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3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3集


 下载DOC文档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七一页:

  钞【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

  这段文是《法华三昧观经》所说的。『无生无灭,毕竟空相』,就是解释前面所说的「一相一门」,这个说法通一切大乘经教,尤其是般若经论里面讲得最多,也讲得最详细,可以说一部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说明这个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一切法不生不灭,「空」不是说相没有了就叫空,不是的,「当体即空」,这是很深很高的境界。『习如是观』,常常能作如是观。这个「如是观」,大家最熟悉的是《金刚般若》,般若经部头很大,其中《金刚般若》跟《般若心经》是我们最熟悉的,这两种实实在在是般若的精华、纲要。《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习如是观。佛把一切万法比喻作这六桩事情。「梦」,凡夫都会作梦,作梦的时间很短暂,醒来之后就知道梦是空的。殊不知我们人生虽然是数十年寒暑,在无尽的时空里面确实就像很短的梦境一样!你常常这样想,这是事实,绝不是虚构的。「幻」就是我们一般讲变魔术,魔术叫幻术,当然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他的手法很高明,虽然是假的,你没有能够觉察出来,以为它是真的,其实是假的。「泡」是水泡,像肥皂,我们小朋友吹泡泡,时间很短暂,它就破裂了。「影」是影像。「露」是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电」是闪电。这六样东西都是时间很短,比喻虚幻不实。

  你要是能常常学习这样子观察,用这个标准来观察宇宙人生一切万法,『五欲』自然就断了。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自然对这个就不起贪恋之心。为什么?晓得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就能够放下。佛说众生迷,迷的是什么?把真的当作假的,假的当作真的,这恰恰叫颠倒,叫颠倒妄想。世间一切万法无常,是假的,我们把它当作真的;常住真心,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佛在经上常常说的,我们偏偏把它当成假的,不在这上留意,这就是颠倒,对於真妄、邪正、是非、善恶都颠倒了。事实真相明白了,我们对於贪恋五欲六尘这个念头自然就断了。诸位要知道,『五欲之断』不是五欲没有了,五欲不碍事,碍事的是贪恋五欲之心,这个心断了,要明白这个道理。『五盖自除』,五盖就是贪、瞋、痴、睡眠、掉悔,这五样东西。贪瞋痴这是三毒烦恼,睡眠、掉悔,都能盖覆本性,使我们心性透不出来,所以叫它做五盖。五盖的意思也是烦恼。睡眠是昏沉,精神不能振作。「掉」是掉举,掉举是说这个心不能定下来,心里妄想太多、念头太多,特别是在我们打坐的时候、念佛止静的时候,心里妄念特别多,叫掉举。「悔」是疑悔,常常做事或者修行学这个法门,看到别人那个法门有后悔。后悔是属於怀疑,我们常讲疑悔,统统都是障碍,障碍你的清净心,心不清净了。在念佛里面来讲,念佛三昧不能够成就,被它障碍住。如果我们真能看破这些烦恼,自自然然就放下,五盖自除。『五根增长』,五根是信进念定慧。禅定就得到了,这个禅定就是法华三昧。

