闻、缘觉,以及大乘的菩萨,这五种众生,都能同样往生到极乐世界,同时成佛。因为,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来修行,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愿力,善导大师说这是“同因同果至菩提”。

  也就是说,如果一切众生都坐阿弥陀佛的飞机。这样,大家就是同一速度,就是以阿弥陀佛的速度为我们的速度,以阿弥陀佛的力量为我们的力量,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做为我们的功德,我们只要念佛,这些都完全可以得到。若能进一步了解第十八愿,就可以了解这样的内涵。

  三、易行非难行。

  念佛大家都做得到,因为它简单,不困难,非常容易,所以是“易行道”。若是要自己去修戒定慧,或者六度万行,这样,就是“难行道”,非常困难,是我们所做不到的,也不适合我们的根机。

  四、念佛非杂行。

  只是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从现在到临终,都是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所谓的杂修杂行:要诵经、要拜忏、要参禅、又要深入经藏去研究种种的经教。然后,进一步再以戒定慧的过程去修,或者天台宗,或者华严宗,或者禅宗,或者密宗的种种法。我们都不必去做这些,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念佛非杂行,大家都做得到。

  五、专一不杂乱。

  就如《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如果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二心、三心,就非常杂乱。所以《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也就是执持名号的意思,因为执持名号是一、不是二,所以就没有杂乱。

  六、如实非虚假。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真正的修行,如实的修行。就如刚才的比喻,是以阿弥陀佛的速度做为我们的速度,这种的速度才是真正可以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如果是靠自己的修行,我们再怎么苦修、苦行,都没有办法达到目的,这样就不是真正的速度,不是真正的修行。

  因为,如果再多的苦修、苦行,都无法让我们解脱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都还让我们在六道之中,过着无穷尽的轮回,造业造罪、受苦受难的生活,那种修行,就不是如实修行。因为不能解脱生死,更不能成佛;如果是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使我们了脱生死,而且快速成佛,这岂不表示念佛就是真正的修行,如实的修行。

  总而言之,第十八愿讲的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而且是如实修行,真正修行的法,虽然是如实修行,真正的修行,但它只是轻松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什么苦修、苦行,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这样的内容,都在第十八愿里面。

  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根源、本体、生命。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宗的宗派,也没有我们可以往生的极乐世界,更不能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第十八愿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同样也是十方三世诸佛的本怀,更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因为,阿弥陀佛示现在世间,就是凭着第十八愿来救度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阿弥陀佛不一定要建设极乐世界,不一定要示现成佛来救度十方众生。

  那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三世诸佛也好,他们出现在世间的目的也是要救度十方众生。而唯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之法,才能真正彻底广度十方众生。因此,释迦牟尼佛也好,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也好,他们不出现世间便罢,一旦出现世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说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以此来救度十方一切众生。

  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出现在人世间的目的,就是要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进一步还要成佛、广度众生。因此,第十八愿也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是我们众生的救主。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没有得救的希望,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就无法了脱生死轮回,达成离苦得乐,快速成佛的目的。

  因此我们净土宗的念佛人,首先就要了解第十八愿。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首先要掌握根本,根本掌握了,其他枝叶花果自然就在里面了。

  第十八愿是“本愿”、“根本愿”,“愿王”、“本愿王”。第十八愿是四十八大愿之中的“王”。“王”是自在、独尊、唯一的意思,也是统领一切的意思,只要有第十八愿这个愿王,其他四十七愿自然就都在里面。

  第十八愿也是超世愿,也是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根本关键。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叫做超世愿,超越十方三世诸佛之愿,但是,这其中如果没有第十八愿,其他四十七愿也不能算是超世愿。

  释迦牟尼佛尊称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是光中极尊,是因为有第十八愿的关系。而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也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缘故。假如,离开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佛教所强调的“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就无法达成。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受到六道轮回之苦而不能出离,我们希望得到成佛之乐,却无法达成。如果,在佛教之中没有一个拔我之苦与我之乐的法,那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就是虚假、就是妄语。但是,佛所说不可能虚假,不可能打妄语。因此,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中,确确实实就有“大慈大悲,拔苦与乐”的法,这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之法。所以,第十八愿非常重要,是净土宗的根源,也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佛教的根本、精华之所在。

  现在,我来讲一个“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加拿大,在一间养老的医院里住着一群老人,这些老人都有慢性病,只是病情有的轻,有的严重,基本上住在里面的老人,除了吃、睡,和受到医生、护士的照顾以外,就是在等候临终,等待死亡。

  在里面服务的人员,有一位是从大陆来的小姐,这位小姐,她心肠很好,对人亲切,很细心很耐心,讲话也很柔和。因此,得到老人们的喜爱,他们总是学着说中国话,把她叫做“阿妹”。

  这天阿妹一上班,就有位玛利亚病者来办公室要求转病房。玛利亚是位70多岁的老太太,西班牙移民,和她同住的是位本土加拿大老太太,80多岁,叫莫亚。莫亚最近病情加重不能起床。玛利亚说,莫亚被鬼缠身了,每天晚上哼唧很吓人。阿妹去看莫亚,果然,莫亚说,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她的已经去世20年的丈夫站在床前,或挤到床上。阿妹安慰她们,梦不要当真。可是两个老太太都说见鬼了。这件事持续了几天,整个病区都在议论,因为人们都听到半夜莫亚惊怖叫唤。

  阿妹告知院长。院长来询问后决定,请牧师来。这天来了牧师,在病房读诵圣经。很多病友也来了,一起祷告。可是没有用,夜里莫亚仍说看见亡人来了。很多病人也心绪沉重。院方开会专门研究,请了一些病人家属参加。有家属提出,请和尚来做佛事。温哥华很多华人,不同肤色的人互相尊重信仰。出家人,在西方社会,被敬重。

  既然有家属提出方案,院方就征求莫亚老太太家属意见,他们同意,就请了一寺院两位师父去医院。这天师父读诵了佛经。晚上,一切恢复平静。这个故事到此结束。莫亚现在每晚可以安静入睡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医院六楼。七楼一位老者,叫托马斯,一个老头,严重心脏病已经住院多年,常年卧床。听说了莫亚的故事后,他详细向阿妹了解情况后,请医院为他请和尚来,因为几天后是他106岁生日。

  这天,他的家人从世界各地来了,共五代四十多人,聚会在医院的会议室。会议室布置成了冷餐会,很多花和食物。很多老人,很多生日是这样在医院度过的,他们活着似乎就是等待生日时见见子孙。人老了,真的很可怜,世界就是一个圆,回到只能喝稀饭趴着爬着的状态。

  很多病友和医生护士都去参加托马斯的生日了。和尚也来了。和尚应老人要求念了经。阿妹是学佛的人,阿妹知道,师父念的是《阿弥陀经》。所有人屏息听着,这些老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倚门站着、或坐在轮椅上,或躺在躺椅上,他们中只有很少几位华人,可是他们似乎都听懂了,不少老人在流泪。

  而后,切蛋糕。这时,大家闻到一种奇异的香气。托马斯看着上空,微笑着说(English)哦,很大的莲花,我上去了,再见,再见!

