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第二讲--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宏圆法师所有开示-> 宏圆法师开示心经



 宏圆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第二讲


 下载DOC文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二讲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五重玄义中的释名,通过解释经的名题,对本经的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显体。

  显是显示的意思,体是体性,就是显示经的体性。经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名字,经的体性就像我们人的身体。如果人只有名字没有身体,那么张三李四就莫知所指,等于成了龟毛、兔角,没有事实,所以在释名之后,必须要显体。每一部经都有各自所具的理体,如《华严经》是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是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佛说阿弥陀经》是以常乐我净涅槃的四德为体。那么本经是以什么为体呢?本经是以诸法空相为体。诸法是指宇宙万有,空相是指空无自体、无可执取。意思是说,唯有心性是真,而心性清净无染,不立一法,无相可得。经中,从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一直到无智亦无得,都是显本经之体的文句。

  显体之后,就要依性起修、由修证性,这就是第三个明宗。明是明白,宗是宗要,就是说,要明白一经之宗要。体非宗莫会,宗非体不立,要想领会不可思议的妙体,就要知道以什么为宗来修行。显体是使修行人悟理,这是属性德;明宗是使修行人起修,属修德。性德大家所共具,而修德必须靠潜心修行才能有所造诣。一切经论都各有它的宗要,像《法华经》是以一乘因果为宗;《金刚经》则以发菩提心为宗;《阿弥陀经》是以信愿持名为宗;那这部《心经》是以什么为宗呢?是以无所得为宗。

  《心经》中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心经》是以无所得为宗。无所得,不仅是《心经》的宗旨,也是整个佛教的宗旨,也正因为如此,佛教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佛教一法不立,无法可得,法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一无所得、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倘若有丝毫的东西,那它就不究竟,因为这个无相的实相,它是容不得一点东西的存在。就像我们的眼睛,金、银、钻石再好,哪怕一丝一毫的,只要夹杂在我们的眼睛里,那眼睛也受不了,一定要排斥出去。我们要真正证得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佛性,就要一切放下,无所得、无所证,才与妙体相应。而且,只有无所得才是真得。因为心清净了,彻底空了,心性才会完全地显露出来,才能显发广大的妙用,所以说佛力无边、妙用无穷;相反,如果有所得,真性就会被障碍住,而不能显现神通妙用了,就会有阻碍了,不能通达无碍了。有得和无得是外道于佛教的根本区别,佛法一无所得,不在心外取法,无修、无得、无证,一法不立。外道他们是有法可修、有神通可得,心外取法,这样终不究竟。比如道教,道教是以出阳神为究竟,有阳神可得,有个物所在,所以终不究竟。

  从前道教的吕纯阳祖师,修道有成后四方云游,有一天,他来到黄龙山,看到山顶有紫色的祥云,他知道山上一定有得道高人,于是他就到山上去参访,到了山上,看到了一座寺院,这个时候,维那师正好正在拈香,请黄龙祖师出来说法,吕纯阳赶紧进入殿内,黄龙祖师上了法座之后,厉声说道,座旁有窃法者。吕纯阳一听,心想你们都是和尚,就我一个道士,那这个窃法者肯定指的就是我了,他本来是想听听黄龙祖师讲的什么法,他这么一听,说他是个窃法者,他就不高兴了,心想我就来和你斗斗法、较量较量,他就从僧众当中站了出来。问黄龙祖师,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你说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一粒米中能藏这么大的世界,只能煮半升米的锅中,能把山河大地放在里面去煮。这个是从道教的神通变化出来的,他可以把一粒米放大,笼罩整个世界,也可以把山水缩小,放到锅里面去煮,这个吕纯阳是拿这个偈子,来试探黄龙祖师。黄龙祖师一听,知道吕纯阳还没有证到根本,他是落在了神通上了,于是指着吕纯阳说,你这个守尸鬼。吕纯阳一听,哈哈大笑说,我囊中有长生不死药,他认为自己已经证了阳神了,已经阳神成就了,证得了这个金刚不坏之身,不再是这个守尸鬼了。其实,这个阳神是佛教里面讲的第七识,末那识,还是虚幻的神识,并不究竟。黄龙祖师指着吕纯阳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意思是说,你纵然活的比世人长寿的多,能活八万个大劫,最后还是要毁灭,不可能不生不灭的。因为他还没有见到自己的根本,没有见到性这个万能体,他还是落在这个识上面,落在神通上面玩弄神识,但是他自己却误以为已经证得了根本,以致于步入歧途,生死不了。吕纯阳一听黄龙祖师说他终是落空亡,心里非常的不痛快,明明自己识神已经成就,已成了金刚不坏身,怎么还会落空亡呢?他不太高兴,这个时候,他就拔出宝剑去斩黄龙祖师,黄龙祖师哈哈大笑,顺手拿起拂尘轻轻一扬,啪的一声,吕纯阳的剑就掉落到了地上。这个剑和见解的见同音,就是说,他的见解落于下风了,打了败仗了,赶忙退下来给黄龙祖师顶礼,请求开示。吕纯阳祖师过去修道,他追求的是神通,是出阳神,现在见败落下来以后,听黄龙祖师一开示,他的见解败了下来以后,他听黄龙祖师一开示,他悟到了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都是无相的这个性所显现的,都是我们背后真正的性在起作用,只有性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相,都是幻现,都是因缘合和的。

