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二册上--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妙江法师所有开示



 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二册上


 下载DOC文档  



  序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出家修行悟道,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确实是一个具有广大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

  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惶惶,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和训诲,是人生黑暗中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象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不歇息的?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应机说法和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人人都是佛,都有佛一样的智慧和清净的本性。只是被无始劫来的贪嗔痴慢疑五毒和妄想烦恼层层包裹,才看不见自性之心的光明显现。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中云:“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世尊于五浊恶世,出兴于世,为欲拯群萌,光阐道教,说法四十九年,法门无量无边,以众生心垢薄厚,智慧深浅,对症下药。只为解除众生蒙在自性心中的层层缠缚。寻回原本拥有的清净之心,让本性显现光明。

  无论修禅也好,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最终目的,就是要洗尽心灵的尘埃与污垢,解除层层缠缚,让自性重现光明,觉悟菩提,成就佛果。

  我们是暗夜中的路人,迷失了方向,不知转过了多少轮回,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无数劫来,在迷惑颠倒中,在五欲六尘里,跌跌撞撞。不知生从何来,死所去向。

  佛法是暗夜里的明灯,照亮我们的出路。让我们都能走出黑暗,回归属于自性的光明世界。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门,须断见惑才能证得初果预入圣流;思惑断尽,才能证得四果,了脱三界生死。这在你我这样根器的凡夫,于此生中,可以说是断难企及的。佛陀为畅度生本怀,由彻底悲心,无问自说,宣示普摄群机乃至包容五逆十恶众生的净土法门,凭仗信愿行力,感应阿弥陀佛,纵无力断惑,亦能往生;一念恳切投诚,即得诞登彼岸。一生彼土,即获得永不退转。如是殊勋,旷劫莫举。

  对一般通途法门,净土为特别法门。而此法门,甚深难测。不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识家,也往往犹疑或忽视。净土法门,其事虽简而至妙,其理虽近而至深。由于念佛一法,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是佛境界。究其实际,如是境界,虽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况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语,依教奉行,必获实益。

  要知道,律为教禅密净的基础,如果不严持戒律,则教禅密净的修持功德无由建立,譬如宫殿楼阁建造在沙滩上,未成即坏;净土为律教禅密的归宿,譬如百川万流,统归大海。古德说,净土法门“似地均擎,如天普盖”,“统摄律教禅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如同我们生活离不开空气,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弥陀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是以《华严》奥藏,归根结底,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导归极乐。

  良由此门既有弥陀接引众生之宏誓,又有诸佛护持众生之悲心;概括法界无尽奥秘,寄托无量有情依止;实为诸法门之总汇,各宗派之共归。

  此法门以信愿行为往生净土资粮,信须真信,愿须切愿,行须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持名者,专念弥陀圣号六字洪名也。

  「万善同归」,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统统归阿弥陀佛。你要想修万善,念这句佛号就是修万善,没人知道。我要做多少多少好事才修万善,不是的,佛号。佛号功德,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能跟它相比的,这么简单、这么容易。阿弥陀佛,万善同归,这没人知道。真正知道的人,死心塌地就这一句。锅漏匠知道,一生就这一句,他的成就不可思议。修无法师知道,一生也这一句佛号,在寺院里面修行做苦工,修苦行,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他都干,干了一辈子,佛号不中断,往生那么潇洒。你问他修什么成功的?修万善同归成功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地方,就是贪瞋痴不要断,伏住就能往生,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都没有的。伏烦恼容易,断就太难了。我们只要这一句佛号能把贪瞋痴压住、伏住,就能够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当代大德道源法师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忏僧弟子净住法师在寺院里办起了养老、孤儿院,寺院有土地一百五十余亩,自种自收,自食其力。在慧远祖师的第一道场,专修净土、专弘净土。

  皈依弟子净寿居士专修净土念佛法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句佛号。立志让众生广受法益,几年来不辞辛苦,为众生施食、火供、烟供、洒圣水,免费治疗疑难杂症为几千人解除病苦。

  净住法师与净寿居士两位弟子自入佛门以来,深信净土,专修净土法门。专弘净土法门,为帮助初入佛门之信士,能更快地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在阅读经典、讲义几百余部,发心编印《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一集)后,今又摘录汇编了,《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二集)。遂览经典、讲义几百余篇,志在取其精要,方便阅读,解同修无暇之苦。又末法众生,障深慧浅,修行中的不如法比比皆是,该书也想有引正纠偏之功。

  佛法无边,其义无量,编印《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虽竭力尽心,仍是挂一漏万。内容所摘虽各有出处,所编也难以精准,然编者愿心之大,悲心之深,仍可见一斑。故该书也不失为净宗学人修学之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众行人之言均为个人之感想,是否与佛言一致,还需读者依“四依法”甄别,此虽非易事,然想来仍是利大于弊。

  净住法师与净寿居士两位弟子让余审阅,粗略览其精要,心生欣慰,随喜数语,廖为审核、作序。阿弥陀佛!

  中国五台山十方广济茅蓬碧山寺方丈 释妙江 合十

  二O一六年五月一日

  妙江法师简介

  妙江大和尚俗姓刘,1952年腊月生于山西阳高县古城乡西要村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68年出家于大同云岗,1980年到五台山,至今先后在普化寺、竹林寺、南山寺、慈福寺参禅修行,期间曾两度上佛学院深造,后被五台山佛教协会安排到了碧山寺当家,于1995年8月11日由原碧山寺住持、美国佛教创始人之一、纽约光明寺住持、当代著名华严行者寿冶老和尚授予碧山寺记,接承了该寺法卷,成了碧山寺第五代传人。

  在他的主持带领下,重建了碧山寺、天王殿、彩绘殿堂、庄严华严,将五台山唯一设有戒坛的大寺院治理得道风端正、井然有序,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佛教界的赞扬。此外他还多方筹资在竹林寺新建了五台山男僧佛学院。

  父亲当年在当地的区镇工作,母亲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3岁断奶之后,其母就将他送到了离村不远的一个名叫黑龙洞的寺庙内,跟僧人生活在一起。最初,妙江法师基本上是想回家就回家,佛门和家门都为他敞开着。7岁那年,他母亲伺候病倒在床的姥姥,父亲因公务缠身,都无暇顾及孩子。于是,他就住到了黑龙洞,成了未出家的候补小和尚。1967年初中毕业后,他便在云岗石窟正式拜藏通和尚为师,剃度出家,成了名副其实的佛家弟子。此前,他的父亲、母亲已先他而陆续出家了。

  “文革”浩劫来临时,妙江法师刚刚正式出家。在这场浩劫中僧人成为了首当其冲的被迫害者。法师和其父母亲相继被遣送回家,接受劳动教育。即使在繁重的劳动中他也不忘默诵经文。“文革”结束后,妙江法师一家又相继回到了原来的寺院。父母重返五台山,他又回到了云岗石窟。其时,他27岁。从3岁与佛结缘,其间断断续续,坎坎坷坷,一晃就过去了20多年。但始终未改其对佛祖的虔诚之情。

  1984年,妙江法师重返五台山,被安排到五台山南山寺担任副管家。一年后,他被五台山佛教协会派去慈福寺当家。

  妙江大和尚正信出家,童真入道,戒律精严。他一直对佛学研究充满着热情,潜心研习,刻苦钻研。多年来,法师以弘扬正法和自身修行为己任。法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书画院高级顾问,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广济茅蓬第五代方丈。阿弥陀佛!

  净住法师简介

  法名,净住。字,智亮。山西繁峙人,出生于一九六三年三月廿六日。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九日于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依上妙下江大和尚剃度出家。

  净住法师现任五台山碧山寺十方广济茅蓬西堂堂主、茅蓬碧山寺的下院原平市楼烦寺住持、山西省佛教协会理事、忻州市佛教协会付会长、原平市政协常委、原平市佛教协会会长。

  近年来摘编了觉海明灯集锦、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一册)、整理了妙江法师讲:善恶因果、妙江法师讲:佛教小故事(第一册)、现今又摘录汇编了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锦(第二册)多年来不辞辛劳建设多座殿堂,在寺院里办起了养老、孤儿院,寺院有土地一百五十余亩,自种自收,自食其力。在慧远祖师的第一道场,专修净土、专弘净土。阿弥陀佛!

  目 录

  怎样正确认识佛教?1

  雪公李炳南老教授佛七开示10

  学佛者需警惕的二十七大问题27

  千万谨记:千万不要在身上佩戴佛像44

  净空老法师关于供佛菩萨头像或半身像的因果46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48

  莫靠烧香来脱贫52

  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积福损福 全在自己做主58

  学佛必知几项因果75

  命好不好因果说了算80

  学佛: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么83

  没有脾气就是佛法94

  修行人应消除对死亡的恐惧98

  为什么要学佛112

  神佛不分 智迷不辨 佛 法 僧 改变自己 如果自身没受益烧香

  磕头读经早晚功课116

  学佛的目的何在?125

  什么是“学佛”141

  学佛要正知正见149

  修行修自己155

  信佛才能学佛161

  学佛修行最怕什么?167

  修行是修正自己169

  真正的修行是遇见自己172

  老实念佛177

  自度比度他重要208

  出家师父能接受红包供养吗 看看佛陀当年怎么说212

  一般人最好不要有神通有神通反而害了自己215

  修行者是否需要经常闭关 闭关又代表什么何谓闭关222

  要想运势好口业很重要227

  人生勤修三种布施232

  命运好坏需要算命问鬼神吗236

  福报是自己修来的245

  要行善积福不要把福报吃完250

  你修的福未必是真的福报255

  遇到鬼被鬼压身怎么办258

  什么人该做佛事262

  佛教怎么看做梦267

  命债、钱债、人情债怎么还269

  我们的冤亲债主原来是这样来的呀273

  鬼神降坛与看神婆277

  阎罗王您抓错人了吧281

  写给正在为钱而愁的人们292

  施食改变命运化解业障治疗疾病超度债主 无量福德寿命延长

  企业盈利家庭平安 孩子学习进步297

  怎样正确认识佛教?

  佛教人士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破除人们对佛教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也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佛教。只有正确地认识佛教,才能使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发挥佛法指导人们更好的去生活,进而使佛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

  现在我们在许许多多地方、地区、国家看到学佛的人愈来愈多,可是佛法究竟是什么?真正能够说得明白,搞清楚的人实在不多。因此,这一个题目的确就非常重要了。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历史在史传里面都可以看得到的。他出生在北印度,现在的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他生在中国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佛灭度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

  但是佛的年代,中国跟外国记载相差很大,照这个记载,佛灭度之后到今年,应该是三千零二十一年。可是外国人的记载,今年才是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几乎有六百年。

  这种事情,不但是佛陀,凡是古人生卒年代的考据,几乎都有很多种的说法,到底哪一个说法正确?这很难断定,也可以说没有法子去断定。

  然而这些实在讲也并不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从事於考古的工作,所以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佛的教义。释迦牟尼佛确实有这个人,当年讲经说法也确实留下这么多的经典,这个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来是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这是正式接受中国朝廷,也就是中国的帝王派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非正式的,历史上也有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那个时候,已经有佛的讯息传到中国。但是我们从历史上来说,还是以国家正式礼聘作为记录。

  佛法传到后代,佛陀不在世了,佛的学生把老师的教导代代相传下来。在佛门里面我们又听到有称「和尚」、有「阿闍梨」的称呼,在我们中国人习惯称「法师」。

  这些称号,宗教里也没有。和尚、阿闍梨都是印度的梵语,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亲自教导我们的老师,我们就称他和尚。

  在一个学校里面,亲自教导学生的是校长,教育的政策是他定的,课程是他指导的,那些教员是执行他的命令的,是帮助他教学的。教学的成功、失败是校长负责任,教员不负责任。所以校长就是和尚、亲教师。

  佛说「苦」从哪里来的?「迷」来的。你对於宇宙(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本人)完全不了解,也就是对於本人、对於你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了解,这个苦!你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你怎么不苦?如果你都明了了、都清楚了、彻底明白了,你就「得乐」了。

  为什么?你的看法、想法都正确,完全没错误,你的生活当然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因,「离苦得乐」是果,这是我们自己享受的事情。老师教给我们怎样破迷、怎样开悟,老师对我们毫无所求,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我们作佛的弟子,跟释迦牟尼佛学,佛对我们有所求吗?没有,什么都没有。无条件!这些统统都要搞清楚。真正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无所求,看到这个学生觉悟了,很开心!

  看到这个学生离苦得乐了,很开心!正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子女一样,他的教育成就,他在社会上事业成就了,看到很欢喜、很开心,意思完全相同。

  佛教这么多的经典,它里面到底说的是些什么?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说了一个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

  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讲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如果不知道佛经讲的是什么?我们对於佛的经典就无法理解,展开经本你会胡思乱想,愈想愈远,愈想与我们的生活都不相关了,把它想成玄学去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

  佛法不是向外求,这个大家千万要记住,佛法向自性当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学称为「内明」。

  印度在古时候,把这个学科也分类,不像现在分得这么细,它分得简单,分为五大科。而佛学、哲学这一类分为内明,这是向内心里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启发自性的教育,恢复本能的教育。《地藏经》上就是给我们宣说这个法门,告诉我们自己的心性里面具足大圆满。

  有不少现代国民口口声声说佛教迷信,认为佛教都是烧香拜神的信仰而已,但他们却没有去了解过真正的大乘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即还没有儒释道混合之前,大乘佛教是绝对反对烧香拜神的?但因为佛教从唐代开始传入中土,到了汉代才出现烧纸库锡箔、烧香拜神的习俗,这在汉代之前是没有的。佛教传入中土,才受到儒道影响,变成一种儒释道混合的民间信仰。

  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来看,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一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佛教!

  第一部分对佛教的偏见和错误认识

  一、有人批判佛教是迷信。

  何谓迷信?

  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就盲目地相信,称为迷信。

  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而某些批判者本人往往并未理解佛教的本义,就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这种批判者本身就不是持着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又怎么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智信指的是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

  1、佛教拜菩萨佛像为的是方便契合根器

  佛教施设佛像,为的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佛的保佑。

  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2、佛教的出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教

  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这少数人最好是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工作,才好一心一意修行,弘扬佛法。

  而出家,正可以摆脱世界欲累,专心一意的为佛法。所以出家人就成了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推动佛教的主体。

  但佛教并不要求所有的人都出家。在家,出家,均可修行。

  3、佛教仪式并不是迷信

  用香、花、灯烛来供佛、礼佛,是表示虔敬;而不是说要让佛闻到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

  佛教徒礼忏诵经,为的是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在佛菩萨、众僧前,忏悔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

  至于烧纸则是古代风俗习惯演变而成的,并不是佛教倡议的;抽签、问卜扶乩等举动,更不被纯正的佛教所容许。

  但就是因为这种种仪式,佛教就被指为迷信,实际上是人们的误解。

  二、有人认为佛教是统治阶层用来统治民众的工具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兴衰交替,几度起伏。这主要源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统治阶层的喜恶有极大关系。

  当统治阶层认为佛教可以满足其精神需要,可以作为其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时,就对佛教大力倡导;佛教也就得到长足发展。但如果佛教的发展与上层统治阶层的利益存在矛盾时,统治阶层就会对佛教加以干涉,使佛教的发展势态受到扼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候佛教的飞速发展壮大,对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曾下令焚经毁像,坑杀沙门或迫其还俗,对佛教发展造成沉重的打击。

  但这一切,都不是佛教的本意,只不过是佛教传播过程中的插曲。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佛教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佛教:“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畏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

  印度政治家尼赫鲁则说出了现实对佛教的需要: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满原子弹与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的确,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说明佛教思想传播在当前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对佛教的正确认识

  要正确认识佛教,必须先明了佛的真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之道。

  一、佛首先是人而不是神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二、佛教主张真正的平等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对所有的人都要慈爱。’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三、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佛祖释迦牟尼修行六年,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他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闻道有先后”而已。

  而人性都是善良的,放下屠刀,立地尚可成佛。更何况普通人呢?“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说的是我们修行、觉悟都在世间。

  我们之所以会犯错,源于我们的无知(佛教叫‘无明’)。如果人人都虔心修行,就都有成佛的可能。

  四、佛教认为万物因缘而生,修行亦如此

  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

  佛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所以很多人都信奉佛教,愿意成为佛陀的子弟。而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修行的方法),就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为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第四部分:正确认识佛教,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佛教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在两千年多年的漫漫岁月里,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中国社会,点点滴滴地溶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道并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所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佛教,探讨中国社会流变、发展的路向回避不了佛教,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佛教提供精神文化的助益。

  我以为,要求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运用佛智慧舒解人们越来越大的内心压力,运用佛智慧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回避不了而又不能不加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从正确认识佛教开始。

  一、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而是佛陀的教育,是宇宙人生至胜圆满的学问。

  由于来自佛教内外的种种原因,佛教被误解和被曲解,以至被神秘化了。许多高僧大德一直都在做着的一项工作,就是为佛教辨误释疑的工作。

  弘一法师在他的《弘一大师讲演录》里,专门讲过一章《佛法十疑略释》。他从“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佛法非违背于科学”、“佛法非厌世”、“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佛法非能灭种”、“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佛法非是分利”、“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①等十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回答了人们对佛教的疑问。

  白云禅师在《老禅师的话》里说:“佛法,就是分辨世间的相对,了解相对的纷扰;于中予以突破,不为纷扰而迷惑,精进修养而出离;直到入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胜境界,才算是圆具了佛陀之法。”

  ②老禅师从烦恼和菩提的相互对应、相互转化系出发,指出圆具佛陀之法的途径:“不为烦恼而迷惑,却于烦恼中发现道的踪迹,获得修养功德的帮助,化烦恼而成菩提。”

  ③净土法门法师在《生活的艺术》一文里说:“‘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④“实在讲,佛法就是教我们怎样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⑤宽仁法师在他所著的《佛教手册》里也开宗明义说:“佛教创始于释迦牟尼,以合乎理智的教说,示导人类转迷开悟;其目的在于实现净化社会的理想,以超越阶级、种族为特色。”

  ⑥诸位高僧大德的讲说,都是意在开示我们:其一,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其二,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

  我们必须明白,佛教变成宗教,是在传承过程中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而佛教混入神仙鬼怪等迷信成分,那更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世俗化过程中被一些对佛教真相不明了的人加进来的。把佛教等同宗教,当作迷信,这是对佛教的大误解,不是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

  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即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宇宙是什么?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空,即环境;人生是什么?就是我们本人;佛是什么?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佛教说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时空。佛教说的“人生”是对“众生”而言的,不是特指人类,而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⑦涵盖了一切有生命的个体。佛告诉我们,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生命个体,如果真正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他就是佛了。

  佛教并不神秘,成佛之途也不神秘,关键在于是否彻底觉悟,觉悟已经很难,而彻底觉悟就更难了,菩萨尚且是觉有情,还不能是彻底的觉悟者。

  所以,学佛、信佛者众,而成佛却非常难。成佛之途就修学般若。般若就是汉语语汇里的智慧,佛的智慧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所讲的智慧,它是包涵一切智慧的具足圆满的智慧,故鸠摩罗什和玄奘在翻译佛学经典的时候,都依梵文把智慧音译为“般若”而不是直接的译为智慧。

  佛智慧有三个层次,即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金刚经》里直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具足了圆融无碍的佛智慧。佛智慧从哪里来呢?“佛告诉我们,智慧是每一个人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从外面来。”

  ⑧在《六祖坛经》里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佛智慧是人人内心里本来就有的,只是人们的那一颗心被“贪、嗔、痴”蒙蔽,失去了清净的真实状态,便堕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海了。

  佛法就是要众生依照“戒、定、慧”三学,从“贪、嗔、痴”的苦海里脱离出来,得到佛智慧,达到空灵清明的境界。心境一清净,对宇宙人生的正知正见的“自性”也就会显现出来,心中便自然会充满看透过去、现在、未来的佛智慧了。

  得智慧难,问题在于世间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事情让人放之不下,有太多的东西蒙蔽着、充塞着那一颗心了。

  我们必须坚持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走出对佛教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

  二、佛教尚“空”而不惟空,尚“无”也不惟无,关注社会、关怀众生。

  佛教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关乎社会、关乎宇宙、关乎人生的。释迦牟尼最初创立教说,并不是玄想所得,而是从宇宙人生的许多烦恼和困惑中得到启悟,明白了其中的真相,终于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佛教是从社会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中产生出来的,是为了解决诸如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因此,佛教的“空”和“无”有着独特的内涵,不可不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是阐述“空”、“无”观念的一部重要经典。短短200余字的经典中,竟有7处说“空”,20处说“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⑨应该怎么理解世尊所说的“空”和“无”呢?佛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空”与“五蕴”是相对的。以色为例,世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他站在无始无终时空观的角度进行观照的结论。

  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说,人,动植物,地球,宇宙,乃至一切有形的物质,其存在岂不都是暂时的么?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说不就是不存在的么?但无始无终的时空,即“空”之中,又是有着无穷无尽色相的。佛教就是要从无始无终的“空”中去理解千变万幻的“色”,进而得出如《金刚经》里所说的结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所说的“无”,也不是一无所有的意思,应从《金刚经》“应无所住”和《心经》“心无挂碍”的角度去理解。空中有相,但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我们不能执着于虚妄之相,应该放下所有虚妄的事物和念头,从有出发,达到“无”的境界,也就是“心无挂碍”、“无所住”的意思了。

  佛法“空”、“无”观,与佛法慈悲观,与佛法关注宇宙人生,与佛法关怀众生,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佛法讲的“慈悲”,正是从“空”、“无”而来。

  能做到“应无所住”,就会“心无挂碍”。于是,一切都放下了,心中 “贪、嗔、痴” 绝灭了,诸般烦恼不见了,自然会从清净空明的心性里生出无我利他之心,也就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就是从“空”、“无”出发,生出清净心、慈悲心的意思。

  正如慧明法师在《慧明法师开示录》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⑩“慈悲”在佛法里始终占据着基本的中心的位置。笔者以为,慈悲心即是清净心,也就是佛心,正是从“空”、“无”观里产生出来的。诚如《法句经》里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慈悲则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发展,关注人生的状况。大乘佛教强调“悲、智、行、愿”四修并重,正是立足于社会人生的实践,求得佛智慧。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该具有怎样坚忍不拔、无我利他的精神才能做到呢?

  因此,我们理解佛教的“空”、“无”,必须立足于佛教的“慈悲” ,必须始终关注社会、关怀众生。可以说,“慈悲”和“空”、“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割裂。

  三、佛教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性,可以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裂变,必然会引起各种文化的冲撞、整合。人们的内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震荡,人类社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地球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值此之际,佛教如何因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如何运用佛教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为众生的和谐发展、共荣俱进提供支持乃至路向?这既值得我们每一位佛弟子认真思考和直面相对,也是与佛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

  (一)佛教理论体系的特点,为佛教适应时代、关注社会发展、关怀人生状况提供了依据。

  世尊创立教说已逾3000年,佛教传入中国也有2000多年了。佛法是从无始无终的时空角度观照宇宙人生的,或者可以说,佛在创立教说的时候已经洞见了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因而佛的教说适应于一切时代。

  而佛法在中国传播,发扬光大,经历了一个不断现代化、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说明佛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适应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性。佛教的这些特点为我们在新的时代弘传佛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佛教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属于那个时代富有创意的、能够“放下”的传承者、弘法者。鸠摩罗什、玄奘是伟大的传承者,太虚、印光、赵朴初是伟大的传承者。今天的时代更加需要伟大的佛法的传承者。我们要担当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弘扬“人间佛教”精神,坚持佛教的正信、正见、正知,像太虚法师那样“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

  (二)佛法讲的“慈悲”、“众生平等”,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愚以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

  1、是每个社会个体内心的和谐,“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提法非常恰如其分;

  2、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社会的和谐;

  3、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佛法在某种程度上说,讲的就是和谐。佛法讲的是修清净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当心里清净,如空明了,佛性便显现出来了。

  一颗清净的心里,难道不是无上的和谐状态吗?有清净心,即生慈悲之念,胸怀大慈大悲,无我利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不和谐?佛说“众生平等”,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当我们对一切有生命的个体都怀有慈悲之心,关怀他们的生存状态,关怀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便会推己及人、及物,注重生态平衡,注意环境质量,人与环境又怎么会不达于和谐之境呢?

  (三)从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桩一桩的去做。

  在当今时代弘扬佛法,应该怎么去做?这是需要实践,也是需要理论研究的,总而言之,就是从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桩一桩的去做。

  从实践方面说,可以从慈善事业、佛教实业、佛文化旅游等事业起步,逐步的推进,使佛教能实实在在地为社会的进步、众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从理论方面说,在坚持佛教的基本精神和仪规的前提下,从佛法基本经典出发,认真开展适应时代、能够切实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的理论研究,只有理论研究取得突破,佛教实际工作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开展佛教理论研究,一是佛教理论研究者要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二是要注重佛教理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三是佛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因此弘法实践和佛教理论研究不能截然分开,它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无量寿经》上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太虚法师说:“人间佛教是根据佛法常住真理涤除其不合时代的思想文化,展开佛教教化功能。”

  愚以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佛教发展最好的时代之一,只要我们秉持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最近提出“新六和”的愿景,继承和弘扬佛教“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慈心悲愿,必能使佛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为众生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提供无上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支撑。阿弥陀佛!

