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金刚经 |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第002集 |
|
请掀开经本第三页第一行,还是接著解释经题: 【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 《大智度论》在佛教经典当中,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这一部大论,在古印度梵文典籍里面,分量相当之大,听说有千卷之多。中国人一向喜欢简单,就怕麻烦,所以译经的大师为了在中国弘法,不得不将大论,也像我们现在这个情形,把它节要翻译,并没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译出来,但是只有初分,就是第一分完全是详细译出来,后面都是取其精要摘要翻译,已经就有一百卷之多。这部论典,是《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的注解。我们通常讲的《大般若 经》,跟《大般若 》不一样,《大般若 》有六百卷;这个是《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一共有三十卷,是这一部经的注解。在般若 部里面相当的重要。古德讲经、注经引用《大智度论》里面的文字很多,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 这大论上说,「有、无」这两种见解,也就是这两种的看法跟想法,都是此岸。此岸也就是经上讲的轮回见,是六道轮回的知见,不是佛菩萨的知见,佛菩萨的知见叫正知正见。「有、无」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说有、无,这是举一个例子讲,有、无是相对的;换句话说,凡是相对的见解都是轮回见,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人我是相对的,真妄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乃至於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凡是这些见解都是轮回业,也就是情识的知见。真如本性里面一念不生,哪有对立?没有对立。所以必须两种执著,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两边,都要离开。两边离开,心清净了,就是像古德讲「本来无一物」,心清净了。清净心超越轮回,轮回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超越?因为轮回是从妄心建立的,相对的知见就是虚妄的,这样才有轮回;心恢复到清净,轮回就没有了。 【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菩萨修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的守则,必须遵守的原则有六条。这六条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实在说,这六条要是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可以说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法布施。一个布施,就把菩萨的行门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布施非常非常重要。布施真正的意思,不是叫你在寺院庵堂里面去舍一点钱,这布施了,你要是这样看法,完全错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譬如前面讲的有无二见,你要把它舍掉。舍就是布施。如果不舍有无二见,如果不舍本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是凡夫,决定不能出离六道。出离六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 菩萨修布施,也就是放下,就是舍。舍到无可舍了,连那个舍也不能要,还有舍的观念,依旧不能出三界。舍的念头都没有了,也要把它舍掉,这样子才永脱三界。此地这个界是三界,三界就是轮回。众生为什么不肯舍?也就是说,众生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看破。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清楚、不明白;如果真的明白了,不需要佛菩萨来劝你,你自自然然就放下了。为什么自然放下?因为一切法都是虚妄,不是真实,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不但包括身体,起心动念那个念头,念头我们讲心,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决定不执著,这才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的,它不会变,清净心是永恒的,佛法里面讲常住真心,这才是自己本来面目。禅宗里面参究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真心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此地讲「无观照正智」,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把世间真相看清楚。 【般若 波罗蜜,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果位则般若 即是波罗蜜。】 般若 跟波罗蜜,前面给诸位做过简单的解释。菩萨在修因的时候,还没有成佛,都叫做因地,包括等觉菩萨都是属於因地。般若 就是观慧,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实在讲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是有,体是空的,相有体空,那是真正的智慧。