  佛教一切法门都是做心地工夫,无不从制心上下手。像我们净土宗念佛法门,是用佛号抓住这个心,让这个心不着相,我们的心就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空空净净,随着我们念佛的工夫越来越纯熟,由染转净、由妄转真,直到心地真的空净了,你自然证到了无相的实相,而得大自在。我们用功要明白这个道理,把这个世事,世间的事,看透、看破,一切都不可得。假如你执着有法可修、有果可得,则不自在、不究竟了。因为凡有所得,即是有所束缚,反而不自在了;因为凡有所得,就把我们的清净本性牢牢地捆绑住了,得不到真的性德。而且有得、有所求容易入魔,不但成道不能,而且入魔有份。我们看到今天修行的也有非常用功的,但是最后反而误入歧途,什么原因?就是心里面老有一个所求、老有一个所得,去求神通、去求能量,甚至有的人愚痴到什么程度,去求护法,最后求来的是什么?求来的都是旁门左道,求来的都是一些我们说的这些仙家,反而对这个修行有了干扰,这就是因为自己有所求,不肯去放下。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我们把一切都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你自自然然的,你的清净本性自自然然的就显现了。那我们说把佛法放下,要不要去读经典?要不要去学佛?师父说,这个读经典学佛就是为了帮你放下的,而不是帮你去执着的。而我们世间人恰恰相反,把世间的东西不去执着了,又去执着佛法了,只不过转变了一个执着的方法。就像好多的我们学佛的,一听说我们以后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去做菩萨、成佛,他反而看不起世间的人了,不向世间的人去学习了,反而贡高我慢的心出来了,这样就是偏了。像我们有些学佛的,一看到这些有福报的人,不但不去赞叹别人前世修的功德,反而是说别人是在造业,不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根本就不是菩提心,而是更大的执着、更大的分别心了。我们学佛是为了更好的放下、更好的看破、更好的发起菩提心来,而不是叫我们更加的执着,这样不越学就越反了。说我们讲经,一定要给大家讲明白这个道理,大家才能如理如法的去修行去。这个是我们佛教的宗旨。

  明宗之后我们来谈一下力用,也就是这部经的作用。每一部经都有他特具的妙用,如《楞严经》是以离爱得脱为用;《金刚经》是以无住生心为用;《阿弥陀经》以往生不退为用;这部《心经》是以破三障为用。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的一切灾难、困苦,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无明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只有破了这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

  我们来讲解一下这个三障,三障包括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先来说一下报障,报障分正报和依报,什么叫做正报?正报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看起来大致相同,都长着头、胳膊、腿,但是相貌、体型、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有的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有的长相丑陋、难看、多灾多病;甚至有的人寿命短促,不到中年就夭折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种的不同呢?是因为今生的这个果报身,是由前世所造的业感召来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果报,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明白我们前世造了什么样的因。我们前世的善事多,今世你就会感得健康的身体、端正的相貌、较长的寿命;反之,前世如果做了恶业,前世的心态不好,心性不好,那这个相貌就会比较丑陋。一看师父这个面相,就知道师父前世修了大的福报、大的功德了,所以从这个相貌、从这个身体素质,就可以知道我们前世修的到底怎么样。但是可以改变,我们后面讲,即使你们长的没有师父这么庄严,以后好好修行,也是可以改变过来的,这是正报。