  钞【释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

  「释曰」,这就是解释。经上所讲的「一称南无佛,皆当作佛」,这个道理在哪里?此地为我们说出来,道理就在『归命一心』。一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心,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能成就佛道。换句话说,哪一个法门最后的目的都是明心见性,不仅禅宗如是,其他法门也没有例外的。我们净土宗也不例外,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名词不相同,实际境界没有两样。净宗的殊胜,是直接修一心。禅宗也殊胜,禅宗也是直接修一心,但是它的方法跟净宗用的方法不一样,它用的方法是直接的,观心、参话头,尤其是观心,的确是直接;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中下根性人妄想太多、烦恼太重,你观不成,有障碍,有五盖,这是障碍著你,你不能成就。净宗法门比起禅宗法门,说实在话也是直接,法子比禅宗要来得殊胜,胜在什么地方?我们是将如来果地,所谓是果地觉,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如来果地所成的正觉,我们用这个东西做为我们因地心,这就殊胜,直接从果上修,不是其他的法门修因证果它是从因到果,我们这一下手就是果,直接从果上修,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许多不明了的人意见多、误会多、怀疑多,将这样殊胜的法门当面错过,那是真正可惜。《弥陀经》上教给我们的是「一心不乱」,这段文很长,解释一心不乱这一句,莲池大师在整个《疏钞》里面占了八分之一,原来经本线装本四册,单讲「一心不乱」占了半册。所以这个分量,你想想看占的篇幅多大!换句话说,《弥陀经》上「一心不乱」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用的方法是信愿持名,我们的目标是归命一心,一心得到就成佛,就是这么个道理。

  钞【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皈依。】

  这一句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佛法的修学,常言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在修学一定要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一相容易得一心。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好,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问:参禅最忌讳的是什么?也是夹杂,修止观最忌讳的还是夹杂。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修,修一个法门就专精这个法门,不可以夹杂别的法门。你要问:为什么?因为夹杂别的法门,那就不是一门一相,你要得一心就难了。要走禅这一门就专心在禅上,教下宗派很多,学贤首的就专心在《华严》,学天台专心在《法华》,统统都能开悟,都能明心见性,不可以涉猎太多。涉猎太多,那都变成佛学常识,我们现在人所讲的佛学家,佛学家他成不了佛,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不可以不知道。『离自心一相一门外』,那就没有皈依处。我们学佛是从三皈入门,这个三皈要皈一你才能成就。

  钞【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

  这就是常常能作如是观,这个观是智慧、是学问,我们常讲「看破」,如是观就是看破。用《金刚经》的话非常容易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真的看破。看破,你就不执著了,五欲、五盖很容易断掉。

  钞【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

  《法华三昧观经》里面讲的,这个境界确实是理一心,不是事一心,这个境界非常之高。事一心是得禅定,理一心开智慧了,唯有智慧才能将无明烦恼照破,就没有了。

  钞【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

  《观经》里面讲:一称阿弥陀佛名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前面说过,理一心才有这个效果。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没有这效果,不要说八十亿劫,念一万声也灭不了亿劫罪,这是真理,为什么?心不清净,所以不相应。《佛名经》说,『一闻佛名』,还没念,光听到一尊佛的名号。《佛名经》,这个经全是佛的名号,总共一万二千多尊佛的名号。你听一尊佛的名号就灭无量劫生死之罪,还没念,光听了一下。所以过年,道场大家都拜万佛忏,听一尊佛灭无量劫生死之罪,听一万二千多尊佛那灭罪恒沙了。我们这个小道场每年选的是千佛忏,三千佛名,就是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一尊佛的名号就灭无量劫生死之罪,这是经上讲的,靠得住靠不住?假如相应就决定可靠,那是事实,不相应不行。我们看莲池大师下面的解释就明白:

  钞【因弥约而果弥广。】

  『约』是简单,『因』太简单了,听一声佛的名号,念一句佛的名号,这个因太简单。『果弥广』,这个果报没有想到这样的广大。

  钞【非理一心,安得致此。】

  这真话说出来了,如果你要不是『理一心』,听佛的名号、念佛的名号也灭不了罪,这要知道。所以,关键在「一心」。我们今天念佛,是乱心念佛。乱心念佛,有什么好处?阿赖耶识里种了佛的种子。这一生遭什么果报,还得统统要受这果报,决定免不了,生死轮回是决定免不了,为什么?你没有得一心。

