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
布施所获得的富贵果报,依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心态的不同,而形成一世获福或持续多世得福,甚至多生累劫招感富贵果报的情形,大体可用数种现象来说明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相互果报关系。
1.佛门中所说的福田是什么?
(1)福田归纳成两种
要了解施与受之间获福的最大原因,首先必须明白佛门中所说的‘福田’是什么意思。
福即富饶之义。也就是说,凡是敬侍、供养佛、僧、父母、师长、悲苦贫困之人及畜生等,便可获得福德,招感人、天善业乐果,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一样;因此以田为例,以此引喻成可生福德之田。由此可知,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称之为福田。又因布施者的发心,大体不出‘怜愍施’、‘恭敬施’、‘恭敬怜愍施’这二种(前篇已说明),而依此三种受施对象,将福田归纳成两类:
甲、怜愍福田
即鳏、寡、孤、独、盲、聋、喑、哑、贫、病、残、憨、畜生之类。此类众生能令人们发出怜愍救济之心而行施舍;并且为现世人类所乐施者。
乙、恭敬福田
即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及德行清净的圣众僧。此类圣人能令众生生出恭敬供养之心,求植清净福田。
由此二类福田的差异,而使众生在供养时,产生不同的分别心态,获得无量差距的福德果报。
(2)什么是根本福田?
而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二等所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因无父母生育之恩,即不可能成办任何事情)。虽然福田有多种之别,然佛门中以佛及有修有证的圣弟子为根本福田(从须陀洹初果至成佛,大智度论卷七十七)。
(3)具备什么修行条件才能称为‘真实福田僧’?
甲、为何称小乘行者为真实福田僧?
如成实论卷一福田品说:‘二十七贤圣(指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七种修行位,称为七贤位,及从有漏学位至无漏学位之间七种由浅至深的修行阶位,称为七圣位)。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斩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由此可知,声闻弟子因经过戒、定、慧的修持,断除贪、嗔、痴等烦恼,成就清净定慧功德,而称其为真实福田僧,良有因也。
乙、为何称菩萨圣者为真实福田僧?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记述,修行人具足‘十种法行’者,亦堪称为真实福田僧:
1.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而不入法位。
2.见知苦集灭道四圣谛而不证道果。
3.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3/16
4.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
5.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
6.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
7.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
8.不离正道而现入邪行(对众生行同事摄)。
9.现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
10.入于涅槃而于生死不坏不舍。
此指大菩萨圣者的解脱证境而言。净土中充满无数获得声闻解脱的真实福田僧,以及此处所说获得大菩萨解脱证境的无数真实大福田修道者,堪受人天供养。
由上得知,佛门中重现有修、有证、有大慈悲愿行的修持者,以其深厚的定慧力、福德力、慈悲力为施主咒愿,能令施主获得广大、长远的人天富贵果报。尤以佛的福慧力为最殊胜。
2.佛嘱咐施主应当以何种人为优先布施对象?
佛曾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告示诸比丘说:有两类人出现在这个世间,非常的难得难过。是那两类人呢?一类是佛与转轮圣王,一类是辟支佛和漏尽阿罗汉(增一阿含经卷八‘一’、‘三’经。)施主若是生达佛与辟支佛及阿罗汉出世,可说是莫大的善根福报。布施的对象,自然以身心清净的佛及二乘解脱圣者为优先。如佛在世时,曾对释提桓因(仞利天帝)嘱咐说:‘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预计。’(增一含卷六),尤其以‘承事、供养精进持戒、多闻、修定、解脱的圣众僧为最殊胜’(增一阿含卷四)。这是站在清净福田僧心力回向的祈福作用观点而说的话。
如佛在世时,有一位薄拘罗比丘,宿世曾经转生于鞞婆尸佛出世之时,当时仅以一颗呵梨勒果用恭敬之心供养圣众僧,死后九十一劫当中,天上、人中享受福乐果报不尽,身心常无疾病。现在又值遇释迦牟尼佛出世,随佛出家,漏尽解脱成阿罗汉。
又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名叫二十亿耳,宿世亦投生于鞞婆尸佛出世之时,当时仅建造一幢简陋的房舍以敬信心供养圣众僧,死后九十一劫天上人间享受福乐果报不尽,现在又逢遇释迦牟尼佛出世,见佛闻法,出家修行,得证阿罗汉果。这都是因为圣众僧清净的咒愿力所感,而使施主仅施舍少许财物,便能获得广大福德果报的事实。(大智度论)
这尚是施与受之间所获的福德果报属于较差的一种。如果凡夫能遇佛出世,供养到佛陀,只要少许布施,便能获得大果报。为何如此说呢?
3.为何少施供佛能得大福报?
这是因为施主在布施时心清净,布施的对象又是清净福田僧,甚至是佛菩萨,当然可因佛菩萨的咒愿力而获得未来无是的富贵果报。尤其以佛的咒愿力为最殊胜。如印度的阿育王宿世逢遇释迦牟尼佛出世,为一童子。有一天,正在嬉戏时,遥见佛迎面走来,内心被佛庄严的德相所感动,于是生起大敬信之心,自思:我应当用麦麸供养佛,但是身边没有麦麸,于是用双手捧著地上的细沙,倒入佛的钵中供佛,发愿说:愿以此惠施所得善根功德,令我未来仍然投生此地,得一天下,为大国王,供佛之行,定不间断。佛便立刻取童子所施钵中之沙,洒在佛经行过的地方及将要经行的地方方,为其咒愿说:我灭度百年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印度地名),当统领一方,身为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其国,又建造八万四千法王之塔,供养佛舍利,安乐无量众生。这即是著名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施者心清净但施物不净,受到佛的咒愿力所感,少施得大福报的事迹。亦是属于施、受俱清净的果报中较差的一种。(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六0四’经)。
4.最殊胜的生天方法
给孤独长者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间,初次见到佛的时候,便在闻佛开示诸法无常的道理间,领悟应该即时把握人生,力行布施修福之事;而竭其所能,尽心以衣被、饮食、房舍、床卧、汤药及建造精舍供养佛僧。临终之际,虽然疾病现前,但是这颗敬信三宝的供养心仍然不断,一心向佛,心念清净,于是上升兜率天上,身光遍照,为兜率天子。(杂阿含经卷二十二‘五九二’、‘五九三’经)
这是说明生天的方法,仍是以供养佛陀的果报为最殊胜,尤其以布施者与受施者两者‘发心’俱清净,所获得的施福为最广大。现在佛已灭度,凡夫欲求广大的清净福德果报,自然应当于僧宝中行布施。
5.凡夫以净信心供养佛的果报是什么?
现在再来探讨凡夫以净信心供养佛的果报是什么?这要追溯到佛出世在印度时,有一位老妇人供佛的事迹。
有一次,佛离开舍卫国时,阿难随从佛游行诸国,来到一座婆罗城托钵,有一位老妇人遥见佛的相貌上好殊胜,庄严无比,净信之心油然而生,不禁自思道:如此威德庄严之人,应当接受天厨供养,今天自降圣格,持钵行乞,一定有其缘故,而且从他的颜容散发出祥和的神情显示,此人必然具有大慈愍心,今日想必是为了让众生种下福德善根而来乞食。我真是幸运能逢遇圣人托钵,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又思,我贫穷无财,不能以美食供佛。于是竭尽所能,取得一钵弊食,用最诚敬的心,供养佛陀。
佛知道这位婆罗门的内心对佛德十分敬信,一心思供。于是伸手用钵接受他的供养。当时佛面露微笑,有正色光随佛笑容而出,普照大地,又从两眉间的白毫相而入。
阿难看到这种情形,合掌长跪,请问佛说:‘佛不妄笑,其笑必有因缘,愿闻佛微笑之意。’
佛问阿难:‘你看见这位老妇人,显露出最诚敬的清净心施佛饭食吗’
‘看见了,世尊。’阿难据实而答。
佛便开示阿难说:‘这位老妇人因为用敬信心施佛的缘故,未来十五劫中,不堕三恶道,获得天上、人间的富贵福乐,不可为喻,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成就辟支佛果,得证无余涅槃。’(智度论卷八)
这个例子是说明凡夫用净信心布施最清净的福田—佛陀,能感得未来无量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这亦是施、受两者俱清净获福最大果报中属于较差的施报。但是对现在的凡夫众生来讲,逢佛出世,又能供养佛陀,已经是千万亿劫难值难遇的事情了。
明白了凡夫供佛的果报,再来进一层探讨阿罗汉圣者供养诸佛所获得的果报及菩萨圣者供佛的果报,以及佛与佛之间相互赞扬、供养的意义,有何殊胜之处?便能领悟施与受间获福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6.阿罗汉供养诸佛获福最大的极限是什么?
