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第005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第005集


 下载DOC文档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二页第五行,从第八小段看起:

  昨天将「如是」两个字简单的介绍出来,虽然说得很简单,但是这意思非常重要。不仅如是两个字,我们要会归自性,即使全部的《金刚经》,字字句句都要知道这样去领会,受用就大了。

  【我】

  从相上来看,是阿难尊者升座复讲时候的自称。会归到自性当中,就是: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常乐我净之我。】

  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是我;比较智慧高的,很聪明伶俐的,他晓得这个身不是我,於是误会,把能思惟、能想像的称之为我;都是错了,都是分别、执著。

  「我」的定义,在佛法里面说得很多,最要紧的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主宰的意思,一个是自在的意思。如果我们从这两个意思来观察,就知道身里头没有我,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里面也没有我。为什么?主宰是自己做得了主,我们这个身生老病死,刹那刹那在变化,做不了主,这里头没有主宰。能够思惟、想像的念头,我们讲心,那个念头也在刹那变化。前念灭了,后念又生,生生灭灭不能叫它停住。由此可知,这里头也没有主宰的意思,更没有自在的意思,哪来的我?可是佛告诉我们,真的有我,也就是说真有主宰、真有自在,「真我」。

  真我是什么?真我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永恒不变;真正做得了主宰的,永恒不变的,这是我。所以「常乐我净」,那个「我」是真的;这四个字都是真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说实在的话,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在我们凡夫身上没有,四个都没有,凡夫的妄心里面,那个心就是念头,妄心里头也没有,这四个字决定找不到的。到什么时候有?佛告诉我们,法身有这四种德:常乐我净,般若 里面也有四净德,解脱里面也有四净德。法身、般若 、解脱,佛门里面称为三德密藏,三德密藏里都具足这四德,所以有真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而三,三而一。心佛众生,是相上有差别,性是一个,体性是一个。所以这个「我」,会归到自性,是常乐我净的真我。我们念佛人,从清净心里面去证得,清净心里面就有真我。「破空间障碍」,超越空间了。

  【闻】

  要像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说的:

  【反闻闻自性】

  凡夫耳根都向外攀缘,所以被外面尘境污染了清净心。佛菩萨比我们高明,他的闻向内,他不向外。反闻,向内闻自性。所以他们不但是明心见性,而且是究竟圆满的证得自性,他会用功。我们读这两个字,不要想到阿难尊者升座念「如是我闻」;读到这个字就想到,自己切实用功的诀窍,这才真正得利益。

  【「一时」,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三际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

  初学佛的同修,往往在经典上看到「一时」,总是免不了有疑惑。阿难尊者记性那么好,凡事经历一次永远不会忘记,为什么在结集经的时候,不把时间写清楚,某年、某月、某日、某时,释迦牟尼佛在哪里讲的。这不是叫我们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吗?它没有记载年、月、日、时,含糊笼统说个一时,这是很不能叫人心服口服。殊不知阿难尊者说这两个字是别有用意,这是佛门常讲,它有密意在。

  时间,实在说是个抽象的概念。尤其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印度并没有统一,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许许多多小国家。中国算是不错了,在夏、商、周的时候,虽然每一个小国都是独立的,但是它有一个盟主,有一个大国为大众所尊敬的,都用它的历法,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纪元比较好办。印度没有这个情形,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得到大众尊敬的领袖,因此每一个小国都有自己的历法,历法不统一。而世尊当时讲经说法,可以说是周游列国,每个地方的历法都不一样,纵然阿难尊者记出来,我们也无从考证,没法子考证。像现在我们世间所用的历法,我们现在是用阳历,大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在中国有农历,在亚洲的西面,阿拉伯国家有回教历,历法都不一样,月份日期都不相同。现在我们要记载历法,要记哪一种历?几月、几日?不但是费事,后人真的无从考证。一时的意思,省了。一时是真的,给你讲年、月、日、时,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一时才是真的。

  「一时」是一心、一念之时。如果你能够到一心,不但空间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由此可知,时分跟方分,我们在《百法明门》里面讲的,方分就是空间,时分就是时间,属於不相应行法,分类的时候分在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就是: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於心於色都不相应,可是它的确是从心法、色法里面产生出来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没有实体,抽象的概念。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概念,都不是事实。事实是一真法界,一才是真的,二就是假的。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就是真的。所以到一心、到一念,时空统统突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明了;就真相大白,完全明了了。

