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31集 |
|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二页: 疏【又教分四种念佛,从浅至深,此居最始。虽后后深於前前,实前前彻於后后,以理一心,即实相故。】 这段文,《钞》有详细的解释。『四种念佛』是大类的归纳,念佛有许多种念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四大类里面有浅有深,持名是最浅,实相是最深。愈是往后面愈比前面深,前面虽然浅,它能贯彻到最后。由此可知,浅也并不是我们凡夫观念当中所说的浅显。为什么?用持名的方法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如果念到理一心就是实相念佛。有很多同修常常来问,实相念佛要怎么念法?怎么修法?这个东西实在讲是学不会的,如果你没有明心见性,不管用什么方法念佛,都不是实相念佛。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之后,不管用什么方法念佛,都叫做实相念佛。所以,实相念佛确实是证得理一心以后的修行方法。 证得理一心,还要念佛吗?要念。不念还不行,为什么?圆教初住就证得理一心,初住到成佛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念佛统统叫实相念佛。可见实相念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相当长的时劫,释迦牟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讲别教,总是第二个阿僧只劫、第三个阿僧只劫,实相念佛在三大阿僧只劫里要用两个阿僧只劫。我们今天用持名,前面第一个阿僧只劫是称名,第二、第三统统是实相。我们知道这个事情,将来统统都要修的,现在不须著急,急不得。 钞【四种如前序中说,一称名,二观像,三观想,四实相。】 前面序文把这四种念佛名词介绍过。第一种『称名』,执持名号;第二种『观像』,第三种『观想』,第四种『实相』。 钞【称名者,即今经。】 《弥陀经》、《无量寿经》都主张『称名』。净宗最重要的经典,《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弥陀经》是释迦称性而谈、无问自说,殊胜无比。 钞【观像者,谓设立尊像,注目观瞻。如法华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即观相好光明现在之佛也。若优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观泥木金铜铸造之佛也,故云观像。】 『观像』,《法华经》上有这么一段经文。《观无量寿佛经》总共有十六观,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前面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实在讲,这些念佛方法都出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观像,就是要设立佛像,佛像愈庄严愈好。家里有非常庄严的佛堂,庄严的佛像,供养著佛像,你一天到晚合掌注目看佛像,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印在阿赖耶识里,这叫观像念佛。由此可知,这念不一定是口,「念」,这文字是会意,今心,就是现前这一念心。现前这一念心是佛像,念念心里面都想著佛像,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修学起来是不难,但是要很大的福报,你不需要工作,也没有人打扰,生活不愁,又有人侍候,你才有时间一天到晚看佛像。如果你有工作,要去上班,家里有琐碎事情,离开佛像,修行功夫就断掉,就不能继续。 在从前,雕一尊佛像不容易,两尊佛像雕得一模一样更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用机器做成模型,做一百个、一千个都一模一样。现在用印刷术,印佛像更方便。特别是在佛七,念佛堂最好四周围统统是佛像,你在经行、你在止静,不管你坐在哪个地方、站在哪个地方,你眼睛一张开就看到佛像。佛七道场应该要这样的布置,四周挂满佛像,你所看到的是一尊佛,不会有杂乱,这的确是非常殊胜,与经义修持完全相应。 《法华经》上教给我们的方法,『起立合掌』,实在讲是行、住、坐,佛堂里不能躺下来,坐在那里念佛的、站著念佛的、绕佛经行的。『一心观佛』,虽然不称念,看得很仔细,佛像每个部位都看得清楚,深深的印在八识田中。『观相好光明现在之佛』,那是佛在世的时候。佛像的起源,根据经上讲,优填王第一个造佛像。 演【如法华下,谓观像通二种:一真佛,二像佛也。】 佛在世的时候,看佛的相好,观像;佛不在世的时候,我们造佛像、观佛像。 演【引法华证,观现在真佛;引优填证,观现在像佛。】 观现在像佛,就是观佛像。 演【栴檀像者。】 这就说塑像的来源。 演【世尊成道后尝往忉利天宫为母说法。】 《地藏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母亲而说的。三个月不在人间,优填王非常想念世尊,佛不在怎么办?他就找一个工匠雕塑释迦牟尼佛的像供养在宫中。 演【优填王欲觐佛而不可得,乃请目连尊者,带三十二匠,往彼天宫,各说一相,还来人间,用栴檀香木刻世尊像,观瞻礼拜。】 当时第一尊像是用栴檀木,就是我们今天讲檀香木所雕的。以后佛像种类就很多,有泥塑、木雕、金铜铸造,乃至现在有彩画的,大量彩色印刷的。佛像塑造或者绘画一定要依据《造像量度经》,这是佛为我们说的。《造像量度经》上所讲,的确不一定是像我们人的样子,佛像最重要的是表法,要把他的特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来。