佛在法华会上处处为声闻弟子授记,预记声闻弟子于未来世中,当值无量诸佛出世,供佛不断,所得福德果报的极限,表现在其成佛净土的显相上。
如佛预记舍利弗未来供养无量诸佛的果报说:‘佛告舍利弗:我与你过去曾经共同逢遇二万亿尊佛出世。当时我为了追求无上佛道,经常教化于你,你也长夜发心随我受学法要。我依你的根器,方便引导你入佛法。舍利弗,我过去在二万亿尊佛出世的时候,教导你一心发愿志求佛道,你现在都忘记了,反而今天自称已经得到灭度。我现在为了再度启发你忆念宿世所发求学佛道的大悲本愿,所以在这次的法会上,为诸声闻弟子宣说大乘经法,名为妙法莲华(此以莲花的明净,来形容大法的微妙)。以此导引声闻弟子发菩萨心,求学成佛之法:凡是修此大法者,都会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与护念。
舍利弗,你在未来世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劫数,将会深发成佛悲愿,往返十力世界,供养无量千万亿尊佛,奉持诸佛所说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最后福德具足,成就圆满佛果,佛号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你成佛的世界,叫做离垢,那个世界的依报大地,平坦宽正,地面上有许多宝物缀饰其间,非常的清净庄严。彼世界中,充满了福德深厚的天人众生,因为天人行善、修持所感,使得离垢世界安稳丰乐,没有灾难发生。彼世界又因人心清净、光明,致使依报大地光洁、鲜亮,净若琉璃(琉璃为地),散发出犹如黄金般的澄莹色彩……。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法教化众生。
舍利弗,被佛出世度众的时候,虽然不是像娑婆世界般的污浊,但是仍然以宿世所发大悲本愿教化罪障众生,为一切众生演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那个世界的劫名,叫做大宝庄严……。为什么叫做大宝庄严呢?因为彼世界菩萨圣众充满其国。众生若能逢遇菩萨出世,实在稀有难得,就犹如宝物般的珍贵,故称彼世界劫名为大宝。彼世界菩萨的数量,无尽无边,不可思议,除了佛的智慧力,没有人能知道有多少。当菩萨圣众欲行步时,均有宝物缀饰的莲华承接具足。为何会有这种奇异情景呢?当知彼世界中的菩萨大众,都不是初发意的新学菩萨,皆是在无量劫中,久修六度万行,已经种植深厚的定慧、德行:由广大的福德力量所感,故有净莲显相,承接具足;并且这些大菩萨在无量百千万亿尊佛出世的世界里,净修梵行,恒常为诸佛所称叹。又经常于诸佛前闻佛说法后,修学佛的广大智慧,累积了甚深的禅定力量,开发广大的神通力用,早已善知一切诸法的总持行门,具有质真无伪的清净心念,一心亿念佛道,坚固不退,像这样一意志求佛道的菩萨圣者,在彼世界太多太多了。
舍利弗,华光佛的化身寿命是十二小劫……,彼世界人民的寿命,平均也有八十劫。华光如来经过十二小劫将入涅槃之前,将会为坚满菩萨授记成佛。并嘱咐彼国的出家比丘说:这位坚满菩萨当我涅槃之后,接著在此世界成佛,佛号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彼佛世界的清净庄严,就像你成佛的世界一样。舍利弗,此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十劫,像法住世三十二十劫。’
佛亦预记目犍连未来供养无量诸佛的福德果报说:‘这位大目犍连尊者,未来亦将会深发成佛道心,往返十方世界,用种种的供具供养八千诸佛,对每一尊佛恭敬、尊重、称赞。诸佛灭度后,目连发心建造八千座塔庙,高度为一千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为由旬,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以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长度和宽度都是五百由旬,而且每一座塔庙都是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等七种宝物建造、装饰而成,又用无数香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绘盖、幢幡供养诸佛塔庙。目连经过八千尊佛出世后,接著又发心供养二百亿尊佛,也是像供养前述八千尊佛一样的恭敬、尊重、赞叹、起塔、建庙、供养,最后福德圆满,成就佛道,佛号为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目连成佛的世界,叫做意乐,彼世界劫名为喜满。其国土地平坦、宽正,玻璃为地(喻净土大地犹如玻璃般地莹净、透明),宝树庄严(喻净土中树木殊胜、庄严的情形,就像宝物般地稀有、珍贵),而且在目连成佛的世界里,到处可以看到从宝树上飘散像真珠一样的鲜花,同通净土各地,这朵朵的真珠华,片片晶莹剔透,光彩奕奕,将净土的自然景致引入无以形容的特殊、清净、鲜明、庄严……中。令人见之,赏心悦目,赞为观止。
意乐世界中,天人、菩萨、声闻等圣人充满其中,其数无量。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世四十小劫。’
由以上经文所述可知,在声闻行者启发无上菩提道心,实践菩萨成佛行愿时,一定会发愿到十方世界去供养无量诸佛,在诸佛世界听闻成佛之法,修学菩萨度化众生、庄严净土之行,当其福德究竟时,庄严净土之行由是圆满,而与其宿缘教化众生形成另一层次的净土教化因缘。净土的庄严显相,即是声闻行者由回小向大,发心供养诸佛,实践菩萨利生之行的过程中,获得度生福德极致的圆满表相。
7.施与受之间获福次大的省思
据菩萨地持经卷七所载,菩萨逢佛世时,因为以六种清净心供养佛,而获得无量的富乐果报。是那六种心呢?
(1)一心观想佛是无上福田。
(2)一心观想佛对众生有无上恩德。
(3)一心观想佛于一切众生中无人能比。
(4)一心观想佛于无量劫中难值难遇。
(5)一心观想佛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至尊无上。
(6)一心观想佛于世间出世间法一切具足。
菩萨因多生累劫依般若波罗蜜,获得无量禅定门及无量智慧方便门,所以经常值佛出世,念念以此六种清净心,乃至延伸无量清净心,供佛不断,累积了深厚的福德果报;因无碍般若心现前,而招感仅以一钵饭食供养十方诸佛时,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远近无碍(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此乃指八地以上大菩萨而言(净土中的大菩萨皆具此广大福德供佛之力)。其施福果报仅次于诸佛相互助扬法化之施德。
8.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重心点在那里?
而在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原因,必然牵涉到施与受两者之间心力互相交感的问题。施者与受者两方面的内心越虔诚、越净洁,相互心波交融、影响的层面便愈广大、愈深细、越莹净,施主获福也越大。而福田中以佛的福德果报为最无上,当然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启示,表现在佛与佛之间相互赞扬、供养的现相上。
(1)经典上记述佛供养佛的情形
于大乘经典中,如华严经、般若经等,经常有他方世界的诸佛菩萨前往娑婆世界以花香等供养释迦牟尼佛,以表助扬法化之德。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佛在当时说法会上,曾于大法座间熙然微笑。当佛微笑之时,有光明从佛口而出,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当时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与佛光明相应、受到佛光加持的众生,都在佛的无尽光明影现中,看见东方虚空中犹如恒河沙数般无量无尽的诸佛及清净圣众僧。相对的,东方如恒河沙数般不可思议的无尽世界中与佛光明相应、受到佛光摄持的众生,也同时看见释迦牟尼佛的色身显相及见到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闻法大众。南方虚空、西方虚空、北方虚空、东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东北方、上方、下方一切有佛出世教化的世界中,所有接收到释迦牟尼佛光明加被的众生,都相互在佛的光明普照下,看到十方世界中的无量诸佛与无数闻法的清净大众。
当时从娑婆世界的东方经过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世界,有一个清净世界,叫做多宝。多宝净土中,当时正有一尊宝积佛出世说法,而且正在为净土中的诸大菩萨演说般若波罗蜜法。那时多宝世界里有一尊菩萨,名字叫做普明。当他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光明遍照虚空,引起大地震动,又亲见释迦牟尼佛身相不离娑婆世界,却又与宝积佛的身相不隔于毫厘时,便惊异地请示佛说:‘世尊!今日是什么因缘令他方佛大放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引起地大震动,又看见佛身显相在多宝净土呢?’
宝积佛回答普明菩萨说:‘善男子!从多宝净土,经过西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有一个世界名叫娑婆,彼世界中现在正有一尊佛出现世间,教化众生,佛号释迦牟尼,现在正欲为出世在娑婆世界中的诸大菩萨圣众,宣说般若波罗蜜法,是释迦牟尼佛的神通力变化,引起光明遍照,大地震动,佛身显相。’
此时普明菩萨禀告宝积佛说:‘世尊!我现在想到娑婆世界去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同时地想礼觐出现在彼世界中已经获得陀罗尼—总持一切法的大菩萨圣众,及于诸三昧中得到大自在的菩萨清净大众。’
佛告普明:‘释迦牟尼佛现在正在娑婆世界出世说法度众,欲见佛、供佛,如今恰是时机,随你所愿,赶快去吧!’
当时宝积佛并以在净土中生长的千叶金色莲华赐与普明菩萨,嘱咐他说:‘善男子!你可代表我用这朵千叶金色莲华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佛世难值,尤其出现在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更是希有。又能在秽土世界中见到菩萨大众随佛出世度众,实在难逢难遇,你要好好把握这个难得觐见佛菩萨的殊胜因缘,一心供养佛菩萨,聆听法要。’
当时普明菩萨便接受宝积佛授与的千叶金色莲花,与净土中无数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蒙受佛力的加被,并运用神足通,经过东方无数净土世界,亲见东方无数世界中的诸佛,亲自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诸佛。又捧持多宝净土中无数的华香、樱珞、末香、泽香、烧香、涂香、衣服、幢盖,来到娑婆世界,欲供养释迦牟尼佛。见到佛陀,向佛头面作礼;礼佛完毕,退立一旁,禀白佛说:‘宝积如来请我向佛问安,愿佛在此世界广度众生,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宝积如来又授与我这朵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请佛受纳。’
这时释迦牟尼佛接受了宝积佛供养的千叶金色莲华,又将此莲花一瓣瓣分散至东方如恒河沙数无尽的世界去供养他方无数诸佛。而且这朵千叶金色莲华,在佛的神通力及福德力摄持下,居然遍满至东方无尽的诸佛世界……。’
(2)佛佛为何互相赞叹、供养?
为何诸佛会相互赞叹、供养呢?大智度论卷十解释佛佛互相赞誉、扶持的原因说:‘释迦牟尼佛最初得道的时候,便一心思惟道:我所获证的大法,甚深微妙,娑婆世界的众生愚蒙、薄福,不能测知。今天我欲度五浊恶世的众生,应当如何为众生说法呢?作此思考后,又亿念道:我应该将所证一乘法分作三分,以三乘法来应机度众。当佛做此思惟时,十方诸佛皆显现光明,赞叹他说:善哉!善哉!我等亦在十方世界五浊恶世中,分一法作三分,方便度众。这时释迦牟尼佛闻十方诸佛劝勉语声,心生大欢喜,当即称赞十方佛说:‘敬礼南无诸佛。’
十方诸佛就是这样处处在有佛出世的世界,为令众生获得广大佛法利益,而恒常劝助、赞扬佛德。就因诸佛对每一尊佛及对众生有深重恩典及助扬之德,于是释迦牟尼佛用莲花供养十方诸佛,以此表示众生供养所获之福,无有胜过佛德者。并且当知释迦佛接受宝积佛供养的莲花,乃是宝积佛的功德力量所生,非是尘水中所生的莲花。相对的,前述普明菩萨乃是十住法身菩萨,由菩萨圣者由他方世界送此莲花及无数华香……来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亦是释迦牟尼佛功德力用所感,非俗世之花。
释迦牟尼佛因知十方诸佛是第一福田,所以供养,此供养之福无尽,必然胜余福德,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佛以其无上德行,互相供养、赞扬的原故。当知佛法中有四种布施:(甲)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乙)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丙)施者清净受者亦净,(丁)施者不净受者亦不净。现在释迦牟尼佛布施东方诸佛,正是施者与受者二俱清净的最大表相,所以此福最大,因此佛佛亲自供养十方诸佛。而且唯有佛应该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此正显示众生欲获无上施福,当于佛福田中求。
(3)诸佛为何弃舍烦恼身病不受施福?
