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儒的修养,道的情怀,佛的智慧,是有次第的修行--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传喜法师所有开示



 传喜法师:儒的修养,道的情怀,佛的智慧,是有次第的修行


 下载DOC文档  



  儒、释、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架构。我们惯常的观念里一般认定儒家强调做好人,核心着重在完善人的价值。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人——上有父母,我们就是子女;下有子女,我们就为人父母;在工作岗位上,上有领导,下有下属。由此产生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人格定位,以及由此定位而需要付诸实行的人格的修养。

  道则更深一层,认为人生不完全是百年如梦,梦醒尘散。人不仅需要衣食住行,不仅有可能延续生命,还可以修凡体列仙班,甚至更深入地体解宇宙的规律,大幅度地提升生命的境界。所谓庄周梦蝶,御风而游,就让我们看到了道家的浪漫与神丽,以及蕴含其中的对人生充满希望的认定。

  佛教则明确地告诉你:每个人都有佛性,佛与菩萨都是由人修成的。佛教将我们对“人”框架的惯有认知打破了,《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告诉我们人是由五蕴合成的,色、受、想、行、识组成了“我”这个生命的活体。然后再一语道破:五蕴犹如泡沫,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告诉你即使在做人的当下,都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所以佛教重在智慧。《金刚经》里说“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你一边做人,一边又能超越自我的狭隘,回归佛的本性,具足佛的智慧,这样的你已经不是凡人了。而对社会来说,这样一个你有承担,能牺牲,是国家与民族的中间力量。你的生命一直在进行“道”上的承担,无私无畏,正气浩荡,展现出唯有大智者才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同时,佛教又是非常现实的,所以才能在人间弘传几千年而不灭。太虚大师有首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意思是我们应以佛为人生的目标,把佛的生命魅力在我们的人格中去实践;“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当人格发展到极点就成佛了,这非常现实。

  儒学如果是号召普罗大众都进行人格的修养,道家就是在人群中又提拔了一批有识人士,能够神游太虚,扶摇直上九万里。而佛教则是把智慧又装回每个人的躯壳,让人以凡体就能展现佛菩萨的精神与勇气。所谓的佛菩萨就是人中的精英,他甘于承担,有是非观念,能戒恶修善,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完成自己生命的责任,又能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儒、释、道在中国能和谐地相处,彼此地呼应,就是因为它们各有重点,而这些重点对一个有生命追求的人而言,三者不可缺失:他既要有稳固的人格;也要有超越有形的身体,进行形而上追求的情怀;最后,形而上和形而下完美地结合,达到我们所说的悲智双运。

  ——摘自2015年2月腾讯网中国贸易报访谈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传喜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传喜法师讲大悲咒     

传喜法师讲地藏经     

传喜法师讲法华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楞严经     

传喜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心经     

传喜法师讲准提咒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