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宏圆法师所有开示-> 宏圆法师开示地藏经 |
宏圆法师:《地藏经》讲记第二讲 |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二讲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上一节课,我们依照五重玄义,对这部经的义理,做了一个大概的阐述,现在我们开始正释经文。 《地藏经》分十三品,上中下三卷。在晋朝的时候,道安法师把经典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是说明说法的缘由;正宗分是经文的内容;流通分就是流通妙法尽未来际。蕅益大师用人的身体来比喻这三分:序分就像是人的头,五官俱全;正宗分就像人的身躯,五脏六腑全备无缺;流通分就像是人的手足,运行无碍。这样的分科使经文的内容突出,层次清楚,大家一看就能够明白。我们今天也依照传统,在讲经文之前,根据青莲大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为本经来分科。 《地藏经》的序分就是第一品,忉利天宫神通品;正宗分是从分身集会品第二,到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这是正宗分;流通分就是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三品是流通分。 我们先来介绍第一品的品题,然后我们再正释经文。第一品是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忉利、忉利天,是我们欲界的第二重天,我们上面的第一重天是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再往上到了须弥山的山顶,就是忉利天,通俗的叫做三十三天。经常听经的同修们都知道,这个三十三天不是说三十三层,不是指的高度,它是指的横面,它是分三十三个部落,也可以称为三十三个部落。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也叫做帝释,他的前世是一个妇女,因为当时住世的迦叶佛涅槃了,她发愿来造一座塔来供养迦叶佛,因为她的能力有限,又有三十二个妇女,也随喜她的功德,和她一起来发心,帮助她来完成这个大愿。因为有了这个善因,她人身报尽以后,就做了忉利天的天主。忉利天是中心,它的四圈东南西北各有八天,四八三十二,它的四圈有三十二个天,这三十二个妇女,就做了东南西北三十二个天的天主。释提桓因在中间,加上这三十二个周边,合称三十三天。由此可知,我们造塔建寺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家成就功德,同样也使我们的心性、我们的本性圆满。本性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这个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天宫是释提桓因居住的地方,在忉利天的中央善见城。这座城的周围,经中述说是四万十千由旬,每一由旬是四十里,而且它是纯金造成的。城的四面都是千门楼。在城的中央还有一座金城,有五百道城门,城门都是用各种各样的珍宝来装饰的。这个金城的中央是宝楼重阁,这个宝楼重阁叫做皮禅延多楼,它有多大呢,长五百由旬,广二百五十由旬。重楼的最上面是一个圆室,它广三十由旬,周围九十由旬,高四十由旬,这么个地方就是释提桓因居住的地方。忉利天主,中国人也叫玉皇大帝嘛,他所居住的这么一个环境,这么一个圆室。这个圆室也是琉璃众宝所成的,佛就在这个圆室里面升座,为母说法,以报母恩,讲了这部《地藏经》。这是忉利天宫的状况,我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忉利天宫神通品。神通,《缨络经》中说:“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这是神通的解释。就是说,智慧现前,由本性显发的微妙作用叫做神通。我们都知道神通有六种: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佛以神通现种种身,具一切智,说种种法。在这里,是指在忉利天宫,佛含笑放光,诸天同集,这是佛不可思议的慧性的妙用,所以叫做忉利天宫神通品。 品就是类的意思,就是把同一类的聚在一段称为品。在经文中,品的题目,有的是佛自己说,有的是集结经典的人、或者译经的人添加的。青莲大师说,从分品之法上看,大概是译经者自己立的品题,我们这个是译经者自己立的品题,因为这一品居十三品之首,所以称为第一。下面请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这是序分的开始。序分,分为通序和别序。通序是一切所有的佛经都必须具备的,也就是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也叫做证信序。有这六种成就证明,才能让大家相信此经乃是佛所说。因为佛在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开示说: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就是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所以叫做六种成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这段经文具足了六种成就。 我们来看如是。如是是信成就,三世诸佛讲的经,经首都安如是二字,表示信顺。