  依报是指我们的衣食住行这些生活环境,也就是我们身体生存所需的条件。我们看,有的人住着舒适的房子,开着豪车,穿戴都是名牌;而有的人住的拥挤简陋,甚至衣不遮体、饥寒交迫,为什么会有这么悬殊的差别呢?也是我们前世所造的因所决定的。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感得这样的苦,命就永远改变不了了,不是的,因为因果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时时刻刻都在转变,因感果,果又生因,因因果果循环不停,不是这种固定不变的。这一世受苦受罪,是前世所造的因不好,这一世我们学佛了,从现在开始,多做一些好因,多种一些好因,多做一些善事,因果就会转变了,这个恶果就会改变了,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就会慢慢地由坏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反过来讲,前世造了好因,今世福报就大,但如果不做好事,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甚至倚福造业,做些恶事,那么这个福报就会减少,一旦把福享完了,那么这个厄运就会接踵而至。所以今世享福我们要惜福,要接着再种福田,接着再做善事,这个福报才能长久地延续下去,这是报障。

  第二是业障,什么叫业障?就是我们做一切事业的障碍。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业中,都免不了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挫折,这个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个我们要从六道说起,如果贪嗔痴具足,而且是多份量的,那就表现的贪得无厌。别人有自己没有,得不到就会生起嗔恨,自己不如别人,也会生起嗔恨,贪嗔痴非常的深,这就造就了地狱的因;如果贪心很重,嗔恨和愚痴少点,那这样就是饿鬼道;大家都知道,这个饿鬼道的众生,从口里喷火而不能进食。如果贪嗔少许,愚痴的厉害,那就是畜牲道;我们都说畜牲道是因为愚痴。如果贪和痴少些,嗔恨心重,好争斗,则是阿修罗道;阿修罗好斗争。如果只有少份量的贪,多份量的善,十善比较圆满,这样则升天道;人道是贪嗔痴具足,只是少份量一些恶,多的是一些善,虽说有恶,但是恶比较少一些,这样就是我们说的人道。善中有恶,以致于我们人道,今世办起事情来,做起自己的事业,不免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就是业障。

  像我们大家都有感触的,我们现在寺庙,正在筹建迦叶佛的舍利塔,因为我们现在批的地拿不回来,已经批下来的地要不回来,所以我们就会有一些障碍,所以说你想做一件好事,它也会有一些障碍的,什么原因?就是我们福报不具足,我们做的善法没有具足,这才会有一些障碍的,这个不能怨任何人。有的人就来跟师父说,这是大家没有福报,我说不对,是因为我们想做这件善事的福报不具足,不要去责怪众生。我们好好的修,我们好好的发愿,来改变我们的业障,把我们的业障都变成我们的福田,都变成我们的慈悲,都变成我们的圆满,那这件事情我们成就的也就快了。不要去怨外缘,都是由我们的心所感召的。通过这件事,鼓励师父好好讲经、好好修行,把佛法传播给大家,让大家福慧增长,我们这个佛教的事业自自然然就完成了。我们看忉利天主,释提桓因,他就是和三十二个妇女发心,修建的迦叶佛的舍利塔所得的果报,就是玉皇大帝嘛。我们现在也有这个因缘,也有这个机会,而且我们现在,也是西藏那边给我们传过来的迦叶佛的舍利子,多难得,但是我们现在这个因缘还就差这么一点,我们在座的同修,一定要好好修行,把我们的这种福德,回向给十方法界一切的众生,来增长我们的善根,增长大家闻法的善根,这样我们才能完成这个使命。这个就是业障,所以我们必须要修持,息灭贪嗔痴三毒,这样办任何事情、遇到任何情况,就会理事圆融无碍了。以后再遇到障碍,不要去责怪任何人,责怪任何人反而我们又给自己造新业了,又会有障碍了,从我们自心去找,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法,反闻闻自性,不要去找外缘,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心所感召而来的,这是业障。