证到究竟果位的时候,我们一般讲成佛了,到成佛的时候,般若 跟波罗蜜是一个东西。般若 是智慧,波罗蜜是圆满,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是般若 智慧,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在出世间甚深佛法当中,假如还有二,就不能成佛。必须二也没有了,才能成佛。 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初到广州,见到印宗法师在讲经,风吹幡,风动幡动,有几位法师争论不休,有人说风动,有人说幡动,六祖出来说了一句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到了,这个人很不寻常。以后知道他从黄梅得法,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欢喜得不得了,向他请教。五祖当年在黄梅常常说法开示,就问他,「有没有讲到涅盘?」这是大众们所熟悉的禅定涅盘。能大师的答覆非常好,「禅定跟涅盘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种答覆极高明,真正说到真实之法,印宗非常的佩服。这就说明,菩萨还有二的这个念头在,就不能够证果,不但不能证到佛果,究竟佛果他证不到,分证佛果他都没有办法证得。他的境界达到最高,是天台家讲的相似位;相似再往上去是分证,分证他没有办法,分证必须两边都舍弃,这才能证到分证的佛果。分证佛果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那才得佛法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看到般若 波罗蜜是二法,自己就晓得,分证果位我们没有法子证得。这也是举例说。前面「有、无」二见是世间法,此地般若 波罗蜜是佛法,佛法跟世法都不能执著。世尊在本经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要离开,不能执著。不是说不要,法我们要,但是不能执著。 【金刚即喻此观智】 经题上金刚是比喻智慧。观察世出世间、照了一切法,这种智慧。 【最坚、最利、最明】 这是金刚的性质。如果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最坚固就是比的信愿。念佛法门成功的条件有三个,三资粮:信、愿、行,我们的信跟愿要坚固。行就是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能断烦恼,就是利,利可以断烦恼;这一句佛号能破无明,那就是明,最利、最明。念佛的功夫要绵密,大家不要害怕,今天还有同修来问我,他念佛念得功夫不得力,烦恼、妄想还是很多;一面念佛,一面烦恼、妄想、杂念都起来。这个不怕,这是很平常的现象。假如你没有烦恼、没有妄想,你就成佛了,你还要念佛吗?就是因为妄想杂念多,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为什么伏不住?你的功夫还不到家。你想想看,你的妄想、烦恼、习气,无始劫就培养了,你念佛才念几天,怎么能够伏得住?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妄想起来不要去理它,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号上,妄想就不要管它,佛号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功夫得力,妄想杂念慢慢就少了。几时到妄想杂念没有了,只有佛号,没有妄念了,这叫事一心不乱,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禅定。三昧就是禅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得禅定。得禅定就是没有妄念了,这是事一心。继续再念,再一直念下去,念到无明破了。无明破了怎么知道?智慧现前。破无明,般若 智慧现前,就像《心经》上说,你看到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完全呈现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开了智慧。不但现在的事情你明了,过去、未来都明了,这是智慧开的样子。智慧没有开,没有妄想,那是得禅定,事一心不乱。从事一心再提升,就是理一心。理一心就是金刚「坚、利、明」这个明的作用现前了。 【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 如来的法身,法身大士就证得了。虽证得,不究竟、不圆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要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证到究竟的果位,法身才圆满。初住菩萨就证得一分法身,这个法身叫金刚不坏身。这是经题别题七个字,简单介绍到此地。这个题对我们的修行,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记住「坚、利、明」。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把金刚融会在三资粮之中,这样念佛功夫自然就得力了。 末后「经」字,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之为经。经有很多意思,这个地方只举出最简单的四个意思,这是通常一般所讲的,就是「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贯」是贯穿的意思。同学们也许看过佛经的注解,古人的注解在经的前面都有科判,表解一样,科判。再大部头的经,科判都判得很细密。像我们常见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部头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册。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 》,那个分量大,它的科判,这么厚的本子有好几本。