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梦参老和尚所有开示-> 梦参老和尚开示地藏经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下载DOC文档  



  第四品就是“阎浮众生业感品”,说明这个地狱的苦果是怎么来的,“业感”两个字,就是你做业所感应、感召的果。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

  以下就说明阎浮众生的业感。做业,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感果,我们要是讲深一点,因果不失。

  现在我们修空观,很多人都念《金刚经》或者念《心经》,《心经》最平常了,很普遍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地狱是不是属于色法?如果你空了,那么“对境本空唯心造”,是你心造的。心要是没有了?还有什么!没有体了,无所依了,就是这样子。

  听了《地藏经》,你要跟《金刚经》合起来思惟。这个有也是不可思议的有,众生的心,众生造的业,是不可思议的。现在我们才五、六十个人,如果把这五、六十个人总合起来,我们这个心用多少张纸也写不完。我们一个人累积几十年,心里所想的,内心所做的,做的已经成业了,还有心里所想的发诸于身、口七支,这是有的。这个有的东西,依着什么而有?我们从生下来,有了,死了之后,没有了,断了吗?怎么来的呢?从什么地方来的?死了,去了,去到什么地方?不一定都下地狱吧!地狱本来没有的,也是你自己的业力所幻现的。如果你这样修观,经常思惟,你就不会造业了,苦果也就没有了。

  但是现在不是这样,假如我们有造业,这个果就一定得感。为什么要造业?当你做一桩事,或想做一件事情,你得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当你做这件事,并不一定掌握得住目的、后果。

  例如说,想经营商业,经营商业的目的是想发财,想多赚几个钱,你能挣得到吗?你有把握吗?在果上,你能有百分之百的掌握,一做就赚钱?我看不可能吧!好多做的业,在果上,你是掌握不住的。

  当你听了这部经,称了圣号,你相信吗?信将来这个果是这样子的?信不信?或者是一时的殊胜感,觉得菩萨说的、佛说的我哪能不信呢?一定不信!

  “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已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唯然,世尊!愿不有虑!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佛跟地藏王菩萨的对话当中,地藏王菩萨就说:“世尊不要忧虑了,我一定把在佛法之中有一毛一渧一沙一尘这么一点点功德的众生度脱了。”佛就对他说:“这是你自己的愿。”我们前面说了,地藏王菩萨在最初因地的时候发了度尽众生的愿,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累劫发了这个愿。发什么愿呢?“广度罪辈”,把一切有罪的人,做了堕地狱因果的人,都度了。“从你往昔愿故,我就不再忧虑了。”

  从这个对话当中,我们体会到,这是完全就事上来说的,不是说理。就事来说,因为你所做业的因果是不亡的,你做什么业就受什么果。释迦牟尼佛嘱托地藏王菩萨度众生的时候,还是要众生自己度自己,只能显示一种方法。持咒,或者持佛的圣号,或者拜忏、读诵大乘,你要去做才能得脱。同时要仰仗地藏王菩萨的慈悲加持力,以种种方便的方法,让你脱离这个苦难。所以佛对地藏王菩萨说:“我已经没有忧虑了,我知道你过去发了很多的愿是要度尽众生的。我就是不嘱累你,你也是要度众生,从你往昔的愿故;不过你再增加你的力量,嘱托你。”涵义是这样子的。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定自在王。”

  就在佛跟地藏王菩萨说话的时候,忉利天的法会当中,有一位菩萨摩诃萨,叫“定自在王”。

  “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而说之。”

  这有两种原因。一个原因是前面在赞叹地藏王菩萨功德的时候,定自在王菩萨还没有来。另一种原因,定自在王对前面所说的功德,觉得还没有圆满,所以他又请示一下。他说:“究竟地藏王菩萨在过去劫当中,他都发了什么愿?”因为前面有句话,世尊说累劫重誓是地藏王菩萨发的愿,说:“过去发了许多的愿,发了很多的誓,要把一切有罪众生度尽。”定自在王菩萨是根据佛所教授的语言来请问,说:“现在世尊一再的赞扬、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功德,我希望世尊再说一说。”是略说,不是广说。“略”的意思,就是定自在王菩萨了解地藏王菩萨的功德很多,那么希望佛能扼要的说一说,使与会的大众生起欣乐心。

  在〈阎浮众生业感品〉当中,发起因缘的是地藏王菩萨。每一品都有一个发起的因缘,这是第四品。第一品是佛放光。这一品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就是发愿。发愿的业是善业,这种业能够感招善果,脱离地狱,脱离三涂。众生的罪业很多,因此感招地狱的苦果。这一品,因为有愿,有感招的苦果,也有感招的善果,就看你的发愿、誓愿如何,这就是这一品的要义。

  所以我们要修行,就要发愿,看见什么境界相就发什么愿。地藏王菩萨看见众生苦、地狱苦,我们看到人间的求不得苦、现在种种的火害苦,不管是在报纸上看见或是在什么地方听到,就发愿利益众生,同时把闻法的功德、皈依三宝的功德,乃至于自己持诵大乘称扬圣号的功德,迴向给他们,使他们免难。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佛就答应定自在王菩萨,说地藏王菩萨过去累劫所发的愿。这个当机众是定自在王菩萨。“定”大家都知道了,就是“三昧”,也可以说是“思惟修”。也就是说人要有定力,不要太浮躁了,太浮躁了,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必须要沉静的思惟、观察,就是修观、修行的意思,也就是思惟修。因为你修才能得到自在。

  “王”本身也是“自在”意;有了定的功夫你就自在了,就像王一样,有权有财势。这位菩萨一定是由三摩地而证得的解脱,是由定修的入门而得解脱。观世音菩萨是因为得到耳根圆通,而得到自在解脱,定自在王菩萨是以定,而得到自在解脱。

  所以佛就嘱咐他了:“你请问的,我可以给你说,但是你必须谛听谛听。”每一品都有对请问的说“谛听谛听”,只要佛对他的弟子开示的时候都嘱咐他谛听。 “谛听”是说你不要尽在色相上琢磨,你得如理的观察,“谛”就是“实”的意思,叫“谛实”。换句话说,不要随音声转,而要符合实相义,这个实相义很深。只要是闻法的都是色,必须跟我们自己的自性相结合。我们要是修这种观的话,能够得到体,才能够不在色相上执着。闻法要会闻,必须要如实闻,如理观察,所以要“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听是闻慧,闻慧必须加上思,思是观照的意思。听了这个话了,你就思惟想一下,用到世间上去,不论什么人跟你说什么,你要冷静的听听人家说话的意思是什么,要观察它的原因、目的、所指,这属于闻慧。经过反复的思惟之后,你就要去做。佛教导给我们的法门很多,有哪一个法门对你相应呢?你就要“谛听谛听”。听过了之后你就要观,要如实的观察,所以叫“谛观谛观”。如实的观察之后,你要如实的修,也就是“谛修谛修”。好比听了任何的事情、任何的话,你用你的思想观察一下子:“他说这话的目的何在?”这样你就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也就是嘱咐他:“你可以谛观谛观地藏王菩萨的功德,你要是想知道地藏王菩萨是怎么样发的愿,是怎么度众生的,我再详细的跟你说。”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在“过去无量阿增祇那由他劫”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阿僧祇”翻“无量数”,无量数就是没有数字可以说的。

  把“无量数”再加上“那由他”那么多数字,重重迭迭的,显示时间很长,也就是说地藏王菩萨发愿的时间很长很长。

  在很久远很久远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佛出世,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切智”就是佛所证得的智慧光明,是究竟成就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真正的智慧。

  以下是佛的十号。“一切智成就”是别名,就像“释迦牟尼”、“阿弥陀”、“药师琉璃光”,这都是别号;以下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通号,一成了佛果了,都具足这十号。这十号是经常讲的,不过我们再把它重复一下子。

  “如来”的“如”是不动的意思,不动怎么又会来了呢?就是没有来,来即无来。“如”者是体,就像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是体。此处“如”字的体,包括了一切众生,我们跟佛无二无别,就是“如”。所不同的是“来”,我们的“来”是业来;佛的“来”是功德来,是为利益众生来,是愿来,由于他的愿,要自愿度众生的,他证得体之后要利益众生。所以这就是大用,这个“用”里头含有从体而起的相、用,这个涵义在哪部大乘经典都是这个意思,像“大方广”就是体、相、用。

  “如来”的意思,不论是大乘、小乘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小乘也如是解释。“如”者就是寂灭的般若,证得般若一切智了,它的智慧光明,如体上而起的妙用。我们众生虽然也有这个体,但我们的体已经迷了,没有这个智慧了。

  所以我们的“来”不是乘愿的,而是业报感来的;我们的“来”不是乘体而来的,是迷体而来的。对于“如来”解释,各家的解释很多了,怎么解释都可以。你要是能得到这个“体”,你就能够“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微尘里转大法轮”,一个毫毛尖上就收摄十方世界,就是把体变为妙用,这就是如来的涵义。

  “应供”,“供”是谁供呢?天、人—天道、人道。阿罗汉也叫“应供”,但是跟佛的“应供”不同,因为他不是究竟的。出家的比丘,有居士或在家的信徒请你吃饭受斋,也都叫“应供”。佛是示现比丘相,“应供”就是接受众生的供养,给众生消灾。

