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五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五集)


 下载DOC文档  



地藏经玄义  (第五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05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纶贯的第一面,我们从倒数第二行中间看起∶

  「是以地藏慈王,偏向幽冥界内,以同体慈悲,劫劫救援而未艾。释迦文佛,特升忉利天中,报圣母恩德,谆谆付嘱以频申。令向佛法中,献少水少华,并脱幽途之苦。」昨天讲到此地,因为时间到了,这一段也没能讲完。我们接著看下面这一句∶

  俾从大士前,能一瞻一礼,咸蒙胜地之欢。功莫京焉,义叵量矣。】

  到这里才是一段。是说明本经的缘起,青莲法师给我们提出一个修学的总纲领,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果然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一定能够脱离恶道的苦恼。如果将自己功夫更能向上提升,这就是末后这一段。我们在菩萨的面前『一瞻一礼』,瞻礼的含义很深,不是说你每天看菩萨的形像,顶礼几拜,你就能得福,这个未必。要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连世间圣人都教导我们,「表里一如」,你就得利益了。瞻礼是外表,外表很有礼貌、很恭敬,内心要不相应,依旧是得不到利益。正如古人批评念佛人,念佛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里还是胡思乱想,跟他讲也是「喊破喉咙也枉然」!同样一个道理,表面上对佛菩萨再恭敬,心里面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没断,那也是枉然,也是无济於事。所以在瞻仰这当中的深义,就能够想到菩萨在经典当中对我们的教训,见到菩萨形像,听到菩萨名号,就提起这一桩大事,立刻就想到菩萨的教训,这个瞻有功德了。「礼」是什么?礼是奉行。想起来了、提醒了就立刻照做,这是礼。由此可知,瞻是提醒我们解门,礼是提醒我们行门,解行相应,落实在生活当中才能收到效果。

  今天早晨达拉斯同修提出一个问题,说在佛七法会当中颇能摄心,回家之后,这个心又散乱了,妄想杂念又起来,这是怎么回事情?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古今皆有。所以学佛的人,学一生都不能成就,还得要等来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哪一个人不是这样?佛经说得没错,每个同修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在用功努力,都在修行,无量劫搞到今天,今天我们想想,我们成就在哪里?不能成就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没有放下,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事实真相还不够透彻、不够明白,依旧迷惑在虚幻境界之中,是这个因素造成的。如果你真的把这些依正庄严的幻相看清楚了,这些现象佛讲得很好,是「梦幻泡影」,我们也听得耳熟,可是总没有把它看成是梦幻泡影,总以为它是真实的。所以在生活当中做不到自在随缘,还是攀缘,还是依照自己妄想烦恼生活,没有把这个舍弃。佛教我们放下是放下这个,但我们没放下,我们把妄想烦恼放下之后,我们的生活就依智慧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我们也不能说不懂,我们也懂,甚至於我们自己也会说,为什么做不到?两个因素:第一个,自己业障习气太重,不知不觉起现行;第二个,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没有透彻的认识,有一点认识但不够透彻,所以依旧起不了作用,原因在这个地方。经文「一瞻一礼」的甚深义趣不知道,以为自己依教奉行了。我见到佛菩萨形像,我都恭敬瞻仰,我都恭敬礼拜,好像我都做到了,可是经上讲这么多的利益功德,我没有得到,於是还怀疑,对圣教起了怀疑,佛经上讲得不太可靠,不是真的,大概都是劝人为善。生起这个念头的人多,自古以来太多太多了!这是什么一回事情?以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想法看法,推测佛菩萨的教诲,这个人对於圣教没有信心,还是相信自己的妄想、妄念。《华严经》上教导我们,「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不能建立,这怎么能成就?信心这桩事情实在是真难!