我看到之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科判是解释经的,从科判里面去观察,才能够发现佛经不简单。真正做到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加一个字,累赘,可以删掉的;少一个字,它的科判就断了,就连接不上,看出章法结构的严密,这是科学的方法。从章法结构就能够看得出它思想的细密,条理整整齐齐,丝毫都不乱,这是贯的意思;好的文章能够符合这个标准。像现在一般报纸杂志里面这些文章不行,那个文字删掉一句、删掉一段没关系,意思还不会错;再添一点也没关系,可以增减的,这就是不能符合贯的这个标准。我们读中国的古文,古文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 第二个意思是「摄」,摄是能够摄受人心,这就比较难了。这个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你读了之后是欲罢不能,这就好像磁铁一样,它能够吸引,它有这个力量。诸位看报纸,看一遍,我想不会再看第二遍,那就是没有摄受的能力。好的小说,像中国古时候的四大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你看一遍,还想看第二遍;但是你看十遍、二十遍以后,不想再看了,它的摄受能力只有这么多,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如果你读四书五经,那个摄受的力量就强,可能从你小时候念起,胡须都白了还念不厌,愈念愈有味道。换句话说,这种能力可以摄受几十年,让你一生都不会厌倦;每读一遍,有读一遍的味道,这个力量就大,所以称之为经。佛经摄受力量超过世间的典籍,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部经都念不厌,这个摄受力量太强大了。佛门的典籍,任何一部经论,都有这个摄受力量。读的遍数愈多体会愈深,我们通常讲悟处。他为什么喜欢读?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处,充满了法喜,他才不会厌倦,愈念愈欢喜。第三个是「常」,注解里头有: 【常则三世不易】 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晓得佛讲经,距离我们现在,依照中国人的记载,老一辈的大德们,像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谛闲法师,他们都采用中国古代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外国人讲是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相差几乎有六百年之多,实在讲现在无法考订,除非让释迦牟尼佛再来,向他请教,否则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找到证据,谁也不能够否定谁。这些争论我们都把它舍弃掉,没有关系,时间是假的,空间也不是真实的,何必去计较?佛法重在行门,自己真正心清净了,真正开悟了,那才重要,其他的东西不重要。三千年前讲的这些道理,现在还可以用,三千年前讲的方法现在也适用,这就是三世不易。我们世间有许多典籍就没有办法超越时空,现在有用,过几年就被淘汰,就没用了。佛的典籍、教训永恒不变,万古常新。 【法则十界同遵】 「法」是讲修行的方法,破迷开悟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还需要吗?佛要!因为佛里面,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佛,我们要搞清楚。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还要修行,圆教的佛才是究竟圆满。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同遵,那就是讲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要遵守这个方法,遵守这个原则,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这样才称之为经,经具足这四个意思。 「又有径义」,径是路,经是「修行成佛的路径」。「经」有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们要循著这个道路,才能够超凡入圣。「经」还有镜的意思,就是照脸的那个镜子,有这个意思。读经,要以经典的道理,经典里面所讲的标准,跟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对照对照。用经典照照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清净不清净?善良不善良?经典是一个标准。经题的意思就讲到此地。合起来说,这个经题:像金刚一样坚固、锋利、光明的究竟圆满的般若 智慧,这是合起来说。佛说这部经,希望我们都能够因世尊所说的金刚般若 ,开启我们自性金刚般若 的智慧。我们这一生一定过得非常的幸福美满,而且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超越三界六道。往后决定是往成佛之道迈进,以至於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佛说这部经的意义。 底下一段「显体」,体是性质,也是世尊说经的理论依据。佛给我们讲这个经,他依什么说的?我们今天讲「凭什么讲的」,得有个凭据,如果没有依据,怎么能够取信於人?叫这么多人相信,叫这么多人接受?一定要有理论的根据,说明佛讲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从哪个地方生出来的,这就叫做体。显是显示、显明,让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佛讲的理论与方法就信得过,能够相信他。 【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这就是佛讲经的根据。佛是凭什么讲的,根据什么讲的?根据事实真相。这个没话说了,这是事实真相。