《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法深远,我们虽然没有证得佛果,但是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就像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而不信的人就像无手之人,虽入宝山也不能有所获得。所以信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最为重要。没有信,你即使是剃发染衣、你即使是皈依三宝、读种种的经,于佛法中也只能是空无所得,可见这个信的重要。 如是,是指佛所说之法。在《阿弥陀经》中,就是指阿弥陀经的法;在《金刚经》中,就是指金刚经中所讲述的义理;在这里就是指地藏经所讲的义理。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世尊怎么讲,我们就要如是的信。如是又是显理之辞,显出经典的真如实体之理。如是就是指实相,实相之理古今不变,这就叫做如是。古也如是,今也如是,尽未来际还是如是。实相的微妙道理,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如果你想有所改变,你想有所创新,那就是魔说,不是佛说,不是如是,不是真理。实相之体,离一切虚妄戏论,决定无非,决定没有任何的不对,这就是是。《地藏经》有很深的密意,它是以事来显理,说的全是事相,但显的是真如妙理,这样才是佛法,我们才信顺这真如妙理之法。 下面看我闻。如是我闻的我闻,这是闻成就。阿难在集结经典的时候升座,头一句话就是,如是法门,我从佛闻。这就是如是我闻。如是是佛所说的法;我是阿难的自称;闻是阿难亲自听到的。这样说,是为了告诉大家,他所说之法,是辗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也不是自己编的,也不是自己道听途说的,是亲从佛处所听,这样可以断除众生的怀疑,让大家能够正信。我们以前讲过,凡夫执着我,二乘人执着法,而阿难是传法菩萨,他所传的这部《地藏经》是圆经,应当合乎人法二空,为什么这里说我闻呢?这就叫做不坏假名。在这个世间都是假有,所以假名不能废除,废了假名,没有我,谁来听经,谁来闻呢?这个我,跟大家说,是方便说。《观经疏》中说:“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意思就是说,没有我就没有人来听,没有人来听,那谁来说呢。为了这个法能够弘传下来,假名说我,所以说这个我,只是一个方便说的假名而已。正如世尊四十九年,未曾说一个字,世尊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一个字。我们要从言说中,了解这个无言说的意思,才能真正了解如来真实义。师父经常跟大家说,我们听经要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心缘相,就是这个意思。随文入贯,不是说你随着文字去想像,不是的。是让你用清净的心,不要着文字相、也不能着语言相、也不能着心缘相。就是我们用清净心去听,把心静下来去听经,不要对经文有执着。听经以后,按照经理去做,我们说信解行证。经文是让我们破执着、显真理的,而我们听经以后呢,反而去执着,背道而驰了。我们听经是为了破执着,把执着破了它就显真理了,你的法性、你的佛性就显现出来了,这个就是显真实义。这里也是这样,阿难于无我法中说我,是为了随顺世间。大家听明白了,去依教奉行、去破执着、破分别,让我们这个佛性,自然显现出来了。所以大家不要去执着经文,这样才能使佛法能够传化不绝,这就是闻成就。 一时,就是时成就。世尊讲经,有的时候是在天上,有的时候是在龙宫。我们讲过的《十善业道经》,就是佛在娑竭罗龙宫讲的,这个时间怎么记载?空间维次不同,那时间肯定也不会一样的;再一个我们人间的时间,记法、历法也不尽相同,各国有各国的历史记载,像我们中国,过去就是用农历,外国就是用公历,所以佛讲经的时间,不能定为某年某月某日,所以就用这个一时来做一个描述。 古大德这样来解释一时,师资道合,说听究竟,称为一时。就是众生善根成熟,感得佛现身说法,机应相合,就是师资道合;说法的把法说究竟了,说圆满了,听经的听圆满了,听明白了,这就是说听究竟;佛与弟子机感相遇,说和听都圆满了,就叫做一时。在这部经中,天宫嘉会之时,听者感佛现身说法,说者应机而谈,说和听圆满,称为一时。 第四是主成就。佛,就是应机说法之教主。佛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觉悟,大觉悟的人。佛具足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超六道凡夫法界。六道众生迷而不觉,依自己的业力六道轮转,生死轮回,所以叫做凡夫。佛都是自己觉悟,超六道凡夫的不觉;觉他是超二乘法界。二乘法界的声闻缘觉,他们是自了,就是只能自己觉悟,不能觉他,不能发心去度众生;觉行圆满是超菩萨法界。菩萨虽然能够自觉、觉他,但是觉行还没有圆满。我们常把等觉菩萨称为十四的月亮,佛称为十五的满月,所以等觉菩萨的觉悟,比起佛还要差一等。只有佛,三觉圆满,万德具备,超九法界以独尊,所以称为佛,也称为世尊。佛是通号,一切世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都称为佛。这里的佛是指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悲悯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人寿百岁的时候,他老人家来示现成佛,应机说法,度化众生。这个主成就在六种成就中最为重要,什么原因?经是佛所讲,没有佛所讲,经就不成立。所以六种成就中,主成就最为重要。 第五个是处成就。