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大意(第一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大意(第一集)


 下载DOC文档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一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4-01

  请掀开经本,一四0一面,也就是本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这品经一共有四十卷,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通常称为《四十华严》。这部经在我们中国一共是有三次的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的时代,《华严经》最初传到中国来,当时我们也把它翻出来。但是传来的梵本是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经的部头太大,保存非常不容易,所以往往有散失。这个情形是难免的,尤其是在古代,在东晋那个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

  印度经典都是用贝叶写出来,贝叶相当厚,有点像我们台湾香蕉的叶子差不多,也许有很多人看见过。它的密度比较细,印度人就拿这个树叶来写经,保存的年代也能保存得很久。通常一片树叶,它也裁得很整齐,大概有这么长、这么宽,一片树叶通常都是写四行。你们想想这一部《华严经》,那个分量就很可观,恐怕用现在来讲,要装一卡车恐怕都装不下,一部《华严经》。所以很容易失掉的,丢掉就残缺不齐。到中国来这部经,实在讲差不多只有全部经的三分之一的样子,我们也把它译出来,非常珍贵,宝贵它。

  第二次翻译在唐朝,就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实叉难陀到中国来,也带了《华严经》的原本。他带的分量还不是完整的,但是比晋译的要多很多,要多出九千颂。佛经里面计算篇幅,它不像中国人,中国人书的分量多大就算多少字,这部书有多少字,以这个来算篇幅。印度讲颂,所谓颂就是四句做一个单位,不管句子长短,四句叫一首颂。全部的《华严经》是十万颂;换句话说,它有四十万句,这是完整的。实叉难陀带到中国来的这部经,有四万五千颂,诸位想想一半还不到;但是比东晋那个时候翻译的,就多出了九千颂。可见得最初来的经残缺得太多,因此经的意思都不完整,但是在华严宗的历史上,它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初祖,就是华严宗的杜顺和尚,云华,乃至於贤首,都是依晋译的这部经来建立华严宗,所以对於华严宗的历史很重要。

  到唐译出来之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八十华严》,晋译的叫《六十华严》,虽然不完整,但是《华严经》的义趣可以能够看得出来。在唐朝贞元年间,这部经,就是《四十华严》,《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是当时中国的南方有个乌荼国王,是个小国,对中国皇帝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礼物里有这部经,就这一品,这一品是完整的,一点都没有缺。中国历代帝王都是信奉佛教,都是虔诚的佛弟子。所以就找到当时在中国弘法的一位印度高僧般若法师,请他将最后这一品四十卷翻译出来,就称之为《四十华严》。实际上就是《八十华严》最后的一品叫「入法界品」,完全的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这部经翻译的当时,就是清凉国师参加翻译的工作,参加这个译场。经译出来之后,皇帝下了个诏书,因为清凉大师一生专门弘扬《华严》,《八十华严》他老人家一生讲了五十遍,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的,他把《华严经》讲五十遍。所以皇帝就下了个诏书,我们俗话称圣旨,给清凉国师,请清凉国师给四十卷,就是「行愿品」做个注解。这是皇帝下命令,请他做注解,现在就是《疏》,这四十卷的《疏》。

  他注完了这部经之后,感觉得这样大的经,而且可以说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在佛法里面讲非常的重要。这么大,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受持、读诵的,在那个时候确实如此。为什么?唐朝那个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中国的印刷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在那时候都是手写的。你们想想看,这么大的经,有五本,哪个人能够一生当中写一部,天天在家去念?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时候统统是手写的卷子。又感觉得对於我们修行太重要了,所以他老人家特别就把这一卷,就是最后这一卷别行流通,就是把这卷特别从大经里头抽出来单独流通。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讲到《普贤行愿品》,只晓得这一卷,以为这就是《普贤行愿品》,而不知道《普贤行愿品》有四十卷。

