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蕅益大师所有开示-> 蕅益大师开示阿弥陀经 |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二) |
|
导言 净土宗五经一论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在这五经当中,以《阿弥陀经》最为大家所熟悉,多能熟背如流。但对它的义理,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历代大德对于这部经的注解有很多,最著名的有——明末幽溪大师所著的《弥陀圆中钞》,莲池大师所著的《疏钞》,及我们要学习的藕益大师所著《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一本关于《弥陀经》的注解。大师称赞此注解是“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于其上矣”。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此注解,可见藕益大师不是普通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是观音菩萨再来。 《要解》虽然精当简捷,但是其中涉及很多比较专业的天台名相以及天台思想,且以文言文写成,这对同修来讲,确实有点困难。近代的宝静法师以及圆瑛法师又先后对《弥陀要解》进行了注释,写成了《亲闻记》以及《讲义》。虽然两位大师所处年代离我们较近,但他们所注解的这些讲义,在一些初学佛的人看来仍然比较吃力。由此我们推荐本源法师用通俗易懂又精准解释的开讲,将分若干期登载,敬请恭敬耐心体会,佛法从恭敬心中得。 《藕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二) 【第二辨体。】 体,是一部经典所依循的理论依据。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我们听到大乘马上会想到小乘,一般所理解的小乘就是从自利角度讲的;大乘不但自利而且利他,注重度众生。那么有人提出问题:其他宗教的教职人员不也是在度化众生吗,他们也能称作大乘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发了大乘心度众生,必须是在洞明实相道理的前提下才有意义的。 什么是实相呢?实相即非妄想之相,它是一切事物本来的真实之相。依我们的心性来讲,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依照天台宗真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当中的真谛来讲,实相是离一切虚妄之相,所以是无相。依照俗谛来讲,由心又能变化种种虚幻诸法,森罗万象,所以又称为无不相。所以说实相无相无不相。不执真俗二边即是中道。天台称之为中道实相。 所以,大乘经典的理论依据就是一实相印。小乘经典的理论依据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小乘果位的圣人只见无常,不见恒常的佛性;只知道世间没有我,而忽略了真我;只知道世间有涅槃可住,却不知道生死涅槃本是一体。 现在许多修学净土法门的同修陷入一个误区,把净土法门退变成小乘思想。只重出世而忽略了入世,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对世间的一切漠不关心,放弃家庭,放弃工作,放弃亲朋好友,认为这是修行的障碍,产生了消极厌世的思想。这是非常可怕的,不但不利于修行,而且对佛教的本身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也在本经中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福德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去求,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们培养福德的因缘。生活就是道场,一切顺逆境都是成就我们的。顺境不起贪心、痴心。逆境修忍辱、修禅定。穿衣、吃饭皆是修行,皆可以成为我们往生西方的资粮,只要把这些统统发愿回向西方。大家要明白,往生西方在于我们的回向发愿心。我们有些同修不明佛理,遇到了逆境就会退心,理想往往被现实无情击溃,这是什么原因呢?信念不够坚定,对佛理不够了解。特别是出家人,更要发大乘心。为什么呢?出家人接受十方供养,人天师范,就更加有责任去帮助一切众生,度化一切众生。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吾人一念心性,就是指我们清净的佛心。我们要去寻找它,从空间角度讲,它不在我们身体内,也不在身体外,也不在皮肉之间。从时间的角度讲,这颗真心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也不在未来。从色相来讲,看不到任何颜色,也看不到任何相状。从六尘角度讲,也没有声音、味道等等之感觉(此地省去声尘)。 【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 这颗真心找不到,但不能说它没有。永嘉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百界千如,这个词大家可能不熟悉,这是天台宗的专有名词。在此地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界,就是指十法界,从四圣法界到六凡法界。每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比如人道的众生,一个人酗酒,我们叫他酒鬼,当下他就是鬼道的众生;一个人做了畜生事情,就骂他猪狗不如,就是畜生道的众生;一个人发起菩提心,那就是佛道众生。十法界每一界各具十法界,就变成了百界。每一界当中又具足十如是。分别是:如是相,外形的相;如是性,内具的理性;如是体,万物具有的体质;如是力,由体所产生的势力;如是作,所造作的善恶业;如是因,身口意所造之因;如是缘,令因生果的助缘;如是果,由缘催生的果实;如是报,由因招致的报应;如是本末究竟,以前面的如是相为本,如是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为究竟。每一界都有十如是,百法界即有千如,这就是百界千如的含义。这百界千如都是一念真心所造,但你也不能说其有。为什么呢?百界千如皆是幻化。所以我们不能执著于空,也不能执著于幻化的假相的有。不落空,也不落有,全归中道,这就是天台中道实相的意义。