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上师:智隍守体,六祖令用--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智能上师所有开示



 智能上师:智隍守体,六祖令用


 下载DOC文档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禅者智隍是五祖大师弘忍的弟子,和六祖应该是师兄弟。他认为自己已经获得正定了,于是就找了一个小庙,跟闭关一样,每天就是禅修打坐。“积二十年”,这不是说一座能坐二十年,是说二十年不间断。这是非常大的功夫、禅定力。

  这时六祖的弟子玄策,就是前面讲的和永嘉禅师认识的那个弟子,他游方行脚来到了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听说这里有一个高僧,静坐了二十多年,而且禅定力非常强,就想去拜访。

  玄策来到小庙,见智隍禅师正在打坐入定,就问:“汝在此作什么?”你在这做什么呢?玄策知道他在打坐呢,故意问是想看看他的道力怎么样。

  “隍曰:入定。”我在入定呢,你别打扰我,我要入定。

  玄策就开始问了:“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你在这儿入定,是有心入定,还是无心入定?这就给他摆出两个道来了。玄策的理念一直是六祖大师的理念,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解脱,所以他才这样问。“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心都没有的话,砖头瓦块草木跟你是一样的,它们也没有心,它们等于也在入定。他接下来又说:“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就是说你要是有心入,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心的,也应该是得定的。

  玄策非常厉害,给他出了道两难的题,你是有心入还是无心入。要是无心吧,你就是石头瓦块;有心入呢,一切凡夫众生也能入定。

  这时智隍就回答了:“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说我入定的时候不见有心和无心。他回答的也挺好。

  “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这是他俩在一层一层地探讨甚深的法义。智隍说我正入定的时候没有有心和无心,他这句话落在哪里了?落在正入定上了。玄策说真正的定哪有出,哪有入啊。“若有出入,即非大定。”玄策抓住他的话把了——你入定没有有心和无心,按你的说法就有出定和入定的说法。

  智隍禅师让他这一问,没法回答了,被问住了,“隍无对。”呆了一会儿,他就明白一点东西了——这人能把我问住,说明他来头不小。智隍禅师他也是大根器人,马上就问玄策:“师嗣谁耶?”你这么厉害,你的师父是谁呀?玄策说我的师父是曹溪的六祖惠能大师。通过一番对话之后,智隍禅师知道玄策比他水平要高明,他就低下头来。别看他一坐二十年,他能低下头来,他的因缘就殊胜了。因为什么?他想真实地往前走!

  这时智隍就问:“六祖以何为禅定?”六祖大师他是以什么为禅定呢?玄策就开始给智隍讲,他是怎么讲的?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这段把六祖大师的总体思想都说清楚了。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体和用是一样的,这一段讲的是定。我们前面在《定慧品》也讲过,真心不用的时候是定,也就是我们的佛性啊,我们每天都要安住它。你眼睛看,听我说法,我在讲法,这个就叫用,用的时候叫慧。这些叫什么呢?叫体用。这就是玄策讲的六祖的禅法——“体用如如”。

  “五阴本空”,五阴指的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本空,这个需要我们在五蕴当中了达它的真实相貌之后,做到任何时候都能无所住,不是不要五蕴,是不住它就行了。

  “六尘非有”,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祖的禅法,不是不要六尘,也不是不要六根,六根对六尘,尽管用尽管做,也就是随便出随便入,做到不留痕迹就行,所以说“不出不入”。还有“不定不乱”,也不定也不乱,也不非得要禅定。六祖的禅法实际上就是任运自然的、自在的一种禅法。

  “禅性无住”,六祖的禅法就是无所住。“离住禅寂”,这个对治什么呢?对治智隍对禅法的理解,不要住在禅的空寂上。我们可能认为打坐没有妄想,清清静静,这叫禅。不用的时候肯定要了无一物可得,但用的时候是尽管做一切事,而做事的时候没有做事想,这个是六祖的禅法,不要执著在禅定和寂静上。

  “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就是心时刻像虚空一样,起心动念的时候,像在虚空中生闪电,正如“还如太空生闪电”,尽管起心动念,尽管看、听、做,但是要回归于虚空。虚空当中升起万法,又回归于本体,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是什么意思呢?虽然是这个样子,但是还没有虚空的概念,这就把六祖的禅法全都讲出来了。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智隍本身是个大修行者,他一坐二十年不动,这种禅修的力量很殊胜,他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执著在禅定上,而不知道所有的用都是佛性的显现,严格讲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差别也在于此。小乘佛法就贪着禅定的寂静想获得这种解脱,而不知用的时候也正是体的显现,用的时候也是定,菩萨就知道用即是体,“体用如如”嘛。

  智隍听玄策这么一讲,哎呀!你真是好啊!六祖大师讲的这个禅法太殊胜了。这就把他救活了,不是死禅了,而是不出不入的禅定了。他马上就不闭关了,“径来谒师”,赶紧找六祖大师去了。

  智隍见到六祖,就把玄策跟他见面说法的这个因缘讲了一下,六祖大师就说:“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心应该像虚空那样,但是不要执著在虚空里边就可以了。“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就是说别有我是圣啊、别人是凡啊这种概念,大家都是一样的。

  这时候六祖把智隍讲的法重新又简单地概括了一下,这个实际上和刚才开示的一样,“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这个更透彻了义。

  “凡圣情忘”,就像《金刚经》里边讲的佛度了多少人,得了什么佛眼呐、法眼呐、肉眼呐,佛没有得什么眼,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得到了这种果位,也没觉得自己有这个果位;得到这种神通了,也没觉得有这个神通;得到了这种功德,也没觉得有这个功德。也就像《金刚经》里边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去除了这些微细的法相,就能得到究竟的自在和解脱了。

  “能所俱泯”,什么叫“能”啊?就是有我。“所”呢?对境。有能有所,就是有对境了;没有能所,就是我也不存在,法也不存在。这样的话就是进入绝对统一的一个状态,我们称这为什么呢?叫禅境,也叫做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三昧,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都是“能所俱泯”。

  “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时时刻刻能做到这一点,没有定的出入,从禅宗讲就是说已经达到重关和牢关的解脱境界了。

  智隍听到之后一下子也就彻悟了。你说在古代吧,大智者们这么一讲一听,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包括永嘉禅师、怀让禅师、行思禅师、智隍禅师,这在于什么呢?是他们都有非常雄厚的底子,只是在修行的路上没有回归到原本的这个状态,通过六祖大师这么一点拨,马上就把所有的枝枝叉叉全都砍掉,融入“圆觉”的这种状态了。

  “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这二十年也没白学,包括他在五祖那里的修学,但还是在六祖大师这里得到了彻悟。

  六祖给他开示完之后,他已经得道了,彻证本来了,河北有人听到空中这个声音了:“隍禅师今日得道。”他后来就来到了河北这个地方弘扬正法。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智能上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坛经     

智能上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