  雪公李炳南老教授佛七开示

  净土宗,人人都晓得,很普通。虽然都晓得不错,但是这个内容大概是人人不清楚。不但外人不清楚,佛教里头人清楚的也不多,那么就是净土宗本宗里头,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这话就很难讲了。大家别误会,别人不懂,你懂得了?我更不懂,我没那么大的学问。那么谁懂呢?就不说了,懂得的很少。

  再说一个话,在家人修行功夫,不甚精湛,出家人功夫好坏咱不说,可功夫比在家好的,那么他们呢,可以证个罗汉果,这个罗汉果,我们在家谈不上。证这个四果罗汉也得几千年,就是证初果,当生得到的,十万人找不出一个来。就算是证了四果罗汉,他懂得罗汉法,净土宗也不懂。我得声明一句,并不是我敢诽谤圣贤,不敢。佛经上有的我说,佛经上没有的,我一句不敢说,所有今天我说的话,全是佛经上的。

  那么谁懂呢?五十二个阶级菩萨,到了登地菩萨,以前的不算,他呀,对净土宗一知半解。大家听了吧!登地菩萨一知半解呀,那么谁彻底明了呢?多暂咱成佛,多暂那算是彻底明白,不成佛,八地以上的菩萨也马马虎虎。我给大家说,即便这个样子,听了净土宗这几句话,现在要多加小心。

  多加什么小心呢?大家修的净土宗,能修净土宗,不晓得你千劫万生造了什么样的大善事,你才有这个因缘,听净土宗,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台湾有多少人口,就是把护城河围起来,也不过万分之一呀!这好不容易了。那么你听了,就能有成果吗?都懂得吗?听了未必有成果,未必能懂。

  虽然不懂,可是知道有这回事了。知道这么回事,你修就得,不修就不得。我跟年青人说过了,不晓得这回事情还罢了,不晓得,他嘴巴不说,他不造罪,就怕听了这回事情,又不懂,妄作聪明,诽谤净土宗,这可不得了了,诽谤净土宗,是无期徒刑,入无间地狱的,大家一定要小心。

  不懂,一点也不谈,不造罪;你懂一点,乱说,造大罪了。为什么?净土宗唯佛才懂的,咱们这些人能懂了吗?所以净土宗是难信之法,这个经上都有。你说我信,没的话,咱不懂佛理呀!八地菩萨以上才听了信,咱们这个信哪,像鸡毛翎,在风中吹过来吹过去的,摇啊摇,够不上信。要能够得上这个信字啊,给诸位说,就成功了。请同修们注意,小心,你信不信,成功不成功不要紧,可别乱讲:这玩意儿多少年没听这么个讲法。

  那么,这个净土宗唯佛一人才懂的,怎么把这个难懂的法,普遍叫大家都来学呢?怎么不捡那个懂的教给大家呢?这是个问题呀。我问的这个话,也是佛经上的话,这些法门我也不会说,我也不掌握,说实在话,我都是看到佛经上有的我才说。

  全球的宗教,没有一个是了生死的,最高升天堂。升了天堂,也有六道轮回,也得死,上帝也有六道,也上地狱,这就倒霉了。另外,修各个法都很苦的,不是有句话,不受磨难不成佛吗?要想成佛,了生死,可是不受苦,办不到。大家受不了这个苦,这是第一;第二时间太长了,得一个罗汉果几千年,还得一步一步地修,像上山似的,一台一台上,少一步也不行。

  净土宗怎么办呢?净土宗,人人不懂得,人人不能去。这还用说吗?人人不能去,佛为什么教我们上不能去的地方呢?又不懂,又不能去,叫我们学这个干什么呢?这有个大便宜了,我给你说。什么大便宜呢?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忘了,西方佛叫接引佛!

  从台北上台南,不坐火车、汽车,认识路的有几个?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佛国多了,都好,你想去,去不了,这就难办了。可极乐世界呢?不认路没事,阿弥陀佛来接你,多保险,不遭罪不受苦,说时间也快,当生成就。

  你活七十年、六十年、五十年也行,这么短不要紧,没功夫也不用怕,只要你真愿意去,老实多念佛,到临命终时,你一句阿弥陀佛,好了,成功了,阿弥陀佛拿着莲花,你上莲花台,转眼之时就到了极乐世界。这个便宜你说大不大?别的佛国没有来接的,不认识路,你自己慢慢找,一万年不行,两万年,两万年不行,一千万年,你修去吧!一切法门都是,随解随行,随行随解,信解行证嘛!只管解不行,还得行,还得证,解悟之徒不了生死。

  净土宗,像上面讲的,没有解,所以呢叫信愿行三资粮,就是三个字,你信了,你发愿上西方去了,你只要老实念佛,就行了。那个说了,我不懂怎么办?不用你懂得,你怎么能懂,连登地菩萨都不懂,你一个薄地凡夫懂得什么?我学佛二三十年了,你学五百年还证不了罗汉果呢,你五千年懂什么?况且哪个学五千年了?我给大家说,我现在讲华严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回向,对这个法才懂得了,十回向以前还不行呢!那还得两大阿僧祗劫,你修去吧!今天在佛面前说话,佛经上有,我讲,没有,讲错一句,就是诽谤佛法,就得入地狱。我这么大年纪了,我傻呀!我跑到这儿造罪,入地狱呀!所以净土宗不可讲,十回向菩萨可以讲,这回向很难了。

  这么多年没见面了,不讲没话说,不讲还不行,我很为难,肚子堵满了,很难受,不说憋得慌。上面讲的,主要让大家明白,要是大家不证果,白干,可惜了。

  真愿去极乐世界,好好念佛就成功了,别想那么多,别修那么杂,万修万人去。再简单说一句,这个净土宗解释办不到,华严经是经王,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一讲净土宗的功夫,五千比丘退席,都听不懂,证果都听不懂,咱们能听得懂吗?普贤菩萨讲:文殊菩萨等大菩萨都念佛去西方极乐世界。

  你想了生死,得问懂得了生死的人,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我们听谁的?听证了果的普贤菩萨。咱们中国呢?从慧远祖师,一直到印光祖师,他们讲信愿行。记住这个,现在再不要说错话了,我么就抱住信愿行。怎么个信愿行法呢?舍利弗智慧第一,佛说他满身是嘴,无量无边的舍利弗,那么多嘴,一起说,说上三大阿僧祗劫,这个净土宗也说不完。

  我在这里,一个点儿两个点儿能说什么,况且我没学问,让我讲,不得不讲就是了,难为我了。人家都说大话,我把我的真本事说出来,只是看了一本两本经,就是会讲一本两本也不错了,我一本还不会讲呢!咱们这个全球谁能讲弥陀经的那个人就是佛!

  你别看我讲华严经,我讲华严经是按照注子讲。弥陀经注子不可靠,怎么知道呢?那就是经文的意思,句句话都藏在里头,弥陀经像广告似的,讲极乐世界怎么享福,光讲这个,没讲叫你怎么修,你查查弥陀经有修行吗?就在那儿吃喝玩乐,听听鸟语,听听风声,洗洗澡,成功了,修行没有啊。但是经文里每一句话每个字,皆是无量无边的修行法,那我怎么敢讲呢?你既然发现这个无量无边的修法,到底是什么呢?非常容易的,佛就教你信愿行三个字。

  你抱着这个信字,怎么信呢?佛说什么,你就照着做,信愿行三个字成功了。你要妄作聪明,要讲一讲,就倒霉。就是信愿行三个字,就这么简简单单地省时间。你信什么?第一信,不学佛亿万年永远不解脱;第二信,要修听得懂的乐意修的。

  成功必要三大阿僧祗劫,不要三大阿僧祗劫,短时间成就的,只有净土宗。几十年,当辈就行,就了生死,成功了,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万人修万人去。这句话经上没有,可是包藏在经文里头了,这是千真万确的。

  你信,就信这个万人修万人去,你当生就成就。不认识路,没关系,阿弥陀佛一定接你,你把这个信好就行了。可不能摇摆,在这里信,出门就不信了,或者又学禅,又学密,那就完了,自己栽在自己手里。真正信了,就是抓住至死不放松,不松手,原子弹下来,也不松手,绝对准成功。别解“理”,解“理”你也不懂,净土宗就讲个信字,说别的都多余,都没用。无量无边佛国都好,华严世界更好,你心里根据自己的各种条件、缘分,看上哪儿好,发个愿。

  实际就是表个态,为什么叫发愿呢?所谓发愿就是发出去不能再收回来,就是下定决心不能改悔。人说话有信誉,不能说话不算话,这也是戒律所不能允许的。

  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终生不悔,就是再有比极乐世界好千万倍我也不去。不用修,现在就能成佛我也不去,必须得有这种愿才成。有愿必成,成功在愿力上。

  我既然发愿了,就照我的话去做,就成功了,这就是愿。行呢,也很简单。不能再看哪部经好,就诵哪部经。三藏十二部都好,你天天念,你念得过来吗?打死你,你也念不完。那怎么办呢?念佛法门吧,甚至连弥陀经都不念,万德洪名嘛,一句阿弥陀佛,一切佛、全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都包括了,都念了,因为叫法界藏身。

  阿弥陀佛的阿字,出于华严经头一个字,阿是总持。阿字观称:阿字里生一切陀罗尼,一切陀罗尼出一切佛;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阿字名为密藏,法报化三身唯说阿字一法;听到阿字,就会诸罪冰消,看见阿字,一切功德汇集,浅浅观想一下,这么信都可以往生净土。

  念佛功德这么好,就是佛号包括了阿字。是一,不是二,一切的殊胜都在佛号之中,你老实念下去,就成功了。没有阿字三藏十二部一部都没有,一句阿弥陀佛,正修助修都有了,连诸法都不必讲。又是经典又是咒子,三藏十二部,又是其它佛号都念了,跟你说了吧,就是不诚心。

  你不会做善事,咱就不做,不做你也不恶。一句阿弥陀佛,再加一句诸恶莫做,就行了,就成功了。这些年大家有些退转,今天讲的完全是教理,大家先明白教理,增加增加信心,这才可以成功。上路时路上得有身盘费,上西方极乐世界的盘费就是信愿行三个字。一切法门都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走,少一步也不行,而净土法门则是二力法门,主要的力量是阿弥陀佛,小力量是自己。

  你自己只要老实念到底,别的一切事情都不要管,阿弥陀佛都办好了。每个法门都是自己给自己盖房子,自己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盖的房子给我们住,而且是接我们去住。

  阿弥陀佛经过观察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经五劫研究设计,经兆载永劫千辛万苦、艰苦卓绝的苦修、苦建,一切的苦难替我们消除,盖好房子,还拿莲花接我们,这都是他力。极乐世界四土兼有,我们在娑婆世界没有证得果位,上西方极乐世界是横超,极乐世界四土也都是横超。

  不懂不要紧,只要信就行了,我们最注重的是凡圣同居士,大家记住,专讲凡夫的,断了惑才一心不乱上品上生,不断惑的凡圣同居土大有人在。我跟诸位讲,我前生我不晓得,我这一生讲净土宗,修净土宗。那么有人问了,你断了多少惑了?我不吹大气,我一惑也没断,当然也没得一心不乱。不用断惑,伏惑也行,只要你念佛了,坏的主意压下去了,坏的种子一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它压住了,再起再压,日久天长地慢慢压,你临终时,像摇彩票似的,先摇出,上来的是阿弥陀佛,他就接你走了。所以我们不求一心不乱,但求往生就好了。时间不少了,实在对不起大家。怎么的了,念句佛号不后悔,请大家恶缘善缘都放下,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阿弥陀佛!《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

  圣严法师:无量寿经讲记 四十八愿

  一、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这段为「无三恶趣愿」。佛法将众生法界分作十类,或为十个层次,总名为十法界。十法界中,又分凡圣两类:六凡法界:是世间的凡夫众生,共有六个层次──天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生界、饿鬼界、地狱界。六界又称为六道或六趣,上三道为善趣,下三道为恶趣,又名为三涂。

  四圣法界:是出世间的大小乘圣人,共有四个层次──声闻、缘觉(又名独觉)、菩萨、佛。此四层次的初二种,是小乘圣者,二者合称,又名二乘圣者;后二种是大乘圣者,又名一乘圣者。

  无量寿佛成佛之后的安乐世界净土之中的众生,都是已皆不退转位的圣者,所以无三恶道。

  二、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此为「更不恶趣愿」。一旦依佛愿力,往生彼国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虽有天人之相,但都能见佛闻法,得无生忍,不再退转,当然不再由于业报而还堕三恶趣中了。

  「人天」二字,在梵文本,称为「那些往生我佛国的诸有情」。

  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此为「悉皆金色愿」。一般人的身体颜色,不外乎黄、白、红、黑四种;在释尊时代,除了佛本身(佛三十二相其中第十四相,便是「身金色相」)之外,仅有数人是金色的,例如「金色头陀」摩诃迦叶及《金色童子因缘经》所载的大商主之子,身有金色,名为金色童子。但是无量寿佛的世界,所有众生都从七宝莲花化生,身相都是金色的。

  四、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此为「无好丑愿」。在此娑婆世界的人相,由于各自的福德不同,长相就有好丑,心态时善时恶,面相也跟着时好时丑。但是西方净土中的众生,都有福德智慧、心地唯善无恶,所以形色都是庄严慈悲相。

  五、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此为「宿命智通愿」,之所以将神通称为智通的意思,是圣者因悟而得的神通力,必与智慧相应;唯此界凡夫众生,极少有神通能力又有智慧的。凡夫神通有五种:神足、宿命、天眼、天耳、他心,力量范围均极有限;圣者则加一种漏尽通,称为六通;罗汉具有天眼、宿命、漏尽的三明;佛则具足圣者的六通及罗汉的三明,称为三明六通,或三达六通,唯有佛的神通究极无限不可思议。

  一般凡夫的神通,可从修得,也可由报得,尚有的是鬼神附体而表现神通,都不能究竟,故不可靠,例如凡夫外道的宿命通,仅能知前生或未来的数世,能知数百千年者,已经极少,但也不知道其中的因缘,且未来事之因缘因果变化不可思议,知了等于未知;更何况能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所以凡夫外道预言未来事,多半不可靠。若生西方净土之后,人人都有宿命通的威力,胜过凡夫所有者,不可以道里计。

  那由他是梵文Nayuta的音译,意为兆沟,是印度大数量的单位。

  六、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此为「天眼智通愿」。天眼通能照见六道之中远近粗细的各种现象,俗所谓「千里眼」,仅见千里或数千万里,连自己所处银河系的世界状况也不清楚。但是众生到了西方净土,所得天眼能见无量诸佛国土事。

  七、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此为「天耳智通愿」。天耳通,能闻极远声、极小声。西方净土的众生,能够不动原处而亲闻他方无量诸佛说法,并且同时悉皆受持。俗称的「顺风耳」,仅能听到若干百千里外的声音;即使今日人间的电台、电视、电脑,用电波传递声音、影像,不仅尚未突破太阳系的范围,更何况十方诸佛国土的诸佛说法之声呢!

  八、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此为「他心智通愿」。他心通能洞悉他人的心念之所思所想,一般凡夫外道的他心通,只能观察当前某一个人的心中在想什么,若当前某人处于定中,或处于无念的状态,便不能知道此人的存在与否,也不能同时明察多人的心念活动。到了西方净土的众生,不仅无远弗届地知道十方佛国所有众生的心念,也能同时明察无量佛国众生的心念活动。

  九、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此为「神境智通愿」。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它的内容范围很广,凡能钻天入地、腾云驾雾、神出鬼没、点石成金、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变有成无、移山倒海等及所谓「十八神变」,都是神足通。「十八神变」出于《法华经》,包括:右胁出水、左胁出火、右胁出火、左胁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空没在地、没地于空、行于空中、住于空中、坐于空中、卧于空中、现大身满虚空、现大复小。在《瑜伽师地论》也说有菩萨的十八种神变,项目与《法华经》所举者略异,包括有放光、动地、制他、辩才等。

  本经所说是指,往生到了西方净土的众生,能于一念之顷的短时间内,越过千百亿那由他诸佛国土。如同阿弥陀佛以神足力,接引此界众生往生彼国之际,虽经十万亿诸佛国土,也仅一念之顷而已。

  十、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此为「无有我想愿」,即是得到六通之中的漏尽通,此愿又名令不起漏染愿,离诸妄想、我及我所等愿,不起想念贪爱身愿,不贪计身愿,无贪着身愿,也就是已经放下对于身体的执着,不起我想,从身见得解脱。若依梵文本,此愿愿文是说:「彼诸有情众,往生我佛国土者,若于彼等自身,起少许执着相者,我于其间,不证无上正等觉。」

  十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此为「住正定聚愿」。本经卷下有云:「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定聚,亦名正定聚,即是决定悟道的众生群;邪聚是不信三宝的众生群,不定聚是若遇善缘,即发菩提心,若不遇善缘也会造三恶趣业。

  此愿又名必至灭度愿、证大涅槃愿,故在梵文本中说:「若诸有情往生我佛国土而不皆至大圆寂,于正性决定者,不证无上正等觉。」

  十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此为「光明无量愿」。《阿弥陀经》有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意译既是无量寿佛,也是无量光佛,《观无量寿经》中形容阿弥陀佛的莲花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脉有八万四千光,花有八万四千叶,每叶之间皆有百亿摩尼珠玉,每一珠皆放千光明。莲花台有四宝幢,幢有五百亿微宝珠,每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本经也说:「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又说:「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平常所用「佛光普照」,便可以用来形容阿弥陀佛以清净、欢喜、智慧等光来利益众生,除贪、瞋、无明之三垢,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善心。

  十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此为「寿命无量愿」。阿弥陀佛号为无量寿佛,为度无量众生,必具无量长的寿命。这也是代表着阿弥陀佛的悲愿无穷,永远给予众生救济。

  十四、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挍,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为「声闻无数愿」。西方净土中有极多的有情众生,以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出家身相,住彼国中,也像释迦世尊在法华会上的诸大罗汉声闻弟子,虽授成佛记莂,仍是声闻身相。声闻有四果位,入初果者,尚须天上人间七返生死,二果一返生死,至三果已,住不还净居天,四果永出三界。

  西方净土于《阿弥陀经》所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也就是说,西方弥陀净土中的声闻弟子,都是四果阿罗汉,没有初、二、三果的圣者。

  十五、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人天长寿愿」。彼国佛的寿命无量,往生彼国的众生,也都能够寿命无量;除非有的菩萨,已发本愿,愿意倒驾慈航,还入生死界中,度脱苦海众生,那就随其本愿,寿命可长可短,自由决定。

  十六、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此为「无诸不善愿」。正如本经所说:「彼佛国中,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阿弥陀经》亦云:「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尚无恶道之名。」不仅没有恶人恶事,连恶、不善之名也不会听到。

  十七、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谘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此为「诸佛称扬愿」。在《阿弥陀经》中说十方诸佛(仅举东、西、南、北、上、下六方)都称赞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不仅释迦世尊赞叹阿弥陀佛名号,一切诸佛亦无不赞叹,故也将《阿弥陀经》称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十八、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为「念佛往生愿」。此愿在弥陀净土念佛法门的思想史上,非常重要。念佛法门在《观无量寿经》提出的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阿弥陀经》说的是持名念佛。根据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本的《无量寿经》所载念佛,是「随念」、是「思惟念」,其所明示的「乃至十念」、「乃至一念」,是用意念思惟无量寿佛名号欲生彼国,即能如愿往生。有关念佛法门的详细讨论及介绍,可参阅另一本拙作《念佛生净土》。

  至于愿文所示「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说,除了犯五逆罪及诽谤正法罪者无法往生西方净土之外,凡能信愿念佛之人,不论有罪无罪、善多善少,都可往生彼国。然于《观无量寿经》的「下品下生」往生条下,则又开慈悲的方便之门,而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这是救了五逆重罪的人。至于诽谤正法者,若无悔意,即是邪聚众生,若有悔意,即是不定聚众生,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仍可往生彼佛国土。

  十九、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繞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此为「来迎接引愿」。凡有众生发了菩提心,并修诸功德,又至心发了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愿,临命终时,必定得见阿弥陀佛在诸圣众围绕之下,前来接引,这是勉励上辈及中辈往生的众生。下辈众生亦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但是未能作诸功德。可见,发菩提心很重要,修诸功德也重要。

  何谓「修诸功德?」依本经所云:「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若依《观无量寿经》所云是修三福净业;若依《阿弥陀经》所云是持名念佛。

  二十、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此为「闻名系念定生愿」。此在中国及日本的净土信仰者之间,也极重要,重点是「闻名往生」及「系念往生」。一般所说的念佛,已如第十八愿的解释中介绍,十念乃至一念念佛,若愿往生彼国者,皆得往生。此处则另有一愿,「闻我(阿弥陀佛)名号」未必需要称名、持名、观想、观像,只要「系念我(阿弥陀佛)国」土者,便得往生。

  闻名起信,系念往生,殖诸德本,即得生彼国土,故日本的法然主张信愿念佛,亲鸾主张本愿往生,法然尚以念佛工夫求生净土,亲鸾相信但信佛的本愿,便生净土;在中国则有中峰明本编了一部《三时系念》的净土修行仪轨,主要是为度亡追荐。至于「殖诸德本」,便是以「修诸功德」为其根本。

  二十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此为「三十二相愿」。诸经论中对于三十二相的次第排列,多少有些出入,一般的介绍,多依《大智度论》卷四的顺序如下: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轮相,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网相,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8.伊泥延膊(腨)相,9.正立手摩膝相,10.阴藏相,11.身广长等相,12.毛上向相,13.一一孔一毛生相,14.金色相,15.丈光相,16.细薄皮相,17.七处隆满相(两足、两手、两肩、项中),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师(狮)子相(平整威仪严肃),20.大直身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师(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大舌相(伸舌覆其面而至发际),28.梵声相(音声清净能闻于远处),29.真青眼相,30.牛眼睫相,31.顶髻相(无见顶相),32.白毛相。另《大智度论》卷二九又云:「三十二相有二种,一者具足如佛,二者不具足如转轮圣王、难陀等。」依本经的第二十一愿所示,生于极乐国土的众生,无一不具三十二相。

  二十二、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必至补处愿」。一生补处住的菩萨,对于当前的娑婆世界而言,只有一位弥勒菩萨,现住在兜率内院,尽此最后一生的菩萨身分,便到人间降生成佛,来补释迦牟尼佛所处之位置,因此又名「一生所系菩萨」,是最高的菩萨位,转生即补佛位,梵文Ekajāti-Pratibaddha。

  在西方极乐国中,像观世音菩萨,将补阿弥陀佛的佛位,也是一生补处菩萨,可是彼土之中,诚如《阿弥陀经》所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凡是往生彼国众生,将来必定能至一生补处而终必成佛。

  唯其若已发愿,愿为度脱众生,游诸佛国,修菩萨行,开化无量众生,使之建立无上佛道者,便与一般的菩萨不一样,未必要求早得一生补处,也未必要求早得成佛,那就与普贤菩萨的行愿相同,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共立十大愿,愿愿都说:「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由此可知,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之中,一生补处的大菩萨数量极多,能如普贤菩萨那样发大弘誓,愿待一切众生度尽之后,方登一生补处位的大菩萨,数量也多。

  二十三、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此为「供养诸佛愿」。往生彼国之后的菩萨大众,都能承受阿弥陀佛的威神之力,于一顷饭食的时间之内,即能遍至十方无量诸佛国土,供养诸佛。《阿弥陀经》也说:「其国众生,常于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由于这种信仰,迄至今日的佛教寺院,尚有朝食之前朝供养,中餐之前的午供养,唱诵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乃至一切众生;凡有佛事仪式,也必准备香花、灯烛、果品、饮食等供品,供养十方三宝。

  若已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大众,就不至仅以唱诵观想,乃是真的遍往十方佛国供养了。

  二十四、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此为「供具如意愿」。此在梵文本的内容,相当详细,是说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为了向诸佛种植他们的诸种善根,所以起念现出种种供具,有黄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贝、石、珊瑚、水晶、牟沙罗宝、赤真珠等其他众宝,或现出熏香、华鬘、涂香、烧香、抹香、衣服、伞、幢、灯,或现出舞伎、咏歌、音乐等,凡心中想到的,必能随念办到。

  二十五、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此为「说一切智愿」,此愿又名说一切智如佛愿、说法如佛愿。依《俱舍论》所言,一切智即是佛智,依《大智度论》所言,共有三智:1.声闻、缘觉得一切智,2.菩萨得道种智,3.佛得一切种智。然依本经此愿的梵文内容而言,称为「一切智性」,乃是佛智;换言之,极乐国土的菩萨们,都能以佛智来演说法要。

  二十六、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此为「那罗延身愿」,又称那罗延力愿,或令得坚固身愿。那罗天是一种大力天神的名称,梵文Nārāyaṇa,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常以之譬喻佛及菩萨的威神勇猛、坚固大力。也就是说,莲花化生的彼国众生,身形都很高大而坚固有力,不像人间的身体,羸弱多病,无威神相。

  二十七、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此为「令物严净愿」。净土之中,不仅众生的身心庄严清净,就是所有一切万物,也都庄严清净,并且光丽、殊胜,微妙的程度,纵然以彼土众生的天眼来看,也无法称量,无能识名、无能算数。

  二十八、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此为「见道场树愿」。道场树是指佛在此树之下成道,又名菩提树。释尊是在毕钵罗树下成道,不过数十丈高,将来弥勒佛则会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这也是道场树。阿弥陀佛的道场树,固然庄严高大,其国菩萨亦能各自预知、预见其庄严高大的道场树,有无量光明,无量颜色,高达四百万里;梵文本说,此种树的高度是千六百由旬那。

  二十九、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此为「得辩才智愿」。辩才智慧,又名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是佛菩萨的说法智慧,共有四种:1.于教法无滞者为法无碍;2.于教法所诠释的义理无滞者为义无碍;3.于诸方的语言辞句通达无滞者为辞(词)无碍;4.以上面三种无碍智慧,为众生乐说经法自在无滞者为乐说无碍。此处是说,彼国众生都能具备四无碍辩的智慧,为众生自在说法,了无滞碍。

  三十、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此为「辩智无穷愿」。辩才智慧,不可限量,既是无碍,当亦无限。