  钞【但患心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

  莲池大师把事实真相说破之后,最后这句话勉励我们,很要紧,我们今天患的是心不一,不怕罪不灭,心一了,罪就灭了。这个道理不难懂,事实如果诸位细心观察,你很容易发现。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心地清净的人,面上常带笑容,心地清净的人不容易衰老,心地清净的人不容易得病,这个浅显的果报就看出来了。由此可知,心愈清净,境界就愈好,清净到极处那就成佛。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罪业消灭得干干净净。我们从这里得到一个结论,一分清净心就灭一分罪,二分清净心就灭二分罪,就这么个道理。听佛名,称佛名,灭罪恒沙,那是心清净到相当的程度,才有这个功力。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真心显露,真心就是清净心,虽然才露一点点,那一点点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是有界限的,有分别、有执著,有范围的;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范围,所以它灭罪的效果就大。我们今天灭罪的范围很小,为什么?心量很窄小,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的心量愈大,你灭罪愈多,心量愈小,灭罪也一点点。所以真心跟妄心不一样,它的效果作用不相同。

  疏【故知古人知见不普之论,乃至定心专心之辨,良繇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这段文我们在《钞》里面解释。

  钞【知见不普者,华严论云: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菩萨境界,以情存净秽,知见不普。】

  「华严论」就是《华严合论》,李长者注的。长者也是了不起的人,可是他老人家当年在世所见到的《华严经》是一个不完整的本子,也就是《华严经》最后的结论他没有看到,於是对《华严》的见解就有一部分有偏差。不像清凉大师,清凉大师是见到《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这一部分的经典,李长者没有见到。所以他在此地说『一乘大道』,一乘大道是指《华严》。古来大德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华严》判作一乘、《法华》判作一乘、《梵网经》判作一乘。一乘经只有三部,其他的则说大乘、小乘,在中国大乘经比小乘经多。「一乘大道」,不是喜欢生净土菩萨的境界,这个「乐」当作喜欢讲,欢喜求生净土的菩萨,为什么?因为求生净土,净跟秽是对立的。净秽是二法,这是六祖讲的,二法就不是佛法,换句话说,心不是真正清净。真正清净是净秽二边都不立,那才叫真净。所以说『知见不普』,一昧求生净土这个菩萨还是偏见,知见不圆,「普」就是圆的意思,知见不圆。我们看看莲池大师怎么说:

  钞【今谓此指仅得事一心者,若得理一,则妙悟一心,有何净秽。】

  莲池大师这个驳斥就非常有力量,有道理。李长者所见的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确实有能、有所,确实是「知见不普」;如果是理一心,那跟《华严》讲的「一乘大道」就无二无别。实在讲,李长者没有看到《四十华严》,如果看到《四十华严》,看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发愿求生净土,他这句话就不敢讲了。文殊、普贤是何等人物,他们都急著要赶快要求生净土,那怎么可以说是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菩萨境界?后面这一段他没有能看到,才有这么一个误会。如果他看到后面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统统都发愿求生净土,李长者一定不至於这样说法。所以一心里面有事一心、有理一心,虽然讲念佛三昧,讲一心不乱,同样得一心不乱,里面的程度浅深差别很大。就是以理一心来说,圆教初住这就是理一心,等觉菩萨也是理一心,圆初住到等觉是四十一个阶级,由此可知,理一心浅深有四十一个不同的等级。理一心如是,事一心当然也不例外。事一心也有浅深次第不同,我们通常讲功夫成片,这是事一心浅者;见思烦恼都断了,那是事一心的深者。这还都没见性,还都有能所。

