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了法师: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是摄耳谛听 |
|
上次谈了《念佛的秘诀:时时作临终想》。接下来谈谈念佛的方法。 有些人念佛的时候,专心在字上,精力集中脑海里要清晰地浮现“阿弥陀佛”四个字。 念佛的方法,我们看民国三位大德的开示,他们都是念佛的过来人:夏莲居老居士,律航老法师,印光大师。律航老法师是夏老的学生,是我们的大恩人,他把《无量寿经》会集本从大陆带到台湾,李老居士遇到了后来交给师父上人,我们今天才能看到。 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是“摄耳谛听”,用耳朵认认真真地听自己念佛的声音。 一、夏莲居老居士《听佛轩记》 (一)原文 法门无量,要在明心,功高易进,无如念佛。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成三昧,先修耳根。一切时中,佛号历然,声不越窍,耳听常满,随缘自在,闻性内薰,思专想寂,滞情融朗,佛是本觉,念是始觉。以念启闻,以闻修念,闻即是念,念成于闻,有念必闻,无闻非念,有念念息,无闻闻尽,从闻入流,返闻自性,但能声声唤醒自己,即是念念常觉,但能不随颠倒,即是翻破无明,初则背尘向觉,继则始觉合本,久则始本相泯,自然能所两忘。 (二)略释 引用夏老居士《净语》的原文,连贯起来,略释他上面的《听佛轩记》,即是用夏老的话来解释他自己的话: “此方真教体,大要在心听,圆通先从耳根证。念来字句用心听,自唤自醒还自应。妄想千般都莫管,声声佛号要分明。一句六字真经,循环莫教暂停,无论苦乐动静,耳边历历佛声。防被境缘牵转,如护生鸟风灯。互融互摄以心听,听久转凡能入圣。闻熏闻修闻自性,一根还原诸根净。听时更比念时真。都摄六根学势至,返闻自性奉观音。自呼自醒还自知,念佛见佛成佛时。声合乎心,心应乎声。心声相依,妄念自清。始觉究竟即本觉。果能心口,字字相应,净宗功夫,十得八九。果能念到,心境如一,方知真空不离妙有。一声佛号一声心,念念弥陀摄六根。字句分明耳应口,凡情消处见慈尊。此是莲宗真途径,纯以音声续慧命。 二、律航老法师《并耳念佛法》 念佛宗旨,本为摄心专注一境,令散乱心,渐成片段,乃至一心不乱。若欲达此目的,必须将阿弥陀佛四字宏名,字字都念的清清楚楚,听的明明白白,但耳根对声尘,须由听力强锐,方能格外清晰。并耳者,即合并两个耳根的听力,用在一个耳根上,试看古人射箭,今人放枪,当他瞄准时,皆闭一眼,用一眼,视力格外分明,而听力亦复如是。律航初学此法时,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并在右耳听一百声,然后两耳平均听一百声,或者摄心记数,初三声注入左耳,次三声注入右耳,再四声二耳一起听,总为十声。 如是回圈练习,不过一月,大见功效,一往妄念纷驰,现因听力特别增强,渐受约束,偶起妄念,随即觉知,日久自成习惯,不必作意并耳,而自然并耳矣,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则持名念佛者,诚不可不加强听力。 三、印光大师开示“都摄六根” (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以彼背觉合尘之生灭,转而为背尘合觉之生灭,以期证于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也。今人若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绝无实证之希望。 (二)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三) 念佛下气,最要莫过于听。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 (四) 当时常自念自听!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注重于听之一法耳。 (五) 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六)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 (七)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八) 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 (九) 听即都摄六根之法。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弊。凡一切人皆以谛听为告之。 (十)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十一)摄心方法,种种不一。随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为切要之法,总不过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 (十二)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十三)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 (十四)《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即是摄耳谛听之法。当依此而念,不至仍旧妄想纷飞。 (十五)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摄六根之法则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听,眼鼻决不至向外驰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 (十六)须心口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默念,亦须常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固明明了了也。 (十七)无论声默,均须摄耳谛听。能常听见念佛的声,则心自归一。此法最稳当。无论上、中、下根,均可得益,绝无受病之虞。 (十八)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十九)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和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二十)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果依此说,决定往生。