于此产生了一个疑点!有人问:一切圣人不贪受果报,尤其二乘行者了脱生死后,更不受后有身,谁受此福?如何说施、受俱清净,施福最大呢?
当如此无漏福德虽无人消受,但其福不失,广大无边;若二乘行者回三向大,行菩萨道,宿所修福,其报无量。因诸出世圣人在深悟一切有为法无常苦空之理后,厌世心甚重,极欲舍身入涅槃,自然施福亦舍。诸佛亦以身为疮病,不贪五蕴烦恼身疮,舍放身疮,契证清净法身,所以不受报乐,因此虽有大福,亦不受报。
9.结论—回归净土
由以上所述八大点法义,当可明白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显相,在于施者与受者之间‘心力’的清净交感程度厚薄问题,而形成果报的广大或微小,有著决定性的影响力。
诚如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十八所说:‘因布施者心清净广大故,纵以一条纺线供养佛,即能次第成办佛法。若心不广大,复不精勤,便不能得殊胜果报。若心清净,以其世间所乐财物而为依止,随力少施,使得一切可爱乐果。’
净土中的天人、菩萨大众,皆是身心清净。以其清净心供养诸佛,故能随力少施,即能感得无量七宝、财物、宝树、宝花、宝池……充满净土,此正是施、受俱清净,所获得广大福德果报的证明。以此施、受俱净的福德修因所感,故能在一念听闻弥陀圣名间,招感未来世的菩萨道上人天尊贵的果报,乃是无可置疑的事。
今天我们都是凡夫道上‘学菩萨行’的佛弟子,如何开启一条从布施行通往佛道的学习之门,通往与弥陀此‘布施入门’愿所说‘在听闻佛名间’,就能与布施波罗蜜的‘初发心’及‘深证心’相应,生生世世在人天尊贵的果报上行菩萨道而不退转,就要看我们今世对布施法门的‘发心处’和修学次第,了解与实践的功夫及‘用心’有多深了。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
1.佛为何先为众生说布施?
每一尊佛在为众生最初说法时,都是先说布施之行,次说持戒之理,再说五欲过患,令众生行为导入道德规范,从此关闭恶道之因,打开生天之门。当众生理解及发出布施、持戒之心,与愿离五欲之心及对世间苦恼之源,有了追求欲解之诚,再为其说苦、集、灭、道四圣谛解脱生死之理,令其从此踏上解开生命之谜的出世修行之路……。(见阿含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佛为什么先为众生说布施之法?因佛弟子广行布施,便能利益世间一切贫富贵贱之人,乃至恶道一切众生。本来是我怨家之人,因接受我布施之物,则彼此转为亲善之友,乃至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相,诸圣人的功德具足,所愿如意,无不是从广行布施而得,因有世间、出世间的深远利益,所以佛先为众生说布施之法。
又大智度论卷八十二说:‘若人能直行诸法实相,则不为说布施等人般若初门。以人钝根罪重故,种种因缘说。’
这句话反映出现代众生大多数的根器,都是钝根又罪重。就因为现代学佛者,不能以‘钝根、障重之心’直行‘实相空理’,佛当然应五浊恶世的众生根机,先说布施之法。当我们能做布施法门,在布施时一点一滴捐弃自己的烦恼心、贪吝心、爱染心……等形成‘钝根’、‘障重’的原因时,才能恍然醒悟,原来佛说凡夫众生应该从布施之道下手学习,不是没有因缘的。
2.为何布施时要以愿为导?
大智度论卷七说:‘无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成幅,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心常念著,愿乐不舍,命终之后,生富乐人中。复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有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
这是说明布施者依其所知、所见、所闻、所修功德,作为发愿来世投生之处的理想,终究能满施主所愿,依愿往生。现在就说明布施者依愿为导,投生人间或天上,在程度上有什么不同层次的区分。
(1)认识自己所做布施功德是否获得来世的人中富贵果报?
任何一个人学布施及持戒,如果所修福德已达天界果报,但此修福之人,无愿为导,不愿生天,或不知有天界可生,经常眷恋人间,来世便会继续杂生人间富贵之家,享受其殊妙的富贵果报。
相对的,倘若你平素布施、持戒之心薄少,又乐著世间五欲之乐,来世纵然投生人间,拥有财富,也会生在三教九流的下层社会人家。
如果一个人用至诚心布施、持戒,来世转生人间,就会因至诚的‘心力’所感,投生在贵族之家,或生为一族之尊,王公大臣之流(如印度的第二贵族刹帝利种族中)。
进一步说,假使你不仅以至诚心布施、持戒,又勤读世间的学问及宗教的经书,有世智辩聪,平素洁身自爱,不触恼众生,来世续生人间,便会因你的‘至诚布施、持戒之心’及‘世智辩聪’之业行所感,投生在社会中上阶层的富贵人家(如印度的婆罗门族中)。
自诩是布施成员的佛弟子,有没有为自己的布施行为,好好考量过来世的投生之处与人间那一阶层的富贵果报相应呢?
(2)认识自己布施、持戒的发心是否到达欲界天的天福果报?
甲、往生欲界六天的修行条件
而人间任何一个众生,欲以布施、持戒之福,超脱人间善报,投生欲界第一天—四天王天(通外道),最起码的修行条件,也要具备五种功德资粮,才能转生天上:(1)信罪福(2)持禁戒(3)闻善法(4)修布施(5)学智慧。具备这五种修行条件,再依愿为导,发愿往生四天王天,才能在临终时以一颗坚定求生天界的清净心,带著今世所修福德资粮,生彼天处。
进一层来说,欲求生四天王天之人,代表他布施、持戒的清净发心,已经初步启开厌患世间尘劳之事的境界,能够做到舍弃名利、不为欢乐境界所动,对亲眷爱著之心淡薄,一心好乐听闻出尘之法,喜欢供养修道善人。临终时,就会因为这颗坚固、不退的清净布施、持戒、出尘之心不断生起,投生与其业力相应的欲界第一层天—四天王天。
当一个人布施、持戒、听法、厌世、供养尊长及三宝与供养善人的‘清净心’不断地增强、超胜,已能做到随时以恭敬心布施三宝、父母、尊长、善人的程度,内心渐具忍辱力与柔和力,故而远离诤讼,是非,并且‘于己妻房,YIN爱微薄’,又发愿往生天上,便会依愿为导,上升欲界较高的天界第二层天--三十三天(仞利天)上。
当一个人布施、持成、闻法、智慧、供养道人之‘发心’,已经从恭敬、至诚、净洁的愿心,转为‘柔和、静定、慈悲’的观照自心境界,因心意纯善、和顺、慈喜,故而待人处世和颜悦色、舍离偏执爱恨之貌,只要终生保持这颗‘静定、柔和、慈喜’的功德心不退,并发愿往生天上,便能超胜欲界第二层天的业力,上升第三层天—夜摩天。
当你因布施、持戒、闻法的发心,已经引导你进入广学多闻的领域,对于世间、出世间的邪正、善恶的辨别能力增强,内心已经从柔和、静定的功德心,转为初步发出学习求证寂静涅槃的修慧志向,虽然积德深厚,威仪具足,静心增强,但是贪爱‘寂静’境界,心著功德,以此修心程度,发愿往生天界,便会依愿所导,上升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上。
当无数众生因为你布施、持戒、多闻、修定的教化力所感,普遍获得极大安乐的清净幸福果报;甚至你已经达到能‘依定变化、亲见天界欲乐’的境界,或者依今生福德力所感,于虚空中,亲见来世生处—天宫显相。以此福德,发愿往生天上,便能上升欲界第五层天—化乐天上。
当你因布施、持戒、多闻、修定的精进力所感,已经具备了然超越房事的心境,乐修梵行,解脱生死的精进心不断地增长起来,甚至能够达到与欲界第六天的天人业力一样‘依思惟力(静定力),化作天界乐境,自在而为’的神通境界,或者依今生深厚的功德力所感,于虚空中,亲见来世投生之处—第六层天的天宫显相,以此福德,发愿往生天上,便能在临终之时,见到天宫现相,上升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上。(见‘大智度论’、‘楞严经’、‘六道伽陀经’、‘六趣轮回经’)
乙、为何广行布施、持戒、修定仍然不能超出欲界天?
为什么一般的佛弟子(包括外道行者),广行布施、持戒、闻法、修定之志,仍然会有‘欲乐’的希求之心呢?这正说明了我们‘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心尚未断除’。以‘五欲不净之心’而行布施、持戒、修慧、修定之法,绝对不能超出‘欲界天’的范围。所产生的神通变化行为,皆不出‘欲想’变化境界,自然以‘天上五欲境界’为神通化境,不思出离了。
(3)如何认识自己布施、持戒的发心是否已经超出三界天的业力范围,与佛道相应?
不断五欲,不能超出欲界天的业力范围,这是每一个佛弟子所熟知的。但是娑婆世界中大部分的人,都无法跳出‘五欲’境界,甘愿做五欲的奴隶。可以说,现代的每一个人,几乎部是用‘未离五欲’的心布施,当然来世投生在人间富贵人家及欲界的六欲天中轮回,怨不得别人。
而当修行人深入禅定,用‘离欲心’布施,自然因念念心意清净,而超出欲界天,上生色界梵天上乃至四禅广果天上,福乐无尽。
当修道人在禅定中已经达到‘离色心’显发的境界,念念用‘离色心’布施,发愿生天,当然会投生在无色界的天上,未来下生人间,福乐无尽。
而当佛弟子修持的程度到达‘离三界心’的境界,念念用‘离三界无常、苦、空、无我之心’行布施,自然念念趋向涅槃道,于佛出世时,得证声闻果位。
若是佛弟子生生世世以厌恶愦闹,好乐闲静,求出世智慧,具备自觉自悟十二因缘法的修持心来行布施,必可种下生无佛世得证辟支佛果的引因,未来必证辟支佛果。
进一步说,一个平素具有大悲心佛弟子,念念以大悲心行布施,以此布施功德,回向佛道,欲度一切众生,获得无上甚深毕竟清净智慧,未来必满所愿,成就佛道,广度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十三)。
由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分辨出自己目前布施、持戒、修持的‘发心’到底与欲界、色界、无色界‘何界’相应?是不是已经将自己布施的发心导向‘解脱道上’行?还是在‘辟支佛道上’行?抑是在‘菩萨道’上行?或者根本在凡夫道上行?甚至与外道布施的发心相应?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
现在的佛教徒,大都停留在‘贪染布施’功德的发心上,不能进步。究其原因,乃因‘俗务繁忙,心思太过杂乱’所致。所以现代大多数的人,都不认识自己目前布施的‘发心’,停留在什么程度,与何界相应?