在忉利天,这是处。佛说法必须有处所,经中记载,佛两次在忉利天说法,第一次是佛初成道的时候讲《华严经》,上升到忉利天说十住品;第二次是临灭度的时候,与弟子们一起,上忉利天说《地藏菩萨本愿经》。在这两次到忉利天宫说法。 第六就是众成就。为母说法,这一句经文是《地藏经》最为特别的地方。与其他的经不同,其他经上的六种成就没有这一句,都是与某某某众、多少比丘、菩萨、声闻众、菩萨众,这里是为母说法。《增一阿含经》中说:“佛于安达罗国曲女城边,与千比丘,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这证明为母说法,就是通序的众成就。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应化身。法身是清净本具,我们的清净本性,大家同样具足;报身是功德所修成的;应身是处处应化。如果是化身的话,跟大家说化身没有父母。比如唐朝的丰干禅师,他是弥陀化身,从无突然就有了,这是化身;如果是应身来示现人间呢,就是有父母了。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佛诞生七天,摩耶夫人生天。佛在世间成道以后,为众说法,度化有缘众生,但是他的母亲从来没有听过佛说法,所以在他即将涅槃的时候,他升到天宫为母说法。摩耶夫人闻法悟道,当即证得了须陀洹果。佛这样做,是为了报答母恩,更是为了提倡佛门真正的孝道。我们世间人行孝,就是只能好好的伺候父母,活着的时候,给父母好的衣食衣服住房,给父母以安慰,去世之后好好的埋葬,逢年过节,现在是清明时节,去祭祀,去烧点元宝,以表孝心。但是这种孝没有达到根本,什么原因呢?就是父母过世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法真正的尽孝了。就像《地藏经》中,婆罗门女的母亲堕到地狱受大苦,我们世间人世间法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是没有办法让父母终止这个痛苦的。即使没有堕落到三恶道的父母,就是父母生天了,去享福,这个福报也有尽的时候,福报尽了还是堕三恶道,还是六道轮回,也就是说,这个孝道没有真正的圆满。所以只有让父母能够不再轮回,能够觉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孝道。《梵网经》中说:“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是至道,是至高无上之道,要想修佛道,就要先修孝道,我们想想对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能生起慈悲心来,怎么能生起平等心来,不可能的。所以古大德说:“在家无孝子,出家无高僧”,我们处处把我们的孝,要尽到圆满。 现在有的出家人,师父不说外边的,就说师父自己见到的,有的出家人出家之后,对父母不够恭敬,认为自己出家了,一切都要恭敬他。我们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利益一切的众生,恭敬一切的众生,孝养一切的众生。而不是出家了,借着这身衣服,借着佛的威德名望高高在上。师父出家的时候,师父教导我,一定要万人脚下修,任何的众生都是你学习的榜样,任何的众生都是你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只有用这种平等慈悲的心,你才能代佛表法,而不是我们穿这身衣服了,要让众生处处恭敬我们,这叫贡高我慢,不对的。所以佛菩萨和祖师大德,都以孝顺父母为基础,孝顺师僧三宝,恭敬一切的众生。一定要礼敬诸佛,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礼敬,要恭敬一切的众生。像蕅益大师,他为了给他的母亲治病,割下自己臂膀上的血肉,来给他的母亲做药引子,掺到药草里面。我们今天谁能做到?而我们今天都是索取、都是所求,父母一点点对我们关心不到,我们都记在心里,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而我们早就忘到一边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个孝道开始。师父现在就有这种感觉,子欲孝而亲不待,现在还常在梦中梦到我的父母,每一次都是流着泪醒来,不是情执,而是一种忏悔,一种后悔,没有对他们尽到孝心。所以我现在唯有好好讲经,像地藏菩萨一样好好的利益众生,叫他们也能够觉悟,都能够成菩萨去做佛,这样我们的孝道才能够圆满。 佛门中的孝道,不仅是孝顺这一世的父母,《梵网经菩萨戒》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六道中有很多众生,都曾经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所以度众生就是在度我们的父母,这才是行大孝,真正的佛门大孝之法。所以今天师父在这里说,佛法是孝道最至善最圆满的孝,不但对父母这一生的孝,而且是对父母永远的大孝。我们的这个孝,不但是眼前的这种私情的孝,把他转化为大孝,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我们多生多劫无不从之受生,这种孝多圆满,博爱。 这是通序的六种成就,所有的佛经都必须有。下面是别序,是讲此经发起的因缘,缘由。每部经都有每部经不同的因缘,不同的发起,所以就叫做别序,也叫做发起序。发起序分三段,第一段是讲十方诸佛及菩萨,来此证明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一期示现,调伏众生;第二段是讲佛放光、现云、现音的瑞相,有无量亿天龙鬼神蒙佛的光和音,也聚到忉利天宫;第三段是佛与文殊菩萨,一问一答来释疑,显地藏菩萨久证果位以来所化之机,然后说地藏菩萨的本愿。