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的启示(第八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的启示(第八集)


 下载DOC文档  



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第八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04-07-08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昨天我们讲到偈颂的第三段,就是第五、第六、第七这三首,虽然没有介绍偈颂的经文,把要义都跟诸位说出来了。第四小段是「忏悔业障」,只有一首偈,这一首偈大家都念得很熟,因为在忏悔文里面常常念到: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偈颂虽然只有一首,只有四句,它的含义也是非常圆满而没有遗漏的。『昔』是过去,从无量劫一直到今天都可以说是「昔」,往昔。所造的善业不必说了,只说『恶业』,实在讲只要没出三界,善业还是恶业,为什么说善业还是恶业?佛门里面常讲「三世怨」,三世怨怎么个说法?你第一世修善业,做了很多的好事,第二世就得善果,在人天当中享受大福报,你在这个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做高官,发大财,这是前世修善业得来的果报,但是这一生在享受果报的时候把修善这个事情忘了,纵然修善也修得很少,不圆满,不如前世所修的,因此善的果报报完了,来世善没有了,恶业现前。譬如穷人造恶不容易,很难,他生活很清苦,富人造恶很容易,譬如饮食,饮食造恶就不得了,天天要吃肉,天天要吃活的,一天吃一只鸡,一天吃几条鱼,这还得了!几十年下来之后,造了多少的杀业。贫穷人没得吃,想吃也没得吃,反而造恶业造得少。有势力的人,往往一个念头、一个措施就有很多人受到了不方便。可见得地位愈高、财富愈大,造善业很难,造恶业的机会特别容易。所以他第三世善少恶多,那就到三恶道去了。第一世修福,第二世得福报,第三世到恶道去了,所以修善业还是造作恶业。

  因此什么叫真正的善?说老实话,除了念佛之外,恐怕都不是真正的善。你也许说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修别的法门不是善吗?对的,是没错,那个法门要修成功了是善,超越三界了,是善,假如你修这个法门,你这一生没有能力超越三界,还在轮回之中,这就不是善业。纵然你有很深的禅定,一盘腿一打坐可以十天半个月不出定,两个月、三个月不出定,这个禅定功夫很深,他将来到哪里去?到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去,还在三界之内,没出三界。到了天上,生天是果报,是福报,天福享尽了,恶业一现前还要下堕,由此可知,那不是真的善业,真正的善业要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超越六道轮回。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罪业深重,迷惑颠倒,有什么能力超越三界?若不是遇到念佛法门,没有第二个方法能超越三界。我们今天修其他的法门,修禅,说老实话,连禅定都得不到,禅定得不到,换句话说,色界初禅我们都没分,还谈什么!学教,不能够大开圆解;学密,不能三业相应,你怎么办?学是学了,拿不出成绩单出来,学的都不及格,考试都得零分,那有什么用处!这总得要清楚明白。修学一定要有成绩拿出来,那个才是真的,拿不出成绩来,这是假的。幸亏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帮助我们业障深重的众生,给我们开出一条当生成就的大道,我们能信、能愿、能行,这一生就成就了,带业往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就消除了,你要问怎么消除的?念佛消除的。古大德给我们讲,「再重的罪业,所有佛法里面的经法、忏法统统消不了的罪业,念佛可以消得了」,你就知道念佛的功德是多大!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古圣先贤,你仔细观察一下,几乎每个人都说念佛的功德第一,能消除一切罪业。罪业消除,我们自己晓不晓得?或者是我们的罪业消除了多少,自己知不知道?给诸位同修说,自己知道,这个事情不要问人。怎么知道?经上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你这个业是谁造的?从哪里来的?贪瞋痴。你贪瞋痴的念头淡了一分,你的罪业就消掉一分;贪瞋痴的念头淡了两分,你的罪业就消了两分;如果贪瞋痴统统都没有了,那恭喜你,你的业障消得差不多了,快要消完了,贪瞋痴没有了,所以自己的业障自己清楚明白。

  在这里我要提醒诸位同修一句老实话,虽然念佛,虽然修净土,或者是参禅,学其他的法门,如果你贪瞋痴的意念没有减少,天天还在增长,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你所修学的一定是走错了门路,一定是有了偏差,为什么?烦恼天天在增长没有减少,虽念佛,虽持咒,虽然诵经拜佛,还是要堕恶道,这个没有法子。绝对不是说你念了多少部经,拜了多少部忏,念了多少佛号,你就能往生,就有功德了,不是这样的,是要念到烦恼轻、智慧长才管用,如果不到这种程度,你的修行都叫白修了,不过也有点好处,比骂人好一点,念阿弥陀佛、念经总比骂人强,好处就如此而已,要想帮助我们一生了脱生死超越三界,那样殊胜的利益自己就没有分,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明了。

  造罪业,造业,什么人造?身、语、意。「身」是身体,杀生、偷盗,这都是属於身体的。「语业」是言语,言语是口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是语业,就是口业。「意业」就是念头,贪瞋痴慢,对於佛菩萨的教训不相信,不能如说修行,这是意业。我们身语意不知不觉的天天在造罪业,主使这个罪业的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