  这个老人就这样走了……他双手合十。

  各位莲友,我刚才所说的“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大家有听清楚吗?(有)。这件故事就充分显露、证明,阿弥陀佛的法是救度的法,不是修行的法。如果是修行的法,这位老人怎么能看到莲花,而且坐上莲花,当下就往生极乐世界呢?因为这个法,是阿弥陀佛积极、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任何众生的法。所以,才可以使得不论是什么信仰,有修行、无修行的人,只要他想往生,就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件故事已编在我们的净土宗双月刊第六期,也有放入我们净土宗的网站,你们只要上网就可以看到。这件事不但能显明我们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而且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这位106岁的老人可以说是宿世的佛缘成熟了,才会一听到师父来诵经以后对方就可以安稳好睡,从此不再受到鬼魂的干扰,所以他觉得诵经很好,师父诵经可以驱鬼、可以避邪、可以解冤,可以得到安全、平安、安宁、安稳、吉祥和利益,有这么多好处。我们相信这位老人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请问各位莲友,是不是这样?(是)。诵经既然有这么多好处,因此,他要过生日,当然就会要求院长,请师父来诵经,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而他做这种选择,可说是智慧的选择。

  二、其实这位老人,可以说已经是到了临终的时候,只不过因为执着而走不了。106岁对人类而言,不但是高龄,而且是超高龄的。但是,老人已经身染重病好多年了,都躺在病床上,对他来讲,可以说是求生不得,求死也不愿。但是,他所受的这种老、病的痛苦,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可以说是点滴在心头。按照这种情形,可算是临命终的时候,但因为他有一大堆的子孙眷属,让他难分难舍,让他还有要看子孙,要和子孙在一起的这种情执。

  各位莲友,我们若活到106岁,好吗?(不好),对,要长寿,但也要有一个原则,就要健康,不要躺在病床上让人喂食,让人把屎、把尿的。对不对?(对)

  所以,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一种过程,病当然是苦,那老也是苦,因为老的本身也是一种病,老的时候,五脏六腑各种机能都已经衰退,感觉不再轻松了。所以,老也是一种苦,虽然,好像没有什么病,不过,老的本身就是病。

  我们希望长寿,但是,更期望健康,如果期望长寿又健康,就必须从今开始,多多念佛,阿弥陀佛会消我们的业障,增加我们的福报。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听经闻法,共修念佛。这时候,最好是嘴巴要张开一点,声音放大一点,为什么?因为,很难得有这样共修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念佛,其实也是阿弥陀佛在对我们呼唤,他呼唤我们,要求我们要让他救度,这种心是非常积极,非常迫切,也是非常诚恳的。

  十劫以来一直到现在,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阿弥陀佛都不断的在呼唤我们,从极乐世界恳切的呼唤到娑婆世界,目的就是要我们接受他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心非常的殷切,好像慈爱的母亲盼望着流浪在外的子女,能够早日回家一般。所以,我们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也同样要出自内心,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念佛的当下也应该知道,阿弥陀佛在念我们,呼唤我们的声音也同样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现在我们回应阿弥陀佛的呼唤,接受他的邀请,要愿生极乐世界,也应该要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出自我们的内心。因此,不知不觉之中,就会以恳切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会越念精神越饱满,心情越快乐,所以是以踊跃欢喜的心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何况,当我们检讨自己,从生生世世以来到现在,我们在六道轮回所受的苦,可以说是无量无边,苦不堪言。今天,有阿弥陀佛的调摄,我们才可以获得人身,听闻佛法,又能遇到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当然是稀有难得的心情,也是欢喜踊跃的心情。

  所以我们在这里共修,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嘴巴就要张大一点,声音要从我们的丹田发出来,来回应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当然,我们是救度的法门,平时念佛,是依个人的根机去念,不管一天可以念多少句,也不管念佛的时候,心中有没有烦恼,有没有杂念,只依我们这样的根机来念佛,其他的都不用操心,可以说就是“易行道”。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不知不觉就和平常的心情不一样,就好像木炭,把它放在仓库里,那就是冷的,现在这些木炭是被放在火炉里,所以是很热的。

  若论故事里的这位老人,他也是执着。一般而言,执着是众生的本性,我们会执着贪、瞋、痴,执着顺境、执着逆境。对我们好的,我们执着;对我们不好的,我们也执着的把它放在心中。各位莲友,我们有执着吗?(有),很执着,我本身也很执着,若不是执着,就已经超凡入圣了。所以,凡夫的本质就是执着,就是执着贪、瞋、痴,也执着各种分别,各种计较。

  如果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心不执着,要往生是很快、很自在的,心若是有执着,这样就是断气了,他的神识也还不愿离开这个肉体,不愿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躺在病床上昏迷的人,他若不执着,就会很快往生;若有执着,可能一年、两年,甚至好几十年都还躺在那个地方。

  在香港,有一位老太太,她身染重病,已经不能吃、不能喝,可以说是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气而已。医生也判定这位老太太大约只剩一个星期的生命而已。但是,这位老太太有一个独生子,他去南美洲以后一直都没有消息,老太太的心中就一直挂念她的儿子。她的亲友知道了,就到处打听,等连络到她的儿子,办好手续坐飞机回到香港的时候,已经超过五个月了。拖了五个月之后,老太太知道她儿子已经回到她身边,听到了儿子的呼叫声,这时她才断气。

  若论这位老太太不能吃、不能喝,以医生的专业判断,就是差不多七天的生命而已。结果呢,可以活五个月,也就是说,她躺在那里,那口气一直不断,这样拖了五个月,为什么?就是执着,执着要看到她的儿子,要听到她儿子的声音。

  所以,一个人的执着,也可以说是念力,是不可思议的。这念力的意志非常强,执着非常强,会致使她的身体拖了五个月,这位106岁的老人,一样也是有这种执着的心理。所以,才会躺在病床上好几年,若没有执着,当下说往生就往生了,这是属第二点。

  三、临终的人可以看到阴界、看到冥界。因为一个身染重病接近临终的老人,可以说是阴盛阳衰,也就是说他的阳气渐渐的衰退,阴气渐渐增长,阴气若增长,他就会看到他将来要去的境界,他就会看到一般我们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境界。

  就好像病房里,看到鬼魂的那位老太太,她已经八十几岁,可以说就是阴盛阳衰,所以才看得到鬼魂。如果是身体健康、年轻力壮、阳气强盛,这样自然就不会遇到阴的,不会看到这种阴间的境界。

  四、就是当师父诵经完以后,大家都闻到一股香味,而这时106岁的老人,他眼睛看着空中说有莲花出现,然后他就满心欢喜,和大家挥挥手,说一声再见,bye bye,当下就断气而往生了,这就显示佛菩萨出现的现象。

  虽然,他只说看到莲花,而没有说他看到佛。但是,佛也好,佛光也好,莲花也好,都是一体的,只要是看到其中之一,那就知道佛菩萨已经来临,无形中就会受到佛光的摄受,受到佛的安慰、保护和启发,才要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这位106岁的老人,可以说他寿命已经尽了,这时只是看他的心念有没有执着?他愿不愿意往生?在那个时候,他的心念是想要坐着莲花和阿弥陀佛去。所以,一念之间就坐上莲花随阿弥陀佛往生去了,这就是所谓的“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五、就是说如果遇到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法,看到佛来迎,他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善、是恶。若论这位106岁的老人,他有皈依吗?他有吃素吗?有修行吗?他都没有,他是一位外国人,外国大部分所信奉、传扬的,都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或伊斯兰教,他是个还没有佛教、佛法观念的人。

  所以,对这位老人来说,佛法他完全都不知道。因此,所谓“信、愿、行”,他也都没有,佛教对他来说是一片空白。但是,当下他想要往生也可以往生,为什么?因为他遇到的就是这个法。

  为什么呢?因为师父们为他所诵的经,不是《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维摩诘经》这类的经。因为若是这类的经,就和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有的稍微有关系,有的完全都没有关系。但是,二位师父为老人家所诵的经就是《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在说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也等于是在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只要愿意往生,就可以往生。此外,这部《阿弥陀经》也叫做《诸佛所护念经》,就是十方诸佛都来证明念佛往生的法是真实不虚的。同时十方诸佛也都来劝十方众生,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诵这部经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出现。