不是他凭空理想,完全是事实,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佛法里面称作诸法实相;诸法就是宇宙人生一切法,实是真实,真实相。这是说明佛经为什么值得我们相信,为什么值得我们采取、接纳它,他所讲的都是事实真相。而宇宙人生这四个字,我们要特别认识清楚。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句话说,世尊所说一切经,无非就是说明我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诸位想想,还有什么比这个对我们自己本身更亲切,没有了,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如果对自己,对自己生活环境真相不明白,这就叫迷,迷就叫做凡夫。如果对於自己,对於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楚明白,这个人就叫觉;觉就叫做佛,叫做菩萨。可见得佛菩萨与凡夫,只是对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真相,迷悟的名称不同而已,除此之外,哪有凡圣的差别?所以凡圣也是二法,也不能执著。凡圣这个名词的来源,就是对这个事实真相迷悟而说的,离开迷悟,确实没有凡圣这个名词。 【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 古时候天台宗的祖师,智者,他有《金刚经》的注解,他在注解里面,在显体这一部分,他是取本经的经文,取经文的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取这一句做为本经的经体,就是世尊说法的依据。这个说得也很好,意思也很好。 【江味农居士以生实相为体】 我们要注意「生」字,生是什么?生起。我们原来迷,现在又觉悟了。其实,生实相就是前面所说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尊是依这个而说的。底下解释实相: 【实相即是非相】 实相这两个字很难体会,难在哪里?难在我们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著。心有分别执著,距离实相远之远矣。这是般若 最难懂的地方。佛说一个实相,我们就紧紧抓住一个实相,执著这个实相,那就错了。清净心里哪有这个东西?但是佛要是不用这些假名词的话,那怎么说法?为了说法表达意见方便起见,不能不假设很多名词,但是你要从假设名词里体会真实义。我们这开经偈里头,大家刚才念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要解如来真实义,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就错了。所以世尊在此地不能不说「实相即是非相」,这个意思是叫你不要执著。 【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 这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四句,这是根本的四句,我们起心动念,一定落在这四句里头。不是落在有里面,就是落在空里头,要不然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总离不开这四句,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四句百非,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这样产生的。佛告诉我们,这些观念统统要舍掉,「非」就是舍的意思,都不能够执著。 【非亦不立】 统统都非了,统统都没有了,你再执著这个非,那又糟糕了,又错了。非也没有,非相也没有。 【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 很勉强的建立一个名词,叫实相。真实状况里是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没有,然后你就能够看到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相有体空。我们见不到真相,为什么?我们把相有跟体空分作两桩事情,相是相,体是体,不知道这两个是一桩事情,这是我们没有法子开悟,没有法子懂得佛说的真实义。几时我们这种妄想杂念没有了,就是这四句真的离开,真的没有了,才晓得体、相、作用是一不是二,是一个整体。说体、相、用是一个整体,这里面真正的意思,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你才见到真相。我们难!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怎么是一体?你跟人家说一体,他说这是胡说八道,没有办法了解,都是把假相当作真实。 所以佛的大经、深经很难体会。深经一定要用清净心、平等心,你才能体会得到。《无量寿经》经题上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清净、平等、觉。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什么东西染污?七情五欲,情跟爱是染。怎样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一有分别,怎么会平等?由此可知,要离妄想,要离执著,才真正能达到清净平等,那个心是觉悟的心。如果不清净、不平等,那个心是迷心,不是觉心。我们学佛学什么?学佛就是要觉悟。我们修什么?就是要修清净、平等。在不清净里面修清净,在不平等里面修平等。清净、平等心现前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这才见道。我们学佛是学这个,不是学别的。实相如是,没有办法称呼它,不得已给它起个名字,叫实相。我们再翻开底下一页: 「离」是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的。离,给诸位说,不是离开,意思不可以错会,离是不取的意思,「不取」就是不执著。心里面不要执著,事上不能离开,事上离开,你就错了!事上要是离开,你就落空;心里面执著,你就著有。