  今天我们明白了,明了就是开悟,我们讲的开悟跟禅宗里面讲的开悟在境界上来讲不一样,禅宗讲开悟是明心见性,那个标准高,我们做不到,我给同修讲的开悟,这个标准低,人人都做得到。什么是真正开悟?你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开悟。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的毛病过失,不多,都看到别人的毛病,别人的毛病过失他清楚,像镜子只照外面不照里面,自己的一身毛病、习气不知道,别人要给他说出来,他还不服气,还不承认,这是迷,迷到所以然处。知道自己过失就开悟了,就觉悟了,这是真正觉悟。

  觉悟之后,能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改过来,这就是真正的忏悔。所以忏悔是「改过自新,后不再造」,这叫真正忏悔,而不是把自己造作的罪业在菩萨面前念个一遍,磕几个头,求菩萨饶恕我,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不管你这个事情。佛菩萨教我们忏悔,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他不管,他只提醒我们、教导我们。实在讲那个忏悔是颠倒错误的,你看你心里把那些坏事又想一遍,口没有造,身没有造,你的意又造一遍,换句话说,唯恐恶业不多,在佛菩萨面前还再造,这错误了。由此可知,真正忏悔是什么?晓得自己错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们想想看,是不是把你的业障忏除了?所以从前的一切罪过都不要想了,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你的罪业就忏掉了,这是在此地提供诸位同修真正忏悔的方法。

  第九首,这也是四句,重颂前面的随喜功德。偈颂里面境界很广大:

  十方一切诸众生。】

  这个『众生』是指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我们一般讲恶多善少。可是诸位总要晓得,说一个人一生尽做坏事,一个善念都没有的,这种人很难找,也找不到;说一个人一生都是善念,一个恶念不起的,这也找不到。由此可知,六道众生的念头是善恶混杂的,有时候善念起来了,有时候恶念起来了,是善恶交替夹杂的,只看善恶念头哪一种多,哪一种力量大,只能在这上面来观察,所以他都有善念,也都有恶念。因此这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不晓得自己的过失,看不出自己的毛病,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回头想想我有没有,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如果发现别人这个过失我也有,我就赶紧改掉,改过。看到别人的善处,好的地方,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没有,我们赶紧来学。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六道众生也是我们的老师,无论是善人、是恶人,只要我们看清楚,回过头来看自己,那都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修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假如这些众生起的是善念、做的是善行(善念善行的标准,前面跟诸位同修说过,是利益广大的群众,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是真正的善事,是好事),好事就值得我们真正去做,我们要帮助他,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全他,实在讲不是成全他一个人,是成全他为一切众生造福,他那个功德多大,我们随喜的人,功德跟他一样大。这是讲「众生」,凡夫。第二句讲:

  二乘有学及无学。】

  『二乘』是声闻、缘觉。『有学』,像阿罗汉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都叫「有学」,『无学』就毕业了,四果阿罗汉是「无学」。这就是说修学小乘的人,从初学到证果,我也统统要随喜,我要赞叹,我也要学习。也许同修说了,「我们今天学的是念佛法门,小乘修学的,我们怎么能随喜?这一随喜,我们就夹杂了」,对,没错,我们这个法门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菩萨在此地是对华藏世界法身大士们所讲的,应当要随喜小乘。譬如小乘人所修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你能够常作如是观,的确能帮助我们心地清净。实在讲三十七道品能够帮助我们功夫成片,帮助我们一心不乱,要我们善巧的选择,我们有哪一个毛病就用哪一个方法来对治。小乘修学总是一个方法对治一个毛病,如果我们有他相同的毛病也可以取他的方法来对治,作为助修。念佛是我们主修,这些方法可以作为助修,像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都可以采用,如果心地清净老实念佛那就不必要了,这些东西全在一句佛号里头,全都包括了,所以这一句佛号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是二乘。二乘再上去:

  一切如来与菩萨。】

  这是大乘的佛法。『菩萨』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菩萨圆满了就成佛。「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应该努力认真的来向他学。

  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个地方的『随喜』著重在向他学习,尽心尽力来帮助他。

  第十首也是一首,「劝请」,就是「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

  这一句是比喻。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法,这就是黑暗时代。西洋历史里面有黑暗时期。什么叫黑暗时期?没有教育。佛法的教学是教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开悟就是放光明,佛是帮助我们自性放光的,这是光明的教学,所以佛是『世间灯』。他这盏灯是点亮的,我们也是灯,但是灯火熄掉了,熄掉怎么办?要借他的灯把我的灯也点燃,佛门讲「传灯」,「传灯」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灯不是现在的电灯,现在的电灯,这个意思很难表现出来,是从前的油灯、蜡烛。他的蜡烛点亮了,我的蜡烛没点亮,我借他的光点亮。我们要问,我们借他的光点亮了,他有没有损失?他的光明是不是减掉一分?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增加了?原来一支光,现在这个点著,两支光,那个再点著,三支光,叫大放光明,绝对没有减少,只有增加不会减少。这是比喻真正开悟的人,明心见性的人,有能力教化众生,就是他那盏灯点亮了,有能力借给人家点燃。

  最初成就菩提者。】

  这句话是双关语,一个是最初成佛,示现初成佛道;一个是圆教的初住菩萨,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指初住以上的菩萨。我们净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也就是『最初成就菩提者』。这两句可以说是上从诸佛如来,下至真正有修有证的这些大善知识,统统包括尽了。我们在长行文里面所看到的比这个说得详细,因为这个地方只讲到圣人没讲到凡夫,长行里面讲到凡夫。