  三十一、、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国土清净愿」。其国土清净,犹如明镜,能够遍照十方一切诸佛世界,如于镜中,自睹面像。也就是说,能以极乐世界,反映出一切佛国净土。

  三十二、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国土严饰愿」。此在《阿弥陀经》及本《无量寿经》中,另有更为详细的文字描述介绍。

  三十三、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触光柔软愿」。阿弥陀佛号称无量光佛,不是世间所见由物质放射出来的电光、日光、月光、火光、烛光、萤光等有形有相的东西,而是佛的智慧光、慈悲光,乃是无形而有力的东西。众生接触到了之时,身的行为不再粗硬刚暴,心理的行为也会调柔平安,不仅对活着的人有用,对于亡者也有用。

  我们法鼓山所推动的临终关怀,为刚往生者助念阿弥陀佛圣号,经常发现亡者的遗容,会由死灰色的恐惧痛苦相,转变成红润的安宁微笑相。

  三十四、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此为「闻名得忍愿」。忍的意思是,心得安稳,不被任何事物所动。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不会在任何事物现象上生起烦恼执着,那是初地以上的圣者所证境界。往生彼国的众生,固然能得不退转位,乃至一生补处位,即使未生彼国,而是住于任何一佛世界的所有众生,凡能耳闻无量寿佛名号者,也都保证位登无生法忍的菩萨果位,并得一切深总持门。「总持」是梵文陀罗尼dhāraṇī之译,持一切善而不失,持一切恶而不起,谓之总持。

  三十五、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此为「不复女像愿」。近代有女性主义者,见到此愿愿文,认为佛教歧视女性,轻贱女人身相,其实未必正确。此乃出于女身柔弱,容易遭受凌辱,多需男性保护,妇科的疾病也多,除了杰出的女中丈夫,多数女性往往也自甘雌伏;故在佛世的印度社会,女性处于弱势,但在印度的宗教信仰之中,又将女神的地位强化,走向现实与信仰的两极。

  佛教原则上认为男女两性是平等的,都能证阿罗汉的解脱圣果,都能成为伟大的菩萨;然而在成佛之时,乃是以三十二相的大丈夫身成等正觉,三十二相中的马阴藏相,虽具男性的器官,却不露于形体之外。至于在诸佛国土,除了东方阿閦佛国尚有男女同处,其余诸佛净土的众生,既无男相,亦无女相,乃是中性;都从莲花化生,既无男女的欲觉、欲想、欲事,当然也没有男女身相的差别了。

  此处所言是,「若有女人」「厌恶女身」者,闻无量寿佛名号,信乐而发菩提心,便能永不「复为女像」。也就是说,愿生西方极乐净土,并且自己厌恶女身者,便不再为女身;如果虽生极乐世界,并不厌恶女身,甚至发起本愿,还入三界,以种种身相广度众生者,当不在此例,犹如观音、地藏等大士菩萨,也常示现各种女人身相。

  三十六、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常修梵行愿」。凡是已闻无量寿佛名号的发心菩萨,命终之后,已生佛国,自然而然常修梵行,直至成佛,不再有男女间的性行为。「梵行」是梵天的清净断欲行,梵行brahma-caryā,永断男女YIN欲行为,如三果圣人所居五不还天的人天一样。五不还天,又名五净居天,即是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都是梵行天。

  人间众生,唯有出家沙门,严持净戒,称为修梵行者。欲得上辈往生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便是「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也就是说,若不修梵行,便与上辈往生无缘。

  三十七、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人天致敬愿」。此愿有两个重点:1.诸天人民,闻无量寿佛名号,便能礼敬信乐,修菩萨行。2.诸天世人,闻无量寿佛名号,莫不致敬。在中国民间的确是如此,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听闻或眼见阿弥陀佛名号者,无不起敬。尤其信了佛教的人,都会五体投地,敬礼阿弥陀佛,五体投地是头面、两肘、两膝全身着地的最敬大礼。

  三十八、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此为「衣服随念愿」。欲界人天,都有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的福报,何况是极乐世界的众生。极乐世界众生的衣服,不但天衣无缝,也不用染,更不必洗、不必熨,随心所欲,随念变化,细致、柔软、美妙,非人间可比,亦非欲界人天所著者可比。

  三十九、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此为「乐如漏尽愿」。「漏尽」是烦恼断尽,功德法财不再漏失,有漏、有为、有染诸法全部灭除,这在小乘是阿罗汉位,大乘是八地菩萨。此处是说,生到彼国的众生,所受离苦解脱之乐,犹如漏尽阿罗汉,罗汉已经断诸烦恼,必现比丘相,故称漏尽比丘;但往生彼国的人天众生,未必定要现比丘相。

  四十、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树中普见佛土愿」。与第三十一愿类似,唯此愿是从彼国宝树中照见。《阿弥陀经》有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本《无量寿经》云:「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颇梨树、珊瑚树、玛瑙、车渠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此愿是说,彼国每一棵宝树之中,都能照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多宝物,虽以地球世界人类所知者命名,看来似与人间的宝库所藏相同,实则是仅用人间熟悉的物名,未必等同人间所见的物品,宜在象征的意义,不在物品的同异。

  四十一、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此为「诸根具足愿」。「诸根」是指人类身体的六种器官,又称为六根,便是眼、耳、鼻、舌、身、意。人间有人生而残缺,有人由于灾祸病伤而失去一根乃至数根的功能,有的生而丑陋,有的由于灾祸病伤而毁失端正的容貌。若能闻得无量寿佛名号,一者生于西方彼国,官能面貌,永远具足;二者现生已经残缺,也能恢复改善。这是很有可能的,若以信心诚心念佛,必有奇迹出现,而且相随心转,心中有佛,诸根愉悦。

  四十二、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住定供佛愿」。「三昧」梵文Samādhi即是定,此愿的「清净解脱三昧」,梵文本作「普至定」。意谓若闻阿弥陀佛名字,便得如是深定;住于定中,不失定意,只要一发心意,立即便能供养无量诸佛。

  四十三、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生尊贵家愿」。依据梵文本的此愿,是说:「若余诸佛国诸菩萨众,闻我名号,以此所具善根,达于至觉(成佛),皆得生于尊贵之家。」所谓尊贵之家,应指国王大臣宰官的宫廷府邸。例如法藏比丘,即为国王出家,释迦世尊也是王子出家,都是生于尊贵之家而舍弃尊荣,出家修行的好例子。

  四十四、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具足德本愿」。在梵文本的「具足德本」是作「俱行善根」,意思是说,他方诸菩萨众,闻阿弥陀佛名字,便能欢喜地修行菩萨行,成熟诸善根。

  四十五、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住定见佛愿」,与第四十二愿的「住定供佛」,有类似处。此愿的「普等三昧」,梵文本称为「善分别语定」,而且不是住于定中见无量数佛,乃为「诸菩萨住于定中,于一剎那言说间,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诸佛。」

  四十六、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此为「随意闻法愿」。生于极乐世界的菩萨大众,随其心愿所喜,随时随地都可闻得他们想闻的佛法。因为《阿弥陀经》有云,极乐国中的「种种奇妙杂色之鸟」都在「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乃至「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无量寿经》也说:「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可见彼国众生,随时、随处、随物,均有随意闻法的福报。

  四十七、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此为「闻名不退愿」。他方世界的诸菩萨众,若闻弥陀名号,立即获得不退转位。

  四十八、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1、第2、第3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此为「得三法忍愿」。他方世界的诸菩萨众,只要一闻阿弥陀佛的名号,立即能得一、二、三法忍。

  何谓三法忍?《无量寿经》有云:「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若彼国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闻其(树)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目睹其色、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依据隋代净影寺慧远的《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解释此三法忍的意思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忍随深浅差别为三,次列三名: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三地已还;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七地已上。」意思是说:已得无我的慧心,便安住于真实法,名为忍,共分深浅三种:1.三地以前的菩萨,寻法音而悟者,名音响忍;2.四、五、六地的菩萨,已能舍去义解诠释而直悟实相者,名柔顺忍;3.七地以上的菩萨,已证实相离相,名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的程度,有说是初地以上,此说是七地以上。

  也有人依《仁王般若经》的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的五忍,来配本经的一、二、三忍,这却未必正确。因此,唐朝的璟兴所撰《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三,依《瑜伽师地论》卷四九的下中上三忍之说,而对不同的看法有所指正:1.对于慧远所说,不以为然,因为初地以上,皆已证入实相,应该不再有寻声趣实之异。2.对于配合《仁王般若经》五忍说的地前三贤及十地,而释三忍,因为伏忍是地前三贤位,尚未入初、二、三地,本经音响忍是三地已还,故也未妥当。

  以璟兴的看法,本经所说三忍,都是初地以上菩萨,故云:「今即寻树音声,从风而有,有而非实故,得音响忍;柔者无乖角义,顺者不违空义,悟境无性,不违于有而顺空故,云柔顺忍;观于诸法,绝四句故,云无生忍。」依本经卷下的经文所说,则云:「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四十八愿愿文,略解如上,所引梵文资料,系参考《望月佛教大辞典》四十八愿条的介绍。

  纵览四十八愿的内容,重点约有八项: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本愿弘深悲智无量。无一众生不得度脱。无一众生不成正觉。信、愿、念佛具德,往生彼国。闻名发心皆得不退。三辈、三聚、三忍全收,凡圣因果。

  以有境有物为接引方便,以无生无性为究竟归趣。阿弥陀佛!

  学佛者需警惕的二十七大问题

  前言:有人问师父:喜欢与喜爱有什么不同吗?如:一个孩子站在花前,孩子被花的美丽迷醉,不由伸手把花摘下。这就是喜欢。

  另一个孩子满头大汗在给花浇水,又担心花被烈日晒着,就站在花前挡太阳。这就是慈悲,喜欢是为了私心的满足与获得,而喜爱是慈悲的人却在付出的同时又成就了自己。

  一、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七宝塔供养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

  「夫三宝者,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由此可知皈依三宝的功德如此之大。

  二、叩拜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我慢

  叩拜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我慢;念佛不是声音数目,而是与佛相应;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禅定非长坐不起,而是心外无物。欢喜非颜面和乐,而是心境展示;清净非摒弃欲望,而是知道取舍;布施非毫无保留,而是懂得分享;信佛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注重实践;弘法不是答疑解惑,而是以身作则。

  真正的佛弟子,不是念珠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庙的旅行家,不是佛经念诵者,禅修爱好者,佛教史,经论,造像的研究者,素食小资主义者,避世的隐居者,俗世的慈善家。而是心相续训练者,因果敬畏者,轮回厌倦者,菩提心践行者,万缘放下自在者,无我空性修行者。

  三、进庙拜佛必知的几大礼仪:

  1、沿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香炉里插三根香,所谓“烧三炷高香”。香要插端正。插一炷香也可以,也要插正,否则视为对佛之不敬,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特别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可浓妆艳抹。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9、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10、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阅经须恭谨: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11、在寺庙中见到僧尼,要合十施礼。经堂法器、香案蜡烛、供品不可随意乱动。此外,僧人都忌讳别人探问他(她)的身世和出家缘由,不可随意向其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

  12、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与僧尼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如果僧人正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都不可向他礼拜。

  13、其他注意事项:

  (1)、带小孩进入寺庙,大人一定要管理好孩子,不可随意妄为。

  (2)、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作礼拜,更不得随意观赏,东张西望。如要观佛面,应站于堂外丈远而观,方合乎礼制也。

  (3)、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参拜佛时,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免得他人从你面前而过,打扰你拜佛。

  (4)、寺庙内用食,应当放下饭款。因为寺庙所食之物,都为十方善众所捐,非出家人,寺庙是不吃供养得,不应白吃。(供大家参考。)

  四、供佛有那些位置:

  家庭条件好,房间多,可单独用一间做佛堂。如果没有条件,可将佛堂设在客厅,大众醒目之处。

  房小无客厅,亦可供在卧室,但像前必须挂一幔帐,念佛时拉开,不念时拉上,以免犯亵之过。

  佛像最好座西面东,如条件不允许,任何方向都可以,不必泥执。

  如果实在没地方,只要至诚,心中有佛,不供也可。

  在家里供养佛菩萨的形像目的有两个:

  (1)不忘本,返本报始:佛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对于这个老师都念念不忘,应当尊敬,如同我们中国人怀念祖先,家里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里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们的亲人,佛是我们的老师,孝亲、尊师,所以可以供在一起,这叫返本报始。

  (2)见贤思齐: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应该成佛。见到佛像提醒我们觉而不迷。菩萨是佛弟子,是僧宝,菩萨僧;见到僧宝我们立刻想到身心清净,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给我们这样大的帮助。

  如果:家里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将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吗?

  这应该没有问题,佛在中间,菩萨供在两边,诸神供于菩萨的外侧,做为三宝的外护,也让诸神亲近三宝,修学佛法,种成佛因。

  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后,可对原有的神像焚香、供养、祷告,然后收藏起来,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杂乱。

  十四、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女子进入寺院注意的事项:

  1、任何容易引起别人邪思邪念,引发情欲情执的举止和穿著都要克制。

  2、不要穿五彩艳色的衣服,比如红色、紫色、花色等。以素色为好,黑色、灰色、蓝色、青色,最好是穿海青。

  3、不要穿短裤,裙子,紧身的衣服和裤子,显露身材,这很不好。

  4、不要穿露胸沟,股沟,背,肚子,肚脐眼的衣服。你穿这样的衣服,到寺庙里,就是在造业。

  5、不要穿透明的衣服。透过外衣,能看到内衣的颜色,乃至内衣的轮廓;透过裤子,能看到内裤的颜色,乃至轮廓,这都很不好。应以素色宽松的衣服为好。最好就是宽松的运动裤,运动衣。

  6、不要喷香水,切忌!任何香水都不要喷,喷香水做什么?动物为了吸引异性喜欢,才会释放香味吸引异性,吸引异性来和自己交合,你喷香水做什么?

  7、不要戴各式的饰品,进寺庙前最好全部取下。道理同上。

  8、除了上面的注意事项,也要记住,不是纯素色就可以。不要把自己打扮得很清纯,很纯洁,表面上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内心里有好矜持,好自己的清纯美貌,显露出来,这也是诱惑人,也在造业。那么,什么才是对的好的?当别人看见你,不起一丝的YIN心邪念,爱慕之情,这就对了。因此,当精进学习佛法,修智慧德相,别人看见你,越发起修道学佛的心,起清净梵行的心,这就是你的功业。

  9、不要去靠近贴近出家法师,绝对不要去碰他的身体和手,就是老和尚,很熟悉的法师,都绝对不要去碰,不要造业,不要做不良示范。

  10、不要在一个房间内,关门窗和出家法师单独在一起,切忌,尤其是寮房,那不是女众可以进入的。

  11、不要说废话,和法师闲谈,开玩笑,切忌,不要造业,不要害他,也不要害自己。什么是废话?你说一句话,这句话对你自己和说话对象的修行没有帮助,对你自己和说话对象的解脱没有帮助,这句话就是废话。

  12、不要在寺庙里谈笑,高声大笑,或者有意显露自己银铃般的声音,或者纯净,或者嗲声嗲气的声音,切忌。

  13、不要单独轻易和出家法师合影,显摆自己和法师的关系,切忌。您若尊敬法师,尊敬三宝,应该努力学修佛法,修智慧德相,了生脱死并发心普度众生,那才是根本,才是真正的报师恩。

  14、当出家人显露对你的爱慕情执,要立即检视自己,立即离开!

  您越朴素、庄重、清净、庄严、精进、您就越造无量的功德,也将成就自己的幸福。您越是如此,如果要随顺世间法,成全父母的心愿求偶结婚,那么,就会感召不以色取人的好丈夫,他不爱美色,对你会一辈子专一。也能专心做事业,成就一番事业,家庭自然和睦幸福。他以色取你,那么,就有可能以色取别人,这逃脱不了的。你种下的苦果就自己尝。

  对于男子也是如此,男性进入尼众寺庙,要注意不要穿背心等,不要去扰了尼师的道心。不要造业。

  五、供佛的清水是否要烧开过的

  供佛的清水是否要烧开过的,还是用生水?因佛曾说,观生水中有八万四千虫,若烧开的水,水中有虫的尸体,供佛对佛是不敬的。

  是不是开水,没有关系,刚才讲过了,它是表法,它不是供给佛喝的,而是什么?

  而是让我们看到这杯水的时候,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等,要像水一样清净。

  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要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它取这个意思。因此水要干净,烧开不烧开我觉得没有关系,这不重要,要干净。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重要的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

  “供养之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供品后又后悔。

  “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以是经由杀生、邪YIN、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僧众又不能以由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

  清水是不须辛苦得取的东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没有甚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须以各种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

  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十分吉祥:

  (一)清凉——表义戒德清净;

  (二)味甘——表义得享百味食;

  (三)性轻——表义身心壮健;

  (四)质软——表义意念柔顺;

  (五)清澈——表义意念清明;

  (六)无臭——表义障碍消除;

  (七)益喉——表义成就妙语;

  (八)养胃——表义健康无病。

  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

  先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坛上。供水是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要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它取这个意思。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你看得很清楚,这样就好,就很如法。

  六、近年来,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佛法兴盛的表现

  近年来,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佛法兴盛的表现。然而由于学佛的人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大多数初入佛门的同修不爱专研经论,对学佛基础不扎实,看几本书就说理解佛法,拿上自己的知见来学佛,进到佛门只知道跑寺院、跑道场、烧香、拜佛,让佛菩萨保佑这个、保佑那个,没完没了,拿上钱跟佛菩萨做交易,这不是在学佛,而是在搞交易。切莫误解佛教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

  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靠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

  学佛不在庙里,不在深山,而是在佛经里和生活中,脱离生活不能算是修行。朝山拜佛主要意义是寻求善知识。不是做这样佛事,那样法会事,上个早晚殿,在寺院里住上几天自以为是修行。学佛不为成佛者,不求生西方者,违背佛意。

  七、三皈依,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皈依,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的学生。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众,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

  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人、某位法师。在明朝末年即有此现象,此等流弊也有五百年了;如果接受皈依者误会,认为我是皈依某位法师;法师本身也搞错了,认为某居士、某达官贵人是我的皈依徒弟;这种错误观念,造成法师各自脱离僧团,寺院各自独立;如此,则非十方道场,不是一个团结、和睦、圆融的团体。对整体佛法的弘传与修学,产生了严重的障碍,严重的破坏。

  我们皈依三宝,法师为大家传授三皈,这位法师是属僧团里的一员,由他代表整个僧团(这个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广大的僧团),为大家传授三皈,为大家做见证人。

  我们在三宝前发誓接受三皈戒,法师为我们做证明。三皈证书,后面的具名是「三皈证明阿阇梨」;『阿阇梨』即是我们通常讲的老师,做证明的老师。「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位法师」--必须真正认识这点,皈依才如法,功德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赞叹,一切龙天善神拥护。

  八、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代,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才能分别邪正。

  要知道怎样修法,《无量寿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假令供养恒沙圣”,圣是圣人、诸佛菩萨,供养多少?恒河沙数那么多,佛告诉我们,“不如坚勇求正觉”。求正觉,那是依教修行供养。

  法布施胜过财布施,以财供养恒沙圣,不如依教修行供养,所以修最胜福田,不需要钱,人人可以修。

  有钱的人只修财布施,他修不到这最胜福田,他只能修一点小福,更何况圆满的功德,不在于布施财富的多少,关键是在心量的大小,所以布施供养要有智慧。

  从前人讲佛门是“最胜”的福田,这话是没错,但是现在佛门里面有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就是经上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邪师就不是真正福田,你的种子要是种在那里,你不但没有福,还把你的种子糟蹋掉了,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的!

  九、误将方便当究竟

  误将方便当究竟。误将梁皇、水陆、念佛、诵经……,认为是修行。把庄严的宗教仪式,误为佛法之必然。殊不知,庄严的仪式,只是求解脱悟道的增上缘,祖师慈悲藉此因缘而作接引。其实,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的法会、佛七……等活动。

  “修行”,“行”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就是“修行”。发现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是开悟。悟后起修,就是“修行”。修行重实质、重心地、重真心,不重形式。

  在此必须了解:何者为究竟?何者是方便?倘能悟到究竟,所有方便皆是究竟。所谓究竟,就是要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若一切活动,未能配合觉性的启发,只能称之为增上缘。拜忏不能随文入观、自我省察惕励,仍是习气不改,就失去拜忏的意义。

  朝遍名山,唯独遗漏我慢高山,心地如何能平?所有方便法其立意本善,但众生往往在相上打转,忽略了应从心地下手。若能了解朝山是缘起法,当体即空,便能悟明心性。但能契入空性,参与一切活动,都能法味盎然。倘误把方便当作究竟,认为自己在修行,欲觅菩提,了不可得。

  十、六道凡夫,说实在话,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好处

  六道凡夫,说实在话,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好处,看到别人稍稍比自己有一点好的地方,嫉妒心就生起来,自己心里就很难过。

  心量小,常常会嫉妒别人、障碍别人,这个人决定没有前途。纵然他前生修的福很大、结的缘很广,这一生当中有许多人帮助他,成就依然有限。

  我们要希望自己修行将来没有障碍,一定要记住普贤菩萨的教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什么叫随喜功德?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有力量,全心全意帮助他、成全他;没有能力,我们心生欢喜,这就是随喜功德。懂得随喜,成人之善,这就是修福,这就是积德。

  佛常常给我们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破坏别人是伤害自己——折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寿,你说冤枉不冤枉?这个道理很深,一定要透彻地理解,决定不干这个傻事情。

  佛教给我们随喜功德,别人修多大的功德,只要我们随喜,我们随喜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他为社会、为国家、为众生做好事,我们没有嫉妒,决定没有障碍,我们还能够随喜,随喜是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促成他,这个功德跟他的功德一样大。

  那他的功德是不是被我们占了一分?不是的。他好比一支点燃的蜡烛,我们也是一支蜡烛,藉他的光把我的蜡烛也点燃,这叫随喜。他的光明一分一毫没有减少,我的光明跟他一般大——随喜功德,不可思议!人家修积很辛苦,你一随喜,功德跟他一样大,你看你占的便宜多大!

  十一、佛教不徒提倡算命、打挂:首先,学佛的人命运是算不准的

  佛教徒不提倡算命、打挂:首先,学佛的人命运是算不准的。变的很快。生命是无常的,生命处在运动当中,命运是随时都可以改变的。所以相士不算、不打挂两种人的命:一是恶人,二是学佛人。恶人造恶,即使天生好命也会变成坏命;学佛人行善,虽然坏运当头,也会变成好运连连。

  其次,佛陀承认算命这些的存在,但是并不提倡佛教徒干这些事。佛法在于自求,不在于他求。

  有的人热中于看风水。我们中国有句话说:人杰地灵。地是有灵的,地上的万物都有灵。其实善人居福地。只要一个人心善就必然能感召到如意的风水。

  同样一块地方,有人住着灾祸连连,但是让一个品德高的住,却一点事情也没有。

  所以,学佛修心,多做好事多积福是关键,没有必要热衷算命,看风水的!

  风水通俗的讲就是好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富贵无比;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风水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的,“心为万善之本”古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都是经上常常讲的,我们听得都耳熟,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还需不需要算?不需要了。

  佛菩萨教导我们,这在小乘经上佛常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我们凭什么明了吉凶祸福,凭什么能够避凶趋吉,这是人的常情,这个佛不反对。

  佛告诉我们,只要你的心态好,为什么?它随心转。身随心转,你看境也随心转,那只要心好,没有一样不好;不好的也能转变成好的,化凶为吉,化灾难为吉祥。

  关键是看自己是不是福善之人。“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一切风水的源头都来自我们的存心,对外部环境的风水不要妄求,最根本的、最首要的是看看我们存心善不善,我们内心的风水如何?境是随我们的心而转的。

  十二、多数人去寺庙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佛前祷告

  多数人去寺庙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佛前祷告,祈求佛祖施展法力加持,满足自己的愿望。求权、求财、求子的,求免灾、求平安,同时许下不同的诺言,如果佛祖能满足愿望,就一定给佛祖以报答:供奉香火、重塑金身、重修庙宇……再者,求佛是求佛法,不是求佛保护,倘若是一肚子“杀盗YIN妄酒”之徒,为满足更大的私欲去求佛,佛菩萨只能悲悯注视你,任凭你如何去求得护佑,也落得个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学佛求佛就要首先断恶修善。要不,佛菩萨随便答应了你的种种祈求,岂不是成了贪官?

  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佛法,他只是把佛菩萨当做神明去膜拜,求佛菩萨保佑他升官发财、保佑他平安,这是迷信,这搞错了!离开经典,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没这回事情!

  我们拜佛菩萨、求佛菩萨的加被,一样要从修身修心入手,奉行三皈、五戒,诚心念佛名号,多行善事,广结善缘,生起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这样才可以提升拜佛的意义。如果以自私自利之心,寻求欲望的满足,或是怕丑事败露的心态去拜佛,只是缘木求鱼。“贪官拜菩萨”。

  有人是否也把佛菩萨当成“贪官”去拜?如果不是把佛菩萨当成“贪官”,为什么去寺院布施钱财是以“贿赂”佛菩萨的“信念”进行的?为什么是以“进贡”的“交换”态度去衡量呢?布施的目的只是为自己财源茂盛、步步高升或是祈祷罪行不要暴露,这样来期盼佛菩萨的护佑,无非是痴人说梦!