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那这颗真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不是用意识心去思维分别的,也不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去描述它的相状的。因为这颗心离一切虚妄之相,不能用虚妄之法来表达。缘虑分别,包括语言文字并不是别有自性,也是从这颗真心变化出来的。 【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总而言之,这颗真心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是无相的(天台讲的真谛)。然而这一切相又是一切法,心性能够生万法,具造百界千如,森罗万象,无不相(天台讲的俗谛)。所以讲这一颗心是无相而无不相,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实相。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寂是体,体是不动的。照是用,起作用。举例说明帮助大家理解。比如面粉,它可以做成油条,也可以做成馒头,还可以做成面条。形状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本性未改,都是面粉。不同形状就是照在起作用。“实相之体”就是指的我们这颗真心。你说它寂,但是它能够起种种的万象,百界千如。所以非寂。你说它照,但是它无始劫来从来没动过。正如《心经》所云:不增不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非照。寂又含有不变的意思,照又含有随缘变化的意思。寂而恒照,就是真如本性不变,但是能够随顺因缘而变化,以不变顺应万变。照而恒寂,是在万变的幻化中,真如本性始终不会改变,万变中始终保持不变。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清净法身与常寂光净土是如来的身土。都是实相之体。常寂光净土是诸佛如来证得常乐我净所安住的果地。身土作比较,土偏重于寂。所以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净土。清净法身是诸佛如来的法身,真如本性保持不变,能够随顺众生的心性而变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山河大地以及宇宙万法皆是佛的法身。身偏重于照,所以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 这是拿法身与报身做比较。法身与报身皆是实相之体,不同之处,在于无相与有相的区别。法身清净寂灭无相,而报身是佛证得实相之后,显现的受用身,有微尘相,非是凡夫、二乘所能见的。十地以上大菩萨才能见到佛的受用身。从有相无相的角度来看,法身偏重于寂,报身偏重于照。故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 性德是众生本来所具有的佛性。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的时候讲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佛的性德。所以性德是不假造修,众生本来具有,因为妄想执着覆盖于上,必须通过修德,去除妄想执着才能显现性德。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一面镜子,上面布满了灰尘,只有把覆盖在上面的灰尘擦除,才能显现镜子本具的反光作用。本具的反光作用好比清净的佛性,就是本具的性德,覆盖的灰尘好比妄想执着,开始擦就是开始修行了,修德起作用了。擦干净了,清净光明显现,就是修德圆满,性德显现。得清净庄严的法身。故性德寂照名法身。擦灰尘的过程是有相的,所以修德有相,必能感受微尘相好,万德庄严的报身。修行是依照始觉之理(属于寂)的始觉之智(属于照)开始觉悟修持,惑断智圆,方显圆满智圆的报身,所以修德寂照名报身。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受用身即是佛的报身,应化身是佛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到不同世间度化众生的佛身。报身与应化身皆是从佛的修德中流露出来的。修德圆满即会显现出佛的受用身,即是报身。十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见到佛的圆满报身。佛安住于报身之中(寂),能够见到众生在六道苦海中受苦,佛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众生受苦即是自己受苦。于是观察众生得度因缘成熟了,就会示现到世间来度众生(照),这即是应化身。应化身当中又分生化身,比如释迦佛为了度众生,示现的八相成道。一种叫现化身,比如有时天空中显现出佛的瑞相,或者我们做梦当中梦到佛的相好庄严,即是佛的现化身。现化身当中又分胜应身与劣应身。胜应身相好庄严,劣应身是凡夫小乘所见之身。《普门品》当中讲到,诸佛菩萨慈悲,众生应以何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何身,这也是应化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是佛的三身。应化身是为度化众生的。所以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我们看寂照不二。寂与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寂是体,照是用。所以不但能寂而且要能照。阿罗汉断见思惑,破我执,证入偏证涅槃,生到色界的五净居天,视生死如牢狱,不愿意度化众生。所以这是寂而不照,破不了法执,不能见佛性,成不了佛。单有照没有寂也不行。我们去度众生,滚滚红尘中,自己没定力说不定被众生度化走。所以寂照不能分离。寂是照的体,照是寂的用。寂即是照,照即是寂。寂照不二。 身土不二。身,即是佛的清净法身。土,即是佛果安住的常乐我净的净土。例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显现出来的,故身土不二。 性修不二。性德,是本觉之理。修德,是始觉之智。本觉之理与始觉之智是一不是二。故性德与修德不二。 真应不二。真,即是佛的报身。应,是佛的应化身。应化身即是佛的报身所现,佛为了度众生,只要众生至诚称念佛的名号,佛就会千百亿化身来救度众生。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即是这个道理。所以真身与应化身是一不二。 