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15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15集


 下载DOC文档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二五页:

  钞【各有因缘者,善根福德,其所繇来,从何发心,均名曰因。而善根发起,必有种种善缘为助;福德发起,必有种种福缘为助,是各有其缘也。】

  这个地方解释『各有因缘』,前面一段给我们说明善根、福德这个因缘是相同的,特别是在本宗,以持名为善根,还以持名为福德,这就是善根福德因缘是相通的。但是要分开来讲也有道理,善根有善根之因、有善根之缘;福德也有福德之因、有福德之缘,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善根是在发心,我们发的是什么样的心?心发起之后,一定有种种缘来帮助你,才会结果。如果单单发心没有缘来帮助,这个心会落空,得不到结果。福德也是如此,所以福德的发起也是有种种助缘,这就讲的「各有因缘」。

  譬如你发心学佛,发心修学定慧,这是属於善根,虽然发心了,如果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同参道友,目标很难达到,善友、同学还有环境都是助缘。修福就更明显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报,福也要发心。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布施是一切福之因缘。我们所得的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是果报,果报不是凭空而来的,是过去生中修积的。修积当然是有因有缘,因是你发心肯修,这是因,你知道这个果报是真实的,你肯修学。因有胜劣,你发的心有勇猛、有散乱,缘也有胜劣,你遇到缘殊胜,果报就特别之好;遇到的缘不胜,果报就差一点。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出因果。佛讲《华严》、《法华》都离不开因果,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中国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谁定的?自己定,不是别人定的。自己过去修的什么因,这一生得什么果报;这一生修的什么因,来生得果报,一点都不会差错的。即使在战争当中也不会冤枉死一个人,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确实世间无论是个人、是家庭、是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一个定数,定数能不能转?能转。凭什么可以转?说实在话,转的不是因,因不能转,转的枢纽在缘,因缘果。佛法常讲「缘生论」,你只要抓住缘就可以转。

  你们读《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一生的命运,自己转过来了。从哪里转?从缘上转,不是从因上转。我们如果能把这个缘掌握住,换句话说,一切果报的确操纵在自己手中。每个众生无始劫以来,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这就是因,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换句话说,你阿赖耶识里面,有成佛的因、有做菩萨的因、有做声闻缘觉的因、有上天的因、有堕阿鼻地狱的因,十法界种子统统有。现在要问你,我们这一生想结一个什么样的果,这是我们的希望,依照这个希望,我们争取这个缘。譬如我想成佛,如果想成佛,这十法界的因统统有,我有成佛的因,我当然有成佛的可能,这可能就掌握在缘。我专修成佛的缘,其他九法界的缘我都不修,我专修这一个,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功。连成佛,这是最难的,一生当中都可以办得到,何况其余!这正是古德常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关键就是你对於因缘果是不是搞得很清楚?道理很清楚,事实上能掌握得住,你就决定成就,求什么得什么。

  疏【问:何故观经发菩提心在第三福。】

  这桩事情我们在讲《观经》时,也详细说明过,莲池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开示得非常好。发菩提心,照理说那是善根,但是在三福当中它列在第三。

  疏【答:以福有事理,不专事故。】

  发菩提心是『理』,前面两条是讲『事』,此地将《观经》三福都列出来了。

  钞【观经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演义》有解释,把重点给我们提示一下:

  演【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敬上也;慈心不杀,接下也。】

  这就是回向文里面「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回向文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这是把具体的行法教给我们,这是补充前面所讲的意思之不足。

  演【修十善业,身舍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也。此共凡夫行。】

  三福第一福是凡夫福,这是菩萨的根基,菩萨不从这个地方修学,决定不能修行证果,所以这个很重要。「身除三邪」,三邪是杀、盗、YIN,一定要离开。「口离四过」,妄语,恶口;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听起来很好听,其实是有害的,不是有利的,包括现在像歌舞都在其中;两舌,挑拨是非。这四种过失要远离。「意」里面,三毒烦恼就是贪瞋痴,这个范围非常的广大。不但於世间法要离贪瞋痴,出世间法也不能有贪心。所以贪瞋痴一定要断。离开贪瞋痴,那叫三善根,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里生的。由此可知,世间所有一切恶法是从贪瞋痴生的,叫三恶,也叫三毒。