相与好都是果报,我们看到这个果报要知道修因,修什么样的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佛教给我们后世人,供养佛菩萨形像要注重这一点。可见得这是含有很深教育意义在其中,不一定那个像要造得像释迦牟尼佛本人一样,用不著,就是一定要把好相的这个果德显露出来,让人家一看到就想到:我想得这个相好,我要怎样去修因?修因才能证果。《造像量度经》上最重要的教育的精神就在此地。这是讲的观像念佛。 钞【观想者,谓以我心目,想彼如来。】 前面观像是用眼睛观;这个不一定要用眼睛看,心里面想。 钞【即观佛三昧经,十六观经所说,是也。】 《十六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除这个之外,在《观佛三昧经》上也说观想的法门。《观佛三昧经》是观一般的佛,《十六观经》是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专修净土的。 演【以我心目者,观经云: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光」是光明,「相」是相好,佛的光明相好。「及与化佛」,我们世间凡夫业习深重,因此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应身,是最差的应身,叫劣应身,劣就是最差的,这种应身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应化身,那不是劣应身,那是殊胜的应身。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只是三十二相,数不清的。「不可具说」,没有办法说得圆满、说得完全,光明相好不可思议。 演【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学佛的人说心里面要想,依照《十六观经》所讲的,你去想去,修这个法门,心要很细才能想像得出来。我们不要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讲劣应身,不要说这个,《十六观经》第一观「落日悬鼓」,这是最容易的,想太阳。太阳下山,那个红红的太阳,叫你想那个,你好好的去想,要想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处所,眼睛一睁开,红太阳就在面前,眼睛闭上,红太阳也在面前,这个观就观成。如果心里想,这个相不能在面前现出来,这没修成功。《十六观经》多难修!心很细的人才有能力修。《观经》传到中国,修学的人太少了,宋以后就没有人修,为什么?决定修不成功。《观经》有人讲解,有人读诵,没有人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就是因为它太难,境细心粗,观不成!第二观「大海结冰」,观成功之后,你看这个大地是琉璃地,透明的;琉璃是绿色的玉,我们讲翡翠,最好的翡翠,颜色是绿的、透明的。如果你看到地下是磨石子地、马路是柏油铺的,没观成功。 从《十六观经》,你就理解,佛在经上讲「境随心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什么叫风水?风水随著心转。观想修成功的,是大福德之人,福人居福地。我们住在这个地方看到的是水泥地,他看到的是琉璃地;在他的心目当中,这个讲堂是金壁辉煌,是七宝所成,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观成。说明这个法门不容易修。 演【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这是你真正观成,境界现前;现前,不会失去的,你跟别人境界不相同,这叫做念佛三昧。三昧是禅定,我们用观想念佛的方法得定,定中境界。 演【想彼如来者,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一句是原理,「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要问,菩萨、罗汉是不是从心想生?六道轮回是不是从心想生?眼前一切苦乐因果报应是不是从心想生?统是心想生。你心里想什么就生什么,这是佛法把修行的原理给我们说出来。西方极乐世界谁给你的?你自己心想生的。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现出来这个境界是我们的共业所感。平常我们胡思乱想,各人想各人的,现在释迦牟尼佛叫我们大家统统一样想,一样想、一样生,这就生出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从心想生。 演【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真正会看相算命的,你去请教他,他能把你的性格、嗜好、心地的善恶、一生的吉凶祸福非常准确的说出来,你们去念《了凡四训》就会知道。真正高明的人,一看相貌,你的一生吉凶祸福他都知道,你心里面平常所想的他也知道一个大概。看看我们这个面貌都没有福,面貌不是一个好相,眼前的运是看气色,气色也不是很好。要怎样改?老实念佛,断恶修善,一念回心,相就改了,相随心转。相随心转就是命随心转,吉凶祸福都在你的念头,你想想这多重要!学佛讲修行,从哪里修?起心动念,从这里修。一个念头起来,你能觉察这个念是善是恶,这是智慧。佛法里面讲觉与迷,觉迷从什么地方去观察?就从念头。一念起,你自己知道这个念善恶,这是觉;一念起,自己不知道这个念头是善或恶,这是迷。真正修行人,他一念善,善念继续增长,一念恶,这个恶马上就断掉。第一个恶念起来,不会有第二个恶念跟著,第二念这个恶念就灭掉,这叫真正修行。这样的修行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尊敬,他尊敬你,当然就保佑你。