  我出家两年才受戒,受了大戒当然第一桩事情回到台中看老师,感谢老师的栽培。见到李老师,李老师看到我来,第一句话就跟我说:「你要信佛。」我都听呆了!我学佛七年出家,一剃头就教佛学院,沙弥戒也没有受过,剃了头,白圣法师就找我到三藏学院教书。我是一出家就开始讲经,两年以后受戒,我教了两年,讲了两年,李老师一开头就说「你要信佛」,我感到很茫然,我怎么还不信佛吗?他就给我解释,告诉我信佛难,有多少老和尚活到七老八十,死了还没有信佛。「信」的标准是什么?解其理行其事,这才叫信佛。你对於佛讲的道理没有透彻了解,没有做到,你没有信佛。我们这一听,才懂得老师讲「信佛」两个字的标准,想想真的不容易!以后我讲经,讲到这个「信」字,我就有好多种讲法。「迷信」,他也信佛了,对於佛的理论一窍不通,他信了,这叫迷信,迷其理好像他也信,这是一种。第二种「强信」,勉强信。第三种佛家讲的「正信」,正信对於理论多少明白一点,为什么信佛,他有个理论依据,理解得愈深,他的信心也就愈深,这属於正信。真正能够透彻了解而行其事,真干的,那叫「真信」。李老师讲信佛的标准是真信,连我们一般讲正信都不包括在其中,真信,真信是真干。所以这么一说,我们就理解了,信佛真不容易!

  信心具足在这一生当中必定有成就,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必然是如其修因,证得果报。凡是依照经论方法修行而不能够证得,你要是细细去研究它的因素,第一个因素还是信心不具足,可见得信心真的不容易。难怪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为我们要细说,否则的话,我们把这个字看得太容易,看得太简单,粗心大意忽略了。没有真信就不可能有切愿,愿怎么会发得出来?没有切愿,你在生活上点点滴滴,跟佛的教诲就不可能相应。念佛,大家只知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知道念佛的深义、广义。深义,穿衣吃饭都是念阿弥陀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是念阿弥陀佛,这桩事情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得很多。「念」是今心,不是口念,就是你现在的心,你现在的心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应,这叫念佛;岂不包括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心里头真有佛,你跟佛心、佛愿、佛行完全相应,这才叫念佛,这才叫礼佛、才叫瞻佛。

  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了解这一层意思的确不多。虽然说学佛了,出家多年了,弘法利生了,心里面还是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那怎么行?那种瞻礼只是形式,像演戏一样,假的不是真的。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也是来表演,他表演得逼真,他不是在假演,他是在真演戏,演得非常逼真才能感动人,演什么像什么,这才能教化众生,不是像我们世间舞台表演,那是演假的不是演真的。我们从舞台上看演员,最好的演员,为一般观众所欣赏的、所赞叹的,那是什么条件?演得很逼真。如果演得不真,一看就是假的,这个戏就没得看了,没有味道,他尽可能演到逼真,观众才有看头。跟诸位说,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演得最逼真,所以才能感动一切众生,众生要这样学习,才能得殊胜的果报。所以此地「一瞻一礼」,前面讲的「少水少华」,意思都很深很深。

  下面讲果报,『咸蒙胜地之欢』,这句话说得非常灵活,说得活泼。「胜」是殊胜,也就是我们讲的善报。善报等级不一样,完全看你的心量、愿望。人眼光浅的、愿望不大的,我来生还得人身,享人天的富贵就好了,你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依照菩萨教训去修学你可以得到,你还不想出离人间。有人眼光稍微大一点,人间富贵想一想没有什么,寿命又不长,天上好,他想生天去享天福,这种人就比前面一种人聪明。人间的富贵不过几十年而已,很短暂,这几十年享福还得要除掉你的经营、修福,至少总得三十年,你前面三十年要奋斗经营,你的福报才会现前。从三十岁享福,即使你的寿命到七十、八十岁,你也不过享四、五十年,有人短命五、六十岁就走了,他享多久?享十几年而已。所以仔细去观察,不值得,没有意思,太短了,还是天上好;天人的寿命长、福报大,享福的时间长久。可是常听佛讲经说法,知道天不是究竟,还要轮回,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总会到头,到头了怎么办?依旧要堕落,依旧要轮回,所以六道不究竟,六道不是好地方。听说佛有他方佛国土,听说有一真法界,那个地方真的是不生不灭。听了生欢喜心,发起大愿心,要追求永恒不生不灭,要追求永恒的自在快乐,这才叫发大心。你发这个大心,佛就教你修大法、证大果。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从来没有勉强一个人,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叫什么?随缘。佛不攀缘,佛多自在!我们今天的慈悲心超过佛菩萨,我们一定要拉住众生赶快往生,不去不行,我们要拉人,人家不肯去我们生烦恼;佛不拉人,人不去,佛不生烦恼。仔细想想,我们是什么慈悲心?我们是热情过度,热情是烦恼不是智慧,而佛是智慧,平常心是智慧。佛以我们人的眼光来看,他很有耐心,这一生不能得度等来生,来生不能得度等后生,慢慢的来,一丝毫都不勉强。我们想想佛做得对不对?对。为什么?勉强不得,如果勉强能成就,佛也会勉强,这是勉强不得!这才体会到随缘的道理,随缘的殊胜。我们干的是攀缘,我们所生的是烦恼不是智慧,人家是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你要细心的去观察体会,才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就是经上讲的「善巧方便」,极其高明,出乎我们意想之外,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诸佛菩萨对众生无不是苦口婆心的劝导,众生听不听不过问,众生学不学不过问,所以他的心永远保持清净。苦口婆心演说那是大慈悲的流露,大智慧的流露,这是我们要学的。所以此地讲的「胜地之欢」,层次、境界是无量无边。佛家所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只要依教修行一定能满你的愿望,你的愿望小就满你的小愿望,你的愿望大满你的大愿望,你要不能认真踏实的去修学,大小愿望都得不到。