  演【三皈者,佛法僧也。】

  我们唯恐初学的同修看到「佛法僧」会把意思错会了,所以我们常常用六祖大师在《坛经》给我们讲的「觉正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是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演【具足众戒者,道俗备受微细。】

  「道」是修道的人,「俗」是世俗人。无论是修道、是世俗都要守法,都要守规矩。戒律就是法律,就是生活规范,除了佛给我们制定的条文之外,世间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包括在其中,是世出世间人都应该遵守的,这社会才有秩序、才有祥和,众生才能安和乐利的生活。

  演【不犯威仪者,三千悉皆不缺也。】

  「威仪」是讲仪表,我们今天讲风度。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可见得出家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为什么在生活上要这样谨慎?因为他是人天师表,是大众的榜样,是大众的模范,所以一举一动都要做出一个好的样子给别人学习。现在出家人在社会上不被社会大众尊敬,原因在哪里?戒行威仪没有了,不讲这些东西。大众平常也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禁不起约束,稍稍有一点约束,他就受不了,这样修行很不容易成就。诸佛菩萨一举一动没有人约束他,自自然然就合乎威仪,这是什么?平常养成这个习惯了。世间法里面,我们在《论语》读到,孔老夫子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在佛法里面讲,他得到解脱,他得到自在!随心所欲也不犯戒、也不犯威仪,这是修养功夫纯熟。儒家重视,佛家更重视,这是我们要记住的。

  演【此共二乘行。】

  第二条是声闻、缘觉所修的,当然菩萨不能不修,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

  演【发菩提心者,依无作境起无缘誓,名发菩提心。】

  这个意思讲得深了。「无作」,作是造作,无作的境界就是指清净心。心地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无作,起心动念就错了。「起无缘誓」,这个誓就是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是自然的,是从真如本性里面发出来的,不是勉强的,这叫无缘誓。缘,拿现在话来讲,条件,没有条件,我发的誓愿没有条件,是一个真正觉悟人本分里面应该要做到的,没有任何条件好谈的。所以这个心一发就是真实的菩萨,不是权教的菩萨,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在圆教里面来说,他的位次是初住以上,远远超过声闻、缘觉,超过太多!我们今天,天天讲发菩提心,那是嘴皮上的发心,确实没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这个也讨厌,那个也不顺眼,我才不度他!这哪里叫度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搞贪瞋痴,不但没断,天天在增长。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天天念,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都是假的,没有一句是真的。如果这四愿发的是真心,真实的,那就恭喜你,你就证得圆初住菩萨。圆初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你是真心,这个不是普通人。

  所以它列在第三条有道理,为什么?二乘人没有菩提心。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发普度众生的心,不是他不度众生,众生去找他,还要看他高兴。你去向他请教,他看你不错,有缘,他就教你;没有缘,他理都不理你。换句话说,阿罗汉、辟支佛度众生是有条件的,菩萨度众生是无条件,这就不一样。所以菩萨有菩提心,二乘没有菩提心。底下一句解释深信因果:

  演【实相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理一,信此因果方名为深。】

  这是解释一个「深」。信因果,我们都信,我们学佛的人哪个不信因果?都信。虽信,深度不够,为什么?因为自己还不能认真去断恶修善,这就是信的深度不够。譬如佛给我们讲财布施得无匮乏的财富,我们今天有财,肯不肯布施?还是不肯,对佛这个话相不相信?相信,相信为什么不做?不够深!佛说的话是真的,可惜我们不是真正相信。真正相信,你这一生的日子会过得非常幸福,确实得到自在。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布施,在今天我们都有能力修。

  福报,诸位要记住,留在晚年享,这是最有智慧的人。年轻不要把福报享尽,到老年受苦,那是真苦!年轻受一点苦,不在乎,有精神体力能抵抗得了;老年衰老,没有人照顾,那的确很可怜。我们要想修晚年幸福,现在首先要修布施、要学敬老尊贤,我们对老人尊敬,这是修因,到将来我老了,年轻人就尊敬我!我现在看到老人都讨厌,等到我老了,人家看到我就讨厌。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丝毫不爽。所以看到老人想到我将来会老,看到老人很可怜,我将来跟他一样,甚至比他还可怜。所以一定要照顾老人、帮助老人。这是你现在修因,你将来会得到果报。所以因果要深信。