  佛菩萨不是贪官,更不会满足某个人的私欲,千百年来佛菩萨之所以被供奉着,就是佛教的精神特色是念念为众生着想,是普度众生、舍己为人的。

  我们求佛菩萨,实际是求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什么事情都能如愿。佛帮助你,也只能通过求佛人的主观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单方面的求佛加被,让佛给你“打工”,自己去做“甩手老板”,所愿不可能成就。

  十三、学佛一定要谦虚,万不可贡高、自以为是

  学佛一定要谦虚,万不可贡高、自以为是,这样的习气在末法时期及容易被魔所利用,以致于魔所加持、摄持,造下无量无边罪业。如果反观自己发觉自己有些骄傲、有些傲慢、觉得自己有点了不起,一定要非常警惕,会由此吃大亏。

  如果一个人没有谦虚心,那就会自以为是,两只眼睛像长在头顶上似的,怎能看得到别人呢?因为他看到的只有天,就会傲慢无礼。傲慢无礼的人会因轻视而伤害到别人,但是同样地,他也会不受欢迎而被孤立,因为他不接受人,别人自然也不会接受他。

  谦虚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要做到却相当不容易。因为一般人通常只看到别人的缺点、问题,看到别人对不起自己、别人不足的部分,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贡献比别人多,常常都是在肯定自己、否定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总是比较慈悲一些,像这样的人怎么会懂得谦虚呢?

  我们读《释迦方志》、读《释迦谱》,这是古时候古人,给释迦牟尼佛写的传记,在《大藏经》里面。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为人,对于一个微贱的贫民,世尊对他都很尊重,不敢轻慢。遇到人家有困难,立刻起来就去帮助他。老太太眼睛花了,穿针穿不上,释迦牟尼佛看到,立刻接着帮她穿针,哪有轻慢人的道理?学佛学得愈学脾气愈大,愈学脾气愈怪,愈学愈傲慢,错了!那是往地狱去。

  十四、 修行人要记住,真正学佛人绝不求人天福报

  修行人要记住,真正学佛人绝不求人天福报!世间人所追求的富贵、智慧、健康长寿,学佛的人也绝不以此为目标!

  永远都要记住学佛就是修心;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是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这个方向永远不能忘记和改变。 最后,莫说别人是非、多看自己缺点,待人接物谦卑、恭敬、真诚。

  学佛的目的在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明心见性,永脱轮回!入佛无量境界,倒驾慈航,普渡众生,令一切有缘众生终能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这是学佛真正的目标!

  十五、法不契机、择法不当

  法不契机、择法不当:三藏十二部部部是经典,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通圣道;药无贵贱,中症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修才会受益。

  那么这里就要了解八万四千法门的通途法门,以及净土特别法门的这种难易。佛一代时教说了很多法门,这种通途的教法有一个特点:都是靠自力——都是靠自力修戒、定、慧,断见、思惑,出离分段生死。纵然宿世曾经是修行人,善根深厚,这一世一闻千悟彻悟自性,就是大彻大悟,到达这个水平也不等于他解决了生死问题。因为解决生死问题,他是要说证的,不仅仅是悟的,证是要对你这个见惑、思惑——你能不能断作为标准。如果见、思惑你只是断了一部分,还没有断全,生死轮回还出不去呀。

  我们了解通途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之难,才会反衬这个念佛法门对我们的重要性。所以唯有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一法,它是专门靠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来横超的,无论我们的善根是成熟还是不成熟,无论我们造的恶业是轻还是重——哪怕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哪怕是造了阿鼻地狱的重罪,只要信愿持名都能横超哇。所以这个法门,就是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愿意去,只要你念这个名号,临命终时一定会承蒙阿弥陀佛垂慈接引。佛在《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从慧远祖师一直到印光大师,他们一直讲“信、愿、行”)

  十六、执理废事、不重实修

  执理废事、不重实修:有些学佛人由于只注重于佛理的研究,不重实修,体悟不到佛经中的深意,往往以凡情意识去理解佛理,既不得其法,又得不到善知识的指点,难免误入歧途。

  每个人有时间呼吸就有时间修行,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会,都是佛法,佛法要靠实践中去检验。法在书本里,道在生活中,生命在呼吸间。光学不解也枉然,光解不行也枉然。在印祖看来,纵然是大彻大悟,如果是悟而未证,证而未圆证,则所谓“心外无境”之说全是凡情知解。

  十七、褒已贬他、自命不凡

  褒已贬他、自命不凡:高高在上,拿上自己的知见,常看别人的缺点是不会产生智慧的,那只能是自寻烦恼,智慧是在清净心和禅定中产生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修禅定。念佛也是修禅定。如果总是看别人的错误他们都是凡夫,你离开了定,哪来的智慧?禅定生智慧,乱心生烦恼。乱心就是杂念,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六道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永远不会停止。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十八、心外求法、到处乱跑

  心外求法、到处乱跑:跑到这里做个这样的佛事,跑到那里做个那样的佛事,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果别人能救你,那么佛早就将众生度尽了,何苦费那么多的口舌?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出世间法是内求法,世间法是外求法,即出世间法是求自己,世间法是求别人。

  真功夫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练,在你工作里头去练,不管你是干哪一行的,都离不开这个。你天天要接触的人事物,对人、对事、对物都不起贪瞋痴慢疑,都不把它放在心上,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做得非常好,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叫真念佛人,这是真正弥陀弟子。如果还把外面拉里拉杂东西都放在心上,这不是弥陀弟子,这个跟阿弥陀佛距离很远很远,临命终时恐怕不能往生。

  为什么?业力牵着你走。功夫在平时,平时不练来不及,所以读经非常重要。不能读经,听经,为什么?读经、听经都在劝自己,不是劝别人,是在劝自己看破、放下,这就是诸佛、祖师对我们的恩德。

  十九、在这个群魔乱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的末法时代

  在这个群魔乱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的末法时代,“学佛”行者如果不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和目标,则内心学佛的渴求,将会受到类似佛教和附佛外道的污染、误导而使“学佛”变成“学魔”。

  如有很多修行人自认为自已学的很不错,能给大家看看病、看看相、打打卦,领上大家到处乱跑,听这个说这样修、听那个说那样修,领上大众天天变花样;念念这个经、念念那个佛、持持这个咒、做做这样的佛事、做做那样的法会、给这个安安神、到那里谢谢土;这个道场是我的,那个道场是你的。真正的善知识讲法你不爱听,邪师说法一听就做就干。

  二十、法不专一、修学多门

  法不专一、修学多门:对未开悟的人来说,读书是在寻路,即寻找修行的方法,找到方法后要一门深入才对。佛法在生活中不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整日埋在书堆中是不会产生智慧的。既使你了解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法门,如不选择一门实修,光学不练不能出生死苦海到达彼岸。世上没有同时走两条路而到达目的地的,那怕走点儿弯路,只要找对路,最终也能到达。

  二十一、只说不修,就等于到佛门中白走一遭,一无所得

  只说不修,就等于到佛门中白走一遭,一无所得,那是很可惜的好比一个人到了宝所,却不识宝,空手而归,那不是浪费时间吗?修行心不在形式,在心,让自己的心变成为慈悲心,变得更善良。不是光注重要学什么经、念什么佛、念什么咒,而是要改变自己的心,真正的修行,就在生活当中,就在你为人处世中,就在你起心动念中,要把佛法用在现实生活中,把佛法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要学以致用,才能一生成就。

  如果学了一辈子佛,没有恭敬心,还是看不破,放不下,心里没有佛,天天拜佛、天天诵经、念佛也没用,古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 出离心发不起来,修行也就自然谈不上,如果真正地发起出离心,你才肯真正地用功修行。

  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台,就将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到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没有病痛,头脑清楚,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万修万人成。

  二十二、两德不分、以福为功

  两德不分、以福为功:德”跟得到的“得”意思完全相同,福德就是你得到这个福报,功德就是你得到所修的这些功,这个德跟得到是一个意思。但是功跟福不一样,福德是讲五欲六尘,对外的,这是属于福德。所以福德,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我有房子可以送给人住,我有吃的、穿的可以送给人,布施给人,供养给人,福德可以跟大家共享。

  功德不行,功德是自己内在的,内在的功夫,这个我没有办法给你。

  如果这个东西要有办法给我们,我们就不要修行了,释迦牟尼佛把他修行的功德给我们,我们不统统都得到了吗?所以功德不行,功德古人讲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谁都不能帮助谁。

  修积功德并不一定要花钱,有些很有财富的人反而他们不知道修功德,他们所修的是福德。功德是你的菩提心,是你的善缘,你对一切众生的爱心,不舍众生的愿心,这是成就你功德。我们的菩提心,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

  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的,你看阿难自以为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兄,最疼爱他的,以为自己不要修行:你们要修苦行,你们不修苦行你们得不到,我大概到时候我的大哥就给我了。

  在楞严会上还遭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晓得不行,关系再好的,也没有办法给你,所以功德是要自己修。

  二十三、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慢功出细活,欲速则不达;业非一时消,道非一日成。法门一定要选对,直接单纯地观照内心,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久而久之,自然成功。

  二十四、什么叫做佛事

  什么叫做佛事:广义的说:凡是做的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做佛事。

  佛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你能信仰佛所说的成佛方法,依法实行,必将可以成佛。

  所以佛事的范围有狭有广,所谓「佛法无边」,就是广义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胜枚举,例如拜佛、念佛、行善止恶,说佛所说的话,行佛所行的事。

  要做到「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换句话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也就是积极地自救,尚要积极地救人。

  因为佛教主张成佛要从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格开始,所以先要劝人不杀人、不偷盗、不犯他人妻女、不欺诳、不酗酒,这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信、智,非常相近。

  进一步要使人成为超出于凡夫之上的圣人,佛教所说的圣人,是指解脱了人间种种苦恼的人,例如生与死、老与病等等,这些苦恼解脱以后的境界,便是佛教的目的。

  如何达到解脱生死苦恼的目的,那就要信仰佛所说的方法,照著去实践。

  看经、诵经、听经,便是看的、诵的、听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的方法。

  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自己来做。

  但是,对于不懂佛法、不会修行的人们,遇到他的父母亲友死亡时,在没有办法之中,只有请出家人代做佛事,的确也有用处。

  请出家人做佛事有什么用处:出家人是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弘扬佛法的人;是职业的修行者,也是职业的弘法者。

  因他们做的佛事有功于人也有德于己,你供给他们的生活所需,使得他们安心地做佛事,你也就间接地有了功德。所以佛说出家的僧尼,是众人的功德福田。

  如果做的佛事、做超度法会,供牌位,真干,佛力加持,这些冤亲债主容易化解,他容易觉悟;我们只供一个形式,没有真诚的心,佛力加持不上,依然不能化解。

  本来,出家人的职责,并非专为超度亡灵,甚至可说,出家人要超度的主要对象,是活人而非死人,虽然佛法的修行者,的确重视临命终时的补救法门。

  二十五、不好好深入经藏,读上几本开示,自己认为高高在上好为人师

  不好好深入经藏,读上几本开示,自己认为高高在上好为人师、自以为是:孟子有句话讲得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这是什么心理?在佛学上是属于贪、嗔、痴、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

  讲到师的邪正如何分辨?实在很难。我们学佛要谨慎,自己没有择法之眼,不要随便跟着人家乱学,或者人云亦云。而自己当老师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误人子弟,断人慧命。

  二十六、缘尽了,不愿意失去的终将会失去

  缘尽了,不愿意失去的终将会失去;缘来了,不愿意接受的终将会接受;缘到了,不愿意到来的终将会到来;缘熟了,不愿意承认的终将会承认;缘了了,不愿意放下的终将会放下;瓜熟蒂落之时,不愿意圆满的也终将会圆满。“愿意不愿意”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执著,当清净的梵行显现时,自性的欢喜也就显现了。

  二十七、念经、念佛的同修们每天做完早晚课

  念经、念佛的同修们每天做完早晚课,都懂得要把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和一切有情众生及冤亲债主,可是问题是:你拿什么功德回向呢?念一卷经、念几声佛号, 心乱如麻,想了这个想那个,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情什么都不想干,就拿这些‘功德’回向吗?

  你念经、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应跟经融合成一体,古人讲的“随文入观”,这就有功德。你念经、 念佛能跟诸佛菩萨的愿力二合为一吗?心如佛、愿如佛、行如佛、言如佛,那就很有功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才回向有功德。

  「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众生修诸功德,而仍然没有功德,就是病在不知回向。

  因众生与生俱来的习气,就是不论做了一切什么善事,往往想将功德占为己有,而不愿与别人分享,以为如果回向出去,功德即非我所有,殊不知:「以一炬之火,数百人各以炬来取,此炬如故,福亦如之」,我们将火炬的光明给别人,不但火炬之亮度无减,反而更增加世间的光明,因此凡夫这种归功于己的自私观念,完全是与佛法不相应的!

  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回向、转向、施向。意谓回转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往生净土,或施与众生等。如旧译《华严经》卷十五〈十回向品〉所说(大正9·495a):“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力,至一切处。”《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2b):“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做功德要回向,做事情也要回向。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求回报,就是回向。如果有要求,求回报,想得到一些好处,这样统统都是发心不纯正。发心一定要纯正。不求回报地去付出,这才是菩萨的行为,这才叫回向。阿弥陀佛!

  编后语:你说你和我有缘,与我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为何我的记忆里,你只是个过客,你说三生石上我们曾将名字刻下,为何今世你与她人早结连理?

  你说你对我情根深种,爱意绵绵,而我却要告诉你——请别对我动情,因为我早已皈依佛门!

  如今你的愿望是事业腾飞,金钱满贯,而我的事业是了脱生死,不再轮回。

  你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放纵自已,而我在清净莲花的净土中找寻自已,你用高档奢华去武装着自已,而我的“霓裳“则变换于青灰之间。

  你每天山珍海味,无肉不欢,而我白粥素菜,满怀感恩。

  你说我很聪明,身上透着灵气,那是因为——诸佛菩萨的加被!

  你说我很淡定,从容中带着洒脱,那是因为——诸佛菩萨的教诲!

  你说我心无染着,好似天上仙女不食人间烟火,那是因为——声声佛号,唤回我的清净本性!

  你说我看着干净,清爽,不施粉黛却也楚楚可人,那是因为——佛法的洗涤,洗刷净了污垢,清理了奔淌的血液!

  我感谢诸佛菩萨的恩德!因为佛法让我重生,找到真如自性。

  我也谢谢朋友你的抬爱,通过对比,让我珍重选择。

  有生的生命都会消逝,但我会找到永生,不再当一个匆匆的过客。

  既如此,在我觉悟的今天,我只能对你说;请别对我动情,因为动情是自我封闭的最痛苦的折磨。

  若不信,你在这世上的继续生活,经过品磨,相信你会懂的。

  这就是我对你最忠告的劝说,因为我是佛陀的弟子,早已经初步趟过爱河!阿弥陀佛!

  故事:生命短暂,莫要空过

  一天,佛陀站在云端俯瞰人间,他看到城市里熙熙攘攘,人们都在匆匆地前行。佛陀若有所思地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你们看呀,人们整天都忙忙碌碌,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人们整天这样地忙忙碌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二字。”

  “那么,有了名利又能怎样呢?”佛陀接着问道。

  “有了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了利可以满足肉体的奢侈。”一个弟子回答。

  “那无名无利的平民百姓,他们整天到晚劳累忙碌,又是为了什么呢?”

  “佛陀,平民百姓劳累忙碌是为了养家糊口,穿衣吃饭。”一个弟子平静地答道。

  “穿衣吃饭又是为了什么呢?”佛陀接着问。

  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躬身答道:“佛陀,人们吃饭穿衣是为了滋养肉身,享尽天年的寿命呀!”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来说说肉体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谛。”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敬重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如花草,春天萌芽,灿烂似锦,冬天则枯萎凋零,化为尘土。”听了他的话,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说:“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这时,又听得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蜉蝣虫一样,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经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是不够透彻。”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

  这时又有一个弟子站起来说道:“佛陀,其实人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甚至有的时候是如此的凄美壮观,但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它就蒸发消逝在这个空间而变得无影无踪了。”

  佛陀含笑不语。

  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

  后来,一个弟子站起身来,断然地说道:“佛陀,依弟子看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着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人命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间。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松,以为生命很长,就抱着‘明日复明日’的心态活下去,像露水有一瞬,像蜉蝣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

  其实生命只有一呼一吸这样的短暂呀!你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自强不息。”

  菩提心语:生命短暂,值得珍惜。在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虚度。珍惜生命中的所有,不断前进,才不枉度此生。阿弥陀佛!

  千万谨记:千万不要在身上佩戴佛像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佛教经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说法吗,真的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吗?佩戴佛像到底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后果?今天的这一篇常识文章非常重要,各位有缘的佛友要看仔细了。

  首先,不论是玉质的,还是其他任何材质制成的佛菩萨像的徽章、吊坠、挂件,乃至项链、手环之类,末学在此恳切劝诫:千万不可戴在身上。原因为何?请往下看。

  佛像是佛法的象征之一,具有表法的功用和神圣的属性,宗教的神圣性需要具体的象征物来体现,佛菩萨是人天导师,是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解脱苦难的依怙,佛菩萨作为我们恭敬、礼拜、学习的对象,是我们的目标、榜样和追求,我们看到佛菩萨的像,就能时刻记得要学习佛的慈悲;歆慕佛的庄严;开显佛的智慧。

  但是我们把佛像戴在身上,不论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获得保佑,都是极大的不恭敬。试想,神圣的佛像怎么可以成为装饰物?我们最崇敬的人天导师怎么可以成为贴身保镖?有人可能会说,哪有那么严重,佛像就是佛像。

  说这个话的人就是对佛法要义缺乏了解。要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佛像本来就是佛的应化身之一。试问,我们会不会把自己的父母当做装饰或者摆设,会不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家丁或保镖?道理不言自明。

  事实上,佩戴佛像,不仅在佛教经典中找不到一处记载,其实佛门高僧也早在百多年前就已经痛陈其弊,以下引用近代高僧印光大师的话,请大家仔细阅读,从中不但可以知道为何不能佩戴佛像,也可以知道佩戴佛像何时流行,由谁肇始:

  印光大师在《复邬崇音居士书》中讲:前三日接到歧路指归二本,见后附之徽章,颇不谓然。民国二年北京法源寺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光绝不知其事。事后道阶来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亵渎。至十二年仍复如是。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于道阶。道阶尚能讲经,而于恭敬尊重,完全不讲,亦可叹也。彼会中所来之一切人员,各须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则彼此折福。然现在由道阶提倡,已成通规。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过爱,不能不为一说耳。

  现今之善男信女及在家居士,不太明白佛理的人们,为了自己及家人和朋友平安吉祥,想依赖佛教吉祥物作为“护身符”,一些工艺品厂家便趁机迎合人们的心理需要,用佛菩萨像做徽章、多以玉制(或金、银等)佛像、菩萨像、挂件为护身符,不仅不带在衣服外,还紧贴皮肤,进厕所也不摘,洗澡也不摘,亵渎之罪绝非浅浅!还妄想依此植福消灾,岂有如愿之理?还宣扬“男带观音女带佛”,之说!

  印光大师乃大势至菩萨化身,于此弊端之始就极陈其过,鉴于此流弊之泛滥,特录大士之法语示众!故愿在家居士脖不挂念佛珠,手不戴念佛珠上厕所,不穿衣服、不洗手就不掐念珠,以此修恭敬心。唯愿大众惜福,莫造罪业!

  佛菩萨庄严圣像不管是金、银、铜、铁、木雕、石刻、泥塑、针线所织,笔墨彩绘,只要一成像,那就是佛。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正等无二,无差无别。当受十方一切众生礼敬供养顶礼恭敬。

  须知佛法利益当从恭敬中求之,存一分恭敬,则得一分利益,灭一分罪障,增一分福慧。故而一切佛像当视如真佛看待。绝不可轻慢之。故将佛像制成胸章、护身符佩戴、随意置放,实际是未得实益,先获其罪。

  由此我们知道,佩戴佛像不但不能植福消灾,反而亵渎之罪严重,更是消损我们的福报。

  所以,无论如何请都不要佩戴佛像。那有人会说,不是说有什么本命佛吗,佩戴自己的本命佛是不是就可以呢?十二生肖是中国民俗,何来与佛法结成什么本命佛?本命佛之说才是商家杜撰,试想以解脱一切众生苦难为己任的佛菩萨会专门照顾哪一个群体吗。

  要知道,佛经中多处提到礼敬佛菩萨像,念佛、念菩萨能消罪业,保平安。从未提佩戴佛像。有很多人说,“如果能以恭敬的心佩戴是可以的”。

  请问,你当着尊敬人的面,好意思脱了裤子上厕所吗? 这不是一个道理吗!说心里恭敬,却连面儿上的恭敬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心中恭敬?更有甚者,胡言什么“我不着相,我不注重形式,我心中有佛就好”,还引用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来为自己的所谓不注重形式做注脚。

  你的境界到了吗,学佛有次第,我们过了河到达了对岸,当然要扔掉船和桨轻装上路开始新的历程,但是你到对岸了吗,还没过河就要把船和桨都扔了吗?所以说,末法时期,这种愚痴狂慧真的是到处都是,对于这种说法,实在不足与语,说了人家也听不进去,徒增争论。

  印光大师曾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可佩戴佛像,一来免得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因亵渎而造业,二来可以避免消损身处末法时代的我们本就不多的福报,高僧大德们的教诲,实在是为了我们好啊。

  但是也可能有的同修会说,那现在我知道了佛像不能佩戴,但是我确实很想获得护佑保平安,有没有什么可以佩戴的呢,当然有,印祖也早就说过:

  护身符可以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佛牌或楞严咒挂件,有楞严经做依据。万勿用佛菩萨像。

  所以佩戴佛教经咒是可以的,而且是有经典依据,就是佛亲自说过的。那么就是不但可以佩戴,还有真正的护佑平安的功用。因此楞严咒、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或者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南无地藏王菩萨名号,等等都是可以的。尤其,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万咒之王,其中所蕴含的无量无边功德与无穷威神之力是我们凡夫远远不能想象的。

  密宗经典中开示可佩带之神咒也甚多,功德皆不可思议!现今科技又加工出许多各种质地的精美饰件,内装此种神咒,不但植福护身,又不失美感。实乃替代佛像挂件之善法!望大众广传,皆获殊胜利益!阿弥陀佛!

  净空老法师关于供佛菩萨头像或半身像的因果

  诸位现在有这个本子,这个地方在三十二面註解,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我念给你听。「又不许造半身像,善相不起,堕落生死。」希望大家要注重这一句。现在有很多地方供佛的半身像、菩萨的半身像,还有地方供佛菩萨一个头,供在那个地方造罪业,这个果报一定在地狱。

  供佛的半身像,已经罪业就不轻了,堕落生死没有功德。所以画菩萨的形像,也要画完整的,也要画全身像,不可以画半身像,无论是坐着的像、站着的像都要全身,这要特别注意!我们造人的像,可以造半身没有问题,佛菩萨像决定不可以。人的像可以造半身,你说哪一个人像造一个脑袋,其他都没有了。这在我们风俗习惯里头最不吉祥,脑袋被人砍下来了,哪可以这么作法?这不可以的。他在此地有这么一句,特别提醒诸位同修。——摘录自净空老法师《地藏经讲义》第19

  现在这个社会造五逆十恶罪,我们看得太多了,甚至於我们在寺庙里都看到出佛身血。在哪里看见?我看到寺庙里面,我们去访问,寺庙里面客厅很宽敞、很大,布置得很雅,那个地方摆了一个艺术品,一个菩萨的头,一个佛的头,这是出佛身血。把佛菩萨头砍下来,什么罪?五逆罪,他不知道,他当艺术品摆在那里。

  我们也不好讲,人家把我们当客人,讲了以后得罪人,讲你要堕地狱,这话讲不出来,没法子,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画佛像都不可以画半身,佛的下半身哪里去了?造佛像、画佛像,记住要画全身,坐著、站著没有关系,一定要画全身,这是尊敬,但我们人照相没有关系。我中国地方去得少,但是我们在电视上曾经看过,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我们看到那些影片,许许多多佛菩萨头没有了、手没有了。

  今天世界众生为什么会遭这么大的劫难?我们一看心里明白,五逆罪!佛虽然不在世,你破坏佛的形像,乃至於佛的画像,你要是恶意糟蹋破坏,这都等於出佛身血,这个罪在佛经讲是「等流罪」。——摘录自净空老法师《地藏经玄义讲记》第3集

  问:「为了方便观想,佛像照半身可以吗?」

  净土法门法师答:不可以,半身是不恭敬,一定要全身的佛像,不能用半身。你要是观想的时候,佛像可以放大,但一定要全身。最近我看到南部有些同修印的佛像,印得很大张,全开的,那个很好,那个观想是很方便。

  所以,不可以印半身。特别是现在有很多把佛菩萨形像当作艺术品,单单刻一个头放在客厅里面,这造罪业!这大不敬,等於砍头,把头拿来这里示众,你说这还得了!

  这个罪业不得了!我们看到有些人不懂,家里面客厅里面摆著,还有在国外我们看到这些旅馆,常常看到大厅里面,有佛菩萨一个头像,这是造罪业。(档名:21-052-01)

  附录:佛经有造作关半身像的论述:

  大智度初品中摩诃萨埵释论十四之余(卷第八)云:「云何名形残者。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头、斩其手足。破种种身分。或破坏佛像、毁佛像鼻及诸贤圣形像。或破父母形像。以是罪故受形多不具足。」

  《优婆塞戒经》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见像毁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

  【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开示: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经若干劫。其罪毕已,当承此善因,又复闻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若现生竭诚尽敬,则现生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阿弥陀佛!