  法门殊胜,胜在哪里?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其他法门包括禅宗在内,如果不能修成九次第定,就不能出三界,你这就晓得多难!四禅八定不过是生到四禅天、四空天而已,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就免不了轮回,一定要受轮回的果报,这才知道出三界真难!一切法门里面唯独净宗法门,只要得浅显的事一心,他就能带业往生,这法门之殊胜就在此地。我们看经论,古大德的注疏,我们就见到了,都说西方净土的殊胜不在上二土,上二土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跟十方世界没有什么差别;它最殊胜之处就是凡圣同居土,它的凡圣同居土,这是所有一切诸佛世界的同居土都不能跟它相比,那就是带业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这四土的菩萨你统统见到,这是它第一殊胜之处。像我们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我们生在这个世间,我们听说有观音菩萨、有地藏菩萨,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们,可是谁见到?有是有,太少!那个因缘特殊,虽然见到,不过时间很短,偶尔见一下就没有了。不像西方世界这些大菩萨们天天跟你在一起,时时刻刻不离开,这样殊胜的缘在十方世界都找不到,唯独西方。所以它的四土横列,它四土不是纵的,它是平列的,四土都在一起,其他诸佛四土不在一起。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也有实报土,也有方便土,不在一起,所以我们凡圣同居土里面见不到方便土、实报土的菩萨。净土殊胜一定要明了,明了之后,我们求生的愿望才恳切,为什么要到西方世界去?就是天天跟诸佛菩萨在一起,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自古以来,世间人常说「做事难,做人更难!」办事很难,处人更难,人情变化太大,这里面苦难就多。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心地都清净,很好相处,这也是俗话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西方极乐世界人和达到最高峰,人和既然圆满,那天时、地利还有什么话讲!所以要讲天时、地利、人和,西方世界是第一,哪个佛的刹土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大师在此地明白给我们指出,如果得到理一心不乱,跟华严境界是无二无别。『若得理一,则妙悟一心,有何净秽』。

  钞【然虽知平等法界,无生可度,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正所谓一乘大道也。】

  这就是佛法常讲的大慈大悲,不要说如来果地,刚刚得理一心,圆教初住菩萨,这已经见性,见性就到这个境界,是非人我、能所这个念头全都没有了,圆初住就是这个境界,这时候入了平等法界。《华严经》上「五周因果」,第三就是平等因果,契入这个境界。万法平等,生佛当然平等,所以佛『无生可度』,佛不度众生。虽然不度众生,常常还要做出度众生的样子,还要做出度众生的这些事情,这是『常修净土,教化众生』。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大慈大悲。我入了这个境界,还有很多人迷惑颠倒,我们要去帮助他,所谓「倒驾慈航,乘愿再来」,这是大慈大悲,这才真正叫『一乘大道』,这是理事圆融。华严,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四不思议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成了佛、成了菩萨不度众生,就跟小乘没有两样,堕在偏真涅盘里面去了,有理没有事。小乘不敢度众生,为什么?度众生太麻烦,众生难度,刚强难化,他不愿意惹这个麻烦。他之所以不愿意惹麻烦,他还有麻烦;换句话说,就是他还有障碍,理事有障碍,事事有障碍,所以算了,不度了。理一心不乱的菩萨,心地达到真正清净,理事没有障碍,事事也没有障碍,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度众生跟无度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小乘人度不度是两桩事情。他这个度跟不度是一桩事情,所以他没有障碍,这才叫理事圆融,事事圆融,没有障碍。圆初住菩萨就入这个境界,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他度众生,对他自己有没有妨碍?决定没有妨碍。所以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观音菩萨如是,所有一切菩萨统统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谓一乘大道。

  钞【知见之普,孰过於是。】

  『普』就是圆,『知见』的圆满,还有能超过这个吗?

  钞【又普贤菩萨为华严长子,非一乘境界乎。】

  这个驳斥是最有力量的,这是《华严经》的经文。《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是第一,文殊菩萨第二,普贤是佛的长子,文殊是佛的庶男,排在第二。佛门里面菩萨、罗汉排名的次序先后,关系很大,看排名就晓得这部经的重点在哪里。如果文殊排在第一,普贤排在第二,这个经重在解门(因为文殊菩萨智慧第一),行门是次要的。普贤排在第一,说明这个经重在行门,解是其次,解是辅助行的。所以,文殊、普贤他们是不是一乘境界?这两个人是毗卢遮那的后补佛,当然是华严一乘境界。