心里面不执著,事上努力认真去做,这样叫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两边都不取;也就是本经在最后,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两句一偈,这是谈论到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如果我们用最粗浅的话来说明,不取於相是不受外境的诱惑。我们知道现在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不要说在家同修难成就,出家人一样,也不能成就,原因是什么?受不了五欲六尘的诱惑。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就起贪、瞋、痴、慢,外面一引诱,里面就动心了,这怎么能成功?你要想成功,说老实话,外面不被诱惑,里面能做到不动心,这样才能成功,这叫真功夫。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功夫都得力,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乱,参禅可以明心见性,学教可以大开圆解,关键就在这里,你还会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 所以,这样深的经典,这样重要的经典,释迦牟尼佛发起这个经,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平常生活当中发起,意思在此地。佛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每天还出去托钵,不受世间荣华富贵的诱惑,他真能放得下,不受诱惑,内心确实如如不动,所以世尊表现给我们看。学道,无论是在家、出家,要想道业成就,要记住世尊两句名言,第一个是「以苦为师」,你要能吃苦,能吃苦就不会被外面诱惑;「以戒为师」,我能守规矩、我守本分。一个人能够守规矩、守本分,喜欢吃苦,这个人就有成就的本钱,有这一生修行成功的资格。不肯吃苦,不肯守法,你修得再好,说老实话,决定出不了轮回。 从前出家人、修道人没有财产,住的道场十方常住,不是个人私有的,真的是贫僧;现在出家人不一样,现在是富僧。从前出家人修行都能了生死、出三界;现在出家人,佛门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现在出家人将来到哪里去往生?到地狱,你说多可怕!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心。现在出家人怎么说是富僧?供养多。从前出家人没人供养,一般信徒供养是供养常住,而不供养个人。个人纵然得到供养,都交给常住,所以没有私财,没有积蓄。现在出家人都有私财,都有积蓄,还有不少比在家人富有多了,这个我们要晓得。贪图这些,这个东西增长贪心,不是好事情。财富增长贪心,没有的时候,没有贪心,心还在道,老实念佛想往生。钱多了,多了还想多,贪心愈来愈重,这放不下。现在出家人,不接受人供养也不如法。怎么办?这里接受来,那个地方就布施,辗转出去,这就没事了。不可以积蓄,积蓄要知道,果报在三恶道。人生光阴很短很短,实实在在讲这不值得,要是堕落在三恶道,那个时间可长,亏就吃大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要记住佛的教训: 【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在家修行成就,说老实话还是这两句话。在家人富有的很多,你如果看看居士传,《大藏经》里居士传,在家修行成就的,不少是大富长者,自己的生活还是很简单、很朴素。他有福报,他有财富,他那个财富布施给大众,让社会大众共享,他不自己享,他让大家共享。那个福报是愈来愈大,福报愈大,社会大众享他的福的人愈多,他跟大众广结法缘,这叫真正有智慧。古今中外这些例子,我们看到很多很多,所以佛这两句话不仅是出家人要遵守,在家人要成就还是这个原则。换句话说,没有两套标准,标准只有一套,没有两套,这是讲你要想真的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遵守。 【无以名之,强名曰生。】 生实相,也没有办法,说不出,没法子说,不得已给它起个名字:生实相。 【文字诠此实相】 文字跟言语都是工具,是世尊教化众生的工具。 【观照,观此实相。】 言语、文字全是说明而已,用言语、用文字把事实真相说明。你要得受用,你要得好处,要用观照、观察。照是用智慧观察,不是用情识。你用智慧,你仔细去观察,你逐渐逐渐才了解事实真相。 【实相般若 ,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 这个观察,我们刚才讲,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识。情识跟智慧从哪里分别?有分别、有念头的就是情识;没有分别、不动念的就是智慧,诸位去体会这个意思。观照要用什么?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观察一切法就是观照。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就不是观照,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决定不能了解佛的真实义。纵然你会说,说得天花乱坠;你会写,你的著作等身,全是凡夫知见,全是轮回心。用轮回心、用凡夫知见来解释佛法,佛法也变成世间法,就不是佛法,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要行不在说。如果心地真的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了,真的做到清净、平等,给诸位说,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都是!心不清净,《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你才不至於学错了佛,学佛学一辈子,原来学的全是世间法。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金刚般若 的重要性。金刚般若 在今天,对我们真的是当头一棒,把我们打醒,不可以再错用了功,那就叫真可惜!