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疑问品3--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智能上师所有开示-> 智能上师开示坛经



 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疑问品3


 下载DOC文档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在家如何修行?”韦刺史问出了第三个问题。

  六祖大师告诉韦刺史说,我为大家说一个无相颂,你们如果按照这个偈颂修行,就等于天天和诸佛菩萨在一块儿,也和我在一块儿;如果不这样修行,出了家受了戒,即使示现那么多苦行,也与解脱没有什么益处。

  我简单给大家概括一下这个偈颂。实际上六祖讲的这个偈颂,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在家菩萨应该如何修持,如果有人能够切实做到的话,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在家菩萨了。

  首先说“心平”,其实这个“心平”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心能时时刻刻做到无住,而且做到平常心的话,才能叫“心平”;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够具有了悟如梦如幻的这种慧力,才能做到“心平”。什么都当真的话,心就不平。好事来了就高兴,坏事来了就烦恼,事情多了就烦恼,事情少了就悠闲。这都是心不平。尤其是在家人,需要在世间所有的事情当中能够获得解脱,这个是非常难的。所以在家的修行者被称为“火中的莲花”,出家修行叫做“水中的莲花”。意思是说在家人更难修持,但是在家人修持出来的力量也会更强大。

  “心平何劳持戒”,这需要定慧等持才能“心平”,换句话说,没有真正的大智慧和大定做不到“心平”。修到这个程度时候,就没有戒与不戒的概念。但不是像有人理解那样——什么戒不戒的,这样修就不用持戒了。这样就不对了。要在建立 “心平”的状态下,戒才是没有用的。戒是干什么的?是使我们“心平”的。我们的智慧和定力到了的话,戒是不存在的。但是心没平的时候,还必须得要有一个戒。

  在家人应该要持五戒和菩萨戒。五戒是杀、盗、YIN、妄、酒。菩萨戒一个是六重二十八轻戒,还有一个是十重四十八轻戒。菩萨戒中最主要的有一条是“不言说四众过患”。为什么定这一条呢?真正的菩萨肯定不会去看四众的烦恼啊、过错啊,作为一个想成菩萨的人,就必须要做到“不言说四众过患”。二十八轻戒都是非常细微的了,比方说里面就有这么一条:杯里水放了一段时间,怀疑水里生虫子了,作为一个持菩萨戒的弟子,这个水就该倒掉,不应该喝了。怀疑有虫子了,万一要喝了就等于伤害生命了。轻戒里还有这么一条:只要听到在四十里地以内有人在讲佛陀正法,就必须要赶往护持,甚至要听闻。为什么要制定这条戒律呢?因为不管谁讲正法,这个正法在这儿就代表佛陀,作为一个菩萨,或者想真正成菩萨的人,要护持佛陀的正法,知道了如果不去,就是没尽到菩萨的本分。所以说“心平何劳持戒”,这需要修证非常深广才能做到这一点。

  “行直何用参禅”,是说包括身语意三业都能做到不放逸了,说话都是智慧的语言,思维都是慈悲心的显现,内心想的都是佛法和众生,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符合六度了,和参禅根本没有关系了,这样的话就叫“行直”。

  “恩则孝养父母”,是说在家人一定要把父母当成佛, 要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对父母一定要孝顺。

  “义则上下相怜”,真正菩萨的道义,不光是要把父母师长赡养好,把儿女抚养好;如果有能力的话,还要照顾好自己的亲属,包括兄弟姊妹,还有你的下属。我们作为一个在家的菩萨,要首先把你最有缘的人呵护好、帮助好,不应该连兄弟姐妹都相处不好,甚至不说话。这就不是菩萨的行为了。如果连亲兄弟姊妹都相处不好,又如何能跟别人相处好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如果在这方面有过失的话,一定要调整。就拿发菩提心来说吧,你对亲兄弟亲姐妹都发不起菩提心,还能跟别人发菩提心吗?肯定不能。再比如我们世间上交朋友,就要交孝敬父母的朋友,当患难、利益当前的时候,连父母都不顾的人,他还会顾朋友吗?在家的菩萨必须做到这一点,做不到这一点,连《论语》中讲的一般的君子都不是,更别谈什么贤人圣者了。“义则上下相怜”指的就是这些方面。