  我记得早年说这个话应该在三十年前,我在台北市「法华寺」讲《地藏经》。好像广钦法师还来听了一堂,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法师跟我年龄差不多,名字我现在想不起来。他自己住一个小茅篷,每一天出去应付经忏,这个法师现在不在了,听我讲《地藏经》讲到有求必应,我下座时他就来跟我说:「这个话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拜地藏菩萨,拜了三年,求一个电冰箱都求不到。」我听了也笑起来。我说:「你的宝刹住多少众?」一个人。难怪菩萨没有送给你,没有这个必要,如果你的道场人众多,菩萨一定会满你的愿。你就一个人,常常出去赶经忏很少在家吃饭,何必要电冰箱?佛菩萨送你东西,要看你是不是必要,不是真正必要不会送给你,绝不会增长你的贪瞋痴。如果增长你的贪瞋痴,那不是佛菩萨,是魔来了,你跟魔感应道交。魔也会有求必应,但是魔那种应是增长你的烦恼,增长你贪瞋痴慢。佛菩萨帮助你,决定不会叫你增长烦恼,而是帮助你增长智慧,这是佛跟魔不同。魔也有神通,魔也有道力,魔也有很大的福报,他也能加持人,也能保佑人,可是最后的结果不一样;佛加持你是胜地之欢,魔加持你到最后都是促使你堕落,所以结果不一样。

  下面这两句是赞叹。『功莫京焉』,「京」是大,功德太大了。『义叵量矣』,义无量无边,意义深广无量。这一段是说世尊启动地藏法会的因缘,就说到此地。下面说法师注经的因缘:

  椉虽生末运】

  『椉』这个字就是现在大小乘的「乘」,这是古写,这是一个字,一个意思。法师的法名灵椉。『虽生末运』,他是清朝康熙年间人,这已经是佛的末法时期。「运」是法运,法运里面的末法时期。

  幸遇真乘】

  这是庆幸自己有这个福德因缘,遇到真正的佛法,希有难逢!『真乘』是特别指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大乘法里面的根本法,大乘法门里面的真实基础。他遇到了,我们有没有遇到?还不一定,遇到了对它不认识,等於没有遇到。遇到的说法也有它的深义,遇到了不信,信了不解,解了不行,行了没有结果,这都等於没有遇到。所以真正讲遇到,是「信、解、行、证」四字都要圆满,你才是真的遇到,真正得受用。大乘法在中国确实是无比的殊胜,中国的祖师大德其中有很多都是诸佛如来应化而来的,为中国人建立佛法,建立道场,树法幢,度化这个地区根熟的众生。这是这个地区人的福报,这个地区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会有这个现象。他们以四大菩萨,就像房子的四根支柱,显示大乘佛法的教学,这四根支柱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萨,教导我们大乘佛法怎样修学。

  第一个是地藏菩萨。「地」,后面解释经题会跟诸位详细说明,「地」是表大地,「藏」是讲宝藏;一切众生不能离开地面生活,都要依靠仰赖大地,佛将这个意思比喻作心地。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同一个心地,「心地」也称为自性、真如本性,这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大乘佛法的建立,是建立在心地的基础上,我们心地有无量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一切皆是无量,是自己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就如同大地里面含藏著金银七宝,这宝藏埋在地底下,虽有我们不得其用,没有开采出来。诸佛如来他们是已经开采出来,得到受用了,我们凡夫虽有,没有开采出来。论家私我们是平等的,论受用决定不平等,就好比这种情况一样。