  这位106岁的老人,他正处于阴盛阳衰之时,所以,会看到其他人所不能看到的,而且他一旦看到了大莲花,心中就会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安慰和启发,而认为唯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确实才是他所需要的,因为这种境界可以使他离苦得乐。所以,当下一念之间,他想要往生,立即就往生极乐世界。

  六、这也显明净土宗就是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法门,没有任何的条件,完全靠阿弥陀佛的佛力。如果不是这样,论这位老人,他没有皈依,没有吃素,没有任何修行,他一生之中,恐怕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没有听过,就是到最后他微笑向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也没有念“阿弥陀佛”。尽管如此,他照样能看到莲花,也能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证明,往生完全是靠佛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靠阿弥陀佛的功德力,不是靠其他的法,更不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所以愿生极乐世界的人,此后我们只要想佛、念佛就必定会往生。这种方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小小的动作,只要开口念佛而已。但是,所得的果报,却是非常殊胜,而且这种果报,是成佛的果报。

  七、因为这位老人还能讲话,所以才说出“有莲花,大家再见”这些话。假如他已经昏迷或断气,然后经过助念,虽然不能跟我们说“有莲花,大家再见”,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已经昏迷的人,尤其是断气的人,当然他无法向我们说他所看到的佛来迎,或看到莲花,看到佛光等这些境界。但是,依照教理我们就会知道,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应声而现、闻声救苦,就会拿着莲花来接引。就好像这两位师父在为老人家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拿着莲花出现在老人的面前一样。

  那对我们来说,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相信有极乐世界可以做为我们的归属,有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们,所以就愿意接受阿弥陀佛的呼唤,愿生极乐世界。此后,就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而且会念念不舍。

  如此一来,对我们而言,这就是有信、有愿、有行。虽然有信、愿、行,但最后归属在于行,也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这个行,并不是靠我们的自力,因为念佛的本身,就是在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大修行,是真正的修行,而且念佛的本身,也是大功德,是可以让我们圆满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念佛虽然不像修行,却是大修行,真正的修行,圆满的修行。

  曾经,有一位开大巴士的司机,他本身并没有信佛念佛。不过他妈妈是信佛念佛的人,也因为母亲念佛的关系,所以在他的心中就有念佛的印象。有一天,他开着巴士上高速公路,看到前面发生连环车祸,当下就有好几个人被撞死。那时候,高速公路上的来往车道都堵住了。他看到对面有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妇女,抱着她在车祸中罹难的丈夫大声痛哭。

  这位司机看了很不忍心,不知不觉就念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知他才念到第二句“阿弥陀佛”的时候,就看到从妇人所抱的尸体当中,浮出她丈夫的身影,然后就在空中给他跪下来,向他礼拜感谢。为什么呢?因为他念了佛,阿弥陀佛当场加持了死者,让他可以离开这种惨像。他从来没有被人家拜过啊!所以他就说:“哎呀!你走吧!你走吧!”一挥手,这个魂识就升起来,升到半空,往西方而去。

  这件故事,也可以显明净土宗是救度的法,对方遇到车祸,当下丧失生命,有人为他念佛,阿弥陀佛就会闻声救苦、应声而现来救度他,所以那个人,当下就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像这种在车祸中丧生的人,他虽然没有念佛,但只要有人为他念佛,阿弥陀佛马上就知道,就会来救度他。何况我们现在就念佛,一直到临终都念念不舍,阿弥陀佛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不来接引我们呢?

  《观无量寿经》中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我们念佛人,一生之中都会受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来保护,现生保护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到了临终就拿莲花来将我们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这个法门,就是救度的法门,那我们要如何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呢?阿弥陀佛是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来救度众生。所以,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在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就已经被阿弥陀佛救到了。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念佛的法门,救度的法门,它的根源,就是在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在说念佛往生的愿。

  所谓愿,有“通愿”和“别愿”这二种。“通愿”也叫做“总愿”,也就是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果、下化众生,都共同要发的愿,又称为“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通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所以叫做“通愿”,也叫做“总愿”。

  另外一种就是“别愿”,也就是每一尊佛,他在“因地”成为菩萨的时候,他们每个人所发的不同的愿;也就是除了四弘誓愿以外,他们个别所发的愿叫做“别愿”。就像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药师佛的十二上愿;或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愿,这些都是属于“别愿”。

  阿弥陀佛除了四弘誓愿之外,又发了四十八大愿,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别愿”。而且,四十八大愿也是十方诸佛菩萨“别愿”之中的“别愿”。因为,这是阿弥陀佛个别所发的,不同于十方诸佛的愿。而且这四十八大愿,和其他诸佛所发的“别愿”比较起来,这四十八大愿特别开阔、宏广、深遂,所以超越十方诸佛。

  在《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就发誓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别愿”,这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所独有的,不但超越十方三世诸佛,而且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所以又称为“超世愿”。这不只是阿弥陀佛自己发这样的超世愿,自己也这么说是超世愿,就是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的赞叹和宣扬。因为,这段“我建超世愿”的经文,就是出自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量寿经》里。

  进而言之,因为有第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才得以被称为是“超世愿”。因为四十八愿之中,其他的愿,十方诸佛或许有,但是可以使十方众生平等、无条件往生极乐世界的第十八愿,却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

  论十方众生所包含的范围是何等的宽广,也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大宇宙中所有国土的众生,都属于十方众生。但是,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和其他净土的众生却非常不同。差别在于我们这里的众生,烦恼特别重,罪业特别深,是其他诸佛所没有办法救度的,是被十方诸佛所摒弃的众生。这些众生其他诸佛菩萨无法救度,但是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所以,这个愿才称为“超世愿”。因此,善导大师也称赞这个愿是“别意之弘愿”,或“别异之弘愿”,也就是说这个愿和十方三世诸佛的愿不一样,是特别殊胜、弘广的大愿。

  所以,释迦牟尼佛除了在《无量寿经》中赞叹这个愿之外,也在《弥陀偈经》中赞叹说:

  发愿逾诸佛

  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所以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条“别愿”,也叫作“超世别愿”,或叫做“别意弘愿”与“别异弘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条别愿当中,又有“根本愿”和“因本愿”的分别。若以“因地”来说,这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叫做“因本愿”。“因本”是对果,对果来说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代,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称为“本愿”,因为有了这个的因,才能达到成佛完成极乐世界的果。也就是有四十八大愿的完成,才能成为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所以,从“因本”来讲愿愿都是“因本愿”。

  “根本”是对枝末来讲的。在每一愿、每一愿都是“本愿”的当中,必定有一个愿是“根本愿”,其他的愿是由这“根本愿”所生出的枝末愿,都是为了要达成“根本愿”所发的,都要归结到“根本愿”里。

  因此,由这点来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也就是说,其他的四十七愿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即使有其他的愿,或者其他的愿都完成了,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譬如:

  第一愿叫“无三恶道愿”,也就是说,极乐国土没有三恶道。因此,不管有没有罪业的众生,他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永远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因为,极乐世界连三恶道的名称都没有,何况是事实呢。

  第二愿叫“不更恶道愿”,就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他将来如果想要到其他十方世界去显化救度众生,也永远不会再堕落三恶道。

  第三愿叫“悉皆金色愿”,第四愿叫“无有好丑愿”,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和阿弥陀佛一样,同样都是金色之身,同样都是容貌相好庄严无等伦。