  不但很多在家的同修不知道,我们最初把这个书印出来,我送了很多法师。许多法师看到这个,都吓了一跳,《普贤行愿品》不是一点点吗?怎么会有这么多?就是说连法师都不晓得,都没有见过。可见得的确,读全部的经文不是个容易事情,这些年我们流通得很多、很广,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后这一卷清凉大师特别重视,他老人家有注解,他的学生,就是宗密大师,宗密大师是清凉大师底下的一位祖师;清凉大师是第四代,宗密大师是第五代,华严五祖,第五代。宗密大师就把清凉大师的《疏》又做了个《钞》,就是他的注解再加上注解,注得很详细,就是《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这个书我们也印得很多,分量比我们现在这本薄一点,大概有这个的三分之二,就是这一卷经的注解,注得非常的详细。如果单单要跟诸位来研究《别行疏钞》,我们每天晚上讲一个半钟点,我看至少也要讲一年,没有一年的时间,这一卷经讲不完的。

  这次我回来之后,我们里面的同修非常发心,上次我跟诸位提过了,很难得!他们自动自发来给我说,我们专修净土,专门研究净土五经。我听了之后非常的欢喜,他要求我,我们《华严经》可不可以不讲了?我说怎么可以不讲!我们讲净土五经,净土五经就包括「行愿品」别行的这一卷。五经除了三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另外两种就是《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这一卷,合起来叫净土五经。我说好!既然你要我讲净土五经,我们就跳过来就讲这一卷。

  又要求我,要讲得快一点,不要讲得那么详细,讲大意,深入的他们自己来研究。这个很好!本来自古以来,讲经有个规矩,什么规矩?长经要短讲,短经要长讲,这才有味道。《心经》两百六十个字,我们在这里也讲上一个月、两个月,大家不敢小看这部经,这么几个字里头有这么多意思,他有兴趣。看到这么大的经要细讲,听一、两次他不敢来了,这部经太长了,所以长经应当要短讲。我们这次试试看,我想七次把这一卷讲完,七次讲完,对於初学讲经的同修来讲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这里有不少发心学讲经的,诸位一定要记住,讲经跟做文章一样,要求的标准是「简要详明」四个字。要简单,要扼要,还要详细,还要明白,做到这四个字才算够得上标准。在现代的社会,尤其在国外,大家工作都非常忙,没有长时间来听经。总是希望我们能够在七次、十次,能够学到些东西,太长,他没有时间。不像我们台湾,我们有固定的讲经道场,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深入的细说,在外面几乎都不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学简单、明了,要学这个标准。

  清凉大师提出这卷别行流通,的确有他的道理。他说这部经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修行的宗旨;「法界缘起」就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什么叫法界?如果我们照注解里面讲,很麻烦、很深,讲得也很难懂。我们讲个最普通的话来说,所谓「法界」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就经的宗旨来说,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做事,怎样使我们的生活能够达到幸福美满,这就是入。用什么入?用普贤行愿。普贤行愿一共是十条,这个十条是整个《华严经》所讲的修行方法、理论的总纲领,到最后把它做归纳成结论,结论就是十个纲领。

  如果我们把这十条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穿衣吃饭,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这个人就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华严》里面就叫做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就叫做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不仅仅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我们现在也有,就是你自己入不进去!为什么入不进去?《华严经》讲的修行纲领,你没做到。你能把这个十条做到,那你生活的快乐、幸福、美满,决定不亚於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所以这十条就要细讲了。

  法界,在本经里面讲有四种,有理法界,有事法界。理是什么?「理」是心理。诸位要晓得,讲理是讲心;「事」是讲外面的迹象,这是两种。理事无碍的法界与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清凉大师解释《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有这四种现象、四种义趣。入,实在讲是心入,心入了之后身也就入了;心不入要想身入,入不进去的。所以学佛,简单的讲,就是变心理。怎么个变法?把我们从前那个迷惑颠倒的心,变成一个觉悟的心,把迷的心变成觉悟的心,这就行了。佛菩萨的心是觉而不迷,我们今天的心是迷而不觉,所以要改变心理。我们中国古人所讲「读书变化气质」也是这个意思。实在讲,佛法里面讲得非常的透彻,讲得很究竟,讲得很明白,这是佛经的好处。好,我们现在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这句是总结前面的经文。总结有两个意思,如果广义的来说,就是总结前面全部的,全部的三十九卷,这是第四十卷,总结的。如果就狭义的,就是近的意思来讲,那就是前面一卷,第三十九卷。第三十九卷有段很长的偈颂,差不多占了半卷的经文,都是赞叹如来的功德,殊胜的功德。