下面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尔时,就是佛正在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时候。 十方,就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再加上上、下,称为十方。各方都有无尽的世界,这个数目没有办法来计算,所以称为无量世界。 不可说不可说,《华严经》阿僧祇品中,总共用了一百二十五个表数目的词,这是其中之一。不可说不可说,表示来的佛菩萨非常之多。 一切诸佛,包括了十方世界诸佛。佛是各个世界的教主,他们不辞辛苦,从遥远的他方世界而来,是为了证明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这一期示现,调伏刚强众生。 及大菩萨摩诃萨,及是从的意思,无量无数的诸佛不单是自己来,还带着诸大菩萨随他而来。摩诃萨是摩诃菩提萨埵的简称,摩诃是大的意思,就是大菩萨,大菩萨前面又加了一个大,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中的大菩萨。那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位居补处的等觉菩萨,一生补处的法王子,所以叫做大菩萨摩诃萨。十方无量世界的一切诸佛和诸大菩萨,同时来聚集到忉利天宫,听释迦牟尼佛为母说《地藏经》。由此可知,这《地藏经》的重要性。我们再看经文: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这段经文,对释迦牟尼佛的证明赞叹分两种,先是十方诸佛的证明赞叹,然后又派这些大菩萨作为侍者,代诸佛传言赞叹。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翻译过来叫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是五浊了,别人都早早的逃离了,而我们还想忍受,还不愿意离开,所以叫做堪忍。释迦牟尼佛,我们刚才讲了,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他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太子,释迦是姓,牟尼是字,释迦译为能仁,能仁就是能慈悲的意思,能慈悲仁慈的普利一切众生。 释迦,经中记载了姓氏的来历。古印度往昔的甘蔗王,有两个王妃,他的第一个王妃叫做善贤,生了一个太子,名叫长寿。第二个王妃生了四个王子,大王子叫做炬面,二王子叫金色,三王子叫象众,四王子叫别成。当时的善贤夫人,就是这个大王妃,自私,想立自己的儿子长寿作为太子,所以她就用阴谋,让国王把二王妃的四个儿子都赶出了这个国家。这四个王子被驱逐后,一直随处安身,直到后来在雪山北面,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推举四王子别成来做国王,别成王登基以后,以德来教化人民,几年的时间这个国家就成为了强国。甘蔗王听了以后,派人去请这个别成王回国,都被别成王一一谢过,没有回去。他的父王就感叹说,我子释迦。就是说他有德,我子释迦。因此别成王就以德为姓,以后的姓氏就叫做释迦,这个姓氏就这么传了下来。 牟尼,就是佛的名字,译为中文叫做寂默。据说释迦族的人,都非常的傲慢多言,等见到太子了,见到释迦牟尼了,见到太子以后就都不说话了,所以太子的名字就叫做寂默。佛的姓能仁,是表慈悲,利益一切众生,不住涅槃;他的名字寂默,是表佛有大智慧,远离一切相,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大悲;不住生死是大智。所以我们一合掌,大慈悲、大智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时时刻刻来给我们表法的,这就是我们合掌,悲智双运。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合掌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要大慈悲,要大智慧。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名字,就是表悲智双运,利物无穷,这是佛果位上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是在公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四月初八,降生于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当时摩耶夫人临近产期,按印度当时的风俗,妇女生孩子要回娘家。在经过蓝毗尼园的时候,正值天气炎热,摩耶夫人就到园中的池塘沐浴解暑。沐浴后走出池塘,她被园内盛开的无忧花所吸引,伸手去攀援花枝,突然感到一阵阵痛,于是释迦牟尼佛就从母亲的右肋下降诞了。我国东晋时期的法显大师,因为当时的律藏残缺不全,前往印度去寻求戒律的经典,当他到达迦毗罗卫城后,前往蓝毗尼园,并记述了佛陀出生的故事:“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太子坠地,行七步,二龙王浴太子身,浴处遂作井,及上洗浴池,今众僧常取饮之”,这是法显大师到蓝毗尼园,对当时的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候的一种描述。