  万般带不去 唯有业随身

  漫漫人生,滚滚红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一旦无常至,方知梦中人。”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平安安、生活幸福美满,但灾难和不幸每天都发生在人间,说不定那天灾难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有的人拼命追求财富,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曾经的百万富翁,也可能流落街头。即使贵为帝王,也可能一夜之间变成草民,曾经的美艳少年,也可能顷刻间毙命。多少人在2001年9·11日埋骨他乡,多少人在汶川大地震死于非命,前三鹿董事长也被判了重刑,一位村民的一对二十刚出头的双胞胎儿子出去打工不到三天就双双命丧黄泉,在现在这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有多少企业破产、倒闭。

  在当前这个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可能有人一夜之间腰缠万贯,也有人一夜之间一贫如洗。得到的拼命想保住,却总是事与愿违。不想要的却偏偏不请自来,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人束手无策。人生真是变幻莫测,面对这无常的命运,有人叹息,有人抗争,有人迷惑,人的命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是什么主宰人的命运,什么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东西。

  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吗?不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当你慢慢长大,由自然人演变为社会人后,身体就不再属于自己!你会受到社会规则的种种约束,被社会大潮席卷而随波逐流。

  所以你常常会有“身不由己”之感!即便是对身体健康的维护,也不能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疾病,灾难常常伺机侵蚀你的健康、夺走你的身体。而我们面对上述,竟是那样的措手不及,无能为力。

  思想是属于自己的吗?不是!抛却老子,孔子这些大思想家不谈。凡人俗子从牙牙学语到垂垂老矣,由父母洗脑到教科书灌输,再到社会传媒的渲染。

  我们的所谓思想,基本上就是在重复着鹦鹉学舌的举动。沿袭着一种从众的思想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就是池底的沉积物,而我们只不过是水面上可怜的泡泡,在传递着池底的声音。

  工作是属于自己的吗?不是!工作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谋生方式,同时也是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有效载体,它或辉煌或黯淡的伴随我们半生,但无论怎样求索,终有一天,当能力锐减,生命老去,我们会无可奈何地与工作挥手辞别。而曾经属于你的工作和由工作衍生出的名利和辉煌也将交与他人手中。

  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吗?不是!我们往往都是生活在别人的视线和印象中,或者说是在为别人而活!赚钱,是为了养家;应酬,是为了适应社会;取悦他人,是为了谋取发展;维持体面的婚姻,是为了面子、孩子、为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地位;我们常常会在与周围人的横向攀比中强迫自己做着不情愿的事,扭曲着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

  即使有一天我们累了倦了,想离开这个世界,都不能从容自主的决断,因为还有亲情的牵绊。所以,现实中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为自己而活的。

  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吗?不是!如阮籍所说:母子关系的实质不过是“寄物于瓶中”。怀胎十月,生下他。然后抚养,教育,倾尽心血。当他终于羽翼丰满,可以搏击长空的时候,也就是要离开你怀抱的时候。他会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拥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感情世界。此物已脱离于瓶。寄于瓶中之物演变成又一个独立的“瓶”。用逻辑学的概念来讲就是从真包含关系逐渐演变为交叉关系,甚至是全异关系。

  爱情是属于自己的吗?不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有直到生命尽头仍完好如初,充满激情的爱情。而大部分人的爱情在物欲、****面前脆弱的不堪一击。在物欲横流,肉欲横流的的现实社会,爱情很大程度上带有功利性。功利的得失决定爱情的存亡。抛却日久生厌,七年之痒不谈。即便是朝朝暮暮,长相厮守的两个人,大多也只是以子女、责任、道义为纽带而进行着一种无奈的坚守,坚守的也仅仅是左手握右手亲情,而不是爱情。

  所谓爱情就像在水上写字,写的时候就注定要流逝,离散也好,维持也罢,只是流逝的形式不同而已。

  至于房子、车子、票子等身外之物就更不属于自己了。只能说我们可以短暂地享用。不一一枚举……

  细细想来,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个人浅薄片面的认识如下:

  情感。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它深藏在你的心里。谁也强加不了,谁也掠夺不走!无论是爱还是恨,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你自己最深切的感受,都是从你心灵深处滋长出来的!

  情感的体验决定着你的情绪变化,而情绪变化是我们每时每刻都需去感知经历的,如影随形的伴随我们一生。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深藏在脑海里,当你想要搜寻它的时候,只要从脑海深处将它提携出来,它就马上变得鲜活,它无形无声的隐存在你脑海里。谁也看不到,更无法触及。即使有时你不愿去回忆,它也会很顽皮的在某个特定的情境里再现于你的视野,主宰你的思维,占据你的大脑活动空间。所以只要人的意识还存在。记忆就无法抹去。它与你同在,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知识。知识这一概念的外延是极其宽广的,大概可以理解为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有书本中获取,有实践中得来,无论怎样收集而来,知识都是我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掌握的每一点滴知识都是具有独立产权的,可传授,但不可掠夺。永远归己所有,充其量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所以有句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获取的知识会辅佐我们一生,并使我们一生受益。

  德行。德行既品德和行为。正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是指主观意愿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而给自己带来的结果。是德行的具体化。人们在世间奋斗几十年,虽能拥有金钱名利,家庭美色。但这些都是短暂的,不论曾经多少拥有,一旦死亡降临,一丝一毫都无法带走。

  就像我们光着身体来到世间,走的时候,也只能两手空空地离去。此时,唯有曾经造作的善恶业力及由此积累的各种习气伴随我们,这是一份永远不会丢失,但可通过修行予以更改的生命档案。即使我们的躯体消散了,德行的业因依存,留予旁人及后人评说。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其实世界万物原本就不是属于你的,所以不必要刻意而疯狂的去占有;世界万物原本就不是属于你的,所以也谈不到去抛弃什么,外在之物,你不抛,它也终会将你弃;如此,何必再为名累,何必再为利忙,何必再为欲求!而诸如德行、知识等属于你个体的那一部分,则是你无论怎样也抛之不去的。

  所以明智的人应该善于学习,心存美好;常思己过,多行善举;看淡是非,忘却恩怨;多付出,少索取。永葆一个清滑净透的灵魂,始终微笑着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在岁月的风霜雪雨中轻松安然的走完一世的红尘。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消,因缘会合时,果报还自受。

  我们要知到,世间名闻利养带不走,你再多的财富,你走的时候一文都带不去,再高的地位也带不去,再亲的亲人也带不去,古人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念佛的功夫能带去,帮助我们在极乐世界提升品位,能够带得去的事情多干,认真去干,带不去的事情不要去干。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劝导我们,他以他自己做例子,「我一生求生净土,只希望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不难,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怎么念法?还是要一心称念。这个也重要,就是念佛的时候不能夹杂妄想,不能有妄念,这就叫一心。一心做到的时候,不怀疑、不夹杂,这就叫一心。阿弥陀佛!

  故事:万般带不去 唯有业随身

  从前有一个高僧,云游到一个村子,看见一家人正在办喜事,宾客满堂。这个高僧很有神通,观察到了过去世的因果,知道了这一家人的夙缘,于是站在那里哈哈大笑。这家主人感觉莫名其妙,就上前问道:“师父,您笑什么啊"

  师父随口念了一首诗: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牛羊炕头座,六亲锅里煮。”

  意思是说: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活得非常可悲可怜。孙子娶的媳妇,原来是祖母的转生;因为奶奶对孙子特别的疼爱,死了之后,魂牵梦萦,一念贪爱,神识又来这里投胎,结果做了孙子的媳妇。

  今日婚礼请客,锅里煮的那些动物,却是前生的六亲眷属;而请来的这些宾客,在过去生中只是家中养过的牛羊,如今托生成了自家的亲朋好友。

  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上很多众生,过去生中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所以《梵网经》里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

  人,没有生死。生死是身,就像衣服一样,衣服脏了我们会脱掉,换一件。人的身体老了,不好用了,也会丢掉,换一个。受人们各自不同的善恶业力牵引,临命终时决定了转世到哪里,做什么.只因转世后改头换面,今生相见不相识。

  人自无始劫以来,死死生生,带着混沌的神识,不知在六道中换了多少次肉身。而执著留恋于这一生的“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善待众生,如同善待自己的生命。如太阳给众生以光明,如月亮赠众生以清凉,平等饶益法界一切众生——“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阿弥陀佛!

  莫靠烧香来脱贫

  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福报是由一个人过去世广种福田而感招的,在今生福缘成熟的时候,福报就现前了。常人往往只看表面,看到有人烧了香刚好发了财,就以为烧香可以发财,不知道他的福报由来已久,岂能说是现在烧烧香就有好福报了呢。烧了香也未必能发多大的财。

  现在的人贪婪心极重,烧上一柱香就在佛前求长寿;求平安;求富贵;求发财;求儿女......根本不信因果报应,命中无有,他强求,求来求去,求的烦恼无尽,说佛不灵。求不来嘛,他命里没有上哪求来呢。

  在佛前,妄求一通。给佛上好香,上高香,和佛谈条件呢。好事他全要,坏事远离他。他不知当下他所承受的一切果报,是他前生、前世早已种好的种子,只是时间到了,成熟发芽而已。‘佛’教导我们深信因果,随遇而安。在起心动念上,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好的命运果报不是佛赐的,是要我们自己修来的。

  越来越多的人每逢月初、月半、年初去寺庙烧香拜佛,所图所求都是希望家人平安、事业进步、财源广进……那您知道寺庙里拜谁,都有哪些讲究吗?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拜佛?

  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2、为什么拜菩萨?

  (1)弥勒菩萨:包容、欢喜

  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

  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2)地藏菩萨:孝顺、恭敬

  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恭敬一切众生,这就是拜菩萨了。

  (3)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

  (4)文殊菩萨:智慧、善巧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拜菩萨,就是学习开发自己的智慧,为人处世,善巧方便,得当适宜。

  (5)普贤菩萨:应用、实践

  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叫做普贤菩萨。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3、为什么拜罗汉?

  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4、为什么拜四大天王?

  (1)东方持国天王

  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

  (2)南方增长天王

  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烦杂事情,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

  (3)西方广目天王

  广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有的时候造像造的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非常非常复杂,常常在变化,您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势,才能游刃有余,它表这个意思。

  (4)北方多闻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的是伞盖。伞代表什么呢?伞是遮盖,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既要多看、多听,又要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不被诱惑,不受污染。

  如果两个人同时诚恳的烧香,一个人发了大财而另一个人却颗粒未收,其实,发财的那个发的是他命中本有的资财,没发财的那个是由于命里没有库存多少资财,所以即便他和第一个人做相同的动作,却不能和第一个人一样的发财。

  发不发财主要还是要看你的福报,不能直接归结给烧香。许多不明此理的无福之人,总有这样的困惑,认为我如此烧香了,可总是发不了财,因而埋怨菩萨不灵。要知道想发财不是单靠烧烧香就可以达成的,是要依靠一个人的福报来决定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咱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天必佑之。

  风水和命运不是一定的,都可以改变,《了凡四训》作者明代了凡先生讲述成功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原名《训子文》后造福大众,遂改今名。作者15岁被人算定53岁寿终正寝,命中无子,至33岁一丝不差,后知命自我定之法,延寿21年,并有孝贤后代。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恭祝所有家人幸福美满!还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作者净意先生也是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古往今来许多因果故事,都是顺自然之道为吉,逆自然之道为凶。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之道是公平,慈悲,包容,谦让,利人才是利己。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

  烧香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不要攀比,许多的贫穷之感都是由于攀比造成的。不要因为自己看上去并不比别人差,但却得不到与别人相同的待遇而忧心。一切境遇都是由于自己前世所造的业缘而感召的,即使亲如兄弟姐妹,也都各自有各自的命运。

  虽然一个人表现在外的条件好像不错,但是还要有许多其它潜藏的条件共同营造才可以成就的。

  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

  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

  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迷失了自性的人,无一不追求财富。财富能否追求得到?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说过,如果财富可以追求得到,任何工作他都愿意做;如果追求不到,就从我所好,不须操这种心,此话是正确的。香港的李家诚先生是香港首富,事业做得很成功。你跟他学学看,能否成为香港首富,发大财?谚语所谓「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投机取巧赚了一笔钱,你狠欢喜,实际上都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投机取巧也赚不到,去偷、去抢也抢不到;能偷来、抢来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取得,会使命里的财库打折扣。

  譬如你命里有一千万的财富,你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一千万打个对折,只能获得五百万,你还觉得很了不起,其实已经亏折了一半。

  如果用谋财害命不道德的手段,恐怕命里的财库要损失百分之九十,为何要做这种傻事?

  袁了凡先生得到云谷禅师的开示,他觉悟到财富是财布施的果报,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施的果报,他就真做了,而且太太也帮助他,果报就现前了。

  他命里的财富、聪明智慧天天增长,年年不一样,他的信心愈来愈坚定。

  他尚未遇云谷禅师之前,遇到一位看相的孔先生,看得非常之准,说他命里没有功名,地位只是秀才,一生最高的地位是在四川偏僻的小县做一个县长,寿命五十三岁,命里没有儿子。以后云谷禅师告诉他改造命运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他明白后真干,命运全改了。

  官做到宝坻知县,那是大县,不但是大县,直接归皇帝管的。命里没有功名,以后他考取了举人,考取了进士。命里没有儿子,生了一个好儿子。寿命五十三岁,后来他活到七十四岁。

  烧香应当许什么样的愿?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时常有人不理解佛法,特别是对烧香拜佛,祈求佛菩萨保佑的行为,认为是迷信。我学习、研究佛法多年,以前,对这个问题同样不理解。后来,多读佛法经典,慢慢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解开了心中的疑惑,知道佛法为什么会有烧香拜佛的行为存在。

  汉文佛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经卷第 28里讲,佛陀驻世时,常常为弟子说法,佛坐在弟子和信众的最正中间的位置,听法的人都非常恭敬,仪容整洁,然而,在佛陀不在场的时候,弟子们就变得散漫起来,因此,当时有一位给孤独长者,就是佛经里面说的佛经常在一个叫着给孤独园的地方说法的园的主人,因为这位长者非常尊敬佛陀,他见当时有一位波斯匿王的太子祗陀的园林很漂亮,就想买过来送给佛陀,请佛说法。太子不愿意卖,让他用能够布满园内所有地方面积那么多的黄金来铺满林园,才卖给长者,长者富可敌国,出入对佛的一片虔心,真的决定用黄金铺地,哪知道林园实在太大,用尽了他的黄金还不能铺满。

  烧香拜佛,祈求佛菩萨的保佑是迷信吗?

  正在为难之际,太子知道了真相,决心共同与长者一起将祗园送给佛,所以祗园就冠以长者和祗陀两个人的名字,这即是著名的祗园精舍,佛陀驻世时在这里说了许多著名的经典。

  给孤独长者见当时弟子的情况,就建议佛陀是否能够同意大家造像供养他,以让大家看见了佛像就像见到了佛本人,佛陀为了利益大家,很高兴地同意了长者的请求。这是拜佛供养的由来。

  可见,我们烧香拜佛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是为自己种下福田,利益的绝对是我们自己,这是佛的智慧和慈悲所在。另外,烧香拜佛,祈求佛的保佑能够让大家晓得佛法的存在,末世众生福德智慧欠缺,喜欢有形的东西,通过这种形式,大家更容易与佛法接缘,也是一种方便善巧。

  只要不过于执着,都是有功德的。佛是人天导师,是智慧的教育家,我们敬拜他的像,实际上是敬佩、学习他的人格和慈悲心,看到佛或者观世音菩萨像,我们就很容易想起他们的慈悲胸怀,就容易激发起我们学习他们美好的品德与慈悲的行为。阿弥陀佛!

  佛教故事:烧香拜佛不是行善事

  记得五年前,我讲法让提问题的时候,有一位居士不停地向我诉说她的运气如何不好,经常挨老婆婆的骂,老公在外面有好几个情人又经常赌博,我拼命的做生意挣钱,都给了老公,老公把我当成了赚钱工具,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家人不合,自己的身体因生气压抑而得病,师父我为什么好心不得好报?我耐心听完了她的一连串诉苦之后,真诚的劝她要深信因果,多行善事,才能根本消除宿孽。谁知她听了我的话,大声回驳说,你说我没有行善?我天天给佛菩萨磕头,拜佛菩萨,拜了十几年了,买香等等都花了不少钱,做了那么多善事,怎么没有好报呢?”

  我问她:“你拜佛菩萨十几年,有没有学佛菩萨那样帮助过贫病之人?”

  她说:“没有,我挣钱都给家里了。”

  我说:“你既然没有出过钱帮人。有没有出过力去帮人?”

  她想了想,说:“也没有。”

  我问她:“你有没有买过鸡、鸭、鱼来杀过?”

  她说:“当然有啦,难道我不能吃?”

  我说:“你有钱可以买鸡鸭鱼杀来吃,但你有没有买过鸟、雀、鱼来放生?”

  她说:“没有”。

  我说:“你想过还有比你更苦的众生吗?”

  她说:“没有。”

  我说:“你拜佛菩萨,有没有念过佛号或经咒?”

  她说:“我不会念。”

  我说:“出钱的善事你没有做过,出力的善事你也没有做过,又没有念佛念经去消除罪孽,那你想得到什么好报?你挣的钱你老公拿去嫖赌,只能是帮你造业。不是什么善事?”

  她说:“我天天求佛菩萨呀!求佛菩萨当然会得到好报的,善有善报嘛!”

  “你没有做过善事。”

  “我烧香拜佛菩萨不是行善事?我是非常诚心的。”

  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不义之财决定不可取,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不义之财,这福报很短暂,一旦福享完了,恶报就现前,那非常可怕!贪图不义之财,这是贫穷的业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财物各有其主,不义之财决定不可得,得到之后一定有灾难,决定没有好处!阿弥陀佛!

  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积福损福,全在自己做主

  现在大多数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赚钱、享乐而展开的。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如果不培福报,只知道享乐,当福报享尽,灾难必然会接踵而来,命终还会堕入恶道。

  古人常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现代人的生活,不如意事恐怕还不止八九,为什么会这样?佛告诉我们,在这个世间,众生所受的果报不相同,这是过去世造的业因不相同。

  人生在世,苦多乐少,有太多的不如意,或婚姻、或事业或是生活的种种,因为我们有欲望,都想自己好,都想比别人好,但是不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一丝一毫都不错。都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半点。只怨自己没有修好的因,今天才得这样的果。人的一生一饮一啄,前世已定,无需命里强求。

  所以我们遇到逆缘,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知道这是自作自受,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在受果报的时候往往怨天尤人;换句话说,这个业就愈造愈重,愈陷愈深,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叫愚痴。

  佛教是不支持算命这些方式的。佛家弟子是不能以算命、占卦等方式谋生的,佛教经典中也没有这些推算方法。

  佛教我们修福积德,才能真正改造命运,没有福德纵然得到了,也很快失掉。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你修因就得果。财施得财,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

  心地清净是最大的福报,这是福报的根基,心地不清净,做善事,有福,是“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还是业障。

  我们现在有许多人,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去问神,去问问那个算命的,去问问风水先生,这个苦,苦极了!一举一动都受拘束,自己做不了主宰,这是“心被境转”,苦不堪言!

  很多人算命,在困境的时候就是求个希望,在顺境的时候就是求个心安,都是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算完命后,总是希望有个化解的办法。但从命理角度而言,并不能给你提供任何解决方案。

  命是自己造的,命要自己改;要找别人来给你改命运,那是错误的、是假的。命运是自己造的,决定是自己改。怎么改法?断恶修善积德才能改。

  这个身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转,别人没有办法代我们转。所以大家头脑要清醒,不要被人骗了。如果别人可以代我们转,那佛菩萨大慈大悲,应当代我们转,我们都不要修行了,个个都成佛了。

  佛菩萨不能代我们转!佛菩萨对你再好,再喜欢你,没有办法替你转业。所以我们要转命运,转变果报,统统要靠自己。

  佛菩萨告诉我们“境随心转”,如果你明白了,那你就自在了,换句话说,学佛的人不要去问神,不要去算命看相、看风水,用不着。

  要知道,不但那些人没有能力给你改,天神鬼神、诸佛菩萨都没有能力帮你改,佛菩萨是把原理告诉你,要你自己去改造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有人说自己运气非常差,也有人说自己的命不好,也有人说自己天天行善却没有什么改变……

  下面我对福报和命运打一个浅显易懂的比方,你就明白原因了:

  人的福报好比一个盛水但又有漏洞的杯子。人从一生下来,他的杯子大小和水的量是定好的,而且这时杯子漏水比较少。这时,只有这时,可以说这个人的“命是注定的”。

  每个人的命运和福报不同,就是因为杯子的大小不同,水的多少不同。

  有的人做了很多的坏事,还活得很好。是因为他的杯子非常大,而且水又多,做坏事是在往外漏水,虽然漏了很多水,由于他水很多,还没有漏完,所以你看他还是活得很好。等他继续行恶,杯子的水漏完了,恶报就现前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看一个人不能看表面,不能看一时,不能看一世。

  从上面的一个比方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了:

  杯子是指人的心量:心量越大,杯子越大。

  水是指人的德行(最初的水是由前世或者祖宗累计下来的):行善积德是往杯中加水。

  漏洞是指人的缺点:缺点越多,做坏事越多,漏洞就越大,流出去的水越多。

  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就看你是加的水多还是漏的水多了。

  说“人命天注定”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准确的。人的命运和运气随时都在随着你的行为和言语在做小的调整(大善大恶才有大的调整)。

  现在非常多的人都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积极地改命,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但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往水杯中加水,不注重把杯子变大和减小漏洞,加的水还不够漏的,什么时候是个头!

  想快速改变命运,你是不是知道采用什么方式了?扩大心量 + 多行善事 +改正缺点 = 快速改命。

  有些人做了很多善事,情况还是很差。是因为他杯子可能比较小,水又非常少,虽然做善事是往里面加水,但同时也在漏水,杯中的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福报还没有现前。等他坚持行善,减少漏洞,水逐渐增多后,福报就现前了。

  扩大心量就是加大杯子:“量大福大”。量大才能福大,小肚鸡肠的人,永远是没有福报的人,因为他的杯子小,装的水少。“厚德载物”。心量大才能厚德,厚德才能载物,这里的“物”是指你的财富、你的福报、你的官位、你的学历等等。看别人都不顺眼,或者遇到一个不如意的事,或者别人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就生气,就怨天尤人,也是心量小的表现。

  如果没有大的心量承载,突然间来一个大的福报,会把你压死。有些人不改变自己的德行,天天去买彩票,期望能中500万。中大奖如果没有厚德来承载,招杀身之祸的人非常多,例子很多,这叫“本末倒置”。

  1)要改命,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他有一定的禄命,就是你一年当中,你有多少财富的收入都是一定的。诸位要是细细的去念《了凡四训》,你就明了。那个真正高明,像袁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那个算得真准确,每年你的收入,一直把你算到死亡那天为止。

  人一生什么都是命里头定的,你想多求求不到,你想不要它自然会来,来的时候恰如其分,多一点也不行,少一点也不行。袁了凡先生明白这个事实,从自己几年当中年年去观察,果然没有错。每年所得的这些果报,跟命中注定的完全相符,于是他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了。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心反而定了。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这相当不简单。云谷禅师就问他,你很了不起,通常一般人做不到!

  这才问他怎么用功夫?他回答:“我一生命被孔先生算定,我打妄想也是空的,所以就不打妄想。”云谷禅师听了哈哈一笑,他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一个凡夫。然后,教给他改造命运的方法。命确实是有,命是自己造的,自己享受。自己造的,自己当然可以改,你懂得理论、方法,你就能改造命运。

  福从哪里来?首先是从心上来的。只有慈悲柔软的心能纳一切福。要着意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对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切卑微弱小的生命,都要有深切的慈悲之心。慈悲柔和的心,让你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一切所需,不求自得。

  所用之物,皆要珍惜,物尽其用,不要浪费。用任何东西,都要珍爱它,不要轻贱它。这就是惜福。惜福不只是省下那一点东西,也不是你买不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你有没有资格享受福报。多一点感恩之心,在一切值得感恩与不值得感恩的地方,发现感恩的地方。这样,天地万物都会眷顾你,对你恩宠有加,让你逢凶化吉,处处眷顾着你。

  2)施舍

  人的福报是有限度的,天地万物,什么都有定数。你花完了也就没有了。人死后,绝大部分落在饿鬼道,为什么?因为不懂得施舍。积福的办法是施舍。来世间一趟,就是消耗福报来了,福报消耗完了,只能落饿鬼道,百年难求一饮一食。

  财富来源于施舍。施舍出去的钱,绝对不会亏的。果实永远远远多于下下去的种子。很多富豪都有施舍的习惯。这是他们历生历世带来的习气,正是这种习气,让他们乐于施舍,故有今世大富之报。此世的施舍,又让他们未来得大福报。施舍的果报不一定要等到下一生,很多是马上就有见到回报的。

  很多学佛人有这样的顾虑:为了积累福报,想布施;布施了,又怕失去财富。其实不会这样的。佛讲:布施是财富的因。你布施得越多,财富会越多。不可能因为你做布施多了,就变成穷人了。历史上几乎没有这样的记载。

  当然,无求之施才是正途。但我们大部分都是凡人,从凡人到圣人,是可以通过这些行为,逐渐改变,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施舍的过程,就是个放开心量的过程。

  施舍越多,心境越大,越仁慈。这是从施舍过程中一步步培养出来的。施舍时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以欢喜之心施舍出去的财富,回报的财富也是让你快乐的。而以不高兴的态度施舍出去的财富,回报的也仅是财富,这些财富不能给你带来快乐。

  菩萨法无量无边,六度是把无量的菩萨法归纳成六大类,第一类就是‘布施’,布施是舍、是放下,绝对不是说一看到布施,我们就舍一点钱财,这个错了!你把钱财舍掉,你能成菩萨吗?你能成佛吗?你能明心见性吗?不可能。布施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烦恼舍掉,布施掉,放下,把你的习气舍掉。

  3)性格宽厚一点。

  性格宽厚一点: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宽厚了,更会有福气!因性格宽厚了,心也就变得大了,往往宽厚的人,不会去计较太多,也不会太苛刻,会很大方的接人待物,也会发自内心的对别人好,有着慈善的心,会对自己做自我评定,有着做人的原则,会用善良的心去对待人与事,所以这样的人会平安有福。

  这就是心造命。你的心这也不容,那也不容,你的世界就是不宽容的世界。天地也不会对你宽容。一些事可小可大,在别人身上是小事,到你身上就变得不可收拾。小小的厄运与过错,在别人是很轻易就过去了,在你那里就变成了大劫。

  所以什么都不要外求,先问问你自己的心。你什么样的心,感生什么样的世界。外境就是你的心的镜子。为什么你走到哪儿都受人欢迎,你的世界一片祥和?因为你的心慈爱、平和、宽容。

  为什么有的人走到哪都不受人尊重?因为他的心偏激、自私、看谁都不顺眼。心好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片祥和,而世间之事,也往往照着他的心念走;心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片灰暗,而他的世界之事,也往往都是灰暗之事。

  这就是心造世界。这是个心与业共同作用的世界,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世界;业也是人的行为的后果,也是心所决定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心造世界。

  一、心甘情愿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能吃亏的人,人缘必然好,人缘好的人,机会自然多。人的一生,能抓住一、二次机会,足矣!