  “正遍知”,“遍”者普遍的意思,所有法界一切事物都能知。我们在《金刚经》上说:“如微尘、如恒河沙数那样的众生,他们所有的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我都能够知道。” “遍”的意思,是指一切众生的心,也知道菩萨、声闻、缘觉,所有九法界众生心里所要做的事情乃至他们的业果,佛都是清清楚楚的。 “正”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那个“正”,是正觉,能够遍一切都知道的意思。“正遍知”就是无遗余的意思。

  “明行足”,“明”,一般小乘是指三明;在大乘,“明”者就是智慧,“明”就是照了的意思。就像《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就是“明”,就是“照”,用智明照了。“行”就是他所有利益众生的事业,“足”是满足了,圆满成就,自利、利他都圆满了。

  “善逝”是指佛去的时候,跟“如来”是相对的,“善逝”就是“涅盘”。佛走的时候也是如理而走的,叫“善逝”,佛的涅槃也就是没有涅槃。

  “善逝”、“世间解”,这两个是相对的。

  “世间解”就是世、出世间法,广说是世间法,就是不失一切众生机,能够满足众生机的愿而说一切法。就像佛在世的时候,他示现的是人类,是以人类而成佛的,那么在人类就有人类的一切世间法;如五明菩萨一切皆明,所以叫做“世间解”。在世间一切法上,佛全是解脱的,没有一法不知的,而不着一切法。

  “无上士”,在人法界、天法界,没有人再比他更高贵的。

  “调御丈夫”,“调御”就是调御众生的意思。就像现在我们掌着方向盘调御汽车似的,或是驾马的、调象的,但是这里是指驾驭一切众生,这是大丈夫的事业。

  “天人师”,给天给人做师,“师”者就是我们的先生,教导我们做一切事的。

  “佛”,就是智者、觉者的意思。

  “世尊”,印度话叫做“薄伽梵”,是三世所尊重的。这个名词,有六种尊重,所以称为“世尊”。这六种尊重,大家如果想学,查一查词典就知道了。

  “其佛寿命六万劫。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这是无量劫以前的事,“一切智成就如来”未成佛以前,在他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一位小国的国王;像现在我们地球上分成好多个国家的一个国王。跟他相邻的国家也有一位国王,他们两人做了朋友。两个国家共同的行十善业,教育他们的国民不贪、不瞋、不癡、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就是十善业,以这十善业来做为他们的国策,国家里的所有国民都要遵守的。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

  一切智成就如来担任小国的国王,地藏王菩萨那时候也担任一个小国的国王,两人是很好的朋友,两人订下要以十善业做为两国的法律。邻国国王所教化的人民则造了很多的恶业,也就是不按他们的法律规章去做。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理解,就像我们现在当前的世界,尽管订好多的法律,但是只要把报纸一打开,每天都有枪杀案。如果看看台湾、看看大陆、看看全世界,那太多了。众生造的业是很不容易教化过来的。

  这两位国王共同商量:“我们得用什么方便来教化呢?” “广设方便”,就是想种种的方便法子来教育人民。

  要怎么样能够使这一切世界的罪消除,不造罪业呢?要用疏导的方法,让他心里明白,单用强制性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所以得广设方便,就是你得动脑筋。我们大家都明了,如果那个水流,我们用泥土或什么工具来堵都不好,最好是把它疏导,让它流到湖里去,从湖里再流到海里去,使它不至于为害,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疏导。换句话说,就是多给他种种的方便。《地藏经》就是方便,所说的那些地狱,就是要你别造业,要你生起恐怖感,这也是一种方便。

  “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这两个王,各人的思想不同,也就是说愿力不同。一个国王发愿说:“我要成佛,成了佛我才能度众生。”这就是一切智王发的愿。

  地藏王发的愿,他说:“不!如果众生没有度尽的话,我绝不成佛。”

  从这个发愿,我们知道,佛也好、菩萨也好,永远度众生的,你将来也如此。所以你从凡夫地就发心要度众生,因你这个发心,有这个愿力,你得道了,一直到成了佛,你还是度众生的;你的任务、职业就是度众生。虽然发愿不同,还是殊途同归的。这里是彰显地藏王菩萨的愿力之大、愿力之深,与一切菩萨、诸佛都不同。所以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功德,意义就在这里。

  这两种愿力、两种情况,尔后产生的效果就是两种事实了。由于过去宿世的因缘,或者像定自在王赞叹地藏王菩萨:“你看!地藏王菩萨的愿力大不大?”但如果地藏王菩萨那时候发愿成佛,他当然也是跟一切智如来一起成就了。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定自在王菩萨不是请佛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功德吗?说一说他往昔都发了什么愿?这就是他发的愿。这个愿就是后来总结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还不仅仅是地狱不空;就是地狱空了,众生界还有众生,他也不成佛。不仅仅是这一世的愿,而是累劫的誓愿。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

  “复于过去”,在这个之前,“无量阿僧祇劫”,也就是不可计数的时间。“有佛出世”,这位佛叫做“清净莲花目如来”,这位佛的寿命是四十大劫。前面的一切智成就如来的寿命是六万劫,这位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寿命是四十劫。

  “清净”是无垢染的意思,到什么时候才无垢染呢?到成佛的时候才无有垢染。我们听人说:“这个人的面目很恶,从他的眼睛就可以看出来很凶。”很凶就是不清净,有瞋恨心;或者过去没有,现在有瞋恨心。你看他慈眉善目的,总是一个慈悲相,那么他的眼神就是慈悲,总是慈悲摄受众生,就是清净的意思。但是在众生界度众生而示现的就像莲花似的,在污泥而不染。这是比方,清净得像什么样子呢?就像莲花那样;莲花在污泥而不染,就是在度众生的时候,他是清净的。这里是说他的眼睛如清净的莲花,目无垢染,是慈悲的意思,每个人看了都很喜欢。这位佛出世住世是四十劫。

  “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

  “像法”就是四十劫已经过去了。依我们看四十劫很长,但是他住世时间也跟我们的百年差不多,“时无定体”。佛涅槃之后,并不是正法的时候,而是到了像法。这时候“有一罗汉”,“罗汉”就是证得了阿罗汉果,翻作“无生”,也翻作“杀贼”;就是证得阿罗汉果,把烦恼贼都杀尽了;无生,就是他证得了,了了人我执,证得了清净的涅槃,这个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是有余的涅槃。

  “福度众生”,“福”就是行善业,给众生福田。凡是比丘都叫“福田僧”,在佛是“应供”,在罗汉也是“应供”。罗汉也证了果,所证的虽然不究竟,但这是以大乘来说;在小乘的教义,证了阿罗汉果,他就成道了,就究竟成就了,不会在三界里轮转受生死了。罗汉都是给众生种福的,随着他的乞食,谁布施他饮食,谁就得福。

  不只是阿罗汉,凡是僧人都叫“福田僧”。我们披的这件衣服,一块一块的,就像田地似的,这个地是种福的,不是种高梁、谷子的,谁要在这块地上下了种子,你的福就种下了。如果知道哪位和尚不好,虽然和尚不好,但是他披的衣服是好的。你种福田僧,不要起分别心,不管他有没有成道,你把他做为佛想,那你就种了佛的福;你要是把他观成是阿罗汉想,那你种的福就是阿罗汉的福田;你要是觉得这位和尚不好,你什么福都没有了,反而种了不好的福田,同时你还犯了一个谤僧的罪。

  莫起分别心!这个很要紧的。众生若能供养阿罗汉,福德特别大,来生也不受穷了,也不害病了,一切都吉祥;而且因你供养一个阿罗汉,你将来也一定能够成道,这就是因缘,你有这个因,将来一定得这个果的。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

  罗汉托钵乞食就叫“教化”,他托钵乞食的时候是沿门乞讨,这跟叫化子不同,叫化子沿门乞讨是要饭来喂饱肚子,罗汉并不是如此的,他有另一个涵义是要度众生的。罗汉要是入定,他一年不吃也没有关系;但是他要是示现在人间,他必须得度众生,让众生得福,再不受苦,再不受穷。谁也不愿意受穷,没有钱用多苦啊!但是你要种点福,你不积福,福要哪儿来?