  这个地方的确是有深度,这个深度,菩萨才能契入,我们一般人还做不到。「实相不二而二」,不二里面建立二法,因果是二法,「立因果殊」,立是建立,殊是不一样,有因有果;「二而不二」,虽然讲因与果,说实在话,因跟果是一桩事情,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果又是底下一个因,辗转无有穷尽,「始终理一」,一个道理。「信此因果方名为深」,必须真正深入大乘才会彻底觉悟,晓得宇宙人生世出世间因果的真相,对於修学才真正能够断疑生信。

  演【读诵大乘,修三智解,运圆乘行。】

  「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求三智用什么方法?用读诵。诸位要知道,读诵目的是在修戒定慧三学,是三学同时完成,真正用这个方法得到定,自然就开慧,这个慧是根本智。读诵的目的是修清净心,决定不允许有一个妄念。如果你读经容易打妄想,你就持咒,咒没有意思,你没有办法打妄想。读经要是没有妄想的读,不起心、不动念,他修定。我念一个小时,我一个小时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定一个小时;念两个小时,这个心就定两个小时,修定、修清净心,读经的目的在此地。修清净心,那就是功德;一面读经,一面想里面的意思,这功德就没有了。念得再熟、念得能背诵都没用处,这是属於世间法不是佛法,你所得的利益只是记诵,与性德不相干。要用佛法这种方法来读诵,那就是真正的修德,他与性德相应,这是真实的功德,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研究讨论是属於后得智,所以在初学是以读诵为主,研究讨论来辅助。如果没有研究讨论,譬如你开智慧要十年,十年的功夫你才能从定中开慧,又加上研究讨论,你可能提前,五年就开智慧,有这个好处,有这样的利益。我们现在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两种方法同时并进;同时并进,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是以修清净心为主,研究讨论来辅助,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利益。

  演【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为劝进。】

  我们将自己修行的方法,将自己修行的心得教给别人、劝勉别人,这叫「劝进行者」。

  演【此大乘不共行业也。】

  后面这一福是纯粹大乘菩萨有的,凡夫、二乘没有。第一句是「发菩提心」,我们今天看起来,「信因果,读大乘,劝进行者」我们也有,其实我们只是相似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没有菩提心。一定要有菩提心,这四句就是菩萨心,没有这四句,底下那三句还是凡夫心。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确实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底下一段是问难:

  钞【难谓云何发菩提心,而与上之二者同名曰福。】

  『难』就是有人故意来找麻烦。『发菩提心』,发心是理上的事情,怎能跟前面两条相提并论?前面敬上连下,这是属於事,三归、重戒也都属於事,事是福。发心怎么是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发问。经上虽然是假设,事实上可能有。下面是莲池大师给我们解释:

  钞【今明福有事理。】

  福有事、有理。

  钞【此菩提心,是般若中如虚空不可思量之福,非达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犹共凡小,此独擅大乘耳。】

  我们看《演义》的注解:

  演【云何发菩提心而与上二同为福者,谓发菩提心既是善根,则观经前二应名为福,第三发心何亦名福耶。】

  这是把他的疑问给我们具体明白的说出来。发菩提心是善根,不是福。底下答,答得好!

  演【今明福有事理下,以福有人天小果有漏有为之事福。】

  我们一般人讲福都懂得这个,还有更深广的大福我们不知道。

  演【有称性无漏无为之理福。】

  这个我们凡夫不晓得。

  演【今菩提心,正是般若经中,不住相,如虚空不可思议之福,非有为事相之福,故无碍也。】

  这解答就很圆满。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本性,六祖大师开悟,说出他所契入的境界,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他入进去之后才发现!「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福,一切善根没有一样不具足,这是属於性德不是修德,「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没有福怎能生万法?万法里面讲的是事与理,所有一切事相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即使华藏世界、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性里面所生的,那怎么不是福?这是称性的福报。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劝我们发菩提心,我们没善根,也没福德,一发菩提心,善根福德都圆满具足。即使十方一切诸佛来赞叹都赞叹不尽,统统具足,它怎么不是福?发心功德不可思议,《华严经・初发心品》讲得太好了。这是大乘菩萨都有的,二乘凡夫没有分。

  钞【然今疏不以配福,而属之善根者何。】

  『今疏』是指这部疏钞。这部《疏钞》把菩提心配在善根里面,没有把它配在福里面,这是什么缘故?