若或讨巧,定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二十一)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校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二十二)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或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倘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 (二十三)吾人果能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二十四)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二十五)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听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如此念佛,名为净念。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减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 (二十六)无论行、住、坐、卧、声、默,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默念不开口,心中仍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与开口朗念无异。此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且不吃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耳能听得明白,则六根都摄无遗矣。如此而念,名为净念。净念能常相继,则可得念佛三昧矣。 (二十七)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二十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 “摄耳谛听”,并不只是印光大师提倡,古来大德都是这样教人。随举一例,蕅益大师,我们看《弥陀要解》几段话:“唯以信愿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声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祖师这里都用“声”,“一声阿弥陀佛”、“声声阿弥陀佛”,他不用“句”,通常我们说“一句阿弥陀佛”。大师的措辞不是无的放矢、不是随随便便,这是有他含藏的意思:提醒我们念佛的方法:听声音!摄耳谛听。 今天就报告到这里,报告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阿弥陀佛!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一) 大势至菩萨所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圆通章》最后,大势至菩萨总结性地回答:“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印祖解释说:这是大势至菩萨用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的方法,实在是三根普被,有利无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净念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 印祖曾经作过一篇《大势至菩萨像赞》:“如子忆母勤念佛,都摄六根耳听着。若依大士此开示,因心各得契果觉。”这首赞把念佛最切要之妙法,和盘托出,毫无保留。 (二) 印光大师所传:十念记数,摄耳谛听 甲、理论 一、印光大师原话 《文钞》中有五段话,这五段话不是一起出现,但是把它们摆在一起连贯起来看,有内在的关联。 第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以彼背觉合尘之生灭,转而为背尘合觉之生灭,以期证于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也。今人若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绝无实证之希望。 第二,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第三,光(自称)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指十念记数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以此为前方便。 第四,《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即是摄耳谛听之法。当依此而念,不至仍旧妄想纷飞耳。 第五,当念佛时,或耳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果依此说,决定往生。若或讨巧,定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二、解读印光大师的话(对照一) 第一,这一段是讲“都摄六根”念佛的重要性。为什么要“都摄六根”?因为末法的我们,如果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绝对没有实证的希望!印祖用双重否定语气,并且加了一个“绝”字,绝对!斩钉截铁。意即,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才能实证。 那么,如何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呢? 第二,印祖谦虚,把他自己与我们列在一起,像我们这样的钝根,舍弃“十念记数”,而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大难大难!用重复的语气“大难!大难!!”,有很大的难度,几乎不可能。意即,我们想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用“十念记数法”就做不到。能够做得到的、能够下手的,只有用“十念记数法”。这个“十念记数法”不是古人提倡的十念,而是印祖发明的十念,后面再谈。 第三,“十念记数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前方便。如果你已经功夫成片,固然不须此法。如果你功夫还未成片,那么这个方法实在容易得力,不妨试一试。 第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是“摄耳谛听”之法,自己的耳朵,认认真真听自己念佛的声音。都摄六根,入手在听。听即都摄六根之法。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凡一切人皆以谛听告之。 