  “因次教化”,乞食有规矩的,不许嫌贫爱富,不许挑富贵家去乞求,对你所教化的村落你必须挨着一家一家乞,在哪一家得到了,你就不能再乞,就要回去了。我们和尚的那个饭碗—钵,叫“钵多罗”,翻做“应量器”,你知道你的肚子有多大,你就求多少,求多了你吃不了,倒掉是不行的;少了,你晚上就肚子饥,佛在世的时候都是日中一食的。

  他行乞食教化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名字就叫“光目”,“设食供养”。这有两种解释,有的在家里做好饭了,在印度一般是这个规矩,但必须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他不会做的。佛教徒一定等师父来乞食过了,他们才吃饭。饭菜做好了等着,当然这段时间都是一定的,知道师父什么时候会来。一般的家庭当中,有女儿的,有儿子的,一般都是子女出去供养,表示清净的意思;如果没有子女,就由主妇出去供养,一定要跪着,把供养的饭菜倒在缽里头。如果够了,这位师父就不到第二家去了;如果不够,再挨家走。

  有的供养不是舍不得,想到:“这是福田,让大家都种点福田,我就给这么一份。”完了,师父又走到第二家;一直到量够了,应供了,就回去了。

  有的是这样子,好比师父来了,今天我们家有什么吉祥事情,或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想求师父加被,就设食供养,就是请师父进到他家里头设食供养,师父吃完了要念迴向,就是问他所求,问:“施主!你今天供养,请我到里面来吃,一定有事情。你有什么求?”一定要问一问。

  “罗汉问之:欲愿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

  这个普度众生的阿罗汉,就问光目:“你今天供养我,想求什么愿?”这光目女要使她母亲得生善地,不堕三涂。她说:“我母亲死亡的时候,我想救拔她、资助她,或者用我的钱,或者用她的遗物,用我们家庭的物资布施供养,希望消灾免难。但是我不知道我这样做,她有没有得到好处?她到哪一道去了?”她供养阿罗汉就是这个目的。

  “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

  罗汉不入定跟我们凡夫一样的。她求了罗汉,罗汉就修法入定观察,看到她妈妈在恶趣受苦。这个“恶趣”是指地狱,不是畜生,也不是饿鬼道。

  “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今在恶趣受极大苦。”

  罗汉就问她:“你母亲化生的地方并不好,你母亲生前都做些什么事情?” “作何行业”,是做些什么事业,乃至包括她的生活、工作、为人。就说她现在是受了报了,一定是她生前做得不好,所以“今在恶趣受极大苦”。“极大苦”当然是指地狱说的。

  “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噉鱼鼈之属。所食鱼代,多食其子。”

  光目说:“我妈妈在世的时候贪口味。” “食”、“噉”都是吃的意思。“鱼鳖之属”,净吃鱼类的。而且“多食其子”,专炒鱼肚子里面的子吃。还有,像有人爱把小鱼油酥了。不论大小,每一个都是一个生命。这点西藏人做得很对,西藏人不吃鱼,不吃鸡,不吃小动物。吃鱼子的,你想那一盘鱼子要炒好多鱼吧!鱼子都会变鱼的。我只是听人家说,我没有吃过,也没有看过,我很土,但也很少造业。还有虾,还有那个小鱼。我在天津看到他们吃蚱蜢炒麻子—很小的小虫子,炒那一盘要好多小虫子,没有办法数的!

  “或炒或煮,恣情食噉。”

  多数是炒是煮的,因为这样才有味道。

  “计其命数,千万复倍。”

  “吃了好多,我也数不清了。反正要算她的命债,那太多了。” “千万复倍”,比千万还多。

  “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我供养你的目的,就是想请你救我妈妈,你大慈大悲,怜悯我妈妈受苦,你救我妈妈吧!”这样要求他,请求他救。

  吃鱼的人,或者是吃荤的人,并没有感觉到这是罪,因为在人间的法律上,不论哪一国的法律,不管是吃鱼、吃羊、吃鸡,有什么罪?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在我们,讲的是因果,必定要受报的,这是肯定的。这一类的感应太多了。丰子恺画有《护生记》,我们这里也有,弘一法师给他题的词:“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那个鱼搁在板子上刮鳞的时候,那个鱼还是在跳的,它一样的有痛苦。光目女在这个地方,为了救她妈妈,她就发愿了,这个罗汉是无尽意菩萨的前生,我们念〈普门品〉就有无尽意菩萨。

  “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罗汉为她做方便,“劝光目言”,说:“我的道力还是不行,还不能够帮你把妈妈从地狱救拔出来。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种方法,你去做。你要恳切的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同时你还要塑画佛像,或者是用画,或者用泥或木头雕,都可以。你如果再供佛,再请佛像,你可以得福报,死人也可以得到脱难,再不受三涂之苦了。”就告诉她这么一个法门。

  假使我们现在请了一尊地藏像,我们也这样求,要知道我们的妈妈到那儿去,灵不灵呢?那要看你诚不诚心?至诚了,绝对灵。她求清净莲华目如来,你可以求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求阿弥陀佛,乃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文殊、弥勒、观音、地藏,都会灵的,就看你诚不诚心。我们的道友之中,有很多人是得到感应的。

  “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

  光目孝女听到这个方法,她就照着做了。把她自己所最珍惜的,或者是宝物、财产,换成钱,拿去塑画佛像,然后供养。再以至诚心、恭敬心“悲泣瞻礼”,就是礼拜。不是说你一定要痛哭流涕,你心诚就行了,而是是至诚的恳请乞求。这一求,得到感应了。

  “忽于夜后,梦见佛身金色晃耀,如须弥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纔觉饥寒,即当言说。”

  因为她求了,感应到清净莲华目如来现身了。她梦中见佛的光明非常殊胜,佛就对她说:“汝母不久当生汝家。”脱了地狱苦了,到你家来了。“纔觉饥寒”,就是刚一懂事,一知道要吃东西做是“饥”,一知道冷就是

  “寒”。他一懂得饥寒了,就会说话。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

  醒了之后,她家里头的佣人生了一个小孩子,还不到三天就能说话了,一边说话,一边磕头,“告于光目”,说:“生死业缘,果报自受。”这个果报因缘受苦受难,是自作自受,生造什么业,死就受什么果;业是因,缘是助成的,促使你受死的痛苦。“果报自受”,自己做的业自己受。

  “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

  我是你的妈妈,自别了你之后,一直在黑暗不见光明的地狱里头受苦。因为你祈祷的福,使我又能够转化为人了。

  “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

  我原来是这个家的主人,但是现在生下来变成这家仆人的孩子,寿命又不长,寿年十三,更落恶道。你还有什么办法,使我能够脱离免再堕恶道的苦难?

  从《地藏经》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体会到,她女儿求佛,虽然使她免难了,但不是彻底的。她生到这家,从地狱苦中又得为人,但是当个下贱人,而且寿命很短,十三岁就会死;死了之后,还要堕恶道,还要受罪。那就是说,我们给亲人做佛事,或者一个七、两个七,或者是临时的加持,他能脱离苦难,但这不是究竟。为什么要做七七四十九天?为什么我们要经常念经,经常的给六亲眷属、冤亲债主迴向?为什么佛教寺庙的塔院,初一、十五都要去念念经?就是希望不论他生到哪一道,都可以增加他的福慧,减少他的痛苦。

  在过去我们中国人都有这么一个传统,经常的怀念祖先,经常给他们祈祷。我们家里不是都有祖先牌位吗?现在是没有了,所以现在的苦难更加厉害,因为连这个都不信了。为什么有祖先?我们中国人说“敬神如神在”,不管他投生哪道去,我们恭敬他,乃至于给他作功德,他会收到而得到好处的。烧纸钱是没有用的,乃至于纸做的各种用具也是没有用的。我看大陆上做佛事,扎纸洋楼,乃至汽车,还扎些佣人,是没有用的!

  “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

  光目一听,知道这是她妈妈再世了,她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她就问她:“你知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事,你的行为是造了什么业,才使你堕入恶道?”

  “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除了杀害之外,又有毁骂罪,因为这两种业受了报了。“要不是你给我祈求,供了清净莲华目如来,我现在还不能脱苦。因为以我这样的业,我是解脱不了的。”

  “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

  你在地狱受苦,可不可以说一说地狱罪报是什么情况?

  “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白难竟。”

  她说:“我忍不下心再去说那些罪苦的事情,我不愿意形容地狱苦的事情,你要让我说,百千岁我都说不完啊!而我在人间才只有十三岁。”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

  这里光目女并没有对着谁说,而是对空界说的。像我们在佛堂,要想求个什么,发什么愿,在佛堂里说就可以了。“啼泪号泣”,很痛苦很悲哀。而白空界:“我现在发愿,替我母亲求,希望她永远脱离地狱,再不受地狱苦。在她十三岁,人间的报受圆满了,再也没有罪了,再也不到恶道轮回去了。我发愿替她消罪。”这个愿是光目为她母亲,只有这个愿就太小了,以下她要发的才是大愿。

  “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对空中说,是向十方诸佛说的。“十方诸佛”是指普遍的意思,不只清净莲华目如来一佛,而是十方的诸佛。“慈悲怜悯我,听许我给我母亲发愿。假使我母亲,从十三岁报满之后,再不受三涂了,永不为下贱及女人之身,能够永远的再不受这些罪业。”

  “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

  我愿意度一切的众生,不论未来百千万亿劫中,所有的这些世界国度之中,所有的地狱,乃至于在三恶道受苦的一切众生,我誓愿把他们都救出来,令他们离开地狱恶趣、畜生恶趣、饿鬼恶趣。

  “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这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众生没有度尽,我就不成佛。在久远劫来,就发如是大愿。这个愿,我们每天做功课的时候都会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个是度众生,一个是成佛,每个人都会念,念到成了口头禅,效果就不大了,必须动心!怎么样叫“动心”呢?就像你碰到危难了,在最危险的时候,那时候想起三宝来了,想起佛来了,所发的愿。

  我们都发过这个愿,因为大家做早晚课时都会发,天天发,效果呢?这就是发心的诚意,乃至于发心的愿力,是不是精诚?是不是从自己的心发出来的?在念佛,知道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发愿也是,要念念从心里发愿,你这个愿永远不要离开你的思念当中,随时观想这个愿,这样效果就大了。

  我们虽然不能够发那么大愿,但是我们天天这样的随着发愿,将来也一定能满愿的。但是从现在就得这样做,不要等到将来才去做,将来我们就不知道了。

  “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今生你等着,没有什么可以等的。你一天多念一遍《地藏经》,多念千声圣号,你就积累了。这就是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定自在王不是问佛,说佛这样赞叹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发何种愿?佛就跟他说了:“发度尽众生的愿,‘一切罪众都成佛了,然后方成正觉。’”