  「十世古今」,这是讲时间,时间通常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有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有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这样就变成九世,加上根本的一世叫十世。「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就在这一念之间。一有分别执著就变成三世、变成十世。如果离开一切分别、妄想,就是一真,一真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十法界是没有见性众生的境界,我们凡夫没见性,声闻没见性、缘觉没见性、权教菩萨没见性,这些人住在十法界里头,因为他有妄想、执著,离开妄想、执著,那就入一真法界。「三际心不可得」,这是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三际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种心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哪有过去、未来?没有。有过去、未来这个念头,你要警觉到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所以,突破了空间。现代的科学家,可以说相当的聪明,他们根据科学仪器观测,依照数理来推论,知道空间是多维次的,也叫多因次。所谓是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科学家证明有十一度空间存在。从理论上来说,空间是无限的度数,理论上说。而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确实是这样的,空间确实是无限度数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你看看我们的妄想多少?一切众生的妄想加起来有多少?然后你才晓得,时空的维次是无量无边,这么来的。一念要是归元,一切妄念断了,再恢复成一念、一真,这个多维次的空间就不存在,恢复到一真。这个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很多。

  科学家能发现,不简单!他虽然发现,他不知道如何突破空间,科学家说过,假如有能力突破空间,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到未来,那就得大自在。佛法里面有,佛教给我们用什么方法突破?用禅定。就是说你心里要知道,多维次的空间是怎么来的,你了解它的原因,你把它的原因消除,问题就解决了。多维次空间是从妄想、分别、执著而来的,你要是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问题就解决了。

  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的世界,实在说是不同的空间。这个诸位要晓得,因为我们常听到古人所讲,念佛法门往生,「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话怎么讲法?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会点头,正确的,空间的突破。西方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是在不同维次的空间。所以生决定生、去没去,空间转变一下。就好像电视萤幕一样,频道换一换,萤幕没有换,还是那个萤幕。生决定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前,娑婆世界不见了,西方世界现前;还是这个一真法界里面,没有离开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像萤幕一样,这就是事实的真相。因此一时才正确。

  这在中国有很明显的证明。学佛的同修大家都知道,隋朝,天台山的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本事品」,他老人家入定了。定中他到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法华经》,他还进去听了一座。出了定,回来告诉大家,世尊灵山一会现在还没散!智者大师去释迦牟尼佛一千多年,灵山一会还没散,实际上他在定中突破时空,回到过去了,回到一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那个法会,他参加了。

  「一时」,对我们来讲,希望无穷。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那一会也没散。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一时,你就可以参与这个法会。所以这个「一」是一心的时候。念佛堂里面,老师父教导我们一心称念。要一,不能二心念、三心念,那不行,那个没有感应,一心称念就有感应。不但是世尊这一会没散,一切诸佛的法会都没有散过。底下一节:

  【佛】

  在事相上说,这是主讲的人。六种成就,主讲的人,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见到佛像,听到佛名,如何把它融归自性?

  【自性天真佛也】

  「天」是天然,不是造作的,本来就是;「真」是不假。世尊在许多大乘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妄语,也不是赞叹我们、夸奖我们,不是的,是事实真相,本来是佛,现在变成凡夫了。为什么变成凡夫?是你自己不敢承认你是佛,不敢当,不敢当,你太客气了,你不敢当,不敢直下承当,这叫迷,这叫颠倒。「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见到佛像,听到佛名,提醒自己,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需要觉而不迷,这是佛的意思。觉,觉性是本有的,这个不是外来的。

  我们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根本的老师,是第一个老师,我们叫他做本师,也就是说创教的这个老师,我们尊称他为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这个关系很清楚,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他的学生。这样的称呼只有在学校里有,只有在教育里面有,宗教里头没有。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我们用宗教的心态来学佛,你所得的很有限,你得的利益是宗教的,所以第一个观念,我们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

  佛的名号,就是他老人家教学的纲领。佛教导众生,前面我们谈到,应机施教,就好像医生、大夫给人治病一样,应病与药,你害的是什么病,我给你什么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众生,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时代,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就以这一万二千年做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面的众生,大毛病是没有慈悲心。换句话说,大毛病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所以佛的名号上,标上一个释迦,「释迦」的意思,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慈悲的意思,翻作能仁、仁慈,我们要以仁慈的心,看待一切众生,这是释迦的意思。另外一个大病,我们的心不清净,妄想很多,执著很重,心不清净,所以佛的名号上用一个牟尼,「牟尼」就是清净的意思、寂灭的意思。所以念到这个名字,我们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修法?《金刚经》上所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应无所住」就是牟尼的意思,「而生其心」就是释迦的意思。释迦教我们生仁慈的心,牟尼教我们心地清净寂灭、应无所住;「无住生心」就是释迦牟尼,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宗旨。

  世尊真的是苦口婆心,种种善巧方便教导我们,提醒我们。我们要会听,听了之后,要能够会归自性,这才有用处。一个法子会了,样样都要会,那才行;这一个会了,那一个不会,那你不算是真会。你们看到我,叫我净土法门法师,你的心净了没有?空了没有?你能够从这个名字上,马上会归,你就得受用。如果你认为净土法门法师是那个人,与我不相干,那你一点受用都没得到。所以你就晓得,一法通了,一切法都通。世间哪一法不是佛法?都是佛法。如果你不会,《金刚经》、《弥陀经》、《华严经》、《法华经》,哪一法是佛法?都不是佛法。会了都是,不会都不是。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舍卫国】

