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彻悟法师语录新白话版1 |
|
示众 一切法门(理论),以明心为纲要;一切行门(实修),以净心为纲要。但是明心的纲要,不如念佛最好,忆佛念佛,现在将来,必定见佛,不用借助方便,自然心开意解。这样说来,念佛不是明心的纲要吗?其次净心的纲要,也不如念佛最好,一念相应一念就是佛,念念相应念念都是佛。清珠(能澄清水的珠子)投入浊水,浊水不得不变为清澄;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变为佛心。这样说来,念佛不是净心的纲要吗?一句佛号,统摄了悟与修两门的纲要,提到悟那信就在其中,提到修那证就在其中,信解修证全都有了,大小诸乘一切经典的纲要,没有不包括的。那么一句弥陀,不是至关紧要的法道吗?我们现前这一念的心,全真就成妄,全妄就是真,从早到晚没有变,从早到晚都在随缘。那么不随佛界的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不念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便念六凡(六道众生);不念人天,便念三途(地狱、畜生、饿鬼);不念鬼畜,便念地狱。因为凡是有心,就不能没有念,因为没有念的心体只有佛证到了,自等觉以下,全都是有念。凡是生起一念,必定落入十法界,更没有“有念”能超出十法界外,因为十法界,再没有外了。每生起一念,就是一个受生死轮回的缘,如果知道这个理而不念佛的,从来没有啊。如果这个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报正报的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就是念佛法界啊;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就是念菩萨法界啊。以无我的心,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相应,就是念缘觉法界啊;以无我的心,观察四谛(苦集灭道),就是念声闻法界啊;或与四禅八定(色界天四禅和无色界天四无色定)以及上品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相应,就是念天法界啊。若与五戒相应,就是念人法界啊;若是修戒善等法,并且有瞋、慢、胜负的心,就落入修罗法界;若是以缓慢的心,念下品十恶,就堕落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的心,与中品十恶相应,就堕饿鬼法界;若是以猛烈的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就堕入地狱法界啊。所谓十恶,就是杀、盗、婬、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相反就是十善。应当暗自检点平日所起的念,与哪一界相应的多,与哪一界相应的猛,那么他日安身立命的地方(指来世去哪一界),不用麻烦再问别人了。 一切境界,只是业力的感应,只是心的变现,那变现处,当下就是心。凡是有心,就不能没有境界,不现佛境,便现九界的境界;不现三乘的境界,便现六凡的境界;不现天人鬼畜的境界,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的境界,虽然优劣有不同,但都是享受法乐而已。三界各天所现的境界,只是受用禅定五欲的乐;人道的境界,是苦乐相互掺杂,各随各的业,有多少不同的差别;鬼畜的境界,是苦多乐少;至于地狱,纯粹就是极苦。如人在梦中见到的山川人物,都是依梦心而显现的,如果没有梦心,必然没有梦境;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梦境,也就没有梦心。所以知道心外没有境界,境界外没有心,全部境界就是心,全部的心就是境界。如果在因中察看果,必须观心;如果在果处验看因,必须观境界。所以说,没有“无心的境界”,也没有“无境界的心”。果必定从因而来,因必定有相应的果。那么如果真的知道这个心境是因果一如,是不二的原理,却还是不念佛求生净土,我不信啊。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是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如果真为生死的心不发起,一切开示,都是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没有超过生死的,生死不了,就是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又入一胞胎;舍一皮袋(指人身躯体),又换一皮袋。苦已经不堪忍受,何况轮回没有出离,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哪个不钻进去?驴皮袋,马皮袋,哪个不换取?这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失去,一念之差,便入恶道。三恶道容易入而出来难,地狱时间长而痛苦重。经过七佛以来,还在做蚂蚁;八万大劫之后,没脱鸽子身。畜道时间极长了,饿鬼地狱时间的长尤其翻倍,久经长劫,何时了何时休?万种的痛苦交替煎熬没完没救,每一说起,汗毛都竖立;每一想起,五脏如火烧。所以现今痛念生死大事,如丧父母,如救头上的火啊。然而我有生死轮回,我要求出离,而一切众生都在生死轮回中,都应出离。众生与我,本来同是一体,都是多生多世的父母,未来的佛。如果不想到普度他们,只求自利,那么在理上就有亏欠,在心中就有不安。何况大愿心不发起,那就是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众生。无始以来的恩爱亲情,怎么解脱?无始以来的冤家对头,怎么化解?多生累劫的罪业,难以忏除;多生累劫的善根,难以成熟。无论如何修行,难免多有障碍,纵然有所成就,终究堕入偏小(小乘偏空是自了汉),所以必须称性(契合本性)发大菩提心啊。