  从前有一个道友,我们两人都住在上房(方)山。他住在地藏殿,我住在一斗泉(就是那个洞的名字),他来看我的时候,我跟他说:“你一天都在拜地藏王菩萨,这火你消得多了,我就不行了。”他说:“我成佛一定成在地藏王菩萨前头,你成佛也一定成在地藏王菩萨前头。”我说:“你怎么知道?谁给我们授的记?”他说是释迦牟尼佛。我说:“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说的?”他说:“《地藏经》里地藏王菩萨说的,一切罪报众生都成了佛了,他才成佛的,我们两个不都是成佛成在地藏王菩萨前头去了。”我说:“这样我可不敢承担,那还得看修行。地藏王菩萨度众生,无生可度,看到的都是空的,他不着相了。我们现在一着相,早超过他度的范围了。”他说:“不!你没有这个信心,我有绝对的信心,你成佛一定成在他前头。还不只成在他前头,我在普贤殿也住过,我也成在普贤菩萨前头;因为普贤菩萨永远要当菩萨,他的十大愿不容易满啊!”我说:“好吧!四大菩萨永远都不成佛,他们就是成佛了,还是得回来度众生。”

  这虽然是开玩笑的闲谈,但有一定的道理。现在大家都自己庆幸,我们成佛都在地藏王菩萨前头。我们现在念《地藏经》,称地藏王菩萨圣号,他要把我们都度尽了,他才成佛。但是你可不要等着,这中间恐怕还是要受苦的。要精进一点,否则容易产生懈怠心。

  “发誓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言: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

  她这一发愿相应了,一感就应,是真正的相应。清净莲华目如来就告诉她说:“你这么样发愿是大慈愍,为你母亲发的这个愿是最大的愿了。”像我们有人就想起要怎么为妈妈免难,就没有想到为别的众生免苦。所以我们打佛七也好,做佛事也好,你用心时不只要先想到你妈妈,还要想到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你的父母。

  无量劫来,乃至于我们的冤亲债主,不只要迴向给我们的父母,就是跟我们最有仇的,感觉上跟你最别扭,这个人最整你害你的,你发愿先度他。这样的坏人让他不要在这世界上了,让他成佛!成了佛了,他就再不坏了。你度一个坏人,比度一万个善人还好。这个发愿是对所有众生发的,所以清净莲华目如来就赞叹她说:“你给你母亲发这个大愿,从这个愿里,你母亲就已经免难了。”

  “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清净莲华目如来看她的妈妈,在十三岁以后死了,舍了这个报身转世做修道者。“梵志”是印度的学者,学什么的?学清净行的。“梵志”就是志向要生梵天。做了“梵志”,寿命百岁,之后就生到无忧国土,那时他的寿命就不可计劫了,不是以时间来算他活多少年。不知是生到极乐世界,或者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那个时候他生的净土叫做“无忧世界”。

  “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这是说她妈妈。因为地藏王菩萨发这个大愿,她妈妈得到什么好处了呢?得到了十三岁寿命舍完了,生做梵志,寿命百岁;乃至梵志的寿命尽了,又生到无忧国土,那时的寿命就没有穷尽了;一直到成佛,成了佛之后度一切众生,所度众生的数量多如恒河沙数。

  这是地藏王菩萨过去的故事。如果大家想对道友讲,不要按经上讲,就跟他讲故事好了。你说:“我给你们讲一个人,这个人他怎么发愿,他过去怎么度他妈妈。”你把这个故事给他一讲,他认为很好,他也会发愿的,他要度尽众生。就是把这种好事都让给别人,你随缘这样子做,你就是弘扬地藏法门了,你就是在实行地藏王菩萨的愿。他的目的是在度众生,你常常劝人家这样做,不也是在度众生?不一定非得要讲经,或是郑重其事的才算是度众生。

  有一个弟子,他在工厂里,劝了很多人信佛了。虽然是个小工厂,反正见了一个劝一个,见两个劝两个,这个功德是无量的。你说没有看到功德利益,这是不可见相的,不一定都会看到。也不能说你现在就受,因为你现在有些困难也不见得会解决。就像那个罗汉福度光目女,光目女求,也不是现在她妈妈就会怎么了,但是脱了地狱了,生做一个下贱人,十三岁就死了。别看眼前,等以后就好了!生为梵志了,以后就逐渐学道了,到无忧国去了。应当这样看。

  “佛告定自在王: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是。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这个故事讲完了,佛就跟定自在王菩萨说:“你知不知道,那时候的罗汉是谁?无尽意菩萨是。光目的妈妈是谁?就是现在的解脱菩萨,还没有成佛,现在也都在这个法会里。光目女就是地藏王菩萨。”

  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雨很大,大家还是来了,就是一念心!这种道心,会有感应的!有些问题不要看得过深了,我们把它现实化,就是看成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把它融于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经上教导我们的,都要求我们把它连系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有什么具体困难、有什么苦难,都可以这样求,求的时候你要发愿。像光目女说要度一切众生,这只是个愿,她当还是个女孩子,但是这个愿可以导致她行菩萨道,因为她今生发愿、来生发愿、生生发愿,永远不停歇的发愿,永远不停歇的度众生。

  我们的眼光不要看得太浅近了,不要看一世、两世,更不要看我们现在当前的富贵、贫贱,不要注意这个。要注意什么呢?现在众生的火难。我们时时的发愿,念经也好,念佛也好,希望这一切火难不要发生,乃至于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有多少力量尽多少力量。我们信佛的是这样,但是不信的就幸火乐祸,如果哪里打架,看热闹的人多得很。听说哪儿发水火了,他就说:“我早就知道它该遭殃。”他哪儿知道了?看人家地震了,他自己的没塌,他很高兴幸免了。现在很多人都幸火乐祸,这也是愿,不过,是恶愿。就冲这个愿,非下地狱不可,不管有没有做,这比你亲自杀一个人恶得多。

  我希望我们的佛弟子,凡是听到《地藏经》,大家都发愿,愿这个世界消除火难,听到哪里有火难,你马上就迴向,你念十声“地藏王菩萨”也好,念一部《心经》也好,就只要几分钟,效果如何,你不要问。为什么呢?这个效果是你所看不到的,你周围的气氛也都不同了。

  “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我们的现在世就是佛在忉利天说法的未来世,从现在起,未来的未来是很长远的,未来的众生也是无穷无尽的。

  “有”,这是专指做恶业的,善业的不在此限,不论男人、女人,不行善、行恶的人。

  “不行善者、行恶者”指意业,甚至于不信因果。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不信因果,如果他认为做恶要偿还、有果报的话,他就不敢作恶,他要是相信未来还要受多少劫来还这个罪,就不敢造恶。他只顾到现时,从事枪杀、盗窃的人,是不相信因果的,如果他相信恶业因果,就不敢做这些事了。

  因此,这些不信因果、邪淫妄语者,邪淫是身业,妄语是口业,两舌恶口是口业,邪淫就是滥交,不是夫妇关系;妄语是说瞎话,这里有深、有浅,有大、有小。罪恶也有大小,最大的妄语是欺骗人家的钱财,欺骗的方式不同;或者迷惑众生,或者说自己得道了,这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也有,说自己得了什么神通,证了什么道果,这种妄语是大妄语,不是我们一般的说瞎话,这都叫妄语。

  存心欺骗人家是有目的,为了名闻利养,这种妄语都算是。两舌是挑拨是非,当彼说此,当此说彼,这种罪要受什么果报,到后面看地狱的名字,就知道了。当时说话没有想到后果,如果人人想到两舌要割舌头,要下地狱受无量劫的痛苦,再也不敢说,既使要说也会考虑一下。

  恶口就是说粗话,对人家说粗话、毁谤大乘,这是指经典而言,不知不觉就犯了。我们学显教的毁谤密教,学密教的毁谤显教,学净土的毁谤禅宗,学禅宗的毁谤净土,乃至学法相的毁谤法性宗,总而言之,都是毁谤之类。乃至于此经上说,诵《地藏经》功德相当大的,你却说没有功德,或者见人家诵经,想尽种种方法破坏人家,这些罪都是恶业,而且是重恶业,一定要堕亚恶道。

  趋向于恶趣,这个恶趣是指地狱道而言,假使造了这么多恶业,一定要到恶道受痛苦。在现生当中,我们也造了很多错,大小都有,甚至于自己犯了罪还不知道,没有认识到,也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在还没有受报以前,如果遇到一位善知识,对佛法能有深切的了解,能应机帮我们脱离苦海,都叫善知识,意义是很广的。

  “劝令一弹指间”,时间很短的意思。劝你皈依地藏菩萨,你造了这么多的罪,将来的后果一定不堪设想,最好皈依地藏王菩萨吧!但这不见得一定有效果,看见造业的人去规劝他,即使是你的六亲眷属,乃至于劝你的父母、先生、太太都不见得生效。因为他不信因果;相信的人,弹指间皈依,就解脱三恶道报。像我们念了很多《地藏经》,天天称诵地藏王圣号,当然没有事,一定可以脱离三恶道。但是如果一边讚欢佛,一边在做业,我想我们都如是,天天在犯,一边念经、拜佛、拜忏,一边两舌、恶口、妄语,还有门户之见,皈依这位师父,说那位师父不好,随便说一说,你还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这就是毁谤大乘,无论谁这样说、这样做,就是毁谤大乘。

