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经之路 —圆满布施之道
大寂法师著
引言 一、布施入门愿 (一)重视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初发心 (二)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 (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 (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 二、布施圆满愿 (一)认识大悲菩萨的修行意义 (二)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发心是什么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 (四)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 (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 (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 (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
引言
布施,是成佛必经之路。在六度波罗蜜中,乃至于整体佛法中,最能直接利益众生的,就是布施波罗蜜。笔者以弥陀四十八愿中的四十三愿—‘生尊贵家愿’及二十四愿—‘供具如意愿’来发挥学习布施入门至获得布施圆满的内证境界。目的在表达弥陀的度生行愿,本来就是以布施波罗蜜为前导,依此而引进菩萨修行次第的修学,开发大乘净土成佛之道的因行资粮。
因菩萨宿世学习布施法门的完成,才有诸佛果地随菩萨听闻佛名而生尊贵之家及因众生称念弥陀而往生净土,获得往返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供具如意的布施果报圆满显相。故而用‘布施入门的意义’及‘布施圆满的整体意义’来开显前述二愿的修行内涵。
一般人对布施波罗蜜的认识,是非常浮面的。尤其对行持布施的深入过程,没有细心研究过。所以有必要循序渐进的来加以分辨布施波罗蜜的整体修学意义。
当知诸佛愿行的基础,绝对离不开六度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更是进入开发成佛悲愿,庄严净土世界,创造净土佛国的重要修行根本。
笔者有鉴于此,故尽心诚意地在‘净土探究’的续篇—菩萨修行次第,由浅入深的发挥‘六度波罗蜜’的修证重点,首先用布施波罗蜜来引证净土成佛之道的入门,祈能对阐扬弥陀的因地行愿有所助益,让初学者清楚的认识,修学净土,绝对不可忽视‘净土成佛之路的整体面’。
因有南部莲友集资欲印‘净土探究’续集—菩萨修行次第(或称六度波罗蜜,大乘净土成佛之道中篇),但因尚未完成,又有北部莲友见布施整体内容,平易近人,具有启发性,又不失佛法深义,实有助于广大的佛教徒认识、学习布施法门的修证意义。故经南部莲友同意,并由中、北部莲友一齐募款倡印六度波罗蜜的一部分: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释大寂志于北县静居 佛历二五三七年(西元一九九三年)中华民国八十二年三月一日
一、布施入门愿
由‘闻佛名生尊贵家’引进成佛之道的初门—布施波罗蜜的学习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他方世界已经发出菩萨心、修菩萨行的众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寿终之后,而不能投生尊贵家的话,(按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译为‘生豪贵家’),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一个听闻佛名,一心持念的众生,所生之处,必得尊贵之位,这是无可置疑的事。
如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中说:‘若有众生得闻诸佛名者,欢喜信乐,持讽诵念,命终之后,投生之处,当得世间最尊之位,为天龙鬼押所敬仰。’
但是从古至今,凡夫众生真正因听闻佛号,忆持佛号,而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者,并不多见。甚至大部份的人间众生都没有听闻过诸佛圣号,这是什么因素呢?
按法华经卷一所记:‘凡夫众生因:我慢自矜高,咨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
在这个世界上,闻忆佛名的众生都不可多得,何况是在听闻佛名时,就能获得来世的尊贵果报呢?
这便说明了本愿所述的一个在听到佛名间,就能获得来世尊贵、豪贵、富贵果报的众生,更可以肯定,他已经不是泛泛的凡夫众生。诚如本愿所说,必定是宿世久发菩萨心,久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生。
而为何本愿说这位菩萨行者,在听闻佛名时,不求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而愿获得来世尊贵的果报呢?是否在鼓励念佛者听闻佛名时,不必持名念佛,学这位菩萨行者发愿来世投生富贵之家呢?
当知这是站在大菩萨行者行菩萨道的立场而言。也就是说明了这位菩萨必然经过往生净土,供养诸佛,往返十方世界,广修福慧,普渡众生的过程,才能在听闻佛名时,受到佛力加被,依闻名功德所感,投生尊贵家中,运用其富贵资粮,行菩萨道。
由此而更加证明本愿所说这位听闻佛名,来世转生尊贵家的菩萨行者,一定是‘宿福牵引’,才能有此福德显报。
而凡夫众生,从初发心学佛时,要如何修菩萨行,才能达到本愿所说—由听闻佛名间,就能依闻名功德,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不断菩萨行业果报呢?
依般若经论说,凡夫修菩萨行,首先必须由布施波罗蜜下手入门。而且从本愿所说这位发菩萨心的听闻佛名者,获得尊贵果报的观点来看,已经是步入成佛之道的初门—布施度的修学领域,并且深入布施波罗蜜的行持,所以本愿可说是弥陀成佛行愿中的入门重心基础。本愿将依此成佛初门—布施度的立场,分成几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重视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初发心
二、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
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
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
(一)重视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初发心
1.什么是布施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音,中译为‘到彼岸’之义。‘彼岸’则是指成佛之岸。依此释义,当知布施波罗蜜的原意,便是指一个菩萨行者必须依与成佛之理相应的布施法来修学布施之行,才能渡布施河到彼岸,与究竟佛道的彼岸相应,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成就。而要如何行布施,才能到达成佛的彼岸,完成布施波罗蜜的修学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入、深广的问题(待后说明)
2.重视本愿的修行问题
所以一个初发心求佛道的凡夫众生,如何掌握今生稀有的学法因缘,认识、分辨、抉择与成佛之法相应的初步入门基础—布施波罗蜜,关系著你从今生开始,是否能真正地正确走向与诸佛成佛行愿相应的基本修行法,而逐渐与本愿菩萨修行者的学法程度相应—在听闻佛名间,便能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的果报。这对行菩萨道来说,是一个非常需要了解、反省、学习的问题。
一个菩萨修行者,若不能生生世世把握尊贵的人天果报,就不能适时地应机度众;不能适时应机度众,便会错过宿缘现前的应化因缘,延缓成佛的时间。
再以现在末法众生的根器来说,虽然佛弟子广行布施之法,但多与布施波罗蜜不相应;与布施波罗蜜不相应,就是与佛道不相应;与佛道不相应,即代表我们‘学佛’还没有入门。原因使出在一般学佛者对佛道的修证次第与内容不认识,对入门的基础—布施波罗蜜的修学心态,没有用心去学习过。因为对修法的次第与内容认识不深,便对自己现在学佛的程度停留在什么阶段不了解;对自己现在学佛的程度不了解,就是对自己的‘根器’不清楚。由此种种原因,而误认自己是大根器,其实是世智辩聪、好高骛远、崇尚空谈。依般若经论说,离佛道远矣!
3.如何选择今生学佛的方同与‘初发心’?
所以我们如果今生欲痛下决心往佛道前进,便应首先来反省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发心,究竟停留在什么样的修学阶段。
(1)为得人天果报?
(2)为作一个入世菩萨学者?
(3)为作一个出世菩萨行者—入佛知见?
(4)为了脱生死?
(5)为往生净土—求佛知见?