迷惑的人,一个善念起来,第二个念头善念就断掉,恶念起来,恶念一个接一个继续增长,善神远离,妖魔鬼怪就附体,就跟著你。统统在起心动念之处,这是法界缘起的真相,佛给我们讲许许多多的法门都是依据这个事实为我们说的。 演【所谓以法界心,观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也。】 这都是讲观想的原理原则。我们今天难在哪里?没有法界心,我们的心量太小,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再大一点为家庭,不能起心动念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没有这个心量,所以观不成。阿弥陀佛在因地,经上讲的法藏比丘,人家起心动念为谁著想?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著想,他是「以法界心,观法界境」,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法界依正庄严。所以《观经》要读、要讲,虽然不能修,它的利益很大,大在哪里?《观经》有最圆满的理论,理论明白了,佛给我们讲的我们相信,决定不会怀疑,我们也愿意修,知道这种修行方法决定正确,《观经》讲三个重点:理论、方法、因果,九品往生是讲因果,修什么因得什么样的果位。 钞【实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 这底下全是相对的,『生灭』是相对,『有空』是相对,『能所』是相对的。『无』是贯下去的,无生灭、无有空、无能所,统统都无,连无也无;著一个「无」又坏了,又著相了,「无」也不要。这就是『自性天真佛』,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佛是什么?佛是觉。本来成佛,换句话说,你本来觉,你不迷!现在为什么变成众生?就是你把你的本觉迷了,不是迷外面,你说是迷外面境界,那是假的,那是大错特错,迷了自性。所以佛法始终是讲内不讲外,外面没有迷悟,迷悟在自心。外面这个境界,觉了是这个境界,迷了还是这个境界,迷悟不二,迷悟一如,这是讲外境。症结是在内心,成佛、成菩萨、成罗汉,乃至搞六道轮回都是自心,一念觉,十法界往上提升;一念迷,就往下坠落,就这么回事情。彻底觉悟,十法界就没有了,出去了,超越了;迷得最重,分别执著最重,那就堕落最深,阿鼻地狱。十法界依正庄严,说不上迷悟。我们今天看经上所讲的这些字样,是现代人所讲的相对论。生灭是相对的,有无是相对的(空就是无),能所是相对的,大小是相对的,长短是相对的,凡圣是相对的,性相是相对的,只要你能说得出来,全是相对的;离开相对的,就没得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们地球上的人生活在什么境界?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这不是真的。 演【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者,对上三种念佛。】 前面讲的称名、观像、观想。 演【持名是生灭相,经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故。】 持名是生灭的,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前念灭后念生,念佛是生灭相。 演【观像是空有相,对像则有,离像是无故。观想是能所相,有能观之心、所观之境故。】 前面三种,它的真相是如此。 演【又前三,皆不离生灭有空能所等相。】 持名、观想、观像,都有「生灭、有空、能所」。 演【又前三,皆不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 统统离不开!凡夫修学起来方便。统统都离,我们不晓得怎么修?没法子修。 钞【亦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是名实相。】 『实相』在哪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正在这个时候就是实相现前;诸佛菩萨见的相就是这个相。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把实相就变成虚妄相,就远离真实。譬如我们举起这个,你们大家都看到,看得清清楚楚,手上拿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什么?你们能说得出来吗?你们能想得出来吗?你能够想、能够说,统统都著了相。现在叫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什么?你们都不知道了。摆在面前,「这叫实相」,错了,实相是个名词,又著了。叫你离名字相,怎么又有个实相?实相还是个名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这是实相。 诸佛菩萨给我们讲经说法,他心里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给我们讲的这些名词,是因为凡夫你这样执著,我随顺你的执著来给你讲,他自己没有执著,他「无说而说」,对他自己来说,他一个字也没说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说法是恒顺众生,你怎么执著,我随顺你的执著,你怎么分别,随顺你的分别,自己很开心,为什么?自己没有分别执著,心开意解,一尘不染,这是佛心。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个。佛有没有离开世间法?没有离开,一样也没离开,跟大家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你们有烦恼,他没有烦恼。