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八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八集)


 下载DOC文档  



地藏经玄义  (第八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08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纶贯第七面,从倒数第五行看起。我们看玄义的第二大段:

  第二,辨不思议性识为体者。】

  天台家五重玄义,第一段是解释经题,第二段是辨体,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辨别理论的依据,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讲经说法,他是依据什么而说的。如果他依据的理论是真实的,他所说的就值得我们信赖;如果这个理论是不确定的,当然会引起我们怀疑,所以这一段是非常重要。佛法最重要的是「信」,信心的建立实在讲都在这一段,就是要你了解他所依据的是真实。如同一切经,展开经卷第一句「如是我闻」,古大德解释这段经文,「如是」两个字是「信成就」,辨体就是教我们了解「如」的意思。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本经是属於大乘经,青莲大师没有用实相这两个字,而是用『不思议性识为体』,不思议性识就是实相的别名。他为什么要用这几个字?他底下说明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

  凭准经论。】

  『凭』就是凭藉、凭依,『准』是标准,以经论的标准做为依据。第二个意思是:

  迷悟根源。】

  第三个意思是:

  菩萨本识。】

  『菩萨』是专指地藏菩萨。他下面就分三段详细给我们说明,先说第一段「凭准经论」:

  本经云,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举的都是本经的经文。在这一句里面『性识无定』,他用性识为体,特别著重的是没有解脱的。没有解脱有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内有烦恼习气,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起心动念善恶交杂,所以世出世间圣人设教就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教化,确实是恶多善少。纵然有大福德,往往造更大的恶业,这个因果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之后感到非常恐怖。人间作帝王、将相,这些大福德的人,他福德的累积不是一生一世,是多生多世累积的福德,在一生当中享这么大的福报。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要随著自己烦恼习气去发展,他就会造极大的罪业,福报可以说在很短的时间就享尽了,然后恶报现前就堕三途。

  这就好比我们世间一个人家一生勤俭,省吃俭用储蓄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到中年以后发了,财富多了,吃喝嫖赌无恶不为,一、二年之间就把一生的积蓄用尽了。用尽之后,世间没有人帮助你,也没有人瞧得起你,就变成贫穷乞讨,就好比是这个样子。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常常提醒警惕我们,福要修不要享,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而且比一般人造罪业决定要严重,无论从心理上、从行为上都非常严重。佛这一些教诲都是真切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后才能够真正发心依教奉行。这是经里面的一段意思。

  又云】

  这还是本经里面所说的。

  念佛菩萨名字,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此识,乃的指第八识也。】

  这个地方又说到『本识』。这是讲临终的人,无论他一生当中行善作恶,临命终的时候能够闻得一佛名、一菩萨名都能够脱苦,纵然不能完全脱离,他的苦报会减轻,这是一定的道理。从这个事实当中我们明白,佛菩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大师五重玄义里面,每一段都加「不思议」这句话,他说得很好。下面这是举其他的经来引证:

  毗卢三摩地法,及金刚顶莲华部心。】

  这里面也有说,大师引用在此地。

  是心为何物,烦恼习种子。善恶皆由心。心为阿赖耶。】

  这是非常明显跟我们讲「心意识」。前面大师在序文里面说过,觉悟的境界我们暂且不论,单单说迷惑颠倒的众生,所以他用「不思议性识为体」,意思在此地,对於六道凡夫来讲非常切实。『心』是什么?「心」是烦恼、习气、种子。『善恶皆由心』,起心动念一个善的念头、一个恶的念头,都是识变现出来的。『阿赖耶』含藏这些习气种子,随著缘起现行,造业受报它是总报主。《起信论》里面有这么几句话: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什么叫『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如来藏在里面,所以叫如来藏。如来是真心、是本性。下面解释: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不生不灭』就是如来藏,『生灭』是阿赖耶,阿赖耶里面的习气种子是生灭法,阿赖耶的本体是不生不灭法,所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融成一体。