那么大心既然发起,应修大行,而在一切行门中,要求得最容易下手,最容易成就,极其稳当,极其圆顿的,那就没有能比深切信愿、持佛名号了。所谓的深信,就是释迦如来的梵音说教,决没有诳语;弥陀世尊的大慈悲心,决没有虚愿。而且以念佛求生的因,必定感应见佛往生的果,就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动必有声音,影子必随形体,因不会白白废弃,果没有随便就得,这是可以不要等到问佛而能自己明白的啊。何况我们当前一念心性,全真就成妄,全妄就是真,整天都在随缘,整天都没有变,横竖都是当体,没有内外,弥陀净土,总是在其中。用我有佛的心,念我心里本有的佛,那么我心里本有的佛,怎么能不感应我有佛的心呢?往生传记载往生人的临终瑞相,清清楚楚,难道是欺诳我的吗?有这样的信心,愿意投奔自然迫切,用那净土的乐,回头再看娑婆世界的苦,厌离自然更深,就如要脱离粪坑,就如要出离牢狱。用娑婆世界的苦,遥想观望那净土的乐,欣然向往自然迫切,就如要回归故乡,就如要奔向宝藏。总之如口渴想喝水,如饥饿相吃食,如病苦想良药,如婴儿想慈母,如逃避寃家的持刀追杀,如落在水火中而求急救。果然能够如此恳切,一切的境遇障碍,都不能阻挡改变了。然后凭着这个信愿之心,执持佛的名号,念一声就是一个九品莲花的种子;念一句就是一个往生净土的正因。应当心心相续不断,念念没有差错,只是专注只是勤勉,不杂乱不休止,越久越坚定,越念越迫切,长久长久,自然成片,进入一心不乱了。确实如此,如果不往生,释迦如来就是打诳语,弥陀世尊就是发虚愿,但是有这样的道理吗? 《观经》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比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为直截痛快,为什么呢?因为见性难而作佛容易。什么是见性?脱离“心意识”(妄念),灵光迸出来,才是见性,所以难。什么是作佛?持佛名号,观想佛的依正庄严,就是作佛。所以《观经》说:“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们心想佛时,这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难道不是因为想念佛就是作佛吗?至于“成佛”与“是佛”,理上没有两样。而“见性”与“作佛”,难易相差如此,岂不是念佛比参禅,更为直截痛快的吗?一个是祖师的话;一个是佛的话,哪个重哪个轻?取哪个舍哪个?学人应当完全放弃旧习,谦虚你的心,平静你的气,试着玩味而且检点一下,必定会点头承认这样的说法是不谬了。 北宋石霜楚圆禅师圆寂,众人推举泰首座继承住持。当时九峰虔为侍者,于是说:“若要继承住持,必须明了先师(已故师父)的意思。”泰说:“先师有什麽意思?我不明白。”虔说:“先师寻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万年一念去。其余的就不问了,如何是一条白练去?”泰说:“这只是说明色彩一边的事。”虔说:“原来没有明白先师的意思。”泰说:“点香来。香烟燃尽处,我如果去不成,就是不明白先师的意思。”左右的人点香。香烟还没燃尽,泰就化去了(逝世),虔抚摸着他的背说:“坐脱立亡当然不是没有,先师的意思还没有梦到。”曹山本寂禅师在堂上坐,纸衣道者从堂下过,山问:“莫不是纸衣道者么?”衣说:“不敢。”山问:“如何是纸衣下的事?”衣答:“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大意是穿上裘衣,万法都一样)山问:“如何是纸衣下的用?”衣答:“诺。”便化去(化去也是用)。山说:“你只知道怎么去,不知道怎么来。”衣又睁开眼问:“一灵真性,不借胞胎时,如何?”山:“还不是妙。”那么坐脱立亡,没有真正明白大法(自性),固然不算了事,但是那“坐脱立亡”的造诣工夫,也不是容易的。如果能回转这一段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必定稳得上品上生,哪会再遭人检点呢?如纸衣继续问:“如何是妙?”山答:“不借而借。”衣便珍重的化去了。噫!与其不借而借那臭秽的胞胎,何不如不借而借香洁的莲花。就拿胞胎臭秽,莲花香洁而论,已然是优劣悬殊了,何况出胎后有隔阴之迷,能自己作主太难。而莲花胞胎敷上身,殊胜的因缘具足,这就是日子和劫数的差别,天地也不足以说明那好坏的悬殊了。难怪永明延寿大师(净宗六祖)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这是真话啊,实话啊,大慈悲心含泪痛肠的话啊,希望学人不要轻视忽略了。最初迷失真性生起妄念,叫做一念妄动;末后返转妄念回归真性,叫做一念相应。那么在生起妄念之后,回归真性之前,更有什么办法,能超出这一念呢?所以一念觉悟,就随清净的缘,就是佛法界。一念迷失,就随污染的缘,就是九法界。十方虚空,是这一念的迷惑暗昧;一切国土,是这一念的清澄宁静;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正报(指身体),是这一念的情想合离;四大依报(指身体所处的环境和依赖),是这一念的动静违顺。只因这一念,变现出万法;离开这一念,无一法可得。原来这一念,原本是法界,因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是法界,所以能横向遍满十方,纵向穷尽三际(过去现在未来)。离过绝非(离四句绝百非),不可思议。本来具有这个威神,本来具有这个功用。现在以这个念,去念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佛时,西方的依报正报,在我的心中;而我的这个心,已经就在西方的依报正报里了。正如两面镜子的光相交,相互包含相互映照,这就是横向遍满十方的相啊。若是从纵向穷尽三际来论,那么念佛时,就是见佛时,也就是成佛时。求生时,就是往生时,也就是度众生时。三际是同时的,更没有前后。帝释网上的珠光交错,难以全体整齐;南柯梦中的事,略见一斑。这个理要悟是最难的,要信是最容易的,只要能当下承担起来,终究会全身受用,可算是参学的事完毕,所要作的已办了。如果还不能,只要任意观察,随缘受用罢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