他为什么没有烦恼?他没有动念。你烦恼哪里来?起心动念。真如本性里本来没有念头,起心动念就是不守自性,你违背了自性,你迷了。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三句非常重要。参禅的人就是用这功夫,研教的人也用这功夫,你不用这个功夫,不能大开圆解;禅家不用这功夫,不能大彻大悟;念佛人不用这功夫,不能得理一心不乱,可以得事一心不乱。我们要问,什么时候才能到理一心不乱?几时你念佛念到言说、名字、心缘都脱掉,於一切境界再也不会有一丝毫分别执著、再也不会起心动念,就是理一心境界。可是这东西不能作意,「我不起心、我不动念」,你们想想看,有没有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了。「我不动念」,这一念就已经动了念。「我不分别」,其实已经分别了;「我不执著」,其实已经执著了,执著「不执著」。难!这太难了。这个东西只有自己去体会,别人没有办法传给你。这才叫真正的功夫!你的功夫与这个愈接近,你愈快乐,确实离苦得乐。这三样东西愈多,你的苦恼愈多;这三样东西愈少,你的快乐就愈多。这都在平常生活当中。念佛人虽然不能断,要看得淡,不要过分执著,愈淡薄愈好。实在讲,这叫业障。你业障有多少,你自己知道,不要问别人。这些东西很淡薄,你的业障就轻;执著得很重,把它当做很认真,你的业障就很重。业障重,障碍你往生,这个不得了! 净宗法门之巧妙,你喜欢分别、喜欢执著,把它换一个境界,你去分别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去执著阿弥陀佛。你要是喜欢、爱恋,去爱恋阿弥陀佛,那就决定往生;你爱恋世间人,那你非搞六道轮回不可。你要把目标观念转移,我爱阿弥陀佛,我喜欢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人决定往生。心里没有分别的,只有阿弥陀佛,天天看阿弥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教训,《无量寿经》、《弥陀经疏钞演义》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家书、家谱、概况的说明,你天天念这个、想这个,决定得生净土。还想别的,不管想什么人、想什么事,统统是六道轮回,决定不能出六道。 演【今实相之佛,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生灭相;一尘不立处,万法齐彰,无空有相;照体独立,绝诸对待,无能所相;又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词丧虑亡,离言说名字心缘等相,是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也。】 实相没有办法说,也没有办法思惟想像,佛以善巧方便把这个形相概略为我们描绘出来,让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实相之佛」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法界全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生灭相」,就是不生不灭。一切万法,有生就有灭。西方极乐世界有生,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它有没有灭?当然有灭,有生就有灭。所以阿弥陀佛将来会灭度,观音菩萨接著成佛,又有生灭,不过它的时间太长,长到我们没有办法计算,所以称为无量寿。寿命是有量,没错!有量,你说说看,到底多少数字?说不出来。这是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假设十方世界的众生都证到辟支佛果,神通都像目犍连,千亿劫这么长的时间共同来计算,算西方世界人的寿命算不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说那是无量的。自性没有生灭,实相是讲法身佛,不生不灭。 「一尘不立处,万法齐彰,无空有相」,本体,自性的性体,一尘不立,一尘不染,纯净的,万法齐彰,它能变现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依正庄严,它能变。就好像我们作梦,我们能作梦的心是一尘不立,心里什么都没有,可是天天会变不同的梦境,甚至一天做好几个梦,每个梦都不一样;万法齐彰,彰是明显,显出来。虽然现这些万法,怎么样?「无空有相」,如果你说空,他现相,相不空;如果你说有,那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能说它空,不能说它有,空有二边都说不上。 「照体独立,绝诸对待,无能所相」。「体」是自性的本体;「照」是自性的作用,照就是觉,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照所照是一,能变所变也是一,所以它没有相对的。因此,我们这个相对的观念是错的,在一真法界里没有相对的,有相对的观念是迷,离开相对观念是觉。觉,不容易!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就有能所,这就迷了。要想真正觉,的确是不可以起心动念。诸佛如来他们的能力、本事,就是在境界里永远不起心、不动念。你要是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成菩萨。不起心、不动念就叫做三昧,正受,非常正常的享受;起心动念就有七情五欲,就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这种受是不正常的,为什么?自性里本来没有。正常的享受是自性里本有的,所以这是定,在念佛人称为念佛三昧,在《楞严经》上称为首楞严三昧,在《华严经》上称为狮子奋迅三昧,名称不相同,其实是一个境界。 