  第三,烦恼障,因为有前面的报障、业障存在,人在立身处世时,就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一旦不能称心如意,就妄想纷飞、胡思乱想、烦恼丛生、苦不堪言,这就是烦恼障。根本烦恼障有六种,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我们说的邪见。第一是贪。对于贪,我们都有深的体会,想得到这、想要那,多了还想多,好上还想好,永远没有满足,欲壑难平,这个贪使我们非常痛苦;第二是嗔。贪不到就会生起嗔恨心,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会生起嗔恨心;第三是痴。这个贪和嗔都是来自于愚痴,痴就是执迷不悟、认妄为真,迷恋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名、利、财、色不停的去追求,追求不到就嗔;如果我们明白,一切都是这个梦幻泡影,皆不可得。就像《圆觉经》中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都是幻相,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你还去追求它干什么?那不是自寻烦恼?不去追求了,那我们还有什么生死轮回,所以说痴是产生嗔的根源。第四是慢,傲慢,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傲慢的人,我执是非常重的,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好,把自己看的比别人高,处处瞧不起别人,不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总是放大别人的过失,而别人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被障碍住了,一点都看不出来。因为我慢的缘故,就不谦虚,就学不到东西了。尤其我们佛弟子,不能因为你稍微懂了一点佛法上的文句,文字相、语言相,你处处就看不起别人,就想去教训别人去。这个师父一定要给大家提个醒,我们挂在嘴边的是什么话,都是别人堕地狱,我到极乐世界去,这没有一点慈悲的。众生有过失,我们起慈悲心,潜移默化,用我们的身体力行去教化他们去,而不是给众生授记你将要堕地狱,我们可不能这么做的,我们也没有这个资格,我们也是生死凡夫,也在修学的凡夫,最多算个大心凡夫。我们一定要多看众生的优点,把众生的优点转化到我们的行为当中来,众生不好的地方,作为我们的教诫,我们加以改正,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师父看到好多,包括师父跟前的也都是这样,看不到别人一点点的优点,而且一找缺点一个准,看的特别明显,都快成检察院的了,看的非常准的,你说耽误了谁?耽误了自己,自己的心不平等,没有平等心的,这就是慢。最后把我们就给害了,学不到东西了,别人的优点你一点都看不到;第五个就是疑。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坏的东西,我们知道,要证佛果必须要正修,要想修行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没有信,就根本谈不到修,净土中的三资粮信、愿、行,也是把信排在首位。做世间任何的事情,都是以信为第一,不信则疑,你一起疑,就不能竭尽全力地去付出、去修正,那就更谈不到成就了。现在的人疑法、疑师,就像有的人,刚念了几天佛,就觉得我念了这么久,怎么还没有感觉?怎么还没有清静下来?好多的居士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对这个法门产生了怀疑。有的稍微坚定一点的还接着修,有的就去学其他的法门,学其他的法门学了两年三年,一看也没有效果,又来找师父,又来接着念佛,好多这样的。师父也给大家讲过,给大家做过比喻,好比我们去到金矿挖黄金挖金银珠宝,不是说你一天两天就能挖得到的,你才刚挖了几尺,挖了几尺见不到金子,你就不耐烦了,不对的。他要长时熏修,你信心坚定接着挖,很快就挖到金矿了,这是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你挖着挖着见不到金矿就丧失了信心,就会去改变别的修法,然后又没有成果,又再回来,这一世很快就到了,这一世很快我们就到临欲命终了,没有时间的。我们一定要深信,然后一门精进,一定要专一、深入下去,这样你才会得到宝藏。修行没有个几十年的功夫,见不着成果的。包括到师父现在,事情来了以后,赶紧静下心来念佛,心才会静下来,在前几年根本不可能的,再念佛也很难伏的住的,现在差不多,事情一来,障碍一来,念佛、念佛,什么都不去想,都摄六根,一门心思的放在四字名号上面,任何的事情都不再想,几声佛号下来,心马上就能静下来。不是随缘而走,而是随着自己所修的法门来摄心,必须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我们世间人讲功夫,什么叫功夫?就是你用的功。不是说你的成就,你的功夫和你的成就是一个正比,就像我们种麦子一样,大家都见过种麦子,从秋天播种,你的功夫是什么?