可惜我们的光阴,可惜我们的精力。 【本经之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喻如金刚者。】 这是把金刚坚、利、明,比喻本经的文字、本经教人观照的方法。 【以其能离一切诸相】 这是《金刚经》修行重要的原则。离一切相,离就是不取、不执著,不但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佛法也不执著。 【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 我们的实相般若 不能现前,实相般若 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为什么本来具足的实相般若 ,现在没有了呢?就是因为你有我见、你有烦恼。实相般若 像太阳一样,我见、烦恼像云彩,下雨天云彩把太阳遮住,不能现前,金刚般若 能把乌云化解,使太阳光明又出现,这是生实相。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确确实实能够除我见、能断烦恼。烦恼习气重的人,对这个经典所说的理论与方法,应当特别留意。佛是依这个事实为我们说这部经,我们了解佛说经的根据,我们可以信得过,道理、方法、境界,我们都可以不怀疑了。 显体的目的,无非是建立我们坚定的信心。信为入道之门,我们对它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世出世间求学、修道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你要找到一个好的老师来教导你,这个老师不但是有修有证,他自己要真修,他才有体会;而且要跟自己有缘。没有缘,再好的老师,对你也起不了作用。什么缘?你对他很尊敬,这是最重要的缘。因为你尊敬他,他讲的话你就听,你就照做。如果对这个老师没有恭敬心,老师教导,耳边风,听不进去,也不照做,那就一点用处都没有。跟老师的缘在此地,就是你心目当中最仰慕的、最尊敬的,你跟这个人学决定有成就。这都是讲信心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 下面这一段讲「明宗」,宗是宗旨,是修行的纲领。我们对於经典的理论、出处明白了,我们信心有了,有了信心之后,他为什么不讲「解」?信解行证,他为什么不讲解,就讲行?这说明「行」重要。佛法自始至终著重在行,你要真去干;纵然不解,你肯行,你能成功。解得再透彻,你不肯干,还是等於零,还是不能成功。在前面总纲领里面,他不讲解,他讲行,道理在此地。而在事实上,我们也能够观察到,自古至今有很多没有听过经的,没有读过经的,完全不解,老师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真的他证得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往生的时候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预知时至,他也不生病,很多很多!证明行比解重要。 解是为什么人说?为信心不坚固的人说的,半信半疑,这给你详细讲解,建立信心;真的完全相信,懂不懂不要紧,念到心清净自然就懂,自然就开悟,何必要费那么多口舌?由此可知,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为哪些人?就是为那些信心不坚固的,慈悲到了极处!上智之人,特别聪明智慧的,佛一说他就懂,不要讲废话,他就明了,就开悟,这种人好度。第二个是下愚,他不需要懂,讲那么多我不懂,我不要听,我老实念就好,他也成功。这两种人好度,最难度的是当中半吊子,说上不上,说下不下,所以佛为这些人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就是当中这一截,不是最上也不是最下。最上最下都不来听经,他们功夫正得力,他们不来,凡是来听经都是当中这一截人,最难度的。这就说明他为什么不用解,他用明宗,讲修行。 【宗者修也】 修是修正、是修理。诸位要明了这个字的意思;换句话说,我们有了错误,才要修正,才要修理。什么地方错误?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错了、想法错了、说法错了、做法错了,惹出许许多多的麻烦。这个麻烦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从错误当中产生的假相,都不是真实的。相虽然是假的,我们受苦可不假,就好像晚上睡觉作梦,我们知道作梦是假的,但是你在梦里面受苦受乐,那个不假。你作恶,做个恶梦吓得一身冷汗,那个不假;梦是假的,吓得一身冷汗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在六道里头受苦是真的,因此修正就有必要。修行,行是行为。行为包括刚才所说的,见解、思想是心理的行为,我们讲意业,心理的行为;口是言语,身是造作,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在哪里修?要在起心动念的时候。一个念头起了,马上就要省察,我这个念头是是、是非、是善、是恶?你要能很清楚。是恶的、不善的,马上就息掉。所以从起心动念处,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叫修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修行一定要剃头发,一定要吃长斋,一定每天敲木鱼念经,那才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样子,表演给人看的,真正修行在起心动念之处。 【经义之主体虽显】 前面一段显体。 【非修莫证】 前面讲的实相般若 ,你要不是真修,事实真相你还是见不到。你今天读经、听讲,听说有这么回事情,自己没见到,那个不管用;听说不管用,一定要自己亲自证得,你才能得受用。 【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 经要读得熟,为什么要熟读?世尊在经典讲这些道理、方法,我们要牢牢记住,时时刻刻不忘记,这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想跟佛在经上讲的相应不相应?跟佛讲的一样,我们很欢喜,我们的知见、解行正确。