  佛教导我们如何开发自性的宝藏?《地藏经》上教导我们,《地藏经》是教孝敬,我们要懂得孝敬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善德,开发自性宝藏一定要用性德,它才能相应,其他的方法没有办法开启自性的宝藏,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我们佛门的孝经,它的内容教导我们孝亲尊师。而且诸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成就无上菩提,证得圆满的佛果,是怎么回事情?孝敬做到圆满就成佛。孝敬很认真、很努力在做,没有圆满,这种人叫菩萨。所以我们晓得,菩萨是一个孝顺的子孙,是个尊师重道的好学生,这是菩萨。从这地方,我们也懂得菩萨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要以《地藏经》为基础。

  从这个根基再往上增长,发扬光大,这是观音法门。「观音」代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今天世间人讲的大爱、博爱。「博爱」这两个字出自於《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两千年前翻译的。把孝敬扩大就是慈悲,我们知道孝顺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老师,把孝敬扩大能够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是观音菩萨的法门。我们念观音菩萨,我们瞻礼观音菩萨,有没有实践观音菩萨的法门?没有,所以观音菩萨怎么拜也不灵。有人去拜观音菩萨得到感应,你能说那个灵吗?如果真的灵,应当每一个拜的人都灵才对!求观音菩萨保佑你升官发财,你买奖券中奖,每一个人拜观音菩萨,个个人都中奖了,这是观音菩萨灵,还有几个没中奖,观音菩萨就不灵。我们世间人观念上都想错了,这叫迷信。误解了佛法的义理,曲解了佛法的义理,佛菩萨不是鬼神,不可能保佑人的。佛菩萨是教导人,你要自己去做,你能够敬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会敬爱你,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你以诚意尊敬别人,人家当然尊敬你,你肯帮助别人,人家也肯帮助你,这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真正的意思。

  我们有灾难,希望别人来救我们,菩萨来救我们;他们有灾难,我在那里看到如如不动,看到如没看见一样,你怎么能得好果报?你是这种行为、这种心态,到自己有难了临时抱佛脚,求观音菩萨保佑你,且在观音菩萨面前许愿,你保佑我,将来我怎么报答你,跟菩萨谈条件,贿赂菩萨,你把菩萨当作贪官污吏看待,自己不知道这种心态已经造了很重的罪业。观音菩萨表自性的慈悲,是要你把这个慈悲,爱护一切苦难众生,原本的意思是这个,你完全把它颠倒搞错了。所以我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尊敬长辈,你就得地藏菩萨的保佑。你能够关怀社会、爱护大众,尽心尽力帮助别人,特别是有苦难的人,你就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你不供养观世音菩萨,不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要加持你。为什么?你的心愿、行为跟菩萨一样。诸位要记住,佛家不重形式而重实质,形式只是为了宣传,实质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不能不懂。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现在人讲理性,绝非感情用事。所以说是你的孝敬、你的慈悲,你对於社会大众的关怀、爱护、协助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里面有好恶,我喜欢你就帮助你,我不喜欢你就不帮助你,这是感情的。理智是没有好恶,你有困难,你是我的敌人、仇人,你有困难与苦处,我也帮助你,平等的帮助你。所以理性的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恩怨、没有彼此,文殊菩萨表这个,这是真智慧,这是清净平等心的现前。

  「普贤菩萨」表落实,就是前面地藏的孝敬、观音的慈悲、文殊的理性,完全落实在我们生活之中,落实在我们工作里面,落实在我们日常应酬之中,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做到了,普贤是个实行家。

  这四大菩萨表大乘佛法的教学,表大乘佛法的修养,我们要懂得。佛法是教学,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

  法师在此地叙说,他生在末法,我们也生在末法,虽然都生在末法,我们的时代相去将近三百年。三百年前的社会,跟今天的社会不一样,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值得赞叹。清朝最盛的时期康熙、雍正、干隆,这三个朝代总共一百多年,真的是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安乐,贤人很多。换句话说,他们受教育的机会比我们殊胜,高僧大德时时处处都能遇到。我们今天生在乱世,不但是乱世,可以说是大乱之世,伦理道德没有人讲,偶尔我们讲讲,还受到许多人批评指责,说我们落伍赶不上时代。我们想想这个话也没错,我们是落伍,时代往哪里走?往毁灭的边缘走,往疯狂境界里面走。再想想我们这个落伍未尝不是好事,如果像经上讲的往「胜地」走,我们落伍,那我们就错了!所以在现在我们幸亏落伍,要不落伍就跟他们歌舞厅里疯狂跳舞,日夜不休息,就干这些事情,狂欢之后果报在恶道,所以幸亏落伍,我们也肯定自己是落伍。可是在另一方面我们是在精进,在智慧与德行上我们没有落伍,而在自私自利、争权夺利、贪瞋痴慢,我们真的是落伍,所以落伍有什么不好?我们所精进的那一面,他们也落伍了,他们精进的那一面,我们落伍了,两个比较比较,我们的心也能得到一点安慰。