  像今天,佛也不在世,菩萨也见不到,阿罗汉也没有,不要说四果罗汉没有,就连证初果的我们也见不到,由此可知,我们这个时代众生业障很重,把所有大小乘的圣人统统障住了。不是他们不来,那是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不能接受,也许你要说「不然,我不相信」,你只要好好自己想想,你真的接受了吗?佛教你不贪,我照贪不误,这就是不接受;佛教你忍辱,照样还发脾气,佛所讲的你统统都不能做到,这就是障碍,所以诸佛、菩萨、罗汉都不来了,来了没用,教你不听。建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刚刚建的时候,大家出钱出力,是菩萨,这是李老师从前常常教给我们的,建道场的时候各个都是菩萨,道场建好了之后,那个脸一变,都是罗刹,怎么是罗刹?争名夺利,你想菩萨、罗汉还会来吗?不来了。来了,我们没好处,造的业更重,所以这些圣人不来了,那怎么办?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就找凡夫好了。

  凡夫是指修行没有证果的,这些都叫凡夫,虽然是凡夫,他学的比我们多,我们也可以请他来讲经说法,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他要真正有修,没证果不要紧,要真正有修,如果他虽然会说,但是自己没有真正修行,我们总要小心,总得要谨慎,为什么?怕受他骗。中国俗话常讲「请神容易送神难」,我把这位法师请来了,将来以后他不走,赖在这个地方,在这里为非作歹,你怎么办?请出去不好请,请来很容易,因此要小心谨慎,要多方去打听这位法师、大德是不是真正修行人,是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对学问的重视要比重视他的德行可以次一点,第一重视他的品德,学问差一点没有关系,品德最重要。他的学问好,品德不好,我们要请他那真的要小心慎重。他的品德好,学识差一点没有关系,这个人忠厚老成,是真善知识,多少我们会得到一些利益。这是我们请人的时候要注意。

  真正善知识,给诸位说,名闻利养都不要的,这些东西他不会动心的。前面长行里面跟诸位报告过了,用什么请善知识?用我真诚求学的心就能请到善知识,所谓是「至诚感通」,我们的心诚到极处就跟他有感应道交,这才行。就是我真的要想学,人数多少不拘,我真要学。

  真学,在今日之下,不要大道场,为什么?没那么多人,真正修行的人少,凑热闹的人很多,这不是真修行的,不真修行来干什么?来消遣的,在家里没事做,到这儿来听听经,不是真干的,那么你要大道场干什么?道场愈大,分子愈复杂,争名夺利的人愈多,反而造罪业。所以不如建个小道场,小型的道场照顾很容易,费用很少,不要去求信徒供养,「人到无求品自高」。真正同修,这一个地方有个十个、八个、二十个、三十个,不得了,太多了,十个人共修,十个人都往生,十尊佛,还得了!真的道场修行人是要找这种人,只有一个念头「求生净土」,只有一个愿望「要见弥陀」,不是这样志同道合的不必来,其他的道场很多,到那边去,不要到我这儿来。你这个道场,人家一看,只有十来个人,十个、八个人,没人瞧得起你,没人把你看在眼睛里,好,你平安无事了,什么人都不会找你麻烦,为什么?又没有钱,又没有力量,什么都没有,保平安。道场人多了,钱也多了,就有很多人来打主意,很多人来找麻烦。所以你那个道场小,人家没看上眼,好,一生平安无事,菩提道上少魔障。这是告诉你怎么样建道场,不可以搞大道场。

  假如我们想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行,临时租借地方讲个三天、五天、十天、八天,像这样是宣传的方式,这个可以,一年办个两次、三次就够了,一次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三天到一个星期,这是属於宣传。宣传,场地愈大、人愈多愈好;真正修行,场地愈小、人愈少愈好,所以宣传跟真修是两桩事情,要把它分开来说,不能够合在一起,合在一起有麻烦,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魔的力量比佛法力量大,这不是说佛比不上魔,不是这个意思,是佛的弟子少,魔的徒众多,他徒众多,人多,财力雄厚,真正学佛的人少,佛的弟子很少,力量很薄弱,没有办法跟魔抗衡,所以这个现实的环境我们也要看得清清楚楚。

  真的一个道场,三个人修,两个人修,都不少。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的徒弟多少人?十二个人,一个道场就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就不少了,他真的能成就,所以要紧是要在成就上说的,不在乎人多。人多,没有成就有什么用!人少,三个人,三个成就;五个人,五个成就,这不得了,这是真正的圆满。所以对於善知识我们要礼请他来弘法利生,底下的两句: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於无上妙法轮。】

  请他来弘法利生。下面第十一首是「请佛住世」,这个长行文里面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多,此地只举一个例子:

  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长行文我们报告得很详细,这一条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只请法师来讲经,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讲大经已经相当困难,因为大经需要很长的时间,譬如《法华经》、《楞严经》至少要讲半年,假如每天讲,一个星期休息一天,一个星期讲六天,要讲半年。半年这么长的时间,法师能有空吗?现在法师自己都有道场,自己都有信徒,你请他到这里来,短时间没问题,他可以抽空来,你请他到这儿住半年,他没有时间,不要说半年,住三个月都没有时间,为什么?他家里信徒会跑光,这也是事实,也是个困难问题。如何要找一个法师,他没有道场,是真正善知识,我们请他到这个地方,我们来供养他,请他长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教化这一方,利益众生,这个好。