  二、爱占便宜的人,终究占不了便宜,捡到一棵草,失去一片森林。你看那些一到买单就上厕所或钱包半天掏不出来的聪明人,基本上都没啥成就。

  三、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朋友聚会时,三句话不离自己和自家的人,是蜗牛转世,内心空虚、自私。心里只有自家的事,其他的事慢慢也就与他无关。

  四、只有惜缘才能续缘。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其实有缘才能相聚,亲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亲人,给你带来烦恼的,多半是你前世伤害过的。因此切记!!善待身边的亲人,关心身边的朋友,宽恕那些伤害你的人。这就是因果。

  五、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快乐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能力。

  六、解决烦恼的最佳办法,就是忘掉烦恼。

  七、笑看风云淡,坐对云起时。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八、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九、今生注定我们什么也带不走,那就活在当下、笑在当下、悟在当下吧!

  4)再则,对天地万物多一点敬畏之心。

  老子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佛家讲得更究竟圆满,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包括不同维次空间的一切物命,跟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爱所有的动物、爱所有的植物、爱山河大地、爱虚空法界,确实是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这比「凡是人,皆须爱」的范围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对天地万物多一点敬畏之心,有助于改变命运。人在世间是很渺小的,如同一棵小草,用不着宇宙联手来毁灭你,一阵风、一点水、一点小小的过错、一点微小的异常都能让你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世界的复杂深广远在人的智慧之外。不要凭着自己一己之见,随意抨击你不了解、或自认为了解的事物。对天地神祗,多一份敬畏。不能相信,就敬而远之,但不要去污辱。把火烧天,你伤不了天,你伤的是自己的手。

  这一点一定要小心,天底下没有比做这样的蠢事来给自己制造麻烦更快的捷径。

  5)再一个漏洞是不当之财。

  多数人的福报皆有定数,但是有两种人的命运是没有定数的,第一种人是行善之人,第二种是大恶人,这两种人都能改变命运定数的。

  不当之财是严重消耗福报的。财来得不明不白,也必定去得不明不白。你过去生中没有修,你得不到。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得到了灾难马上就来了。这个灾难很明显,一个是生病,把你得来的钱全花光;第二个是灾难,意外的灾难你会遇到,说不定命都送掉。

  所以不义之财决定不能要,应该怎么做?应该修布施。不义之财得到了,要赶快布施掉,把灾难布施掉;你不肯布施,灾难天天盯着你,你身心不安,你不快乐。

  统统布施掉,救济灾难、救济病苦,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你多快乐,你求财,财就来了。愈舍愈多,愈多愈舍,不要存在那个地方,存在那里错了!一有机会要赶快布施,但是布施有个原则,决定是利他——利益广大的群众。行善之人命运不好,因事事行善命运一下就好起来了,做恶之人原来命运很好,因多做恶事命运一下就变坏了,所以我们大家要事事去恶、多行善,多为社会大众服务奉献。

  6)孝父母积福最快,不孝父母损福报也最快。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有一种美德叫“孝敬”,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所谓“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中,孝排第一位。孝是人生中最深远且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亲情,孝是一个人最原始、最真实的慈悲心的流露。

  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种美德而更应该把它当成一种本能,就像父母对儿女一样,穷尽所有,蜡炬成灰,春蚕到死,无怨无悔。而我们又为父母做了哪些回报?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子女应当尽的义务。

  千万要珍惜和抓住生活中每一个为父母亲尽孝的机会啊,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就悔之晚矣。

  佛说:孝养父母,比供养三贤十圣的功德还要大。最大的恩德就是父母,尽其一生都难以报答!普天下的为人子女者,一定要认清这个自然规律,如果你的人生事业想顺利辉煌,那么就从孝顺父母开始吧。

  不要薄父母,厚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这是把本该父母的福,花在自己和孩子上,福报迅速消耗折掉,没有福报,小孩子怎么可能读书好,开智慧,做人好,生活工作姻缘人际顺遂呢,一切都离不开福报。

  享受用度,不要超过自己的父母,想让自己享受更好,那就提升给父母的待遇。

  7)放生积福最快,杀生损福报最快的。

  中国古人讲生日是母难日,这个话说得有道理。要纪念母亲生我的时候受那么多苦难,我要想着如何来报答,这就对了。在佛经上也说过:“亲生之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因为每个孩子的降生,都牵着父母的心。

  生孩子都有一定的风险。生日这天是母亲最痛苦的一天,也是父亲最担忧的一天,父亲担忧母子的安危,对于母亲来说,是承受巨大的痛苦,冒着生命的危险。

  过生日不能杀生,人庆长寿,杀害众生来宴会;庆祝自己的长寿,叫人家短命,哪有这种道理?于情于理都违背了。庆祝庆生,杀生造业来庆生,诸位想想看,这合不合情理?本来自己寿命很长,因为年年这种方式庆生,把自己的寿命减损了。不但寿命减损,来生的苦报,跟这些众生结的冤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地藏经》中也讲过:“人命终之后,千万不要为其杀生,拜祭鬼神。此举对亡人无丝毫利益,只能增添他的罪业。假如他原本应往生善趣,也会因为家人的杀业,反落恶道。”

  《药师经》上说杀生祭神,祈福求命,不仅无效,且会招致横祸。经上列举的横死有:被庸医用错药而亡、烧死、溺死、毒虫咬死、被狮子虎豹等野兽吞食、堕崖死、中毒死、饥渴而死等。

  学佛的人懂得生日那一天应当吃素,应当诵经拜佛回向给自己的父母,这个有好处,这才真正值得提倡。

  事实真相总要把它认识清楚,最简单的回向方法就是念佛,这比什么都简单。你要没有时间、工作繁忙,念一千声佛号;如果有时间念一万声佛号,给父母回向,这是好事,用这个来庆生。

  人生到世界上来干什么?从生下来就往坟墓里走,一天比一天接近,一步都不肯停。

  现代人喜欢过生日,生日有什么好庆祝的?距离死亡又近了一年,这是事实真相。这个问题不能够解决,哪里来的乐趣?

  说老实话,人最努力的,最精进的,是向坟墓里面勇猛精进,一分一秒都不肯休息。

  人一生下来,就是那个目标,就往坟墓那一条路走,你说多可怜!

  过生日、过寿,有什么意思?过寿的时候,你到坟墓又接近一年了,想起来悲伤,有什么快乐?有什么好庆祝的?

  这个要庆祝的话,这是闹天大的笑话。庆祝什么?庆祝你与死亡又接近一天了,所以世间人迷惑颠倒!

  佛在戒经里面,无论是在家戒跟出家戒,第一条都是不杀生,可见得杀生是大恶。

  杀生招来的是冤冤相报,这个冤冤相报是非常之残酷,一世一世的报复,而且报复一世比一世严重,非常可怕!

  杀生是跟这些众生结下冤仇,你造这些罪业,这一笔杀生的帐,就记在这个母子的份上,为什么?没有生小孩,大家不杀生;今天小孩出世,就大杀其生来庆祝。

  中国人在喜庆的日子,广邀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免不了饮酒食肉。这样造作法,能令子母不得安乐,为什么?你们欢乐,鬼神在旁边看到嗔恨。杀害众生,它们来世一定会找机会来讨命债。

  世间人,生的时候杀生,死的时候也杀生,年年做寿也杀生,这还得了!这个罪业多重!决定不能杀生,经上讲的,几个人懂得?几个人肯做?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决定不敢吃众生肉!各位知到,杀害任何众生都要偿命的,再小的动物还是要偿命,你怎么能免得了?

  世俗过年,过年家家都杀生,家家都吃肉,尤其是杀生来祭祀祖先,实在讲,也是加重祖先的罪业,祖先不但不能够得福,还因而遭难,这是我们错误观念造成的。

  所以在这一段文字里面,这是苦口婆心劝勉我们,过生日不能杀生,人庆长寿,杀害众生来宴会,庆祝自己的长寿,叫人家短命,哪有这种道理?於情於理都违背了。庆祝庆生,杀生造业来庆生,诸位想想看,这合不合情理?本来自己寿命很长,因为年年这种方式庆生,把自己的寿命减损。不但寿命减损,来生的苦报,跟这些众生结的冤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明眼人看得清楚,庆生做寿断断不可以杀生。

  这里头举了很多例子,丧事不能杀生,「丧以哀为主」,宴请宾客以素食为最佳。祭祀不可以杀生,佛在《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念过《地藏经》的人要记住,你每一年祭祀你的祖先,祭祀你过世的家亲眷属,中国人每年清明要祭祀、中元祭祀、冬至祭祀,如果祭祀杀生去供养,《地藏经》上说,亡人不但不能得福,加重罪业,为他而杀的,增加他的苦报,这是我们在世的活人无知。他堕在恶趣罪业已经很重,怎么忍心再加重他的罪业?

  所以我们每年遇到新年,要特别提倡素食,加倍的爱护众生。年节不能杀生,荣庆不能杀生;送礼这是人情,礼尚往来,馈赠不可以杀生;饯别不可以杀生。

  1、“生日不应杀生”

  父母生养我们,劳累一生,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的生日,正是母亲在死亡线上垂死挣扎之时,故这一天应该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功德才能使已故父母往生善道,健在的双亲增福延寿。如果我们杀害生灵,反让双亲留下祸患,也不利于自己及子孙,种杀业得杀报,当戒之。

  2、“生儿育女不应该杀生”

  凡人无子便感到悲哀,有子便感到快乐,这是人之常情,但动物界也是如此啊!人类为了庆祝自己子女诞生,而杀害它们的子女,于心何忍?自己的婴儿刚刚出生,不为他们积德造福,反而杀生造业,不是太愚蠢了吗?

  3、“祭祀祖先不应该杀生”

  在祖先的忌日及清明祭扫时,用杀生去祭奠亡灵,是在增添死者得罪业啊!即使您用种种山珍海味祭拜,祖先遗骨又怎能起来享用呢?有智慧的后代,重要的是慎修自身,而不致断了祖宗的福德因缘。经声佛号,素花鲜果这才是最好的祭祀啊!

  《地藏经》上说,祭祀杀生,亡人不但不能得福,还加重他的罪业、增加他的苦报“祭祀祖先不应该杀生”。

  4、“婚礼不应该杀生”

  世间的婚礼,不知道要杀害多少生灵。结婚是延续下一代的开始,此时却去做杀害生命的事,这在道德伦理上是相违背的。婚礼是吉礼,在忌日而动凶杀,不是太悲惨而不吉利吗?凡人结婚愿意白头到老,嫁女的人家三天不息灭红蜡烛,因为父母思念出嫁离别的女儿。您都会为骨肉相离而苦,难道禽兽会以骨肉相离为乐吗?

  5、“宴请宾客不应该杀生”

  在佳节庆典中,有贤德的主人会以素食菜羹来招待亲朋戚友,何必杀害许多的生命,穷极奢侈,让禽兽在宰割中哀鸣悲号于砧板之上呢?

  6、“拜祭神明不应该杀生”

  世人生病,往往杀生祭神,祈求保佑,杀它命以延我命,背逆天理,神难道会喜欢吗?自己的生命没有得到延长,而杀业却加重了,杀生者短命,真是背道而驰啊!杀生求子,杀生求官,杀生求财等,即使灵验了,那也是你自己前生的福报,与鬼神无关。如果相信鬼神灵验,深信不疑,那您的邪知邪见会更加严重,以致不可救药,实在是可悲呀!

  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自己喜庆之日应当答谢鬼神,答谢鬼神绝不能够杀生祭祀。杀生祭祀,说老实话,善神、善鬼都远离,不愿意承担这个罪过,唯有一些恶神凶煞他才毫无忌惮,接受血食的供养,人与鬼神都因此而堕落。人道造作恶业来生堕地狱,鬼神造作罪业来生也堕地狱,这六道轮转,所以一切喜庆之日决定不可以杀生。

  7、“谋生不应该杀生”

  世人为了衣食生计,或从事打猎,捕鱼,或做屠夫;但不干这些行业也一样可以生存。残杀众生,必将受到神明的惩罚以致遭受横祸而亡,种种杀业所造成的地狱深层因果,将是来生受到恶报的根源。何苦不去谋求别的生计呢?迷信不如无信,切勿让自己的无明增添烦恼,加重杀业。

  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孤独、聋盲、瘖哑、痴呆、乞丐、贫贱、疾病、残疾、短命,这都是杀生的果报。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从“不杀生”。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劝菩萨不吃肉,不食众生肉,这个真正是健康长寿之道,这是我们要知道。

  圣人教导我们“天道好还”,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护生、放生,不食一切众生肉,这个功德最大了,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不但有情的众生要爱护,树木花草也有灵性,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感触到。

  慈寿禅师曾有一偈: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一人杀生,一人受报,多人杀生,遇缘成劫。

  纵观历史,北宋时期国力之雄可睥睨于世,最终却灭于区区二百万人口的蒙古之手。更为惨烈的是,铁蹄之下,全国军民被屠杀之数竟高达6000万,超过全国一半的人口!被屠纪录,至今无破。

  北宋时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增的是国民消费水平日高,尤其诱燃口欲炽盛。历代以来谨慎食肉、爱护动物的观念被弃视,从普通家畜到野生稀有动物,随意买卖,无肉不食。动物经济的供需高度史无前例。据载,宋人多食羊肉,而恣意穷吃的结果是,北宋末代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去,被要求分牵小羊羔行献乳礼,象征自己将像羊羔般顺从,这就是靖康之耻。

  又有佛陀时代,琉璃王攻打释迦族,释迦牟尼佛数次出面阻止出兵,却仍无法停止这一场灾劫的成熟,释迦族终被覆灭。连目键连尊者显现神通用钵托救于天际的四五千人最终亦化为血水。

  佛陀如此解说其中因果:在过去世中,释迦族捕鱼为食,其中最大的一条鱼王亦未能幸免。当时佛陀为八岁小儿,虽未食肉,却因好玩连敲鱼头三下,所以于族灭之际会连续三天头痛不息,而鱼王即为如今的琉璃王,小鱼为其军队,渔村人即是被灭之释迦族众。可见业力一旦成熟,纵伟力如佛,亦难以挽转。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对物命痛下杀手,人们一般毫无惶恐。或刀杀,或活食,或水淹,或火烤,去毛剥皮,抽肠划肚……种种手段,只为享口腹之欲,甚至仅图一时杀戮之快。

  谁又晓得六道轮回,因果不爽,汝食我肉,我索汝命。因缘汇遇时,大难覆头,人命顿成草芥。或者在刀下瑟瑟发抖,或者于火中烧焚无救,或者酷刑加身,或者暴尸荒郊。痛苦交煎,哀告无门,此般情景物命待丧之时何其相像。

  《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人最大的自我麻痹是,物命本就是为我而生,我吃其肉,天经地义。殊不知它若因你而死,神识辗转,纵经百千劫,丧于你手时那份怨恨不会有一丝一毫松懈。而因果,这条事物之间最深切而最普遍的内在规律,总会在恰当的时机,安排你们并不愉快的相遇。

  一、为什么要放生?

  “放生”原意为释放羁禁之生物。是以自己的善举,使可能失去生命的动物免遭一死。“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梵网经》这是佛陀告诉我们,不杀生、放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也是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养育人类的自然的感激之情,也对人类自身道德行为提出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汉传大乘佛教已经把放生设定在体现戒律精神和慈悲心、菩萨行的高度上。放生,可以说是人类检讨自身,追求平等、自然、和谐的高尚道德行为。

  憨山大师在《放生偈》中就曾写道:“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消疾病;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正因为放生的功德、利益很大,所以今天的社会,尤其是佛门中的各式团体中,出现了空前的各式各样的放生活动。

  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很多寺院都组织大型的放生活动,提前一个月便在网上通知了,于是全国的信众纷纷出钱出力。等到法会这一天,浩浩荡荡的人群加上几十车的放生海鲜,纷纷投入湖中,然后大家一念回向文,好了,功德圆满,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往回赶,自认为一切都那么美满。

  二、而事实又是怎样呢?

  在放生的通告发出去后,就有寺院负责人或居士跑去海鲜市场联系卖家,商讨价格,于是供货商又去找渔夫,让他们去送货来,于是这一个月内,大大小小的渔船不停的在海上打捞,为的就是等法会这一天大赚一笔钱。于是这段时间里,各种鱼类便遭殃了,从天而降的无妄之灾,一场空前浩大的法会下来,已经有很多鱼肚皮翻天了,呼吸都停了,就等着下水了。好不容易下水了,心里踏实了,可谁又会想到,你在上游大量的放生,而在中下游的此刻,各种大小的船只,正在往里撒网,就等着随时打捞呢。甚至于更有甚者,放生者与捕捞者相距不过十来米,你放你的生,我捞我的鱼,丝毫没有一点羞耻心,反而自得其乐。就这样,这些可怜的鱼儿,命运一波三折,九死一生。这一切种种,又该怪谁呢?又是谁的错?

  很多寺院都有放生池,于是很多发心的居士买了各式各样的鱼,各式各样的龟往里放。于是就会发现,里面有淡水鱼、热带鱼、海龟、陆龟,五花八门。然后呢,因为适应不了水质,热带鱼、海龟没多久就死了。然后那些鳄龟就追着鱼儿吃,于是又有一批淡水鱼牺牲了。

  记得曾看过一个报道,说某地居士组织放生,拉了一车的蛇,因为怕被蛇咬,就把蛇放生在公路边,打开蛇笼,让蛇自己往山上跑。可是到了第二天才知道,跑上山的没几只,被大卡车压死的却是不计其数,这又该怪谁呢?

  放生重在护生,以方便救护为行动,要科学的合理的放生,既要维护生物的生命,更要保持生态的平衡。放生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功德利益,更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感受。要看时间、看环境、看地域、看人文,是如法的放生,智慧的放生,而不是光图形式上的,或过分追求功德,而盲目的放生,好大喜功,不注意动物检疫,不考虑他人安全,不顾惜生物的习性,这样的放生,岂不是阴差阳错。

  一心执着于个人的福报与功德,以为放生越多功德福报越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盲目的放生,本来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偏偏做的留下无数后遗症。

  由此可见,正确的引导放生,智慧放生,合理放生,才是真正利人利己的菩萨行。

  三、放生的现状

  放生本来是一桩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是在缺乏指导、缺乏对动物基本生存条件的认知、缺乏科学的放生知识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形式、追求功德、甚至追求热闹,致使我们很多人的放生反而变成了杀生。而与此同时,放生市场不断扩大和放生活动的规律化也直接催生了放生行为的商业化和形式化。任何一个市场的关系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供与求的关系,有人需要鸟来放生,便有人使尽一切手段去捉鸟。

  由放生而捕捉,再放生而再捕捉导致的恶性循环,使得今天的放生活动百病丛生,积弊难除。

  在今天,由于不同规模的放生活动日益增多,放生这种原本神圣、自然、随意的行为便不可避免地和商业行为搭上了关系。在很多放生活动中,都存在提前预定、按时送货、保证数量等全方位的服务。不论什么时候,放生者绝对不怕买不到放生物,只要你出得起钱。

  印光大师在《复罗智声居士书一》中讲:“生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是放贼于人民之处,则群鱼皆为彼之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实难做到,是宜极力提倡戒杀吃素,以为根本解决之法。放生之举,事虽为生,意实为人,人若止杀,则固用着此种作为。”

  我们首先对放生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如理如法的放生,让被放的众生和放生的大众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功德。我们的心是有求的心还是无私的心,这样差距就太大了。

  我通过几年来带领大家放生,看到很多放生的人们都有一颗有求的心,不是因为身体不好,成天生病,就是前世杀业太重,生活中多有磨难,大家都想通过放生来有所改变。有如此起心动念,放生是得不到多少利益的,因为你在和一个个动物做交易。

  放生心应该是无私心,要知道救度每一个众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不是用几个动物几条鱼来换取你所求的事。我们通过放生要从心上发慈悲心,带动整个社会上所有的人们放生不杀生,吃素不吃肉,人人爱护有情众生,这样的心态放生就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功德,自然就把病给治好了,杀业也就消了,而且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在我国,尤其是在佛诞节及佛菩萨圣诞日前后,全国上下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组织,几乎都有规模不小的放生活动,大批量的放生需要大批量的购买,大批量的购买需要大批量的供应,大批量的供应需要大批量的捕捉、捕捞,奇货可居呀!甚至此时各种鸟类、水产动物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于是有些团体甚至在佛诞节前半月甚至一个月就给水产类或鸟类供应商预定了要放生的禽鸟鱼鳖等动物,任由他们再下订单或雇人去捕捞,只等佛菩萨圣诞日时举行“放生”仪式。我想问问诸位,这样的放生活动还有意义吗?当放生的弊端逐渐暴露后,有人把矛头指向商人,责备他们惟利是图,不择手段。但是,商人逐利,何错之有?反躬自问,难道我们自身,尤其是喜好“放生一族”的佛教同修自己难道没有错误吗?

  除了放生活动的日益商业化外,更让人诟病的是对所放动物生活习性、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能力的漠视。常常出现的情形是:放生时敲敲打打、热热闹闹,放生后不久便尸横遍野或尸横遍河。

  佛教界千余年来讲“放生”,已经成为积习难改的行为,由于放生积功德的观念,鼓励了那些不肖的商人捕捉野生动物来卖给佛教徒,动物在捉放之间吃尽苦头,甚至横死山林。也由于放生,放鸟则破坏山林的生态,放鱼则破坏河流的生物链,非但被放的鱼鸟、乌龟不能得救,反而害了山林河流里原住的动物。又由于被放生的动物都是繁殖畜养,根本没有野生的能力,每次有佛教徒放生就尸横遍野,令人不忍卒睹。

  每回放生法会过后,佛教徒带着满意的笑容呼啸而去,留下满地的鸟雀,或挣扎死去,或奄奄一息,或成为野猫野狗的食物,连非佛教徒看到那种“惨烈”的画面都会落泪,搞不懂为什么慈悲的佛教徒竟有如此无知野蛮的行为。

  尤其是近几年来有些人经常带领信众去海上举行放生活动,而他们经常把淡水鱼放进大海里,把浅水处生活的螺蛳丢进深海里,把沼泽龟和山龟也放进海里。而他们的放生队伍一离开,海面上便白花花地飘着一大片死鱼。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举不胜举。据有关部门统计,放生的各类动物90%在一星期内全部暴死。专家分析,因为这些动物大多都是人工饲养或是跨地区的,无法自己觅食及自我保护,最终不是饿死,就是被同林中的动物杀死。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大年初一很多佛教徒凿开冰面在北京后海放生黄鳝、乌龟、甲鱼、甚至热带鱼等五花八门的水族动物,结果因为缺氧和气温太低,所放动物几乎无一生还。(《新京报》)。

  8)邪YIN,也是损福报见效最快的。

  恶YIN为首,造下邪YIN罪业的,除了在阳世会受到很重(直接被销减寿命和功名富贵)的恶报惩罚外,死后在阴司所受的罪罚更要严重严酷千万倍!

  《洞冥记》里,详细记载了犯YIN业的,生前如果悔改向善,死后能抵除或减罪,如至死不改的,死后从第一殿押解到其他各殿,须在各个地狱重复受诛心狱、铜人狱、割肾狱、鼠啮、油釜车崩大小各地狱的罪苦!如果曾经乱伦更要被罚进乱伦等地狱,或永远被囚禁在地狱,受各种极刑的罪罚!!

  《寿康宝鉴》阐述:“诸恶业中,唯色易犯,败德取祸,亦莫过于此。

  《戒YIN歌》云:“万恶YIN为首,死路不可走。天配夫妇缘,YIN孽可造否?”YIN与邪YIN是佛教根本大戒,也是衡量做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尺度。

  有关YIN心之害《寿康宝鉴》明确指出:“夫一动YIN心,未必实有其事,已积恶造业如此,况显蹈明行,罔知顾忌者乎?……盖止一起心,而罪已不可逃矣。”凡夫人中大有此认为,只是去想想,并没有具体与其实际行YIN,也就无所谓了,基于此观点是曲解了邪YIN的内涵,认为不发生性行为就不算邪YIN。其实不然,邪YIN涵盖身、口、意三业,身行、口言、意思均属邪YIN。

  人的行为举止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思想意识里浸满YIN意,如果境界现前,机缘到来,便很难把持自己的行为,凡事需从源头抓起,戒邪YIN也是如此,源头问题不能解决,一切准备都无意义。

  有很多人就有体会,邪YIN过后,一些已成定局的事眼看着就泡汤了,而且泡汤得莫名其妙。邪YIN的人,记忆力差,精神萎靡不振,不受人尊重。远期而言,于婚姻有极大的损害,得不如意配偶,即使对方是个大仁大义之人,也会两个人相处不来,即所谓的性格不合。实际上哪里是性格不合?是你的福报不够。

  这方面的福报都让你损耗光了,你没福再受用了。婚后的邪YIN,不管做得多隐秘,婚姻上应得的福报,都要大打折扣。邪YIN再则损财、损贵气、损灵性、损健康。

  犯邪YIN的果报,据《中阿含经?卷五十》载,邪YIN者必受现世及后世之恶报。

  《分别善恶报应经》云:“邪欲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欲心炽盛,二、妻不贞良,三、善不增长,四、善法消灭,五、男女纵逸,六、资财密散,七、人多疑虑,八、远离善友,九、亲族不信,十、命终三途(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是名邪YIN果报。如《中阿含经?晡利多经》云︰“邪YIN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邪YIN的恶报如是,凡正人君子与学佛者,皆宜慎之!