(4)回向发愿心是获得五乘布施果报的基础
佛说,凡夫从初发心学布施时,一定要以愿为导,才能增强布施的功德力,导向与其愿力相应的道上行进。也就是说明了,如果你在布施时,发愿要以此布施功德,继续留在这个世界,投生富贵人家,纵然你所做布施功德薄小,也会生生世世在自己的‘愿心’中前进,某一世一定会满你心中所愿,投生富贵人家。倘若你在布施时,发愿要以此布施功德,做为修行道上的解脱资粮,或者成佛道上的福德资粮,皆会如水滴汇成河流般地在自己的‘愿心’中一点一滴的导进,丝毫也不会错误。
由布施法门而导入成佛之道,是有一定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的,而且绝对能从布施之行直入成佛之道而无疑问。我们看现代的佛弟子大悲心难发,出离生死心更难发!自然所做布施,不能与佛道相应。而凡夫俗子在布施时,要如何‘发心’,才能种下与佛道相应的引因呢?
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心态,就出在施主‘愿心’的回向方向上,是否念念与菩萨度众生的成佛悲愿相应?!就因施主的回向愿心,各有不同,而区分出凡夫布施、外道布施、声闻布施、菩萨布施……等无量不同的果报现象。你愿意获得那一种布施之果的成就,自己好好选择吧!
3.出世间布施相
(1)认识世间上有两种人难得
世上最大的快乐与享受,以凡夫众生来说,莫过‘财、色’二事。而以布施法门来说,步入佛道之初,有两件事难值难遇:
第一是出家僧众中非时得解脱比丘及得菩萨解脱者难得:所谓‘非时’就是指出生在没有佛陀住世的时代。就像现在的末法时期,僧众们出世于当前的末法时代,想要得佛‘正法’,证果解脱,获证缘觉果位,或者得证菩萨果位,恐怕就如经上所说的难值难遇。
第二是在家白衣能清净布施者难得:经上说,在家居士若能做与佛道相应的布施心态来行施舍,这种‘清净布施相’,便能无量世延续下去,辗转增强,世世不失。
‘布施’是为自己求佛道而行‘布施’,未来要走那一种‘布施路线’,也是由自己选择,佛道‘随缘’而度,皆大欢喜。有‘悔悟心’、有‘警惕心’、有‘向道心’的佛弟子,必然会真心诚意地选择佛道而前进。若不知从何门而入,般若经论所说的‘渡布施河到彼岸’的修学次第,便是吾人最好遵循的修行道路。现在就依其所示来说明出世间布施相的习学次第:
(2)如何区分世间施与出世间施的布施心态?ア
世间名为此岸,佛道名为彼岸。此岸有悭贪、憍慢、有无等诤辩、是非之心,由布施河渡之、破之,引渡到清净、光明的成佛彼岸。
我们看世间人行布施,内心不离贪吝、憍慢等相,虽然广行布施,但一直停留在此岸世间因缘中受生、流转……。反过来说,当我们用这种脱离世间(此岸)的悭贪、憍慢、有无……等心来行布施,看清楚彼岸的航行方向,用无比坚定的意志及智慧,经过惊涛骇浪的拍打、撞击、浮沉……,历经千辛万难的行程,终于到达清净光明的彼岸。从出发到渡布施河中间航行的心路历程,就叫做出世间布施相。
(3)为什么要发出世间布施心?
甲、为断未来障道因缘
当知任何一个布施者、受施人,如果尚未解脱,都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的轮回范围内受报。倘若施主执意贪著布施物与受施人,来世因缘聚合时,又会与受施人见面。若受施者已学佛而心未上道,仍然贪心未除、染爱心重,或者未信佛,而嗔爱心深,不论对施主产生报恩、还债、感恩之心意与行为,都会形成一种辗转牵缠的世间情缘,中间因缘更是变化多端,不能预知!如此纠缠,岂不又成为施主的障道因缘?!
如果我们已经发心要走这条成佛的修行道路,从今生开始,便应该掌握任何一件布施机缘的‘当下’—警惕、反省、观照自己布施的心态。不要因为‘行布施’,又为自己增添无数未来的障道因缘,自掘堕落生死轮回的坟场!此亦即是为何要观‘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三轮体空的重要原因之一。警之!醒之!
乙、为了结三世恩怨债主因缘
我们今生所遇、所缘的布施对象,有过去的冤、亲债主,也有今世在有意、无意间,再缠结的冤、亲债属。如果我们在布施时,心生怜愍、贪爱、吝惜受施人之心;念念不忘我是大施主,不肯忘记我所布施过的物品,经常记忆起来某某人曾经接受过我的惠施,便会使自己的知见,停留在世间尘劳的思恋之中,而使自己在世俗尘劳间,已经纠缠的过去、现在的善因缘及恶因缘,生生世世,辗转增上,恩怨情缠,难解难了,远离佛道!试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名符其实的运用出世智慧的灵眸,抛开怜爱、回报、吝施、投机……的世间轮回之心,在布施时以清净、不贪、不求回报的‘向道心’来扭转三世牵缠的新、旧业缘,成为佛道的善因缘,种下点滴的成佛善种呢?
丙、为断贪爱身见之心成就佛道
众生若有一分无始无明的贪爱身见之心未断,便不能成就佛道。就因凡夫众生贪爱身见之心难断,所以要用布施之法来打开、了断众生的见慢、贪爱之心。譬如大菩萨修行者发大悲愿广入六道轮回中布施身躯、头脑,或进入恶道之中用自己的身首布施同类,布施猎者,救护同道(六度集经),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了结、启开过去无量劫以来与其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在善恶业网的缠绕间,所形成无数相互影响身心而映现在无始心识中的爱影、嗔影、贪影、痴影、身影、慢影……等等障碍佛道的种种善恶业影之心!
我们不想学佛、成佛则已,既已在佛前发誓做一个佛弟子,不妨请你留给自己一点反省的时间,仔细阅读以上所述三点—培养、激发、重视‘出世间布施的发心’,就是为你自己今生开辟出一条真正走向与佛道相应的学佛之路。警之!醒之!
(4)布施是进入涅槃道的初步因缘
甲、广行布施不如自己发心修行
为何说布施是进入涅槃道的最初因缘?这一点可以从增一阿含经卷十九第(三)经及长阿含经卷十五第(二三)经中得到证实。依经文说,释迦牟尼佛曾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对阿那邠邸长者开示广行布施不如自己发心修行的道理。
佛说,过去久远劫以前,有一位梵志,名叫昆罗摩,具有万贯家财,一生享用不尽。这位梵志生平乐善好施,经常用无量的金银七宝和衣被、饮食、卧具、医药、房舍,布施城中无数的民众。梵志虽然广行布施,未来必然获得无量福德善报,但是佛说,他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却不如建造一幢精舍布施给十方清净僧众,令其静修、弘法、办道的功德大。如果有人进一步发心,不但广做前述两项功德,并且发心皈依三宝,又不如自己发心受持五戒的功德大。
再进一步说,如果有人不但广做布施,以房舍供养僧宝,自己又受持三皈五戒,但却不如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自己发出慈愍心,平等对待众生的功德大。
再深一层说,虽然有人乐善好施、建寺安僧、发心爱持三皈五戒,又发慈悲心平等、关怀众生,但是却不如于须臾之间对这个世间生起无常之念,警惕自己不可贪著、享乐这个无常世间的‘发心’之功德大。
这是为我们明示,凡夫众生学布施的发心次第,一定是由外而内,由外布施而导入内布施的修学领域。两凡夫行外布施时,必然是以‘贪著心’布施,不论做再多的布施功德,都会无常灭尽,不如自己反观自照,受持三皈五戒,进而发‘出离生死心’修行的力量,导入获证涅槃的功德大。这是以自我修行解脱为出发点,由内布施—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发、完成,而导向外布施—开发佛道慧命的深广布施领域,另一层令众生依循的修持方向。
乙、布施与八正道
我们必须了解,布施是不离八正道的修行次第的。怎么说呢?因为当施者深信布施的发心,是为施舍悭贪之心、是非等心趣向佛道的无上解脱为目的而行布施,未来必能获得无上的成佛之果;有此觉悟,就具备了八正道中的正见。当施者有了追求无上佛道的涅槃正见做引导,进一步在平素布施时,学习念念以导向无上佛果的‘发心’做为布施的发心与省思,此即具备了八正道中的正思惟。当施者有了佛道正见、正思惟做为布施的引导,为众生宣说布施之法时,所思、所行,也一定会以学布施的最后目的,获证无上佛道为演讲的法义,引导众生步入布施法门的修学领域,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语。因为施者念念学习用正直心布施、清净心布施、寂定心布施、大悲心布施为目标,自然身心会日渐散发出端庄、正直、高雅的气度,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业。一个一心以求证佛道大涅乐为目标的布施者,在尽心施舍自己的烦恼、习气时,绝对不会有奢求广大布施果报的贪念!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命。就在一个施者念念不忘施舍贪心、烦恼心的布施修持精进间(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其身心必然与禅修的清净解脱正念相应(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念)。而在净念相继的显现中,定然与佛果的一分无上解脱正定相应,终至获得大寂灭海的成佛之果(此即具备八正道中的正定)。
由此可知,只要力行布施法门,就能在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引进间,得到解脱之果,终至获得佛道的无上涅槃之果,是毫无疑问的。
丙、如何证明布施者确实发出与涅槃道相应的布施心态?