  佛教是教育,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从自己本身做起。人家以后问你信仰什么宗教,你说,我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不是宗教,你就藉这个机会给他上一课,跟他讲清楚。教育,那就要办学校,所以佛教的道场就是学校,就是教育设施的机构,从前称之为「寺」,在从前称「寺」没错,寺是政府办公的处所,不是普通的处所。所以佛教到中国来之后也设立一个寺,这个寺就是办公的地方,是教学、传道的地方,里面的组织、职事跟学校完全相同,方丈住持是校长,他是主持教化的,他是校长。校长可以不给学生上课的,校长请老师来上课,上什么课程由校长安排,校长安排一个课程,请一位老师来教这个课程,所以校长主持教育。他底下有三个执事,第一个是管教务的,第二个是管训导的,第三个是管总务的,现在学校就这三样,在佛寺里面也是管这三样,但是名称不同,管教务的叫首座和尚,首座和尚管教务的;维那和尚管训导的;监院,我们俗称当家师,管总务的,这是三个纲领执事。

  佛教到今天,改朝换代很多次了,从汉朝到今天,满清亡了以后,这就是民国,民国实行民主,不是皇帝专制,从前官府衙门的称呼也都改了,改成现代化,佛门还守旧,这叫落伍,没有改过来,应当现在要改过来。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现代化,我们用「会」,像我们专修净土的这个道场不要叫什么寺,「寺」的名称已经过去了,现在叫学会,标上「净宗」那就是专修净土的学会。这个会在什么地方,加上地方的名称,这就很好,或者你自己标个名称也很好,我在台北的净宗学会,上面加「华藏」,华藏净宗学会。冠上地名的也非常好,在美国成立的,美国净宗学会;温哥华成立的,加拿大净宗学会,不要再用「寺」了,用「会」。「会」,这是道场,是我们共同来修学的地方。「会」里面有会长,会长底下可以设总干事,总干事等於说副会长一样,负责执行业务的,帮助会长的。下面就设总务、教务、训导,就这样设法,不要再去搞什么监院、维那、当家这些名堂,这些名堂是从前那个时代的,我们要现代化,使人家到我们这里一看,耳目一新,这一看,这不是宗教,他自然就了解。

  今天佛教这个形式摆在这里都守旧,一看,宗教、迷信,人家怎么肯接受!不能接受,所以这一定要改。把所有这些机构都改成学会,修禅的,禅宗学会;学《法华经》的,学天台的,天台学会,如果专门学《法华经》的,法华学会;专门学《楞严经》的,楞严学会,这样好,这样一看,学术的气味很浓,宗教气味自然就没有了,这样才能吸引宗教徒都到我们这里修学。不管是哪个宗教,我们这里是都平等的,超越一切宗教,什么人都可以到这个地方来学习,佛教才能够普度众生。「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的简称,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罗唆。佛陀教育,把「陀」去掉,「育」去掉,简称「佛教」。现在「佛教」被人家误会了,我们只好罗嗦一点,加上「佛陀教育」,为什么?免得别人起误会,这非常重要。所以场所不要用「寺」,「寺院庵堂」不要用,统统用「学会」。

  培养师资、培养人才的地方用「学院」,学院是学校,专门培养净土人才的,净宗学院;华严宗的,华严学院;天台宗的,天台学院,在中国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设一个学院。学院里面有初级部,有中级部,有高级部,有研究部,这样很好,相当於一所完整的学校。从初级的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毕业,这样把佛教将来弘法的人才,有计画、有理想的培养出来,佛法才能兴旺。

  孔老夫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现在正名很重要,名称要正,符合於现代化,这才行,否则的话,佛教对於这个世界众生的教化非常有限,信仰其他宗教的人统统不进来。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很多,他走不进来,佛度众生只能度小圈圈,没有信仰宗教的,这个能来度,这不是佛教教学的愿望,不符合佛教的精神和宗旨,我们学佛总要把这桩事情认识清楚。

  请法师住世,就像我刚才讲的,小小的道场就够了,请他长住在这边教导我们修学。一个道场就是专修一宗,这非常重要。中国古时候所有道场,要用现代话来说,都是专科大学,都是专门的,里面决定不夹杂。譬如隋唐时代,学《华严》就是五台山,华严宗的道场,住持后来都尊称为祖师,天下有志於《华严》的,统统到他那个学校去,你对这个有兴趣,你到那里去求学。你想学天台,学《法华》的,浙江四明天台山,那是《法华》专门大学,对《法华经》有浓厚兴趣的到天台山去学。唯识宗,窥基大师在长安大慈恩寺办的法相宗大学,法相大学,你喜欢法相唯识,你到慈恩寺去学。所以一个宗派就是一个专科大学。