前面这些无非都是中道实相,实相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无有二法,所以不二。但实相的本体又能示现诸多幻化相,比如山河大地等等万法。所以亦无不二。再举例说明,比如面粉可以做成油条、面包、面条等等。虽然相状不一,但本质皆是面粉没有改变(实相不二),相状不同(亦无不二)。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 是故,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述实相不二的道理,再举体,就是举实相之体。 作依作正。正,是正报,比如娑婆世界中,众生的身心世界即是正报。身心世界以外的一切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等皆是依报。再比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依报,阿弥陀佛是正报。法藏比丘在因地经过无量劫的修行,成就无量相好的报身,以及万德庄严的极乐国土。正报依报皆是实相所现。我们凡夫的依报与正报虽然是生灭法,但我们的真心与佛无异,只要我们至诚称念佛的名号,当下娑婆即是极乐。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所以成佛即是吾人一念心性。十方世界依报正报皆是实相所现。 作法作报。法,即是法身,报,是报身。法身与报身皆以实相为体,应化身也是实相为体。 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即是自力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的大愿力。只要我们信愿具足自然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能蒙佛接引。佛性与我心其实是一体,皆是实相所现。 【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能说所说。能说,指宣说本经的释迦佛。所说,指所介绍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能度所度。能度,指发四十八大愿度众生的阿弥陀佛。所度,指阿弥陀佛所度化的众生。 能信所信。能信,信我们自己有能力往生。所信,相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大愿力。 能愿所愿。能愿,指的是我们这些业障凡夫要能够愿离娑婆。所愿,即是要愿生极乐。 能持所持。能持,指我们身口意三业要与弥陀圣号相应。所持,指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以及名号的功德。 能生所生。能生,指我们要具足三资粮。所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 能赞所赞。能赞的,是十方诸佛。所赞的,是阿弥陀佛大愿力,以及依正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所说皆是中道实相。 【第三明宗。】 宗,是修学的宗旨和纲要。我们修学净土法门,首先要明白它的修学纲要,否则就是盲修瞎练。明宗以及底下要讲的论用,都是非常关键的。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 这是讲宗旨在修学当中的重要性。宗是修行要径,修行的宗旨跟纲要是我们修学佛法一条很重要的路径。会体枢机,这是一个比喻。枢机,是我们寺院大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件,枢是门轴,机是门栓。会体,在辨体中讲过,这部经典是以实相为体。修学佛法的次第过程是信、解、行、证。我们相信了实相之体,又理解实相之体,然后就要实践,通过实践来印证实相之体。会体,就是让我们明白实相之体。宗旨,这个修行的纲要跟宗旨,是让我们印证实相之体的。而万行之纲领也。菩萨修六度万行,起心动念都是在为众生考虑的,发菩提心是菩萨修学的宗旨。我们修学佛道,一定要明白宗旨跟纲领。纲,就是渔网的纲绳。领,是衣服的领子。比喻明宗是确定我们修学的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 【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渔网要起网的时候,首先要把纲绳拉起来,一拉起来以后,它的网目全部是历历分明。挈领则襟袖至,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初发心的同修,穿这个海青的时候,始终不知道怎么穿,这个衣服从来没有穿过。但是蕅益大师在此地,他告诉我们,很容易,要找到它关键的部分,穿海青就不难啦。什么是海青的关键部分啊?它的领子,你找到了领子,襟袖必然找到啦。所以我们叠海青的时候,也是首先要找到领子的。这是一个比喻,我们找到了这个纲要,就明白了它的修学方法跟要径。所以在辨体之后,我们就要明白它的修学纲要。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楚地明白了,《弥陀经》的修学宗旨是什么?信愿行三资粮。也是告诉我们修信愿持名念佛法门,它的宗旨是什么,就是信愿持名念佛。非信不足启愿。《大智度论》告诉我们,“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信是第一步,没有信就不会有下一步。那我们有了信,必然有愿,有了愿,就要导行,要去实践这个愿。反过来讲,要用行来填补我们的愿海,由愿跟行来证我们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由此可知,《弥陀经》当中讲的是什么,我们都一目了然啊。它先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无三恶道,众鸟说法,黄金为地,先介绍极乐世界多么的殊胜,要让你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之后,要劝你发愿,在经中,佛告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看我们在娑婆世界多苦啊,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既然知道了极乐世界是这么的殊胜,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所以你要发愿,愿生极乐,愿离娑婆。那有了愿,底下要有行动,我们单有愿没有行那怎么行啊,说空话没有用啊。所以底下,在经中,佛又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必然得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往生净土就径登不退,这是什么意思呢?