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你要记住,我们错了,佛没错。佛教给我们要生清净心,要生平等心,要生慈悲心,有人说「不行,这什么事都不能办了」,到底是你错,还是佛错?什么事都不能办,那不是佛错了?说实在话,佛没错,你错了。你今天认为办事情要狠心、要辣手,你的事情才能办成功,殊不知佛办事情比你高明多了,你今天办事办成功了,你的属下对你,害怕你,心里并不服;佛菩萨办事叫人心服口服,甘心情愿替他做,岂不比你高明多了,你哪里比得上佛!本经须菩提尊者说过,「深解义趣」,你对於佛的经典,解得浅不行,要深解。深解之后你才晓得如何运用在生活上,如何用在你的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才是高明,高人一等。一定要深解义趣,如教修行。所以,佛法是以修行为主。 【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 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修行以什么为主?以明心见性为主,这个非常重要。但是你要明心见性,你一定要修清净心。禅家是用禅定的方法,使心恢复到清净,到相当深度的禅定,这才能开悟。《楞严经》上说得很好,「净极光通达」,心净,净到极处就放光明,那个心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的性德完全恢复了,禅宗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我们修学主要的目的。心性显露了,不但智慧透出来,给诸位说,福报也现前了。福报虽然现前,佛菩萨不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成佛了,佛的福报圆满的,他不享受,他每天还出去托钵,还出去当他的苦行僧,不受。这个不受是大慈大悲,做一个修行的榜样给大家看,要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如果诸佛菩萨在果地上,福报现前他都享受了,他是可以享受,但不能教化众生。众生一看佛菩萨,你们都享福,你叫我们修苦行,谁相信?都不相信了。佛叫我们修苦行,他要先修苦行,给我们做个样子,我们才会心服口服。我们吃苦,以为真的吃苦;佛修苦行,佛苦不苦?没有。为什么?佛的心清净,佛的心平等。还有苦乐就不清净、不平等。佛在苦中没有苦受,佛在乐中没有乐受,他的心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清净的;不像我们凡夫心,真的有苦有乐,他没有,那才叫真乐。离苦得乐,这个苦里面包含我们所讲的苦乐,乐还是苦。苦乐两边都离开叫真乐。所以,离苦得乐的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的乐还是苦,还是有问题的。 【不重经教,谓之宗下。】 佛法教学大分是宗门、教下,宗是禅宗,禅宗不著重文字,不著重经教,它著重悟心,著重在这个。 【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 禅宗接引的对象是什么人?刚才说过,上智、下愚都会有成就,像我们这些人参禅不会有成就的,不够资格。我们这些人要从教下,要从经典来研究、来探讨,然后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我们走这条路,这叫教下。 【此佛家自称宗教也】 我们佛门自己称宗教,诸位一定要晓得,跟社会上一般人讲的宗教意思完全不相同。佛家讲的宗是禅宗,佛家讲的教,禅宗以外的派别都叫做教。在中国总共有十个宗派,除了禅宗之外,其余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所以佛家称宗教是这个意思,跟社会上一般讲宗教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是我们学佛必须要辨别清楚的。现在学佛很难有成就,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佛教变成宗教了,而以宗教徒对於宗教的狂热这种心情来学佛,佛教变成宗教。宗教当中,如果你心很清净、很善良,来生的果报是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佛法真正修学的目的,与你毫不相干,你的路全走错了,你把它当作宗教来看待,当作宗教来修学,这就错了。不但禅宗是以悟心性为主,教下也是这个目的,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标决定是一致的。净土宗念佛求生净土,还是这个方向,还是这个目标。古德说得很清楚、很明显,「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业障重,烦恼、习气重,参禅不开悟,研教也不能开悟,这才没有法子,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就开悟了。阿弥陀佛了不起,他有大智慧,有巧妙的方法,我们跟他学很容易开悟。修净土,实在讲就是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介绍一个最高明的老师,你去找他准没错,是这么个道理。生到西方净土,永脱轮回,不再搞生死。了生死、脱轮回,一往生西方,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 智者大师解释《金刚经》,都是取《金刚经》的经文、经义,做为纲领为我们介绍。修行的方法,以实相的智慧,真实智慧,「修无相之檀」,檀是布施。什么叫无相之檀?不著相。不著相就是真实的智慧。布施,布施完了之后,心里面痕迹都不落,这才叫无相之檀。不像现在人,现在人修布施,名字都要刻上去,永远不要忘记。建道场,他布施一个柱子,那个柱子也写上某某人捐献的,著相。所以要记住,要离相布施,那才是智慧。著相的布施是感情、情识,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其实你要是把《金刚经》参透,你就了解,那全都错了,所得的果报很小,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而已。如果是无相的布施,那个福德不可称量!纵然修小福,得大福德。为什么会得大福德?随他这个心量,尽虚空遍法界,那个福报多大!著相的福有界限,所以你修大福报得的是小福。