  在末法时期我们「幸遇真乘」,我们的幸比他还要难得,在这个时代,我们也遇到这部经典。难得的遇到他的注解,说实在话,他要不这样详细为我们注解出来,我们《地藏经》念不懂,哪里懂得经文里头含的有这么多的意思?所以,青莲法师又何尝不是佛菩萨化身应现的?《地藏经》流传这么久,从来没有人做过注解,也许有人作注解,注解失传了,没有传下来。现在在《大藏经》里面,古人的注解就这一种,没看到第二种。我们从这里来看,从注解的内容来看,他要不是诸佛如来再来,也是观音、地藏菩萨之流,哪里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说得出来?这一段序文言简意赅,文字不多,说得多么透彻,层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今天遇到的真乘,是这部《科注》。后面是他说的几句客气话:

  聿崇随喜之心,用作津梁之地。聊申管见,略释题名。】

  这是他说的客气话。『聿崇随喜之心』,随顺诸佛菩萨应化随缘度众这个心,随顺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心愿。『用作津梁之地』,这是讲他写这部注解,帮助我们开辟一条路径,架一座桥梁,让我们这些博地凡夫,由他这个桥梁、路径趣向大乘。『聊申管见』,「管见」是古时候的成语,「以蠡测海,以管窥天」;管子很细,从管子里面看东西,那个范围看得很小。这是谦虚,自己对於佛法大海只略知道一点,这客气话、谦虚话。为我们注解这部大经,这个注解就是他体会到精义之处,为我们说出来,给我们做向导,现在的话说,就是帮助我们做导游,游历地藏法门的境界,我们在经里头看不出来,他为我们讲解。下面是『略释题名』,他是天台家的子孙,所以用天台的规矩来解释五重玄义。

  冀三宝之冥加,综诸文而融贯。普愿见闻,同趣乐土云尔。】

  前面的文章称为「纶贯」,纶贯的内容是把全经的精义做整体的介绍,它里面包括五重玄义,比五重玄义还丰富。所以纶贯很不容易做,如果对这一部经没有彻底贯通是做不出来的。我们照五重玄义那个架构,我们可以来填补,纶贯没有办法,这就是『综诸文而融贯』。

  『普愿见闻,同趣乐土云尔。』「普愿见闻」,这是当时后代,包括我们现在在内,我们见到《科注》,我们也听到《科注》。后面这一句是青莲法师的愿望,我们「同趣乐土」。「乐土」两个字的意思很深,意思也很灵活,跟前面讲的「咸蒙胜地之欢」同一个意思,前后照应。我们乐要往上提升,不能够下坠,你乐生天,你决定得生天上。本经世尊、菩萨劝众生生天的很多,因为这部经是对初学的人讲。到什么时候才叫你超越六道、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到文殊、普贤才把你往最上面提升,宗门所谓「向上一著」。这个地方先拉你一把,绝不堕三恶道,这是佛度化众生第一步,是先把你稳住不堕三恶道,然后再慢慢的把你向上提升,这几个字表这个意思。他叙说注经的因缘就到此地。

  下面就是天台家的五重玄义,这里总共只一行,一行半都不到。我们把下面的文念一念,五重玄义我们就不必照这个文来讲,照这个文来讲就变成讲注解。前面这一段是一定要讲,这是很难得、很希有,是我们学佛,特别是讲经说法不能不知道的。

  「五重玄义」是隋朝智者天台大师解释一切经论的一个规矩,他有特别的方式。在没有讲经之前,先把全经的大意用五个科目来介绍,这称为五重玄义,玄妙的义理。第一个此地在第四行,诸位看到第二个字:

  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

  智者就用这五种方式,介绍全经的义趣。没有讲经之前,先介绍全经大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对初学人来说,经文很长,讲解需要时日,要很长的时间,他不了解经典的义趣,很难产生兴趣。尤其是大经很长要讲很久,他没有耐心,不愿意来听。先把全经大意介绍,他一听经上有这么多好处,这样殊胜,引起他发心,把这部经听圆满,学习圆满,有这个意思在,这是先讲大意。第二个意思是对老修的人,老修的人不要听经,他听过多少遍了,听这个干什么,专心修他自己的法门,他喜欢听玄义。「玄义」是讲经人的心得报告,可以从这一次讲演当中,知道他对於佛法深入的程度,很值得老修行人做参考;他修持的功夫,他的见解与智慧,都在这一段里面表达了。所以老修喜欢听玄义,不喜欢听讲经,讲经照著经文,你会讲,他也会讲,他是要听你的心得。

  古代讲经的法师,在讲经文之前都有这种说法,可是方式各个人不相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大概有十几种方式,各人自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天台用这五个纲目来解释,贤首就多了,贤首用十个纲目,华严这家用「十门开启」,有用简单的,也有用复杂的,古代的法师都不相同。但是到了唐朝中叶以后,其他法师那种方法都被淘汰,没有人采取了,唯独贤首跟天台留下来。这是经过历史的淘汰,证实这两家的方式好,所以被后人采取,无论是注经、讲经都循著这个规矩。尤其是天台家,在晚近比贤首更受欢迎,为什么?贤首太麻烦,天台这五条简单。

  到现代这个时代,再给诸位同修说,五重玄义也不吃香,为什么?现代人看到五条已经是太多、太麻烦了。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当年开班教学,教导我们讲经,告诉我们五重玄义、十门开启,我们自己不能不懂,你不懂你不能算是讲经的人,你要懂得,但是用得上用不上?用不上,现代你讲这五条会把人都讲跑掉了,没人听你的。怎么办?现在讲经最好是讲一个讲经的因缘,说明我们为什么讲这部经,然后就直接讲经题,经题讲完了,就「如是我闻」,直截了当,这是现代人最欢喜。进入到工业时代,大家工作繁忙,分秒必争,哪有时间来听你讲闲话?所以我们要懂得现代人的根机。佛法著重在「契机契理」,你虽然是如法来演绎,但是你不懂得现代人的根性,结果还是失败,所以一定要懂得现代人他的需要。因此古大德的注解,只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决定不能照搬出来,你要把古人注解全盘搬出来,你决定行不通,你讲经决定失败,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原则。

  我们这次演讲,也用五玄做纲领,我们的解释力求简单明了,节省时间,让大家从这些地方,也能够看出这一部经的精义。青莲法师在注解里面有一些特别独到的见解与殊胜的发挥,我们也可以念念听听。有不少地方,在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细讲。我们现前不需要的,不容易理解的,不适合现在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意识形态,我们就把它省略。正好注解存在,诸位如果你需要想深入,可以依照原著来修学。在玄义里面,法师确实有很高明的见解,我们在古大德玄义里头很少看出来。他是以「不可思议」这一个理念做为依据,世尊演说这个法门的依据,这不可思议,难!

  我们想想,世尊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作《大不思议经》,《维摩经》一向称为《小不思议经》。青莲法师将《地藏经》也以不思议为水平,这岂不是把这部经与《华严经》、《法华经》、《维摩经》,拉成一条线上吗?他这个看法、说法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从哪里看出来?我们从「集会品」里面看到,「忉利天宫集会品」,参与法会的这些人,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与诸大菩萨,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真的是无二无别。《华严经》称为「一乘了义」,这部经又何尝不是一乘了义?所以他的观点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因此他的名题是以「不思议人法为名」,五重玄义里面说的。在辨体以「不思议性识为体」,论用的方面以「不思议行愿为宗」。这个讲法,确实我们很少看到、听到,细细思惟观察,有道理!也让我们体会到法师不是普通人,一般普通人看不到这么深,看不到这么广,说他是佛菩萨再来绝不为过。天台大师这五个项目之由来,它有层次,此地也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第二面第四行从当中念起∶

  所以五重预释者。以是经中幽玄之义,令人一览,即能诠名。识所诠体。欲显此体,须明宗要。宗成体显,妙用得力。然后判属时味部教,则义旨泠然,昭乎心目。譬之拟观山海,先阅图经,未出门庭,而情景宛在矣。】