“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我们每天都在念,什么叫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啊。我们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哪怕就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不会再退转到这个娑婆世界来了。径登不退阿鞞跋致。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在佛法当中是非常的关键。刚刚我们讲到《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你有了信,才能到佛门里面来。你对净土法门,对持名念佛法门产生了信心,你才会来参加这个佛七,所以信是非常关键啊。那我们信什么呢?大师告诉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信自。我觉得这个非常关键啊,就是要有自信,世出世法,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自信心。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自己都没有自信,那你这个事情不会成功。我经常听到一些同修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多人都在念佛求生,真正的有多少人往生啊。我就不谈了,还是求点人天福报吧。”那我告诉你,你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你能往生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自己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看蕅益大师他对信自是怎么说的。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大师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我们的真如本性,它不是这颗肉团心,也不是意识心,它从时间上来讲没有先后,也不可以从空间去讲,因为它横绝边涯。这个心呢,能够随顺诸多因缘变化种种的幻象,虽然它能够起种种的幻象,但是我们这个心始终没有改变。它与诸佛菩萨,与他们的佛心是一样的。虽然与诸佛菩萨一样,但是我们的佛心上面覆盖了无明妄想执着。哪一天我们的始觉之智开始起作用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觉悟了,我们的修德圆满,我们的自性佛性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一个大福报的人呐,能够到寺院里面来修学来念佛,你的始觉之智已经开始动啦。那你要信心具足,要能够长久恒常地精进下去,时间长了必能显现出本来的真性。十方世界都是出于我们这一念,极乐世界也不例外。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佛性与佛没有两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就是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就是信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及他所介绍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的国土是真实不虚的。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是不讲假话的,他苦口婆心给我们介绍,劝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啊,而我们这些愚痴无明的众生还是不明白,不能够理解佛的用心。佛像慈父一样的,阿弥陀佛像慈父一样的在极乐世界苦口婆心的,“你们过来呀,你们过来”,但是我们呢,还是执着于娑婆世界的一切假相,不肯放下。所以为什么不能往生啊,就是这个原因。讲起来都在念佛,但是心有没有念佛啊。所以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六方诸佛都来赞叹这个法门,多么殊胜啊。但是我们对这个法门,很难生起信心,因为觉得它太容易了,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了生脱死,横超三界。所以它是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知道大家要怀疑,那请六方诸佛来作证,所以我们一定要生起信心,不能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期望。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因果,是非常的重要。学佛的次第过程,首先就是要深信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们为什么对法门信心不够坚定?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当下所造的这个因的果报。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在因的时候,起这个念头的时候,就把它降伏住。凡夫呢,当下作这个因的时候他不害怕,看到果报现前了才害怕。开始做坏事情的时候没有畏惧,但是被抓起来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你看东台看守所,进去的三个大字“悔后迟”,看到那几个字,腿软啦。现在搞是非不害怕,到了临命终时的时候,果报现前,害怕的不得了。我们大家可以看看,在这个地方来助念来往生的这些人,都是在示现给我们大众看啊。每一次我们到火葬场去,送那些往生者火化的时候,我看到好多同修都讲,“哎呀,人没啥意思”,这个人没有意思啦,我们在世的时候白白胖胖的,到了里面45分钟就结束啦,变成灰啦。所以我们人生啊,就是非常虚幻的,很短暂,对吧。我们当下呢,要发起这种殊胜的念佛因,也必然得到往生的果。 “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这句话出自于《法华经》,“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里有一个典故,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穷老头,他看到佛陀和他的弟子都非常的自在庄严,于是也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有一天,他就来到佛陀的僧团,正巧佛陀不在家,他就跟佛的弟子讲他要出家,佛的弟子好多都是阿罗汉,阿罗汉有神通,可以看到八万劫以内的事情。那些阿罗汉就观察,看他的宿世有没有这个出家的因。这罗汉一看呐,八万劫之内,这个穷老头子也没有拜过佛,也没有念过佛,没有善根出家,就跟他讲,你不适合出家,你没有这个善根。所以说,出家是不容易的,“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我们现在能够出家,都是宿世有很大因缘的。你没有因缘,要出家,帮你把头剃光光了,还是要还俗的。所以出家都是宿世种下很深的因缘。那这位老人呢,他想着,在世上这么苦,又穷,自己又老了,想要出家吧,佛陀的弟子又不允许,他觉得这个人实在没有意思啊,就想自杀。于是来到大海边,正巧碰到佛陀,佛陀问他,老人家你为什么要自杀呢,他就把之前的经过讲给佛陀听。佛陀就跟他说,我允许你出家,然后把他带回僧团里剃度出家了。没过多长时间,这位老人证果了。佛的弟子不能理解,他八万劫之内没有出家的因缘,为什么给他出家,他为什么能够证果呢?佛陀就跟他讲,你们可以看到八万劫以内的事情,但是八万劫以外的事情你不知道啊。在以前有个樵夫,正在山上砍柴,他看到了一只老虎来咬他,他吓死了,念了一句“南无佛”。这句南无佛就成就了这位老人的出家因缘。所以我们现在呀,要多印些南无阿弥陀佛的纸头,那些不信佛的人念念呢,已经给他种下金刚种子了。就像我们在这听经一样的,听不懂不要紧,金刚种子已经种下来了,总有一天会懂的,都会成为我们成佛的因缘。为什么我们寺院里一直播放佛号不间断,就是让来到寺院的人,那些泥瓦工啊都跟在后面念。不信不要紧,得度的因缘已经给他种下去了。所以散乱称名都成为成佛的种子,况且我们在这念佛堂里面一心不乱地这样念啊,那必然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当然这个一心不乱有事一心跟理一心,我们底下再讲。那大家要对这个佛号生起无比的信心!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我们种下这个念佛的因,必然感召往生的果。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诸上善人,都是种下了因才感受了这个果报啊。我们学佛,一定要相信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现在种贪嗔痴的因,那就得三恶道的果啊。所以我们现在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在造三恶道的因,还是在造解脱的因,往生的因。一定要常常观照。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要相信,依我们的心所现的这个境,是真实不虚的。极乐世界是实有的,确确实实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是有极乐世界可求生的,它不同于庄生寓言,虚幻不实的。佛是讲真实语的,给我们介绍的这个极乐世界,确确实实在那里。只要你信愿具足至诚恳切,必然蒙佛接引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介尔一念,就是很微细的念头,它是天台宗的专有名词。十方一切佛刹不出我现前一微念。我们的心性,是尽虚空遍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出现前一念心性之外。所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这个地方又再一次地强调,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是什么。依,依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些客观环境。正,正报,就是阿弥陀佛及其国众生。主,就是彼国教主,阿弥陀佛。伴,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清净大海众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影像。我们心性如镜,极乐世界依正它好比镜中之影像。全事即理,事相接受了那我们必能契入理性。比如说我叫你去做一把椅子,你脑子里面没有椅子的概念,那不可能闭门造车嘛。那别人来指导你把一把椅子做起来了,之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有了事相,必然产生理性。全妄即真,妄即是真,妄境都是由我们真心所幻现的,它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如同平静的海水,突然起了大风,产生了波浪,波浪就好比我们的妄心,它的本体还是水,风平浪静之后,它还是湛然如初。全修即性,昨天讲到的,修就是修德,它是始觉之智。性是性德,本觉之理,就是我们的佛性。本觉之理跟始觉之智是一体,所以我们讲性修不二,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他即是阿弥陀佛,自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念我们自性弥陀。我们的自性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也是无量寿无量光。所以自性弥陀与阿弥陀佛如果能够感应道交,那我们必然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自性弥陀显现出来了,那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全妄即真,佛性平等。佛性都是遍一切处。有的人觉得这个里面会不会有妨碍呢,你的佛性也遍一切处,佛的佛性也遍一切处,他的佛性也遍一切处。底下举了一个例子,就像一个房间里面,一盏灯它可以发出光芒,一千盏灯也发出光芒,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所以往生呢,都是在同一心性当中往生,“十万亿程不隔尘”。这就是信理的道理。底下我们要开始讲愿,由信启愿,愿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愿生极乐,愿离娑婆,我们看藕公上人怎么讲。