  以后宗派里面又分科,这一分科,底下等於是要办分校。某一宗底下又有许多寺院,那个寺院就属於这一宗派的,就是它的分校。举个例子来说,以净土宗来讲,净土宗的经论最少,只有五经一论,六门东西,我们修学讲专,我喜欢《无量寿经》,你喜欢《阿弥陀经》,我们在一块念诵,在一块研究,一定要吵架,谁也不服谁,那怎么办?建两个道场,这个道场专修《无量寿经》,那个道场专修《阿弥陀经》,就不打架了,再有人想学《观无量寿佛经》,再建一个道场。所以每一个道场有它主修的经典,有它修行的方法,所主修的经典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不能在一起,众生根性不一样,这是一定要清楚,不可以勉强,恒顺众生,所以可以建立分校。净宗学会底下可以成立分会,这个分会是《无量寿经》,那个分会是《阿弥陀经》,那一个分会是《观无量寿佛经》,底下成立分会,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同样学一部经,譬如我们同样都喜欢《阿弥陀经》,那一定要依古人的注解,我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他喜欢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个人都是研究《阿弥陀经》,也要打架,为什么?每一个人依靠的老师不一样,莲池大师的讲法跟蕅益大师的不相同,那两个人就争论、就吵架,这怎么办?再把道场分开,总是教他专。所以一个道场一定是志同道合,不但依据一部经,还要依据一个老师,就是接受一个人指导,依照莲池的就是莲池大师指导,依靠蕅益的《要解》就是蕅益大师来指导,统统是专科专攻,这样的人没有不成就的。

  在行门念佛,念佛也不一样,虽然这四个字,每个人念法都不相同,有一些人喜欢慢,「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拖得很长,他觉得念了很舒服,那一个人的时候,「不行,音太长了,念了会打瞌睡」,他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追顶念,这两个人在一起念佛也要打架了。所以喜欢什么声调的,志同道合,他们这一个小组,喜欢那个声调的是那个小组,都要分开。你才知道为什么道场要建立那么多,原因在此地,总归一句话就是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佛不勉强。你喜欢怎么修,你一个人修,你在家里修;人数多一点,小道场;人数再多,道场建得大一点。古时候没有建大道场号召人的,都是随实际人数多少需要慢慢再扩建增建,不是预先有构想来建的,都是慢慢扩展扩充的。

  所以大的丛林,丛林就是大学,那里面就分科系了。讲经的首座和尚(就是教授)很多,分座讲经,就跟学校一样,这个讲堂讲《华严》,那个讲堂讲《法华》,那个讲堂讲《无量寿经》,它分开的,每一个讲堂有每一个讲堂的学生,就跟一个学校分科分系一样,这是丛林。丛林是唐朝中叶以后发展的,就形成了佛教大学,所以佛教,诸位仔细想想,确实是教育。我们请法师长住在这个地方,你如果对佛教不认识,这个事情就很难办,纵然办,也变质了,也不是纯正的佛教。所以这些观念、共识,我们必须要建立,才能让真正的佛陀教育在这个地方生根、发扬光大,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请佛住世」,这是真正做得到的。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说过,我过去在李炳南老居士的座下跟他学经的时候,他老人家向我们宣布,他生死自在,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这个话决定不是妄语,决定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当时听了这个话之后,我们有八个同学很热心的,既然老师讲他生死自在,我们要「请佛住世」,叫他不要走,长住在世间教导我们。我们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叫他长住?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智慧,我们的方法用错了,现在才知道。我们用的什么方法?请老师讲经。请他讲经,经没讲完总不好意思走,所以我们八个人联名请他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在台中讲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有台语翻译,实际上一次就四十五分钟。一年讲四十三个星期,还有的时候逢年过节放假,办其他的讲座,这个讲经就暂停。一年讲四十三个星期,这部经如果在台中讲圆满,我给他计算,照他讲经的进度,要五十年,这部经才能讲完。那个时候他大概七十五岁,所以我给他算一算,至少他要活到一百三十岁,《华严经》才能讲圆满。

  他老人家跟我们讲,他说「我《华严经》讲圆满,然后再讲一部《阿弥陀经》,我就走了」,我们听了很高兴,因为算一算这个时间,他至少要活到一百三十岁以上,实际上他《华严经》讲到一半就走了,九十七岁往生,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用的方法错了。什么方法才真正叫他不往生?如说修行供养就把他留住了。他天天在讲经,人家听经阳奉阴违,不听他的话,不肯照做,见到老师恭恭敬敬,老师说什么都点头,都是;离开老师,什么都不是,所以这样的情形,老师就不住世,经讲不完也不要紧,也走了。所以我们才真正明白一桩事情,不能以真心、以诚意接受老师的教训,用什么方法都留不住。我那个时候年轻,三、四十岁的时候,没有这个眼光,只想著找部大经让他讲,不讲完不好意思走,只动这个念头,不知道真正「请佛住世」是要以真诚接受教训,这才行。如果在当时我有今天这个见识与程度,那就不一样,我一定劝我们志同道合的(也有十来个人)依教奉行,认真照老师的教训去做,把他留住,他就不会走了。有个十个、八个真正做的,他不会走,他要帮助我们,要成就我们,所以这是「请佛住世」,这是原则,一定要晓得。

  还有一点,我在前面长行文里头也曾经提醒诸位同修,道场建立要大公无私,这是如法的,如说修行。请出家师父到这里来弘法利生,请他长住在这边,也不是把这个道场送给他,送给他,他就有家了,他本来出了家,没家了,现在他又有家了,又回家去了。他如果一变心,这个财产是他的,他自己喜欢做就怎么做法,他有法律保障,你也没办法干涉他,你这个道场白送给他了,如果他造罪业,你还要背因果,你说这个事情麻不麻烦?再回头来看,你要不完全送给他,他不来,为什么他不来?他怕你变心,他怕你三心二意,住不了几天要赶他走,事在两难,这怎么办?你问我,我也不晓得怎么办,所以自己要好好的斟酌,好好的研究。