  再来,从第五愿到第十愿,是在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自然都可以得到六种神通。第十一愿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能获得不退转,进入涅槃成佛的境界。

  可以说,四十七愿的每一愿都非常殊胜、非常重要,都是必需的。可是这么美妙、殊胜的地方,如果没有众生往生,也就是如果没有第十八愿,那么,这些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四十八愿虽然每一愿、每一愿都非常重要,但其中以第十八愿最为殊胜,因为它是“愿王”,是“根本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也就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那刚才所说的,第一愿“无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乃至第十一愿“悉皆成佛”等等这些愿,当然也无法成就,甚至连极乐世界的建立,也没有意义了。因为,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无法使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既然不成佛,所有的愿就无法成就。

  在四十八大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才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字。所以第十八愿就是要使十方众生往生的愿。其他四十七愿的殊胜以及极乐世界的种种设计,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而建设的。

  好比说父母为了儿子建房子,房间要怎么隔间,客厅要如何布置,花园要怎么设计,前庭、后院又要如何规划……。种种的构思都是为了儿子,这一切都建设完成了,可是儿子不能回来住,或者没有儿子来住,这样所盖的房子就没有意义了。

  阿弥陀佛种种的愿,都是为了十方众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有此愿,众生就能念佛往生;没有此愿,众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愿当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就这点来说,第十八愿才是真正的“本愿”,“根本之愿”。

  缘此,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解说、赞叹这个愿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要让只要听到这句名号,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可以进入不退转的境界。

  所以“本愿力”就是这句名号的力量,在四十八大愿之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有说到名号的力量,其他譬如第十九愿也好,第二十愿也罢,都不是专门在讲念佛的愿。因此,这首偈也叫做“本愿成就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解说第十八愿的内容,由这首偈就能知道,释迦牟尼佛唯以第十八愿做为“本愿”,不是以其他的愿做为“本愿”。

  善导大师也把第十八愿称为“本愿”,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善导大师注解《观无量寿经》在最后结论的地方,就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观无量寿经》里,介绍十三种入定观想的法,也提出净业三福种种修行的内容。但是,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就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讲十三定观和三福九品,但他的本意,不是在十三观,也不是在三福九品里,而是要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涵意。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第十八愿的内容,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十八愿愿文只有三十六字,但是教理和意涵,却是非常深广。尽管如此,对我们来说,也很容易了解。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本愿,背后的道理虽然广大、深奥、高超、微妙,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要让我们来领纳、了解的,却是极其简易、浅显和平常。如果不是这样,净土法门就不能称为“易行道”了。

  第十八愿这三十六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三十六字若是用白话文来翻译,就是:

  若我法藏成佛之时,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

  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愿生我的国土,

  而长在一生、短在十声一声的称念我的名号,

  我就一定要让他往生,

  如果不能往生,我誓不成佛。

  以白话文来翻译,因为角度不同、理解不同,所以可以做几种、甚至多种的翻译。但是,无论做多少的翻译,都必须要“万变不离其宗”,都不可以错解佛意。而且,最好是越简单、越明白越好。

  设我得佛

  “设我得佛”的意思是“若我法藏成佛之时”。法藏菩萨他誓愿要成佛,无论如何,决定要成佛,所以第一句就表明他是要成佛的,因此说“设我得佛”。但是,这个“设”字,也在显明他的背后是有条件,有目标要达成的。

  假使这个目标没有达成,那他就要再继续修行,一直到达成目标,他才要成为一尊救度众生的佛,成为一尊让十方众生都来称扬赞叹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才用这个“设”字,“设”就是“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如果没有成佛便罢,只要成佛,就必需达成某种目的和理想,这就是“设”。

  但也不是说,可以达成就达成,若无法达成就放弃,并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只要还未达成目的就要再继续努力,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多少的修行,都必定坚忍不退转,不达成目标誓不停止。“设我得佛”具有这个涵义。

  一般的说法,成佛必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但是,阿弥陀佛的成佛,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而是超过千倍、万倍、亿倍以上,所以《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最后功圆果满时,他才成佛的。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成佛,要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要修这么多的功行呢?这后面会再做解释。不过从结论而言,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要完全的、绝对的把我们从娑婆救到极乐世界,而且还要让我们快速成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花那么长久的时间来修行才能成佛。这也表示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罪恶生死凡夫,贪、瞋、痴太强盛,罪障太深重,阿弥陀佛一定要经过那么久的积功累德才能救得了我们。

  如果不是为了要救五浊恶世的众生,而是要救其他世界的众生,那就不必花那么久的时间去修行了。这也显示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众生的心是非常真实,相当恳切的。他誓必救度我们,若不能救度我们,他的誓绝不停止,愿绝不放弃,一直到可以救度我们,他才要成为这尊佛,涵义是这样的。

  十方众生

  “十方众生”就是指“十方世界的任何众生”,这种说法含盖非常广阔。但是就要点来讲,即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全部都包含在内。这样说起来,在座各位包括我慧净,我们全部都是阿弥陀佛所发愿要救度的众生,人人都有份,没有一个遗漏在外。既然人人都是阿弥陀佛所发愿要救度的众生之一。那么人人也都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之一。

  因此,只怕我们不愿往生弥陀净土,不肯专称弥陀佛名;只要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因为,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为我们而发,他锁定的对象就是我们,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所发“十方众生”的范围之外。

  若以众生来说,一般就是指十法界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都包含在内。也就是十种境界,十种范围的众生,简单的说就是包含圣人和凡夫。

  圣人可分为四种: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种众生叫做“四圣”,四种圣人的境界。另外就是六种凡夫的境界,也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这六道包含: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和地狱道。这些众生都还在六道中轮回,本身的贪、瞋、痴还没有断除,更有旷劫以来罪业还未清净,所以叫做“六凡”,六种凡夫的境界。

  这十种境界的众生对阿弥陀佛而言,除了“佛”以外的九界众生,都是他在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所以这些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要摄取,所要救度的对象,也都是极乐世界所要接纳的众生。

  从大范围来说,“十方众生”就是指九法界的众生;六种凡夫的境界,以及三种圣人的境界。因此,除了佛法界的众生之外,可以说所有的众生都在“十方众生”里面了。

  若是缩小范围来讲,在《无量寿经》的异译本,也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就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

  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包含着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罪业深重,受苦也最激烈的众生。他说希望这些众生全部都往生到极乐世界,来接受我的感召和教化,很快的就能全部成佛,和阿弥陀佛一样,是金色之身,是无量庄严的相貌。

  所以,若从这几句经文来看,“十方众生”就包含三恶道的众生。同时在《庄严经》还有一首偈,也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他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如果以这首偈来看,阿弥陀佛救度主要的对象,就是六道轮回的凡夫,所以说“轮回诸趣众生类”,这“诸趣”就是六道的意思。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就是说阿弥陀佛从成佛到现在乃至未来,永远都会以他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来救度众生,直到将阿鼻地狱的苦众生全部都救到极乐世界为止。所以说“度尽阿鼻苦众生”。

  阿鼻地狱的众生,一定是在世间上造了最深、最重的罪业,这种罪业的果报,使得他在阿鼻地狱所受的苦是无穷无尽的。阿鼻地狱又称为无间地狱,在《地藏经》说,阿鼻地狱的众生,受苦非常长久,即使娑婆世界已经灭尽了,但是阿鼻地狱的众生,也要辗转到其他国土去受阿鼻地狱之苦,等到这个世界再度形成的时候,那些阿鼻地狱的众生,又要回到这世界的阿鼻地狱再继续受苦。