就是这半年的播种和耕耘,那最后什么是成功?你最后的收获,你的功夫和你的收获是成比的,而我们不去耕耘、不去用功夫,只想到来年六月份去收获,你想想可能吗?不可能的。你想要有成功,不要管它的果,你就去用你的功夫,功夫和你的收获永远是成正比的。而我们现在人都喜欢吃快餐,好高骛远,种下去了就想得到这个效果,不对,要下功夫。千万记住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我们用的力,你用力了多少、你付出了多少,和你最后所得的果是绝对的正比,丝毫都不会差的。我们一说功夫,都想到果上去了,而不是想到自己去用功。我们今天念佛的这些大德居士们,一定要记住师父这个话,不要在果上去找,这也是妄心,在你用功上去深入,持之以恒,你所用的功和你所得的果是正比,这是疑法。还有一个疑师,对自己师父缺乏信心,对师父传的法不能全力以赴的去修行,那就什么都不会成就的。现在真的就像我们在忏文里面说的,弟子嗔师,师嗔弟子,徒弟不跟师父学法,而天天在找师父的毛病;师父又怕弟子超过师父,也不肯传弟子真正的(法),我们说不负责任,对徒弟不负责任,每天哄着弟子,而不是对弟子尽心尽责。像师父对他们要求是非常严的,所以现在根基不太行的徒弟们,背后还在给师父消着业,师父用非常好的心态,认为他们在给师父消着业。师父就觉得,既然跟着师父一起来学佛了,来学讲经了,师父一定要严格。做人你要先做好,能够自律以后,才有资格深入到经藏里面去,要不你妄自为大,最后学了佛法了,学的也是自大。就像师父刚才说的,自己心里真没有东西,只在表相上去下文章。有的徒弟学师父的行为,学师父的走路,看师父走路非常庄严,看师父拈香,管理都非常庄严的,他们就只学师父的外相,而不是去学师父的心里。真正的素质,我们人的威仪是从哪儿来,是从你的内心,你的内在,最起码要生起一颗平等的心、慈悲的心,不是说在一举一动,这变成什么了,东施效颦了。虽然说学的像,但是没有人家的那个心性,你学不到东西的,我们要学人的内在,一定要学人的内在。就像现在师父想到的,大家都看某些企业家成功人士,他是怎么走过来的,都是在事相上去看,这个企业家几天没有吃饭,这个企业家几个月就只吃烧饼,几天辛苦,没有睡觉,我们都是学他们的这种相,而没有学他们的精神。他们出了一本书,我们就看他们这些表相的东西,而不学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发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你学他的动作、他的行为那是适合他的因缘,并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是什么?每个人的心性。学别人的内在、学别人的坚韧不拔、学别人对成功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而不是人家饿了几顿你也饿几顿,你饿一百顿你没有这个心性,你也成功不了。世间不是有一句笑话嘛,长着马云的脸,没有马云的命。你没有马云的心,师父就这么说,是不是。所以说,你虽然有他的那些行为,但是因缘不同,因缘都在改变,那是什么创造因缘?心性创造因缘。我们一定要学到别人好的心性,把别人的素质一定要学过来,这是我们讲到了疑法、疑师;第六个是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这个末法时期是非常严重的,不但是居士、社会大众,甚至有的法师的见解都是邪知邪见。师父从现在发行的光盘看到,真是佛的授记真是千真无误的,邪师说法真的太多太多了。而我们往往好多居士还就信这个邪的,好多居士找我,师父他那地方听课的人为什么多?我就给他说了,成佛的才几个人,不能以人的多少、数量的多少来决定,而是看看我们依法没有,依法不依人的。我们现在社会大众,又有几个有辨别能力,很少的。所以师父希望,在座的法师都能发起心,我们吃点苦,把正法、把正能量传播给社会大众。师父现在为什么前一段时间,都在讲净土法门,现在为什么要讲《心经》?因为《心经》涉猎佛教的中心,非常广博的,师父现在回头一看,先把正能量、正知正见的东西,从心性上的真理传播给大家,明白了以后你们别误入歧途,别入邪见。你入邪见了,你念佛也是邪的,不对的。修行修偏一点,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修来修去修哪里去了?修地狱道去了。现在我们好多居士,一听说哪里讲神通讲的好,哪里能看病,都特别多的去了,这个就是说,在事相上、在不正见上来愚弄众生,而我们正好有这个业力,就被这个邪知邪见转了。邪见有常见、断见、拨无因果,都是邪见。常见就是指人死以后转生还是人,这叫常见,永远都是人。就像我们说的天主教,就两道,一个地狱道、一个天堂道,这是常见。断见就是认为,人一旦死了以后就断灭了。我们世间这些愚痴的人经常说,只见活人受罪、不见死人翻身,这就是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就烟飞云灭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有一个是拨无因果,就是否定因果报应的道理,这个是非常多的,不畏因果、拨无因果。地藏十轮经中说,拨无因果,断灭善根。所以否定因果也是大邪见,这个就是烦恼障。