一个经常布施的人,是否确实已经发出与无上涅槃道相应的布施心态?最基本的验证方法,就是静下心来,自我反省:‘我在做任何布施时,有没有和以上所说的与八正道相应的布施修学次第相应?有没有因为修学布施法门,而使自己的烦恼心一点一滴的淡薄?利益众生的大悲心,是否正在平静的心湖中一缕一丝地生起呢?’如果有此现象,便表示你已经在布施时,确实痛下针砭,知道如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贪吝心、自私心、尘欲心,正在走向与佛道相应的出世布施发心,为十方三世诸佛所赞叹。
也就是说明了真正与佛心相应的施者,在布施时确实能够对所施物及受施者做到用朴质心布施、用恭敬心布施、用摄敛心布施、用慈愍心布施,一心敬重受者、思惟施德、思惟善法功德;反观自心,确实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已经去除悭贪心、谄曲心、逢迎心、掉染心、悔施心、慎恚心、嫉妒心、爱惜心、憍慢心、无明心、邪见心、不恭敬心、不惭愧心……。明明朗朗地以智慧的双眼照见到:唯有用以上所说的清净心布施,才能得到布施的要领与利益,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布施,而从布施的修学领域中,逐渐走向学佛的根本目的,与诸佛的无上涅槃解脱之道的一分发心相近。
丁、为何说布施的发心与涅槃道的次第相近?
诚如经上所说的:‘常布施时,诸烦恼薄,能助涅槃。’诸烦恼薄,即是指用以上心态布施,能令六根不随外境所转、所动,当六根清静、不妄动时,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便会坚定起来;当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坚定时,对佛法的真实信心便会稳固起来;当施主对佛法的信心稳固时,自然对布施的果报功德不会生起贪执之心;当施主对布施果报功德不生贪著时,内心从此就会真正得到清净。当施主内心得到清净时,法喜、安祥、柔软的静境,会油然而生;当施主身心沉浸在慈悲、喜悦、温柔、祥和的静境时,只要发心转修禅定境界,便能迅速成就;当施主成就‘一心不乱’的禅定境界时,真实的智慧当下便会生起来;唯有真实的智慧从心眼浮现出来时,才能清晰地看出佛弟子布施的发心,与外道布施的发心,两者修因的相似点及分歧点不同的道理在那里!?而以一颗坚信佛法是究竟解脱之道的清净心,从此安稳地驶向佛道的彼岸而心无挂碍。所以说布施的发心是与无上涅槃的次第相近相应的。
戊、发出与解脱道相近的布施会获得什么果报?
大智度论文有一段话说:‘施主念施故欢喜,欢喜故得一心,得一心故亲生灭无常,观生灭无常故,得道。’
由此可知,布施之法,是解脱道的初缘;布施之福,是解脱道的资粮。而解脱道便是步入佛道的前方便。因此我们在布施时,若能将自己布施的发心转向与解脱道—不贪、不著的发心相近,那么一方面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必然获得布施之果—人天尊贵的富贵果报,一方面因为我们在布施时不贪著施物、不著念施者回报的施因所感,未来人天的富贵果报现前时,这些受施者,都会成为你佛道上的善知识、善因缘,成为我们的学法伴侣,从此使我们在菩萨道上顺利行进,真正达到在听闻诸佛名号时,就能获得人天尊贵的富乐果报,而与弥陀此接引众生踏上‘布施法门’的修学历程,生生世世因闻弥陀名而获得人生尊贵果报的悲愿相应。
凡是已经发出菩萨心,欲学菩萨、做菩萨的佛弟子,都应当依本篇所说‘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心态’来检讨、反省自己在布施时,有无从‘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有无违背佛道的发心?有无在布施时,造下未来的障道因缘?若有,希望你记取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但愿你从此刻起,经常在布施当下反观自己的发心,正与何道相应?学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力争上游还是要随波逐流,自己好好抉择吧!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
1.法施的基本意义
法华经卷一有一句偈说:‘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这是阐释法施的基本意义。而且是任何一个佛弟子经常做得到的。由此说明了不是一定要开座说法,才称为法施,只要每一个人在听闻佛法时及闻法后,发心为周遭的人欢喜赞叹‘正法的内容’,乃至仅赞美一句‘法义’,皆称为‘法施’实已种下成佛的善根法种,堪称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2.法施深一层的释意
一般来说,所谓法,涵盖了声闻法及大乘佛法。凡是发心为众生说教、说法、说经、说义、劝化等,皆称为法施(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巷三十三、大方广十轮经卷七)。而且以法自施、以法施人自利利人的行为,是任何一个有心护持佛教、弘扬佛法的佛教徒都可以发心实践的。
3.如何分辨说法者在行‘世间法施’还是‘出世法施’?
说法的内容,虽有多种不同。总括来说,不出‘世间法施’与‘出世法施’两种。说法者是在行世间法施抑是出世法施?只要在他说法的内容来做分辨即知:
(1)世间法施
凡是说法内容,不出人、天的道德、慈善、因果、业力、修行范围,皆称为世间法施。而一位善知识为大众演讲,首先一定要以世间法为说法内容,否则无法引渡初机;这是世间众生根机所感,需要具备大众化、通俗化、世间化、幽默式、风趣性的演讲,才能接受佛教。因为一个完全没有佛法基础的凡夫俗子,不经过通俗化、风趣性的闻法方式为跳板,是无法接受出世法施真理的。因此凡是佛教徒,都应对正在行‘世间法施’引渡众生步入佛门的善知识,致最高的敬意;没有善知识世间法施的发心弘法,众生就没有机会进一步发心转闻深法的因缘。佛教界需要法师弘法、续佛慧命,尤其引渡初机,更是‘法施’的责任。你是否认为佛弟子应当有‘弘扬佛法为己任,不忍圣教衰颓’的发心呢?若有,请今天开始做一些护法卫教的工作吧!
(2)出世法施
凡是说法的内容,以成佛的教法及趣向解脱的修行方法(如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等)为范围,皆称为出世法施。
由此可知,说法者因引渡众生的根器不同,或自己学法的立场不同,而形成两种说法度众的情形:
甲、为何以成佛法义为说法内容?
有的善知识在做‘法施’时,因见佛道衰颓,正法没落,而发慈愍心,苦口婆心地做现代众生根器的需要,广释成佛法义,不与世间众生共诤。其用心乃在期望众生清清楚楚地认识,应当如何脚踏实地由浅入深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最先利益的,还是法施者本身;他不仅为众生指引一条学佛的路线,也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成佛之路。任何一位善知识有这种为令众生发出成佛愿心而发心为众生说法者,皆可称为‘清净佛道法施’。
乙、为何以解脱法义为说法内容?
有的善知识在行‘法施’时,因见末法众生大都好高骛远,不务根本,不明佛道根源,自称是大乘菩萨行者,实是庸俗凡夫;因为连最基本的‘五欲’,都没有降伏,怎能自称是‘出世菩萨行者’呢?所以有必要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修持出离尘欲的方法来重新建立学法者的根基;目的是令众生明白:为求佛道,应当先‘观知诸法真空’、‘四谛空性’之理,以此涅槃道‘反观本心’因缘,做为步入佛道的前方便。但是现在有‘矫枉过正’的现象。
大体上说,只要说法者在大众中发悲愍心,为续佛慧命而行恭敬法施,不为名闻利养,无论说声闻解脱法或大乘菩萨法,皆称为‘清净出世法施’。
4.出家众为何应以法施为重?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指示比丘说:‘布施之法,有法施、财施二种。施中之上者,莫过法施,是故比丘常当修学法施,以法施为重。’(增一阿含经卷七)。
为何出家众应以法施为重?因出家是求出离‘五欲六尘’之家,以此观点,自然出家所有时间,均应以省思‘我如何超脱五欲六尘的修持’为警惕。若是兼做入世财施事业,甚至以财施为重,势必为了募化财物,将心力移转到‘财施’等筹措上,四处奔波,而荒废道业。故佛指示出家僧众,若发心度众,应以不防碍道业的‘法施’为重。
在家居士发心修菩萨行,因身份、还境的关系,与出家众发心不同,则可以财施与法施并进而行。(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
5.清净法施的果报
(1)比丘净心说法获得的果报
布施若是以远离贪心,及以此布施行做为悟道的前方便,就是清净布施;反之,则称为不净施。就以财施来说,如果不以善心布施,就不能称为‘他在修福德’。法施也是同样的道理,倘若不以净信心思惟法义,不为弘法而弘法,但为求施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钱财等四事供养而行说法,则成为一种交易行为,便不能称为‘他在行清净法施’。(杂阿含经卷四十一)
唯有说法者在经过‘净心、善思’过滤所有的不净念后,以此‘清净、善思’之心教导众生,令闻法者生起向法、修法之心,获得真实法义功德,才能称为真正的‘清净法施’。
而如何证明说法者是否确实发出‘清净心’为众生说法呢?说法者只要反省金刚经所说的:‘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义,就能清楚自己有没有用深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觉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地为众生说法了。
而真正要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众生说法的‘清净心’程度,是要经过‘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证法身’的修持过程,才能彻底做到的(见后续‘布施圆满愿’)。
以清净心为众生说法,获得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譬如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有一位比丘,经常在大众之中,殷勤赞叹、演说迦叶佛所开示的诸法实相之理及无量法门功德修证之义。从那一世开始,就因其说法的定慧功德所感,常有妙香从口中而出,世世不绝。而且所发出的妙香‘超越草木诸华之香,能令一切众生心生喜悦。’这仅是以净心说法的果报之‘华’,尚未‘结果’;当其‘果实’现前时,有十种功德,常随其身。
1、得大名声果报。
2、得颜容端正果报。
3、得身心安乐果报。
4、得众生恭敬果报。
5、得威光巍巍,形如明月果报。
6、得一切众生爱重果报。
7、得辩才无碍果报。
8、得大智慧果报。
9、得断尽一切烦恼、诸结果报。
10、得灭生死苦、证涅槃果报。
这是清净说法者,以法施人,以法自施,未来必然获得的尊贵、辩才、解脱的果报。(大智度论)
(2)菩萨清净说法的果报
佛在般若会上,曾经叙述一位大菩萨为何会获得智慧光明的因果说:‘这位大菩萨生生世世因为行清净法施—不奢求名利而说法、不贪爱供养而说法、不拉拢、不贪受信众恭敬而说法、不贪求学法弟子而说法、不自恃智慧高超而说法,亦不自高轻人,讥剌他人而说法,一心但念追随十方诸佛慈念众生之心,为令众生知诸法实相,为令众生求学佛道而说法。如此以对众生无所依止、无所染著之心而清净说法,招感世世不失智慧光明,永不退转于佛道的果报。’(大智度论卷三十九)