  如果你真的悟得了,无我了,人无我,法无我,证道了,不是存心毁谤他,也不是存心去破坏这个法,目的是想对当前的机,救度他,你能有力量使他入道,这就另当别论。如果你没有这种本事,也没有证道,以人我之见,毁谤这个法那个法,这都是错误的。修《法华经》的,说修《地藏经》不好,修《地藏经》的毁谤修《法华经》的,这种罪过很深的。因为,你毕竟还没有成佛,佛不是这样说的,大菩萨也不是这样做的,文殊、普贤都是互相赞欢,没有说你不如我。记住,这样会在不如不觉当中犯了很严重的五逆罪恶,破坏大乘,不过只要你有深切的信心,造了这种罪,就皈依地藏王菩萨忏悔。

  在《地藏经》中特别推崇地藏王菩萨功德,造了五逆十恶的罪,一弹指间皈依地藏王菩萨就可以解脱三恶道报,不堕三涂;但是必须相信因果,因为相信因果,你的心念就清净了,随顺法性而说。如果你不做这些业,反过来就是善业,十恶不做,就是十善,恶业也是性,什么性?秽性,心里不干净,连性体也不干净。习性的性,是我们原来本具性德的性,那个性也没有染污,也没有清净,这里是说习种性,现前的。一个是能藏的,一个是所藏的,能藏的就是这些业,所藏的就是清净的心,净心做的都是净业,污染心做的都是污染业。因为心是主体,要做什么事,不能离开你的心,不能离开意念、思惟。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因为地藏王菩萨在过去发了很多利益众生的大愿,假使在今生,有的众生皈依他,仗他的力量消除了你的火难,不堕三涂,因为一皈依地藏王菩萨,你的心就净了,秽业就消失了。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只要你一弹指间念一声“南无地藏王菩萨”,并且能诚心,制心一处皈命敬礼,或瞻礼地藏菩萨的相,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功德,或供养香华,诚心供养菩萨种种珍宝。不过这就随意了,因为大珍宝,穷人是没有的,一般家庭吃饭前,最好是中午那一餐盛点米饭、菜供在佛像前或菩萨前,这都叫供佛。心到佛知,我们至诚心归敬,佛菩萨都明了的,一切护法神也明了的,这是表达自己的心,这就不仅仅是免除三涂之难了,在未来百千万亿劫中,从你现在至心恭敬起,经过百千万劫那么长的时间再不受三涂苦了。

  “常在诸天受胜妙乐”,享受天福,光是乐没有苦,所有圣人看见天人还是苦,为什么?因为还是属于分段身,百千万亿还是有尽的时候,还是一段一段的,但天人本身不觉得苦,假使天福尽了,百千万劫的时间到了,福德的力量就尽了。

  供养地藏王菩萨的福德,还是有时限的。因为这不是证得的,也不是种性的。天福尽了,享受人间的福德,到人间为国王为将相,功德福德无量的。福德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能知宿命因果,本来有宿命通,能知道过去百千万亿劫中,从什么时候发心供养过地藏王菩萨,经过了百千万亿,这么长的劫分,完了在天上享乐,乐享完了又到人间。他如果知道宿命因果本末,还会造恶吗?他会继续为善,重点在此。也就是说他的恶止了,他能继续为善,福德又增长了;闻法之后悟解,悟解后修了道了,断了人我,证了阿罗汉果;了生死,六道不轮回,如果发了大菩提心和地藏王菩萨一样的,这样就无穷无尽了。

  现在大家不知宿命因果,如果知道,就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有了智慧,也绝对不会造业。如果大家认为我有钱了,生活好了,不造业了,那就相反了,生活愈好愈造业。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只是脱离三涂,不受苦了,还要享乐,但皈依的方式、情景不一样。前面是弹指皈依,这里是至诚皈敬,还要瞻礼赞叹供养。如果读过〈普贤行愿品〉,皈敬赞叹供养,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三个愿,皈敬不只是皈依一位地藏王菩萨,也不只是一尊菩萨,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无穷无尽,这样的皈敬,这样的赞叹、供养,同时把自己化现无数身在那里礼敬,乃至于世间所有的事物,想到什么,就供养什么。

  如果这样用心,走到花店,用你的心力把这里的花移去供养佛菩萨,这就是普贤菩萨的供养。如果扩大一点,那不只是未来百千万亿劫,也就是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劫,而且你本身就是地藏王菩萨,这样的供养,供养自己,供养无边的身云。

  所以端看你怎么用心,也就是指我们现在凡夫的一念心,你一天当中是怎么想的,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也不需要打卦、算命,这些经上,都告诉你了,只要一念间就行了,一弹指间皈依就脱离三涂了,如果至心诚恳的念一部《地藏经》,经经都是互通的,或者念〈普门品〉、〈普贤行愿品〉、《金刚经》。每部经典都是相通的,就看修行的人,受持读诵的人怎样用心,把孩子、父母都观成地藏王菩萨,我替他们服务的,跟给地藏王菩萨服务的,一样是通的。

  地是心地,性是藏性,人人都有心地,都有藏性,你供养谁都一样,不过这种境界、这种观不容易修,你临时想一下都行,如果静下来十分钟都可以,如果你赞叹一切佛,赞叹一切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菩萨都可以。

  我这样是开阔的说,刚才那段经文是局限的,你要是这样来讲因果,这个因所得的果就不可思议,最后就成就佛果。如果你一天就做家事,每月拿点工资吃饭,有空就随便念念经,你的功德很小。要是把它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把他变化一下,反正都是想,为什么不想好一点,大一点?你的心愈开阔愈好,总比想烦恼好,烦恼到这里来就会产生变化,烦恼到这里也变成智慧了,烦恼即菩提,涵义就在此。

  如果你一天到晚在想烦恼,你的一点经历或皈依地藏王菩萨的功德也变成烦恼了,你正在念经,家人打闲岔,心里过意不去,刚拿起经本,家人就来了,你就做烦恼想?应做智慧想,这下刚好,他也得到好处了,就给他回向一下,千万莫作烦恼想,就看你的用心怎么用。所以要是能至心归敬瞻礼赞叹供养,当然要得福报,不要求世福,也不要求天福,而是要求智慧,求佛的福德,把这个百千万劫在天上受胜妙的福德布施了,这就叫布施。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

  这段经文是定自在王请佛说地藏王菩萨过去的种种功德,利生的行门。佛就说了,说地藏王菩萨就有这么大的威德力,有这么大利生的方便善巧,使众生得到很好的利益。

  “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佛对每一位菩萨都嘱托他要去流通《地藏经》,应当把地藏王菩萨利益众生的事迹向一切众生宣传,“广宣流布”,广者是无限量的意思,宣是宣扬,流布是流通,不让它丧失,永远流布人间。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愿不有虑,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

  定自在王在佛嘱托之后,就向佛发愿表白说,世尊不要为这件事忧虑,现在在这个法会上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大菩萨,摩诃萨是大的意思,必能承佛威力,一定仗着佛的力量“广演是经”,到处宣扬《地藏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应为广宣流布一切法界;“广演是经”是普遍性的,阎浮提为重点,前面佛说阎浮众生,性识无定,恶习结业,所以提出“于阎浮提,利益众生”,因为阎浮提这个地方的众生性识无定,造恶业的多,行一点善事,又去做恶,因此着重于南赡部洲。

  “定自在王菩萨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第四品是定自在王请佛演说地藏菩萨的功德,现在说完了,他是当机众,佛的解释也圆满了,定自在王也发了愿流通这部经,便向佛合掌恭敬顶礼而退,不在当机演法的位置上了,他退下去,四天王又请法了。

  “尔时,四方天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四天王怀疑说:“地藏王菩萨有这么大的愿,早该把众生度完了,为什么还有众生没有度呢?现在度不尽又继续发广大誓愿?惟愿世尊为我等说。”

  四天王是忉利天之下,在须弥山的山腰,属于善神,是拥护四大部洲的众生。他们住的地方是由他的福所感召的,比在人间好多了。但是他也在地表上,并没有脱离地表,忉利天也跟人间相连接的,他住的地点和《弥陀经》上所说的也差不多,也有七宝池、七宝宫殿、七重栏楯、七重宝铃,这是他福报所感的,也是很好的,但是跟极乐世界不能比,极乐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化现的。

  四大天王分东西南北,东方表金色的持国天王,南方是表琉璃的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水境宝城的多闻天王,四大天王管四大部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四大天王以北方的多闻天王为主,也是有一个领导人物。

  四天王又从座起,把心里未了然的事请佛说一说,他们认为,以地萨菩萨这么大的神力度众生,该度得差不多了,为什么现在又发愿要度呢?“惟愿世尊为我等说”,这一段经文是以四天王为当机众。

  “佛告四大王:善哉,善哉!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

  佛是只要有人请法就会说的,慈悲为怀,赞叹他们问得好,因为这种怀疑一般众生都是有的。“善哉,善哉!”即称扬他们问得好极了。“吾今为汝”,我现在在忉利天的会场当中,及现在未来的天人众等,也有些没有到会,像人间的四众弟子就没有到会,也没有阿罗汉,这里都是地藏王菩萨所教化的,还有十万菩萨。