  钞【而欲面见弥陀,往生安乐,谓之情存净秽可乎。】

  他们两个人在华严会上还要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不但两个人发愿要去,还劝导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界,你说这两个人知见圆不圆?他心里还有净、还有秽吗?这个反问,问得好!可惜他们两个不是同时代人,李长者是唐朝初年,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相去太远了。所以学佛真的要深入经藏,理要圆解,真正要透彻;否则的话,疑难重重,障碍我们的大好因缘,那就太可惜了。

  文殊、普贤求生净土,现代人在经典里面都看到了,可是还有疑问,我就常碰到人来问我,文殊、普贤是圆教的等觉菩萨,他在华藏世界难道就不能成佛吗?为什么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问题很好,可是他来问我,他就错了。他有这个疑问好,佛家常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因为疑情会开悟。他来问我,我给他一解释,他永远悟不了,为什么?把他的悟门堵塞了。我要是不给他解,他就烦恼很多;跟他讲解,把他悟门堵死了。古时候宗门大德大慈大悲不跟你讲,叫你去参,这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现在人他不懂得什么叫参,把胡思乱想当作参,糟糕不糟糕!天天在打妄想,那就更错了。不如给他说明白,堵死他的悟门,叫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也就可以了。不求生净土是没办法,能求生净土还可以,不开悟没关系,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开悟去。正如古德所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有人来问,我也给他讲,这里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的榜样。文殊、普贤,这是华藏等觉菩萨,还要求生净土,你们想想,你们要不要去?以身作则,起个带头的作用,这叫大慈大悲。第二个意思,华藏世界要破这一品生相无明、圆成佛道,他还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去西方净土,他的时间缩短。西方世界成就比华藏世界还要快,时间还要缩短,这是真实的利益。由於这两种原因,他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是这么个道理。

  钞【定心专心者。】

  为我们解释这两桩事情,定心跟专心。

  钞【永明谓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上生;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永明』是延寿大师,我们通常称他叫永明延寿,是吴越王钱俶的老师。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诸位看宝静法师的《弥陀经要解》讲义,介绍得很详细。诸佛菩萨在中国示现的化身很多,身分暴露的不多,身分没有暴露的人非常多,这中国人的福报。中国人的佛缘非常深厚,这是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都不能跟中国相比的。永明大师的确是很传奇的人物,没有出家之前,是管收税、出纳,经手的钱很多,他就盗国库的钱去放生。以后被查出来,他也不打妄语,承认是他盗的,为什么盗?放生。知不知道犯罪?知道。晓不晓得要杀头?晓得。主管报告给吴越王,按照法律这是要判死刑的。吴越王叫行刑官在刑场观察,如果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他感觉得很恐惧,就把他杀掉;如果他面不改色,就把他叫回来见我。他被杀之前确实面不改色,还很欢喜,行刑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一条命换千千万万条命,很值得。监斩官就把他送到吴越王那里,吴越王问他:你志愿如何?他说:我志愿要出家。吴越王就准许他,做他的护法,以后就拜他做老师。