4.确立自己修行证果或成佛的时间
了解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发心,再来明白因‘我们自己选择的现在学佛方向与发心而需要的修行证果或成佛的时间有多长’。
(1)为得人天果报,生生世世轮回六道,与解脱及成佛毫不相应,遥遥无期。
(2)为作一个入世菩萨学者,广修福德,世智辩聪,偶行禅慧,成佛时间—不可思议的无量阿僧祇劫。
(3)为作一个出世菩萨行者,依六度法,相摄齐修,入佛知见,与佛道相应,成佛有期。
(4)为了脱生死—有多生解脱、有经劫解脱或无量劫了生脱死之别。但无论得证四果中的任何果位,只要不入无余涅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必与佛道相应,成佛有期。
(5)为往生净土,求佛知见。只要能‘一世超生’,便是踏上最稳当的成佛之路,成佛有期。
5.修菩萨行有两条路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往生净土—欲入佛知见,或者是做一个出世菩萨行者—求佛知见,便应从现在开始认识—应当如何学佛修行才能入佛知见,而与入佛知见的第一步修行法—布施波罗蜜相应。
前述说修菩萨行有两条路,一是入世菩萨行,一是出世菩萨行。什么是入世菩萨行?什么是出世菩萨行?这是站在修行者的‘发心’上来做分野。
依大智度论说,与佛道相应的修行心态,就叫做‘出世菩萨行’;与佛道不相应的修行心态,纵然发出学做菩萨的发心,但是所作所为,落人‘入世尘欲心’的业行范围,受三界善果,轮回不息,远离佛道,就称为‘入世菩萨行者’。行,便是指心行、业行而言。以下就依布施度的观点,来说明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
(二)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
1.世间人发心布施的次第
布施通一切世间众生所行。一般人布施的发心,一定先从饮食下手,进而布施衣服、卧具、房舍……等,由少至多,从轻至重,量力而为的惠施。这样的行施,这颗布施心才能够持久(智度论卷三十),才不会起大苦恼。能够这样一点一滴的‘常施’,对世间人而言,已相当不易。布施虽不是一般的‘投资’交易行为,但却是绝对不会赔钱,又是最为稳当的‘投资’。你布施的‘发心’有多少,未来必会随著我们的‘发心’而获得同等、甚至舍一得万倍的回报。最起码能改善来世的生活品质,投生到富贵家中。然而‘来世’是谁都看不到的事。难道布施全都为来世做准备吗?当然不是。因布施获得现世报的例子,环顾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去观察罢了!
2.如何学布施才能获得现世报?
任何人学习不需要本钱的布施,便能获得现世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相信吗?
首先必须对‘现世报’的定义加以说明,再来肯定布施绝对能获得现世报的道理,你便会无话可说!
所谓现世报的获得,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深可浅;不是一定要在布施后获得大富大贵的事实,才叫做现世报。相对的,也不是一定要用财物布施,才叫做布施。布施的‘发心’越重及所施舍出去的财物越多,所获得的布施果报,当然越深远,能够延伸到遥远的未来去。相对的,你布施的‘发心’,能够让周遭的人们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自然与你引起‘共鸣’的人们会用同等的‘发心’来回应你,这就是因布施获得现世报的一种。
(1)面施的现世报
举例来说,如果你平常脾气不好,不得人缘,何不从现在开始,学著经常用发自内心的真诚,面带微笑,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们,你的‘人缘’一定会就此一天比一天好转,这便是因‘面施’而得到人们同样以‘微笑’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回敬你,立即获得现世报的一种。来世更可得到端正的五官,相貌圆满。这种不需要本钱的布施,只要你心念一转,面露微笑,垂手可得。现实的因果报应,就等著我们去印证。自称是佛弟子的我们,难道就如此吝施吗?
(2)眼施的现世报
俗话说:‘忠奸善恶辨在目。’你是否真的对人好,明眼人从你的眼神及神情可以一览无遗(除受过特别训练及心机深重者之外)。你经常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对人恶眼相向,凡事见识短浅,势利眼,见不得别人比你好;用此皮毛之见,处处以眼红之心,嫉妒别人,挖苦别人,目光如豆;认识你的人,会对你有什么看法及反应呢?相对的,用慈祥的眼神表达内心对朋友真诚的交往,用温和的眼神去关怀、帮助一切人们,又会获得什么样立即回应的现世报呢!?
(3)言施的现世报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说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今天的社会,如果你认识一个习惯挑拨离间,说话尖酸刻薄、两舌斗乱,对你花言巧语,甚至经常指桑骂槐、信口雌黄、强词夺理、耸人听闻、冷言冷语的人,你会亲近他或是疏远他?还是教训他?如果又遇著与你有利害冲突时,你又会如何对付他?以你向他回应的心术与举动,就是他以恶言相向获得现世报最好的说明。
相对的,你认识一个说话诚实,言谈婉转柔和、有条不紊,处处关心人家,赞美人家,甚至具有真知灼见、议论风生、要言不烦、娓娓动听的人,你会以什么看法及态度回应他呢?或许你会说,这种人在世界上已经少见,但却确确实实表现在一个彻底实践‘言施’的学佛者身上。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学习,从现在开始,多说一句赞美及关心人的话,你便会感受到言施的现世报,立即回应的温馨!试著印证言施的现实利益吧!
(4)身施的现世报
俗语说:‘言教不如身教。’说得再多文过其实的话,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安份守己。一有机会,便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品格不端,言行不一,不知洁身自好。刚开始时,人家或许被你装腔作势的精神感召所诱骗,但时日一久,捧得越高,摔得愈重;现宝的因果报应,就在‘身施’的正与反之表现上展露无余。你愿意做一个品格玉洁冰清,如光风霁月,俯仰无愧的学佛者,还是成为一个言不顾行,欺下罔上,哗众取宠的斗筲之人呢?好好反省吧!
(5)座施的现世报
在听经的时候,斋僧的时候,乃至于任何公共场合,或者在家居之时,见有僧众到来,迎请僧众就座,让座与僧宝听经……,或者于任何公共场合及家居之时,让座予老弱妇孺,那是座施的一种。在恭敬让座、迎座的当下,受到对方的微笑、致谢,使自己内心增添一分礼敬僧宝及‘末来佛’之心,就是‘座施’的立即现世报。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
(6)房施的现世报
如何增长自己的学佛智慧?除了看书、闻法外,与三两朋友在家中聚会,互相交换心得,当然足使自己增长见闻智慧的一种。甚至发心在家内,挪出空房间,布置一个小佛堂,或在外面与众人合作租借场所,设立讲堂、念佛会、禅坐班……等,定朋聚会,请法师说法开示,乃至提供房舍供养僧众静修、弘法。其中大众闻法受惠的热烈回响,致使佛法绵延不绝的利益众生,安定社会,就是‘房施’最好的现世报。
(7)耳施的现世报
当你有机缘碰到周遭认识的人们,甚至不认识的人们,有痛苦、烦恼时,能诚心倾听他诉说苦恼而心不烦躁,就是耳施的一种,进一步说,能在面对他人毁谤,甚至听到周遭传答任何不顺耳的话,而能耐心的倾听,不排斥、不反弹、不报复,亦是其施的一种。因耳施而帮助人家减轻内心的痛苦,因耳施而减轻自己及他人的无妄之灾,因耳施—恭听法师说法而获得智慧、辩才……,就是耳施最实际的现世报。
(8)心施的现世报
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的根本源动力,在于‘心施’的推动。没有一颗真诚施舍的心,以上七种布施成果,一定有限;相对的,所获得的现世利益,自然减低。
为什么一个人会待人虚情假意?一意孤行?表现出一副自命不凡、自我炫耀、局傲不逊、唯我独尊的态度?这正是‘相由心生’的写照。正代表他的心量狭小,心浮气躁,没有自知之明。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真正虚怀若谷、宽宏大量、信实不欺的谦谦君子,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虚憍恃气、虚有其表,仅有井蛙之见的伪君子,也一定会在时间的验证下,暴露其短。这都是现世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到因果报应。
少争一时之气,便减少一分烦恼,凡事以诚待人,别人自然以诚回应,这是从古至今,最高的谋略。
当你发现心中正在默默散发出为人关怀、祝幅、宽恕、感恩的真与善时,你已经点燃‘心施’的生命之光,种下布施的福种。
菩萨的悲心与愿力,就是从‘心施’的发心而延展开布施的修学次第,以致延伸出生生世世因布施而获得的富贵福德果报。一个凡夫俗子,欲踏上弥陀本愿所说菩萨因地修学布施的行列,首先一定要从以上所述七种不要本钱的布施开始学习。如果连不需要本钱的布施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布施深入修学的次第呢?而且这仅是‘布施入门’的开端。不论小乘或大乘行者,都一定先从布施法门下手起步。尤其是‘心施’,更是布施入门的重心。
唯有从‘心施’下手学习,才能真正打开布施的大门,获得生生世世不可思议的福德果报,进而走向菩萨利益众生的菩提之道。
任何人都不愿来世投生在孤苦零丁、穷困潦倒的人家,不愿来世贫穷,又不敞开布施的双手,多修一些福德善种,这正是现代人贪财又吝施,心口不一的写照。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
1.本篇说明的意义
福德深厚的菩萨,能对诸佛的圣名,生起敬信称念之心,因称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行菩萨道。甚至能于一念听闻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来的人天尊贵果报。
凡夫众生宿福浅薄,听闻佛名,不能对诸佛圣德之名,生起强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浅信’的称名下,无论往生净土成发愿生生世世以人间尊贵之身,行菩萨道,都难能如愿。
本愿‘四十三愿’,一方面是在启示闻忆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众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贵的果报。一方面是在说明一位悲愿心重的菩萨行者能够仅在‘听闻佛名间’,便招感来世的人天尊贵果报,一定是宿世修学‘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萨行者。
另一方面更是在说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弃内心的贪嗔痴(内布施),施舍外在的财物(外布施),供养三宝,广集净业资粮、求生净土。当从净土回入娑婆度众生时,必能在闻忆佛名间,达到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行菩萨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资粮间,应该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态,是否有违弥陀因地度生行愿布施的发心?