这也就是跟大家说明,佛法修行是以修定为枢纽。不管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手段、方法,不管用什么手段、方法,修什么?统统修定。在佛教净宗经典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宗讲的禅定,名称不一样,意义跟境界完全相同。明白这个真相,你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法门适合我自己的根性,我自己修学方便,我就采取哪个法门。抉择法门之后,关键就在一心、专修,这就能成就。最忌讳的是夹杂,杂修、乱修,那是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就,就是念佛法门也不能往生。专修禅的人能开悟,专学教的人能大开圆解,专修净的人能得一心不乱,要紧是在专修。学禅、学教,甚至学密,都要具备某些特殊的条件,一生当中才有成就的可能;条件不具足,虽然专,也不容易成就。净宗条件是最宽的,它所开出的条件,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具足,这个才万修万人去。即使是造五逆十恶,造最重罪业的人,他都具备修净土的条件;他修别的,条件他不够,但是修净土他够了。所以这个法门才会被一切诸佛赞叹,真正能广度法界一切众生,这是它第一殊胜之处。 「又复言语道断」,言语说不出来,「道」在此地是动词,言语是名词,你用言语说不出来,用言语这个方法走不通就断掉了。「心行处灭」,「心」是思惟想像,想像也不行,想像不出来。想像是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落能所、就落空有。「词丧虑亡」,词是言词,虑是思虑,词丧就是言语道断,虑亡就是心行处灭,这是一个意思,在此地加上这句是特别强调。 「离言说名字心缘等相,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体,无不相是本体的作用。就好像我们做梦一样,无相是心,无不相是梦境。心是空的,没有形迹,眼也看不见,耳也听不见,手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所以叫空,不得已说「空」,但是它能现相,遇缘它就现相:虽现相,这个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不要执著这个相。你执著这个相,以为这个相是有,以为这个相是实在,那就大错特错。 真正修行人,最好把人生看作「梦幻泡影」,《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我们从早到晚接触这个,在作梦!你能把环境都看作梦,梦是假的,不是真的。这里面不管你喜欢也好,烦恼也好,你要是真正搞清楚一场空,那个喜欢的程度就淡了,烦恼也轻了,为什么?空的、假的,不是真的!今天得到一大块黄金,不喜欢了,作梦!不是真的。这个人要害我、陷害我,我也不去跟他认真,为什么?假的,梦幻泡影,认真计较就错了。这是事实真相!可是世间人迷,世间人不知道,把假的当真的,把真的当作假的。 钞【所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也。】 这很自在!如果前面所讲的这个境界你真正做到,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见阿弥陀佛,那就『随意』。什么时候想去就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见佛就什么时候见佛,自在无碍,这叫了生死、出三界。再跟诸位同学说,确实人人做得到,你肯不肯做?俗话说,「世间的难事,登天难,求人难」。见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求自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自己真正能放下妄想执著就成功了。妄想执著一放下,给诸位说,无始劫来所有一切业障统统消除。业障就是妄想、执著,就消得干干净净。因此,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说,时时刻刻提起高度的警觉心,觉而不迷。怎样才是真正的觉而不迷?对一切境界绝对不起心动念,绝对不打妄想,不去执著,这个人就是觉而不迷。然后能帮助别人破迷开悟、帮助别人断恶修善,这是大慈大悲,这是自性起用。这样的人跟诸佛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他就成佛了。俗话常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就是妄想、执著,只要你放下,立地就成佛。 演【我若欲见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华严解脱长者所说。】 解脱长者对善财童子所讲的。 演【以此证实相者,以长者已能了知自性,如影响梦幻。】 跟《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完全相同。 演【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心所现,是自识所变,没有见不到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想见哪个都见到,为什么?你见性了。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无量寿经》前面讲的八相成道,是什么位次?