  阿鼻地狱众生所受的苦非常重,时间也非常长,使得阿弥陀佛更加悲愍、不忍,更想要赶快将他们救出来,让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为,佛的观念、见解和我们凡夫是不同的,悲心越深彻,对罪苦众生就越加同情。

  当然,我们在这世间,要有正义感,是非要分明,不可以是非不分,否则,这世间就会混乱,人民就无法平安,无法过安乐过日子。但是就佛来说,他是充满着爱心和包容的,他本身的“心”是清净的、是超越善恶的,以清净的佛眼来看众生,众生无论是善,或是恶,是在天界、人间,或者三恶道的众生,甚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都是可怜的众生,都是应被悲愍的对象,因为这些众生,无论是善、是恶,是在天上或是地狱,差别并不大,都在六道中轮回,随时都身不由己的在轮转。

  今天,我们有因缘学佛修行,如果没有了脱生死轮回,转个身、换个环境,机缘就不同了,就有可能去造罪、造业。所以都在天上,人间、地狱,来来去去,不断的来回轮转。因此,佛看我们众生的善恶,都是不究竟的。这方面的情境必须我们的心,能超越善恶的观念才能理解,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

  虽然七佛通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最后,还是必须“自净其意”。我们的心,如果还在善恶观念之中,还有分别、执着,这样就不清净。心若不清净,遇到善的环境会执着善,遇到恶的环境也会执着恶,所以必须超越。

  对佛来说,他已经超越善恶了,而且证悟到空性。修行人一旦证悟到空性,他的悲心自然就会产生,怎样产生呢?就是体悟到“一即一切”,一切众生都和他一样具足这种无贪、无瞋、无痴,不会造罪、造业的空性。但却因为一时的迷误,而起无明、造罪业,而受到无穷尽的轮回。其实这种轮回是不该受的,是冤枉的,但是众生就是迷而不悟。

  所以,证悟到空性的菩萨,自然就会生起这种慈悲喜舍的心,就要来救度众生,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沛然莫之能御的。我们如果能了解空性,对佛的救度,自然就会增长信心,就知道佛救度众生是法尔自然的,而且是没有分别的。

  再来,对于十方众生,善导大师的解释是: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这段法语一开始就说,“一切凡夫”,也就是指这一切的凡夫之人,不论他是善、是恶,是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这一切都不问,也不问他学佛念佛的时间有多久,是一辈子呢,还是两三年,或者是最近几日才开始念佛,这些都不问。重要的是他能否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够这样毫无疑问的就必定会往生,决定会往生。

  所以,这段法语虽然很短,但意义很显明,也让我们很安心。因为我们都是凡夫,而且我们有恶、也有善,我们念佛的时间,有人已经念几十年,也有人只不过是念几年,甚至有人才刚开始学佛、念佛而已,但阿弥陀佛的救度,都不分别这些,只要他专一念佛就可以了,可说给任何人任何时都有希望有光明。

  善导大师又说: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

  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进一步将十方众生,以造罪凡夫来代表。一切造罪的众生,只要愿意回心念“阿弥陀佛”,愿意往生极乐净土,一生永不改变。能这样做当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圣众,自自然然会欢欢喜喜的来迎接他,当下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又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

  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若有众生”就是不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只要他是众生,他称念阿弥陀佛的时间,不管是七天,或只是一天,甚至是临终的时候,才念十声,乃至一声一念而已,也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就像刚才所讲“抬脚上莲台,满室皆芬芳”的故事,托马斯这位106岁的老人家,他一生之中,没有皈依、没有吃素,没有学佛念佛,没有信、愿、行,也不认识佛教。可是他最后只起一个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当下他也照样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了。能遇到这么殊胜的事,假使他寿命可以延长,相信他也一定会成为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的念佛人。

  所以,就对象来说,只要他念佛,不论是圣人还是凡夫,是善人还是恶人,是东方人或西方人,是信仰佛教或其他宗教,或根本都无信仰,这一切都不问。而且也不问他是如何念?怎么念?只要以他的根机去念佛,这样就已经是获得阿弥陀佛救度的十方众生之一了。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不管他是善、是恶,念佛的时间是长、是短,这一切都不用问,只要他一心念佛,直到临终也不改变,这就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像这样能够专一念佛,不改变、不退转的人,十人念佛就十人往生极乐世界,百人念佛就百人往生极乐世界,千万人念佛就千万人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万人修,万人去”,和他的根机是高、是低没有关系;也和他心性的本质是好、是坏没有关系;当然和他智慧高低、学问深浅、品行优劣,都没有关系,只要他念佛,就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一个真正的念佛人,自然他的心性就会改变,因为他自然的就会仰慕清净、良善、高尚,而不会一直停留在那种下劣、恶质的性格之中。

  我们在这里说念佛,是就要往生极乐世界来说的。不明白的人,也许会误解说念佛就只是为了往生,念佛的对象都是要往生的人,所以是临终快要死的时候才念佛,那平常就不一定要念佛。如果平常我们想要消灾免难或是要祈求福报,是不是就要离开这句“阿弥陀佛”,另外去念其他的佛菩萨,去念其他的咒语,或去修其他的法门呢?

  其实并非如此,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又叫做万德洪名,三藏十二部经所有的法门,所有修持的功德、力用,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了脱生死轮回,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固然没有错,若要祈求现世的福报,念佛照样都可以达成。

  现在我来说一件事证,在大陆有一位张其强居士,今年大约六十五、六岁左右,当他小的时候,无意中在路边看到一尊石头刻的“阿弥陀佛”,他觉得很亲切,也很欢喜,从那时候起,他多多少少会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也是他过去的宿善成熟了。

  在他小小的心灵中,如果有什么愿望,他都会向阿弥陀佛祈求,他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五十多年前的大陆,当时普遍都很贫穷,有一次他很想吃中秋月饼,就向阿弥陀佛祈求,在那么贫穷的年代,能吃到中秋月饼确实很不容易,但是,没几天他妈妈竟然拿中秋月饼给他吃。

  这个小孩子,因为念佛向阿弥陀佛祈求,愿望就能达成。所以从此以后,他如果想要书本啦、笔记簿啦、铅笔啦,都向阿弥陀佛祈求,往往都可以满愿。当然,对这小孩子来说,因为他的心念单纯没有杂染,所以比较容易感应道交。

  到了他长大的时候,虽然曾想要出家,但是机缘不成熟,只好在家做生意。不过,他每天都会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几年前,有一天他从国外经香港回大陆,在香港转机,可是他莫名奇妙地看错了时间,他发觉后,赶紧坐计程车驰往机场,没想到司机竟然也开错路,这连续的意外让他错过飞机班次。当时心中非常懊恼,只好重新办手续搭另外的班机。这时候,柜枱的小姐跟他说:“你本来要坐的那架飞机,起飞才十几分钟就发生空难坠毁,飞机里全部的人都罹难了,幸亏你没赶上。”这样说来,他没有坐上这架飞机,反而是大难不死,他的生命可以说是捡回来的。

  一般而言,坐飞机是很重要的事,我们都会尽量去记住这个时间,怎么会将时间记错?而此时司机又开错路,这一连串的意外应该都是阿弥陀佛的巧安排,冥冥之中有阿弥陀佛在护持,使他错过那架会发生空难的飞机。

  另外还有一件巧合的事,当天有好几位要去大陆朝山拜佛的老菩萨,也因为某种因缘,没有坐上那架飞机。所以说“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虔诚念佛,在现生之中,阿弥陀佛就会保佑我们,使我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让我们一生之中,能够消灾免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空难是非常严重的灾难,遇到这种灾难的人,几乎都会失去生命。可是这位张居士他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没有花一毛钱,或是请人来诵经拜忏,或是自己去点灯消灾。全都没有,他也没有做任何特别的祈求,自然就能消除他生命中这么大的灾难。