凡夫念佛者,尤其应承认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浅薄’,不能因薄福、浅信称名而往生净土。
应该在了解了不愿所说的这位菩萨行者为什么能够因为‘宿福牵引’—在听闻佛名间,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的果报后,更应积极念佛求生净土,并加强对布施波罗蜜的修学—学习大菩萨行者在因地念佛间,以‘布施行’为辅,积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资粮,为自己尽未来际的菩萨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贵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与本愿所说的菩萨行者在听闻佛名间,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贵的果报相应。
前篇谈及凡夫学佛者修学布施的次第,是从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内容下手入门,进而就要认识布施法门许多非常重要的基础学习心态。
不论初机念佛者与初机佛教徒,或者自称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发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门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积净业资粮的布施心态来讲,基本观念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可轻忽自己目前‘布施的发心’!
我们应该深刻地体认,现代大多数的佛弟子,学佛程度不能提升,都是因为入门的基础没有扎稳,才会似是而非地自称是老居士成老参学者,而却仍然是个‘初学者’犹不自知。故有必要将本愿所说大菩萨听闻佛名前的因地入门修持问题—布施行,来为初学者分辨‘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以正视听。
2.你愿意走那一条布施路线?
我们看现在的初机念佛者及大多数的佛弟子在布施时,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线,而与佛道毫不相应。原因就出在对‘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意义’不了解。首先就来说明什么是“入世布施相”?同样与前两篇所说是站在布施者‘发心’的观点而言。即是指‘尘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将自己布施的发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范围,是与本愿所说菩萨布施的因地发心不相应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报’而往生净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义,又可区分出两种布施发心。
(1)布施有两种人
一种是布施者对受施者以财、物等布施,而对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舍心,欢喜布施,无有悭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贪’等与布施善心相应的身口意业行,便称为清净布施行为。反过来说,不与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贪’等四种心态相应的布施行为,就叫做不清净布施,即是不净施之意(智度论卷二十九)。
(2)你有以下所说三十二种不净施心态中的几种?
大乘经论将不净施的种种心态区分出来,正显示出现在广大的布施者(不论外道或佛教徒)种种与佛道不相应的布施心态。身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净土,或者想发愿继续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时,有无以下所说数点不清净布施发心的其中几种?
《1》你皈依佛门后,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没有选择性的布施。如鬼神庙、道教、一贯道……,统统布施,而结下许多未来障道的因缘?(按:佛末曾说过不可布施外道,今仅就不净施心态做反省)。
《2》你会为了向佛祈求钱财,因有所为而布施吗?
《3》你会因为愧对他人,为了弥补自己对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吗?
《4》你会因为在旁看见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责,或怕好施者嫌责自己不发心布施,而跟进布施吗?
《5》你会因为畏惧受施的‘对方’而勉强布施吗?
《6》你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布施吗?
《7》你会因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宝祈求长命或祈求来世善果吗?
《8》你会因为受到鬼神影响(如乩童作法、扶鸾消灾)而欢喜布施吗?
《9》你会因为自恃富贵多财应该广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吗?
《10》你会因为看见朋友布施,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强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吗?
《11》你会因为在布施后,与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嗔恚受施者吗?
《12》你会因为仗著自己财多势大而以憍慢自负之心行布施吗?
《13》你会为了沽名钓誉,假借慈善或佛教名义广行布施吗?
《14》你会为了在三宝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婚姻幸福等视愿而行布施吗?
《15》你会因为碰上身体不适,或因为父母、子女、朋友……有难、生病,为了解难、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吗?
《16》你会为了吸引、拉拢信众、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吗?
《17》你会因为布施的对象是贫穷患者,而对他生出轻贱不敬之心吗?
《18》你会因为事先得知施与受施者能获得权势而欢喜布施吗?
《19》你会因为畏惧钱财被人偷盗而布施吗?
《20》你会因为身边有闲钱,放著无用而布施吗?
《21》你会因为被受施者以恶口诃骂、索钱而布施吗?
《22》你会因为亲爱、怜惜对方而布施吗?
《23》你会因为死之将至,担心钱财去向而布施吗?
《24》你会为了求得好名誉,受人重视,列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吗?
《25》你会因为事先预知在某种场合布施后,能获得尊贵之名而布施吗?
《26》你会因为知道受施的对象具有优秀才华,超胜于你,而在布施后,嫉妒他吗?
《27》你会因为对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财势而行布施吗?
《28》你会有:‘庸俗小人,以愚贱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况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吗?
《29》你会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吗?
《30》你会因为结识之友皆是乐善好施者,为巩固友谊,而行布施吗?
《31》你会因为获知:‘我的怨亲债属,因为力行布施,名噪一时,名声胜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还牙,以布施之道,贪求声名利禄,而行施舍吗?
《32》你会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获得千万亿倍的福德果报’的心理。因贪求乐报而行布施吗?
如果你虽然皈依佛门,而在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仍有上述种种不净施的心态与未述及的种种不清净布施之心,皆与佛道不相应。或者有人自认已经发菩萨心,已在广积净业资粮,而依然有以上一种或数种不净施心态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乱’,尚未认识布施修学的次第。虽然来生可获得富贵果报,但因此富贵因缘,而使你又增加许多造作堕落恶道的逆增上缘。这种富贵果报不是出世清净之福,不与本愿所说的菩萨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听闻佛名间,就能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的出世菩萨行愿相应。
依般若经论说,任何欲往佛道前进的佛弟子,在布施时,皆应去除以上所说种种与佛道不相应的心态,修学、观照与佛道相应的布施‘心法’,才能从今生起,真正踏上学佛的正途。
3.你明白自己今世贫穷或富有的原因吗?