  此地讲的『如来』,就是华严三圣里面的毗卢遮那佛,华严三圣是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我们顶楼上供的就是华严三圣,当中戴著毗卢帽,那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应化身佛,这是一体三身。卢舍那代表本体,换句话说,代表真如本性,他没有形相的,他能现相。他所现的相,我们可以说现的本相,他本来的相,他现的相就叫卢舍那,叫报身佛,自受用以及教化地上菩萨。因为那个相身很大,我们常常赞佛,赞叹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个相多大,我们见不到。

  佛要是在我们这个地方,他的脑袋,比我们地球都大,我们怎么能看得见?他的白毫,眉毛当中的白毫,就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须弥山比喜马拉雅山还要大,你想想看,我们怎么能见得到?见不到的。像蚂蚁一样,爬到我们身上,它看不到我们整个人身,这是一定道理的。佛要度化众生,他随类现身,所以到我们人间来,他也是现个小身体,我们才能看得到他。所以佛现丈六金身,丈六,比我们个子稍微高一点,不会太高,这是我们能够见得到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三身一体。报身跟应化身是有差别的,各个差别的,但是法身是一体的,因为法身没有形相,所以我们在经上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毗卢遮那是不是我们的法身?当然是的,不但是我们的法身,而且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我们今天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就叫做法身,宇宙万有的本体,没有一法不是从它变现出来的。这个话讲得就很难懂,听得也很奇怪、很玄,怎么会有这种事情?我们举个比喻来说,我们一般人晚上睡觉都会作梦,梦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你心里变现来的,你要没有心就不会有梦,有心就会作梦。我们把能变梦境的心,就比喻作法身,它能变,心没有迹象,没有形相,它会变境界,会变。变成了梦境,梦境里头一定有自己,自己这就是报身,就比喻作报身。梦中里面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别人,还有山河大地,这一切东西从哪来的?全是你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梦里面的别人跟自己是同一个本体现出来的,都是你自己现出来;梦里面的山河大地,也是你自己能变的那个心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梦,梦外无心」,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真实的境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么个道理。情是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无情是讲植物与矿物,包括太虚空,全是自心变现之物,除了自性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你要觉悟了之后,你的观念就改变了。怎么改变?觉悟之后才晓得,一切万物跟自己关系非常密切,密切到什么程度?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化身。所以佛的慈悲叫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条件的,无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一体,还有什么条件!叫同体大悲,同一个本体,就是同一个真如法身,真正觉悟的人晓得。迷的人不知道,他在这里头分别、执著、划界限,这里头才有是非、才有斗争、才有烦恼,悟的人完全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如来」就是法身佛,就是宇宙万有本体的代表。

  我们今天塑个佛像是代表,其实法身没有形相。但是不做个代表,我们说话也不方便,讲解也不方便,不得已塑个像来代表,这是诸位要明了的。因此《华严经》里面,佛不说法,菩萨说法。佛是本体,本体没有形相,没有言语,他说什么?菩萨是从体起用,他现身起作用,起作用这就有得说了,就可以说法了。所以要晓得,凡是现的相,都是从体起用。由此可知,经里面所讲的「如来功德」,就是自己性具的功德。所以你要晓得,自己本来有多么大的功德,多么殊胜的功德,念了《华严经》就晓得。前面偈颂里头特别告诉我们,教我们慎重,对於所赞叹的千万不要怀疑,句句话都是真实的。请看下面经文: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这是普贤菩萨,这次最后是参访到普贤菩萨。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段话意思很明显,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功德是说不尽的。十方三世诸佛一齐来说,说多久?这个时间就太长了,『不可说不可说』是印度数字里面最大的一个数字,拿现在来讲,确实是个天文数字。这在本经前面都讲过,「根自在主童子」那一章完全讲的是数学,拿现在话就是数学。印度计算数目字的单位,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个单位,这是最后一个,叫「不可说不可说」。这「不可说不可说」底下的单位是什么?是『佛刹极微尘数劫』。「劫」这个单位就很大了,多少劫?「佛刹极微尘数劫」;多少个佛刹极微尘数劫?不可说不可说。这个数字,诸位没有法子能想像得到;换句话说,永远都说不尽的。这是说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永远说不尽的。这些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就是统统说我们自己真心的体、相、作用不思议的功德。