  “让则尊卑和睦”,意思是生活中你多谦让多谦卑的话,与人相处自然就会和睦。老想往前跑,老想得到,想索取,这个时候,就会与人产生争执,就无和睦而言了。《弟子规》里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这都是儒家所倡导的美德啊!在家的学佛弟子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内容,也应该具备这些美德。菩萨的六度、四摄更要圆满。

  “忍则众恶无喧”,忍指的就是六度中的忍辱。真要忍下来的时候,慢慢地好多事情就会平息。如果你不忍,他也不忍,因为一件小事也许就会吵起来,甚至会发展到出手打架。比如有的人因为住宿争一间房子,还能吵起来,这就更不值了,这都不是菩萨的所作所为呀!所以说我们要修学忍辱。

  “若能钻木取火”是什么意思呢?木头本来没有火,摩擦慢慢生热就着火了。实际上这代表着学佛要精进,修行要一点一点永不放弃顽强地坚持下去,就像钻木取火,慢慢地就会得到大成就。修行也好,修福德也好,做功德也好,都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也有这样的人,今天高兴了就修一修,明天不高兴就把修行扔掉了。“学佛三天,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说的就是这种人。“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在告诉我们,不管是修禅定,还是修智慧,也包括做人,一定要在生活中努力坚持,做到道心不退,才能最终成就。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个需要我们时时刻刻改正自己的过失,改变自己不好的思想和行为。自己逐渐地没有了过失,这样就能慢慢地从凡夫变成贤者,再从贤者慢慢地变成圣者。

  “日用常行饶益”意思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能行持菩萨道,行持六度四摄,利益他人,利益众生,在每一个事情上都能做到布施。布施包括给别人财物,也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的动作,只要是有利于别人的事,这都算布施。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行持这些细小的事情,成就菩萨的资粮就逐渐逐渐具足了。真正的培福不光是需要有很大财力,如没有这种财力,用微小的思想或行动也能培植福报,所以说,“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因为施钱是财布施,只是布施的一种,布施还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我们修行菩萨道,光布施也不行,还要在生活中行持六度四摄,在各方面都要圆满自己的人格,圆满自己的戒律,逐渐逐渐地使自己的定力和慧力都能够达到恒常。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六祖讲的这段话,看似简单,却包含着大智慧、大定力和菩提心,就是要我们把修行真正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六祖这首偈颂就是告诉在家人应该如何修行的。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最后,六祖大师劝勉大家,一定要依照刚才说的偈颂修行,这样的话肯定能够获得道果。我现在要回曹溪去了,如果以后再有疑问,就到曹溪来问我。

  大家要注意这个“各得开悟”,在这里它可不是说都证菩萨果了,而是说明白一些事情了。有的是小悟了,也有的是真开悟了。

  按六祖的这个偈颂,我们要真正做到的话,就是一个在家的菩萨。你想啊,心里的烦恼都没有了,而且把生活中所有的事项都变成了解脱的事项,这和极乐世界没什么两样了。

  六祖大师通过《疑问品》,教给了在家人如何修行解脱的方法。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智能上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坛经》

超然法师讲坛经    

德光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门禅师讲坛经    

慧普法师讲坛经    

净慧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妙华法师讲坛经    

清净法师讲坛经    

清远法师讲坛经    

圣严法师讲坛经    

惟因法师讲坛经    

星云法师讲坛经    

宣化上人讲坛经    

演培法师讲坛经    

怡僧法师讲坛经    

月悟法师讲坛经    

月溪法师讲坛经    

忠明法师讲坛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