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机缘品5--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智能上师所有开示-> 智能上师开示坛经



 智能上师:《坛经心要直解》机缘品5


 下载DOC文档  



  法达通过六祖给他讲解《法华经》,了解了《法华经》的经义、要诀,而且能够行持《法华经》了。行持经典的时候,才叫做转经;光念经不行持经,是被经所转,这就不叫真正的修行。好的修行是什么样的呢?是明白佛经的法义之后,就在生活中运用,这叫行持佛法。像《论语》里边讲的学以致用,都是一个道理。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

  《楞伽经》也是佛陀一部特别了义的经典。《楞伽经》主要是大慧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了一百零八个问题,佛陀根据这些问题,开示了如来藏和外道的修行岔路,以及最后怎么成就佛果等等。在《楞伽经》里面,佛陀还讲了三身四智。智通看《楞伽经》一千多遍,可是不太懂三身四智,他找到六祖大师,请求解释其中的妙义。

  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四智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佛陀有三身四智,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三身四智,我们和佛陀之间的差别在哪儿呢?就是佛陀的三身四智已经开显出来了,我们凡夫着相的习气特别严重,把什么事情都当真,这就把三身四智给掩盖了,现在还没有开发出来。

  佛陀把凡夫比喻成“在矿之金”,无明和智慧掺杂在一起,就像金子没有开发成纯金之前,和矿石还混在一起一样。佛陀是纯金,从这个“矿石”里边提炼出来了,圆满了三身四智。

  修行的过程就是把“在矿之金”慢慢提炼成纯金的过程。“在矿之金”包含着杂质,就像凡夫包含着无明、痛苦、烦恼,身体上的污垢和垃圾,气脉明点的不清净。从修证上说,修行也是转化气脉明点、开显三身四智的一个过程。

  我们要把一个“在矿之金”转化成纯金,必须首先认识金子,了解哪儿是金子哪儿是杂质,这个非常重要。修行就像是提炼真金,先认识佛性,认识它之后不怀疑,慢慢慢慢地提炼。纯金提炼要先把金矿石头打成面儿,然后通过各种方法把石头面儿慢慢地澄出去,最后留下金子。这个过程正是修道、成道的一个过程,也是断见惑、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的一个过程。我们要懂这个修行的道理。

  礼师求其解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弛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有人往往把体验的一些境界或出现的一些体会叫开悟,这个觉受和体会不能称为开悟。把这个法义全部、彻底、透彻地了解,而且没有丝毫的疑惑了,这才叫开悟。

  这一段是智通禅师悟道的因缘。智通禅师是怎么开悟的呢?他不理解到底什么是三身四智,六祖给他解释之后,他全部地彻底地明白了,一下子豁然大悟了。悟就是把所有的疙瘩全都解开了,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对诸法实相、三身四智通达无碍了。

  关于三身我们在前面《忏悔品》里面曾经讲过,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化身,它们是体、相、用的关系,在这里我简单地用比喻说明一下:比如这个灯炮,它通上电之后才能发出光来,我们用法报化三身来表示的话,就是这个看不见的电叫法身,这个灯泡叫报身,通上电之后放出这个光芒叫化身。

  我们再用水来作比喻,水是透明的、无味的、流动的,这个形象叫相,水在温度达到100度之后就变成蒸汽,在温度达到0摄氏度以下就结成冰。也就是说,通过各种因缘条件的变化,水就会形成种种不同的形态,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水的分子结构是不变的,永远是H2O。我们把水的成分称为法身,法身就是不管形态怎么变化,它总是不变的;我们把透明的、无味的、流动性的形态,水的相叫做报身;我们把水的种种变化叫做化身。法、报、化三身的关系,就是体、相、用的关系,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对三身非常清晰了。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把我们的这个身体,色身叫报身,也叫业报身;把身体里边的佛性(迷惑的时候叫神识,觉悟的时候叫佛性)叫法身;法身支配着这个色身做种种的事情,叫做化身。有这样一句话:“身内身是法身,色身是报身,身外身是化身。”