  是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的一个都会,舍卫大城。舍卫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丰德。注解我们念一念:

  【寂照圆融,自性圆具之丰德。】

  这个都市为什么有这么好的一个名称?「丰」是说它物产丰富,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个都市可能在当时是印度一个经济中心,经济很发达,非常富有,所以用丰。「德」,用现在的话说,文化水准很高,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很多。换句话说,舍卫两个字的意思在今天来讲,是经济文化的大都会,是这么一个意思。我们看到这个地名,也要把它会归,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这是德;有无量的能力,那是丰。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我们的真心本性里面一样都不缺。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德,德相是丰,我们自家本具。

  所以前面说「寂照圆融」,寂则是丰,照则是德。照是智慧,寂是清净心。寂是体,照是用,但是照也可以说是体,寂也可以说是用,寂跟照互为体用,因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桩事情,一体之两面,所以可以互为体用。到什么时候,我们寂照的性德能够透露出来,能够得到受用?先从寂下手,菩萨六波罗蜜也是这个顺序,禅定后面是般若 ,禅定就是寂,般若 就是照,我们要这样去修法。我们念佛实际上就是用这个功夫,念佛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见性,一心不乱就放光明,就能够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修功的总原则、总方向就是这两个字。世尊以无量的方便教导一切众生,方便虽然多门,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这就是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所有一切方便门,都是从寂照里面开出来的。所以读到舍卫,要会归到自性之丰德。

  【只树给孤独园】

  这是世尊讲经场所之所在。犹如我们今天在此地讲经,今天不是在舍卫国,是在新加坡,不是在只树给孤独园,是在佛教居士林。这个道场为什么叫只树给孤独园?这里面有一段很长的故事。我们把这个统统拈掉了,因为讲故事要讲一个钟点,没什么意思,浪费时间,诸位可以参考,这个参考的书很多很多。是只陀太子,舍卫国的只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两个人,发心提供这个道场,供养释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们,在这个地方修行弘法,两个施主。

  原本发起要邀请佛陀到舍卫国来讲经弘法,就是须达多长者。须达多的外号,人家叫他给孤独。因为他很慈悲,家里面很富有,常常照顾贫穷孤独之人,这是一个大慈善家,所以人家送他这个别号,不叫他的名,给孤独长者,都这么称呼他,这是对他很尊敬、很赞叹的一个称呼。他邀请释迦牟尼佛来,但是世尊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世尊,一千二百五十六个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不是接待几个人,要接待这么多人,一定要找一个相当宽大的地方,来供养佛,这才表示尊敬。

  长者到处去看了一看,就看中太子的别墅,太子别墅是花园别墅,很宽敞,园林也很美,房屋也够用,一千二百人住下去,可以住得进去。就跟太子商量,买他这个别墅来供佛。买的时候,太子就问:你买我这个干什么?他说:我要供养释迦牟尼佛。太子也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何人,也不知道,就跟他开玩笑,听说你家里黄金很多,我这个园子卖给你可以,你黄金铺多少,我就卖给你多少,黄金铺地。

  给孤独长者他就很认真,回家开仓库搬黄金就来铺地,太子一看到这个情形非常惊奇,就问他: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人,你肯花这么大的代价去请他?他就把释迦牟尼佛简单跟太子介绍,太子听了很欢喜,功德我们两个人做,不可以你一个人做。给孤独长者说:「不行,我要一个人做,我家里黄金还够,可以铺满你的园子。」太子一想没法子,他说:如果你不让我参加,好!我地卖给你,这些树木花草是我的,你要不肯和我合作,我全部把它砍光。一砍光变成荒地,那就没意思了。给孤独这才答应,好,我们两个人合作,只树给孤独园,只陀太子的树,园是被给孤独长者买去了,两个人做这个功德,做得都非常欢喜。

  「只陀」这个名号,也是梵语,意思是战胜。是国王在一次战争里面打了胜仗,宫廷里面来报告,皇后生了一个小孩,所以他很欢喜,给他取名叫只陀,战胜的意思。我们看了只树,只陀太子的树,就晓得只陀是战胜:

  【战胜五阴魔障】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世尊在《八大人觉经》里面告诉我们,魔有四大类,四种:第一种就是五阴魔,有烦恼魔、死魔、天魔,这四大类。修行人如果不能克服四大类的魔障,你就没有办法逃过魔掌,换句话说,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魔的范围就是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那你是脱离魔掌,你才算是战胜。在今天我们读了许许多多大乘经论,唯一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来讲,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唯有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念佛求生净土,诸位想想,五阴、烦恼、死魔、天魔难缠,没有法子,斗不过它,这个是事实。幸好有个带业往生的念佛法门。「绍隆佛种」,绍是继续,我们要把佛陀的慧命继续下去,弘法利生。自己依教修行,又能够把佛法说给别人听,像本经所说的:为人演说。「则是自性之只陀太子之功德林也」,这个树林是功德之林。