  下面经文就是把前面所讲的,做成总结论,说明普贤菩萨行愿的纲领。其目的是帮助我们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就是将前面所说的不思议的功德,希望我们自己能开发出来。假如我们不是照这个方法来修学,经上说得明白,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修学的时间再长,你也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你要想成就,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这个方法就是通常所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所以,提倡净土法门,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人就是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的。这个时候以释迦牟尼佛来讲,净土三经都还没有说,因为《华严经》是他老人家成佛之后,第一次讲的经,而且是在定中所讲的。所以,佛可以说一讲经,就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历代的祖师对於这一品非常的重视,不但华严宗的这些大德们他们要受持;不是华严宗,其他宗派也没有不念「普贤行愿品」的,就是这一卷,全经他纵然不念,这卷都是会念。像近代弘一大师,他是拿这卷经做为他自己的早晚课,他早晚课念经就念这卷,他能够背诵,他念得很熟。下面经文就说得很明白了。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

  这句就是指上面所称赞,不思议如来的功德。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就是你应该要修学,这就是正式修因。怎样修行才能够成就前面所说不思议的功德?你要修『十种广大行愿』,这是普贤、文殊菩萨所修的。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华严》是以「十」代表圆满,所以把前面所讲的整个归纳,也只归纳十条,十是代表无尽的意思。这十条是纲目,等於说是题目,底下一段一段菩萨要为我们说明。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听了普贤菩萨说了十条,但是十条的意义不知道,不知道怎样去做法。所以就向普贤菩萨请教。他称普贤菩萨为『大圣』,因为普贤在华严会上,他的身分是等觉菩萨。十圣里面地位是最高的,仅次於佛了,称之为「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乃至」是省略之词,怎样修学「礼敬」,乃至於最后第十『普皆回向』,这是请教之词。下面普贤菩萨就告诉他了。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这是先把题目说出来,什么叫『礼敬诸佛』?底下就把礼敬的相状说出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这是把他修学的方法说出来了。「礼敬」实在讲非常的重要。中国的社会跟外国之所以不一样,我们今天对外国的法治很赞叹,其实如果是在两百年以前,我们中国的制度,不是外国人所能够比拟的。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不是法治,什么治?礼治!比法高明。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以礼治为教育精神的骨髓。你看古时候的小学,童子七岁上学,亲近师父,师父就是老师,到十一、二岁,小学就学完了。小学里面主要学什么?学洒扫应对。不像现在西洋小学的小孩,那么样活泼,那么天真,没有!小孩要学规矩、学约束,要学礼,礼要从小学。他长大了,再教他约束,那已经放纵惯了,没法子教了。就要教他洒扫应对,诸位读《礼记》,读中国的《礼经》你就明白了。

  佛法的教学,你看出家,一出家五年学戒,你学什么?就是学礼。出家五年要把《沙弥律仪》,就是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统统要做到,把它变成你的生活习惯。是学这个东西,不是学《大藏经》里头「律藏」,不是学这个;换句话说,就是入伍训练,新生训练。佛门的新生训练,五年长的时间,要做这个。我们中国普通教学,你要一个人学做人的训练,大概也是六、七年,七岁到十二岁,六、七年的时间,要经过这么长时期的训练。所以他懂礼,是以礼治天下,不是以法。