  反之,若能守持不邪YIN戒,则可得种种功德,如《十善业道经》言:“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赞,四、妻莫能侵。”不邪YIN还可得相貌端庄、夫妻和睦的果报。夫妇相敬如宾,无有其它YIN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9)大家不要怕没有福,念佛就有福了。

  念佛就是修福,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心地清净,贪嗔痴慢不起,把自性里的大慈悲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念出来,这是修福。

  念佛修的福慧,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慧,你信愿持名深,福慧就圆满。念佛中有怀疑有夹杂,修的福慧就少。大家不要怕没有福,念佛就有福了。

  念佛是大福德,是最上无比的大福德,它是直接把阿弥陀佛无量劫中修行的善因善果,统统做为我们的修因,所以念佛的果报能超越六道轮回。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我们讲的修福积功累德,信愿持名是第一,这是无量的福,无比的福,一生当中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念佛人真正有福,念佛人不但天地鬼神恭敬你,十方诸佛赞叹,一切菩萨都敬重,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肃然起敬,念佛人龙天鬼神拥护。我们为什么不修呢?这个世界要搞六道轮回,要搞十法界;极乐世界不要了,极乐世界寿命是永恒的,真的是无量寿,不是假的。寿命长,告诉你不老,老就没有意思了,他不老,永远年轻。

  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前面给你说过,科学家证明了,完全是从波动现象产生的,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极乐世界没有波动现象,所以它就没有衰老,没有变化,相貌之好是你意想不到的,你没法子想象。

  生到极乐世界,身体,经上用的是比喻,比喻只能比喻仿佛,不能比喻得恰当,什么身体?紫磨真金色身。相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观无量寿佛经》上释迦牟尼佛说出数字,说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个好有八万四千光,每一个光里头有无量诸佛菩萨,在那个里面讲经教学、接引十方一切众生,挺热闹,像变戏法一样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真正了解极乐世界的生活状况、居住的环境、种种美好,你一定肯去。阿弥陀佛!

  故事:布施价值

  我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次,一位只有右手的乞丐来到华严寺向彻悟方丈乞讨,方丈面色严肃地对他说:“你帮我把前院的这堆砖头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乞丐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头呢?你这不是在捉弄我嘛!”说着他怒冲冲地向寺外走去。

  “站住!”方丈喝道。然后他用一只手抓起一块砖头,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就能做得到,你为何不去做呢?”

  乞丐便不再争辩什么,就用他的一只手和方丈一起搬起砖头来。

  他们花了半天的时间,才把砖头全部搬完。最后,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感激地对方丈说:“谢谢你!”

  方丈说:“谢什么,这是你自己凭劳动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不久,这座寺院中又来了一位乞丐。方丈把他带到后院,指着那堆砖头对他说:“你把这堆砖头搬到前院我就给你饭吃。”但是这位四肢健全的乞丐瞪了方丈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你上次叫乞丐把砖头从前院搬到后院,这次你又让乞丐把砖头从后院搬到前院,你到底是想把砖头放在前院还是放在后院?”

  方丈微笑着对弟子说:“对我们来说,砖头放在前院和后院都是一样的,但搬与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以后,一位气度不凡、穿着考究的人来到寺院拜望方丈,美中不足的是,这个人只有一只右手,他就是用一只手帮方丈搬砖头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明白了方丈的用意,后来他靠着自己的拼搏,终于有所成就。而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如今还依然在村落中行乞。

  故事很简单,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到自我的价值。

  那个一只手的乞丐,在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他的价值所在,他认为自己是个残疾人,已经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能力,从而自暴自弃,放弃了可以依靠自己有尊严的生活的可能。但是方丈的言行触动了他,让他有机会思考,有机会认识到他虽然少了一只手,可并不妨碍他以劳动给自己创造生存下去的机会,而且可贵的是他勇敢地去做了,所以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双手健全的乞丐,他很直接地放弃了给自己一个发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丝毫也不理会方丈的一番良苦用心,所以就注定这个人不可能走向成功,因为他不知道思索也不愿意去尝试。殊不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

  其实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知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所在,然后去努力拼搏,才会最终走向成功。阿弥陀佛!

  黄金烙饼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曾在前世积累了大量福报,于是今生投生为尊贵的太子。而另一个人在前世悭贪吝啬,于是今世成为赤贫的乞丐。太子由于多生积累的善习,从小就慷慨大方,广行布施,甚至把国库里的宝物全都布施给了穷苦百姓。国王对此完全不能接受,一气之下将太子赶出了王宫。太子流落街头,无衣无食,只能以乞讨为生。后来遇到了那个乞丐,两人成了好朋友,结伴而行,去四方流浪。

  在一个邻近的国家,国王猝然去世了,没有留下继承王位的儿子,大臣们非常焦急,开始四处寻找,想找一位福德具足的人来继任国王、管理国家。这一天,太子和乞丐流浪到这个国家,太子走累了,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乞丐则出去乞讨了。

  这时,几位大臣正巧路过这里,他们看到了在树荫下熟睡的太子,并发现一个奇景:太阳虽然一如既往地缓缓移动,而大树的影子却一直没有离开过太子,始终在为他遮挡阳光。大臣们欣喜万分,认定太子是有大福德的人,于是把他叫醒,迎请他做了国王。

  太子当上国王后,心里一直惦记着乞丐,想让他也过上富足的生活,可一时又找不到他,于是太子想了个办法:他烙了几张饼,在其中一张里暗暗加进了黄金,派一位属下拿着这些饼去寻找乞丐朋友,把饼送给他。属下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乞丐,把那些烙饼送给了他。乞丐拿过几张饼,一张一张掂量,发现其中一张份量很重,他不知道里面夹着黄金,反而认为那张饼没熟,是夹生的,于是就把这张饼还给了属下:“这张送给你了。”阿弥陀佛!

  善光公主的故事:《佛说波斯匿王善光缘经》里的故事

  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叫善光公主,是波斯匿王的掌上明珠。一天,波斯匿王对公主说:“女儿呀!你生长在帝王之家,如此荣华富贵,应该感谢我才是。”但善光公主信奉佛法,认为罪福乃自作自受,因此回答父王说:“我之所以生为公主,并不是托父亲之福,而是因为我自己前世积累的福报。”波斯匿王听了很生气,为了要证明善光公主的观点不对,便将她嫁给了一个年轻的乞丐。可是,善光公主与乞丐结婚后,却在乞丐的破屋下面发现了大量宝藏,后来的荣华富贵一点也不亚于波斯匿王。阿弥陀佛!

  学佛必知几项因果

  学佛后,以信为入;入门,以信因果为前提。因果,又叫业、因、果、报。业:梵文译音,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 “三业。

  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受果报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业,却有很大的力量。

  可以说,我们人生是受着业力支配的。业就是因。因,就是原因,也叫业因。果,是结果。报,是报应,是回报。缘,就是条件。因缘结合,才产生果报。佛经偈语早已说得明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亡失,消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学佛从看破放下开始

  我们学佛下手之处,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尽量不用分别执着,不分别、不执着,从这个地方训练。要知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对一切境界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我们从这里学就好。

  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放不下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放下,简单说就是放下贪、放下嗔.能放下贪、放下嗔(嗔恨的嗔),那么你就没有愚痴了,对一切愚痴 ,对一切执‘我’的执著舍掉.那么这叫做放下.不要应该做的事情放下不做,那么这种并不是放下,它叫做愚痴.家中经济我们要负责,子女眷属的情爱 我们要建立,夫妻感情要建立,对社会关爱要建立,你都放弃叫做断灭,这种不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就是 放下我们的贪嗔痴,放下我的执著.并不是放下当下的因缘,这一点要明察,并请记详细!反过来积极去尽自己本份利己、利人的事.不要将‘积极有责任’当作是执著,不要误解了。

  学佛的根本目的是转迷为悟,转梦为醒,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如果不能看破放下,阿赖耶识里的妄想种子就越来越多,人就越来越迷惑,梦就越来越深沉了。所谓“转”,既不是创造(增),也不是破坏(减),而是由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好比冰化为水,云化为雨,彼此非一非二。

  不放下那是真愚痴,是真可怜!“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舍,你放下,你就得了!你得什么东西?得究竟圆满的智慧、得无量无边的才艺、得无量无边的福报。这些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只要你放下,它就现前。

  如果怨天尤人就是在造业

  《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你的心是主宰,所以你一生的享受,完全要自己负责任。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苦报,是痛苦,不是乐报。

  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不相干。业因果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

  《八大人觉经》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落实了,你真做到了。从前决定办不到的,现在能做到,这就是修行;把做不到的改变成能做到,不能容人的,现在学习能容人,这就叫修行。

  把你不善的行为修正过来,不善的想法、看法、做法统统修正过来了,你的修行有功夫;看到这个人还是不行,还是受不了,你的修行没功夫。修行没功夫,依旧造罪业,你造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

  怕什么来什么

  有的人怕下地狱,你仔细想想,不造地狱的因下什么地狱?今天社会变成什么样子?变成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怎么会变成这样?这就是不知道自爱。孝悌忠信、仁爱和平,这是自己的性德。现在人不孝、不悌、不忠、不信、不仁、不爱、不和、不平,这就是什么?不自爱。

  自私自利,不自爱;贪求名闻利养,不自爱;贪图五欲六尘的人,不自爱;心里面充满了贪瞋痴慢疑的人,不自爱。

  遵守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的人,这种人自爱,我们总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趁我们现在得到人身,一定要把往生净土看成我们第一个果报,也就是第一个我们要求得的。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切随缘,不要去计较,因为这一生是业报之缘。我们的生活环境好,固然是好,不好也没有关系,“随缘度日,一心求生净土”,这就对了。

  随缘,不攀缘

  随缘心是清净的,很顺利就把这个事情做圆满了;攀缘是很勉强的,也能把事情做成,但是做成之后,后面还有烦恼,心得不到清净。

  所以随缘如法,如法就是心地清净,与戒定慧相应;攀缘与贪瞋痴相应,它不与戒定慧相应,如果我们从这个标准来衡量,那就很清楚,很明白。你强迫他接受那是攀缘。一切随缘,不要有“我要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的念头。

  学佛真正的好处是: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无论善事恶事都不要计较,恶事恶缘要放下,善事善缘也不可以攀,攀着还是错了。佛教给我们“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一切随缘,愈有逆境,愈要磨练。攀缘,是欲望;为自己着想,是欲望。

  修行人应当随遇而安,随缘而不攀缘。有些人没有机会,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那是攀缘。结缘,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能以真诚心,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都是结缘。随缘度日、老实念佛,唯有彻底觉悟的人,才能办得到。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佛语有云: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一切皆有因缘果报。因果法则注定了的,你对别人做出的事一定会回馈到自己身上。

  正如农民,给大地播种瓜,大地就给他回馈瓜;给大地播种豆,大地就给他回馈豆!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造福社会他人之心,于是你就种下了富贵的种子,于是你就会有更多成功。

  所以,我们学佛必须要深信因果,从种因上下功夫,处处积恭敬别人的因,得受尊敬的果;积健康的因,得健康的果,积财布施的因,得发财的果;积法布施的因,得聪明智慧的果;积孝敬老人的因,得长寿的果;积成佛的因得成佛的果;想得到什么样的果,就积什么样的因。

  业力好比业务往来的意思

  我们生生世世学佛修行不能成就,没办法超出轮回,是因为有冤亲债主来找麻烦,作魔障,不学佛的人,不知道释仇解冤,所以冤冤相报,苦不堪言。

  学佛的人,对一切众生不论是讨债,还债都劝他念佛,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恶、怨都转成法缘,世间人情眷属也可以转成法眷属修行才能成就。

  我们是带着业力来到人世间的,前生对人家好的,今生人家对你也好;前生伤害人家的,今生他对你也不会太好,就是说所造的因有善有恶,那么生活就不会十全十美,受报也是有顺有逆的,不可能在一生中什么都是那么顺利。

  不管什么样的缘分,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只能随缘,是随缘享受也好,还是随缘承受也好,也只有这样才能了旧业,业没了完之前,自己说了不算!

  业力是无形无相的东西,不是写在谁的脸上,而是以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牵着人们做事,比如有的人抽烟,不抽就难受,不到时候他决定不会戒烟,到该戒烟的时候你让他抽,他也不抽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

  有句俗语,叫“儿孙自有儿孙福”,民间释义有多个版本。“儿孙自有儿孙福”,是指父母在子女自懂事起、青少年时期,均能以身作则严格教育子女接人待物,处世为人,先要克己待人,不能自私自利,投机取巧,贪心不足,更不能恃强欺弱。

  父母们对“子不教,父之过”的祖训理解深刻,能正确引导子女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励志作为。孩子成家立业后,父母就成为“甩手掌柜”,让子女们自己创业谋发展,让子女们不再“大树底下好乘凉”,懂得要靠自己勤俭持家了。

  许多年龄大的人学佛后,还是放不下儿女的事,甚至放不下孙子。对孙子这也惦记那也惦记,印祖说过:“到临终把儿孙都当成不认识的人一样”。

  你不在平常训练,到时候根本放不下。这不是不慈悲,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有他们的命运,你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他们只有自己觉悟了,才能改变现实。如果到临终最后那一念还在牵挂他们,那你牵挂谁,来生就跟谁在一起生活了业!

  学佛的过程,不能着急

  着急就是分别心的表现,不能深信因果。有的人做事着急,争着快点做完,好去拜佛诵经;还有的人,今天念佛明天就想好病,这个月念佛,下个月就想得到好处;这些想法都是违背因果的妄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少劫以来,我们造了那么多的业障,身体不好的,一下子就想好病,命运不好的,一下子就想转变,可能吗?任何事情的成功,都必须遵循一个规律,就是功到自然成。

  有许多学佛人,多读了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了一些,就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错了! 智慧开了,你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

  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这是迷了之后,真智慧变成世俗的智慧,变成世智。世间智慧起作用,就免不了有烦恼,分别执着计较,搞这一套。

  如果你有分别、有执着,你落在意识里面,你所得到的是佛学,是一种世间学问,佛法的义趣你得不到,真实功德利益你得不到! 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遭了难,那个东西叫所知障。学佛要破二障,把增长所知障误以为是开智慧了,你说糟糕不糟糕!

  学佛学什么?恢复清净心而已。佛法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定,换句话说,都是修清净心。

  学佛,绝对不是念很多经文,读很多注解,用心去研究!说老实话,我们念的东西是愈念愈少,愈念愈精,愈念愈简单,换句话说,这个心愈念愈清净,清净是从这个地方得来的。

  祖师大德常常教给我们,生净土一定要专一勤念,把一切的妄想统统放下,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之中,这样才能成就。阿弥陀佛!

  佛教故事:北村郑苏仙,有一天梦见自己来到阴曹地府,刚好碰见阎罗王正在那里审理案犯。

  当他看到邻村的一位老婆子被带到堂前时,阎罗王立刻改变了那威严可畏的面容,站起身来向老婆子拱手作礼,请她上座,并命人献上茶来。

  最后,又命手下判官说:“速送这位老人家到好的地方去投生。”郑苏仙小声请教身旁的冥官道:“这位农家老妇生前有什么功德,阎罗王竟如此礼待她?”冥官说:“若论她的功德,就是这位老太太一生不存损人利己之心。

  这利己之心,即使是有声望的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若存有利己之心,就必然会损害他人。于是,许多机巧奸诈应运而生,许多罪恶冤仇随之而造。甚至遗臭万年,流毒四海,也都是因为这一念利己之心所造成的祸害。

  而这位老太太一辈子能努力克制利己的私心,从来不做损人的事。单凭这一点,就是那些整天读圣贤书谈论道学的儒生与她对比,也是多有愧色。因此,这就难怪阎王爷对她礼遇有加了。”郑苏仙一向是个有心计的人。

  听了冥官这番话,不觉有所警醒,也就不再深问了。郑苏仙还说,在这位老婆子没来到之前,有一位身穿官服的人,气概昂扬地走上殿来。此人对阎王说:“我做官以来,所到之处只喝一杯清茶,没有任何沾染。今在鬼神面前,我可以说是毫无愧色了!”

  阎王爷对他这套话只付之一笑,说道:“朝廷设置官员,本是为了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就连那些管理交通驿站和掌管水闸的小官,也都有兴利除弊的职责。如果认为不贪财纳贿,不吃喝玩乐就是好官,那么,在官府大堂上设置一具木偶,它是连一杯清水也不喝的,岂不比你老兄强多了。”

  那官员又分辨说:“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什么罪过呀!”阎王说:“你一辈子处处力求保全自己。像某年某月,你为了避免嫌疑,而不敢仗义执言,为民伸冤,这不是有负于百姓吗?又如某事某事,你害怕烦劳繁重,便不肯去办理,这不是有负于国家吗?在三年一次的考绩中,试问你的政绩在哪里?要知道,身为朝廷官员,无功便是过啊!”那官员当即现出羞愧的面容,显得局促不安。刚才那傲慢的气势顿时大减。阿弥陀佛!

  阎王见他这副表情,笑着说:“这也难怪你这么高傲。平心而论,你还算得上是位三四等的好官。甭担心,下辈子还会有官给你做!”随即命手下鬼卒将他送去转世托生。阿弥陀佛!

  命好不好 因果说了算

  你的发心动机是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恶,别人怎么赞叹,都没有用;你的发心动机是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善,别人怎么诽谤,也没有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因果正见!

  今天有感情,结婚了;明天就没感情了,离婚了。今天爱得死去活来,是亲人;明天又恨得咬牙切齿,成仇人了。这都是无常的,像演戏一样。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都不能当真。如果我们当真了——或生起了贪心,或生起了嗔恨心,受伤的是自己。

  与人相处,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脸色、面孔,不要活在别人的唇舌下。因为这些是最不可靠的。也许现在他笑容可掬,没过几分钟就冷若冰霜了。也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议论,这也是不可靠的。很多人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嘴上一套,心里一套。

  凡夫往往不是依事实说话,而是凭感觉。他高兴了就会赞叹你,而且特别夸张;他生气了就会诽谤你,也特别夸张。其实,没必要被这些所左右。

  如果你本身确实不好,别人再怎样赞叹你,你也不会因此而变好;如果你本身确实好,别人再怎样诽谤你,你也不会因此而变坏。

  如果你真的看透了,看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在乎这些了,主要是把握住自己,心地纯正、内心清净就行了。内心清净了,即使所有的众生都来污染你,你也不会被染污。

  我们要做到表里如一、心口一致、心行一致,才能问心无愧。如果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最终吃亏的是自己。善事是给自己做的,恶业也是给自己造的,如是因如是果。你做善事了,不可能别人得到善果;你造恶业了,不可能别人得到恶果。自作自受,所有的一切都将由自己承担。

  我们今生之所以会遇到这些灾难、不幸,就是因为有欲望,有贪欲。我们贪财、贪人,然后造恶业,因此遭杀,被束缚,受害。

  我们为了钱财或者所谓的爱人而不择手段,结果自己遭受了种种的灾难,这都是因为贪欲心。

  现在人的欲望没底,总是想多赚一些钱,过更好的物质生活。现在人是以物质享受为乐,殊不知那不是真乐,这种享受失掉了,苦就来了。

  古人他能够安贫乐道,他多快乐!现在人欲望没有止尽,终身生活在痛苦当中,终身生活在身心紧张之中,那不叫自找苦吃?

  你冷静想一想,你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你过的是什么日子?你得到的是什么?冷静想想,自己就会觉悟,错了!

  一味争名逐利,得到的是什么?一大堆的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是一切苦的业因,你的心怎么会安?不可能安,心不清净,不会安的。

  无论是追求财富,还是追求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想独自霸占,难道这不是贪欲吗?很多人今生被抓、被杀,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等,种种的烦恼痛苦、灾难祸害都是因贪欲心造成的。

  贪财、贪人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但是凡夫把苦当成乐,他就愿意烦恼,就愿意受苦,不烦恼不行,不痛苦不自在。如果不知道断恶修善,一昧随顺自己的习气,在造作恶业,来生的果报决定在三恶道。

  经论上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贪心堕饿鬼,贪心是饿鬼道的业因。

  不仅今生不幸,来世还要堕落地狱,堕落恶趣,要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一切都是贪欲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断除贪欲心。

  贪欲心是想占有的那种心,“我要”“这是我的”,这里面没有利他心,只有自私心。若是自私的,自己想得到,不想失去,就是贪欲;若不是自私的,就不叫贪欲,而是有利他心的。若想有利他心,就要放下自我。很多人都是找借口,说“我是为了利益众生,我是为了恒顺众生。”

  这都是找借口。为什么?你完全放下了自我,才没有了自私心,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利他心,之前说“有利他心”也是假的,嘴上说是为了众生,其实是为了自己。你没有破除我执,没有放下自我,所以无论是行持善法,还是做功德,都是自私的,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有很多这样找借口的人,口头上说“我是为了众生,我是恒顺众生。”你就“恒顺”吧,到时候你看阎罗王能不能恒顺你。谁也欺骗不了谁,因为因果是不虚的!

  你造恶业或者行持善法,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事,将来果报都是你自己要承受的,和别人没有什么关系。若是你造恶业了,将来是你要遭受恶果;若是你行持善法了,将来是你能得到利益,这都是你自己的事,谁也欺骗不了谁。

  做人要表里如一,不能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因为谁也欺骗不了谁,你自己的因果自己背。

  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对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报复,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我们自己一生当中的遭遇,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是有前因的,决不是偶然的。

  明了了这个真相,我们眼前无论受什么样的苦难,我们晓得这是自己造作的结果,决定不会怨天尤人!我们好不容易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在佛法里头真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了解了事实真相,我们不再搞来世,希望在这一生统统报了。

  古人说“做人难”,做人都难,那成佛就更难。你要想成佛,要把人做好;人不能做好,成佛没希望,这是我们要觉悟的。现在人与人之间,最困难的是不能互相包容、不能互相体谅、不能互助合作,这是我们很难过的事情!

  大家在一起相聚这么多年,我们愈来愈感觉到做人难!做人难,学佛就更难了。难在哪里?我们的毛病习气太深了。毛病习气太深,我们的善心很难生出来,处处怎么样?嫉妒、障碍。“反正是我不高兴,我就要找人麻烦”,这个念头是罪过!

  《地藏经》上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不要说言语造作是业是罪,起心动念都是。所以说,做人不容易,这一生来到人间,时间很短暂,你要是做不好,这一死,就又到恶道去,就回到恶道去。

  所以祖师大德常常劝我们,要把握有限的命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觉悟的人,珍惜自己的命光,比珍惜什么都重要。阿弥陀佛!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奔贡嘉格西到一位施主家里的时候,施主们都到外面去了。他想,我没有茶叶,应当偷一些,以后作住山修行时煮的茶叶。当他把手伸进茶叶袋里时,立即以正念摄持。于是,他大声呼喊施主们:“我这个人正在偷茶叶,将这只手从手腕砍断。”

  若是将公案里的奔贡嘉格西换成我们自己,肯定做不到这样。我们能提起正念,能停止这种行为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这样大声告诉众人。其实,我们这种想隐藏、隐瞒的心,本身就是一种过失。阿弥陀佛!

  学佛:放下 究竟是要放下什么

  学佛后,首先从根本上入手,改掉自己的习气,了解自己,改造自己,成就自己,看破、放下。不自私自利。不搞名闻利养。不贪五欲六尘。去掉贪嗔痴慢。

  佛教我们放下,是放下烦恼,放下知见,放这些东西,不是放下工作,不是放下生活,连吃都放下了,那你不是饿死了?哪有这种道理。

  放下,该放下的他没有放下,不该放下的他放下了。他把他的工作放下了,这不该放下的;该放下的,心里面的忧虑,心里面的牵挂,这个要放下。让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除此之外,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这才叫真放下。

  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其实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有钱万贯,也是黑白一天;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间;宝车百乘,也是有愁有烦;高官厚禄,也是每天上班;妻妾成群,也是一夜之欢;山珍海味,也是一副肚腩;荣华富贵,也是过眼云烟。钱多钱少,够吃就好。人丑人美,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金钱权利爱情亲情等象孤雁都是无常的,你执着它们快乐,那它们将来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当无常来到时,还是你一个人走,谁也替代不了。

  看破是对于事实真相清楚明白了,叫做看破,没看破是不明了,不清楚,清楚明白叫看破;放下是心里面不再牵挂,你才会得到清净心,你心里面有忧虑、有牵挂、有思想,你怎么会清净?