在公元六百三十五年,玄奘法师也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有关佛陀诞生地的情况:“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花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还有这个无忧树,玄奘大师到那地方的时候,无忧树还在,但是已经枯悴。师父也看了近代的法师们的描述,到了印度之后,这个树也已经枯悴了,但是非常奇怪,只要到佛圣诞日,这个树又开始枝叶茂盛起来了。现在的蓝毗尼园,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蓝毗尼园的佛祖圣诞地,建有摩耶夫人祠,是一座方正的赭红色的平顶房屋,房屋的旁边是长方形的圣池,是佛降生后洗浴的地方,园子里残破的台阶和遗址痕迹,还有历经沧桑仍旧郁郁葱葱的古树,都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佛祖并不是一个传说,而是真真实实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一个历史,真正的现实。所以很多人不远万里,去那里朝拜和体验。 释迦牟尼佛诞生后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功德大,生忉利天。佛是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就是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她也随佛出家,佛的养母也随佛出了家,这是我们在《弥陀经》当中,介绍的大爱道比丘尼,他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的。佛当时的生活非常的优裕舒适,在《中阿含经》中,他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衣着华贵,饮食丰盛。他的父亲净饭王对他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继承王位,统一天下,做转轮圣王。但是释迦牟尼佛,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王位,在十九岁的时候出家修行,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于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入灭。我们现在的出家人,都以佛的教导修行,随佛出家,所以佛是我们的尊师,我们都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人的姓氏也都依释迦。为什么要依释迦呢?就是因为我们要学习佛的大慈悲、大智慧,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要觉悟。觉悟什么,要大慈悲、要能仁、要寂灭。大慈悲大智慧,这是我们释迦姓氏的主要,大家一定要明白。 能于五浊恶世,经文中说了五浊恶世,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第一个是劫浊,我们把这个给大家详细的讲讲,大家对佛学的基础能有一个了解,以后遇到这种经文的时候就能明白,也能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我们一定要求生净土,娑婆不可长留的。 五浊,第一个是劫浊。人寿由八万四千岁起,每一百年减一岁,这么一百年减一岁,最后减到人寿十岁,这中间叫做减劫。我们现在的人寿,就是在减劫当中的。到了十岁以后,止了,然后每一百年又增加一岁,再增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个叫做增劫。一增一减,这么个时间段,是一个小劫。这么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有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我们平时所说的大劫,就是这么个来历。人寿由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我们最初人寿由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减到两万岁的时候,两万岁以后,才有浑浊不净之法生起,开始浑浊了,开始进入了劫浊,这个时候就进入了劫浊。人寿减到三十岁的时候,遍地都是饥馑,我们现在还没到,减到三十岁的时候遍地都是饥谨。减到二十岁的时候,遍地都是瘟疫疾病。减到十岁的时候,就是刀兵灾祸,世界上的众生个个遭劫,这就是劫浊。而且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各有二十小劫。我们刚才讲了,四个二十小劫是一个大劫。这个世界的成是二十个小劫,就是我们娑婆世界,不是单指我们这一个地球,南瞻部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成要二十个小劫,到住要二十个小劫,然后住以后到了中年了,步入中老年开始坏,坏要二十个小劫,空也要二十个小劫,这四个二十个小劫,就是四个中劫了嘛,它为一个大劫。所以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各有二十个小劫。等到成住的时候,就是我们从小到壮年,成住,两个二十个小劫,然后进入到坏空劫的时候,到了坏劫的时候,这个火开始由地狱起,烧到初禅天。烧到初禅,不是我们这个人间了,到了初禅天了,火烧初禅嘛,将世界的山河大地,一切有情无情烧得干干净净的了。然后风吹二禅,水淹三禅,水淹到三禅,这个也叫做劫浊。