  礼里面有道理、有人情,它活活泼泼,不像法律那么样的呆板。法律还有人去钻漏洞,礼里头没有,礼是从内心里面自发的,所以礼治好。明心见性从哪里做起?从学礼开始,可见得礼重要。儒家的《礼经》,实在讲,比佛法讲得详细,讲得琐碎,佛法里面所讲的真是简单扼要。儒家讲「礼经三百,威仪三千」,那真是很繁琐;佛法里头没有。佛法里纵然戒条,你说出家戒有两百五十条戒,实际上它的戒多少?戒不多,只有四重戒,加上十三条僧残,那是戒,总共戒律只有十七条。其余的都是属於礼节,佛门叫威仪,都是叫威仪,统统是礼节。

  礼节里头尤其是以沙弥的礼节是根本,就是二十四门威仪。这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佛法里面讲礼敬的基础,礼敬的根本。不但出家人必须要修学,现在在家的同修要想真正成就,也应该要修学。从前是以儒家的礼代替,我们学佛不必从《沙弥律仪》学起,现在儒家的礼失掉了,失传了,我们要真正学佛,你要是真正修十大愿王,你就必须要从《沙弥律仪》做起,这非常重要,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它。我只把这个重要性说出来,如果诸位要深入去研究探讨,都在宗密大师《别行疏钞》里面,那个里面就说得详细、说得多了。

  礼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学佛,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俗话讲有障碍,通常讲业障,业障深重。我们每个人都是业障深重,要是障不重那我们早开悟、早就成佛了,这个自己要承认。什么障碍?贡高我慢。不要以为我没有贡高我慢,你要没有贡高我慢你就成佛了。贡高我慢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的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不是学来的,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只要有我,就有傲慢。所以末那识常讲「四大烦恼常相随」。为什么叫末那?就是因为它有四大烦恼常相随,生生世世都跟著它,这才变成了末那识。

  这四大烦恼里面就有我慢,只要有「我」,他就会有傲慢,他终究会瞧不起别人。哪怕自己贫贱到了极处,要饭、叫化子,要饭这是贫贱到了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到了极处,就在街头上要饭。要饭他怎么样?他有没有傲慢?他还是傲慢。他看到有钱人从旁边过去,还哼哼鼻子,「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他自己并不在人家之下。由此可知,傲慢人人都有,这是很大的障碍,障碍了我们见性。

  儒家讲,儒家是不教你见性,不是教你成佛的,不是教你出三界的,它只教你把人做好,将来能生天。所以在佛法讲,儒家只是人天乘而已。因此在《礼记》里,你看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它只教你傲慢不要再增长,希望减少一点,不要再增长,只教你这个程度。佛,因为你要明心见性,因为你要出三界了生死,那傲慢要断掉。用什么方法来断?礼敬。所以,礼敬最大的意义,就是消灭我们的傲慢心,用意在此地。把无始劫以来,心里头贡高我慢的习气要把它断除,这的确是难。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要在这一生短短几十年当中,要把它断掉,的确不容易。所以觉悟了之后,要认真的去修学。古人所说,「理虽顿悟,事须渐除」,道理我们一说,豁然开悟了、明白了。可是那个习气要断掉,必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要把它断尽。用什么方法?用礼敬。所以,佛法第一个修行下手处是礼敬,儒家的教学也是礼敬。

  你看《礼记》,我们一打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所讲的没有两样。《礼记》一打开,头四句话就是它的宗旨,这四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是把礼教的精神、目的,全部给我们说出来了。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你看儒家也是从这里下手。俨若思,如果用佛家来讲,毋不敬是心,是意业恭敬,俨若思是身,身体端庄有威仪。严肃,好像有重大的事情在考虑一样,他态度非常的肃穆。安定辞,言语肯定、柔和,这是说话。由此可知,它这句拿佛法讲,就是身口意三业恭敬,其目的是安民哉;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天下太平,国治民安。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小学教育用礼教,非常有道理。世界要想到太平,我们国家要想恢复到强盛,还是要用礼教才对,礼教确实超过法治。

