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上师:开示志诚,禅非坐卧 |
|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之后,这个法就往南走,到了现在广州的六祖寺。六祖南宗这一派称为顿法,神秀大师北宗这一派叫渐法。这一品主要讲什么呢?主要就是讲顿法和渐法的差别,还有顿渐两宗之间的因缘。 六祖和神秀大师他们弘法都很有力量,南宗和北宗通过弘扬一段时间之后,门人都很多了。包括我们现在的各个宗派兴起来之后,因缘和法缘都会殊胜起来。但是当时好多修行者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南顿北渐的这个说法,有人就去问六祖。六祖他是怎么解释南顿北渐这个现象的呢?六祖说,法本一宗,我传的顿法和北宗传的渐法实际上都是一个法,都是佛的正法眼藏,只是见解上有快有慢,有彻底不彻底之分,不是哪个好哪个坏。这里实际上就是说有了义的见解,也有不了义的见解。 我们将来有机缘讲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里讲的就是各种差别的见解:有了义的见解,有不了义的见解;有大乘的见解,有小乘的见解,还有佛乘的见解。 见解都是一时的,比如说我们小乘,小乘讲的是三法印,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它只是不了义不彻底的。为什么呢?六祖是这么讲的,法本来都是空寂的,因为人有利钝,对于问题有人看得深,有人看得浅,所以这就分出了南顿北渐。 对待顿法和渐法,我们后人有的是这么看待的——顿悟靠什么呀?靠渐修。逐渐逐渐地修,会产生顿悟,如果没有渐修的基础,直接顿悟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直接顿悟之后,还要有一个渐修的过程。 顿悟顿修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的。除非他是十地菩萨的化现,一下子悟透了之后,事情也就透过去了,包括六祖大师也是顿悟渐修。 六祖之所以能顿悟,是由于他力量、善根非常深厚,但他顿悟之后,还要在猎人队里边磨练十五年,这就是一个保任渐修的过程,到后来三关齐破,他才成顿悟顿修了。 我们现在还没达到认识这个道体的时候,树立正见呀,积攒资粮呀,或者是消除障碍呀,这在干什么呢?这都是属于渐修的范畴。我们为什么不能顿悟呢?就是因为基础善根都还不够!所以还要学习,增加各种底蕴。顿悟离不开渐修,渐修会产生顿悟,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后人对顿悟渐修应该这么理解。 所以六祖说法本一宗,我们和北宗的法都是五祖传下的禅法,就是南宗一步到位,北宗还有一个台阶,但最后目的都是一样的,不要有哪个高哪个低的想法。 当时北宗为什么看不起南宗呢?主要是六祖的这个身份比较卑微,他是一个砍柴的,又没有上过学,没有什么基础,经文也不会念,那些自认为有成就的有修行的对六祖有一些排斥,说他怎么能够领导一个宗派呢。 但是神秀大师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高僧,当时武则天封他为国师,在后来禅宗史上也是非常著名的禅宗巨匠。他对弟子们说,虽然我的师弟惠能没有文化,但是他根器太好,而且得到了“无师之智”,通达了诸法的实相,我不如他。佛法跟文化是没有关系的。当时六祖也讲“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神秀大师说的虽然也是实际情况,但从他的言语中,也能看出他具有特别高尚的品德。 神秀大师知道真正的禅法还是在惠能大师那里,所以他就派自己的徒弟志诚去向六祖学习。可神秀大师没想到,志诚这一走,就不回来了,最后成了六祖的侍者。志诚为什么没回来?下面我们就看这一段的因缘。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神秀大师跟志诚说,你特别聪明有智慧,到六祖那里去听听他讲什么,你把他讲的法要记下来,然后回来跟我们说一下,这样我们的修行也就能有所提高了。志诚按照神秀大师的要求,来到了六祖讲法的地方。他到之后什么也不说,就坐在那儿听。 这时候六祖知道他的来处,但还是故意地说,我们这里有盗法的,有偷听佛法的。 六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就是为下一个法缘打下基础。接着就问志诚,你本来是北宗的,上南宗干什么来了?志诚说,我师父对惠能大师您十分崇拜,仰慕南宗的顿法,让我上这儿学习来了,不是盗法来了。 六祖他本来没有这些南顿北渐的概念,在他的心中,都是一家人,学和不学也都是一样的,没有盗法之说。他这样说,只是为了刺激志诚,从而引出他们之间对法的交流,再通过交流,使志诚慢慢地顿悟南宗的教法,因为北宗的见解还是不太透彻、不太圆融、不太解脱。换句话说,通过他们师徒之间对法的交流,志诚也开悟证果了。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交流的。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六祖首先问志诚,你的师父是怎么教你修行?怎么教你坐禅的?志诚回答说,我师父叫我们:“住心观静,常坐不卧。”什么叫“住心观静”呢?就是把这个心先停下来,时刻关注这个心。 包括现在的禅法,也都是这样,就是看心观心,住心观静,打坐观心。“长坐不卧”是什么呢?就是时时刻刻保持禅坐的这种状态,而且不躺下,不倒单。这就是北宗的神秀大师当时提倡的禅法。 六祖针对北宗修禅的宗旨说了:“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就是说你观察这个静不是真正的禅,是有偏差的。这个病也不是多大的病,我们每天也都观静,但它是不了义的。 “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就是说你每天长坐不卧、不睡觉,我们讲的不倒单,现在禅堂里边也有这样的,24小时不躺下不睡眠,这种禅法好不好呢?严格讲没有一定道力是做不到的啊!令人赞叹啊! 但是六祖从大解脱的层面上讲,说这个还不究竟,打坐你连觉都不睡,也不能获得解脱呀!六祖的偈颂就是在说这个问题。 “生来坐不卧”就是说我们生下来光打坐不躺下,指的就是这个现象。 “死去卧不坐”那去世的时候你想坐也坐不了。也就是说,活着的时候你能打坐,死了想打坐也坐不了了。你的生死自己能掌控吗?他这两句话也就是说光靠这种形式还是解脱不了。 “一具臭骨头”就是说我们的色身是一具臭皮囊。 “何为立功课”你把这个臭皮囊非要弄得怎么样怎么样,有点儿太不自在,太累了。 这四句话六祖究竟在讲什么呢?禅非坐卧!就是说我们这种解脱状态吧,和坐卧是没有关系的,也可以坐,也可以卧,不是不坐不卧,关键在于你的真心是不是能够了达,是不是在觉醒的状态。 如果心是觉醒的状态,你躺着和坐着是一样的。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不要注重外在的形式,一定要时时刻刻了达内心是不是觉醒,明了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佛性的显现。 但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有这些形式,没有这些形式,就没有达到这些内在的基础。所以我觉得,解脱的人躺下是解脱,坐着更是解脱。六祖大师也不是不躺下,他也要休息;他也不是不打坐,他打坐可能更殊胜。但是六祖强调什么呢?修行不要注重在这个形式上,要注重在实质上。也就是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解脱。这就是六祖的理念。 这个志诚也是非常灵光的人,他听六祖讲了这几句话,明白了主要还是以心性解脱为主,不在于形式。所以他就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学了九年,我也没有学透彻,没有真正了悟诸法的实相,今天通过师父您这么一讲,我就明白了,明白了契合本心才能解脱。志诚从此以后对六祖彻底折服了,这就引出了下一步更深的修行。 《六祖坛经心要直解》顿渐品1 开示志诚,禅非坐卧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