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我们知道,娑婆世界有种种的苦,我们在座的老菩萨是更深有体会啦。我说我的这个体会啦特别的深,因为这一生当中呢,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娑婆世界是确确实实的苦啊。我们有好多人,觉得哪里苦啊,非常的快乐,他是执苦为乐啊。你说世间哪里有真正的快乐,所谓的快乐都很短暂,所谓的快乐它都是痛苦的因。以后我们会详细地跟大家讲,人生当中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那我们知道了极乐世界的快乐,就要求生。讲到厌欣二字,一个是要厌离娑婆,一个要欣求极乐。这两个字,就是愿的体现。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你既然厌离娑婆,那必须有舍弃的东西;既然要欣求极乐,那必须要有得到的东西。所以有了欣厌,就必然要有取舍。怎样才能把娑婆的一切舍得究竟呢?就是你往生了极乐世界,就把娑婆的一切都舍得究竟。那你有了求生极乐这个欣求之心,怎样取到究竟呢,也是你往生极乐世界,速登九品之莲,才取得非常究竟。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 这是引自《妙宗钞》的一段话,来印证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之间的关系。有些人觉得自性是弥陀,当下就是净土,那干嘛还有娑婆可以舍弃,有极乐可求呢,不取不舍与取舍若极是不是矛盾?所以《妙宗钞》里面讲,“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他们是一不是二。妙宗,就是《妙宗钞》,它是北宋天台大德知礼大师写的对智者大师所著《观无量寿经疏》的解释。他这段话呢,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的:“至理微妙,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今立垢净,令人取舍,既乖妙理,亦非上乘。”这是很明显的执理废事,不重视事相,这是不对的。我们要从事相的念佛,以这个有为之念,必然能够契入无为之法,时间久了必然得念佛三昧。 【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有些人觉得我自性中本来就是清静的,具足极乐的依正,何必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想法是执理废事。娑婆世界的众生比较执着于事相,如果不从事相去求极乐,肯定是无法切入理性。如果废事,那我们的理也不圆满。况且全事即理。取舍皆是理。所以我们必须如幻至诚恳切的去求生极乐,求到极致,必然成就了切入理体。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上面我们讲了信愿行的愿,要愿离娑婆愿生极乐,那我们底下讲行。行,就是执持一句佛号。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跟理一心不乱。你要断了见思惑,就证得了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要断无明,开始分证法身。以后我们还会详细地讲解。这句阿弥陀佛,我们念的是一个假相的佛号。虽是假相的佛号,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实德。阿弥陀佛他为了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因地是费了很大的苦心啊。我们不要觉得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很简单,其实它背后蕴含了很深的深意。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在世自在王面前发愿,要建一座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让十方诸佛所赞叹,让十方众生求生。在世自在王的帮助下,他观察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用五劫的时间来思维,才描绘了极乐世界的蓝图。然后又经过无量劫的修持,行菩萨行,最后才成就了这样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以及四十八愿,让众生去求往。所以这句佛号它蕴含了不可思议功德啊。阿弥陀佛在因地真的是费了很大的苦心为了度众生啊。所以我们念到这句佛号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到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即使散乱心称念,也能够在我们八识田当中种下得度的因缘。况且我们信愿具足,老实念佛,那必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不退转。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在一切经典当中,介绍往生极乐世界的行持方法很多。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礼拜也可以往生,供养,五悔,包括六念,都可以成就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专修跟杂修的问题。前段时间有位居士,他在诵《地藏经》,诵的很殊胜,来了一位居士跟他说你不要诵地藏经啦,你就诵《无量寿经》好啦,其他的经典诵了以后是杂修。他来问师父这个对不对。我们学习了这部《弥陀要解》你就很清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靠什么?得生与否全凭信愿。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但是诵经,哪怕是做一些善行,你都要回向,要把这个善行的功德回向给成就往生西方的这个资粮。所谓的专修,就是我们这一辈子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的目标不会改变。你不要一会儿修禅宗,一会儿修密宗,一会儿修净土,那是杂修。杂修并不是说,我诵《地藏经》,诵《法华经》,我持咒,我做这些叫杂修,不对的。有些人他喜欢诵地藏经,那你就去诵地藏经好了,但是你诵地藏经的功德,一定要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往生的资粮。因为他很欢喜诵这个经,你不要阻止别人去诵啊。那净业三福里面讲“读诵大乘”,什么叫大乘?