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显法师:顺教无违 |
|
同修请问:《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他问这段话是不是告诉我们,应当要先孝顺父母才算是持戒? 答:你依文解义的解释方式是错误的。《梵网经》是鸠摩罗什大师口诵出来的,原来的菩萨律藏没有因缘到中国来,是鸠摩罗什大师发慈悲心,把菩萨戒的戒相默背出来,大家今天才有因缘听到《梵网菩萨戒》。《梵网菩萨戒》是一乘了义的经典,所说的都是众生心性本具的戒相、本具的律仪,不从心外而得。是释迦牟尼佛善巧方便,用众生最能体会的感觉,就是你跟你父母之间亲密的感受来形容,教导大家,作为佛弟子应怎样持戒,怎样随顺佛陀的教诲。所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就是要我们用孝顺父母随顺无违的这种心,来随顺师僧三宝,随顺自己的和尚,随顺佛门清净的律仪,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样「孝」才称之为戒,这是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的人情见非常深重,一看到孝顺两个字,马上就给它标个逗点,强调要孝顺,当然,不管有没有受戒,或是有没有学佛,孝顺都是应该的、是正常的。但不是说在经典看到孝顺父母,或是孝顺这两个字,就马上把它导到世间法去,那你的观念是错误的。要清楚这一部经是菩萨戒,「菩萨」是觉有情,一般人是因为父母及自己的业力,发生YIN欲心,所以来这世界受生。这世间受生不出胎、卵、湿、化。菩萨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是随顺如来的教法而成就菩萨的,不是欲爱所生。所以把菩萨戒解成世间的欲爱,那是罪过无边,刚才断句的方式,是依贤首国师的批注《梵网经菩萨戒疏》,是祖师断的句读,他是华严宗真正有大成就的国师。像现在道场和尚上殿,那仪式就是从贤首国师开始有的,他的智慧非常高,无人能及。所以讲经、看经典都要有凭有据,所以应当是一整句「孝顺至道之法」,这个「孝」才称之为戒,不然不能算是菩萨戒,也不能防非止恶。后面讲的「亦名制止」,制止就是能够防非止恶,是戒律可以防非止恶。大家要用孝顺之心,来随顺佛教,对于贤首国师讲的法顺教无违,要随顺佛陀的教诲,无有丝毫违背,就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师僧三宝,所以叫「孝顺至道之法」。 不是说受了菩萨戒,要先孝顺父母才叫做受戒。要知道怎么样才算是得菩萨戒,《菩萨戒经》讲:「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这「法师」不是讲经台上的那位法师,这法师是指释迦牟尼佛,「戒」是佛说的,你要能解,心能够离相,那才叫做真正受戒,不然,用你的世间意、世间心,来看大乘菩萨戒,还解成世间法,这就不能受戒。所以要晓得「菩萨」不是世间欲爱所生,不是讲一般人心里面所想象的,别以为孝顺你们的父母就得菩萨戒,以为这样就是菩萨戒的基础,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你认为佛法里讲的就是要孝顺父母,那是你的情见太重了,所以看到什么,都会想到世间法,佛法也因此才会衰败、灭亡。是谁灭的?都是四众弟子的问题。如来以一乘实相印而说法,因此所有的法要以「一实相」来印可。要看你所解的法、所解的这些观念、知见,能不能跟一实相相应?如果不相应,那只是世间的情见,应该要马上舍弃掉。如果说要孝顺父母才算是得戒、才算是持戒,那父母双亡的人能不能受戒?所以要清楚,大乘佛法不是建立在世间生灭法之上。大乘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属世间有相、不属世间生灭法。大乘基础是在于心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作佛。《梵网经》讲:「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一切有心者」就是指六道十法界一切众生,不是只有人道!菩萨戒它是通十法界,所以解经要全面性了解,不能只看文字就依文解义,说学《弟子规》、《三字经》就是持菩萨戒,甚至说这些世间法就是菩萨戒的基础!要是祖师在世就会修理这些人,像禅宗祖师:德山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学人一个的问题都还没问完,他就让你吃棒子了,因为你的问题就是你心在动,所以打妄想,心动与道就不相应,何况是世间的知见或是情见。这一定要清楚,不能看到经典讲到要「孝顺父母」这四个字,就马上把它导入世间法去,认为菩萨心地戒是建立在世间的孝道上,那是不对的。 「菩萨心地戒」是建立在心地上,这几个字已经非常的清楚,「心地」是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只是这清净心被无明烦恼覆盖住,所以妄有我相、人相,显现有家亲眷属、有父母、朋友、同事,这些都是无明幻现。大家今天学佛了,就要把心里面的这念执着放下,转成一心念佛,那么真如本性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梵网经》说是菩萨心地戒,就是这个道理。菩萨的行为是依佛性而起的,不是依世间心而起的,它是觉悟心不是迷惑心,是不具四相的,有四相都是迷惑颠倒,没有觉悟。 想要学菩萨戒、持菩萨戒,对于心性要能够明白,对心性不明了,就没办法受持大乘佛法。即使你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或是六重二十八轻戒都持得很好,那也都是有相的,没有见性是没有办法真正成就的。所以心性之法非常重要,你一旦了解了,学佛就不会走错路。就像天台宗所讲的无师智,「无师智」就是没有老师你也能够修行,这智慧不是老师教给你的,而是你自性本具,也就是佛门常讲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有这个智慧,那无论你修什么行、学什么法门,你都能够得大自在、得大解脱,绝对不会迷在事相上,不会随顺你的世情、随顺你世间的欲望。无论是禅宗、是净宗,历代祖师统统都是这样教学人。净土宗的祖师讲:「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是告诉我们:所有的法门以明白心性最为重要。所有的行门能使你心清净最为重要,而明心之要则无如念佛,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所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净宗祖师教大家的,祖师都是大善知识。希望每位同修要能够知道,不要依文解义,更不要以世间心解佛经,否则三世佛冤。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