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在贫穷人家,有的人会生长在富贵人家?有的人虽然辛劳工作,却赚钱有限;有的人工作轻松,却进财不难?有的人……。当然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没有种植布施功德,却对今世的贫贱富贵有著直接的影响力。
佛在世时,曾经有一个叫做阿那邠邸的长者,就自己家庭贫穷的现况,请问佛说:‘佛!我虽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应当经常随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今世贫穷苦命。为什么我经常行布施,而我现在的饮食却仍然粗糙不堪,没有获得改善呢?’
佛回答长者说:‘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积蓄来世的福德资粮,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须明白,布施的福报,不是在于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于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于你布施时候的‘发心’。你应该经常检讨自己:在你布施时,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没有将布施的功德回向求福?如果当你布施时,是用不诚意、不恭敬、不发愿、不回向、没有信心的轻蔑态度行布施,来世虽然会有福报,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却看似穷人;虽有仆从奴婢随身,但仆从、下人都对你有口无心,不忠于你。又由于自己勤俭成性,三餐饮食,却仍然像穷人一样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钱的奴隶,从来没有享福过……。
‘长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种布施因缘及布施时没有信愿心的布施行为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时,仍然用轻率心、不敬心布施,来世纵然财富无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从现在开始,你应当要用恭敬心、诚意心、欺善心来行布施,发愿求福,来世你的生活,一定会像大富人家一样的家财万贯,享用不尽……。’(增一阿含经)
从佛开示长者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布施的广大福报,是建立在坚固的信愿心上,而不是在于布施财物的多寡!大家可记得佛在世时,贫穷老妇点灯供佛的故事?如果我们在布施时,能够像那位贫穷老妇一样的用一颗虔诚供佛求福的心来布施三宝,未来所得的福德果报,就能像那位老妇供佛的油灯一样,长明不灭,受用无穷!终能与不愿所说的菩萨因地的布施‘发心’相应。凡是欲在佛门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没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时的发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说的具备诚敬、欢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净施’的阶段呢?
4.你知佛为何不因说法而接受人供养吗?
杂阿含经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论卷二十二曾载,佛在世时,有一次,于印度的拘萨罗国游行至那罗聚落托钵,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看见佛陀走来求乞,心生不敬。俟佛为其开导后,认为佛所说法言之有理,便以满钵香美饮食,供养世尊。佛为其开示说:‘我不因说法,接受此食,但为利益众生而说法。’
如是为婆罗门广说净施之道。又说:‘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于是教婆罗门手持此食放在无虫水中及少长杂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刚倒入无虫水内,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啾啾作声,宛如熟铁丸投入冷水中,隆声大作,烟气四起一般(这代表受者不净之报,犹如遭受大火烧身一样的难以消受。)
婆罗门自思: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饮食做如是神变,真是奇特!自从见佛食钵显现瑞应后,婆罗门对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随佛出家……。
由上得知,佛不因说法,有求于人而受人供养。这个例子亦是暗示当时及后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为贪得众生财物,有求于人而为众生说法,有违说法度众的‘本意’。
5.你有听法后才布施的习惯吗?
相对的,供养者在闻法当中考量过出家众的程度,符合自己供养标准,才发心布施,内心先有‘睥睨、试探’的心态,就是不净施。
尤其现在的信众到佛寺参加法会、听法、挂单……等,皆有‘临走之前’才布施的习惯,无形之间形成一种与出家众‘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觉。有交易的心态,就是不净施。这种布施行为,来世所获福德果报,小之又十,迅速消失。
可以说现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净心惠施的时刻。我们可以常常听到现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称为‘投资’,而不是布施。投资之后,内心就等著现实利益的回收。于是设立种种名目、头衔来监督出家众或受施者如何调度财物的去向……。
现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时‘心不清净’,或者受施者甚至说法者在度众生时‘心不清净’,这本是双方面因名利的牵缠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乃是末法众生共业所成,不可抗拒,也无法改变。虽然共业不可转,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进的佛弟子,却一定能在初发心布施时,便学习在闻法前及到佛寺时,即先以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供养说法者及常住僧众。革除闻法后才以‘不净心’布施的行为,及与僧众交易的布施心态。以此清净布施发心,念念持续,终生不断,回向净土,一定能创造共业中的别业果报,超脱五浊恶世,到净土世界去,随佛修行。
6.你有布施后悔施的情形吗?
(1)布施后又悔施的实例
佛曾开示布施后又悔施所获得的果报问题。佛说,过去在印度的舍卫城中,有一位婆提长者,财富无量;染疾命终后,因无有子嗣,生前所有财宝,全数充公。当时波斯匿王就其生前虽拥有无数财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却极为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净,所乘车骑,极为瘦弱,这种有财不能享用的怪异现象,请示于佛。
佛回答说:‘这是悭贪之人,以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获得的果报。这位婆提长者死后已堕啼哭大地狱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悭吝咒恶之报。’
佛于是为波斯匿王说其宿世所修福业,生此富贵之家的宿因说:过去此长者曾经生逢迦叶佛出世,投生舍卫城中,为田家之子。当时迦叶佛涅槃后,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证果之人),路经长者家托钵。长者看见辟支佛在门外站立,便以欢喜心施食与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后,立即以神足通飞升虚空而去。
当时长者见到辟支佛现神变,心生景仰,发誓愿说:愿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道,财富具足。
后来长者遇一机缘,又生悔心,咒骂辟支佛说,宁可布施予奴仆,也不应布施给秃头道人饮食!
因为长者施食时曾发愿,愿获无量财宝,所生之处,不堕恶道,便应愿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贵之家,无虞匮乏。但后来又生悔心,故虽拥有极富之位,却生而不乐于财富五乐之中享用,饮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钱不愿供给父母、尊长、兄弟、妻子、仆从、朋友等享用,也不愿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贵,赏与贫人无异。(增一阿含经卷十三)
这个例子正反映现代人布施又侮施的广大事实。你是否有布施后又悔施的经验呢?若有,一定要好好在佛前忏悔,不可再犯。否则佛道与你永远无缘。
而要如何证明周遭的人,甚至自己有宿世布施后又悔施的因果呢?只要看看别人或自己是否有拥有财富而又悭贪吝施,拥有钱财而生活却似穷人、一毛不拔的习气,便可证明他人或自己是不是一个宿有布施后又悔施经验,甚至习惯悔施的庸俗凡夫了!
(2)为什么一般人布施曾有悔施的情形呢?
而一般入布施后,为什么会悔施呢?其原因就出在以贪著心布施的发心上。
我们看现代人那一个不是以‘贪著心’布施的?只是‘贪染之心’有轻重之分而已。
一般人在布施后,因为于脑海里一直有:‘我做过很多布施功德。’‘这个人曾经接受过我的供养’的念头,于是遇到与受施者有不称心的事情发生,便会加重嗔怒对方,认为:‘我对你有恩,你居然不感恩于我,跟我作对。’于是双方由恩人变为‘怨家’。严重者甚至形成生死逼害,誓不两立的情形,
若是你供养的是善人(道人),有求吉凶于他,只要他有一次对你‘算不准’,你一定讥嫌他,乃至后悔供养他。(智度论卷九十四)
凡此种种因‘著心’布施后,悔施的现象,都是布施者为自己制造来世获得‘富中贫人’或堕落恶道的引因。佛有此真知灼见,故教导众生于布施时,要以‘无惜、无悔’的心行布施,千万不可将布施的善因,转为堕落恶道的陷阱。
如果明白了这层道理,仍然悔施心重,难断难改,因今生的荣华富贵成为来世自掘恶业果报的坟场,这种短暂的富贵之乐,又何足恃呢!?
7.有许多人广做布施却堕落恶道之中,你相信吗?
虽然现代有许多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但不一定就会获得人天的富贵果报,甚至因此而堕落恶道,你相信吗?