有好多人说,大乘就是《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佛,这个是不对的。请问《心经》是不是大乘经典啊,《地藏经》是不是大乘经典啊,都是大乘经典啊。你读诵的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你的助行。我们是以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作为我们的正行,其他的一切乃至于我们帮助别人做善事,别人今天发心诵地藏经,你跟着随喜,这些也是往生资粮。我们要记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于你的回向发愿心。如果我们拼命地念阿弥陀佛,没有回向发愿心,你说我不想到极乐世界去,那能不能往生啊,肯定是不能的。你念阿弥陀佛想保佑我平平安安求人天福报,那就变成世间法。看你发的什么心,回向到哪里。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啊都要回向。行呢,就是以持名念佛作为我们的正行,诵经持咒等等作为我们的助行。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在这么多修持方法当中啊,独以信愿持名念佛最殊胜,普被三种根机。我们看禅宗,大家熟悉的惠能大师,《六祖坛经》,它是接引什么人呐,上上根器的人。再看教下的,《华严经》,贤首宗的华严,它是针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讲的,下下根机的人去修学这些法门,确实挺难的。所以,没有一个法门像持名念佛法门这么殊胜,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全部含摄。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三恶道的众生,只要你肯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讲它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呢,很简单,就念一句佛号。什么地方都可以念,干净的地方清净的地方出声念,不清净的地方可以默念。非常方便啊,下手也最容易啦。只要信愿具足执持一句名号就能往生极乐。所以它又是一个难信之法。佛的经典啊,都是由底下的弟子发起因缘来请教佛,唯独这部《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底下没有人来请问佛,佛陀是哀怜末法众生啊,哀怜我们这些众生,他无问自说来讲了这样一个法门。有些人说,净土法门不讲智慧,我们看看弥陀经里面,它的当机众是谁啊?舍利弗,是声闻乘当中的智慧第一啊。菩萨当中智慧第一的是谁啊?文殊师利法王子也在其中啊。我们讲它是了义,最了义。了义法,是四依法当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讲经,在华严时之后就是权巧方便,不了义的。到了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才是一乘了义大法。有些讲经,是教我们善巧方便,让众生得人天福报,这不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所以这个法不了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是什么?要大众究竟成佛。那佛讲四谛法呢,让我们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位。罗汉果位也是一个化城,不究竟,因为他没有见到佛性。那我们信愿念佛法门呢,一生成就。我们念佛,只要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就,不走弯路,所以它是了义大法。你看华严经最后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是一乘了义法,所以我们这个信愿念佛法门它是无上了义法。天台宗把如来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八教里面有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藏、通、别、圆。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这是四种度化众生的方法。圆教,是最圆满。顿教,是直指直讲。我们这个信愿念佛法门,不让大众走冤枉路,它是圆教当中最圆满的了,最直接的了。所以是圆顿中第一圆顿。 【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这是一个比喻,把我们的污染心、散乱心比喻成浊水,把佛号比喻成清水珠。清水珠投入到浊水当中,时间长了以后,污浊必然沉淀下来,浊水它就变清了。所以我们的杂乱心起的时候,我们用这句佛号来降伏住乱心。我们每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头始终跟佛号相应的话,乱心不得不佛啊。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就念念是佛啦。时间久了必然得念佛三昧。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一乘真因,就是讲的信愿念佛。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也造因果,这个是幻化的假因,有为法,有生灭的。这个地方讲的一乘真因呢,是出世大法,是真实的。有因必然感果,你有了信愿持名的这个真因,必然感受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四种净土。如果我们要了解四种净土的具体情况,藕益大师跟我们介绍了两本书可以去参考,一本就是《妙宗钞》,是对观无量寿经疏钞的注解,一本是《梵网经玄义》,里面都有详细的说明。以上就是明宗。明白了纲要,修学就不会出问题了。 未完待续 《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非常深的禅定境界,已达生死自在,能自行决定何时往生),或临终听闻开导、至心信愿称念佛号乃至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弥陀经摄受力甚广,因此被列入寺院晚课。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蕅益大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