  所以最好成立一个董事会,请几位真正正信的佛弟子担任董事,这是权力机构。董事会里面董事的人选,我觉得对教理懂不懂没有什么大关系,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因果报应,真正知道因果报应,他在这个道场里面会很忠心的护持,他决定不敢起一个恶念,决定不敢要一分钱,决定不敢做坏事,你这个道场就坚固了。所以我在台北的董事会,我是创办人,我请十三位董事,我请董事的标准就是深信因果,我就是这个标准。他佛法差一点没关系,修持差一点也没关系,「深信因果」,我就是这一个标准。所以我们的董事会就非常健全,一心一意来保护这个道场,护持这个道场。因为这是个权力机构,非常重要。董事人少一点也没有关系,像在美国成立一个会,三个人就可以了,美国政府就可以立案,就可以成立一个会,最少三个人,所以一般五个人、七个人就很好,就可以成立一个会。真的志同道合,一心一意为佛法不为自己,绝对不为名闻利养,自己成就,也帮助别人成就。所以一个如法的道场还是要人来建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想建立道场不能够不留意,不能不知道,内外形式都要清楚明了,要有真正的智慧,要有毅力,要有耐心,替佛菩萨、替一切众生做一点好事,这也是报佛恩。

  第十二首是「回向」。下面都是「回向」,这个「回向」是总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

  礼敬、称赞,一直到前面讲的「广修供养」:

  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

  这个顺序没有按前面的顺序,这是经文押韵的关系。

  回向众生及佛道。】

  第十三首,就是底下一首,是「常随佛学」,这也是属於「回向」的一种: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是两首八句,意思很明显。这一段在长行里面也跟诸位同修报告得很详细。我们学佛最好能有一个榜样,能有一个样子,照那个样子来塑造自己,所以修学真的有一个依靠,是有很大的帮助。像从前我的老师,我求学的时候,他教我学印光法师,那是我在初学的阶段。以印光法师作为我们修学的标准,要学他的样子,要学他的存心,要学他的待人接物,学他的修行,样样都学他,有一个样子摆在面前,换句话说,有个标准摆在面前,依照这个标准来塑造自己,这对於修学来讲的确是很有帮助。普贤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介绍的标准是佛,虽然他是等觉菩萨,当然等觉菩萨的榜样那就是诸佛如来。地位平等的很难做榜样,总要比自己高一级,那个样子好,要跟他学。我们今天发真正的觉心,真正觉悟,我们发愿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往生净土,一定要见佛成佛,那我们学习的样子最好是学习阿弥陀佛。印光大师早就往生了,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怎么学法?《印光法师文钞》在,依照《文钞》来学就是学印光法师。我今天劝诸位同修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大乘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你依照这本经典去修学,再找一个帮手给你作同学,同参伴侣。找哪一个作帮手跟你同学?黄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的注解可以帮你忙,这是你的同学。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是你的老师。有师有友,我们的道业就不难成就,这个好。

  发心学了,要学得像。阿弥陀佛是什么心?阿弥陀佛心里面想的什么?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我们的想法、看法都跟四十八愿愿愿相应,四十八愿所没有的,我们心里也没有;四十八愿所有的,我们心里统统具足,那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同,你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也相同,经典教训统统做到了,你的行跟阿弥陀佛的行也相同,你的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都相同,你就是阿弥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上上品往生。这叫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可不能像我们一般人学佛,什么学?口学,心没学,所以怎么学都学不像。口里念佛,心里面乱想,这怎么行!口里念佛,心不是佛心,愿不是佛愿,行不是佛行,这样学一辈子都不能成功,都不能相应,这要知道。是应该要取法的,以佛作标准。我们家里面供养阿弥陀佛的形像,雕塑的佛像也好,画的佛像也好,都可以,使我们天天见到阿弥陀佛,不忘记我要学他,阿弥陀佛就是我的老师。

  所以诸位同修,你们在此地皈依,我跟你们讲得很清楚,我们的老师就是阿弥陀佛,我们所依据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皈依法,法就是《无量寿经》;佛就是阿弥陀佛;皈依僧,僧就是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这是《无量寿经》上统统讲到的,这是我们皈依的僧宝。所以你家里面供养的西方三圣,佛前面摆一部《无量寿经》,我们所皈依的三宝具足。这是真正的皈依,真有依靠,从过去所有一切错误回过头来,老老实实依靠这个三宝。

  十五、十六两首是重颂「恒顺众生」。这十愿实在讲愈往后愈难。能顺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涵养,涵养不够的人怎么能够顺别人?这一条很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不容易做到?因为有「我」,「我为什么要随顺你?为什么要随顺他?」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做到随顺?「我」忘掉了,没有「我」了,就可以随顺了。只要有「我」,这一条就很难办。什么时候才能把「我」忘掉?这个问题就大了。什么时候你能把「我」忘掉,你才能真正做到「恒顺众生」。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能学习恒顺,确实能帮助我们破我执。我执要破了,你念佛就得事一心不乱。法执要破了,你就得理一心不乱。破我执,破法执,实在讲都在一个「顺」,能顺众生,我执就破了;能顺法界,法执就破了。