  所以佛说完之后,就是利益这些现在和未来的天人。未来的要靠传播,《地藏经》的流通,广利益故,说地藏王菩萨在南阎浮提六道轮回度众生的生死道中,怎样度、怎样慈悲哀悯。慈是给他快乐,哀悯众生受苦,给他一些快乐,怎么样叫慈哀救拔呢?像我们发生了困难,希望有人拯救拔我们的苦,给我们快乐,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方便的事太多了,各个菩萨所用的方便法门也不一样,在《华严经》中说无量亿的方便法门,如恒河沙的方便法门,每位菩萨用的方便法门太多了,我们有时认识不到。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

  “唯然”就是答应的很快,“佛跟我们说的太好了,世尊,我们极欢喜听一听。” “愿”就是希望之意,“乐”就是很快乐,佛把地藏王菩萨为什么又发愿的原因跟四天王说。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这是前面说的那个四重大愿,做长者子、做婆罗门女、做光目女都是发了愿了,一次发一次愿度脱众生,犹未毕愿,到了现在那个愿还没有满,为什么呢?为了哀愍救济,这个世上受罪苦的众生,不只现在,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在未来无量劫因蔓不断,像藤似的,一个跟一个不中断,因果相续,众生的业缘,永远不尽,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又发重愿,又再发愿。

  现在这个世上的火难,我们总想有清净的一天,可是永远清净不了,现在水火、火火,好多战祸,也是永远没得完,众生业无尽,所以他怎会不感果呢?地藏王菩萨的愿永远满不了,不只如此,观世音菩萨的愿,普贤菩萨的愿乃至一切诸佛的愿都如是。

  我们看到听到这些事就发愿,发愿不是空的吗?现在是有点空的,但你发这个愿有一定时间,就不空了,因为这愿的本身就使你的心清净了。你发一愿就清一愿,就有利益众生的目的,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有些愿,现在是空的,将来会不空,你的愿不会虚发;但是发恶愿也是不空的,也是不虚发的,你想整人想害人,那个愿也不虚的,来生遇到时会现前的。

  为什么见到一个人不知不觉感到特别讨厌,产生极大的怨恨心,这是前生宿业牵连的。人家对你也是这样,无缘无故给你两枪,你要想到因果,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你欠他的,现在新结的冤业也有,过去没有,那他欠你的,将来再还你。有恶怨有善怨,缘也有善有恶,正因为如此,这两者是相聚的,见了谁都喜欢,把你的冤家当父母一样,那冤家就化解了,再不会冤了,如果你生起欢喜心,他再怎么生气,火也发不起来,这是很有关系。

  “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以下就开始讲地藏王菩萨善巧方便的方法,地藏王菩萨化导众生,现在特别注重娑婆世界阎浮提,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恶业特别重,而且地藏王菩萨发愿,特别着重在这个世界的众生,所以说地藏王菩萨跟此土,也就是指娑婆世界的南阎浮提,因特别重,缘特别深,所用的教化方法也有百千万亿方便。应以何身得度者就现什么身,这是一种。应以何种法门得度者说《地藏经》,这也是一个法门。

  《地藏经》还有示凡的作用,像在安徽九华山,那是地藏王菩萨化身以此为方便。地藏王菩萨到了北京拈花寺,遍融老和尚是他的化身,他又以打扫清洁为方便,专门打扫寺院的厕所,谁又想到这是地藏王菩萨来做的打扫清洁,到临死时,他现个神通,才知道这是地藏王菩萨化现的。

  至于说百千万亿方便,他到这个地方是什么目的,化度那些人,因为我们不在,像在九华山,到了现在还是利益很多的人。凡是朝山的,到那里去礼拜地藏王菩萨的,都会得到一定的好处,乃至于这尊地藏王菩萨像,我们在这里学习《地藏经》,烧香供养,恭敬礼拜,就这么一念之间就脱离三涂苦了,这就是地藏王菩萨的化身,百千亿的方便。

  既然是方便,对菩萨就没有约束力了,菩萨利益众生也是没有拘束的,他的意念是要度这个众生,要度他,乃至示现种种方便,这是没有拘束,没有限量的,示现同事,是女的他就示现女的,是男的就现男的,做生意的就示现做生意的,要度他,你必须跟他建立因缘,无缘还是度不起来的,怎么结缘呢?现在你念念《地藏经》见了地藏像,问讯问讯,磕个头,烧支香,这个缘就结下了,地藏王菩萨现身就会度你。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佛就对四天王说,千万亿方便是指哪些方便呢?“若遇杀生者”,地藏菩萨要是碰见杀害众生的众生,打猎的猎夫,做屠宰业的人,就说宿殃短命报。你今生杀别的众生,来生会经常害病,寿命不长;因为你短少了别人的命,自然感果,也受短命的报。这还不是还债,你欠命债,还得还,短命报只是一种华报的果,容易生病都是华报,还不是因报;因报是你必须杀那个众生,还那个众生的命债。要是遇见杀生者,就跟他说这种话,但是必须要有善巧方便,不可以直来直往,说法也得看情况,人家要听,你给人说,人家不听,你勉强他是绝不可能的。得他自己发心,而且要有因缘,这样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复杂,千头万绪。所以说法要有时机,示现善巧方便得示现爱语说,你度他,得先说好话。

  “若遇窃盗者”,偷东西呢?你跟他说莫要偷人家的,偷人家的要受穷,要受苦,为什么现在有穷有富?为什么别人有钱你没有钱,为什么同一个行业,人家做就赚钱,你做就赔钱。我们经常讲机运,巧合,那个机遇关系大的很,前脚走慢了一步,穷就赶上你了,你还是受穷,走快了,穷在前面等着你,你到哪里就穷了,这叫机缘。业果不失,你偷人家的,总想占人便宜,总想多得一点,愈占愈穷,这类事太多了。

  “若遇邪淫者”,雀、鸽子、鸳鸯是飞禽小动物,有些人讲情爱?就拿鸳鸯做比喻,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变成蝴蝶飞起来了,好像很好,大家想一想,做人好还是蝴蝶好?

  “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

  “若遇恶口者”,这是说口业,口有四种业。现在为什么有家庭不合,一天到晚在吵架,在美国都是夫妇两人,在中国大陆是大家庭,几代人在同一个地方住着,经常吵架,为什么呢?过去的恶口业造太多了,口里总是不干不净的,说话总带脏字,这好像是一个地方风俗习惯的恶口,乃至说很多脏话,各个地方都不同。

  “若遇毁谤者”,你觉得今生做什么事,总是闲言闲语是非很多,这是你过去毁谤人家太多了,前面说两舌,在张三面前说李四,在李四面前说张三,到处挑拨。要是知道这种因果,记得不要随便开口骂人,说不清净语言,一定会遭报的。要是毁谤三宝,更不用说了,但那不在这之内,而是犯五逆了。

  众生赞叹随喜的业不大成熟,人家一说谁好,他总要挑点毛病,就连出家人也一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乃至于做一点小事,看见什么都随喜一下,这个世界虽然说怎么坏,我看好事还是很多。你一天当中所收进来的随喜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无量,乃至一点小事,法会也好,做佛事也好,帮助人也好,随便一点,要随喜人家功德,说:“我很高兴!我赞叹随喜!”这功德不可思议,都成了你自己的,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成了你自己的,你不是缺功德吗?他做即我做,但是要毁谤,他非即我非。

  看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永远成就不了,在你的思想意识中,尽是坏东西,还清净得了吗?你的心就污染了,同时要遭果报,没有舌头,说不出话。现在口里总长疮,舌头总是烂的,有时是火大,知道了自己要注意一下,随喜功德占的便宜最大,特别是随喜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菩萨时,都在度众生,你用不着看见,你发愿就好了,随喜功德,照着〈普贤菩萨行愿品〉,观想现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说法,你怎么不随喜一下,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说法,你常随喜一下,十方法界一切诸佛都在说法,为什么不随喜,反而一天到晚睁着眼睛看众生的过恶?所以要注意,不要毁谤别人,要称扬别人,一个人能生存必定有他的好处,你就随顺他这一点,他有一点好就可以,你就会积福了。

  “苦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

  “若遇瞋恚者”,瞋恚就是发火、发脾气,家中都有照相机,当大人小孩发火时,把他照下来洗出来看一看,都是横眉竖眼的表情。人的像貌本来很好看,但是一起瞋恚心,马上就变了,对人常起瞋恨心是不好的,果报是什么呢?一者是引火烧身,瞋恨就是火,你看他脸红的,自己烧自己身体,一发脾气心就乱了意,做什么事都会慌乱无章的。在愤怒之下,千万不要处理什么问题,绝不恰当,也容易自杀。死了还要受报,要下地狱,地狱的那些火都是发脾气所发的,瞋恚就是业障大,这样生了变成人,像貌一定不好看,那么丑谁看了都憎恶,或者残废或者聋子,反正六根不全,这是瞋恨的果报。假使来生变人,还得经过地狱无量劫的时间,所以千万不要发火。

  自己心里要时常观察,怎么对付瞋恨心呢?对一切人慈悲,像弥勒菩萨就是慈氏,他不起瞋恨心,总是笑呵呵的。

  “若遇悭吝者”,悭吝,就是不肯布施,碰到穷人跟他讨钱,他的脸马上挂下来,佛弟子千万要慈悲,也有骗人的,但你给他的时候,你是行菩萨道的,你管他是什么用心呢?没有带钱,你也高高兴兴、善言巧语的安慰人家,你见到穷人就瞪眼睛,那你永远也富不了,要想发财就要布施,来生就真发财了。悭是悭贪,吝是吝啬,要是遇到贪吝的,来生要想求什么事都不成,今生你贪求吝啬,来生你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如意。