  【给孤独园】

  给孤独,好,这个名字非常之好。

  【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

  这前面几句话,是《法华经》里面的意思。佛讲《法华经》,做了一个比喻,比喻一个小孩离家出走,在外面受尽了很多苦难,把自己老家也忘掉了。但是他的父亲认识他,他流浪久了,不但家不知道,连父亲也不认识了。父亲把他找回来,不能承认他是儿子,承认儿子吓死了,他不敢承当,就雇他来做工,慢慢提拔他,慢慢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家,知道这个老板就是他的爸爸,这个样子才能接受他的遗产,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

  实实在在讲,释迦牟尼佛是比喻我们,我们的情形就跟经上讲的一模一样。我们的老家是什么?真如自性,这是真的。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不认识自己了,把这个假相当作自己,这个假的幻相当作自己的家园。禅宗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你自己,忘掉了,迷失掉了。诸佛如来是我们的慈父,他今天来召唤我们,我们接受佛的教诲,这就是返回家园。要紧的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五欲六尘里头回头,从名闻利养里面回头,从六道生死轮回回头,这才行。要紧的是要知道回头,一回头就成就了。像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反闻就是回头,用一个闻做代表,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统统回头,回头是岸。

  「承受家业」,承受如来家业,为什么?如来家业是自己的,是自己真如本性里面所现的,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别人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变现之物,哪有外来的。「衣里明珠,不劳而获」,这也是比喻,迷的时候,在六道里面,就像贫穷之人受尽苦难,自己有无价之宝不晓得,忘掉了。藏在衣服口袋里面,原来有无价之宝,忘了,到外面去讨饭吃。被一个明人指点:你何必这么苦?你衣服口袋里有无价之宝,拿来你一生受用不了。口袋里摸一摸,果然不错,是有。你看,那个贫穷苦难不就冤枉受了吗?这是比喻我们在六道轮回受这些苦难,冤枉受!我们的无价之宝在哪里?大家读过《楞严经》就晓得,就在六根门头。所以禅家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就是自家的无价的明珠,那就是自己的真性,这个是性德,都是说的性德。

  【大比丘,大指大悲大愿。】

  在相上讲,这是属於大乘比丘,他不是真正的小乘,小乘不能接受如此的大法,圆顿大法,所以是大乘的比丘,大悲大愿。

  【比丘谓远离尘垢】

  比丘在此地取意,取清净之意;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

  【众】

  这个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团体、社团,古时候印度就称之为众。我们在受三皈的时候,皈依僧,众中尊。因为僧众,僧众就是出家人的团体,出家人这个团体叫僧众。释迦牟尼佛弟子这个社团,这样的社团,这样的一个团体,它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是最尊贵的,最值得人尊敬的,这叫众中尊。为什么值得人尊敬?这个团体每一个分子都守法,都守规矩,遵守佛的六条戒律:六和敬。换句话说,我们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才叫做僧团,才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六和敬,后面还会说到,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佛为我们大众在一起,制定的六条戒律,一定要遵守,遵守这六条才叫做僧团。

  【理事和合】

  这六条是事和合,同证真如、同证涅盘这是理和合,大家同在一起生活、修学,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千二百】

  这个数字代表「圆满功德」,这是取《楞严经》上的解释,《楞严经》上讲圆满功德是一千二百。它分配做四方,我们眼大概只能看到两方,后面看不到,所以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后面能听到,耳的功德是一千二百,是圆满的,圆满功德。

  【五十五,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这是菩萨修行的位次。好像念书一样,从一年级要念到五十五年级就毕业了,毕业就成佛了。我们这样子体会,一千二百圆满功德。如果会修的,圆人修持跟一般人不一样,圆人他会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华严经》上所说的,任何一位都圆满含摄一切位。譬如,初信位菩萨里面就有等觉菩萨的功德在其中,证到等觉,也没有把初信菩萨遗漏。它的的确确是圆融的、是平等的,这个教义才圆满。

  我们读经读到这个,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去学习,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使我们起心动念,念念都与佛法相应,与佛法相应就是与自性的性德相应。这一点特别要了解,如果不了解,你所能够得到的受用,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不了解,你所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东西;如果明白了,听到释迦牟尼佛讲的,是学我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迷惑颠倒,性德没有能够显露出来,藉著释迦牟尼佛的言教,把我们的性德都引发出来了,那受用不一样。

  后面,诸位翻过来,第三面,看十六节,这里我们做一个总结。证信序里头所说的,「此节证信序经文所表」,它里面所含示、所表现的意义:「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全都会归在自性上,都能把性德显示出来,真的是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兴是兴起,我们常讲发心,发大悲心,立成佛度生的大愿。「远离尘垢」,尘垢是烦恼,妄想、烦恼一定要把它舍弃,这个东西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弊病那就是说之不尽,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都受它的害,今天一定要觉悟,彻底的觉悟,要把它放下,远离就是放下。「理事和合」,我们跟诸佛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这是理和;与一切大众相处,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诫,修六种事和。我们的身心自然清净,自然安乐,清净安乐都从和合当中得来的。「圆满诸菩萨之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这两句诸位有没有体会?如果我们读前面这段经文,真正能领会到它的义趣,应该有相当深刻的领会,就是现前,就是当下,跟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我们沐浴在一片佛光之中。