  礼敬的对象,菩萨告诉我们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这个范围就太大了,这一切都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就是一切诸佛国土,拿现在来讲就是每个星球。太虚空里头每个星球,星球里面都有生物,都有有情的众生住在那个地方。有些有情众生不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现在人登陆月球了,证明月球里头没有人,没有生物,这个话靠不住。将来科学再进步、再证明,我们见不到的那些有情众生,也发现了。譬如在我们世间,人鬼就杂居,我们一般人见不到,有些人可以见到,证明人跟鬼确实是杂居的。

  尤其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有许多菩萨、阿罗汉也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认识他。像你们念的《水忏》,《水忏》是悟达国师遇到迦诺迦尊者,那就是阿罗汉,他的道场在四川。文殊菩萨住在五台山,普贤菩萨在峨嵋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四大菩萨在四大名山,确实是如此。像观音菩萨在普陀山,现在有许多人到大陆上去,去朝普陀,去拜梵音洞,观音菩萨还现身,有不少人看到过。也有人拜了一、两个钟点,看不到,那就是业障重,没有缘;至诚恭敬去礼拜,菩萨现身。所以这是凡圣同居土,不能说我们肉眼看不见,就不承认有,这太武断了。

  底下讲的是『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晓得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怎么会有这么多佛?这么多世尊?诸位要晓得,这就是华严境界,这就叫一真法界,不跟你讲假话,讲真的。讲真的,佛在本经前面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尤其讲得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是成佛。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的众生也是佛,这才合乎一切恭敬。就是说我们待人接物的恭敬心,跟我们平常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礼敬阿弥陀佛,决定没有两样。你才晓得佛陀的教育,是把你每天早晚去拜佛,要把拜佛的恭敬心用来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才有用,学以致用!这就叫普贤行,这就是修礼敬诸佛。

  绝对不是说我早晨拜三拜佛,晚上拜三拜佛,我对佛很恭敬了,对於一切人就不理会,那你就是所学非所用;课堂里学的,离开教室都没用处。这样做早晚功课,给诸位说,白做了,没用!好像在学校念书,书念得怎么样,离开学校一点用都没有,这书念它干什么?学校里所学的,将来踏进社会我要用得上。佛法里面,早晚课就是教室上课,一定要把课诵应用在生活上。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至诚恭敬心,这就是普贤行愿第一愿的精神之所在。怎样才能做得到?这要求三宝加持,使我们能够做到。我们自己要真正发心,真正想去做,真正肯去做,这个才行。

  所以底下讲,『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个能力之因只有两个,一个是以法力,「普贤行愿力」加持,见一切人、见一切物、见一切事,统统是诸佛如来,这就是普贤行愿力的加持。第二就是以自己的力量,自己力量是什么?是「深心信解」,就是决定的相信,一点都不怀疑。相信一切诸法都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共同一法身,共同一如来,法身如来。经上也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所以说,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我们就能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如来、就是真心,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做得到,你要不能真正理解,不能真正相信,你做不到;唯有彻底理解、相信,自己肯发心、肯努力去做了。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常」是不间断,无时无处不在修行,就是修礼敬诸佛这个法门。也就是说我们以真心、诚心、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乃至於我们自己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饭都要以真诚的心来修学。三业讲「清净三业」,三业要清净,必须要离过失。过失,佛经上常讲的,我们从纲领上说,「身」离开三种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离这三种恶业。「口」离四种恶业,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不恶口。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说得很好听,但是都是存心骗人;恶口是说话很粗鲁,叫人听了很不入耳。「意」离三种过失,贪瞋痴,这个样子我们三业就清净了。

  佛所代表的就是三业清净,我们通常看到许多画的佛像。画的佛像上画个圆光,光的上面写三个字,这三个字通常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文写的,它的读音是「唵阿吽」,意思就是三业清净。唵是身清净,阿是口清净,吽是意清净,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代表三业清净。菩萨教给我们,我们要用「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就是无时无处不修。这是总说,总纲领,底下是别说,虽然别说也是举个例子来讲的,细讲那是讲不尽的。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