第五,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是随念随听,依此开示去念佛,决定往生。印祖为什么来这个世间?《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得很清楚: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按理来说,念佛人归于净土是必然的,理所当然,何必还要麻烦大势至菩萨来“摄”呢?原因是“万修万人去”变成“万修二三人去”,念佛人不能归净土的太多太多。因此,大势至菩萨来到世间,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 三、归纳 以上印祖五段开示,可以写成简单的公式:都摄六根=十念记数+摄耳谛听 这个公式是印光大师传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以十念记数法为基础,再加上摄耳谛听,保证能够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他老人家这样教我们,他自己也是这样念。祖师绝对不会教给我们做不到的方法。再浓缩,简单来说:一个“数”,一个“听”,人人都能做到,不识字的人也能做到。那么问题来了,一些人试验之后:我也十念记数,我也摄耳谛听,可我怎么不都摄六根?我还是妄念纷飞。理论弄通了,下面谈谈实践。 乙、实践 (一) 十念记数法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印祖的“十念记数法”知名度很广,基本上念佛的人都知道“三、三、四”,得到受用的人很多,得不到受用的人也很多。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十念记数法”的要点再重温一遍。 一、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到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不可二十、三十。”十句、十句为一个单位记。 二、“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通常所说的“三、三、四“或”五、五”,心里记数记得清清楚楚。 三、“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字字句句都要落实三个清清楚楚。如果用“十念记数法”收不到效果,那么,就是这三个“清楚”落实不到位,要么是数得不够清楚,要么是听得不够清楚。当然,你不要急,夏老教导我们“磨杵作针,岂是暂磨之力?功夫用软磨”,不要念几天不见效就放弃,滴水穿石不是滴几滴,石头就穿了。“功夫用至省力处正是得力处”。 四、“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就算每天念佛十万声,也是十句、十句数。 五、“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这个“十念记数法”,虽是印光大师发明的,但是它有依据,印祖自己透露这是借用佛所说的“五停心观”中的数息观来数佛,所以他说“但当仰信佛言”,这个“十念记数法”也等同佛说。 (二) 摄耳谛听 “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类似这样关于“都摄六根”的开示,在《文钞》中出现了太多次。这是祖师的慈悲,重要的问题必须多次重复,不重复引不起我们的重视。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即是“摄耳谛听”,原来如此!大势至菩萨没有细讲,印祖把它详详细细讲清楚了。原本以为“都摄六根”高不可攀,望尘莫及,但是印祖把切实下手的地方给我们道破了――“摄耳谛听”,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到,就是自念自听,随念随听。用自己的耳朵认认真真听自己念佛的声音。 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闻性本具圆通常,动静寤寐总昭彰。若能返闻闻自性,娑婆当处即寂光”。楞严会上文殊菩萨选择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夏老居士直接解释为“此方真教体,大要在心听”。“念来字句用心听,自唤自醒还自应”,“互融互摄以心听,听久转凡能入圣”。用心听就是用耳听,欲修念佛三昧,先修耳根。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即是“以大势至都摄六根之法门,修观世音返闻自性之功夫。” 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 “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自念自听,就能“都摄六根”,有这么神奇吗?有人打个问号。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其他的都听不见,不可能吧?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从这个例子去体会,就明白可能。在一个很热门的场合,朋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这时你的手机突然响了,你接起电话,精神全部集中在听电话对方说什么,这个时候在你身边吵吵闹闹的声音你是不是听不见?因为你的听力全神贯注在听电话对方。同样道理,当你的听力全神贯注在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上时,外界的音声是不是听不见?那么,还能听见外界的声音,说明我们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还听得不够专注、不够集中精神。夏老说“千万句如一句时,何愁不见弥陀面”。听千句、万句佛号,如同听一句时听得真真切切。 那么,如何加强听力呢? (三) 并耳念佛法:十念记数与摄耳谛听的结合 印光大师的“十念记数”和“摄耳谛听”,实践起来还是有点生疏,不懂得如何去听自己的念佛声。阿弥陀佛真是慈悲,有感必有应。当年我在《净土圣贤录》看到律航老法师的“并耳念佛法”,感觉就像在沙漠中找到了水,如获至宝。 律老的“并耳念佛法”把印祖的十念记数与摄耳谛听结合起来,具体化、明确化,让我们更容易落实。律老是军人出身,半路出家,念佛二十多年,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他教我们的方法是“并耳”,即是把两个耳根的听力集中用在一个耳根上。依据是射击瞄准的时候,闭一眼,睁一眼,以加强视力;那么听力亦复如是。“摄耳谛听”,如果你觉得两耳同时谛听有困难,那么不妨试试律老的办法:用一个耳朵专注去听。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并在右耳,听一百声;然后两耳平均听一百声(注:不管百声、千声,都要十句、十句记)。