  “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

  “若遇饮食无度者”,一天到晚的吃,小孩子除外,因为他还不知道。有些成年人见到什么就想吃,肚子虽然不饿,就是嘴馋想吃,和尚过午不食,是不是怕来生得果报?是要减少饮食。佛教中说比丘有病,当减饮食,若有了病少吃点,病自然就好,这叫饥饿疗法。饮食无度是贪吃,吃得咽喉生病,吃不下去,想喝水没有,想吃饭没有,到地狱去,想吃烊铜灌口,饥火烧身。饮食不要数数无度,一天三顿饭,也有因体力劳动,多吃一、两顿,但这都是不好的。

  “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火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

  这里说的很复杂,各种报感的果都不同,为什么有那么多地狱呢?这是杂报,因为你生前所造的业,所以感什么果。

  “若遇畋猎恣情者”,“畋猎”是指打猎的,这也是一种习惯,有的以此为生,打猎有几种情况,拿枪打的、做陷阱的、用弓箭、石头,还有用树的,使被害的兽类产生惊狂恐怖感,来生所感的果,像有很多疯子突然惊狂,乃至于丧失性命,这和过去的业有关,因为过去造的业成熟了。

  “若遇悖逆父母者”,对父母忤逆的,这就很多了。悖者,即违背的意思,总是爱顶嘴,不顺老人的意思,特别对父母年纪大的,总认为他不合实际,做事不是那么灵巧,很多子女对父母教育的话都不爱听,这要受天地火杀报。各种的自然火害,如水、火火、地震、战争的火害,你总是赶去受,这是你过去的业驱使你的。

  “若遇烧山林木者”,烧山林木者,犯的人不多,得住在离山林近的,烧山林木会烧死很多众生,除林木之外,所得的果报是疯狂,也就是心迷了。

  “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或再嫁再娶的,对人家带来的孩子不好,遭的果报是返生鞭挞现受报。

  “若遇网捕生雏者”,这和畋猎是一个类型,打鱼、捕鸡所得的果报是骨肉分离报,自己的至亲眷属经常不能团聚在一起。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痖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汙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这一段是说明杂报,因果业报很杂的,没有专指那一种说,这里说的名词都是伤害众生生命的手法、工具。

  “若遇汤火斩斫伤身者,“汤”就是滚水、沸水,这个水虽然不是火,但烧滚了,可是跟火一样的,到下了地狱受果报时,把油烧开了,把身体沾油或滚水也能浇烂了,或用刀斩脑壳,“斫”即挫的意思,把刀来回锯的意思,不管汤也好,火也好,刀也好,伤害众生生命时,会轮回递偿报。

  你用什么方法害别人,将来你受报,就要受什么法子的苦难,所以下地狱有种种名词,就因前面这些杂报的因果而来。“斩”即斩脑壳,“斫”就是肢解四肢身体的意思,砍手、砍脚、四肢受轮回递偿报,将来你要还给人家的时候,你应如是还。《楞严经》中说:人食羊,羊食人。人死了为羊,之后又被人吃,这是还报的意思,我们没有神通是不知道的,只能看见眼前的,有了神通就能认得到了。

  以前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掌祖师为什么要说相命、批八字呢?因为他受了好处,有一个相士跟他说:“师父!你的寿命不长了,只有三斗米的命。”因此,他就到一个经常供养他的施主家中,他对施主说:“你不要再请我吃斋了,给我三斗米好了。”施主很奇怪说:“你要三斗米做什么?”他说:“我的寿命只有三斗米的量,我受你一顿斋饭差不多就去了一半了,你给我三斗米,我回去慢慢吃,慢慢用,将来或许会修成道业也不可知。”施主就给他了,他背回洞里去,在山上修行,每顿饭饿的不得了,就用舌头舔,手掌到米里沾,沾了这么一掌,就算吃完了。

  有一天,他这么一沾一沾的,等到三斗米尽了,他的寿命已经变了,道业已经修成,有神通了,于是他写了一本相书,说相命不一定准确,他又到施主家中去看,他这三斗米吃了很长的时间,刚好他的施主结婚。他在门上一看就哭了,旁人不太欢喜,向他说办喜事,你怎么哭了?他说:“苦啊!苦啊!”旁人问:“那里苦啊?”他说:“可叹众生苦,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我这是解释《楞严经》所说的,即交相食着还报,解释轮回递偿报。你吃他,他就吃你,汝负我命,我还汝债。因此说长劫轮回,在六道轮回经过多少劫,就是这么冤冤替偿,经百千劫这样还报,这叫轮回递偿,都要偿还的。 “若遇破戒犯斋者”,破戒,大家受过八关斋戒,戒就是八戒,斋即吃饭,斋者,期也,有一个时间的界限,过午不食,这叫斋。若是破戒,犯斋者将来受饥饿,因为变成禽或兽,没有定量也没有定顿,遇到了就吃,没有遇到就没得吃,要是受报成了老鼠,可就倒霉了,老鼠吃的可就没有固定,而且最讨人厌。或者变成蚊虫,臭虫,这都不一定的,因缘果报没有一定的。

  因为你破戒犯斋的缘故,就说禽兽饥饿报,这是佛对四天王说的,说地藏王菩萨在因地中行菩萨道度化众生时,就说这些法,让你持清净戒,不要破戒,也不要犯斋,受了就要受持,如果你无力负担、怕犯戒,就不要受。

  “若遇非理毁用者”,这里专指三宝、常住物说的,你没有得到允许来取用是不可以的;或在三宝寺庙中把三宝的物损坏了、打破了,你要赔偿的。没有要求你赔偿,你也一定要赔;属于三宝的一草一木都要慎重,都有因果的。假使得到准许,可以用,或者寺庙有些东西要毁坏建立新的,这个不算,这是开缘。不合理的就要犯罪,要受什么报呢?今生来生所求的都不能满愿,资生四具,衣食住行求的都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或者短缺,或者绝对没有。

  “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贡高我慢,每人都有自尊心,这是好的,但我慢是不好。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强,轻慢别人,抬高自己。我慢还有多种形式,有些人自己不如人,例如看见别人当博士、硕士,他自己连一个学士也没有,这种忌妒心里产生了,但是他还要我慢贡高,博士有什么了不起,这种例子很多。

  像我们在大陆,住在南普陀寺跟厦门大学住在一起,看见小贩骑着车挂个筐,卖点青菜什么的,大学门口有位教授跟他买青菜,大概争执价钱,这位年轻人说了些很不好听的话,说:“你买得起不?连这点青菜钱也磨菇个老半天,你到底是买不买?你那些知识有什么用!”就把那位老教授挖苦了一顿,我在旁边听了心里很不舒服,老教授叹声气就走了,他可能连中学也没有毕业,太不礼貌了,还认为自己很高,他如果有高学历还可原谅,但他根本不高,自己不高却总要比别人强,这是一种贡高。

  还有,例如我们修行的人,学佛法的人,本来就不高,你也不知道也不去问,总觉得问人好像是耻辱似的,或同参的道友,自己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或自己没有得道的,或没有证得圣境,产生感应,却说自己得到,这是很危险的,这是犯大妄语戒。

  贡高有多种多类的形式,不过总要谦虚卑下,这个卑下不是说我比人家矮一等,要把一切众生当父母想,这是大菩萨的用心,我们恐怕做不到;但不要认为自己总超过人家,明明自己不行,还以为自己很高,这都属于我慢;你越是瞧不起人家,将来受报越是做下贱的工作,给人当佣人,反正总经理、董事长没有你的份,顶多打工而已。这还是好的,卑使下贱比这个还不如。

  “若遇两舌斗乱者”,也就是挑拨离间,前面是说喑哑,这里说无舌百舌报,无舌即生生世世没有舌头,是哑吧,百舌呢?是舌多了不能说话,没有完整的舌头,很小很小的,发不出音来。

  “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邪见”就是看问题看得不正确,而且我见很重,坚持不舍,感的果报是生在没有佛法、没有三宝的地方,永远闻不到佛法,这种杂报相当的多,在经上也没有讲很多。到寺庙或道场中不要多说话;不要说这个道友、那个道友、这个师父、那个师父,这是很容易犯错误的。给庙发心做好事,用常住物要特别注意,要用得适当,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如不明白要请示。例如破斋,在庙中当然都有人管,他知道的。例如过午不食,庙中晚上是不该吃的,他就不会给你吃,如果他给你吃了,他跟你犯同样的罪,本来你吃是你犯罪,他给你也犯破斋了,两个人罪是相等的。

  不过佛法到中国来,好像不太注重这个戒,好多寺庙晚上都是公开用斋,除非学戒律的如宝华山,那是坚持过午不食,其它寺庙说是圣上恩准的。好多建庙的,是按皇上所开、是照国法,而不是佛法,但是在印度绝不行。

  还有,过午不食不只是佛教,修行梵行的也不吃,印度都是这样。乃至于外道,婆罗门也有行斋法的,也不吃。回教有斋月,他是白天不吃夜间吃。佛在世时,在印度的斋法,连婆罗门梵天,也学梵志,修梵天行的清境行,他们也吃斋法,这叫斋法,到中土来就不是普遍行的。之后中国的禅宗盛行,住在山里的老修行,不管白天黑天三天五天,他一出定了或用完功就要吃,用功时不论早上中午都不吃,出家人有些打净不吃饭,为了减少饮食,清洗肠胃,不但晚上不吃,中午早上都不吃,或者一天、两天、三天都不吃。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佛对四天王说,像上面都是阎浮提众生依身口意而造的恶,这是因,有了这个因,一定要感果。