  这也显明,只要我们虔诚念佛,即使不知道要做什么特别的祈求,但是阿弥陀佛都知道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灾难。所以会预先来帮我们消除灾难。因此,不管是往生前、往生后,都很适合念佛,而且应该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有关十方众生,印光大师也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

  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也就是说,上等的根器就如同文殊、普贤这类的等觉菩萨,或者是根器下劣,就好像五逆十恶这种愚痴造恶之辈。不论这些众生的根机是高、还是低,全部都是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所要摄取、所要接引、所要救度的对象。

  印光大师又说:

  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皆须修习。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意思是说,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的念佛之法,是从等觉菩萨到阿鼻地狱等任何根机的众生,都必需要修习的。也就是说,等觉菩萨须要念佛,阿鼻地狱的众生同样也须要念佛;还未成佛之前念佛,等于是在自修,这样就可以成佛。成佛之后,也没有离开这句佛号,也是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来救度十方众生。

  印光大师又说:

  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意思是说,只要还没有成佛,那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六道的凡夫也好,或是已出三界的圣者也好,都不能舍离这个法门,一旦离开这个法门,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佛道。当然,就等觉菩萨来说,距离成佛只不过还有一个位阶。但是,他们若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快速成佛;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想要成佛恐怕还要很长久的时间。

  “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这段法语是很实际的,因为十方诸佛如果能够以念佛之法来救度十方众生,使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这些众生就可以在这一生之中往生极乐、快速成佛,也就是可以一世圆满、当生成就佛道。如果不是这样,众生恐怕就不能解脱生死轮回,更不能快速成佛。

  印光大师这段法语有很微妙的意义。其他祖师大德的法语,同样对我们了解净土法门,有很大的增益作用,我们要多闻熏习,使之入心、入脑、坚固、不退。

  至心信乐

  接着我们讲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这四字,把他翻成白话文就是“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

  “至心”就是真心,“信乐”的“信”就是信受、“乐”就是欢喜,所以说真心地信受、欢喜阿弥陀佛的救度。

  站在阿弥陀佛的角度来说,就是真心的信受、欢喜我的救度;站在我们众生的角度来讲,就是真心的信受、欢喜阿弥陀佛的救度;知道阿弥陀佛必定可以救度我,因此有了喜乐的心,这叫做“至心信乐”。

  世间任何事,都需要真心,真诚实意,如果不是这种心,那岂不是彼此的交往是虚假的?在这世上我们待人处世,真诚实意、实实在在是最基本的,何况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真心来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真心愿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没有真心专称阿弥陀佛的佛名,那怎么能够往生呢?

  所以,“至心”就排在最前面,因此才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个“至心信乐”的“信乐”,有二种解释,一种是“因地”上的解释,另一种是“果地”上的解释。

  在“因地”上的解释,信乐的“乐”,破音读成“ㄧㄠˋ”(要),乐就是喜爱的意思,相信有这么庄严的极乐世界,所以很欣慕、很喜爱这个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信乐”这二字就读作信乐“ㄧㄠˋ”,《论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从“因地”来说,这个乐“ㄧㄠˋ”字,就是好乐,喜好的意思。如果把第十八愿,当做是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那么,“至心信乐”这四字,往往都读作至心信乐“ㄧㄠˋ”。

  但是,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读作至心信乐“ㄌㄜˋ”(乐)。乐“ㄌㄜˋ”就是欢喜,不只是信乐“ㄧㄠˋ”,而且进一步的欢喜。也就是说我们所好乐“ㄧㄠˋ”的,我们所愿望的,我们所喜爱的,都已经得到了,已经拥有了。所以,我们的心就转为欢喜的心。因为,已经得到了,并不是还没有得到,还在那里盼望,还在那里好乐“ㄧㄠˋ”,喜好,而希望可以得到。

  可是,现在并不是这样,他已经得到了,他的愿望已经达成了。所以,他就安心了,就会产生喜乐;如果还没有得到,他就会盼望这些景物、事情可以得到。而且,因为还没有得到的,什么时候能得到,自己也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那样就会忐忑不安。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他所发的每一愿都已经成就了,当然第十八愿这“根本愿”也同样成就了。第十八愿说:只要相信,只要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就可以往生。因此我们决心愿生极乐世界,决心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等于就是已经让阿弥陀佛救到了,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本愿船里,已经时时刻刻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已经就是阿弥陀佛的人,也就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所以,也等于是离开了娑婆的此岸,向着极乐涅槃的彼岸前进。

  既然已经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这样就已离开六道轮回了,所以他的心就有喜乐,因此他就会从“至心信乐(ㄧㄠˋ)”转为“至心信乐(ㄌㄜˋ)”,就有这种差别。

  “至心信乐(ㄧㄠˋ)”的心情,就是他还未得到;“至心信乐(ㄌㄜˋ)”的心情,就是他已经欢喜得到了。我们这个法门,是“果地”的法门,也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就已经得到“果地”的功德,这才叫做“果地”的法门。

  如果在“因地”没有得到“果地”的功德,那他从“因地”开始,就要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一步一脚印的去修,一世又一世不能间断的去修;如果是“果地”的法门,就不是这样,只要今生今世的果报体舍弃了,他就会往生极乐世界成佛。

  我们净土法门,是“果地”的法门,不是“因地”的法门,所以有一段法语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阿弥陀佛以“果地”正觉的功德,来赏赐给我们“因地”的众生,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我们“因地”的众生,就能拥有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这是“因该果海。”而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完全都是为了“因地”的众生来累积、来成就的。因此是“果彻因源”。这段法语的意思非常好,可以充分显明我们净土法门的特色,也就是“果地”的法门。

  我们学习净土法门,首先要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因为能够深入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自然就会了解这个法门就是“果地”的法门,是不必经过第二生,就能在今生当生成就、一世圆满。因为第二生就要到极乐世界接受佛果,所以这个法门是“易行道”,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我们若了解第十八愿,就会了解这样的道理。

  我们都知道娑婆是苦海,极乐世界则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方,而且只要念佛就必定可以远离娑婆往生极乐。因为是这样,我们自然就不会去祈求人天福报,自然就会真正发起愿往生的心。

  欲生我国

  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是站在阿弥陀佛的角度而言,就是“欲生我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如果是站在我们众生的角度来说,就是“愿生彼国”,也就是“真正愿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欲生我国”这四字充分显露着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悲心呼唤,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是主动积极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祈求、拜讬,也不问所要救度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众生?也不讲任何条件。在我们还不知道,还不懂得要祈求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兆载永劫以前,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了。请问各位莲友,阿弥陀佛为我们众生发四十八大愿时,有经过我们众生的同意吗?(没有),有经过我们众生的拜讬吗?(没有)。

  在兆载永劫以前,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造了什么业,也不知道轮回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可以说就是无明、懵懂、愚痴。根本就不知道有一位菩萨,为了要救我们,已经在为我们发愿,在为我们修行了。这些我们完全都不知道,从过去以来,直到今生今世,我们一直都不知道。

  假使,我们没有学佛,没有进入净土法门,没有研讨善导大师纯正的净土法脉,我们就不知道是阿弥陀佛在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悲心的显露,是阿弥陀佛悲心的呼唤。十劫以来直到今日此时,在无数的日日夜夜里,阿弥陀佛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呼唤我们,要接受他的功德愿力,接受他的救度,往生他的极乐世界。