  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佛说一切法都是让众生离苦得乐,如果能把《心经》的义理彻底领悟了,报障、业障、烦恼障自然也就破除了。三障一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也就离苦得乐了,这个就是《心经》的作用,我们说它的大力用。

  我们再看第五个判教,就是判别一经所属的教相。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集结为三藏十二部经典,这些经典分大小权实,顿渐偏圆。我们现在所讲的这部《心经》是顿教还是渐教呢?是实法还是权法呢?所以要判教相的。天台智者大师把佛成道四十九年,应机说法,按先后顺序分为五时教法。

  第一是华严时,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为大菩萨们所讲的法,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转根本无上法轮,度大菩萨。《华严经》是佛称性极谈,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萨,把第一时说法比喻为生的牛奶。我们知道,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子消化弱,吃了容易拉肚子,比喻小根性的人接受不了大法。

  第二是阿含时,佛看到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大法,消化不了,于是就在鹿野苑等处,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为小根性的人说小乘《阿含经》,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度声闻、缘觉乘人。阿含是无比的意思,汉译无比的意思。就是说,世上一切法再宝贝、再宝贵也比不上佛法。为什么呢?因为世上任何的宝贝,只能暂用一时,都是虚幻不实的;而佛法是无上之宝,众生听到、受持以后,能够照它修行,就能超越生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无上大宝贝,这是阿含时。教下的菩萨把这个比作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酿制成乳酪,适合小孩子们吃,这个是阿含时,比喻这些小乘根性的人能够得到受用。

  第三是方等时,方是方便、广大,等是平等、均等的意思。意思是说,广说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这是方等。佛在说《阿含经》之后的八年时间,引小入大,为大乘初门菩萨讲《维摩诘经》、《金光明经》这些经典,这时说法比酪更进一步了,由酪转成了酥,这个酥比喻为生酥,虽说是酥,但是还是生酥,味道还不太好。

  第四是般若时,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多卷,《心经》就是从这六百卷《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文字虽然很少,但是义理非常完备、深刻,内涵非常的丰富。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都收摄概括在了《心经》里面了,所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不能以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所以佛在讲般若法时,用二权一实来说教,也就是用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权就是善巧、方便,两种权法:第一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第二种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怀善巧地、畅所欲言地宣抒出来。也就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这个不容易理解的东西,而善巧方便地演说。实就是真实说法,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诸法空理。华严时属于实法;阿含时、方等时是属于权法;法华涅槃时属于实法;只有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说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因为般若是佛法的心髓、成佛的指南,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所以般若法既通前又启后,教下把般若法比喻为熟酥,这个酥由生转熟,味道就更好了。

  第五是法华时,这个时候法运将要圆满,就像日落西山,佛即将涅槃,教下把这时说的法,比作是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的珍品。为什么比作为醍醐上味呢?因为佛在最后的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等法,纯实无权了,不讲权法,唯有一乘法。佛在法华会上,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乘,不管与会的大众根性如何,不问他能否接受,佛称性极谈,畅宣本怀,说真实佛法,佛法才能圆满。这是五时教法。