  『预释』,预先解释,没有讲经文之前先说大意。『以是经中幽玄之义,令人一览,即能诠名。』一看就晓得它的名字。『识所诠体。』认识这一本经的性质,「体」是性质。

  『欲显此体,须明宗要。』「宗要」是修行的方法。『宗成体显,妙用得力。』这是讲论用,你学这部经有什么用处。『然后判属时味部教,则义旨泠然,昭乎心目。譬之拟观山海,先阅图经,未出门庭,而情景宛在矣。』他这几句话是说明,为什么智者大师用这五个方式来说经中的大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就好像一篇文章的题目,你看到题目,这一篇文章的大意,你就有个概略了,就知道它讲些什么。所以讲一篇文章要先讲题目,讲一部经也要先讲经题,这是把全经的总纲领首先交代出来。其次经里面所讲的理论,这一部经佛是根据什么说出来的,也可以说辨体,体就是经典理论的依据。如果它的理论依据不可靠,我们就很难取信;它的理论依据扎实,可信度就增高。所以辨体用现代的讲法,就是佛说这一部经理论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明白了,这才能建立信心。我们相信了,理也懂得,但是我们要怎样做?现在讲如何落实,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我们才有用处,若不能变成生活,岂不叫玄谈?玄谈是空谈,不切实际,於我们现实生活没有好处。

  现在人最讲现实,过去人农业时代生活悠闲,他可以有些赏心悦事,可以优游自在,现在人没有,哪有空闲与时间?所以比古代的人更现实,这些玄谈的东西很少人欣赏。因此一定要把它落实,落实就是「明宗」。明宗是讲修学的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把这些理论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之后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有些什么好处、有些什么利益,这是第四段「论用」。用就是受用,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得哪些受用,我们听到有这么好的受用,你才肯真正学习。末后这一条「判教相」,实在讲现在用不上。判教相在什么时候用?佛学院用得上,就是这一部经典、这个科目,佛学院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应该排在哪一年级、哪个班级来上,好比现在学校里排课程一样,这叫判教相。这对於一般人就不必要讲了,他们不懂,可是我们要清楚,大乘佛法里面,这是基础的佛法,换句话说是「共同科目」。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你要不知道孝亲尊师,你的修学就没有根基,你就不可能成就。所以这部经是大乘基础课程,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这个意思就是教相,这是通途的教相。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顺序先看经题,它是以不思议人法来立题。佛经的立题有规矩,不是随便取的,它有个原则,这个原则总不外乎「人、法、比喻」这三个纲领。有些经用「人」做题目,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这个题目当中的人,「佛说」的佛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两个都是人,所以这个经题是以人来立题。也有经题用「法」,譬如《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还不行,妙法还有莲花它是两个;单单讲法,《大般若经》这是「法」,纯粹单法,《大涅盘经》也是法,这里面没有人,没有比喻。这是立题三个纲领的原则,三个纲领有三种。还有一个经题有两种,像「人、法」;《妙法莲华经》是「法、喻」,「妙法」是法,「莲花」是比喻,所以它里面有两种。这样配起来三单三复,还有一个具足「人、法、喻」统统都有,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这个题三个都有。这是属於佛学常识,在现代我们一般学佛的同修,知不知道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学讲经的法师一定要知道,研究教理的同修们也应当知道。平常我们自己老实修行,希望这一生成就的,这些常识知不知道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这部经的题目当中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个题目一共七个字,七个字里面有通题、有别题。所谓「通题」是通一切经,就是「经」这个字是通题,大家晓得《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都称之为经,「经」这个字是通题;其余六个字是「别题」,跟其他经典不一样。所以题目里面自己就分通、别,这一定要解释清楚。别题里面六个字「地藏菩萨本愿」,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所以它是以人法为名。地藏菩萨不可思议,菩萨的本愿也不可思议,所以青莲法师加上「以不思议人法为名」。世尊在本经为我们说出这部经的名称,佛说了三种:第一是「地藏本愿」,第二是「地藏本行」,第三是「地藏本誓力」,地藏菩萨的誓愿与誓愿的力量。佛说了三种,译经的法师在这里面取一种,取「地藏本愿」,但这个题目实际包括「行」与「誓」,所以统统都包括了。

  人名里面也有通别,地藏是别名,菩萨是通名。实在讲,地藏还是通名,但是跟菩萨合起来讲,菩萨通的范围比它更大。怎么说地藏是通名?你学这部经,依照这部经理论方法修行,你就叫地藏菩萨;他也照这个方法理论修行,他也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多了,不只一个人,所以它也是通名。延续法师照这个学,延续就是地藏菩萨,延续是别名;宽容法师照这个学,宽容就是地藏菩萨。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不能把菩萨看作一个人,凡是修学这个法门的就称为地藏菩萨,凡是修学观音菩萨法门的统称观音菩萨,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世间人很坚固的执著,地藏菩萨决定不是观音菩萨,错了!