  「则见此序境相」,看到序文里面所说的境界,「为非相而见如来矣」。《金刚经》说「即非、是名」,这一段你在这里面看到,证信即非证信,那你就见如来了。怎样看到证信即非证信?回归到自性上,即非证信序。「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於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境里面有两种,一个是我们生活环境、物质环境,一个是我们生活的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就用这一个字来代表。「皆如是体会得,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那就行了!我们修功样样都如法,真的穿衣、吃饭都是圆满的佛法,这样我们才真正生活在如来所说妙法之中。要以本经,我们生活在金刚般若 之中。那不是如来,至少也是法身大士,绝对不是普通人,都是当下即是,就在现前,要我们自己敢承当,自己能直下承当,那就对了。证信序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这一段是第二段,是本经的发起序。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样希有甚深的大法,发起在极平常的生活之中,它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读经文:

  【尔时世尊食时】

  吃饭的时候。六道众生哪一个不吃饭?有不少人一天三餐还不行,还要加几道点心,晚上还要吃宵夜。可见得什么事情都会忘掉,唯独吃饭不会忘掉,用这个事情来发起,最妙不过了。最平常的事情,最不会忘记的事情,用这个来发起,世尊吃饭的时候。

  【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世尊当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托钵,而且并没有好的房屋居住。那个时候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就是中午吃一餐,出去托钵;晚上睡觉,随便哪一个树下,他们都是打坐,在树下坐一晚,休息休息。世尊在戒律上定得很严格,树下只可以一宿,不能住两晚,明天要找另外一棵树,不能在老地方。因为有些大树很好,你贪爱,每天都到这里来,就起了贪心,佛是把你贪瞋痴统统打断掉。树下只可以一宿,不能够二宿,佛这个方法好!对治我们贪瞋痴的病根,就用这个方法。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学生就心服口服,老师也是这样的。乞食一定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走路也走得端庄,我们今天讲风度、风采。这样入城托钵,让一般人见到都生恭敬心,都对出家人生敬仰之心。他们虽然是托钵的,真正是有道德、有学问,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丝毫都不贪染,他这个就是教化。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佛出去托钵用平等心,托钵的时候只托七家,按著顺序一家一家的托,只有七家。如果钵里装满了,就不再到第二家。如果钵里头很少,不够吃,再托第二家,再到第三家,到七家钵里头还不满,不可以到第八家去,那就变成贪心了,就不可以了。「次第乞」,平等、公平,不可以挑剔。那一家有钱,他们家吃的东西很好,天天到他家去托;那一家很穷,没有东西吃,吃的东西很差,我们就少到他家去,你生这个心就不好,这个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佛的制度是次第乞,生平等心,在这个地方培养平等、培养清净心。连生活统统都是修行,都是断贪瞋痴,都是成就戒定慧。

  【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你看,平常事情。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人,一天到晚就做这个事情,他们就这种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里面,就圆满修了六波罗蜜,就圆成佛道了。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表演这套修行的方法,我们从这里去体会,从这里去学习。你现在是怎样的生活方式,就在你生活当中,修六度万行;就在你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成就圆满的菩萨道,不必要改行。释迦牟尼佛这样修行托钵,我也跟他一样,那你就错了。你现在是某一种身分,从事某一个行业,做某一种工作,就在本位上学释迦牟尼佛的理论与方法,学了马上就会用,用了马上就得好处,这快得不得了。佛法真实的利益受用,立刻就得到。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出家本为度众】

  因为世尊示现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目的是度众生,学佛总目标是要成佛,是要自度度他。在家人,在家是身在家,心要出家。出家,在佛法里面讲有四种,四种出家。第一种、像释迦牟尼佛跟菩萨们,「身出家,心也出家」;对於这个世间一无所求,统统放下了,身心都出。第二种人,「身出家,心没出家」。身出家了,是出家人的样子,心里面还有世间五欲六尘,还有名闻利养没放下,身出心没出,这个没用处的,不会有成就。第三种人,「身没出家,心出家」。行!可以成菩萨、可以成佛,在家的菩萨;在家可以从事各行各业,都不碍事,都是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经商的、有做工的、有作官的、作帝王的、作宰相的,也有作将军的,各行各业都有。就是说明这个社会在家大众,但是他们心出家了,心里面对於世间所有一切,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他们也统统放下了。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他一切照做,心里头没有。所以他是真的菩萨,他是真的佛。

  跟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维摩居士,那就是佛,他是在家佛。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十六正士,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那十六个人都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是平等的。所以菩萨,在家比出家多。在中国,中国的佛法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四大名山我相信你们不少同修都去参访过,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四位菩萨里头只有一位菩萨是出家的,现出家相,地藏菩萨。你看,观音菩萨在家相,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萨一个是出家相。说明在家学佛,作菩萨作佛都不难,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出家,但是心要出家。心要出家,心要度众生。你就在你自己本行里面去度众生,去行菩萨道,那就没错了。你是经商的,商场就是你的道场,跟你生意往来的,你都要度那些众生,你要发这个心才行,不发这个心你就不是菩萨。如果你在家庭,你是家庭主妇,你那个家庭里面父母、兄弟、子女都是你度生的对象,你要度这些众生,家庭就是道场。菩萨所在之处就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自行化他的道场,不一定要到这个地方来才算道场,那你就错了!道场要修道,道怎么修法?