  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尽人间万象,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回过头来关“照”自己的“心”。心是我们的主人,主宰我们的人生,人要明心见性,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因此,当我们在看尽世界奇观美景的“假象”之余,更要看自己的“心”。能看到自己的真心佛性,那才是人生的“真相”。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很多时候很多事求之不得,不如放下。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唯有放下,才能得自由快乐,才能真正得解脱。

  放下是心里放下,事没有关系,事没有障碍,最重要是你的心,心里头不再挂念,没有这个念头了。也就是说,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名闻利养的念头没有了,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了,喜怒哀乐七情的牵挂没有了,贪瞋痴慢疑大幅度的降温,你往生就有把握,什么时候往生都没障碍。

  净宗古大德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修净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给诸位说,放下是太容易了! 真正难是看破难,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实在讲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为看不破。

  如果这些拉杂东西还有,你就得多想想,你往生没有把握。这是愚痴,这是烦恼、习气。虽然极乐世界主张是带业,带业是指带旧业,不带现行。最后一口气还没断,还有牵挂,那不就完了吗?所以,真正有把握,平时就淡薄,紧急关头心里只有佛号,除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个人决定得往生。

  一、放下争论对错

  有许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也是犯错的,而是希望自己永远正确,殊不知,这对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巨大风险,也给我们或别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仔细想想,这真是的值得的吗?因此,当你感觉自己急切投入到争论对错的时候,请问一下自己,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对自己真的是有利的吗?我们的自我真的就那样大吗?

  放下争论对错,让自己不在感到压力;放下控制欲望,让自己活的轻松舒畅;放下责备、自怨自艾心态,让自己不再消极痛苦;放下对自己的有限认识,让自己张开翅膀,尽情飞翔!

  二、放下你的控制欲

  每个人的控制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人的本性,其实就是希望自己被认可,希望别人听从自己话,按自己的意思做事。

  要愿意放弃你对身边人、环境和事物的控制欲。无论他们是你爱的人,还是你的工作伙伴,或仅是街上一个陌生人,请允许他们遵循自己的状态,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更好。

  欲望有,人皆有之,一定要控制它、要约束它,不能让它扩张。佛法对於欲望是叫你要断掉,儒家不是断掉,儒家讲控制,有限制,自己能克制,这就是格物。致知,欲望要不能克制,智慧不会现前,你所求得的我们现在人讲知识,你可以求得知识,你不可能求得智慧。

  三、放下责备

  不要去责备别人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也不要凭着你的感受去责怪别人。

  而当我们遇到别人对我们做出不公平的批评时,所能做到的就是不为这些批评而困扰,面对他人的恶意攻击时,可以付诸一笑,不要耿耿于怀。

  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我们总是习惯去责怪别人,考虑自己的过失通常会放在最后的位置,有的时候甚至是忘记或逃避。这是不可取的,如果你经常抱怨,我想那是该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了。

  如果每个人都强调去改变别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增添许多的争斗,冤冤相报,无始无终。如果每个人都强调检讨自己,进而改变自己,那么这个世界就会祥和。

  四、放下你的自怨自艾心态

  许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消极的,不洁净的和反复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不要相信任何消极的自怨自艾的想法。

  心态的好坏,在于平常的及时调整和修炼并形成习惯。人活在世上,凡事都要看开点,看远点,看淡点,心胸要豁达些、大度些,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利于我、”且“办法总比困难多”,也就没有流不出的水和搬不动的山,更没有钻不出的窟窿及结不成的缘。

  五、放下抱怨的心态

  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纵观古今中外,以德报怨,不管别人是否领情,你基本上没损失。以怨报怨,万一别人更睚眦以报,你可能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的道路,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怨恨是精神的腐蚀剂,抱怨无济于事,只能使我们在痛苦和烦恼中备受煎熬。

  “放下”是一种心态,以万事皆可“放下”的心态做也好,做事也罢,就会少一些猜忌,少一些不满,少一些争斗,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生活起来不就自在轻松了嘛。

  六、放下虚荣心

  虚荣心是什么?简单的说虚荣心是自尊心的一种表现,人人皆有,也是大众共同的心理弱点。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就成了虚荣!虚荣主要是为了体现个人以及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

  如果你活着是为了取悦于他人,为了获得他人对你的积极评价,甚至为了名誉而不择手段,那么虚荣心会害了你!怎样克服常人贯有的虚荣心呢?我觉得应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要客观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不知人也!”做人要心地坦诚,尤其对自己,要客观评价自己。要敢于张扬自己的优点,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要做到既不轻视自己,又不清高自傲!

  二、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贬评。越美丽的花,毒性也许越大。我看过“大烟花”,好艳丽呀!可用它酿制的毒品真是害人不浅哪!黄莲虽苦,却能医好许多病啊!人要学会倾听,兼听,这样才能避免心浮气躁;才能沉心潜思,理智贤明!

  三、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人要坦诚,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要为了虚荣而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要敢于扯下作怪于你心灵深处的遮羞布,然后奋起直追,改正缺点,迎头赶上,这才是明智之举!反之会捉襟见肘,如同纸上作画,越描越黑!

  做人应该脚踏实地,就应该实事求事!实话实说<在不害已的情况下>人如若克服了虚荣,心态自会平和;人如若克服了虚荣,心底会如天地宽!

  七、放下压力

  很多时候,累与不累取决于心态。累与不累这个窍门是什么?就是放下。头一个放下欲望,欲望多的人不能学佛,也不能学道。学佛、学道的人他第一个条件“清心寡欲”你才能学习,因为什么?你才能放下。

  欲望太多了你放不下,放不下是凡夫,所以你看大乘经上佛讲得多清楚,放下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你就出六道了。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成佛了,你看成佛这么简单,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八、放下过去

  努力地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

  过去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没办法改变, 因为已经过去了。如果天天都在为过去来烦恼,那可能永远都忘不了,所以往前看,从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要把那个不平的心抹平,这叫真功夫。

  我们修净土的人用什么东西来抹?阿弥陀佛。顺境善缘,阿弥陀佛;逆境恶缘,也是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这平等了,都摆平了,法子妙绝了!

  九、放下自卑

  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我们要放下自卑,相信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找到自信,让自信照亮人生。

  世间人之所以有这些心理状态,及烦恼,是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放下" 没有放下"自我" 没有找回 "本性" 。

  在这个充满了,无欲六尘的娑婆世界上,没有改变"贪嗔痴漫"的性格,道理明白,主要想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净化灵魂,让内心释怀。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的,在人生征途上,生命如水,有石罅乱流,也有飞流直下,但终究是要出峡归海的。残心的升华,不是另一种境界吗?为什么不让自己的人生从此刻开始好起来呢?生命不可以重来,时光也不会倒流,所以必须学会“放下”,放下旧梦,放下自卑,然后一步步走向开阔精彩的人生!

  十、放下懒惰

  放下懒惰,是一种心态的选择;放下懒惰,是一门心灵的学问;放下懒惰,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黄叶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

  不要在一件别扭的事上纠缠太久。纠缠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会神伤,会心碎。实际上,到最后,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无论多别扭,你都要学会抽身而退。经典人生感悟语录--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

  若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无论繁华与落寂,都是过眼烟云,留下的是看风景的心情。想得开一点,好也不可能永远地好,坏也不能永远地坏,都会变。主要是自己的心。所以一念清净心一定要在平常时间养成,要养成放下懒惰,什么都放下。

  十一、放下消极

  要改变消极情绪,最根本的是要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要豁达洒脱,对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不要看得过重,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看破、放下不是消极,教人看破、放下,不是叫你不认真,不是教你不负责,不是教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看破放下后,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比如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慈,但都不必起贪爱心,要心无所住,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并不是叫你什么都不要管,而是要你虽知一切法,但心不随境转。比如见一美好东西,虽见而心不爱著;见一丑恶的东西,虽见而心不厌憎,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十二、放下抱怨

  庄子告诫我们,对待生活切莫抱怨,不抱怨上天,不抱怨他人,这样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抱怨不能改变命运,只会让机会悄然溜走,使人更加颓废;抱怨会繁衍过去的不幸,加重更多的负面情绪。抱怨只是徒劳,与其抱怨,不如努力争取。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身在职场,应该不烦躁、不抱怨,平静对待,努力改变。

  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不要总是烦恼生活。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

  总而言之,人活于世,挫折失败不可避免,抱怨只会磨灭你的斗志,只有积极地直面人生,迎接挑战,你的人生才会绚丽多彩。

  放下抱怨,并非要求你必须耐得住寂寞,而是要随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挫折不气不馁,面对失败不折不挠。受挫不失意,得志不张狂。即便日子过得向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也要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平静、平淡、平定的心态。

  这个世界上的快乐、对社会的价值、对他人的承诺,其实都体现在行动上。爱是一种行动,善良是一种行动,慈悲是一种行动,这一切靠抱怨是无法实现的。

  十三、放下犹豫

  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有些人是必须忘记的,有些事是用来反省的,有些东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该放手时就放手,你才可以腾出手来,抓住原本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时的犹豫,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

  人生最可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所拥有。不懂得珍惜眼前所有,才是最可惜的。因为拥有的总会失去,与其变成已失去而懊悔,不如拥有时学会珍惜。

  若是梦想不可拥有,沉迷注定错过,我又失去了什么?我不敢知道。我仅知道,我在成长,也在逐渐老去。一天天的岁月的增长,是一天天走向毁灭?我不知道。其实,是的。

  机会有时是公平的,但你必须踏前一步。别期待什么三顾茅庐,人人可以铸就历史。与其在幻想中自傲、现实中失落,何如来一次竞争?或许会发现,爱做梦是人的天性,但现实需要打拼。

  人生本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得与失不过是处在永恒的变化中,昨天得不到,不代表今天不会拥有;今天拥有,明天会失去。若是永恒,便也只在拥有的一刹那。

  玛丽对记者说:"厚脸皮不等于不要脸,而是一种放下矜持和犹豫的勇敢和坦然,只有胸襟广阔,自信智慧的人才能做到,而这些足以改写你的人生。”

  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十四、放下狭隘

  【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要想没有偏见,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要想根除偏见,就要首先根除狭隘的思想。只有远离偏见,才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放下”这两个字,简单,诱人,迷惑人心。我们劝人放下,劝己放下,但又有谁真正放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舍的东西实在太多。放下,不是刻意,是随缘;放下,不是抛却,是简单;放下,不是今天,是昨天;放下,不是未来,是过往;放下,不是梦想,是世俗;放下,不是善良,是贪念。放下,该放下的!人生为何感觉心累?问题就在于你还没有学会放下。

  放下曾经的辉煌,放下昔日的苦难,放下旧日的恋情,卸下所有的包袱。放下压力,获得轻松;放下烦恼,获得快乐;放下自卑,获得自信;放下懒惰,获得充实;放下消极,获得进取;放下抱怨,获得舒坦;放下犹豫,获得潇洒;放下狭隘,获得自在。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何时何地,你都要明白,别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太重,凡事只要于心无愧,就不必计较太多。

  十五、放下贪、瞋、痴、慢、疑

  佛门把贪、瞋、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瞋、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

  《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也不难懂,执着、分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意思比较深,但是分别执着好懂,我们从这里下手,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地放下分别执着,尽量去放,天天学着放,时时刻刻学着放。

  (1)贪心,往往是与财、利联系在一起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也告诉众生,不可生贪念,所谓“一念烦恼起,百万障门开”,凡夫俗子为了达到各种贪婪的愿望,必然会胡思乱想,生出各种祸端,同时为了财、利而不择手段,用歪门邪道去争取。

  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

  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贪心其相应的心理有多种,憍、悭、诳、谄。

  (2)瞋心,瞋怪,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当瞋恨心起来的时候,人往往忘记了自己的修养,也不顾自己的风度,什么义理人情,什么心平气和,统统都拋诸脑后了!

  佛曰: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确实在生活中因为“怒”而引起犯罪行为的例子层出不穷;据广州电视台报道,前不久一个货车司机到主顾处收取欠款,发生了口角,又没有收到货款,怒不可遏,在离开摊挡后,见到该货主的儿子在路边玩耍,就直接将车撞了过去,结果导致其重伤,送医院后不治身亡,所以可以看到“瞋怒”真的具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如果吾人想要消灭瞋恨的火焰,必须要用慈悲心,而瞋恨和慈悲是相对的,因此只要我们多培养慈悲心、忍辱心、包容心,瞋恨心自然就会消灭。

  (3)痴心,不明佛理、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痴”则在不苦不乐时出现,引发人们胡思乱想,甚至想入非非。

  痴迷,愚痴无明,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

  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痴迷于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痴字源于我执,明明知道是错,却不肯悔改。痴则不同,所以你这么说也并无不可,痴就是愚痴,不明理,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在芸芸众生仍然有浑浑噩噩之徒,人生一世中,不知所为也不知心之所踪,在世界上虚度一生。

  (5)慢心,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傲慢、骄傲、自以为是。傲慢,瞧不起人、自以为是,这是大烦恼。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

  傲慢的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另一个是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和功德。这样,你永远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好的习气,也学不到他人的优点和功德。

  傲慢心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有傲慢心的人无法能够改变自己,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进步,也不会有成就的。佛家讲究慈悲为怀,《观无量寿经》中有:是心为佛,是心是佛”,可以理解为心境如一,如果希望我们周围的人可以对我们笑脸相向,我们首先要学会向别人微笑。

  (5)疑心,疑,狐疑猜忌,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

  疑 ;就是猜忌,像风一样,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使得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心生种种妄想,捕风捉影,自己障自己的道,无法清净。对于正当的知见,生怀疑心,不相信任何人的话。《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没有坚定的信心,是不能入门的。

  十六、放下胡思乱想

  “我们学佛修行,要打掉妄想,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打,一直打到阿赖耶识,全部打掉,只剩下佛性为止。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L

  念经也好,念佛也好,不能降伏妄念,不能摄心,统统叫盲修瞎练。念经文,念佛号,还在胡思乱想,这就是修行功夫不得力,久修无成的关键所在。在初学半年当中,只要把经念熟,当中夹杂妄想没有关系;半年之后,希望大家走上修行的道路。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念经念到摄心,从头到尾一个妄念都没有,那叫功夫。对修行人来说,念经的功德利益确实胜过佛号。开头的时候,希望用念经的功夫,真正念到心地清净。念到妄念不生了,然后不读经,就专念阿弥陀佛。念这句阿弥陀佛,也不夹杂妄念,功夫成就了,你决定往生。

  十七、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舍弃,心清净,烦恼断了,业障就消了

  学佛的同修们,每人的心念里面,都希望消业障,都希望消灾。业障要怎么消?佛告诉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舍弃,心清净,烦恼断了,业障就消了。所以,真正想消业障,一定要修清净心。

  业障的根本,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总不外乎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行为跟这些相应,麻烦就来了,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造恶业”。

  有占有、支配与控制的念头,这就造业。别人造业,我们也不必说。说了,与人结冤仇,他也不会接受;要紧的是,自己决定不可造恶业。

  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消业障。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心一天比一天烦恼,就是业障增加。

  学佛之人,无论受任何委屈、冤枉,都不怨天尤人,欢欢喜喜的接受他人之侮辱、毁谤,可为自己消灾。对怨恨我们的人,永远地爱护、关怀与帮助,冤结自然化解。

  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就不会有障碍。古人常讲,吃亏是福,吃亏的人真正有福!肯吃亏,确实能逆来顺受,业障就消了。

  佛教我们每天念佛、听经,都将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他们明了,我们成就了,就是报恩、还债;这样,就可以减少冤亲债主的障碍。

  你起心动念打妄想就是业障,你一天到晚讲废话是业障。天天念佛,是天天消除业障。念佛,你不打妄想了,也不说废话了,你的业障就消除了。

  学佛,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与多生多劫前的业障有关。我们功夫不得力的时候,修学没有魔障;功夫稍微得力,魔障就很多,所以我们要懂得忏除业障。

  忏除业障从哪里落实?经上讲得很清楚:善护三业。忏悔业障,后不再造,感应不可思议。

  佛门中有求不应,是因为求的人有业障。业障消不了,是由于缺乏真心真信;若以真心真信去求,就一定会有感应。天天接受佛法的熏陶,可断疑生信、忏除业障。

  平时忍辱是消业障,好事让别人,辛苦自己承担,这个消业障、增福慧,比什么都快。这一生中,绝对不得罪任何人,绝对不与人结怨,业障消除,才能往生。

  欢欢喜喜地接受一切业障,临命终时,就没有病痛。佛,教我们一心念佛,什么原因?因为念这句佛号,不掺杂一个妄念,这是真正消除业障。

  业障消除了,如果临终一念确确实实是佛号,对于净土法门能信、发愿又肯念,决定往生。

  所以我们天天想求消灾,用什么方法?念佛。念佛是最好的消灾方法、最好的消业障方法,你要会用!

  佛陀在入灭前对阿难说:“阿难啊!凡是我们所爱的,终将离去;凡是有生命的,终将死亡。所以不必为了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存、败坏而痛苦悲伤啊!”经常这样观想、祈祷、提醒自己,痛苦自然会减少。

  十八、放下修行过程中的九种虚荣

  1、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一个人修行的成就;

  2、放下诵读的经文,读经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修行境界的高低;

  3、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的数量一样多,你所体悟的,未必别人也一定要走。就算同样的路,因为走的人不同,感受也不会一样。不要急于去否定别人,证明自己;

  4、放下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的争执。一个不能接受别人反对见解的人,永远跨越不了“我执”的屏障;

  5、放下教导、帮助、度化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善缘成熟,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必生大“我慢”;

  6、放下所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心无所住,一切都已过去。“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执着行善和功德,也是一种贪欲;

  7、放下与高僧大德结缘的“资本”。大德的智慧和成就,并不代表你自己的境界。光环是老师的,就算你借光沾了老师的名,如果自己不认真修行,仍是自欺欺人;


  8、放下想让别人认可的心。有求皆苦,心若为外物所挂碍,就有恐怖担忧。不要事事都想让别人认可,凡事直心而行,尽心努力,无怨无悔,随缘自在;

  9、放下修行。不要认为修行就高人一等,甚至连“修行”的念头都要放下。真正的修行是无修无证,没有“我”在修行,没有所修之“法”,也没有所得之“果”。外无人,内无我,中无法,平常心是道。阿弥陀佛!

  没有脾气就是佛法

  学佛后,第一要改脾气,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间人总是会发脾气,总是会不高兴,他不知道这个伤害之大。佛门当中常说“火烧功德林”,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这一发脾气就烧光了,就没有了。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怄气赌气发脾气;

  怄气只能气自己, 赌气彼此更对立;

  拍桌打凳发脾气, 有理反到变没理;

  人生世上不容易, 作践自己多可惜;

  生气生上一分钟, 六十秒钟没福气;

  生气生上一小时, 六十分钟冒傻气;

  生气生上一星期, 伤了肝来害了脾;

  人生要想少生气, 几件事项须牢记:

  小事小非莫计较, 一眼睁来一眼闭;

  有人出语伤情面, 未必全是有恶意;

  有人处事拂我意, 想必有其难唱曲;

  有人仗势把人欺, 多行不义必自毙;

  有人误解我蒙屈, 岂有迷雾笼四季;

  有人背信把我弃, 流水落花随他去;

  有人优势超过我, 十指哪能一般齐;

  尺有所短寸有长, 不去事事都攀比;

  人间美景未看全, 哪有工夫生闲气。

  脾气人人有,若让脾气任性,或暴跳如雷,或怨言不止,或冷眼相向,就破坏了应有的气氛,而福气是和气凝聚而成的,脾气来了,福气就走了。平常人一怒,气坏了自己,难堪了别人,损伤了情感。弄得不好,处顺境,就遭人妒嫉中伤;处逆境,易遭人落井下石。而那些位高权重之人一怒,往往就是祸国殃民。秦始皇一怒,焚书坑儒,留下了千古骂名;项羽一怒,坑杀二十万降卒,为失败埋下祸根;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冲冠,让江山归了大清……怒,小则伤自身,伤人心;大则损国体,害百姓。脾气这把双刃剑,不管是谁,若让其恣意而行,都没有福气降临。

  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免不了要生五种气:闲气、怨气、闷气、赌气和怒气。要养生,关键就要会生气,会散气,如果气散不掉,很多疾病都会由此而发。

  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爱生气的人容易长色斑,而且脑细胞衰老明显加快。从中医角度分析,发脾气时气会往上冲,造成头顶发热,导致脱发。严重的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如果血吐不出来就会留在肝内,一段时间内形成血瘤。

  发脾气是修行人的大忌,‘火烧功德林’不是妄说。如果不改掉这个坏脾气,无论一天念多少部经,讲多少次法,度多少人学佛,你自己都出不了三界。

  发脾气 叫做火烧功德林, 一把怒火把一切 福德烧尽. 对普通人瞋恨发脾气一 次,毁灭一百大劫积累的福德, 对 父母长辈大德君子发怒, 毁灭一千 大劫积累的福德.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 品》)

  你想想看,你上一次发脾气是什么时候?如果是昨天发的脾气,你的功德只有发脾气之后到现在这个时间,今天再发一次,又完了。修一生的功德,临终发一顿脾气,全完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定慧,脾气一发,定没有了,定没有,慧就跟着没有了。

  念佛人若在临命终时发脾气,那就完了。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人临终时,佛法教我们八个小时内不要去碰他;因为一个人虽然断气了,八小时之内,神识没有离开,你去触摸他,怕他发脾气。这时若发脾气,丝毫的功德都没有了,所以功德很难修积。福德则不会失掉,功德随时可以失掉。

  所以在逆境里千万不能生气,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生气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反而成全了别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才是愚痴,所以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做。

  只有忍辱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功德。所以魔厉害,魔看到你积功累德就不高兴,就嫉妒了。因为他不能破坏你的功德,只有希望你自己去烧,他在旁边劝你发脾气,用种种方法来诱惑你,使你发脾气,就是劝你把功德赶快烧掉。

  你也很听话,一看到这个境界马上发脾气,就把自己的功德烧掉了。魔就哈哈大笑,这个人很听话,叫他烧,他就烧掉了,所以不能上当。逆境现前的时候,自己要觉悟,是魔境现前要把我的功德破坏,你要是一下发觉了,偏不上当,你功德保全了。

  明白了因、缘、果的关系和道理之后,知道要忍辱;明白了如果不忍,将会造成助长恶因的缘的道理而忍辱;明白了忍辱表面上看来是吃亏,而实际上是对自己大有好处的道理而忍辱。

  这样的忍辱,不但不会造成助长恶因的缘,而且可以做到将侮辱您的人当作善知识看,当作恩人看,由此更建立了滋长善因的缘。所以佛经里说‘忍有无量功德’。

  各位,明理忍辱最要紧的一点是,并非只是外表上的忍,而是内心的明理,内心自发的忍受,怀恨瞋怒的心不生起的忍辱。

  他好也好、坏也好,反正与我不相干。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经上常讲“积功累德”,你那个功德才能够累积。

  人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定、慧很不容易培养。这一生气、一发脾气统统没有了。

  所以我们讲修福德容易,福德你发脾气没有关系,那个福德在,不会烧掉的,功德就没有了。

  可是几个人能不发脾气?所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这一发脾气就不行了,就成了障碍。念佛人真正觉悟之后,这个世间一切人事随他去!

  平常修积功德,无论你是用读诵,或者是用参禅,或者是用持咒,或者是用种种其他的行门,无非都是修戒、定、慧三学。

  我们念佛第一步的功夫,是要求得功夫成片;一发脾气,成片没有了,功夫马上丢掉了,这就是所谓“火烧功德林”。

  所以自己要常常提高警觉心,不管什么境界,决定不干傻事。最傻、最愚痴的事情,就是发脾气。

  可是有些同修说:有些事情不发脾气不行,不能办事。那个脾气可以发,释迦牟尼佛也发脾气,菩萨们也发脾气,但是他是表演,他不是真发脾气。

  一拍桌子、一瞪眼,把别人吓到了,乖乖地办事。其实他心里头如如不动,并没有真发脾气。那是唱戏、表演,面孔上发脾气,心里清净。

  如果外面发脾气,里头也发,那就坏了;里面不发,外面发,不相妨碍。外头是形式,无关紧要。

  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明白了、搞清楚了,不但不敢怨恨一个人,对一切众生都要用善心对待。特别是怨恨我的人、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障碍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通通要原谅他,不要记仇。记仇冤冤相报,来世双方都痛苦。

  我们纵然受了伤害,纵然伤害至死也不怨恨,你走的时候心平气和,没有怨恨,没有留恋,你到哪里去?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

  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生种种病,为什么生的?因为有脾气。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也是因为有脾气。所以人若能没有脾气,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快乐的,都是平安的。

  可是,人都不注意这一点,以为随随便便发脾气,就对事情有帮助。实际上,什么好事,你一发脾气,也会坏了。所以我们最要紧的是──没有脾气、没有烦恼。

  学会五个字,终身不发火

  1、静: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

  2、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

  3、忍: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

  4、让: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如果是按别人的意见办的,错误也就有所分担。

  5、淡: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东西离开了就不能活。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淡,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福。

  6、用宽容的心态、柔和的眼光对待一切有缘的人,无论这人对我是好是坏,都好好善待人家,爱护人家,决不加以任何伤害,而以慈悲心、平等心面对,应该成为我努力的方向。阿弥陀佛!

  佛教故事:天生脾气暴躁?没有改不掉的脾气

  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著名的禅师。

  一天,有位信徒上前请示禅师说:“我天生性情暴躁,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改正?”

  禅师听了以后,对信徒说:“你把这天生暴躁的性情拿出来,我帮你改掉。”

  信徒回答说:“不行啊!我现在没有。但是,一碰到某些事情的时候,那‘天生’的暴躁性情就会跑出来,然后,我就会控制不住发脾气。”

  于是,禅师说:“这个情形倒是很奇妙的。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些情况下,你才会脾气暴躁,可见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的。可是,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把过错推给上天、推给父母,未免太不公平。”

  经过禅师的一番开示,信徒终于会过意来,从此努力改变暴躁的性格,再也不轻易发脾气了。阿弥陀佛!

  但是迷信的信佛是改变不了命运的!阿弥陀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妙江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