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上师:宣说传承,留开眼法--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智能上师所有开示



 智能上师:宣说传承,留开眼法


 下载DOC文档  



  《付嘱品》主要记录的是六祖在娑婆世界最后的因缘。他在七月一日说,我不久要离世,弟子们有什么疑问尽管问。他真正圆寂的时间是八月三日,相距也就是一个月零两天。在七月八日这一天,六祖又开始讲法了。我们先看经文: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七月八号这天,六祖把弟子们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我要回新州了,你们快去给我准备一条船。弟子们猜到六祖是要去新州圆寂,一听就都急了,要挽留六祖。六祖就说,诸佛也要示现涅槃,何况我们这些还没有达到佛陀境界的修行者,“有来有去,理亦常然。”

  大家知道挽留不住了,于是就问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大家可以当成典故。

  一个问题是:“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六祖说了八个字:“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就是真正通达道法的人,自然就是我的传人;不通达的,虽然是我的弟子,也不是我真正的传人。

  又有弟子问:“您以后会有什么难吗?”六祖说,我圆寂五、六年后,有一个人要取我的首级,并说了四句预言:“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头上养亲”,是说为什么有人要取他的首级。有这么一个故事:在韩国有一个出家人叫金大悲,他特别孝顺母亲,也特别崇拜六祖大师。但他产生了一个古怪的念头,就是想把六祖大师的头请到家里来,像供养自己的母亲一样供养,这就是“头上养亲”。

  第二句“口里须餐”,六祖的肉身放到了塔里,金大悲想取六祖的头,但他自己做不到,于是就去找一个叫张净满的强盗,并给了张净满很多钱。张净满为了糊口,就答应帮他来偷六祖的头,这就是“口里须餐”。

  第三句“遇满之难”,就是差点遇到被张净满割掉首级这一难。

  第四句“杨柳为官”, 张净满偷六祖首级的时候,边上有很多看守,他来了之后就被抓住了。当时审问张净满的是两个官,一个姓杨一个姓柳的,这就是“杨柳为官”。

  六祖又说:“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东方来指的是哪里呢?指的是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还有金刚萨埵佛的东方现喜佛刹土。六祖预言说,我走七十年后,会出现两个菩萨,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他们来弘扬禅宗,来住持正法眼藏。这两个菩萨是谁呢?出家的是怀让禅师最著名的弟子马祖道一,在家的就是在家居士们的典范——庞蕴庞居士。

  庞居士一家四口:庞居士、庞婆、女儿、儿子,他们这四口人全都获得了解脱。关于他们圆寂时是怎么示现的,有一段小故事:

  庞居士要圆寂的时候,让他媳妇庞婆去叫在地里干活的女儿,说,我要走了。女儿知道之后就说,嗨!那我先走吧,她在地里面一坐就走了。庞婆回来说女儿早走了,庞居士也就坐化了。庞婆一看,在屋里一盘腿,也走了。在外地的儿子回来之后,把父母、妹妹的尸体火化完之后,在旁边一坐,也就走了。这说明他们一家四口全部都是得道的修行者。

  庞居士一家还给我们留下了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难难难、易易易、不难也不易”偈颂,什么意思呢?就是修道刚开始很难。因为要把这些私心杂念和对世间的执著归拢起来,然后能够看破,能够放下,这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和一个修证的过程,确实很难。所以庞居士想到修道的难,就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比喻修道难的程度像拿麻油往树上摊一样,一摊就流下来,根本摊不上去,更何况要摊十担。

  庞婆做的跟庞居士的不一样,她说修道很容易,一点儿也不难。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艰苦卓绝的修证之后,修行慢慢就变得简单了,所以她说:“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就是说修行解脱之后,修行像把脚从床上放到地下一样,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因为庞婆到这个程度,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已经能达到解脱了,做什么都是修行了,就像六祖讲的“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庞居士的女儿做的是:“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祖师”指的是我们的本师。意思是修道没有难和易,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来的显现。他女儿已经修证到看什么都是佛法了,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众又问六祖,禅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传下来的?六祖说,佛陀在无量世之前就有,“不可计也。”只要有佛出世都要传承这个禅法,我们现在实际上是从七佛之一的释迦牟尼佛算起,最先传给迦叶尊者,然后代代相传,传到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代,最后传到我惠能,算是第三十三祖,这就是禅宗的传承。

  六祖之后没再设立祖师位,后来形成了禅宗五派,其中南岳怀让禅师门下弟子创建了临济宗和沩仰宗,青原行思禅师门下弟子创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虚云和尚承嗣禅宗五派,是我们当代禅宗的高僧大德,在虚云和尚之前,禅宗也出过很多的大禅师,包括赵州禅师、大慧宗杲禅师、邓隐峰禅师等,他们也有论著,如《碧岩录》、《五灯会元》《证道歌》等。

  在禅宗《六祖坛经》可以说是排第一位,和达摩祖师的《达摩二入四行观》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些我们在这里就不介绍了。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到了八月初三号,六祖对弟子们说,你们都坐好,我马上就要走了,今天举行一个告别仪式。

  这个时候,法海最后又问了一遍六祖,师父啊,你给我们留下什么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六祖说,你们要仔细听,不要打妄想。“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按大家习惯应该说:“若识佛性,即能成佛”,那六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六祖这是要告诉我们,所有众生都具有佛性,要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我们自然也就是佛了。我们现在是众生,如果了解了自己的佛性,就和佛是没有两样了。反过来,佛要是迷于自性的话,也叫众生。众生和佛的差别在哪儿呢?就在于迷和觉的差别。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这是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这个真心就是佛。起心动念是不是佛性的妙用啊?这个听法、讲法的是我真心的显现吗?那我的佛性跟佛的怎么不一样呢?要是这么一怀疑,就不会保任,就不知道怎么修了。六祖反复地讲,就是怕我们怀疑。

  我们要是不怀疑——哎呀,这个弄半天就是我的佛性啊!这时候,就知道都是佛性光芒的显现,干什么都知道它是妙用了。念念都能清楚了达的话,就能成就,就能解脱。真正有善根的人,理解之后念念都这么做,这就跟六祖一样了。禅法就这么修!

  现在是一个业障多、福薄慧浅的时代,我们不敢相信、不敢承认自己是佛,这就需要还得有个台阶。包括观修,观想佛在头顶,最后慢慢佛融入自身,自身再成为佛,有这么个次第。其实我们本来和佛无二无别。所以,六祖叮嘱:“更莫狐疑”,就是不要再瞎猜想了,赶紧地相信它,信受它,运用它,就解决问题了。哈哈……我们现在有人好像还在怀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大家都知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

  《六祖坛经心要直解》付瞩品3 宣说传承,留开眼法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智能上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坛经     

智能上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