般若经论上依不净施的种种心态所获得的果报,归纳成七种,正说明现代广大的布施者,堕落恶道的原因:
(1)有许多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来广行布施。如利用鞭打、拷掠、闭系、绑票、枉法……等戕害众生的方式榨取钱财,而以此‘贪心、嗔心、黑心’骗取来的财物,广作布施功德。命终之后,并不因此而获得人天的富贵果报,反而堕落畜生道中,‘形负重鞭’,受人鞭策、羁绊、乘骑。但是仍然当得‘好屋、好食’,供给丰富,受人尊重。
(2)有许多人在平常做人时,便多怀嗔恚,心曲不瑞:布施时仍然将此当作一种投机事业;若是布施(投资)的对象与自己发生利害冲突时,便会心怀嗔恨,怒骂受施者。以这种意图不轨,嗔怒在心的心态布施,虽然自认广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堕落恶道龙中,不过依然能得妙食好色,享有龙宫七宝宫殿的尊贵住处。
(3)有许多人平素憍慢心重,自命清高,自以为是,虽然广作布施,但是自诩:‘我是大财主,我是大施主。’走到各处,人人逢迎巴结,无形中却增长自己不少憍慢心而不自知;若是受施者稍微轻慢于己,便怒火中烧,后悔布施。命终之后,堕落恶道中的金翅鸟中,常得飞行自在,又有如意宝珠作为身上的璎珞装饰,种种所需,无不变化万端,称心随意。
(4)有许多官场之人,用自己贪污、贿赂……以及种种违背法治、滥取民膏的财物,广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却坠入鬼神道中,成为鸠槃荼鬼,常能变化种种五尘幻境,赏心自娱。
(5)有许多人平时狠戾凶暴,好食酒肉,虽然也有广作布施的情形;但是布施时、布施后,仍然狠戾凶暴,嗜好酒肉;命终之后,坠入恶道之中,为地行夜叉鬼类,依然获得种种欢欣之乐自娱与上好饮食。
(6)有许多人生性强蛮横行,刚愎自用,虽然亦能布施车马及财物等解决受施者的交通及民生问题;但是强梁之性难改;命终之后,堕入恶道中的虚空夜叉鬼类,能以大力神通自在飞行,所至如风过境。
(7)有许多人妒嫉心重,贪借财物,又好诤讼是非,虽然用种种上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等物,广作布施之福,但是施前、施时、施后,心有不甘,吝惜财物,后悔布施,是非不断……。死后坠入恶道中的宫观飞行夜叉类,依旧拥有种种欢乐自娱及使身之物,不失布施富乐之果。(大智度论卷十二)
8.重视成佛道路的第一步
以上七种布施果报及种种布施行为,正反映出末法时代无论外道与佛教中,各式各类的众生,以千差万别的布施心态,所获得无量差异的布施成果。亦明白地显示现在的念佛者及行施者在布施时,要想积集未来人天尊贵果报的佛道资粮,恐怕要多下一点功夫。
凡是正在行布施、欲布施、欲往佛道走的佛弟子,皆应警惕、反省自己在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有无本篇所说不净施心态的潜伏、延续、震荡!而令自己布施的美意,蒙上黑暗的阴影,产生堕入黑暗业网的倾向……,难以自拔。警之!醒之!
以上所述,虽是一个佛弟子最初步入佛道的入门基础,但是唯有跨出的第一步阶梯稳固,才能平平稳稳地登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坚稳扎实地往前走—走向光明的成佛彼岸,而与本愿所说的菩萨因地布施发心相应。
如果佛弟子在跨出第一步‘学布施’的‘初发心’,就‘不小心’、‘错用心’、‘走错路’、‘投错胎’!那么请问什么才是成佛道路的‘初步基础’呢?
(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
1.布施有三种学习层次
任何人学布施,一定从三种次第开始学习:一是物施,二是供养恭敬施,三是法施。
(1)什么是物施?
包括用珍宝、衣食、头目脑髓等一切内外所有身物,尽以布施,就叫做物施。
(2)什么是供养恭敬施?
凡是对三宝发出希欲、迎请、恭送、敬仰、赞叹、绕佛、供养等信心清净、虔敬礼拜的行为,就叫做供养恭敬施。
(3)什么是法施?
凡是有关传授佛道的语言、论议、诵读、讲说、除疑、问答、授人戒法等种种施舍行为,就称为法施。
每一个人欲行布施,皆是从最易做到的‘物施’开始行施。物施的第一步,便是‘食施’,次是‘衣物施’。而此‘食施’与‘衣物施’又称为‘外布施’。头目、脑髓、身躯等虽亦称为‘物施’,但是属于众生的‘身内之物’,远比身外之物布施为难,所以又称‘内布施’。(本文先说明外布施,后续‘布施圆满愿’将对‘内布施’有详细说明。)(智度论卷十二)
第一的‘食施’与‘衣物施’是世间上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第二的‘供养恭敬施’就必须是皈依入门的佛弟子‘才有希望’做到。第三的‘法施’则是必须明了佛理的‘善知识’才能实践。当这三种布施,都能做到圆满的程度,便称为布施波罗蜜满足。因布施波罗蜜满足,而渡布施河到达成佛的彼岸。而如何证明修行者依布施修持次第的学习,确实显发‘布施圆满相’,抵达成佛的彼岸呢?这是下一个愿(二十四—布施圆满愿)所要表达的内容。本篇旨在说明与世间的布施法门善报相应的学习次第(但并不与佛道相应)。
2.与布施福德相应的初步修行条件
而凡夫众生要如何发心布施—行物施,才能称为布施的福德果报相应的初步修行条件呢?一定要三种因缘具足,才能称为布施因缘成就。
(1)当你对布施的发心产生清净信心的时候。
(2)当你有财物而不贪执财物的时候。
(3)当对方是‘清净福田者’,而你亦认定对方能让你培植清净福田的时候。
任何人在布施时,这三种因缘具备,才能令我们成就最初的布施功德果报。
由此想见,现在绝大多数的布施者,都未踏入布施的大门,与布施的福德之门毫不相应。
3.世间人布施发心的引进次第
当我们布施时,因布施的对象不同,而使布施的发心也不同,一般人布施的心态,大体上可区分为三种引进次第:
(1)怜愍施
当我们布施贫穷、下贱之人及恶道畜生时,一定会生出怜愍之心行施舍。而此惠施贫贱者,亦是世间人认为最有意义,最欢喜行施的对象。
(2)恭敬怜愍施
当我们布施的对象是衰老或贫病的阿罗汉或辟支佛乃至修行者时,心中的感受一定是怜愍与恭敬交加,所以称为恭敬怜愍施。这是世间人及佛弟子发心布施时共有的现象。
(3)恭敬施
当我们布施的对象是佛及成就法身菩萨等圣人及二乘修行人时,一定会生出非常恭敬的心行供养。此是佛弟子才肯发心及把握机会去做。
由此可知,凡夫因布施的对象不同,而使布施时的心态受影响,而产生三种布施我心的引进次第:因布施时的心态随人而异,所以虽然是布施同样一个人,而使得布施的果报产生千差万别的不同。
(4)父母亲人应该以何种心情供养已出家的儿女?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曾载,在过去印度有一个蜜絺罗国,其国太子发心出家学道,得证辟支佛果。证果后,欲度父母信佛,便返回本国王宫,住在父王造立的园馆中,受父王供养。辟支佛太子涅槃后,父王将其尸身荼毗,重新建筑一座大神祠供养舍利,又将太子故居园馆重新整修,纪念太子。由此供养辟支佛因缘,国王死后数百千生投生为转轮圣王及转生为欲界帝释天王乃至色界梵天王。
当时国王不知其儿已证辟支佛果,乃是以爱儿心供养辟支佛。若其父知儿子已证辟支佛果,发恭敬心供养,其福德果报更是不可限量。
这是将圣人当作爱子,发爱儿心供养的特殊例于。由此可知,供养者‘一念发心’不同,便会形成相当差距的福德果报。亦正是警惕现代的布施者,应该相当注意自己供养三宝的‘发心’,是出自恭敬心?或是怜愍心?抑是恭敬又怜愍的‘复杂情绪’供养修行人呢?若是自己有亲人出家,绝对不可再将他当作俗家亲眷般的态度来供养他,这是有损自己来世福德及制造与出家子女来世再结情缘的机会,致使双方在亲情的纠缠中,不得解脱。你愿意制造令自己的出家亲人来世再次沦为尘世俗人的业报吗?这是一个学佛者最好调整以‘俗心’供养出家亲人的考验时刻!