  这是每尊佛的处所我们有能力现身,现无数身。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这个的确要依前面所讲的两种力量,一个就是法力,普贤行愿的力量;一个是自己深心信解。实在上讲,此地讲的「深心信解」,与《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境界非常的接近,可以说深心信解就是一心不乱。如果不到一心,我们信解的心不深,不深你才有怀疑,才不能认真去做到。所以一定要依前面这两个原则,我们才能够做到。到了自己心地真正清净的时候,他就有这个能力。所以本经里面所说的,它的对象,前面说过,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听普贤菩萨讲那很容易懂,为什么?他证得法身了,换句话说,各个人都是证得理一心不乱。

  我们《弥陀经》里面,你看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一心不乱有两种,一种叫事一心,一种叫理一心。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相当於小乘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至少是破一品无明,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的地位。这个地方《华严经》的对象讲法身大士,起码都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普贤菩萨对他们来讲,是一点都不费力气的;也就是说华严会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做得到,人人都有这个能力的。我们今天学,努力去学,也只能学到相似位,但是从相似就可以入真实。因为相似是事一心不乱,真实的就是理一心不乱,那就是此地所讲的这个境界。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确实你有这个能力,可以化身千百亿,同时到十方诸佛世界去参学,礼敬诸佛,闻法、供养、代佛教化众生,确实有这个能力。

  像这样的人物,普贤菩萨还劝他求生净土,你们想想,净土法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法门?不必说了,大家应该能想得到。不是第一殊胜的话,这样的菩萨,法身大士,他还要求生净土,他为什么?的确是为了究竟圆满一切佛法。我们今天有幸能闻到这个法门,能死心塌地来修学这个法门,我们省了多少的冤枉路,我们省了多少的时间!他们不晓得修了无量无边的大劫,才碰到普贤菩萨,才晓得这个法门。我们今天是博地凡夫,就知道这个法门,你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死心塌地相信,努力来修学,一生就成就。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智慧德能,就是所说的功德道力,与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相差不多。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你的,普贤菩萨愿力加持你的。我们今天如果懂得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我们也去做,做一分是一分,做两分是两分,对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们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行为,在现前我们来生活,我们俗话说过日子,怎样来过日子。现在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这个日子怎么过法?就依照普贤菩萨教我们这个方法,就成功了。由此可知「行愿品」对我们修行之重要,尤其是修净土法门,它能帮助你一生往生,帮助你一生成佛。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众生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这段是显示修行人发心要发长远心,拿现在话来讲,就是要有耐心、要有恒心。道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修成的,不是三年、五年就学成的,要发长远心,是永远修学不尽的。这样说起来,成佛还有指望吗?有!成了佛怎么样?像此地的文殊、普贤菩萨,他早已经成佛了。普贤菩萨,因为我们在讲题目的时候讲过,此地没有多介绍。通常讲普贤菩萨有三种,一种是初学的,我们现在发心,依照这部经来修行,你就是普贤菩萨,你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另外一种是当位的普贤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那他是名符其实。而本经里面的普贤菩萨,叫道后的普贤菩萨。什么叫道后?已经成佛了,成了佛之后再回头,叫倒驾慈航,退到菩萨位置上来,是这个普贤菩萨。

  他为什么退到菩萨位置上来?为了帮助佛度众生,为了帮助佛接引众生。因为佛是老师的地位,老师有尊严,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老师有老师的尊严,因此对於学生总有个距离在。菩萨就不然了,菩萨是同学,顶多你班级比我高一点,你早几年毕业,提起来,我们是前后同学,学长,学长就没有老师那么尊严了。学长可以主动的来找这些学弟,找著他来教,来帮助他,有这个方便。因此礼敬就学不完了,是真的无有穷尽,成了佛还得退到菩萨位置上来,还要修学礼敬。这个修学是什么?是修学给众生看的,给众生做个榜样、做个样子,就是身教,不仅是言教,还要身教。确实我们的修行,是永无止境。