  钞【良以善之与福,别之则二,总之则一。】

  善根跟福德,有时候是有密切连带的关系。中国俗话常讲「福至心灵」,这个人平常很笨,福报一来,他忽然聪明了,这就是说明善根与福德它有连带的关系。真正有福的人,一定有善根、一定有智慧。如果有福,没有智慧、没有善根,这是佛经里面讲的痴福,愚痴。痴福不足以为贵,虽有福报,结果一生还受苦受难,很多!这个世间很多有钱的人,大企业家,苦得不得了!生活也很节俭,省吃省穿,财富很多,都给别人去享福,一生在那里辛苦经营给别人享福。他是不是真的我造福让你享?不是的,他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意思,这是糊里糊涂过一生,这叫痴福。这样的人很多,中国外国都能见得到。

  真正有智慧、有善根的人,他有福报一定叫众生享福,他有这样一个善心,他真正为社会、为大众造福,让大家享福,他的福报就更大了。印光大师生平最佩服的是中国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起心动念是为国家想、为天下著想、为一切众生著想,没想到自己,一生的修积,那个福报之大,一直到今天他的子子孙孙都被世人所尊重。印祖佩服的第二个人是范仲淹。范仲淹一生自己生活很清苦,出将入相,他是宋朝名宰相,了不起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的收入全部做社会公益事业,做到宰相,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钱财统统布施掉了。所以范家一直到今天家道不衰,子子孙孙都好,印祖《文钞》讲,他的家是八百年不衰,祖宗积的德厚!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到的,平常人家能维持三代都不多。他们这两家几十代都不衰,这是值得我们去反省,值得我们去效法的。

  钞【别而言之,则菩提心偏属善根;总而言之,则菩提心亦可云福。观经总举言福无碍。】

  这就是莲池大师在本经不把菩提心归在福德里面,而把菩提心归在善根;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把菩提心归到福德里面,都对,都没有妨碍。

  钞【问:宝积大本云: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彼国,积集善根,则菩提善根,似为二事,今何直以善根属菩提心。】

  莲池大师《疏钞》的好处,实在讲是非常详尽,把我们众生许多的疑惑都解除了。经念得多,问题也多,为什么?佛在这个经上这样说,那个经上那么说法,麻烦事情就来了。都不念经的人没什么问题,老老实实念佛反而成就得很快。所以教下的法师们很多不如老实念佛的那些老太太、老公公们,他们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很多。教下这些法师走的情形比不上他们,原因在哪里?经看多了,疑问就多,疑问要不能断除,信心就有障碍。莲池大师这一本《疏钞》,实在讲大主意就是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建立信心。你有信心,自然就发愿修行。

  这是看到《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会,有这么一句话,『欲见无量寿佛者』,你想见无量寿佛,要具备什么条件?『应发无上菩提心』,这是第一个条件;『复当专念彼国』,这就是忆佛念佛,这是第二个条件;『积集善根』,这是第三个条件,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具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见无量寿佛,换句话说,才能往生西方世界。照这个说法,『则菩提善根』好像是两桩事情,前面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菩提心,第三个条件是善根,好像是两桩事情,不像是一桩事情。莲池大师为什么把菩提心列入善根,这不变成一桩事情?

  钞【答:彼但言善根,此乃云多善根,多之一字,非菩提心,何以当此。】

  莲池大师很高明,《无量寿经》里面只说『善根』,《弥陀经》里面讲的是『多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是多善根,关键就在「多」这一个字。这个字经上没有,经上只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少,当然就多!多,如果不是从菩提心上种的善根,那怎么能算多?答得很巧妙,答得很好。下面又有一个问题:

  疏【问:即持名为多善根福德,此经之外,别有证据否。】

  这是莲池大师所倡导的,古人有争论,他老人家把古大德的意思统统会合起来,以持名为善根,复以持名为福德,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问的人说:除了这个经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疏【答:历历可证,如大悲大品等说。】

  莲池大师确实是世出世法渊博,能提得出证据。

  钞【证善根者。】

  先举这个证明,证明善根。

  钞【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经上的经文很清楚明白,『称名』就是善根。

  钞【又云。】

  还是《大悲经》上说的。

  钞【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祈婆伽,修习无量最胜善根,已而命终,生於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佛国,以后成佛,号无垢光如来。】