  我们用《金刚经》的四句偈来说,先要破我相,《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受了菩萨戒也没用处,你受了菩萨戒,自以为是菩萨,佛可不承认,佛的标准在《金刚经》上。你四相有没有破?四相破了,佛点头「是菩萨」。这菩萨不是大菩萨,是菩萨不是大菩萨,大菩萨怎么样?《金刚经》后半段,要破四见,「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那个非菩萨,不是大菩萨。四相破了,四见还没破,是菩萨,不是大菩萨,四见破了就是大菩萨,可见得标准摆在那里。假如我们真的四相破了,我没有受菩萨戒,一切诸佛看到我,一定承认这是菩萨,可见得形式不重要,诸佛菩萨是要看实质,他不重视形式。

  所以你要懂得,三皈、五戒、菩萨戒,统统讲真实的,跟你讲真的,不跟你讲假的形式,这很重要。所以请法师来传授,是把三皈五戒、菩萨戒的戒体、戒法、戒相、戒行,样样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接受了,可以依教修行,这是传法。传给我们,我们要不能够记住,不能够如教修行,传了就完了,就没有了,我们自己没有得到。真正照做,自己得到了,不能照做得不到,所以这个一定要晓得。

  接受佛的戒法,换句话说,就是发愿坚持守法的意念。佛的教法我遵守,世间的法律我遵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统统都要遵守,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如果学佛了,我们要方便方便,来做一点犯法的事情,这是错误的,没有方便法门的。虽然法有开缘,戒有开缘,有「开、遮、持、犯」,什么状况之下是开戒不是破戒?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为了救护众生,只有这个条件可以,如果自己方便,利益自己,那是犯戒、破戒,不是开戒。譬如我们听到甲这个人说乙这个人的坏话,说他很刻薄,第二天碰到乙,乙就问「某甲有没有说我的坏话?」你可以打个妄语,「没有,他没有说你坏话,他赞叹你」,两个人会和好。这个时候你要是,我不妄语,你把他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他,好了,马上去报复了,落得两个人打架,这就不好。所以像这个,妄语可以的,这不叫破戒,这叫开戒,这个有智慧。希望彼此都和合,希望社会都安宁,都和睦,不要引起争执,这样就好,所以这个要有智慧,要有方便,要有善巧,顺一切众生是要有智慧的,绝对不是感情的。

  念念都为利益众生,念念都为造福社会,这是菩萨行。整个社会好,整个众生都好,我怎么会不好?我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众生的一分子,当然好。我一个人好,别人都不好,我一个人好,这个社会都乱,我这个生活也提心吊胆,也得不到安全,为什么不把心量扩大?念自己不如念众生,念一家不如念法界,一个是得到永恒的幸福,一个只是得到眼前几年的福报而已,不能比。一样的事,用心不同,果报差别真是天渊之别,没法子说得尽的。后面的偈颂还是重颂前面的回向,第十七首,我跟诸位简单的介绍: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这首偈的意思非常好,我们修行为什么?为了自己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正觉悟的人。我这个身也是虚妄的,我一生念念为这个身,它是虚妄的,我为它就白操心了。什么是真的?灵性是真的。这个身有生有灭,我们的灵性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有生有灭是假的。我们要借假修真,「假」是什么?身是假的,借假的身体修自己的灵性,修自己的真心,修自己的本性,修到相当的程度,成绩就得到了,什么成绩?天眼得到了,天耳得到了,『宿命』得到了,「宿命」是什么?自己过去生生世世的事情都知道,得到这些可不能炫耀。诸位要记住,佛氏门中绝对不以神通作佛事。佛事是什么?是教学。佛不用神通来教化众生,为什么?使正法能够久住世间。假如以神通教化众生,正法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佛要以神通来教化众生,这些人都有,他都来冒充佛菩萨,那到底哪个是佛、哪个是魔,你就分不出来,佛教就混淆了,所以佛是决定不以神通作佛事。

  佛教化众生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妖魔鬼怪不行了,他没有这个能力,他不会讲,他要来讲经说法,我们一听就晓得他讲错了,所以佛这个方法是妖魔鬼怪没有办法仿冒的。要是用神通、要用禅定、要用感应,妖魔鬼怪都可以仿造,都可以冒牌,唯独讲经说法他没有办法冒牌,你看佛想得很周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佛的教训,我们对於神通感应之事,决定不相信他的,妖魔鬼怪在今天就一点能力都没有了。今天为什么邪法胜过正法?就是大家心里都喜欢神通,都喜欢感应,妖魔鬼怪一现神通,全都去了,「你这个法师讲经讲得再好有什么用?人家可以放光,可以离地三尺,你有什么本事?」他振振有辞,他不知道佛门里面这些大德有神通,绝对不用神通。这就是你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宿命通,不用,决定不用,这是一定要遵守的原则。这个能力现前,自己知道自己修行到什么阶段,所以你对於世出世间的一切事理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你怎样应用在你的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自然有分寸,晓得怎么运用,运用得恰到好处。