  后来才晓得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事情的发生是吴越王钱俶有一天打千僧斋供众,千僧斋在佛法里面讲修福是最大规模、最殊胜的,是以清净心、平等心供养一切出家人。虽然说平等,那个座席还是有上席、有下位,上席还是得长老去坐,还是不平等。但是那一天长老也很多,彼此大家都推让,谁也不愿意坐上席,正在推让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个和尚,大家也不认识,也不晓得从哪里来的,穿得破破烂烂的。他看到大家推让,就不客气往当中一坐。吴越王心里就很难过,认为他的老师应该要坐首席,怎么首席让别人坐?吃完饭之后,散席,吴越王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僧,有没有圣贤来应供?圣贤是佛菩萨、阿罗汉。如果有这些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永明大师告诉他:今天有。他说:什么人来应供?他说:定光古佛。哪一位?就上座的那个和尚。这才晓得原来是定光古佛来了。定光古佛示现的那个样子,耳朵特别大,因为大家不知道他的法号,都叫他做大耳和尚。於是吴越王立刻派人追踪。他住一个山洞里面,追到那个地方,大家晓得他是定光古佛,对他非常恭敬,在那里礼拜,请他到皇宫去应供。大耳和尚就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他就圆寂,就死了。来的这些人无可奈何,知道是定光古佛,古佛已经入灭了。想想他讲的这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事。说出他身分的人是永明延寿大师,这一想,永明延寿大师原来是阿弥陀佛,赶紧回去报告。吴越王听说定光佛已经入灭,这没法子!听说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下欢喜得不得了,等不及就跑步去见永明大师,走出宫门外,外头有一个报信的,也是慌慌张张,几乎跟他撞一跤,他说:什么事情这么慌张?永明大师圆寂了。这就是佛门的规矩,身分不露可以住在世间,身分一暴露马上就要走。永明大师是弥陀佛再来的,唐朝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是几个身分露出来,我们知道的。

  永明大师所说的,当然就是阿弥陀佛自己所讲的。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就是《四帖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他说极乐九品都是凡夫去往生的,因为凡夫「遇缘不同,而有九品差别」,跟这个地方所讲的相同。『定心,如修定习观』,这讲的是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世界『上品上生』。诸位要晓得,「定心」去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的上品上生;「专心」念佛的,这是事一心不乱,生到西方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这里面也是九品不同,是这么一回事情。定心修观,像《十六观经》里面所说的。念佛的方法都在《观经》,《观经》里面讲: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提倡持名念佛,原因是持名念佛简单容易,往生西方净土人人都有分,它的殊胜在这个地方。

  修观,现在的人心很粗、心很乱,观的境界非常微细,因此修观很不容易成就,这个要知道。理,说的是没有错;事,因人而异。我们不说别人,以天台大师做个例子,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天台实在上讲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在天台,严格的说,他是天台的第三代,但是在他手上完成的。正如同贤首大师一样,贤首前面有云华、有杜顺,贤首是华严第三祖。但是华严宗真正成立一个宗派是在贤首大师手上成就的,所以也称为贤首宗,不称云华宗,也不称杜顺宗。智者大师成就天台这个宗派,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的,他用的方法是修观。在我们中国,用十六观修行的人不多,智者大师是一个,智者大师往生是什么品位?不是上品上生,他在临走的时候,学生问他往生的品位,他老人家当然也是很谦虚,我们想他也不至於骗我们,他说他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地位并不很高,可是他老人家留了一句话给后人,那就是他如果不领众,自己专心修行,那品位就很高了。因为领众要管人要管事,杂事太多,舍己为人。换句话说,牺牲自己高的品位帮助大众,所以他往生品位不高。这就是菩萨发心。所以菩萨发心是有本事往生,我生到西方净土下下品往生,我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把握,我可以。我本来可以上上品往生的,我牺牲品位,下下品往生,我要帮助许许多多人,这叫菩萨发心。假如帮助人,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错!那就不对了。所以自己要决定取得往生的把握,才可以学智者大师。