  【须先断惑】

  这个要记住,决定不迷惑。什么叫不迷惑?不要被外面引诱,这一引诱你就迷惑了,绝对不为外境诱惑。常常记住佛在《金刚经》上的教训。如果境界现前,心里动念,顺心的就起了贪心,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讨厌,那你就动心了。这个心才动,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心平了,就不动了,这是断惑的方法,好方法。怎么样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经文很有效。而且这两句经文,最好写在时时刻刻看得见的地方,提醒自己不要忘掉。一忘掉马上就迷了,迷得很快,所以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惑,要断惑。

  【断惑必须苦行】

  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迷惑为什么断不了?贪心太重了。看到别人穿一件新衣服,我也想有;看到别人开个好车,我也想有。天天换花样的,天天讲究生活品质的,今天讲追求时麾的,要知道那是魔,那是妖魔鬼怪,我们怎么可以跟他学?不能跟他学,不能上他当。他们的本事就是时时刻刻来诱惑你,时时刻刻在迷你,迷惑你,学佛的人要提高警觉,决定不被他迷惑。所以要修苦行,苦行就是我们在物质生活的水平要降低一点。降低有很大的好处:第一个,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我生活过得很苦,希望早一天到极乐世界去,没有贪恋的心。第二个,那就是广度众生,给众生做个样子,让别人看到,心里觉悟。你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能力,有钱还过得这么苦,那钱干什么?布施,去帮助一切众生,做这个有意义的事情,让众生都享你的福。我们自己把享受降低,让众生都享你的福,让众生以你做榜样。由此可知,所谓菩萨,说一句实在话,就是要给所有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那就是菩萨。

  出家人,释迦牟尼佛做个好样子;在家菩萨,你经商,你要能够做整个世界商场里面的第一个模范、好样子;你做工,你是工人里面好样子、榜样!你做学生,在学校同学当中是个好榜样,那就叫菩萨。样样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学,这叫做修行,这叫做学佛。所以佛法要在生活当中行,不是在口头上念的,口头上念不能成就,要做出来;果然做出来,你身心清凉自在,天天智慧增长,法喜充满,这得无量的受用。不是叫你每天念多少部经,念几万声佛,念累死了,还是打妄想,还是生烦恼,那样学佛没用处的,不能成就的。

  世尊在这里表演这个样子来发起,不简单!所以要晓得,苦行对自己绝对有好处,对身心健康有最大的利益。不要以为现在很多这些科学家,特别是医学家,天天在报纸、电视发表,要讲求怎么样营养,这个东西养分多少,那个养分多少。给诸位说,那都是妖魔鬼怪,想尽方法叫你起心动念,叫你起贪瞋痴,叫你口袋里荷包钱全部被他骗去。维他命,是维他的命,不维我命;我的命没有了,他维了。所以学佛有好处,学佛就聪明,开智慧了,就不会被骗,不会被欺骗。所以你看看,佛门太多太多了,在古大德当中,他们的生活,吃得非常简单,在我们看起来,一点营养都没有,人家身体健康长寿,体质比我们好。

  像虚云老和尚,我没有见过他,我在香港讲经,我听香港同修们告诉我,老法师在香港住的时候,他们常常亲近,知道老法师的生活状况。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他的头发都很长,一年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我们三天不洗澡,身上臭汗,他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放清香,没有难闻的味道,身上放清香,体质不一样。人家粗茶淡饭,我们看一点营养都没有,这么好的体质。我们天天讲求营养,天天讲求补品,一身的臭汗,这都是事实。所以,一定要晓得。你明了之后,你才喜欢苦行,你才会赞叹苦行,你才会愿意苦行。真好!省事!一点都不操心,这样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都随缘,这才得大自在。

  【使人见之,道心增长,俗念减少。】

  所以一个修行人,要不要长篇大论去跟人家演讲?不需要,真做到了,身教,做出样子给你看。你一看,不就明了了吗?比说还有效。说了、听了,未必是真的;真正做到了,那人家看到,这不是假的。像印光大师,我们在《印光大师传记》里面看到,那个《传记》不是随便写的,不是造谣言骗人的。印祖在七十岁那一年,蚊虫跳蚤不咬他,房间里面原来有蚊虫、有跳蚤,有这些东西,他老人家这一住,那些东西都搬家了,都搬走了。这些小动物都有灵性,那是个有道德的人,不能够骚扰他,他在修定,不要去扰乱他。小动物都会迁单、搬家,它都搬走了。何况是人,哪有不能感动的!如何感动?真诚。你没有能感动人,你的真诚心不够。果然做到真诚,没有不被感动的。