这是现代每一个学做菩萨的凡夫说法者,应当警惕、学习的方向。如何生生世世使自己的智慧光明不失?以上已经为我们开示得十分清楚了。任何人都知道,智慧的相反,就是‘愚痴’。未来我们将会获得不能辨明事理的愚痴果报,或是明辨事理的智慧果报,从现在我们自己‘法施的心态’去省思,应该心里有数了。
6.分辨法施胜于财施的重点
法施为何胜过财施?诸经论中均有说明。今举出数点来做法施胜于财施的重点:
(1)我们行财施,只能救助众生目前的饥渴、寒热等生理病苦及解决其生计上的困难。若是进一步能学行法施,则更能帮助众生在此生消除心灵上的烦恼,找到健康的泉源。
(2)你无论施舍多少财物,生生世世不论获得如何尊贵无比的财施果报,终究在欲界中受生、受报。若是更能发心研究佛法,以法自师,以法施人,未来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因为当你探得佛道修证之义,又能以清净之心说法,其心日久,必然亦依深理而修,行之既久,定出三界,所以说法施果报能出三界,胜于财施。
(3)我们尽毕生之财,布施众生,毕竟有量有限。若是发心以法施人,令众生辗转见闻,依法奉行,止恶行善。众生此修法种子定能生生世世延续无尽,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这个道理,就好像‘以薪益火,其明转多’的情形一样。
(4)财施之报,净少垢多;法施之报,垢少净多。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今生断断续续地以恭敬心布施,来世这颗间断的布施心不一定能延续下去。若是学习以法施人,只要发心正确、知见正确,以长远心利益众生,不为名闻利养而行法施;这颗清净法施之心,就能持续到遥远的未来,无断无尽。
(5)我们现在如果想做广大的布施法会(如水陆法会),必然需要劳师动众,合和众力乃能完成。若是单行法施,只要有一颗虔诚施法之心,对少数人说法,或是办一场小型演讲会,不一定要劳师动众,就能达到法施的目的。
(6)凡夫行财施时,容易增长自己对这个四大色身的爱著之心。若是学行法施,则能增长我们对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趣入无漏解脱之道的学习与发心。
(7)财施之行,无论有没有佛出世,是世间任何一个众生都能做到的,不是佛弟子专有的。法施之行,唯有当佛出世时,为众生开示成佛法义,才能听闻、留传下来,故知法施甚难。譬如有的辟支佛生无佛世,不为众生说法,但行乞食,仅以变化神通飞腾之力度化众生,就是法施难闻的其中一个例子。
(8)财施不能直接生法施。相反的,法施能生财施;因为财施由善知识开示布施之理而弘扬开来,并且由法施开示的话声闻、辟支佛、菩萨及诸佛因地修行的差别方法,而令众生在闻法、知法、办法下,选择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而修。
(9)众生不能因财施而得到广辨诸法的智慧。相对的,如果我们学行法施,则能广泛为众生分辨诸法,令众生由听法、解法、修法、得法中证果、解脱。如为众生分辨有漏法、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及分辨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的道理。以上诸法只是略说其名相,广说无量。(大智度论、菩萨善戒经卷四、菩萨地持经卷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
以上仅是略谈法施胜于财施的原因。并不是说因为法施胜过财施,所以我们只要行法施,不必行财施。而是在明白法施胜于财施的道理后,更要在行财施之余,进一步兼行法施。由法施究竟之理来引导财施,才能一步步地与布施波罗蜜相应,进入‘本愿’—菩萨因地学布施之行的修持行列。
7.由布施法门来分辨自己是在行入世慈悲心还是出世慈悲心?
以财施普济众生,乃是一个入世菩萨行者实践‘入世慈悲心’的表现。而以法施化导众生,则是一个出世菩萨行者实践‘出世慈悲心’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大乘经典中处处可见,一个初发心菩萨修学布施时,一定先从‘财施’入门,因为众生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必定是以自我能察觉的当务之急(如病痛与生计上的困难等现实利益所需)为契机。布施修学的层次,也是顺此而入门。但是当解决了众生当务之急—民生困难或者是病痛所需,一定要再以‘出世佛法’开导众生,令其种下未来修学解脱及佛道的善种。
因为入世的财施如济病、济贫所施,只能暂时解决众生当生的外在生活或生理上适时需要,并不能给予众生做‘心理及精神’上彻底的调适与根治。而且因我们尘欲心太重,在‘入世心极深的情况下’,必然与‘入世结缘的众生’生生世世结下不可分割的情缘果报,而将成佛时间,指向不可思议的无量阿僧祇劫以后。
一个菩萨行者,唯有用‘出世的佛法’滋润、开导众生无始以来‘久病’的心灵,为自己及为众生指引出一条‘长远’出苦的道路,才能由初发心的入世布施修因,而进一步踏上出世‘法施’的学习阶段。也就是从‘入世尘欲心的慈悲众生’,提升到‘不染尘欲心,以出世之心慈悲的众生’的修学程度。而且唯有运用佛法引导众生财施与法施俱行,以此财、法二施的功德心回向佛道,学习以出世慈悲心的心态,步入学佛的修行道路,才能真正进入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波罗蜜’的学法正途。
而以现在众生的根器来说,留在这个世界,以布施法门修学出世慈悲心,真是难上加难。还是先求生净土,再回入娑婆,力行布施法门,就有如囊中取物般的轻松自在了。
由上所述,学佛者当可分辨自已是在行入世慈悲心,抑是出世慈悲行?至此应该甚为明了!
8.财施、法施圆满成就佛道
当一个菩萨行者握稳财施与法施的‘航行心盘’,踏入‘布施行’的船舫,由财施与法施的相辅行进间,必能, 在无尽济渡众生的航行中,获得人天尊贵的富乐果报,生生世世延续出世慈悲心的法施心舵,真正做到‘先以欲钩牵,然后入佛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菩萨弘法事业的度, 生原则。而当财施、法施具足时,就是学佛者福德与智慧圆满成就的时候。所谓渡布施河到彼岸,至此而真正达到布施圆满的境界—成就究竟无上的佛果。
而一个菩萨行者,修持到何种程度,才能证明其财施、法施圆满具足成就呢?这个问题,将在下一个愿说明。
9.本愿总结—回归净土
一个菩萨行者在无量劫以来,正是经过凡夫无数的最初布施发心—不净施,而后经过善知识的指点,启发成佛之心,醒悟不净施的心态与果报,正是障碍佛道的逆增上缘。于是从听闻、学习‘布施’的正确发心开始,一点一滴纠正、反省、去除‘不净施’的心态。在无数劫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以来,从入世而出世—财施而法施,再出出世而入世—法施而财施,发大慈悲心,以身作则,实践与成佛法门相应的布施发心;并引导众生走向正确的成佛法门—首先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之行’。因而积集了无数的福德资粮。
当这位修广大福的众生听闻佛名时,一念将闻名功德,回向净土,必与佛力相应,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当其回入十方世界度众生时,必生尊贵之家,在‘续闻弥陀圣名’之际,定能蒙佛加被,启迪其宿世福慧之心,从‘感怀、学习弥陀圣德’的实践中,启发坚固的菩萨学法、利生行愿,因利生行为不断,而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的果报。因人天尊贵果报不断,而使学法、利生之行绵延不绝。
一个菩萨行者,就是这样从‘本愿’听闻佛名的启发中,感怀弥陀圣德,而发广大心,在利生不断的菩萨道上,弘扬弥陀圣德,接引众生,称念弥陀,修学弥陀本愿思想,而在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的菩萨道上,续佛慧命,广度众生,完成与弥陀成佛行愿相应的宏大悲愿理想。
而本愿只是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一个初发心菩萨在力行本愿所说的布施修持次第后,如何深入大菩萨的布施之行而不退转,这是下一个愿‘布施圆满愿’所要说明的内容。
二、布施圆满愿
本愿表达的意义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净土中的菩萨圣众,如果想要到十方诸佛世界供养诸佛,必定能够满其所愿,供具如意;如果不能承其宿世所修福德,招感供具如意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前‘四十三愿’—布施入门愿(又称生尊贵家愿),乃是叙述一个凡夫修行者,除了宿世称念佛名,修持念佛三昧外,一定要力行‘布施法门’,才能像菩萨一样在闻忆佛名间,甚至于听闻佛名中,就能因闻名功德所感,与诸佛宿世所修布施行的发心相应,生生世世在菩萨道上招感人天尊贵的果报,杜绝堕落三恶道的业因。而此‘二十四愿’即是承续‘布施入门愿’深一层修布施行的过程与结果,以此阐释一个菩萨行者,如何在度生的菩萨道上,进一步修学布施波罗蜜,而达成到十方诸佛世界供养诸佛—供具如意的理想。
依本愿所述净土的菩萨行者所具备的宿世福德果报来看,正是‘菩萨圆满相’的象征,故将本愿列为‘布施圆满愿’。何以证之呢?如愿文说:‘净土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皆悉如意。’此‘修证成果所现之相’,正是大般若经及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所说:‘布施具足般若的布施圆满相。’如论文说:‘菩萨修布施时,因以般若波罗蜜为导,获得无量禅定门,及证得无量智慧方便门,以是故无所不能。以般若波罗蜜无碍故,此菩萨心所作,亦无挂无碍,故此菩萨能以一钵之食,供养十方诸佛及僧,而令十方佛前饮食之具,具足而出,皆悉充满而亦不尽。’
再则以无量寿经卷上叙述弥陀修菩萨行的情形来看,亦可证知。如经文说:‘弥陀因无央数劫,积功累德(六度齐修),故随其所生之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又因经常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无量福德成就,故感其手常出无尽之宝物,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旛、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由此经文所述,正与智度论所说的布施具般若的‘布施圆满相’相吻合。因此本愿将以‘布施圆满相’修证的次第内容,分成数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认识大悲菩萨的修行意义。
(二)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发心是什么?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
(四)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
(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
(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
(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
(一)认识大悲菩萨的修行意义
1.菩萨布施圆满果报相的修行基础是什么?