(5)供养修行人时为何不可发愿与他结为夫妻?
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就是在供养修行人时,发愿要与受施者生生世世结为夫妇,这亦是‘恭敬又怜爱’的布施发心之一种。
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一曾载,释迦牟尼佛自述,过去修行时,曾出生在锭光佛出世的时代,投生为一位梵志。有一天,梵志欲发心供养佛,但当时国王有令:凡贩卖香华者,定以重罚处之。梵志苦无鲜花供佛,偶然看见一名叫做善味的婆罗门女,手上拿著五枚香华,正要插入水瓶中,于是向善味买花供佛。善味以大王有严教,不得卖花为拒。梵志便向善味介绍锭光如来的无量功德修证之理。
善味女反问:‘如果供佛有功德,你欲求何等福德?’
梵志回答:‘愿以供佛功德,来世如锭光如来一样的获得定慧具足的果报。’
善味于是对梵志生出爱幕之意说:‘如果你愿意与我生生世世结为夫妇,我便将这五枚鲜花送给你供佛。’
梵志不肯。善味乃强调说:‘我不是想今生做你的妻子,而是来世与你结为夫妻。’
梵志表明心意说:‘我是修离欲行的菩萨行者,当知菩萨所行,无有爱惜,你若发愿做我妻子,必坏我菩萨行愿。’
善味坚定地说:‘虽然我发愿做你的妻子,但绝封不会毁坏你布施之意。就算你将我施与他人,我也不会恨你。’
说完此话,梵志默许。于是以五百金钱向善味买了五枚鲜花。就在与其共同发愿,结为夫妇后,各自离去。
这是布施者供养修行人时,另一种特殊的发愿情形。这种咒愿,以现在的凡夫众生来说,万万使不得。因为我们宿世已经与无数众生结下牵扯不清的情种缠缘,未来都会一一现前、报应,牵缠不休。何况是现在及未来再发愿、再缠结的父母、儿女、夫妻情缘,更是不可计数,甚难了断。尤其在末法的今天供养修行人,更不可发愿要做他的妻子、丈夫、儿女十父母……去纠缠他,扰乱他修行。因为现在的修行人,心志不似古时修道人般的坚定、清净,施主只能发愿将此布施供养功德,回向佛道,或回向净土,从此超脱女人身、烦恼身、情欲身,踏上佛道解脱之路,才是凡夫学布施发心的正途,而进入‘本愿’菩萨因地学布施的正门。
若是布施者发心供养时,内心存有丝毫的爱幕、怜惜受施者的念头,都已经与受施者未来结下不清净的‘凡夫情缘’。可不慎哉!(按大菩萨证无生法忍时,无量有善根的众生,皆发愿做菩萨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知识、朋友,那是另当别论,后续愿中将有说明,见大般若经卷四。)
4.凡夫学菩萨布施对象的先后次序
凡夫欲学菩萨行布施,惠施对象的先后次序,首先依获福的深浅而发心修学,这是任何人发心学布施的常法。如智度论卷八十七说:‘初学菩萨布施一定先供养诸佛、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及诸圣人;若是生无逢遇圣人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戒、精进、禅定,具有智慧、离欲、清净的圣人为对象;倘若生无此等圣人出世,便以布施一切正在出家的佛弟子为对象;若是生无出家僧伽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五戒、行十善,受持一日戒法及皈依佛门的弟子为对象;倘若生无此等人出世,便以布施不正不邪的中庸人为对象;倘若生无此人,乃以布施五逆恶人及所有畜生为对象。佛弟子只要生逢有众生在世间,便不可一日不修布施之行,间断学习菩萨用布施摄受一切众生向善向道的慈心悲愿。’
5.佛从未说过不可布施外道
过去佛陀住在印度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时,曾经有一位名叫尸利掘的长者前来皈依佛陀。皈依之时,在闻法当下,即证初果。于是禀白佛说:‘我从今以后,不再转信外道异学所说言教,不再供养外道在家、出家行者。’
佛言:‘不可有这种想法,长者虽然依佛门得度,但对有德的外道行者,仍应供养,难道你未曾听过布施畜生,福报难量,何况布施人类?’(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
又有一次,佛陀率领僧众居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外道见佛多受供养,嫉妒在心,到处散播谣言,诽谤佛说:‘沙门瞿昙(佛的名字),为了多得供养,诋诽外教修行者,常常为他的在家弟子及当地人民作不实说法:认为自己修道有成,其他的外教行者没有德行,教导人民应该布施佛及佛弟子,必然得福无量,如果布施他教修行者,不能获福。’
波斯匿王听到尼干子外道散布的谣言,始终不信其言。因为他深知佛陀从来不用傲慢心称誉自己,也不诋毁他人。于是来到佛陀住所,请佛辟谣。
佛陀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施我者得福多,布施外道不得福。只要佛弟子将钵里吃剩的残食,以清净心,倒入净水中,作这样的祝愿:愿此处净水中有形的生物,皆能吃到我倒入的残食,获得温饱……即获福无量。如果有人学习佛弟子,以这种清净布施虫类残食之心,利益恶道众生,便能得福甚多,何况是布施需要济助的人类?乃至正在修持清净梵行的外道修行人,更是获福不浅。
大王!“布施持戒的求道者,获福无边。”这是我曾经说过的话。就像一个种田的农夫,如果在经过整理、肥沃的田地中播种上好的谷子,就能回收丰硕的米粮,这是同样的道理……。’
波斯匿王转佛释疑后,心解意开,赞叹佛说:‘干尼子外道诽谤佛陀,佛犹叹誉外道修行者中也有修行清净的梵行者,应该布施植福。诚如佛所说:布施虫蚁、贫人、外道行者犹获福无数,何况是布施依佛律法、精进修行的佛弟子?从今以后,无论外道净行者、佛门修行者、贫人……来我住处求索,皆当遵佛所教,随时依乞者所需,施给衣被、饮食、床铺、卧具……,不逆其意,以广结善缘……。说罢,波斯匿王因有国事待办,顶礼佛足,欢喜而去。(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一)
6.佛依布施的对象说明得福的多寡
虽然佛从未说过不可布施外道,但却依布施的对象,说明得福多寡的问题。如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曾在佛前表白说:佛曾经开示过,若布施畜生饮食,获福不少(以百倍为喻);布施犯戒人食物,获福千倍;布施持戒人饮食,获福万倍;布施断欲仙人食物,获福亿倍;布施正在修初果行者饮食,获福不可称计,何况布施证初果者;向二果者,得二果人;向三果者,得三果人;向四果者,得四果人;向辟支佛者,得辟支佛人;向如来者,得成佛者等食物,所获功德更是层层转进,不可思议。(增一阿含经卷十三)
而佛依布施对象说明得福多寡进一层的意义何在呢?这个问题将在下一篇‘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来做说明。
7.凡夫学布施不能平等发心的原因
从另一个观点来说,凡夫行者发心布施之所以会从佛、菩萨、阿罗汉等有修有证的圣者先行供养,正说明其‘分别心重’的现象,内心贪著诸佛有无量的功德回向力用,可令其获得广大福德果报。其心量虽因贪著佛身而狭小,但的确可因有无上定慧功德圣者的回向力量,使其获得无量的富贵果报。
又有一类初学菩萨因多生累劫以来,发大慈悲心度众生,学布施时,自然先以贫者、恶人为对象。这种因怜悯众生,而先利益贫人的发心,虽然布施的对象不是良福田,但却可因其广大慈悲心的惠施力量,获得未来无边的富贵果报。
而现代人布施的发心,也绝对不出这两种,不是书看得大多及修定心(空定心)重而使慈悲心减弱,就是跑道场太多后,变得‘分别心重’。再则真正能发慈悲心惠施贫者的施主,又对佛菩萨无量功德力量所形成的修证过程少有认识,一直停留在‘佛门外’观望、徘徊,不能进步!
