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 :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一)--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贤宗法师所有开示



 贤宗法师 :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一)


 下载DOC文档  



  《六祖坛经》的文字并不高深,又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讲的,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听得懂,但它文字不高深,义理却十分深湛。我们了解佛法,关键是要用修行去印证它,而不是纸上谈兵,纯粹在文字上瞎琢磨,就像我们有的朋友做企业,企业如果做的很好,一定是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壮大的,不是仅仅停留在头脑上、理论上和口头上。昨天,我们寺院有个念楞严咒的居士——我们寺院最近有400多人,正在举行大学生夏令营——我对他说,念楞严咒是好事,但是大家都很忙的时候,你应该去做事,把事情做好了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修行修到最后就是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为人,改变我们的处事,改变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改变我们的生命轨迹。这是佛法实实在在的意义。

  从“心”入道,化整为“零”

  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习坛经的过程中,都是带着“心”来而不是“头脑”来的。心和头脑有什么区别呢?心是整个人的核心,头脑只是心的一部分,当你的心改变了,你的思维就改变了,头脑也随之改变,那么你的语言、行动都会改变,最后,你的整个生命就改变了。

  我一直觉得,不管我们学习什么,看什么书,体验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到最后都是让自己的人格、思想境界和素养得到质的变化和提升,这是我们最终学习的目的所在。佛法给了我们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我们生命最终极最无上的智慧,很多人一下子没法进入那个终极智慧,就觉得那个东西空洞洞的,轻飘飘的,抓不住摸不着,跟我们的实际生活好像什么关系都没有。以前有个人对我说:师父啊,我们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我要钱,我要房子,我要汽车……你却老是讲空,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笑笑,回答他:给你打个比方吧,当你在生活中有了100万或1000万,你可能活的很好,但如果你有了1亿呢?如果有了10亿呢?当你拥有一笔巨大财富的时候,同时就有了巨大压力,比如,你手下可能有上千个员工,每个月要交多少税收,房租,等等,有一系列事。这么多人要发工资,每月你要赚多少钱,不赚多少钱就支撑不下去或者亏本了,你吃不下睡不着,每天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候,你做的越大,身上的压力便越大。总有一天你扛不住了,扛不住,你就趴下了。

  那佛教里面讲的“空”是什么?把内心清空,就是说,让那些负担化为零,化为没有。所有的压力都没有压在你身上,你只是顺应这个市场在做,如果没有这个市场,就收回来。真正了解事物的本源,你才知道事物存在的规律。这种事物存在的规律,即是佛法里面讲的“空”。“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让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无常、变化、流动、生灭。也就是说,缘起性空之理,万物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因缘和合而成,既然是因缘和合,不可能长久不变。

  把这些所有外在的“相”统统放下——财富放下,名利放下,地位放下,成功放下,失败放下,亲情放下,爱情放下……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今天让你做总统,你不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明天让你当世界首富,你也不觉得自己多富有,整个世界都赞叹你,你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所有人都诽谤你,你也不会痛不欲生。到这个时候你的心,才算真正空掉了,虚掉了,无掉了。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是要求我们站在这样一种高度一种境界,来俯视世间万物。届时你会发现,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障碍。

  前几天到终南山去,我的同学住在里面。他说在终南山,没有一分钱,没有粮食,照样可以活下来。秋天结了许多果子,可以摘下来吃,春天一些树的嫩芽和叶子,可以炒着吃。你不需要那些人为的东西就可以活。

  人活在世间,从某种角度讲非常简单,简单到对外在的依傍几乎为零,少到我们不可想象的地步。可是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都生活在攀比之中,不平之中,恐惧之中,担忧之中?什么没钱了我养老怎么办?我生病了怎么办?我的孩子要受教育怎么办?……就是说,这些东西你全部拿起来的时候,重量就得自己承受,如果你放下来,重量就没有了。其实,当这些都没有的时候,你反而能扛起更多的东西。

  所以今天,我们有缘在一起学习佛法,我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不然我在这里哇啦哇啦讲半天,你的心里一点触动都没有,那就白来一趟了,我也白来了,你们还不如在家里睡个懒觉。我希望我们的交流一定是彼此受益的,有时候,我自己被什么东西卡在那里,讲着讲着突然讲通了,我自己都吃惊。这其实不是我有什么特别能耐,而是诸佛菩萨和龙天护法的加持,让我突然贯通、豁然了。有时候不是我自己说出来的,而是他们通过我的嘴巴把一些道理讲出来。所以我说讲课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全身心放松,没有任何压力之下,你的灵感就层出不穷,就能发挥的很好,这其实是一种喜乐和自如的状态。

  以后你们在生活、工作中,都要找到这种喜乐的状态。你有喜乐,身体就健康;你有喜乐,创意就无穷;你有喜乐,每天都在度假……我常常想,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出家,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学到了佛法,出家让我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放下了就没有挂碍,没有挂碍就是一种大自在大喜乐的状态,所以大家都学我,出家吧!