  中国人讲孝、讲孝子,历史上第一个就提出舜王,为什么提出他?他的父亲,父亲还没什么,后娘虐待他、折磨他,父亲也无可奈何,跟著他的后娘,听他后娘的话,百般折磨,他以真诚感化,到最后一家人都被感化,这叫大孝。尧王听到这个事情,世间有这样一个好人,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传给他。他能够感动他一家人,他就能够感动天下人。在家里是个好儿子,那作皇帝一定是个好皇帝。真诚,这个要紧。印光大师在《了凡四训》序文里讲,圣贤的大道,圣是佛,贤是菩萨,圣贤大道,唯诚明而已。就是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明,明就是般若 、智慧。真诚、智慧,那就是佛菩萨。所以我们待人,对事、对物,对一切万物,用真诚心,决没有一丝毫的隐瞒,没有一丝毫的欺诈,完全出之於一片真诚。你不要误会,我以诚心对他,他来骗我;他真的来骗我,又有什么关系?他骗我顶多骗个几十年了不起,几十年之后,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当菩萨去了,那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不甘心、不情愿,「这几年他欺负我,我忍受不了」,那好了,你又搞六道轮回了。这个帐要好好的去算算,好好去想想,亏吃大了!要忍,忍人之所不能忍。我们都要能忍,这一关通过,禅定就得到,般若 就现前。忍辱这一关一定要通过,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到忍受不了的时候,你就去念《金刚经》,念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根本就没事!都是假的!末后这一句:

  【则乞食之有益於众生也大矣。】

  出家人当年行这种制度,这个生活方式,利益众生真的是无量无边。可惜佛教传到中国之后,这个制度在中国就行不通了。因为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中国人对於佛法真正的意思并不完全了解,以我们世俗的情见来看佛法,这个制度自然就废除了。中国人尊师重道,对老师很恭敬。而中国人最看轻的,就是要饭的、讨饭的,是贫贱到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到了极处是要饭的乞丐。老师怎么可以让他去讨饭,那还得了,学生还有面子吗?尤其佛法当时是帝王请来的,皇帝的老师,叫他到街上去讨饭,那还得了,不得了!不但不让他出去乞食,而且还给他建筑宫殿,还派很多人伺候来供养。这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中国跟印度不相同。印度可以说从帝王到庶民,对於出家人乞食都非常恭敬,在中国观念上不一样。可是我们要晓得,乞食好处太多了,虽然我们观念上不一样,但是我们在生活上尽量把水平降低。

  在中国,古来的这些高僧大德住茅蓬,许多茅蓬都是自己建的。就在山上就地取材,砍树、砍竹子,搭个小茅蓬。粗茶淡饭,就附近旁边种一点菜,过这样的生活,清心寡欲,身心健康,这样对於佛法的弘扬,有很大的利益。到后来,施主多了,信徒多了,大家出钱出力盖大庙,出家人一接受这些五欲六尘的供养,於是一个个都往生到地狱去了。所以俗话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真的。我过去在许多地方讲经,提醒大众,出家人为什么会堕落?是你们帮助他堕落的,你们引诱他堕落的。你们还说你供养有功德,天晓得!将来那个出家人一堕落,跟阎罗王说:哪个信徒供养我的,哪个信徒供养我的,那个帐拿出来,我就是这么堕落的。你们还想有成就吗?不可能!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能报佛恩,没有第二个方法。

  佛的智慧、佛的福报,世出世间没有人能够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著衣持钵,这是表演给我们看的,真正是他自己果地上那个富贵,你读《华严经》就晓得,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他那种受用,是性德显现出来的,他不是求的,本来就是那个样子。为了度我们这些苦难众生,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断贪瞋痴,目的在此地。我们修行,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一切众生,怎么能不这样做?点点滴滴要为众生,要为宣传佛法,要把佛法殊胜的利益介绍给一切大众。印光大师是我们近代一个好榜样。印光大师很出名,中国、外国都知道他,都尊敬他,信徒不知道有多少,供养也不晓得有多少。老法师穿的衣服,没有做一件新衣服,没有去做一双新鞋子,没有在吃饭时多加几个小菜,没有。一件衣服还是穿二、三十年,那些钱哪里去呢?都印经去了。

  苏州报国寺,是他晚年闭关的地方,他就在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信徒所有的供养,都拿去做印经的经费,流通佛法,布施佛法,这是他做给我们看的。他一生就做这一桩事情,怎么知道的?我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请老法师去主持、讲开示,我从那里面看到的。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好像是旱灾,老法师发心,从印经款里面提出三千块,那时候是大洋,三千块大洋到北方去赈灾,是从印经钱里面提出来的。我们才晓得老法师一生就做印经一样功德,必要的时候,救灾的时候,是从印经钱里头拿,并没有其他的专款。他做得专,专精於一门,这是值得我们效法,值得我们学习。