净土中的菩萨,乃至所有的大菩萨行者,是如何修成‘布施圆满相’的呢?
绝对不离佛法最基本的道理—‘因缘果报’之法则。种无尽布施庄严因,必得无尽布施圆满庄严果。而此‘布施圆满庄严果德之显相’,正是将佛教所说的因果道理—由现在念念间可以看得到的三时因果,扩展至三世因果,乃至延伸至层层无尽不可思议的甚深、广大因果报应的显相,从菩萨修证布施因果历程的实践中,表露无遗。
当一个菩萨行者的福慧果报积集到某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一定会有超越常人的神通显相。这在修行者看来,是极其轻松平常的事情,但是看在现代凡夫学者的眼光里,就会以‘世间学理’的观点去衡量,而产生神话、幻想、杜撰的结论。
依修证佛法的观点来说,一个菩萨行者,假使想获得如经典所说‘布施圆满相’的果报,必须经过前愿所述‘布施入门愿’的修因,首先必须确认自己选择布施‘初发心’的正确方向(见前愿),再将自己学佛的‘初发心’,推向布施法门的第一步—依佛所教‘学世间人发出正确布施发心的第一步’(见前愿),反省自己有没有‘现代人布施的不正确态度’(已说明)?将自己学布施的最基础的观念问题扎稳了,才能进一步踏上‘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已说明),成为一个真正学习布施法门的佛弟子。在学习的当中,我们必须明白‘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的果报深浅问题的差别点在那里’(已说明)?领悟了‘施与受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已说明)。再将自己布施发心朝向布施果报的最高点推进。
而‘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心态’,正是一个菩萨行者‘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修学次第’的非常重要的观念问题(已说明)。如果凡夫学布施,不能由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导入与佛道相应的最初布施发心—出世间布施行的学法行列,则不可能进入出世菩萨行者学布施的阶段—‘由法施导引财施的深远意义,进入广度众生而不为众生相所染著的不退道心行列’(已说明)。换句话说,凡夫学布施,若不能生生世世发出学出世菩萨行者的出世法施的弘法精神,则不可能有本愿‘布施圆满相’的不可思议的深广、无边的果报证量产生。
而符合本愿所说的深入修‘布施圆满相’的菩萨行者,正是经过前愿(四十三愿)所述‘布施入门愿’修持的大道心菩萨。这位菩萨行者,必然经过无量劫数的时间修布施行,获得广大的人天尊贵果报,才能在生生世世的菩萨道上,继续发大愿、行大施,誓愿以深入的布施行来广度众生,引入佛门,学习佛法。因此而有本愿‘布施圆满相’的果德产生。
2.你愿意做一个大悲菩萨吗?
(1)大悲菩萨修布施行的目的是什么?
前愿谈及,修菩萨行有两条路:一条是入世菩萨行,一条是出世菩萨行。
入世菩萨行,正是悲愿心深重的菩萨选择的修行道路。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六所说:‘一类菩萨修持布施法门,不以此布施功德,求今世因缘、名闻、恩分等,亦不求后世转轮圣王、天王等富贵生处,一心只为广度众生:不求今世涅槃,发大愿于无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诸(布施)功德,为求诸佛究竟圆满智慧,度尽一切众生苦难而受生(如大愿地藏菩萨即是)。’
这是明述大悲菩萨修布施行的发心最后的目的是什么:世间人若想学做‘大悲菩萨’,‘发大悲愿于无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诸功德,不贪人天富贵果报,一心只为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而受生’,就必须仔细了解与反省:做一个大悲菩萨,在生死中受生广度众生的‘坚固修行条件’是什么?‘待后说明)
(2)认识二十三种菩萨修行路线
菩萨的根器是有种种不同的,故而选择佛道的因地修行路线,自然也各有不同。如法华经卷一将各种不同根器的菩萨选择的修行路线列举出来,让我们清晰地明白自己目前学菩萨行愿的程度到底与何种菩萨修行的发心相应。
如经文中,弥勒菩萨自述所见二十三种菩萨行说:‘在十方无量世界中,现在正有无边无尽不同根器的大修行者,为了求学佛道,不畏艰难,正在用种种方式修菩萨行,为十方诸佛所赞叹:
有一类菩萨,正在某世界中,发大布施心,用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脑、奴婢、车乘,及用宝物庄饰的辇舆,以及用金刚般坚固、稀有的珍宝,欢喜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正在他方世界发心用宝车、栏楯、华盖、轩饰等物行外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为了求学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用自己的身肉、手足及妻子等广行内、外施,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为了求学佛道,正在他方世界发心用头目、身体等身内之物,广行内布施,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在他方世界,逢佛出世,同佛问法,解悟法义后,便舍弃王位、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身披法服,出家修行,求学佛道。
有一类菩萨,经常独处山林闲静之处,诵读经典,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为了获证圣果,隐居深山,勇猛精进,思惟佛道。
有一类菩萨,远离五欲,时常处于旷野空闲之域,深修禅定,获得五种神通。
有一类菩萨,经常静思法义,禅心精进,并且时常用千万偈颂辞,赞叹诸佛行愿,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志求佛法,智慧深入,逢遇无量诸佛出世,智能向佛问法,忆持不忘。
有一类菩萨,定慧具足,能用无量譬喻,为大众讲解,并且欣乐说法,经常于法会中,大击法鼓,化导菩萨,认清魔障,破邪显正,不遗余力。
有一类菩萨,宴居禅思,心意寂然,天龙恭敬,却不以为喜。
有一类菩萨,尘襟尽涤,优游林下,禅修精进,心光遍照,志证无生。
有一类菩萨,为求佛道,持戒庄严,威仪无缺,其心净如宝珠,人人称道。
有一类菩萨,忍辱坚固,为求佛道,凡遇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
有一类菩萨,为求佛道,离诸戏笑,及远离愚痴眷属,经常亲近智慧之人,求学禅法。为除妄念,于亿千万岁中,独居山林,一心禅定。
有一类菩萨,为求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用种种肴膳饮食及百种汤药,供佛及僧;又用价值千万的名衣上服或无价宝衣,供佛及僧;又用千万亿种栴檀宝舍及众妙卧具,供佛及僧;又用流泉浴池、清净园林及茂盛的华果供佛及僧。虽做如是无量惠施,不倦不悔,欢喜无厌,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经常用种种教义,为无数众生解说寂灭法,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正在某世界中,正观诸法本性,无有三相,犹如虚空,志求佛道。
有一类菩萨,一意静修,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有一类菩萨,在他方世界,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回向佛道。
有一类菩萨,正在某世界中,建造无数塔庙,严饰国界,回向佛道;宝塔高妙,无以为喻;一一塔庙,宝物庄饰,感诸天龙鬼神,常以香华伎乐,供养佛塔。又有菩萨……。
以上所述二十三种菩萨行,我们是停留在那一种菩萨道上行呢?
其中谈到菩萨由布施入佛道的因地发心,正是二位大悲愿心深重的初发心菩萨选择的修行路线。
你愿意做一个大悲菩萨吗?你是否明白一位大悲菩萨要如何深入修布施行,才能获得行持布施波罗蜜的最后果报—布施圆满相呢?
(3)供具如意的意义
首先必须了解本愿所说的净土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皆悉如意’的‘供养之具’有两种意思,即大智度论卷三十所说的:‘供养具有二种:一者财(物)供养,二者法供养。’
一个菩萨行者,首先在无量劫中,经过对众生行财施与法施,遇佛出世时,又发恭敬心、求道心、感恩心,以财、法三施供养诸佛,因而种下布施圆满相—供养之具皆悉如意的修因。
(4)菩萨如何深一层完成财法三施的修证次第?
而菩萨行者是如何运用财施与法施,由浅入深地行持布施波罗蜜呢?一定是先从‘外布施’—初发菩萨心,怜愍众生,见其所需,以种种财物布施。再行‘内布施’—菩萨修布施的发心深入了,便会不惜身命,因众生内命所需,布施头目身躯等身内之物满众生愿。进而行‘内外施’—不但以身外之物如国财、妻子、儿女等布施众生,而且同时以自己的头目、血肉等身内之物尽用布施。当菩萨行者经过‘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学习过程,获证法身后,才能深入‘法施’—以法供养佛(燃身供佛),深一层完成财、法二施的修证意义(待后说明)
(5)总结
一位发大悲愿心的菩萨,在深入布施的领域,力行‘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施舍历程,是非常感人的。净土中的菩萨在往返十方世界度众生时,也一定会经过‘外施’、‘内施’、‘内外施’的行施过程,而圆满达到本愿所说‘供具如意’的理想。我们若是从今生起,想加强‘发愿成佛的信心’,也一定要经过菩萨学‘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施舍历程,才能完成佛道。所以菩萨因地学布施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佛者一定要了解,而且要铭志在心,才能种下未来‘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皆悉如意’的修因。再则如果你想从今生起,在这个世界发大悲愿心,行菩萨道,更应该以最虔敬的学习心,来体会菩萨修布施行深入过程的不易;以此警惕自己的‘根器’,是否有能力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以下就来说明菩萨如何深入布施波罗蜜的修持历程!
(二)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发心是什么
1.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力量是什么?
一个菩萨行者之所以能发心在无量劫中往返生死,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一定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推动他前进,而且是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这股力量来自何处呢?
大悲心正是推动菩萨在长远的成佛道上,广度众生最重要的发心。菩萨因为在初发成佛道心时,便深深地觉悟‘如果不能将一己之悲心开发出来,遍缘、普渡一切众生,则不可能成就佛果,获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种智慧。’所以一位深发成佛道心的菩萨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非常注重悲心的培养,而不是仅停留在名相上的钻研或者终日空口发悲愿的阶段(见后续梵行精进愿及金刚悲智愿)。
一个没有悲愿心的学佛者,是不能体会菩萨所发悲心行愿的珍贵、难得与伟大!
世界上要能找到几个有大悲愿心又有大智慧的修行人,实在是众生之福,难能可贵呀!