就因为凡夫学布施不是分别心深,便是慈悲心重,所以纵然经过了多生累劫的行布施,仍然不能进入菩萨修布施行的核心目的,获证‘无生法忍’。这亦是明示了任何一个菩萨行者,在未证无生法忍前,皆停留在慈悲心强或分别心重偏向一边的布施发心,离佛道远矣。
凡夫行者为何要学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布施呢?目的就是在纠正我们无始以来这颗太浊太重的‘分别心’与固执一边的‘怜悯心’。而当凡夫行者因学布施而使自己这颗妄动的分别心与怜爱心,逐渐趋向平等、无分别的大慈悲心量时,就证明你已经能在任何布施的情况下,不著布施相,视一切受施者如‘未来佛’,心得无边自在,进入菩萨修证无生法忍的行列了。
8.人中最大的富贵果报是什么?
智度论卷四十六说:‘众生因布施、持戒因缘故,人中富贵,作转轮圣王,余波罗蜜或作梵王,或作法身菩萨。’
转轮圣王是人中广行布施者所获得的最大福报。人间众生虽行布施,但在布施时,心不恭敬,或者这颗清净布施心不能常久保持下去,来世续生人中,自然投生在富贵人家。若是布施的发心,念念虔诚、净洁,一生持续下去,临终这颗恭敬的布施心仍能自然忆念起来,回向天上,死后便可转生天界。若是只为布施而行布施,别无作愿,生生世世布施不断,便可因布施福德的累积,在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获得人中最大的轮王善报,七宝具足,眷属众多,以十善法统领四天下。(长阿含经卷六)
任何一个菩萨行者从初发愿学布施因缘以来,因发心正确,终不堕三恶道:又因布施的深厚功德果报所感,常作转轮圣王。以轮王身份,化导众生令入佛道(智度论卷九十一)。因此累积了无边的福德善报,逢遇无量千万尊佛出世,皆作转轮圣王,对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纵然菩萨布施时不发愿得轮王之报,亦因福德因缘牵引,常得轮王善报,以布施、持戒之法,教化众生。(智度论卷三十九)
反观现在的人布施,少有生天者,大都因‘杂心布施’,投生人间富贵人家,吝施心重。生而富贵却不知布施,这种富贵又何足恃呢!正显露出是因不净施获得富贵果报,转生即失。一个欲学菩萨布施的学佛者,若只看在眼前的现实利益,而忽略未来的因果报应,还有资格自称为三宝弟子吗?
9.布施果报为何有种种不同?
(1)布施福报有四种区别
据诸法要集经卷十所载,布施的果报,因布施发心与布施对象的不同,形成四种不同受报情形。是那四种呢?
甲、施多得福少的情形
我们经常看到一般人多以饮酒、歌舞等俗事互相应酬、取乐(布施)于人,花费既多,又无福报,只能换取一时的解闷、享乐而已。
乙、施少得福少的情形
世界各地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信仰多神教,其中不乏邪见外道者。若是用悭贪之心布施邪见外道之人,布施财物既少,得福亦少。
丙、施少得福多的情形
现代人若是能以慈敬心供养有德行之人,使其精进学道,布施的财物虽少,但福报弥大。
丁、施多得福多的情形
世界上要找到一个了悟世间无常苦空之人,以向道心发心施舍钱财,造立塔寺,供养三宝,真是不容易呀!这种情形,施物既多,所获福报亦如恒河流沙那么多!
布施的发心,是依吾人知见的正确与否而渐进正轨的;因此形成由少而多的福乐受报情形。扪心自问:‘我真的已经脱离施多得福少的果报吗?’
可以肯定的,现代大多数的佛弟子都停留在‘施多得福少’或‘施少得福少’的阶段。而且对布施的果报问题,没有深入去研究,犹以为自己已经培植了不少福德果报。
当知我们用善心布施时,因施物不同,对象不同,获得的果报,必然有异。现在就来为读者分辨善心布施的果报问题。
(2)凡夫善心布施的程种果报
依智度论说,凡夫善心惠施的果报,不胜枚举,兹略举六种为代表:
甲、布施饮食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饮食后,能令身色强健,乐观进取,奋发向上,造福人群,乃至向道修善;惠施者未来便能获得身色有力,乃至具有生命活力,乐观向上之回报。
乙、布施衣服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衣服后,生出惭槐、知足之心,以此受施知足之心,奋勉自强,修善向道;布施者未来便能获得惭愧有德,身心威严的安乐果报。
丙、布施井池、泉水、种种好浆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泉池好浆后(古时用语),身心安泰,利人利己;布施者未来便能获得无饥无渴,五欲具全的安乐果报。
丁、布施桥船、履屣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后,小心爱护,益己善人,布施者未来便能获得生具种种车马的富足果报。
戊、布施园林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后,种瓜种果,接济贫民,从善如流;布施者未来便能获得受身端正,心乐无忧,应有尽有的富豪尊贵之报。
己、布施房舍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得此房舍后,办道修行,慈善济世;布施者未来便能上升天界,获得种种七宝宫殿,自然而有,以及五欲自娱的天乐果报。
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布施,必能获得福德善报,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布施的果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牵涉布施者的心态,受施者的心态与受施者的受用情形,乃至施物的来源、大小、多寡、优劣……,因时、因地、因人、因物种种不同,而形成不可预知与层层改变及层层转进的无量差别果报,不是凡夫智识所能辨知的。
(3)为何布施得时、得地、得人、得物果报增多?
佛说,世间人能发至诚心布施,本身就是一种福德,但是若更能得时、得地、得人、得物,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果报便会相对增加。什么是得时、得地、得人、得物呢?现在加以说明:
甲、什么是得时?
当你正逢远游之人、远来之人、生病之人、看病之人,在路上或他处遭遇风寒、饥饿、痛苦、危险众难之时,若能适时给予所需,安其苦难,必然因受施者感恩心重、报答心重及自己怜悯心或恭敬心重,而使果报增加。
乙、什么是得地?
当你正逢当地建设所需,利益人民,譬如造桥、铺路……等,因人群的铭记感恩,而布施者福德加重。或者在贫人、修行者必经的路旁,随时依其所需,施食、施水、施衣……,广结善缘,必然使布施者福报增加。
丙、什么是得人?
如果受施者是非常有善心之心或者正是出家修行人,或者施者、受者皆是有德有福之人。布施者以种种恭敬、迎送之礼,供养有德圣者,必然使施者未来福报增加。
丁、什么是得物?