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帮助一切众生就随心所欲,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现佛身,八相成道是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他就现菩萨身,应以什么身他就能现什么身,没有不自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 演【故经文云。】 下面是引用《华严经》经文。 演【善男子。】 这个善男子就是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就是代表我们所有学佛的同修,有善根、有福德。《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多福德就叫做善财,经上称「善男子」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标准。 演【我见如是等十方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 这就说明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真相。 演【我若欲见安乐世界。】 「安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演【阿弥陀佛如来,随意即见。】 阿弥陀佛没来,我也没去,我只要想见就见到,就如对面前;他没有来,我也没去,确实是如此。净宗有一本书叫《生无生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初学的人听了这个话,又怀疑了,到底能不能往生?如果我们念一辈子不能往生,不是白念了吗?既然生是决定生,又不能去,那怎么生法?不晓得事实的真相,不知道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凡夫著来去的相、生灭的相。你把来去、生灭、能所的相统统打掉,你才懂佛菩萨所讲的意思,你就恍然大悟。是不是生?真的生,是不是去?真去了,为什么?生与不生不二,去与不去一如,那是要入境界才行。不入境界,生跟不生是两桩事情,绝对不一样,去跟不去也是两桩事情,怎么可以相提并论?佛境界跟我们境界不相同。 我们地球上有情众生生在三度空间,诸佛的空间是无限度的空间,绝对不止四度、五度、六度、七度。佛的空间是无限度,我们怎么能晓得?完全不知道。诸位要是常常读大乘经典,很细心去体会,能体会得到,虽不圆满,能增长信心,能逐渐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下面它讲理,前面是讲事,想见阿弥陀佛就见阿弥陀佛。 演【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这是中国人俗话常讲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在天空,只要地面上有水,水很干净,月影就现前,月亮没有来,水也没有去,他就见到了。这从比喻上说,比喻只能比喻一个彷佛,绝对不是事实,事实比这个还要亲切、还要实在。这是不得已用比喻来烘托,让我们慢慢体会这个境界。这证明「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也证明《华严经》上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都是讲实相。 钞【此之四者,虽同名念佛,前浅后深。】 『此之四者』,都是念佛法门,『前浅后深』,愈是后面愈深。 钞【持名虽在初门,其实意含无尽,事一心则浅,理一心则深。】 持名念佛,最浅的,就是叫你一天到晚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最浅,诸位一定要记住不夹杂。我们今天功夫之所以不能成就,就在夹杂;夹杂著世间一切虚妄之法,同时还夹杂一切佛法,都错了,不管夹杂什么都错了。如何能真正做到「净念相继」?做到这四个字就成功,这四个字就是「老实念佛」,才叫真正老实;如果做不到这四个字都不叫老实。「净念」,净是清净心,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个心才清净,才叫净念;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念到像现在的念佛机一样,它不夹杂、不怀疑,也不间断,「相继」就是不间断。果然我们念到像它那样,成功!不但事一心,念到理一心,为什么?他不分别、不执著,他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要问,什么人实相念佛?念佛机实相念佛。同修们好好去体会这个意思。 「持名虽在初门,其实意含无尽。事一心则浅,理一心则深。」你要是念到事一心不乱,这就浅;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深。可见得持名通到最深!古人不取观像、不取观想,为什么?这个相要是观成,印象深刻,相好不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要把那个印象拿掉,才能入实相;那个相要是拿不掉,不能入实相,实相无相。你才晓得观想、观像不是好方法,为什么?不能通实相。这句佛号容易丢掉,念到相当程度之后,能所双亡,就入实相。所以持名很容易契入实相,观想跟观像不容易。这是诸佛世尊特别教给我们持名念佛的真实义。这个法门不浅!开始浅,后头深不可测,绝对不是观想、观像能达得到的。持名念佛: 钞【即事即理,则即浅即深,故曰彻前彻后。】 『前』是初学,『后』是到等觉菩萨,像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入他们的境界,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