  『常得出家修净戒』,此地「出家」不是形式的家。《无量寿经》上,「贤护等十六正士」,那十六个人都是等觉菩萨,跟普贤菩萨的地位相同。普贤是等觉,他们也是等觉,观音也是等觉,都是等觉菩萨。这十六个人统统是在家居士,怎么说他出家?他是心出身不出,身没有出家,心出家了,他的心地对这个世间一尘不染,这是「出家修净戒」。像我跟诸位同修报告的夏莲居老居士,老居士是出家,心出身不出。有能力的人看他的照片都说他全身是透明的,为什么他是透明的,我们不是透明的?道理在哪里?人家的心清净,一尘不染,透明的。我们的心里面,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大堆,怎么会透明?所以人家一看,我们的心是黑的,身体全是黑的,乱七八糟。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但贪瞋痴慢没有,是非人我也没有,像《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没有了,四见没有了,所以有能力的人(就是有天眼的人)看他的身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样透明的,这一点都不假。我们肉眼凡夫看他的身跟我们一样,其实不一样。这是「常得出家」。

  所以诸位一听到「出家」这两个字就以为一定要剃头,一定要出家,你心里就发生恐惧,你那个恐惧是错误,你对「出家」的定义完全错了。就是勉强叫你剃了头,出家了,天人来看你那个身体还是一团乌黑,不是透明的,那是身出心没出,心里面还有贪瞋痴慢,还有是非人我,四相没破,虽然修戒律,戒律不清净,心净则戒就净了,你才晓得难,不容易。不过难易实在讲都是在你自己一念之间,你真正肯舍,肯放下,就不难;你不肯舍,不肯放下,那就太难了。所以佛法这个事情,难易都不能说,你说它难,对一个真正看破放下的人来讲,它很容易;你说容易,对一个不能放下的人,它真难;所以说实在话是非难非易,就看你那个境界怎么个转法。

  所以修行是为真正觉悟,觉悟之后,要给众生做一个榜样,出家要做出家的榜样,在家要做在家的榜样,在家就是心出身不出,出家的榜样要身心都出,这才行,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都是唱戏,都是演戏,不是演给自己看的,演给别人看的。换句话说,身语意三业,念念之中都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修行是做榜样,出家也是做榜样。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所看到的,五十三参里面每一位菩萨都是出家,五十三个人里面,身心都出的只有六个人,少数,五十三个人现出家相的只有六个人,其他的统统是在家相,心出身不出,而且在家的在这个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有。经商的,菩萨商人,商人当中的模范、榜样,他是藉商行菩萨道;做工的人以他做工行菩萨道,工人的榜样;从政的,以国王、大臣、宰辅的身分行菩萨道;做军人的,以将军的身分行菩萨道,做一个模范军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行菩萨道,都是为菩提而修行,都是「出家修净戒」,都是弘法利众生。

  所以你要是想我们在家人怎么样学佛?你看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你去找,你去找哪个菩萨从事哪个行业的,你去学他就对了。菩萨有做生意的,有做工的,有从政的,各行各业都有,也有从事於宗教活动的,像婆罗门教,像现在的基督教、耶稣教,都可以的。菩萨去信那个教,在那个教里面成为领袖,做了牧师,做了神父,菩萨神父,菩萨牧师,好。菩萨在各行各业当中没有界限,没有分别,这都是我们要觉悟的,特别在《华严经》上讲得真正是圆满,在这里面才能看到佛法真正的面目。所以从前弘一大师教给我们学佛应当从《华严经疏钞》下手,这也是很有道理,确实有道理,可惜现在由於学校的教育废除了文言文,使我们对於读经在文字上多一重障碍,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文言文,那大乘佛法的入门还是《华严疏钞》是正确的。

  文言文重不重要?给诸位说,非常重要。文言文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了不起的智慧发明,这对后世子孙爱护照顾真正是到了无微不至。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唯独我们中国有。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语言会随著时代变,会随著地区变,如果文字跟语言相同,把古人的、前人的智慧、经验用文字这个方法传递给后人,年代久了,它变多了,就没有办法辨别,就会失传,所以他发明文字跟语言分开,语言随便你怎么变,我文字永远不变。所以像我们今天念《四书》,《四书》有孔老夫子当时教学的这些记录,我们懂得文言文,打开《四书》就跟孔老夫子对面谈话一样,了不起的智慧。所以在教育上要重视文言文,有文言文的修养,我们古老的祖先几千年流传的这些经典,这些书本,那是他们的智慧、经验,都能够提供我们做参考,这是智慧结晶,这是国家真正的至宝。可惜文言文丢掉了,宝藏在,宝库在,钥匙丢掉了,进不去,不得其门而入,你说糟不糟糕?这是子孙不肖。所以如果诸位能体会到这一点,文言文要加强,要努力,更应当教你的子弟要认真的学习,你学会了这一套文言文的本事,你将来在智慧、能力上决定是超人一等。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本焕大和尚讲普贤行愿    

达真堪布讲普贤行愿    

大安法师讲普贤行愿    

法王如意宝讲普贤行愿    

广超法师讲普贤行愿    

果平法师讲普贤行愿    

宏圆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济群法师讲普贤行愿    

开吉法师讲普贤行愿    

隆莲法师讲普贤行愿    

梦参老和尚讲普贤行愿    

明旸法师讲普贤行愿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清净法师讲普贤行愿    

如孝法师讲普贤行愿    

索达吉堪布讲普贤行愿    

希阿荣博堪布讲普贤行愿    

心觉法师讲普贤行愿    

宣化上人讲普贤行愿    

益西彭措堪布讲普贤行愿    

印光大师讲普贤行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