  所以,阿弥陀佛要发愿,要救度众生,都是主动的,而且是非常积极的。怎样积极呢?我们净土宗的道场,本尊就是阿弥陀佛,他站在那里,一手拿着莲花,另一手伸得长长的,所谓“金臂遥伸垂念切”,他迫不及待的要把我们拉出三界火宅,离开无边的苦海。要把我们救到极乐世界,去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涅槃之乐。

  所以本尊往往是站着,而不是坐着。站着就显示出一种积极、主动、迫切的姿态,不必经过祈求、恳求、拜讬,也不用任何条件来做交换,是阿弥陀佛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要来救度十方众生,这就是佛的悲心。

  所以,当我们念第十八愿的愿文,要深切的去感受“欲生我国”这四字里面,有阿弥陀佛的悲心,有阿弥陀佛的心血,有阿弥陀佛的眼泪,文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内涵却是非常深奥。

  我们说慈母倚门而望,这位慈爱的母亲站在门边盼望,眼睛凝视着远方,日夜思念的孩子,是不是该回来了?看到这位母亲日夜站在门边,我们就知道母亲的心是多么悲切,当我们看到“欲生我国”这四字,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的心是多么悲切。

  佛是无心的,但是,佛以众生心为心,所谓:“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维摩诘经》也说:“菩萨悲愍众生,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则菩萨病愈。”意思是说,众生若有病苦,菩萨就跟着病苦;直到众生离苦得乐之时,菩萨才可能得到安乐。

  就好像母亲照顾婴儿,是以婴儿的心为心,婴儿若是好吃、好睡、健康、笑咪咪,母亲也就跟着欢喜;婴儿若是吃不好、睡不好,时时都在哭,也查不出哭的原因,是受到惊吓还是哪里不舒服都不知道?就是一直哭,这样母亲的心会安稳吗?

  我们很多莲友都做过妈妈,很能体会做母亲的心情,我在这里怎么说也无法贴切的来形容。因为我毕竟没有做过妈妈,所以没有切身之感。不过,我对我的母亲,却是非常的怀念。

  各位莲友,你们当时养婴儿,是以婴儿的心为心,对不对?(对),婴儿若是健康、快乐,你们就跟着快乐,对不对?(对)。今天,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大悲的心,对不对?(对)。悲就是悲伤、悲哀、悲痛,现在阿弥陀佛的心,是充满很大的悲伤、悲痛、悲愍。因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看到还有这么多的众生还沉沦在苦海之中,被三界火宅焚烧、受六道轮回之苦,那阿弥陀佛的心怎么会安呢?所以阿弥陀佛的心,是在悲苦之中,因此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这也显示着阿弥陀佛悲愍众生的心情,他必定要救度众生,绝对要救度众生,非得要将众生救离苦海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这就是“设我得佛”里面又包含着“欲生我国”,也就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呼唤。所以一开始,阿弥陀佛就将他所有的功德,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一直呼唤我们要领受他的功德,要赶快回到他的极乐世界。就好像父母寄钱给远方的子女,就是希望子女都能早日拿到这些钱过好日子,而且有资粮可以早日回家。

  阿弥陀佛从西方净土传来了“欲生我国”的悲切呼唤声,那我们在娑婆世界,就要以恳切的心说我们“愿生彼国”来回应阿弥陀佛。能够这样的话,阿弥陀佛的心和我们众生的心就能心心相印,就能“感应道交”;佛的心和我们的心,就一体不离。

  所以,阿弥陀佛悲心的呼唤我们要“欲生我国”,那我们是不是要答应,要回应说我们“愿生彼国”,然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啊?(是),阿弥陀佛的呼唤声我们有听得很清楚吗?(听得很清楚)。

  因为,阿弥陀佛的呼唤的声音也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平时虽然我们也在念、也在听“南无阿弥陀佛”,但要进一步了解,这是阿弥陀佛在呼唤我们的声音。有一首偈说:

  虽是我称并我闻,实是弥陀召唤声。

  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的心声,也是我们众生答应阿弥陀佛的心声。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就有佛的心,也有众生的心。因此,做为一个净土法门的行人,我们不念佛便罢,若是念佛就一定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不了解这种道理的人,他就会杂修杂行,以此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作条件交换,再向阿弥陀佛祈求说:“阿弥陀佛,我回向这些功德,您看这样够吗?应该够了吧,将来请您来接引我,不要把我忘记了。”这样,就是不了解佛的悲心,和阿弥陀佛还没有“感应道交”。若是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他一生就会专一的忆佛、念佛,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而且会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相续,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念佛人。

  针对阿弥陀佛“欲生我国”的呼唤,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三心释”的“二河白道喻”里,用一句法语来形容: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这句法语也是很深刻的,显露出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呼唤、悲愍和保护。我们只要一心一意的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生都不改变,这样,阿弥陀佛保证永远会护持我们。所以我们不用惊慌将来会再堕落三恶道,不必有这种顾虑。我们决定可以离苦得乐,可以离开娑婆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这句法语很好,很能真实确切的流露阿弥陀佛的悲心呼唤。

  善导大师另外有一首偈,也是在形容阿弥陀佛的呼唤,内容非常好,善导大师说:

  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四十八愿的每一愿、每一字都充满着阿弥陀佛的悲心,每一愿都是在传递着阿弥陀佛的心声,殷勤、恳切呼唤我们众生要欣慕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那里没有三恶道,可得六种神通,可以当下进入涅槃。而且极乐世界没有灾难,没有缺陷,清净无染污,永恒常住安乐,永远自在解脱,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所以四十八大愿的每一愿,也都在呼唤我们要念佛。念佛就能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四十八愿殷勤唤,乘佛愿力往西方。”这也是善导大师对“欲生我国”的解说。

  善导大师在《五部九卷》中,对第十八愿解说的法语非常多,而且都很简要、明了、肯切,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善导大师对念佛往生这件事是绝对的肯定,他直截了当、斩钉截铁的说:“必得往生、定得往生、即得往生、尽得往生、易得往生、皆得往生”,像这类的文句、法语很多,没有半点含糊,毫不模棱两可,不会让人看起来有丝毫的疑问在里面。

  所以,要了解纯正的净土宗,要了解第十八愿的内容,我们就必须要研究善导大师的教理。不过,我们上了年纪的莲友,没有精力可以深入教理也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知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现生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且当我们临终的时候,即使已经昏迷了,或者病苦缠身无法念佛也没有关系,那时只要静静的等待阿弥陀佛,他自然会来接引,当下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他不会打妄语,他不会失约,时间到一定就会显现。所以,我们现在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可以了。

  若论资质根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就外相来说,也有出家、在家,男、女,老、幼的不同。但这些差别都没有关系,只要以每一个人目前的根机去念佛,有时间的就念多一点,没有时间的念少一点。唯一相同的就是有时间就要念佛。

  内心比较清净的人,他念佛时比较没有妄想、杂念;心事多的人,他一念佛就妄想纷飞,但也没有关系,因为各人的根机不同,各自以自己的根机去念佛就可以了。因为是阿弥陀佛在积极呼唤我们,拜讬我们让他救度,要我们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念他的名号。因此,我们今生就以自己的根机去想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就这样忆佛、念佛,只要不改变题目就可以了。因此,善导大师就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这句法语很简短,但却斩钉截铁、丝毫不模糊、不模棱两可。让我们一看,就感觉身心清爽,很安心,很安慰,非常的干净俐落。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卷的最后,对于“欲生我国”也有解释,他说:

  《大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这是将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的“成就文”合起来做解说。因为,第十八愿是因愿,法藏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第十八愿也已经成就。因此,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就全部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昙鸾大师在这里说:“愿往生者,皆得往生。”这二句只有八字,同样是干净俐落、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让我们一看就非常清楚明了,只要愿往生,都可以往生极乐是世界。

  昙鸾大师又说:

  《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

  就是说,造了五逆十恶罪,具足种种不善业的众生,他也可以因为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说这种众生就该被打落第十九层地狱永不超生,不是这样。

  这是在形容佛的悲心大愿,而不是在鼓励我们众生作恶没有关系,绝对不是这样。对佛来说,是他悲愍不舍我们,知道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所以他绝对不欢喜我们这些罪恶生死凡夫再去造罪、造业。因此,一个体悟佛心的众生,他一定不会故意去造五逆十恶,或者造种种的罪业。当然,在业障起现行的时候,他的身、口、意会犯恶。但他的内心,却是有惭愧心、忏悔心、柔软心的。

  此外,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也根据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这句法语,解说得很简单明了,让人一看就很安心、很欢喜。所谓“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就是说如果有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听到极乐世界,了解极乐世界的清净、无污染,是安乐、没有苦恼的,这时他就“克念愿生”,起了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这样,他也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现在就进入“正定聚”的阶位,已经是“正定聚”的菩萨的身分了。所以这句法语非常好。

  昙鸾大师又有一段法语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意思就是说凡夫的定义就是烦恼,所以烦恼成就才是凡夫。像这种烦恼成就的凡夫,理所当然都应该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能出离,更不可能进入佛的净土境界。但是,这种烦恼的众生,因为靠着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可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三界六道的业障根本绑不住他。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断除烦恼,却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涅槃。而且现在身体还在娑婆世界,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已经预先得到涅槃的功德,这叫做“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这种功能、作用,确实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不是我们凡夫,甚至菩萨、声闻、缘觉可以了解,可以思议的境界,这是佛的境界。如果是可思议的境界,那就是凡夫的境界,或是菩萨、声闻、缘觉的境界。只要是佛的境界,就是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只能无条件的去相信、去接受,除此之外,是没有办法用任何言语来论断的。

  有烦恼就必定会在三界六道,但为什么有烦恼却又能够进入净土,不受三界六道的轮回所捆绑呢?这完全是靠佛的愿力。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现在还未断烦恼,就预先可以得到涅槃的功德,现在还是凡夫,却能进入菩萨的阶位,所谓“凡夫菩萨格”。当然这都是佛力在运作。

  这几段法语,都是就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欲生我国”来做解说的。往生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唯一的目的,这个目的绝对不打折,也不妥协,是非达成不可的。因为佛陀说“人身难得”,一旦失去人身,就有可能堕入三恶道。

  印光大师也说: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印光大师这段法语,说得很简要、很迫切,同样斩钉截铁,甚至是铁口直断。他说下辈子要做人,比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困难。一般不了解道里的人都会认为:要往生极乐世界非常困难,比将来做人还要困难。其实不是这样,印光大师说未来要做人,比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还困难。当然这句话有他的道理,因为将来要做人,必定要有做人的条件,也就是要守五戒以及五戒所相应的善行,要这样才能够再继续做人。

  但是,持戒行善对我们来说,往往是缺少的多,具足的少。可是就往生极乐世界而言,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早就为我们建设好的,而且是他在那里拜讬我们来领受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现成的,这句万德洪名也是现成的,我们只要念佛,只要愿生极乐世界,自然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自自然然不勉强的。所以,印光大师才说“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印光大师又说:“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若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一定会堕入三恶道。这道理非常清楚,因为六道是轮回的,既然在六道轮回无法出离。那么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就总有一天会轮到你。

  因此,我们对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打折扣、不可模糊、不可妥协的。人生许多事情或许有的可以打折、妥协,唯有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是必定要达成,不可失败,不可退转。不过,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是完全靠阿弥陀佛的佛力,所以说起来也很容易、不困难,所以是“易行道”不是“难行道”。

  印光大师还说“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是啊!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和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大悲心,来利益诸群品,来救度十方众生。所得的利益当然比得道还要大,自力修行所得的道不是阿罗汉,就是菩萨。但是,这些都还没有到成佛的境界。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得道更加超越。

  印光大师还在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果能生死心切”,意思是如果我们的生死心很恳切,对生死轮回非常惊恐害怕,决定要离开六道生死轮回。

  “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能够相信得来,而且没有任何怀疑的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如果能够这样,虽然还未离开娑婆世界,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久居之客。换句话说,在今生今世就可以脱离娑婆世界,不会永远都在娑婆世界做客人。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身体都还没离开娑婆世界,就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嘉宾就是指尊贵的客人。

  所以这段法语也是在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欲生我国”做解说。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能相信得来,这样就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凡夫,而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了。

  因为,一旦对第十八愿相信,就一定会有愿生极乐世界的心。此后,就会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会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从今天开始,就和六道轮回分开,将来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无常、就是苦、就是空。所以《无量寿经》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我们在这世间,夫妻的恩爱,父母子女的恩义,世间的荣华富贵,种种的享乐,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它是会改变的,有一天一定会消失的。所以我们人生最后都是空,当这些爱欲荣华都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就会不快乐。因此说“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苦”,而不是“乐”。

  《无量寿经》又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生在世,虽然在家庭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六亲眷属,而且也都很恩爱。表面上大家都在一起,不过确实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当他出生的时候是孤独的来,到了他离开世间的时候也是独自而去。所以,再恩爱的夫妻也无法永久作伴;再孝顺的子女也无法代替父母的病苦,何况是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再说,我们内心有很多事,其实也不敢向我们身边的人说,再恩爱的夫妻,往往也有一些不愿意告诉对方的秘密,不想完全透露的真心事。

  所以,人生旅途无论有人做伴也好,无人做伴也罢,对自己来说,都是孤独的。独生而来,独死而去,而且不论要去的地方是苦或是乐,都只有自己去独自面对承受,没有人可以陪伴,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我们心中的苦,我们身体的病,都没有人能够代替的,生死轮回更是如此,因此有段法语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人生就是一趟孤独寂寞的旅行。

  《地藏经》说: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父母子女虽然是骨肉至亲,恩爱无比,但在生死轮回的路上,却是各人走各人的路,离开了今世,就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时候。即使能相逢,也互不认识,在六道轮回之中,各人所造的业报是任何人也无法代替的。所以,我们与家亲眷属要好好珍惜这几十年在一起的光阴,因为时间一旦过去,离开之后就永远不能再见。

  我们想要家亲眷属永团聚,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以“欲生我国”来呼唤我们,我们也必须以“愿生彼国”来回应;而且“愿生彼国”也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不可妥协,不能打折的愿望。为什么?因为可以使我们成佛。我们的愿望也许无量无边,唯有往生成佛的愿,才是最高超,也是最根本的。能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圆满我们今生今世所有的愿望。

  此外,往生极乐世界,不只是阿弥陀佛悲愍的呼唤,也是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十方诸佛会出现在世间,目的也是希望我们众生,全部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是三佛之目的,三佛是指阿弥佗佛、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一即一切,佛佛道同。十方三世诸佛之所以出现世间,无非都是要以大慈大悲拔苦与乐地救度十方众生;而唯有念佛一法才能够既容易又殊胜地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不出世则已,一旦出世,始终都必须宣讲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也以宣讲弥陀救度的念佛法门为其出世本怀。

  当然,往生极乐世界更是我们众生的本怀、目的,因为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而快速成佛。所以一切众生,尤其对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人道众生来讲,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因此,人生短短只有几十年,我们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人身,用来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慧净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慧净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净法师讲观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往生咒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