  这是佛给祈婆伽授记的一段经文,明白的说修善根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大悲经》上说的。除《大悲经》之外:

  钞【又大庄严经论。】

  这就是《大庄严经》的注解。

  钞【佛世一老人来求出家,舍利弗等诸大弟子俱不肯度,以观彼多劫无善根故。】

  阿罗汉的神通能力只能观察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的能力就达不到,他的神通能力就只有这么大。他看这个老人五百世之内没有种过善根,怎么能出家?诸位要晓得,佛世出家的确都是有善根,所以出家之后没有一个不证果,最低限度都证小乘须陀洹果。证须陀洹果在三不退里面就是位不退,永远不会退堕到三途,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如果没有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就成辟支佛,决定成就!没有善根的人出家,佛灭度以后有了,现在是比比皆是。我们修一生,也证不了须陀洹果。修行一生,说实在话,一品烦恼都断不掉,能修一生烦恼不增长就不得了!那就很有成就。断烦恼,谈何容易!所以末法时期如果不修念佛法门,不求带业往生,决定不能成就,这是必须知道的。我们看这段文,阿罗汉能力小,看不出他过去生中修善根,有善根。

  钞【佛自度之,即证道果。】

  佛让他出家,给他剃度,剃度之后不久就证阿罗汉果。那些同学们看了都奇怪,这个人没有善根,他怎么也能证阿罗汉果?佛就把这个因缘告诉大众:

  钞【因告大众,此人无量劫前。】

  无量劫前,无量劫前当然阿罗汉没有法子,阿罗汉的能力太有限了。

  钞【为采薪人,猛虎逼极,大怖上树。】

  他是个樵夫,上山砍柴遇到老虎,老虎要吃他,他著急了,爬到一棵树顶上叫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句南无佛种的善根。这个故事在《法华经》上,《大庄严论》是引《法华经》上这段故事。

  钞【称南无佛,以是善根,遇我得度。】

  无量劫之前,被老虎吓到,喊了一声南无佛,无量劫之后遇到释迦牟尼佛,就这一点善根得度了。所以现在这些众生,你们劝他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种子就种下去,也许在无量劫之后遇到什么佛,他就得度了。这是我们能力可以做到的,所以要以种种善巧方便。譬如学佛的人,手上常常拿著一串念珠,人家一看到,阿弥陀佛,你不劝他,他自己会叫,他叫这一声阿弥陀佛,功德无量,他将来一定得度,我们心里有数。所以我们家里门口贴一个南无阿弥陀佛,人家一看到阿弥陀佛,这就行了。我们印的这些阿弥陀佛名号的贴纸,印阿弥陀佛的佛像,同修们都可以请回家。过年了,我们门联就贴南无阿弥陀佛,最吉祥,没有比这个更吉祥的。如果诸位嫌小,就印长的,印跟门联一样大,两边都贴南无阿弥陀佛。我在美国那个房子是到处都贴,有很多同学看到了,不管你从哪个房间看都看到阿弥陀佛。这是自己种善根,也帮助别人种善根,时时刻刻、在在处处提醒自己,这一句佛号不要中断。所以到处都贴,使我们的佛号不中断。

  钞【华严第十回向云:愿忆念无量无边世界,去来现在一切诸佛。】

  『去』是过去,『来』是未来,『去来现在』就是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钞【而次云:以此念佛善根。】

  念佛是善根,这又找出一个证明来。

  钞【凡此,皆持名为多善根之明证也。】

  这是多善根的证明。底下《演义》是解释《钞》里面的两句话,第一句:

  演【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者,以称名善根,不与一切有为相应,乃增长无为,随顺无为之善根也,故入涅盘不可穷尽。譬如有人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当穿骨而出,称名功德直至涅盘,亦复如是。】