一个没有遭遇过身心交迫之苦的人,自然不能够感受到他人身心的痛苦。
一个没有感恩心的人,也绝对不会有菩萨的慈悲心。
一个凡事认为‘别人对我好是应该的’,经常以自我为出发点去衡量别人,表面上以为自己很好相处、很有智慧、和蔼可亲;事实上,正暴露出自我反省的时间太少,慈悲的胸襟正在远离‘你、我’却不自知。世界上这种自以为慈悲、有智慧,而不认识自己狭窄心胸的习气,内心里却‘我慢心、自私心深重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对的,一个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受苦受难时,一定会心生‘怜愍’,甚至有想要伸手援助的激动。如民国八十一年为护幼而殉职的林靖娟老师,为了挽救‘健康幼稚园’的儿童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舍己为人,具有悲愍心默默牺牲奉献的护生行为,是为任何有侧隐之心的人所感动的。
相反的,一个没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却会视若无睹,冷若冰霜,甚者落井下石,犹洋洋得意。
进一步说,一个有智慧、多闻、禅定的学佛者,如果没有慈悲心,则不可能解脱,更谈不上成佛!
放眼全世界,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正在受苦受难的众生,如非洲、中东、边疆、沙漠、监狱、屠宰场……等地及正在遭受战争、酷刑……等身心折磨的可怜众生实在不少,何况是看不到的,亦正在地狱里、饿鬼道及畜生道中承受苦难的众生,其遭遇罪刑的情形,更是惨不忍睹。
倘若现在我们连看得到的人类和畜生正在遭受血淋淋的残害、杀生之苦而不能生出悲愍之心,何况是对见闻不到的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里正在遭受苦难的众生,又怎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而发起欲救渡他们的悲心行愿呢?
《大丈夫论》对悲心的启示,有很好的引喻:如论上说:‘若闻世间种种无量诸苦,石尚应软,况有心者而不生悲?
若闻世间悲呼之声,枯树犹应生悲,况有心者而不生悲?
世间苦一味,心柔软者,易生悲心。有悲心者,菩提之果,便在掌中。’
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菩萨行者,首先一定要培养救渡众生的‘大悲心’,因为若不以大悲心的具体行为表现,去做实际利益众生的弘法工作,绝对不可能完成佛果。而‘大悲心’的显发,不是在这里纸上谈兵就能表露的,一定要经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由浅入深的在静定中做观想、发大愿(见后续‘梵行精进愿’有详细说明),才能逐渐转化我们这颗被尘垢蒙蔽已久的‘凡夫心’,成为具有‘大悲心量’、普渡众生的菩萨心。
所以现代的佛弟子,如果发愿要往成佛道上前进,基本上一定要深刻地反省我们自己的内心有没有潜藏菩萨行者的‘慈悲心’、‘感恩心’。倘若有,就一定能在佛道的第一步行持上—布施行上显露出来,因为‘菩萨悲心以施为体’。所以由布施行来表达菩萨悲心的德行,这即是最自然、最具体,与佛道发心相应最实在的修因。
2.菩萨小施以悲愿为导
(1)菩萨行外布施时如何回向发愿?
《大丈夫论》对菩萨‘悲心’的价值,给予极高的肯定:如卷上说:‘大悲所起施,意愿成菩提,大悲所以普,为求种智故。’
《大般若经》卷五七九亦说:‘若菩萨摩诃萨缘一切智智,以大悲为上首。’
而菩萨志愿的初发心,正表露在外布施—小施的利生行为上。所谓小施,就是菩萨行布施尚未获得转轮圣王果报之前的一切惠施行为。如布施种种饮食、衣服、财宝、园林、屋宅……等物品,皆称为‘小施’。但在我们凡夫看来已经是‘大施’了。
我们看菩萨悲愿圆满时,净土显相,福德之人充满其中。而此悲愿圆满的修因,正是由菩萨在凡夫位上行‘小施’时,念念不忘发愿回向佛道而成就。
不要小看在布施时一点一滴的发愿回向。这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洗涤凡夫烦恼心,累劫以后汇聚成菩萨悲愿大海的重要资粮。佛弟子没有菩萨的大悲行愿生生世世地导向佛道,则不可能成佛;尤其在今日末法的‘凡夫位上’,更应该重视现在学布施的‘初发心’。然而我们往往将经典所说的回向发愿,当作名相上的阅读,而不能将其融入学佛者日常生活的心念中,这正是凡夫不能了解菩萨行者为何会获得广大悲愿果报的原因。
想想看,自己平素有无蕴藏菩萨度生的‘悲愿’?若有,这颗悲愿心,就应表露在日常利生的事行上,不分贫富亲疏,,经常关怀、悲悯众生。若无,或者悲愿心不足,便应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的由布施回而做起。当你惠施任何一件财物时,皆应该在布施当下,发至诚心,依大乘经典所说,学菩萨观想发愿说:‘我布施饭食的目的,是为了令众生性命延续,增长气力、颜色和悦、身心安乐,甚至获得智慧与辩才去利益众生。
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生命延续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长远无量的寿命,一劫二劫随愿而住。
当众生因施饭食增长气力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十种智慧力,坚固不退。
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颜色和悦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如紫金色般的身色,照耀无尽世界。
当众生因施饭食身心安乐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无上安乐涅槃。
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身心勇锐,智慧辩才展露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四种无碍辩才。
当我布施医药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六度法药,疗生死病,证涅槃乐。
当我布施饮料时,愿与一切众生,消除干渴,获得如诸佛一样,得口中四牙,所有饮食及诸毒药,至此佛牙时,变成甘露。
当我布施衣服时,愿与一切众生,得惭愧服,遮覆身躯,离诸陋形色身,容貌端严殊胜,获金色身,微妙无比。
当我布施香料利益众生及供佛时,愿与一切众生,消除烦恼及臭秽习气。
当我布施象马、车乘、船筏等交通工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证如来随心三昧,无上自在,无所障碍。
当我布施桥梁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六度法桥,越生死河,至涅槃岸。
当我布施美味佳肴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无上甘露法昧,具足充满。
当我布施璎珞等庄严之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诸佛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庄严相。
当我布施井池、饮水之物时,愿与一切众生,远离旷野无水之处,不再流转生死,为三毒灾火浊爱之苦所困,并愿我身为法泉地,一切智水充满其中,随一切众生饮水沐浴,永竭生死之源,得真解脱。
当我布施屋舍时,愿与一切众生,离于风雨、怨贼、恶兽、怖惧之难,身得安乐,趣入涅槃堂屋,永不为烦恼贼、地狱寒热、生死之难所苦。 当我布施毡褥等细软敷具时,愿与一切众生,坐菩提座,自然悟道,得真平等。
当我布施种种上妙衣服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三乘法衣,普覆一切苦恼众生。
当我布施三宝、师僧、父母种种灯烛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一切智眼,远离愚痴之报。
当我布施音乐之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天耳通,十力世界所有音声,皆悉闻知。
当我布施僧坊、佛寺四事供养僧众时,愿与一切众生,证涅槃城安乐之处,永离流转生死之苦。
当我布施汤药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法药之乐,除烦恼病。
当我布施仆使时,愿与一切众生,悉如阿难奉侍如来。
当我布施财宝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百福之相,庄严其身。
当我布施阿兰若修道之处,供养僧众禅定静修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四圣种依止之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
每一个初发心菩萨,必然经过外布施发愿回向的过程。你是初发心菩萨吗?请学习菩萨为度众生而发出的成佛愿心吧!
(2)菩萨行内布施时如何发愿回向?
一个菩萨行者,不仅在外布施时,为众生发愿回向,进而在行内布施时,依然不忘为众生回向佛道,因而一点一滴地累积成无尽的悲心愿海,坚固了菩萨道的行持。现代人欲捐献器官,绝对不可忽视发愿回向的重要性,一定要日日学习菩萨行内布施时所做的观想发愿:
当我布施手足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拔出生死苦海,登入安乐之地。
当我布施耳鼻舌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于未来世,得佛清净五根,以无量妙法,庄严众生。
当我布施血肉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当来之世,获得此身,犹如大地,与诸有情作依止处;又如大水能除垢秽,润泽枯涸,令百卉滋长,又如大火能除闇冥,成就一切;又如大风能鼓一切,开发生长,使其敷荣。
当我布施双眼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法眼。
当我布施头目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上七觉宝冠。
当我布施身命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于当来世,得佛金刚不坏之身。
3.如何使自己相信有菩萨的存在?
任何一个大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不仅重视布施时回向发愿的悲心培养,就是在行住坐卧的一举一动间,皆不忘为众生回向发愿,处处将心念导向佛道(后续愿中有说明),而在无量世中,汇聚成甚深、广大的慈悲愿海,进一步做到难舍能舍‘大施’的境界。
没有菩萨因地一点一滴的悲心培养,就不会有大乘经典所说大菩萨们不可思议的悲心行愿产生。末法凡夫若不能重视现在日常心念的‘悲心’熏习,当然更不可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行者’。因为末法之中看不到‘大菩萨’的出现,难免一般人士要对菩萨的身份产生质疑;然而不从我们本身去培养、去启发、去体会‘悲愿力的内涵’,又怎能与菩萨的‘业力’相应呢?
4.初学之人适合‘不出生死、广行布施’吗?
一个发大悲心、长远心,要能在生死海中求学佛道、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是有其修行条件的;不是现代的佛弟子,泛泛地只要在内心发悲愿心、行布施,就能放心大胆地在未来世中,生生世世,不出生死苦海地救渡众生而不退堕。
当知经论上赞叹的菩萨,是已经在长远的成佛道上,经过历劫的修行,悲心行愿已经巩固的大菩萨行者。对于烦恼深重,定慧力不够的‘一类初发心菩萨’,大乘经论是鼓励其求生净土,亲近诸佛,随佛修行,再回入生死度众生的。
而何种程度的菩萨行者,能久处生死,行大布施而不退堕?如果能经过往生净土,亲近诸佛的历程,再转入生死海中,力行布施波罗蜜,如此更能做到菩萨‘悲心所起施,意愿成菩提’的坚固发心,缩短成佛的时间。
再则菩萨行者若能达到获证‘无相三昧、大悲自在、内外俱施、不求果报’的程度,方能真正做到发长远心在生死海中,广以布施波罗蜜济度众生而不退砖的境界。
读者们若想发心做一个菩萨行者,首先应该了解,要如何深入地学习布施法门,才能承当‘菩萨’的尊号。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