  “恶习”就是恶作,由身口意所做的不恰当的事,就是不善,就是恶,看你的不恰当到了什么程度,所造的因大还是小,恶重、恶轻,所感的果也不同,为什么有这些恶因,还要造恶业呢?多生累劫的习惯事例,像说话带粗恶语,就是恶口,习惯了,那一方的风俗习惯就是这样子。像四川人叫别人是龟儿子,自称格老子,已经成习惯了,这叫“恶习”。因此习惯事例所组成的必然要做恶,虽然不是有意的做,也都是做恶。

  中国晋朝时代有一个五岁小女孩叫谢道韫,她没有学习诗词,作诗做得非常好,这是善业,善习。她父亲限制她不准她作诗,再做就要打,她记下来,早上起来,古来教育子女一定要扫扫地,洗碗扫地是必然的。五岁小孩起来就扫地,她一边扫地一边诗兴就来了,“慢扫庭前地,轻挪塞中箕。”她父亲在那里一听就跳出来,不要你作诗,怎么又作起诗来了!”她说:“分明是说话,又说我作诗!”这就成了很好的诗,很自然,这也是习惯事例。

  以前的刽子手,他的习惯事例是专砍人家后脑勺,在那里下刀,不论谁都先看你脖子怎么长的,他好下刀,这也叫习。还有马戏团中飞车走壁的,这叫惯例也是习,有些作恶的人虽然无心做恶,但做出来的就是恶,这叫惯例,虽是果报,但是轻微的,所以至心为上。

  “百千”是形容报应太多了,一个是感得了应,一个是报因。你因地感召你报得的应,受苦的应。“今粗略说”,佛对四天王说:“我粗略的跟你们说一点。”这就表示,如果详细地说,像这种身口意的业,恶习结果的还多得多呢!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这个业感就是你的业因所感的果报,在阎浮提这个世界的众生叫“堪忍世界”,“堪忍”是指在忍受苦的时候,能承受,他能够受苦而不求出离,而且连续不断的受苦,连续不断的造业,业积的太多了,苦怎么能得到了脱呢?这个是南阎浮提众生的特点,他的业戚差别相当多,对于这类众生,地藏王菩萨是百千方便而教化之,地藏王菩萨就说种种法门教化这类众生,莫要造恶,要转变你的习惯、习气。

  例如佛弟子都转变过去的习惯,上庙随顺做佛事,在家自己念念经修修观,多做利益人的好事,多做善人的事,逐渐的转变习惯,因为从心里想的就可以知道你所做的。如果常受三宝、十善业的熏习,不贪、不瞋、不癡、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杀、不盗、不淫,心里常如是想就变成善习了,地藏王菩萨教我们很多方便,这就是《地藏经》所说的方便法。

  附带再说一个,《优婆塞戒经》,优婆塞即近事男,这部持五戒的经说:报有四种报,笼统说就是果报,但是报有四种,第一种是现报,也就是你今生做的现,现就受报,现世现报;现在这个时候做的业马上就受报。第二种是生报,今生不受了,转一生;现在做的业今生没有受,那就等来生受。第三种是后报,今生做的业要经过三生,四生,五生或多生以后才受报。

  第四种有些做的业并没有报,什么业呢?像我刚才说的,说人家是龟儿子,那是无意的,虽然他自己恶口,对别人没有什么损害,只是说话占人家便宜,像这样不会受报。同样的,我们有些做的业不够,善业得有程度,无记业就不受报,不记善不记恶,详细说起来这个报太复杂了,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有的是将要受报的时候,他改了,而且特别的猛利,补过补的特别强,因为把业转了就不受报。报不定报,就像我们念地藏王圣号或念一部《地藏经》能得到好处,明明该受报的,转了,只是自己还不知道。平平安安的过这一生,不知今生要受什么报,但由于求佛菩萨加被,修行的关系,得到冥报,冥冥加持,不是很明显的,但是业转了。

  有一种业,你的报是非受不可,是定的,只是什么时候受,时间不定。报是定的,时间不定,因为你做的业力,这个报绝不能改,但时间能转化,也就是延到以后再来还,但这也得靠有定力,你做的功夫力,有一种时也定了,报也定了,又没有转变的办法,那就按时按业受报,绝对要受。

  所以经上教导我们,念了《地藏经》,供了地藏像,就不下地狱不堕三涂,这就是转业了。本来一定会堕三涂,一定要受报,但转化了,怎么转化呢?一者是地藏菩萨的加持力,一者是习力,恶习给善习,你这个报就可以不受,两种结合。还有我们正做业时,想杀害他,做到一半,后悔了,那么这个报轻微了,或者已经把人杀死了,后悔了,给他做法事忏悔,还他的债,这个命债是可以免除的。

  “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这一段话是释迦牟尼佛嘱咐四天王说的,说你们要护持一个国家,使这个国家没有危难,护持每一个人不令他迷惑、造业。千万别让造业的众生,让业来迷惑他,假使他受到业的迷惑,不知业的因缘怎样产生,不知怎样流浪生死,报是怎样受的,你们也要跟他说。这是嘱累四天王向众生说的。说这些众生做了那些业因,将来要受报的,这个报属于华报,完了一定要下地狱。华报就是现生受的转了,之后,你的业没有转重时,还是照样受,华报如欠命还命,欠债还钱。

  还有另一个罪,这是附加罪。你一定得下地狱。地狱出来或转畜生或转饿鬼六道轮回,这是华报,受完了要受地狱的果报,一到地狱就经无数劫了。所以报的因缘很复杂,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不停轮回,受的时间长的原因就在此,生天了或又到人间,因为有福报的关系。你的福尽了,在人间没有做善事,新的福还没有造又造了新业,那么你的福报尽了又堕下去了,又去流转了。

  “四天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四天王听了,悲叹众生苦,没有离开六道,众生造业只想快乐。快乐中容易造业,造业之后仍然堕落,一切业都是自做的。

  我们经常说地狱本空,为什么要受这么长的苦呢?心造的地狱本空,唯心造,自己做的自己受,我们说人间监狱是谁造的?自己造的,造了监狱就有人要进。法律是谁订的?人订的,这都是造业,以这种造业来制止造业,法律规定你不能这样做,维持一个集体的秩序,这也是造业。但是你犯法,又造业,业上加业,要受报了,就住监狱,这都是现世现报。做了业马上犯法,马上抓起来住监狱,监狱和地狱是相符合的,两情相依;但是你没有这个业,你没有看见,想看也不行,你要造了那个业,想不去也不行。

  所以人间的监狱,你也得有因缘才看得到,否则看不到。还有,监狱也是形形色色的,地狱名词很多,人间监狱的名词也很多,各国不同,监狱中编的房号也不同,有轻刑犯、重刑犯,待遇也不同,地狱中名词不同,受苦也就有差别了。因为众生造了那么多业,对号入座,哪一号就到哪一个监狱,不是这个号的,来也来不到,是这个号也脱离不了。有没有解脱的办法呢?有,到了地狱门口,念一声地藏菩萨圣号,那个地狱就空了,环境都变了,鬼卒也没了,地狱也空了,就生天了。地狱的这些名号是什么意思呢?是众生的业感,前面指阎浮提,不只阎浮提,十方法界都是这样,在中国有监狱,台湾也有,美国也有,十方法界都有地狱,不只阎浮提,那里都有罪业的,那里都有受苦的。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梦参老和尚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梦参老和尚讲阿弥陀经     

梦参老和尚讲大悲咒     

梦参老和尚讲大乘起信论     

梦参老和尚讲华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咒     

梦参老和尚讲普门品     

梦参老和尚讲普贤行愿     

梦参老和尚讲十轮经     

梦参老和尚讲四十二章经     

梦参老和尚讲心经     

梦参老和尚讲盂兰盆经     

梦参老和尚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地藏经》

白玛喜饶法师讲地藏经    

本法法师讲地藏经    

昌乐法师讲地藏经    

昌臻法师讲地藏经    

传喜法师讲地藏经    

达真堪布讲地藏经    

大安法师讲地藏经    

道心法师讲地藏经    

道源长老讲地藏经    

定弘法师讲地藏经    

东初法师讲地藏经    

佛源老和尚讲地藏经    

嘎玛仁波切讲地藏经    

光明禅师讲地藏经    

海涛法师讲地藏经    

弘一大师讲地藏经    

宏圆法师讲地藏经    

慧中法师讲地藏经    

界诠法师讲地藏经    

净慧法师讲地藏经    

净旻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宽运法师讲地藏经    

妙祥法师讲地藏经    

明海法师讲地藏经    

明贤法师讲地藏经    

能弘法师讲地藏经    

尼玛上师讲地藏经    

其它法师讲地藏经    

仁焕法师讲地藏经    

仁清法师讲地藏经    

圣一法师讲地藏经    

圣宇法师讲地藏经    

索达吉堪布讲地藏经    

体光老和尚讲地藏经    

悟道法师讲地藏经    

宣化上人讲地藏经    

印光大师讲地藏经    

竺摩长老讲地藏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