如果能够离一切相,小福得的是大福,修小得大,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多,也说得很详细。这是本经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纲领。 【江注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 江味农居士所说的话,跟智者大师没有两样。江居士是近代人,所以说的言语浅显,文字浅显,我们看很容易看出来。智者大师是古人,用的文字比较深,是一个意思。要离一切相,不著有;修一切善,不著空;空有二边都不著,这就符合本经世尊教导的精神。接著看底下一条: 【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 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听忍和尚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了了,我们俗话讲他开悟了。这一悟就一切都悟了,所以底下的经不要讲了,完全通达。不但《金刚经》通达,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通达。不但佛法通达,这个世间一切法也通达了,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才叫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於是后人认为《金刚经》就是这两句话最重要,其实不然,诸位要知道,个人的机缘不一样,六祖惠能在这两句开悟,我们在这两句依旧没有开悟。其实《金刚经》上每一字、每一句,都能叫人彻底觉悟,各个人的机缘不相同。但是「无住生心」,也的确是《金刚经》很重要的修学纲领,这倒不是假的。无住就是不执著,一切法都不执著,世间法、出世间法,空有二边统统不执著。惠能大师的根性,实在讲,就与常人不相同,他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想求什么?你到佛门里面来拜佛,你想求什么?」他求的跟我们求的就不一样。你们诸位每天烧香拜佛求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保佑健康长寿,保平安,求这些。他不一样,他答覆他是来作佛的,这个口气了不起!他到佛门是要来作佛的。我还没有看到第二个,入佛门来拜佛是想来作佛的,还没有听说过。我读《无量寿经》,我对於法藏比丘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比六祖高明。六祖只说作佛,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佛问他,他不但要作佛,而且要超过诸佛。六祖是作佛,还没敢说超过诸佛。阿弥陀佛在因地不同凡响,他要作佛,超过诸佛。所以看这个人的心愿,不一样。你看他改正神秀法师的那首偈子,与《金刚经》修行的方法就相应。神秀要时时勤拂拭,他老人家本来无一物,无住就是本来无一物,你看那个心多干净。 「观门、行门」这两句,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认识它。观就是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这叫观门;你是怎么看法、怎么想法。行门就是生活,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换句话说,你是怎样过日子,你怎样生活,那叫行门。凡夫的生活过的是苦海里面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生活是过的圆满智慧的生活。我们如何脱离苦海,过佛菩萨高度智慧的生活,这叫行门。观门、行门,修学的精华、修学的纲领,都在这部经当中。而这部经,愈往后面愈精彩,愈往后面愈明显。前面所讲的半吞半吐,后面完全说出来了,《金刚经》的味道很浓!换句话说,《金刚经》也很难讲,要是把后面意思说出来,固然现在听起来好听,到后头没得讲了。我们必须在前半部半暗半明,透点消息,到后面才有得讲,否则到后头没得讲。不过我们后面重要的意思在前面还是要提出来讲,什么原因?我们道场听众,不是学校学生上课,有今天来了,后面他没有机会来听,要是听不到精彩的东西,岂不是可惜,岂不是辜负他们吗?这是顾全到现场同修们当下的利益,我们也就顾不了许多。所以有先来后到的,有现在能够听,后面可能没有机会来;有的人前面听不到,后面才来,这种现象在佛门讲经是非常普遍,必须统统能够顾及到。这是观门跟行门,很要紧。 【大智度论云:般若 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 离一切法是无住,即一切法是生心,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我们把它看成两个,那就又看错了。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没有次第。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生什么心?生自度度他之心。虽生心,决定不能执著,决定不能住,住不得,一住就错了,一住就迷了。住,简单讲就是著相、执著,一有执著就错了。一有执著,心就不清净,心里头有一物了,不是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你有了一物,有一物就错了。所以,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明白这个原理,然后你就能够体会到空有是一桩事情,真妄是一桩事情,善恶是一桩事情,是非是一桩事情,人我是一桩事情,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自体。你要能够领悟到这一层,契入到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清净法身了,你不是凡夫,你已经是法身大士。世尊讲经说法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证得这个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