或者摄心记数,初三声注入左耳,次三声注入右耳,再四声二耳一起听,共为十声。循环练习,日久自成习惯。 自己念佛的声音是什么样?可以从这个动作体会一下,你口里出声念佛,用双手捂住耳朵,这时你所听到的声音就是你自己的声音。声音往里听,向内听,注意力向内,不要向外听,不要听外面的,叫“反闻”。 有人问我念佛怎样念才能摄心?我说用耳朵念,左耳念累了用右耳,右耳念累了用左耳。意思是用耳朵听,两双耳朵轮流听。我本人长期是独耳听,尤其是在嘈杂的场合,独耳更能专注。因为我是左撇子,习惯了用左耳念佛,默念默听。左撇的人左边器官比较伶俐,右撇的人右边器官比较伶俐。 (四) 声默俱听 需要说明的是,“摄耳谛听”并不是念出声才能听得见,出声、默念都要“摄耳谛听”。刚开始学“摄耳谛听”不习惯,不能一下子默念,先出声念,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起初会觉得别扭,正听、反听就是无从下手。你可以借助MP3,录你自己念佛的声音(五、五或三、三、四),单独念佛、拜佛、绕佛的时候,把耳机插在耳朵上,可以插一耳,也可以插两耳,用这种方法反复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听一段时间,比较适应了,就不用MP3了。从出声慢慢过渡到默念,最终以金刚念、默念为主,才不至伤气致病。 我们看印祖的几段开示: 一、礼拜不须出声,但心里念。绕念当出声,不可音声太大,以免伤气。坐念不昏沉,则默念。昏沉,则朗念。 二、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三、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 四、念佛宜小声念念、默念念,不可一味大声着力念,否则必致受病。当静心净念,勿着急念! 念佛,要拼命念,但不要拼命喊。有人一进念佛堂就大声响喊,他觉得那样心情很舒畅,喊完出来喉咙又痛又伤气。人体本身是个音箱,除非你懂点声乐,你懂得胸腔共鸣,腹腔共鸣等等。我见过唱歌的人,他用头腔共鸣,唱歌的声音从头腔发出来。你会运用丹田气(刚出生的婴儿,他夜晚哭喊几个小时声音都不会哑,因为他用丹田气,不是用喉咙),你怎么喊都不会累、不会哑,那可以。否则,要学着小声念、金刚念、默念,这样才不会伤气。 特别要提出来的,如果你是闭关静修或是打精进佛七,整天念佛,天天念佛,譬如现在流行十天念百万声佛号,那么你更要学会金刚念、默念。“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这个很重要哦!如果你整天念佛,那么用你平时说话的声音念已经太大声了。 “念佛随各人气力大小,而为大声、小声。然出声念久伤气,故又须静坐默念。无论大声、小声、默念,总要自己听自己之佛声。默念中亦仍有声,故亦须听。能常听,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有人说,哎呀,我出声才会念,默念不会念。这个不算会念佛。请问,临终四大分离痛苦不堪的时候,你能出声念吗?还唱得出来吗?我们平时就要培养默念的习惯,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可以默念,默默念,默默听。 有人念佛时喜欢闭起眼睛,在脑海中想“阿弥陀佛”四个字,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印祖说:“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平常念佛,决不可过为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 有人问我,大众念佛堂播哪个佛号好?我认为,播净空老法师念佛的佛号最好!这个佛号最摄心。有快念,有慢念。绕佛用慢念,大家跟随老法师的声音一字一步,专注听老法师的佛号,也可以跟着念;静坐用快念,摄耳谛听。念佛没必要唱念,印祖自己说“光绝无学唱念”。现在外面有很多声调的佛号,有的把阿弥陀佛当成歌曲,唱得很动听、很抒情,但这个与了生死没有关系,因为他不是真信切愿。念佛的关键是摄心,不是动听。 有些人喜欢热门,一群人到处跑道场、打佛七、办法会,大家在一起念他能念;回到家让他自己念,他念不下去。这个不是真念佛人,他的心静不下来,喜欢一群人凑在一起,做场面行持,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出了念佛堂不会念。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自己要多想一想啊。真会念佛的人,他不单是大众在一起能念,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能念。真会念佛的人,他不单顺境能念,逆境更能念。像祖师说的,平时没事就雄心壮志、高谈阔论念佛求生净土,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把阿弥陀佛抛到九霄云外,我们大多如此。 丙、结语 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憨山大师修行的时候,溪上有独木桥,大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那一年大师三十岁。 印光大师说:“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大势至菩萨传的念佛秘诀,简简单单只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印光大师把落实这八个字的方法跟我们讲清楚了,人人可以做到,就两个关键:一个数,一个听。数,十句十句数;听,专专注注听。不管数,还是听,都必须清清楚楚。力极功纯,久久纯纯熟。若只偶尔念一句、两句,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或是数得不够清晰,或是听得不够清晰,不够专注,所以无济于事。 按照祖师的教导去做,久了就像师父上人所说的“只听见自己念佛的声音,外面任何的声音都听不见”,应该慢慢就能品尝到念佛的乐趣,像印祖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其为乐也,莫能喻焉”、“念佛之乐,唯念佛者自知”。海贤老和尚、历代念佛的诸位大善知识,他们的佛号为什么昼夜不间断?因为人家早已尝到念佛的乐趣,欲罢不能。 这份报告,供养初学的同修作为参考。我们功夫不得力的,都属于初学。功夫已经得力的,自然没必要再去数佛号了。心里佛号不会断,记数、掐珠这些都只是形式。印祖一生极力提倡“十念记数法”,晚年却自述“今老矣……念佛,不记数,以记数费力故”,这显然是他老人家念佛功夫已经纯熟。 这份报告,汇报的是念佛的方法,最根本的不能忘记,是真信切愿!想办法让自己生死心切,想办法让自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真信切愿才能生得起来,这是往生的决定因素。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自了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