  这个解释比喻都很好。我们常说,造一切善业,果报在三善道;造一切恶业,果报在三恶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到底在哪一道?三善道、三恶道里头统统没有。所以你称念佛菩萨的名号,与三界六道一切有为法不相应,不得已称之为净业。净业终极的圆满目标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盘,他与这个相应。正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三福里面讲「深信因果」,通常我不照这个讲法,我就直接讲「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很深,一般菩萨都不知道,知道了,没有一个不念佛的,念佛成佛。同样道理,你念菩萨成菩萨,念天就生天,念什么就成什么,念力之大不可思议。世间人很可怜,他念三恶道,怎么会念三恶道?三恶道的业因是三毒,你心里常常念贪,就是饿鬼道;天天念瞋恚,就是地狱道;念念愚痴,就是畜生道。愚痴是邪正、善恶、真假搞不清楚,那是愚痴,糊里糊涂过一生,这就是畜生道。所以,念三恶道多,念贪瞋痴的人多。第二句:

  演【修习无量最胜善根者,无量言其广大,最胜言其微妙。以称性之修,一修一切修,广无涯畔,妙不可测故。愿忆念无量无边世界,是横遍一切处,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是竖遍一切时,所谓一念一切念,一切念一念也。】

  这就是通常所讲「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这个善根福德不可思议。我们念佛的同修,特别是修持名念佛,如果你真正做到一心称名,你所修积的善根福德就像经上所讲的。上面这是引用经论说明持名念佛是善根,没错。持名念佛何以说又是福德?底下这一段给我们举出证据:

  钞【证福德者。】

  证明持名念佛是福德。

  钞【大品般若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况定意念。】

  『散心』不是专心,不是一心。平常散念,有的时候是有口无心,在那里唱这句佛号,这叫散念,散念也有福。

  演【散心念佛,是著实忆持,著实体究。未入一心者,非如今人全不著意,徒事唇舌也。】

  『散心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散心是对一心而说的,没有证得一心。没有证得一心之前,统统是散心念佛。散心念佛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没有得一心,他的标准是「著实忆持」,是真的在念,是真正的在「体究」,体是体会,究是参究。他不是研究,研究是第六意识,不用心意识,这叫参究,也就是专心,一心一意的称念,没有得一心不乱。换句话说,能伏烦恼,没有断烦恼,断烦恼才叫得一心,确实把烦恼伏住了。念佛、念经都要有这个功夫,才得福报。「非如今人全不著意」,这讲有口无心。有口无心不能说没有福报,也有福报,这一生不能往生。跟前面讲的樵夫一样,被老虎追急了,喊了一声南无佛,要等到无量劫以后才能得度,这一生不能成就。如果想这一生成就,散心念佛行,散心念佛是功夫成片,能够生凡圣同居土,此地散心是这个意思。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有说没有福?没有福报,怎么可以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这是讲散心持名的标准。

  演【定意念佛,是既得事一心。】

  这实在是不容易,『事一心』是什么境界?见思烦恼断了,不是伏。伏是功夫成片,见思烦恼断了,等於小乘的阿罗汉,这样的功夫。

  演【而复於定心中,念念忆持,心心研究者。若是理一心,则是离念境界,既已无意,兼亦不止是定也。】

  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在定中这一句佛号依然不间断、不夹杂,这样能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分破无明,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烦恼也破了几品,他还念不念?还念这句阿弥陀佛,一直念到底。即使他念到究竟圆满成佛了,他还念不念?他还念,这就是况定意念佛。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念佛的,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成了佛再念佛,这是大慈大悲,给我们做个榜样,这是度化众生的。我们看到佛都念阿弥陀佛了,那大概阿弥陀佛是不错,我们念他不会有问题,诸佛都念阿弥陀佛!我们当然应该要念阿弥陀佛。这是佛教给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手段。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念阿弥陀佛的。

  这是举《大品般若经》所说的证据,念佛是福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本源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福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敏法师讲阿弥陀经    

纯祥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法然上人讲阿弥陀经    

法悟法师讲阿弥陀经    

佛慈法师讲阿弥陀经    

HT法师讲阿弥陀经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经    

会性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净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静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戒法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界法师讲阿弥陀经    

窥基大师讲阿弥陀经    

莲池大师讲阿弥陀经    

隆莲法师讲阿弥陀经    

梦参老和尚讲阿弥陀经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    

善导大师讲阿弥陀经    

悟显法师讲阿弥陀经    

信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星云法师讲阿弥陀经    

宣化上人讲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随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者大师讲阿弥陀经    

宗舜法师讲阿弥陀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