所以我们说,可以有什么留恋的地方,这一次师父带着你们,虽说没有去朝圣,但是也带着你们去感悟大自然,有的居士回来了说,师父,真是壮观,真是壮大。我说了,其实这要比我们的心性,还是渺小的,都是我们心性的显现。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壮观,没有感觉到心性的博大?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了,只在意个人一点点的名和利,所以你就矮小,你把你的心放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才是我们本来应该具有的心性。这个是第一个劫浊。 我们再来看见浊。进入劫浊了以后,邪知邪见就开始流行于世,众生被邪知邪见所迷惑,满脑子的错误思想,使人不修善道。这个地方大家都有体会,师父不说社会上的,世法的,我们就说我们这个寺院所存在的种种知见,大家就能看得出来。学佛也是邪知邪见,什么原因?目的错了。你看我们学佛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去求,学佛不是为了放下。师父说多少次了,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放下,你放下的越多,你的清净本性恢复的就越多,不是你能求来的。如果你求佛了,佛给你了;我不求,佛不给我,那我说佛是有分别心的。不是求来的,都是自己修来的。我们学佛,是学佛的思想、是学佛的精神、是学佛的觉悟。不是佛成就了,我们去来求佛,谁有能力我们去求谁,这绝对是分别和执着心,我们学佛的看破放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地藏经》,我们按照《地藏经》的教理,根据《地藏经》的方法,佛的教导,去做、去放下、去慈悲,让我们的心性也恢复到像佛一样的觉悟,是这么一个知见。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见浊,就是我们的知见错了,学佛的见解都错了,误入歧途。那你方向错了,跟大家说,再努力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个就是见浊。跟着师父一起共同修学,我们互相学习,我们学习什么,学习佛的觉悟。你们不要来求师父给你们家去挣钱,帮着你们去消灾,灾是自己招,也是自己消;福是自己修,也是自己得,大家千万要记住。我们这地方有个开发商来找师父,师父跟他说你放下,多利益众生。最后他觉得师父教他的方式太慢,什么原因,自己不肯用心,诚敬不够,诚敬够,命运就可以转变。他去找一个算命的,我们说的找一个灵祇去看,回来就跟师父说,怎么他看的不准,我就跟他说,他自己都没有财,怎么能给你财,你们怎么愚痴到这种程度。我说你想真正的改变命运,你就多去利益众生,多改变自己的见解,多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相由心生,依报随着正报转,你这样才能顺利。你老去外求,那要到什么时候,不可能的。修行千百亿年,你还是邪见。命中没有不要去强求,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就是这样。 第三就是烦恼浊。我们平时所说的烦恼,是指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心里不愉快,把这个称为烦恼。佛所说的烦恼,是粗细迷惑心的总称。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邪见。由这六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枝叶烦恼。就像放逸、散乱、昏沉、嫉妒等等,共有八万四千之多。这些能恼乱众生的真性,使我们能依这些烦恼,而造种种的业,我们依这六种造种种的业,障碍我们的真性。我们想想,我们现在所造的,种种的杀盗YIN妄的罪业,都是因这贪心、嗔心、痴心而生起来的,这是烦恼浊。 第四是众生浊。众生浊是由见浊,见解错误和烦恼浊合起来生起的果报。由于邪见炽盛,继而烦恼垢重,所以不敬三宝、不信善法、不孝父母、不受斋戒、不修福慧。自然在六道里面轮回,多病多灾,心灵迟钝,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这就是众生浊。众生都有这种痛苦。 第五个是命浊。这个命就是我们这一期的寿命。人的寿命我们刚才讲了,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而现在只有百岁,有百岁的还非常的少,很多人只有几十岁,甚至几岁就夭亡了。这是每个人所作的业不同,所感得的寿命果报也有差别。越是古人,他们的寿命越长,因为常修圣道,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我们说彭祖八百岁,中国有好多寿命非常长的记载,因为他们心地慈悲,修了种种的善法,因此寿命长。我们现在因为业力重、杀心重、烦恼重,所以寿命越来越短,这就是命浊。 由于这五浊障碍障蔽我们人的本性,使人造作种种的恶业。使得这个世界行善的人少,作恶的多,本来的清净的世界,变成了五浊恶世,这就叫做五浊恶世。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佛的神通功德力无量无边,佛的大智慧难知难测,所以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神通之力。五浊恶世的众生刚强难化,因为我们五浊恶世,我们熏染的时间太久了,习气太长了,所以是刚强难化。师父就有这么一种感受,好多居士也想学佛,也知道利益众生,但是好多时候的习气显露出来,他也忏悔,他也痛苦。