  『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这个「末」不是下下品,末是什么?上品中生以下的,因为对上品上生他就是末,这个末是指底下的八品,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蕅益大师说得好!蕅益大师的《要解》,印光大师赞叹到了极处。印光大师他的身分也露了,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老人家对《要解》的赞叹,他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把《要解》赞叹到顶点。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赞叹,他是什么人?他不是阿弥陀佛,准是观世音菩萨。我们想像当中决定是观音、势至一流人物,决定不是普通人。所以他写得这么圆满,能帮助许许多多人信愿往生,这真的是无量功德。《要解》上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信愿,真信切愿必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的高下,决定在持名功夫之深浅。诸位要听清楚,不是说持名多少,是持名功夫的深浅。什么样功夫深?能断烦恼,功夫就深;能伏烦恼,功夫就浅。能伏烦恼就入品位,就决定得生,有把握往生;烦恼伏不住,那就看临终那一刹那。临终这一刹那最重要的是头脑清楚、信愿求生,他决定得生,临终一念也能往生。临终时头脑很清楚,这在我们中国人讲五福里面最大的福报,人一生当中最大的福报叫好死。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死一定好生,为什么?他绝对不会到三恶道去。凡是到三恶道去,糊里糊涂去的。哪有明白人会去做畜生、去当饿鬼?不可能的,迷糊颠倒,糊里糊涂去的。所以修福就非常重要。我们一生修福,不要去享福,修得的一点福都把它享尽了,临终就没福。我们修的福不享,就希望临命终时来享福。

  临终的时候,第一个不生病。这不生病走的人,有!我们在台湾这些年就见到不少,预知时至,功夫好的人一年前知道,通常一般念佛人大概是一个月、两个月之前晓得,他对后事处理交代这时间都够了。像我们在台北,以前莲友念佛团李济华老居士,往生是两个月以前知道。所以他利用星期假日去看看老朋友,那就是辞行,走得潇洒,走得自在。他走的那一天,到莲友念佛团去参加共修,台北市那时候没有计程车,他跟太太坐三轮车,在车上跟他太太说:我要是往生极乐世界,留下你一个人,你会不会感觉得寂寞?他太太就随口答应,「你要能往生,你就不必挂念我了」。念佛当中,他们共修就跟打佛七一样,一支香一个半小时,止静的时候有讲开示,他们是居士道场,是由几位老居士轮流讲开示。那一天轮到魏老居士,他就跟魏老商量,「我们两个换一下,今天我来讲,下一次时间我给你」。魏老当然对他很尊重,他八十多岁了,就让他讲。这个开示一般是半个小时,那一天他老人家一下就讲了一个半钟点,把念佛的时间都拉长了。他愈讲愈高兴,苦口婆心劝导大家,讲完之后就向大家告别,说:我要回家去了。大家以为他八十岁的老人,讲了一个半钟点,讲累了要回家休息了。他老人家下了讲台,念佛堂有个小客厅,客厅很窄,只有一套沙发,他在那里一坐就走了,就往生了。你看多自在!一丝毫病的样子都没有。讲完之后告诉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他回极乐世界的老家去了。所以这叫真正的福报,预知时至,身体健康,没有一丝毫病苦,说走就走了,这叫大福报。你要是修一点福,平常就把它享掉,临终就苦!所以这是决定往生,真的就在最后这一刹那。这是我们应当要记住,应当要努力修学。

  『但念』,这「但」字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得到。「但念」就是专念,心里面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只牵挂著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我统统不念。我们生活能过得去就好,有多余的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最要紧的是帮助他学佛,帮助他念佛,这个布施叫法布施。《华严经》上讲得好,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这个功德、福德第一殊胜。所以要知道布施,要知道修福。我们今天把净宗向全世界介绍、推荐、弘扬,这是修真实的福报,我们所祈望的就是临终的时候像李济华老居士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自在往生。好,我们念佛回向。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本源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福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敏法师讲阿弥陀经    

纯祥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法然上人讲阿弥陀经    

法悟法师讲阿弥陀经    

佛慈法师讲阿弥陀经    

HT法师讲阿弥陀经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经    

会性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净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静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戒法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界法师讲阿弥陀经    

窥基大师讲阿弥陀经    

莲池大师讲阿弥陀经    

隆莲法师讲阿弥陀经    

梦参老和尚讲阿弥陀经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    

善导大师讲阿弥陀经    

悟显法师讲阿弥陀经    

信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星云法师讲阿弥陀经    

宣化上人讲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随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者大师讲阿弥陀经    

宗舜法师讲阿弥陀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