  《心经》是属于第四时说法,般若时,用了两权一实来说教。释迦牟尼佛一代教化,说了无量法门,归纳起来共有八种教相。化仪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华严时属于顿教,是别教所摄;阿含时属于渐教初期,是藏教所摄;方等时是属于渐教中期,是通教所摄;般若时是属于渐教的末期,是别教所摄;法华时是属于圆教所摄。《心经》是属于般若时,判为别教,这就是对我们这部经典,在五时教化当中的判别,它是别教。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译经人。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译本,现在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我们知道是唐朝人,唐朝最鼎盛时期,唐朝人,他精通经、律、论三藏,世间人都称为他唐三藏。玄奘法师少年出家,勤奋学习经典,到处参访名师,他发现当时的中国的,我们的经论还不完备,而且当时所译的经典各宗其说、见解不一,让人无所适从,为了求佛法的真谛,他发愿,到佛教的圣地印度去求学、取经。玄奘法师在西行途中经过益州的时候,晚上住在空慧寺,在寺院里遇到一位老比丘,这位老和尚就问他,你要哪里去,他说我到西域去取经,老比丘就说了,你不要去了,路途艰难遥远,危险非常的多,我劝你别去了,就开始劝他。玄奘法师说,我发了愿,一定要去,宁死也不后悔,宁可往西走而死,也不回头往东再回一步。老比丘就说了,你这个心太难得了,为了保你平安,我现在把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传给你,你如果受持,可保你来回平安,于是就口授他《心经》,并且说你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诵这部《心经》就可以脱难。以后玄奘法师平安地到达了印度,在那烂陀寺的时候,又见到了这位老比丘,老比丘说了,你能平安来到西域,全仗我传授给你的那部《心经》的功德,说完这句话以后,老比丘腾空而起,在虚空当中,他所显现的是观音菩萨的法相。玄奘大师马上顶礼下跪,回来以后他把《心经》翻译成中文,并且大力推广流通,玄奘法师组织的译经规模,是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据史书记载,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为杰作,并且他还著有《中论》、《破恶见论》、《真唯识量》等传世。玄奘法师绝对可以称为我们中国佛教的第一功臣,玄奘法师曾经出家的一个大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是他老人家的大志、大愿,也应该作为我们现在修学者的一个力量,作为我们对佛法的一个担当,我们今天学佛了,绝不能为个人的名利去搞一些邪法,我们应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宏圆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经     

宏圆法师讲般若经     

宏圆法师讲地藏经     

宏圆法师讲法华经     

宏圆法师讲华严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俱舍论     

宏圆法师讲普贤行愿     


其它法师讲《心经》

超然法师讲心经    

彻悟法师讲心经    

成观法师讲心经    

传喜法师讲心经    

纯果法师讲心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心经    

达照法师讲心经    

大愿法师讲心经    

涤华禅师讲心经    

东宝·仲巴活佛讲心经    

果如法师讲心经    

果真法师讲心经    

HT法师讲心经    

憨山大师讲心经    

弘一大师讲心经    

宏涛法师讲心经    

华梵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济群法师讲心经    

净慧法师讲心经    

净界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空海法师讲心经    

宽谦法师讲心经    

宽运法师讲心经    

濑户内寂听讲心经    

隆莲法师讲心经    

梦参老和尚讲心经    

妙境法师讲心经    

妙心法师讲心经    

明贤法师讲心经    

明奘法师讲心经    

明证法师讲心经    

蕅益大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心经    

祈竹仁波切讲心经    

清定法师讲心经    

日慧法师讲心经    

如孝法师讲心经    

圣严法师讲心经    

圣一法师讲心经    

索达吉堪布讲心经    

体方法师讲心经    

悟澹法师讲心经    

悟光法师讲心经    

呷绒多吉上师讲心经    

贤清法师讲心经    

贤宗法师讲心经    

星云法师讲心经    

宣化上人讲心经    

印光大师讲心经    

永觉禅师讲心经    

圆瑛大师讲心经    

圆瑛法师讲心经    

月悟法师讲心经    

月溪法师讲心经    

正果法师讲心经    

智敏上师讲心经    

智能上师讲心经    

智旭法师讲心经    

宗萨钦哲仁波切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