所以我们应该生起慈悲心来,给他机会慢慢的去克服这种习气,只要他想觉悟,总有一天可以打磨掉的。所以佛大慈大悲,不是看到众生的刚强难化,而是看到众生和我们一样本来的佛性。只要你想觉悟,佛就来感化你,这就叫有缘。我们看到众生犯错了,一定要悲悯他去,像佛菩萨一样调伏刚强众生,而不是去打压刚强众生。我们每个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有佛性的,佛性都是具足的,因为习气的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众生的本质,不要看到他的习气。这里面佛也给我们示法,调伏刚强众生,先用这种慈悲心去调伏,佛用神通威力折伏,然后再以智慧方便,循循善诱来说法,让众生明白造恶受苦,为善得乐的道理,让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勇猛修行,得大解脱。我们一定要像佛学习,众生犯了错以后,我们去包容他,给众生学佛的机会,也使我们的本性善良,恢复我们的本性。当众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去指责、我们去责备、我们不去原谅,其实也伤害我们自己的清净本性。 知苦乐法。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我们现在的众生,真的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以苦为乐,非常可悲的。而且不知道这个乐由何而来,这是最为关键的。现在的人以丑为美,师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的心痛。把抢来的认为是能力,把争来的以为是能力,给别人带来痛苦以为是能力,都以这个为乐,错误的。当你给别人带来痛苦的时候,就像刚才讲的,已经伤害你自己的心性了,也会为自己感招苦果。助人才为乐,恢复我们的清净本性才为乐。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乐从何来。好多人挣钱,他以挣钱为乐,而不知道挣钱只是乐的一个因缘,挣钱是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利益众生助人你才为乐。你把挣钱当做乐了,师父跟你讲,你永远乐不起来。什么原因?欲壑难平,你只会增加痛苦,增加不了快乐。知足你才常乐,我快乐不是因为我拥有的多,而是因为我需求的少。你的要求少,你知足你才乐嘛。把我们所有的悟知,我们所拥有的悟知,与大众去分享,这种才是真正的乐。在这个乐的过程当中,我们断恶修善,恢复我们清净的本性,来证涅槃之乐。 这个世界浊恶的众生,又这么刚强难化,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到五浊恶世来示现成佛,度化众生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佛的本愿。《悲华经》中,寂意菩萨问世尊:“何因何缘,处于斯秽恶不净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四众中说三乘法,以何缘故,不取清净世界,远离五浊恶世。”佛告寂意菩萨:“以本愿故,取净妙国,以本愿故,取不净土,菩萨成就大悲,取斯弊恶不净土耳,是故我以本愿,处此不净秽恶世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以本愿故,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五浊恶世苦难多,佛说妙法众生易生信受。师父讲过在我们娑婆世界,苦乐都有的,大家能认识到苦,就能生起出离的心,然后人道又好修行,就是这样。 第三、佛出世间,目的就是为了教化众生,越是刚强难以调伏的众生,佛越要设法度脱。《大智度论》中说:“诸佛大悲,彻于骨髓,不以世界好丑,随应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爱子,子虽没在厕溷,勤求救拔,不以为恶”。佛知道我们特别的痛苦,发大慈悲心来救拔我们,我们在这种痛苦当中,需要佛的救拔。说真的,如果没有释迦如来的示现,来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永远是六道轮回。而且三恶道多,三善道只是暂时,所以我们一定要感佛恩的。感佛恩,怎么来报答佛恩?就是好好修行,去做菩萨,去成佛。这样,才没有辜负佛对我们的期望。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侍者,我们经常听到这一词,就是亲近从命奉事之人。在《菩萨从兜率天下生经》中说,具八种功德才能称为侍者。第一、信根坚固,第二、其心觅进,第三、身无病,第四、精进,第五、具念心,第六、心不骄傲,第七、能成定意,第八、具足闻智,这是作为侍者的八种条件。现在十方无量世界的诸佛,派遣侍者。这些侍者都是法身大士,他们代佛来问候释迦牟尼世尊,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身心安乐否,少病少恼否,这是《法华经》当中的经文,身心安乐否,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教化众生疲劳否,这是来问讯世尊。这样问讯世尊,表尊法重人,而且是主宾的见面之礼。所以表法也不能违背世间法的。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宏圆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地藏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