  六祖讲的这个三身,又是从另外一个面讲的。他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法身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本体。“圆满报身,汝之智也。”指的就是我们在这个佛性中生起的种种智慧,在《定慧品》里六祖说,定是本体,慧是妙用,六祖也就是把这个用称为圆满的报身。“百千亿化身,汝之行也。”就是说我们拥有各种智慧之后,再行持它,就是化身。比如我们行持十大愿王、观音菩萨的愿力、文殊菩萨的愿力等等。总的来说,六祖把佛性称为本体,把本体的智慧光芒和它的行持称为报化,这个和我们讲的体相用没有差别,是一个道理。

  三身与四智是联系在一起的,四智严格讲就是三身的延伸和变化。“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就是不离开见闻觉知这个因缘,就能够达到佛陀的境界。“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谛信就是真的相信,永远不再怀疑。“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真正了解之后,得到这种断疑的智慧,你就不会老天天放在嘴上说,这是法身、这是报身、这是化身。你真正深信不疑的话,就会终日地行持这个三身,说半天那也只是口头上。

  三身就是体相用的关系,也就是六祖在前面讲的,真心不用的时候,就是法身,也就是本体;用的时候就是智慧,就是报身和化身。六祖把这个事情已经全部都解释清楚了。

  我们再说四智,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实际上也是体、相、用的一个延伸。我们先简单地说说四智是怎么转化来的?佛法里有一个宗派叫唯识宗,专门讲解转识成智。识分为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前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叫做第六识,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意识;第七识在唯识宗里边叫末那识;第八识叫作含藏识,也叫做阿赖耶识,从无量劫无量世以来,所有的业力、种子,包括每一生的所作所为、语言等等,都储存在八识田里。

  我们的法身和佛的法身一样,本来都是清净的,但由于无明,也就是不明白诸法实相,法身和这个无明就缠在了一块儿,也就是种子、习气、烦恼和佛性掺杂在一块儿,比喻成“在矿之金”。佛性和烦恼习气掺杂在一块儿的时候,我们就迷惑了,这一迷惑就成了含藏识,也就是本来清净的这么一个无边无际的佛性,被污染了。它要是清净之后,就是大圆镜智,也就是透彻了解诸法实相的这种智慧。

  第八识里含藏着无量劫、无量世所有的业力、种子,哪个种子最严重、最厉害,它就会最先蹦出来。比如我们打坐的时候就有这种现象,平时想不到的事儿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这叫什么?叫种子,习气种子。业力是比较近的、比较重的,如果不清除不转化的话,它就会形成下一世的因果。比方说我对某一件重要的事耿耿于怀,我就放不下,脑海当中就会寄存到里边,甚至到临终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出来了,这个就是重大的业力种子。

  种子在八识田里出来之后,第七识就会首先识别,因为无明的缘故,即不了解诸法实相的缘故,就认为这些种子是实有的,就产生了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第六识再加以分别,就产生了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烦恼都是从执著生起来的。

  因为不知道六根所呈现的景象都是幻化的,不知道大圆镜智才是真身,法身才是真身,反而迷惑地认为色身是我,不知道这个色身是幻化身。要明白了,就能转化了,转化成智慧。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破无明,也就是破我执和法执。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都在执著,因为什么?就是不了解里边的原委、作用和关系。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智能上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坛经》

超然法师讲坛经    

德光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门禅师讲坛经    

慧普法师讲坛经    

净慧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妙华法师讲坛经    

清净法师讲坛经    

清远法师讲坛经    

圣严法师讲坛经    

惟因法师讲坛经    

星云法师讲坛经    

宣化上人讲坛经    

演培法师讲坛经    

怡僧法师讲坛经    

月悟法师讲坛经    

月溪法师讲坛经    

忠明法师讲坛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