  修行的道场,念佛堂,从初一到三十,一年到头日夜佛号不断。我们现在佛号也不断,用念佛机。人家念佛堂佛号不断,是同修们到里面去念,晚上轮流,四个人一班,换班的,四个人一班,日夜佛号不断。一年到头佛号不断,那叫念佛堂,那是个净土道场。我们非常羡慕,非常向往。希望将来这样的道场,又能够在这个世间见到,那是众生之福。最近弘化社要恢复,我听到之后非常欢喜,我跟苏州联络,弘化社恢复之后,我建议他专印净土宗的经典,现在大陆上印经典的地方很多,有几十个地方都在印经。希望弘化社本著印祖的遗规,专弘净土,不但印经,现在还可以做录音带、录影带、光碟,都可以做,专门做净土的,弘扬净土的。我建议他们,依旧还用老招牌,弘化社,老字号、老招牌,弘扬净宗。我们有诚心,也必定有感应。第二条:

  【江居士以为,欲佛法大兴,非行乞食制不可。但须信心者多,然后能行耳。】

  他这个见解正确,乞食制度是好。我那个时候初出家,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法,我就想去托钵。因为我到台中,台中莲友跟我都很熟,台中的莲友非常多,每一条街上,每个巷子都有。我去托钵一定每天都吃得很好,他们一定拿好东西供养我。晚上睡觉,火车站上长板凳,天天晚上都有人睡觉,我就到那里去睡,我也不必到树下一宿。我就把这个事情报告李老师,我说:我出了家之后,我再回来的时候跟老师学,我的生活方式这样子。李老师听了之后,笑一笑说:「不行。」我说:为什么?他说:「你到我这个地方来,要天天托钵,火车站睡长板凳,人家会骂我!」他是真正发心来学,你不照顾他,你让他天天出去讨饭,外面睡长板凳。他说:我受不了。没法子,还是住慈光图书馆,他给我找了一个小房子住。实在讲,我那个生活一定比慈光图书馆的饮食好得太多。这都是时势,时节因缘,想这样做,客观的条件不许可。这样做法,确实会有人批评,会有人骂李老师:你对於学生不照顾,对出家人不照顾,你天天讲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环境条件,客观环境我们必须了解,然后知道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自己应该怎样做法,这样才能够如法。江居士这从整个来说是正确的,他这个说法没有错。

  【还至本处,回头也。】

  我们看经文上「还至本处」,其实这里面「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这是守规矩、守法、守礼,是这个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我们要守法、要守礼、要守规矩。「次第乞」,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有次第、要有先后、要有顺序,有条不紊,表这个意思。「还至本处」,就是知道回头,回头是岸。我们凡夫,不但世间人不知道回头,学佛的人也不知道回头,学佛的人要是知道回头就成功了。回头是回到哪里?回到清净心。譬如我们念佛人,念佛人除了早晚功课之外,定课、散课很重要,散课就是有空就念佛,佛号要训练它不中断,做事情的时候佛号就放下,专心做事。事情做完了,佛号又提起来,那叫回头,又回到佛号上,这才叫回头。事情做完之后,佛号也忘掉,也没有了,那就是不晓得回头。懂得回头!

  【敷座而坐】

  是表示入定。坐的相,前面讲过,坐的相是个定的相,这就表示回头之后心清净,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就是入定,恢复到清净心。从清净心里面生起一句佛号,这叫做一心称念,这样念佛才相应,古人所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还至本处,敷座而坐,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做、去体验,你才会真正明了。

  【经行入定,意甚深广,须体会得,而落实到自家日常生活中。】

  这个就是你真正得受用了。所以这两句讲的是原理、原则,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从事某一种的行业,你要知道从你本行、本业里面回头,敷座而坐,你就得受用,得的是心地清净、智慧增长。有了智慧,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没有智慧就不能解决问题。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本源法师讲金刚经    

昌乐法师讲金刚经    

常福法师讲金刚经    

超然法师讲金刚经    

彻悟禅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琰法师讲金刚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金刚经    

慈法法师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大愿法师讲金刚经    

涤华禅师讲金刚经    

法清法师讲金刚经    

法悟法师讲金刚经    

佛光法师讲金刚经    

嘎玛仁波切讲金刚经    

光明禅师讲金刚经    

HT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戒法法师讲金刚经    

界文法师讲金刚经    

净慧法师讲金刚经    

久晃法师讲金刚经    

理证法师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妙华法师讲金刚经    

明奘法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普献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仁禅法师讲金刚经    

仁达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圣凯法师讲金刚经    

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圣一法师讲金刚经    

圣赞法师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倓虚法师讲金刚经    

通觉法师讲金刚经    

惟贤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    

印泉法师讲金刚经    

月悟法师讲金刚经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    

昭慧法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泉法师讲金刚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金刚经    

宗性法师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