  深入坛经,博通达照

  今天我们看这一段: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议,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慧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议,犹如真金。于是为慧能祝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曹溪,是现在的广东省曲江县,在那个地方,慧能还被他的师兄追杀。我们想想,一个上千人的大寺院,突然老和尚的衣钵被一个默默无名还没有落发出家大字不识的舂夫继承走了,整个寺院出家人的脸上是多么无光,多么黯淡,多么挂不住!所以倾巢而动,全力追赶,要把那个衣钵夺回来。慧能就逃走了,逃到四会,然后避难在猎人堆里。因为那些人都想不到,一个修行人怎么会藏在猎人堆里呢?猎人,是杀业非常重的职业。——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就是说,慧能混在猎人堆里一共15年,他经常找各种各样的机会给他们说法。猎人见他什么都干不了,就让他去守网。他看到野兽被网住了,便偷偷把它们放掉。吃饭的时候,他弄一些野菜一起煮,就吃肉边菜。

  这虽然是极为简略地叙述,我们还是可以看出15年他怎么过来的。以前我在普陀山的时候,认识一个老法师,文革期间被抓到监狱里,待了20多年。现在五台山的梦参老和尚,在监狱里待了30多年。实际上,我觉得坐牢对修行人讲是个好经历,一般人认为坐牢是件倒霉透顶的事,其实不然。我有时候甚至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也去坐坐牢,体悟体悟生命。现在那些犯案的官员,如果让我们去给他们讲讲佛法,说不定就释然了,他以前是那么忙,如今坐在里面什么事都没有,这时候他就可以藉此观照自己,更好地修行。

  古代很多出家人,也会碰到逆境,但是他们没有被击倒,反而借此逆境进一步增长了自己的修行。碰到逆境的时候你能转换,说明你是有智慧的人。但是我们平常遇到逆境的时候,就在不断地抗拒,逃避,不愿意面对,这样它就不断阻碍你,干扰你,钳制你。所以人生其实就在于我们站在怎样一个角度去解读它,最终造就了我们怎样一种可能。但是我们常常卡在那里走不出来,被钉死在那里,甚至成为一个失败的标本。

  所谓的修行就是一念当中的转变。凡夫与圣人来自哪里?凡夫变转了就成了圣人,圣人一念迷失就成了凡夫。我们经常讲“烦恼即菩提”,即是一念当中的转变。如果我们能转变自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正如莲花生长在污泥中,却开出芬芳的花朵来。从污浊中来,却出污泥而不染。这难道不是一种高级的转化吗?

  这种现象可以链接到我们的生命,你所经历的各种灾难、不幸,都是成就你开出洁白芬芳莲花的污泥。你经历的挫折越多,人生的内涵、深度自然跟别人不一样。反之,如果从小到大一帆风顺,什么挫折也没经历过,你对生命解读的深度是可疑的。好比悬崖上的松柏,你看华山松、黄山松,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它、赞叹它,画家画它,摄影家聚焦它,诗人赞美它,作曲家歌颂它,因为它就那么一点点土壤,长起来非常不容易,但是一旦长起来,其力量是惊人的,什么风雨都摧毁不了。

  世间所有的道理原自相通相应,所谓的不通不应,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没有把它打通而已。实际上慧能在猎人堆里一待15年,这种事在古代很多修行悟道的人当中并不乏见。有人悟道了,等于说他知道了、理解了,但他的行为跟那种理解和知道还没有产生无隔阂的相应,这时候他还会在师父身边待二三十年。

  今天,我们明白了这道理,但我们没有把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把佛法的知见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所以不要急,不要一两年三四年就好像生命过去了一大半。如果哪天你悟出人活在世上是无量轮回的时候,就能把心安住下来面对一切。修行便是如此,急不来的。从知到行有个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随各自根性的不同有快有慢。无论快或慢,必须达到统一才行。

  同样,我们看看现在身边很多人,都想一夜暴富,都想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大的效率,于是就给西瓜打膨胀剂,给鸡鸭打增长素,下一步就该给人打催生素了,本来18岁才长大让他八九年就OK,看看结果如何?