, 布施者以自己辛苦工作赚得的种种财、物,毫不吝惜地布施,或者自觉今生贫穷,乃是前世, 不知修福所致,因此将自己以毕生精力换取来多年累积的难得财物,无有悭吝地经常布施出家修行人,以求来世福田。以此难得之物,用最诚意恭敬的布施心供养有德有修的正道僧宝,得福最多。乃至将身家所有之物,尽用布施,绝不贪惜,以此功德,果报无量。
现代人布施,多不能得时、得地、得人、得物,大都一窝蜂地供养名寺、名僧、名人,而忽略了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才是获得无量福德的主因。了解了这个道理,你是否对你布施的发心有所反省呢?
(4)三种因缘具足罢令施主得大福德
一般来说,若是三种因缘具足,能令我们在布施时,获得广大的福德果报。这是继前述所说布施福德由浅入深的受报情形,进一步进入获得广大福报的修学领域,需要探讨的问题。是那三种呢?
甲、大福从心生
如果布施者是一个修行人,平素已经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者已证念佛三昧,甚至已经了脱生死;以这种平素修行的心态来布施,一定会获得广大的福德果报,但不一定与佛道相应;因四无量心通外道,念佛三昧依其所证程度而定。大体来说,修得愈好,布施时所获福报愈大。
如佛在世时,有一次舍利弗用一钵饭供养佛,佛立即将这钵饭布施狗,问舍利弗:‘你用饭布施我,我同样用饭回施狗,你与我谁得福比较多?’
舍利弗答:‘以我解佛所说的深入法义,当然是佛布施狗比我布施佛得福多。’(智度论卷三十二)
这是说明舍利弗的道心行愿去佛甚远,纵然发千万亿倍的供佛心,都不及佛以清净心布施狗的功德大。由此解答了‘良田虽复得福多,而不如心的力量大’之义。
乙、大福从良田生
倘若布施之人有修有证,布施对象又是佛或已证法身菩萨或者是阿罗汉及辟支佛,仗著圣人不可思议的祝愿力,能令施者获得无量的福德果报。
(甲)临终供佛转地狱火成生天福报
如佛在罗阅城迦兰竹园时,有一位叫做毗舍罗先的长者,生平不种善根,无戒无信,邪见炽心,崇敬邪神,认为布施或为恶没有善恶果报,没有三世因果,无有修证之事。优头槃比丘以宿命通获知此长者寿命将尽,死后当生啼哭地狱,心生悲悯,欲度长者,便以种种神通之力善方便引渡长者,令其发至诚心以香汤供养佛……。经过五日,长者果然死去。因临终强有力的供佛功德力所感,上升四天王天,再依次转生他化自在天,又重生四天王天,于六十劫中,不堕三恶道。最后下生人间,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证辟支佛果。(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
(乙)供佛舍利福德无尽
又过去劫中,有一名叫做亿耳的阿罗汉,他于宿世曾经用一朵鲜花发至诚心供养佛的舍利塔,死后九十一劫中往返人间、天上,受乐不尽。又以此剩余福德因缘,在发心修道时,衣食无虑,得证阿罗汉果(智度论卷三十二)。由供佛舍利,而做所得福德力,令施者证阿罗汉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此亦明示‘大福从良田生’的道理。(又以恭敬心供养阿罗汉、辟支佛等圣人舍利,命终之后,亦可往返天上、人间,爱乐匪浅,此例繁多,不录,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杂宝藏经处处记载)。
丙、大福从妙物生
妙物即施物清净之义。所施之物,不是抢夺而来,也不是偷窃而来,也不是诈骗、贪污、枉法、拾遗、赌博……等等不正当行为而来,并且要适时而施,施得其所,不求胜名,不求利养,如此行施,符合‘妙物施’的原理,必获人天尊贵富乐善果。
如果布施者、受惠者、所施物皆如以上所说三种因缘清净成就,自能招感广大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
然而现在的人布施,不是布施者心不净,就是惠施者意不净,否则便是施物不净,甚少有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具足清净的时候,因此现代人布施的果报,大多大起大落,易得易失,处处可见。
而以上所述种种施者、受者获福情形,乃是与人天果报相应的现象,尚未进入布施波罗蜜的修学阶段,也就是说与佛道并未相应。纵然获得多生多世的人天尊贵果报;然而一旦福乐享尽,依然随业受生,沉沦生死苦海中,不得出离。亦与本愿所说的,正在步入成佛之路,具备布施波罗蜜修因的菩萨行者,因听闻佛名所获得的尊贵富庶果报毫不相应。那么究竟应当发什么心态‘学布施’,才能真正的与佛道相应,走向成佛之路呢?以下首先来约略说明布施者的发心有八个引进次第,做为步入成佛之路之前导,俟进入后续‘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单元再做详细说明。
10·布施者的发心有八个引进次第
每一个人学布施,一定是先由自己发心布施开始起步,发心深入了,才会鼓励人家也学习布施之乐。自己因为行持布施,而在‘修心’间,使贪吝、嫉妒、狭小的心量逐渐打开了,亲身体会到布施的现实功德利益,才会向人赞叹布施的功德益处;而当我们在‘修心’间,进一步启开菩萨自利、利人的随喜功德心时,便会发自内心的真诚,欢喜地赞叹周遭一切正在学习布施的向善者。
而当一个施者的发心,已经达到由赞誉周遭的布施者,扩充至随喜赞叹一切正在行施的众生时,就证明你已经因学布施而深入地拔除悭贪的劣根性,从此一心契入布施的领域。你将会发现:平等、慈悲的幼苗,逐渐在你布施的深广心田中显现、成长……。
这是启示布施者的发心,有一定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千万不可‘错用心’,偏离正道的布施,否则便会事倍功半,远离佛道。也就是说明了佛弟子学布施,若不能从1.自行施2.教人行施3.赞叹施功德4.欢喜赞叹行施者5.拔除悭贪根6.深爱布施7.慈悲众生,这七个发心次第,引导而进,便绝不能与成佛的布施法门相应;不能与布施波罗蜜相应,就不能达到布施的最终目的—8.通达诸法实相,彻底正见佛道的彼岸。佛弟子唯有遵循这八个发心循序而进,才能真正踏上佛道布施之路的正途。
11·现在人布施为何远离佛道布施之路?
现代的人学布施,离以上所述的八个发心次第远矣。你是否有好好反省过,自己布施的发心,到底停留在什么程度呢?是经常亲自布施,但却没有进一步发心鼓励人家也行布施吗?或者偶而发心布施一次?是什么原因不能让我们量力而为地欢喜布施呢?如果找到自己不肯发心布施及不鼓励、不赞叹别人布施的‘原因’,你愿意痛下决心去改吗?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的人自己不愿发心布施,但却在人家向他化缘时,四处开口教人出钱或出力,为什么自己不肯布施,却会欢喜教人布施呢?
有的人会对人赞叹布施有大功德,劝人布施,自己却不发心布施,为什么?
有的人会自动发心布施,也会教人布施,对人称赞布施功德,但真正见到人家布施时,却不会欢喜赞叹;或者虽然赞叹,却言不由衷,为什么?
有的人虽然肯亲手布施,却对布施之事不会欢喜、赞叹……,为什么?
布施的发心,虽然有百千种不同,但绝对有其循序渐进的脉络可寻。发心的进展次第,也绝对不会因人而异。无论劝人布施,赞叹人布施,自己却不发心布施,或者自己发心布施,看见别人布施,却不喜见闻……,这种‘怪现象’,不是现代人‘悭贪心、嫉妒心深重’的表相吗?我们不承认吗?(按由礼忏法门先学菩萨发随喜功德心,再进入布施法门的学习,乃是另一种修行引进之路。请参阅‘从礼忏法门开启—发随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难的修持问题’之单元)。
如果您愿敞开悭贪的心,从此学习与佛道相应的‘布施发心’。就从今天开始,仔细体会本文所说布施发心的八个由浅入深的修学次第,试著去做吧!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