  像我们念了佛,成了佛还要不要念佛?要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念给那些还没有成佛的众生听,教他们念佛。成了佛都不念佛了,那众生说,你不念佛,你为什么教我念佛?他就不能念佛了。所以连释迦牟尼佛也念阿弥陀佛。他为了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也念阿弥陀佛,我们就相信了;原来释迦牟尼佛也念阿弥陀佛,我们就相信、我们就肯学。所以,这就是修行永远没有止境,我们要发长远心。

  十条统统都是没有止境的修学,我们礼敬一定要时时刻刻提起来。所以早晚课是一定要做的,早晚课做的意义一定要知道,绝对不是把经念给佛菩萨听,去讨好佛菩萨,那就错了。早课是提醒自己,我这一天,实在讲要是依十大愿王修行是非常好的。我这一天我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要守住这个原则,我要把它做到。晚课是反省,我这一天有哪条没有做到,有哪桩事情做错了,违背了这十条原则就是做错了。譬如我瞧不起一个人,我错了,我对於一桩事情我很马虎,随便去做,这错误的。

  所以对人存恭敬心,这是礼敬,对事物的恭敬、礼敬,就是像桌子,我们怎么对桌子恭敬?并不是叫你对桌子,天天去拜它,那就错了。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礼敬。我们对一本书的恭敬,我们展开来读,把它翻开来,摆得整整齐齐,不是歪著斜著。我们坐得端端正正在这里读经,读完之后,把这个书翻起来,给它合好,这是对它礼敬。读完了之后,也摆在这里,这就是失敬,就不礼敬。不读的时候把它放在书架上,都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礼敬。这就是一切恭敬,是要从这些地方学,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真、负责。把一桩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的心力、身力统统都做到,这个功德就是圆满的。所以,礼敬要这样去学。

  礼敬是性德,修这个法门能够把我们的本性恢复过来。因为贡高我慢,很马虎、懈怠、放逸、不认真,这都是业障,障碍了自己的真性。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修学,把这些业障统统消除、统统除灭,我们的真性就显露出来了。所以要晓得,修学的目的何在?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如果修净土的人来说,就是帮助你得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就是理一心,往生的品位就高了,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你晓得这么多好处、这么多的利益,我们怎么能不修?应当要修学,要努力的修学。末后有段结语,是教我们不能够间断。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真正入了这个境界。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法门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你会得到非常快乐。你的人生的确就不一样了,确实真善美慧的人生是在佛法里面。佛法是要你做到,你才能得到,你做不到,你天天念经也是枉然,也是达不到。所以有些人说他有痛苦、他有烦恼,实在讲,这个虽然学佛了还没有入门,入了门他决定不会说我有烦恼,不会说的。一定说我很快乐、我很幸福,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定是这个说法。他要说我还有忧愁、我还有烦恼,他没入门!这是真的。所以学佛,第一个你所得到的是法喜充满,你真正得到法喜,你真正得到快乐,这是你学佛得到受用,你真正得到东西了。心地清净,纯真、无妄,是你第一个得到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决定不是虚妄的,所以大家要想得到,要努力。这就是给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佛法里面一句空话都没有,句句字字都是实实在在。

  好,今天我们就讲十大愿王第一段,后面这十愿里面文有长、有短,长的我们就多占点时间,短的我们就把它缩短,我们希望七次圆满。好,我们念佛回向。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本焕大和尚讲普贤行愿    

达真堪布讲普贤行愿    

大安法师讲普贤行愿    

法王如意宝讲普贤行愿    

广超法师讲普贤行愿    

果平法师讲普贤行愿    

宏圆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济群法师讲普贤行愿    

开吉法师讲普贤行愿    

隆莲法师讲普贤行愿    

梦参老和尚讲普贤行愿    

明旸法师讲普贤行愿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清净法师讲普贤行愿    

如孝法师讲普贤行愿    

索达吉堪布讲普贤行愿    

希阿荣博堪布讲普贤行愿    

心觉法师讲普贤行愿    

宣化上人讲普贤行愿    

益西彭措堪布讲普贤行愿    

印光大师讲普贤行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