  当我们每天碰到问题了,最好的方法是全然接受,而非害怕、抵触和抗拒,修行实际上就是转换。为什么幸福的家庭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因为幸福的家庭碰到问题知道去转换,不幸的家庭每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知变通。变通了,就很快乐,变不通,就卡在那里。

  所谓的学习也是转换。我们用古人前人的智慧不断地改变自己,充实自己。问题都差不多,每个人都会遇到,就看你如何处理它,面对它的不同态度和思维。我们刚练瑜伽的时候,可能腿死活掰不上去,这时候,不要硬掰,要对它说话,“亲爱的,别紧张,放松嘛,”再深吸一口气,吐出去,很快,你发现腿变软了,可以掰上去了。所以我们的身体本来可以变化,我们想主宰它,要学会与它对话、沟通,不要和它对抗。

  南山寺有个居士,本来腿坏了,念佛念了几年,最后站起来了。实际上,他就是把自己的担心放下,把疾病完全忘掉的时候,身体就好了,发现自己可以站起来了。所以身体有很多可能,我们要用心和它对话,用心沟通。大家看《藏地密码》这本书,里面的人可以跟狼、跟藏獒对话。其实每个物种都有灵性,都有自己的语言,只是一般人不能破译而已。以前我看到一个故事:主人家来了客人,他想把鸡杀了给客人吃,去找鸡,发现鸡不见了,到处找不到。他想那就杀鸭吧,去寻鸭,奇怪的是,此时鸭也不见了。最后找啊找,发现它们都蜷躲在一个角落里,不敢出声。见了他来,鸡用头顶鸭子,希望把鸭子顶出去,鸭用头顶鸡,希望把鸡顶出去,都想逃得一死。主人看了,恻隐之心为之触动,从此以后改成素食主义者。

  台湾的叶曼老师吃素90多年,她很小就吃素了。据说小时候有次到餐厅去,看到厨师现场宰杀一只羊,羊发出恐惧凄惨的声音,死活不愿被拉进门,在门槛上和厨师拔河。看到这一幕,她以后对任何肉都没胃口了。当然,这也是有善根的表现,善根不足的人,他的心比较硬,看归看,吃归吃,一点不受影响。

  生病了,你不排斥,接受它,你就与病同在,病便不会再发展。身跟心的关系是一对连锁反应,互为表里,是一不是二。再想想我们个人跟家庭的关系,也是如此,你在家里是什么角色,你希望这个家庭是什么样的,你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若想家庭幸福,你要赞美家庭的每个成员,包容他们,转换不好的东西。这个家庭每天会充满着温馨、喜乐、安详;如果你盼望家庭幸福,却天天在抱怨、指责他们,最后肯定闹的鸡犬不宁,与你的期望南辕北辙。你种下恶因,怎么可能收到善果呢?

  我们在单位,亦然如是。你想单位变成什么样子,就该向成为那个样子的方向努力。你想国家变成什么样子,你跟人类是什么关系,人的使命和价值,决定了他会过怎样的生活,人生的意义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一定是站在什么高度来解读世间,解读人类,解读天地万物,当你的心为了民族为了他人为了国家的时候,你就不会为了一点小事纠结睡不着觉,你的心量自然放大,大到与这件事相适配。当你把这些概念想清楚之后,会发现自己立足于天地之间,世间所有的事在你眼前犹如手掌一般,历历在目,尽在掌握。你不会觉得今天收入少了,耿耿于怀,不会哪个人今天不听你话了,觉得权力受挫,意气消沉。这些都是很小很小的事,在整个浩瀚无边的宇宙里,银河系如大海里漂浮的一摊水藻。在银河系里去看我们的地球,只是一粒微尘。那我们这些人,在地球上连微尘都算不上。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斤斤计较纠结很多问题呢?就因为我们不断把这些蝇头小事放大,大到遮蔽了我们的一生。

  因此,我们要把这些事放到一生里去观,放到无量生死去观,放到整个宇宙去观。禅修说白了就是观照两个字,观是看,看着自己,看着自己的心,看自己跟家人、单位、社会、国家是什么关系?看自己的每一种希望,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情绪的生灭。禅修,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来是“观”的前提,只有静下来,才能观,观了之后才能照。

  许多人经常想着去改变世界,可是我们往往没有改变世界先被世界改变了。那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世界呢?先试着从改变自身开始。

  结 语

  其实有时候道理不需要那么多,不需要我们天天去学习,有人都学傻了。有时候一两句话理解了,便可以终生奉行,彻底改变一个人,改变一生。许多人书念的多了,反成了学究,说起来头头是道,谈天说地,无所不通,其实都在谈玄说妙,成了花架子,成了他的一种外在的装饰和摆设,而非内在的改变,他并没有真实受用。

  儒家的学问后人研究不倦,各种阐释和发明汗牛充栋,其实儒家的经典《论语》只有薄薄一本。到最后,孔子总结起来可以说就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的时候,要想到自己又如何。非常简单的道理,你能理解还能做到,就OK了。

  我们中国的企业未来会走向一个怎样的可能,我想数量不是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出精品追求质量和独创性,这是中国企业未来走向世界的一个方向。而精品和独创性,一定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什么样的人?一定是心地安静、不急不躁的人,因为快速生产出来的东西无不粗制滥造,不可能成为经典。

  藉此,我们要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个可能。这个“调整”就是修行,它需要我们不断观照和反思。反思便是俗称的参禅,参悟自己,参悟事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贤宗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贤宗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