  地藏菩萨要以孝亲尊师教导一切众生,观音菩萨马上一变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一摇身就是观音菩萨。佛菩萨没有身相,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身相,是《楞严经》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然后你才晓得,诸佛菩萨是一体,一体就是一真、一法界、一法身,随著众生的感应生变化,这样你对於诸佛菩萨就生平等心,不再分别执著了。晓得《华严经》所讲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跟一切我们都有分,我们没有在外,统统有分,这样你才真放下。你不了解这些,你的妄想分别怎么能放下?了解事实真相,妄想分别放下了,再不打妄想,再不分别了。了解事实真相,心是定的,定则生慧,定不生烦恼,这是你必须先要搞清楚、搞明白。

  地藏的名号,「地」是大地,大地不但是蕴藏著金银七宝叫宝藏,所有一切都是宝藏。地面上生长的五谷杂粮是宝藏,我们靠它活著,我们决定不能够离开地面生存,生活必需仰赖大地,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心地。《华严经》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还是心,世出世法、虚空法界依正庄严,皆是自性所现,妄识所变,这在纶贯前面讲清楚、讲明白了。所以心地含藏著无尽的宝藏,我们通常用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一切都是无量,一切都是不可思议,这是地藏名号的由来。如何开发这个宝藏?就要修地藏法门。地藏法门的内容是什么?在这部经典里面,自始至终明显的告诉我们是「孝亲」。所以我们才明了,佛法的教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的圆满也是在孝道上,彻始彻终就是讲一个孝字。圆满把孝道完成了,这个人称为成佛,行孝、尽孝没有达到圆满,这称菩萨。

  我大概在十年之前,因为在晚期这十几年当中,我统统讲净土,净土经之外我都不讲。有一次我在美国东海岸纽约、DC,一直到南面的佛罗里达这一带,我讲《地藏经》大意。有同修问我:「法师,你不是专弘净土,你怎么又讲起《地藏经》?」我说:「是,我是专弘净土。」「你为什么讲《地藏经》?」我没有讲《地藏经》,我还是讲净土,他不懂。我说:「净土法门里面修学的根基是「净业三福」,你知不知道?」听说!《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第一条讲的是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说:「这对不对、这是不是净土经典里面的基础?」对!《地藏经》就是解释这四句话,这一部经就是第一福的注解,我还是讲净土,没有讲别的经,他才同意了。我讲的是实在话,所以净业三福是第一福,我们要细细讲也要讲半年。你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们修行的脚跟才站稳,功夫才能得力。现在修学功夫不得力,就是基础不稳固,这是真正的原因。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名号还没有讲完,下一次我们继续。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地藏经》

白玛喜饶法师讲地藏经    

本法法师讲地藏经    

昌乐法师讲地藏经    

昌臻法师讲地藏经    

传喜法师讲地藏经    

达真堪布讲地藏经    

大安法师讲地藏经    

道心法师讲地藏经    

道源长老讲地藏经    

定弘法师讲地藏经    

东初法师讲地藏经    

佛源老和尚讲地藏经    

嘎玛仁波切讲地藏经    

光明禅师讲地藏经    

HT法师讲地藏经    

弘一大师讲地藏经    

宏圆法师讲地藏经    

慧中法师讲地藏经    

界诠法师讲地藏经    

净慧法师讲地藏经    

净旻法师讲地藏经    

宽运法师讲地藏经    

梦参老和尚讲地藏经    

妙祥法师讲地藏经    

明海法师讲地藏经    

明贤法师讲地藏经    

能弘法师讲地藏经    

尼玛上师讲地藏经    

其它法师讲地藏经    

仁焕法师讲地藏经    

仁清法师讲地藏经    

圣一法师讲地藏经    

圣宇法师讲地藏经    

索达吉堪布讲地藏经    

体光老和尚讲地藏经    

悟道法师讲地藏经    

宣化上人讲地藏经    

印光大师讲地藏经    

竺摩长老讲地藏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