  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你不能说它是『一』,为什么?一个是生灭法,一个是不生灭法。你也不能说是『异』,它两个搅和在一起分不清,就像古人常用的比喻,「水乳交融」,合在一起了。你说它是一,不对!水是水,乳是乳;你说它是两样也不行,它混合在一起,这叫『阿赖耶识』。底下讲:

  则无明法性共住为因,不其然乎。】

  这里面境界很微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无明』就是前面讲的生灭法,『法性』是不生灭法,跟诸位讲,生灭跟不生灭永远和合在一起,一切时、一切处,佛家的术语来讲是「法尔如是」。阿赖耶多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如果没有这么大,诸位想想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从哪里来的?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所以《楞严经》一开头「七处徵心」,交光大师判的是「七番破处」。古德解释《楞严经》,有古今两派讲法,古派是以长水为代表,今派是以交光为代表;交光是明朝人,长水是宋朝人,这两位都很了不起。长水是以天台家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的七处徵心。他们说得都有道理,都不能说有错误。交光大师讲「七番破处」,为什么?实在讲释迦牟尼佛问的重点不是问心,没有问什么是真心、妄心,问心在哪里?阿难说心在身体里面,说了七个地方都被释迦牟尼佛呵斥。心在哪里?不管是真心、妄心,都是遍法界。阿难是代表我们装糊涂,不是他不知道。

  心在哪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就答出来了吗?确实是包太虚,所以能现万法,无时无处而不在,你怎么能离开心?心是能现,识是能变,识也是心,真妄和合的心叫做识。不论妄的一边,单论真的一边,我们称为性,这个地方性识意思就在此地。说识是真妄和合的心,说性不说妄的那一边,单说真的这一边,但是它决定是真妄和合的。我们凡夫不能辨别迷在其中,忘掉这是一切法的根源,这叫迷失了,但诸佛菩萨觉悟了,觉悟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第二段讲的是「迷悟根源」。要晓得,真心跟妄心永远和合在一起,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此地讲的性识是我们的本性。如果用儒家的话来讲,也有这个意思,儒家讲性,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他讲的性就是识性,我们把性识这个字颠倒过来,那是识性,用儒家的意思来讲叫习性,不是本性。孔老夫子讲的性是本性,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跟孟子、荀子讲得不一样。所以我们讲性善、性恶,讲心善、心恶也行,这个心跟性是一个意思。但有时候意思不同,有时候意思是相同,某人心很善,某人性不好,这个心性都是习性。所以习惯成自然是属於习性不是本性,本性里面没有善恶,习性里面有善恶。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种子这是习性,诸位要晓得,本性里面没有烦恼、没有习气,也没有种子。

  我们凡夫分不清,被烦恼习气种子所困惑,在六道受苦受难。诸佛菩萨觉悟明白了,虽然有烦恼习气种子,但是无碍。这个东西有没有?有,但不妨碍。他为什么不妨碍?这一点我们要学习,他不沾,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不会被烦恼习气种子诱惑。我们凡夫会被它诱惑,圣者不会,内离烦恼习气种子,我们讲断烦恼,外不受外境的诱惑,佛菩萨的本事在此地。我们凡夫要学佛就要从这个地方学,如何能够把自己的烦恼控制住而不受诱惑,我们就入菩萨道。这桩事情的确不容易,为什么?习气太久了,无量劫来薰习而成的,现在一下想把它舍弃、把它放下,谈何容易!怎么办?彻底明了它的事实真相,从这个地方解决。所以转烦恼为菩提,我们知道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盘;换句话说,你断生死,涅盘就没有了,你断烦恼,菩提也就断了。所以生死、烦恼要不要断?不要断,转变就行了。这个法大乘叫断,实际上不是真断,是转,转过来之后烦恼没有了,这叫烦恼断了,并不是真的断,真的断了,菩提也没有了。怎么个转法?观念上的转法,都在一念。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就没法子转,了解事实真相方法就有了。我们念佛人的方法是一句佛号就转了,一句「阿弥陀佛」心开意解,就把它转变过来了。底下举例,真谛法师,唐朝时候人,他翻译成:

  无没识】

  这是翻译经典的三藏法师。他把阿赖耶识翻译作『无没识』。「无没」意思很明显,它永远不会失掉,只有转变而没有丧失。所以佛才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转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心想生的。我们能想佛你就作佛,想菩萨你就作菩萨,想贪瞋痴你就搞三恶道,想什么就现什么,想什么就变什么。所以,任何人一生,生生世世的际遇与别人不相干,说真话是自作自受,就看你怎么想法。一切善恶、是非、真假没有标准,佛在经上给我们定的标准,是依凡夫暂时而订的,不是真的标准,不是永恒不变的标准,是因人、因时、因地暂时给你订个标准。这个东西不就跟世间法律一样,有很多法律两、三年就要修订,还有些法律订下来,两、三个月就要修订,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标准。为什么没有一定的标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哪有一定标准?所以这些基本的原理,我们要明了。下面说:

  奘师就义,翻为藏识,能含藏诸法种故。盖此识体。具能藏、所藏、执藏三法,故名为藏。】

  真谛法师是用名翻作「无没识」,玄奘大师就意思翻为『藏识』。取它什么?取它『含藏诸法种故』。这里面有三种意思,这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能藏」、「所藏」、「执藏」,阿赖耶有这三个意思,把它翻作藏识。「藏识」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心,一般人概念上有心,心在哪里不晓得,心是什么也不晓得。外国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他以什么为自己?我能够想像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我,这是相当高明了,知道身体不是我。我能思惟,我能想像,这个东西大概是我,比一般人聪明。可是能想像的那个东西在哪里?如果他要去找,那就跟阿难尊者一样,找不到。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也没搞清楚。所以这些大哲学家、科学家到今天没有结论,许多的学说没有结论,结论在佛法当中。

  宗镜云】

  《宗镜录》里面讲,这是永明延寿大师编著。永明大师了不起,以后我们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编这本书,在我们佛家号称《小藏经》,因为《大藏经》的分量太大了,很不容易读诵。他撷取《大藏经》的精华,等於说把《大藏经》浓缩,将它分门别类,这些经论里的句子抄集在一起,变成《大藏经》的纲要、《大藏经》的精华,叫《宗镜录》。这里面关於法相这一部分,他抄集的分量相当可观,这里面说:

  第八本识,广大无边。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诙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盘之因。】

  引用到这个地方,这是《宗镜录》里面的文,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无论我们讲真心、讲妄心,讲真性、讲妄识,诸位一定要晓得,它是包虚空法界,所以佛法常说,诸位都听得耳熟,「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为什么?所有一切法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心性是能变,诸法是所变,哪有所变的法而没有能变的心?那个法从哪里来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什么?就是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识。唯识学家不承认有万法,只承认是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识,所以叫「唯识」。他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识变的。我们从比喻上来说大家好懂,譬如,我们到卖金饰的店里,新加坡我们也常常看到华人开的金铺,听说印尼人、马来人也都有开金铺。我们到金铺店里面去看,黄金的制品几百种、几千种,这是比喻森罗万象,仔细观察是什么?只有黄金一样东西。唯识家那个意思就在此地,森罗万象说的原来只有一个识;金铺看得再多,千种、百种只有一个金,除了金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唯识家说:「尽虚空遍法界除了识之外,什么都没有。」

  说识就是真妄和合的心,它的作用是『作总报之主』。「总报」是一切众生,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智正觉众生。识是总体,是总报之主,作佛是它,作菩萨也是它,作饿鬼、堕地狱还是它。『建有情之体』,「有情之体」,我们现在人讲是生命的来源。生命从哪里来?从它来的。『立涅盘之因』,这是讲超越世间,成佛了,成佛也是它,离开它也不行。

  据此立体,诸法咸收。】

  这是青莲大师在末后做总结论。为什么用它做为经体?他说出来了,以不思议性识为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不但是大乘法,小乘法也包括在其中,不但是佛法,世间一切法也不能超越其外。他这个说法,比一般只讲以实相为体讲得清楚,跟古大德的讲法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他讲的也是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所以以这个为体,好!我们明了之后要真正能接受,想到佛讲经说法理论依据这样的圆满究竟,我们对佛的话不能相信,还有怀疑,过失是在我们自己。这是我们自己没有认识佛陀,没有了解佛法,真正认识佛陀,了解佛法,哪有不相信的道理?信心从这里建立。第二段更要细说,讲「迷悟根源」。接著这底下说:

  言迷悟根源者。起信云,此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故名此识为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这是《大乘起信论》里所说的,这些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都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教义,我们如果能够明了体会,对於大乘教的修学与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实在说不仅仅我们要明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自己才真正得受用。如果诸位真体会得,你就不会再有小心量,起心动念所想的、所思的、所执著的范围那么小,错了!为什么叫你起心动念,为尽虚空遍法界著想?这就是要我们做一个转变,我们要与性识相应。怎么相应法?起心动念跟虚空法界著想就相应了。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只想到我这个家、这个道场、这个团体、这个地区、这个国家,这不相应,你在迷,你没觉悟,你不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体。就好像一棵大树一样,你所想的是一个枝干,不是全体,你这个枝跟那个枝对立了。我们伸手五个指头,你想的是这一个指头的范围,你跟其它就对立了,两个要打架了。你再往深处一想,这五个是一家,再往深处想,这边五个指头也是一家,你才得到圆满。今天这个世间为什么冲突?就是一个手掌,各人是一个指头,打来打去,打得天翻地覆,打得头破血流,不知道是一体,你说冤枉不冤枉!

  什么是法性?什么是阿赖耶?变成现象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法性,法性是我们的本性。明心见性,见什么?见到一切众生都是自己,你明心见性了。就像一棵树,你见到根,之后知道整棵树是一体,这叫见性。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然后你智慧开了,决定不可能去伤害一个人,造作极重罪业堕阿鼻地狱的众生,你都会爱护他,你绝不会计较他的过失。为什么?跟自己是一体。这个意思深,后面会讲到。

  《起信论》这几句话说得也很好。『依阿梨耶识』,「阿梨耶」就是一般讲的阿赖耶。『说有无明不觉』,「无明不觉」是妄见,就是大经里面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是觉,一念是真心,一念是自性,我们前面在序文第一句就讲「一念自性」。在一念上再加一个念,就是无明,《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是富楼那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为何来的、为何会有无明?佛是这样答覆他,这个答覆好,把事实真相完全说出来。知见就是一念,你在一念上再起一个念,就是无明。所以立知就是你再起一个念头,这就是无明。「一念」是什么?一念是无念,无念叫一念。《楞严经》举例举得好,譬如我们张开眼睛,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念,这叫正念,这叫佛知佛见,是你见性见。见到外面什么?色性。可是你起了念头:「我看见了」,坏了,这就立了一个知见,这就是无明本。从这个无明再发展,妄想、分别、执著就愈来愈多,这个麻烦就来了。

  诸佛菩萨为什么有能力给一切众生解粘去缚,他有什么本事?他就是能保持一念,他不堕落到第二念,他本事在此地。所以他看我们永远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看他看不清楚,他的本事就是永远保持一念,不堕第二念。不堕第二念,你要晓得就是不堕无明,这是你厉害高明处,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永远保持第一念,这一念是自性,这一念是真心,这一念里面不带妄,这是涅盘的真因。如果从第一念里头再生第二念,这就是「知见立知」,世尊说这是「无明本」。外面境界就产生变化,所有一切相分,相分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相,随著你的分别、妄想、执著在转变,所以变无量无边的法界。十法界是纲领,无量无边不好说,将无量无边的法界归纳十大类,跟我们讲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都是无量无边。经里面这些文句、这些道理,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体会,能够落实到自己生活上就受用无穷,真是佛法里面所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效果非常快速,真的所谓是立竿见影,你立刻就能得受用。

  所以他『能见能现』,这一能就坏了,就落在第二意。『能取境界』,更糟了,愈迷愈深,这取是执著了。「能见能现」是分别,「能取」是执著,「不觉」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说这个识叫『所知依』,所知是所知障,所知障是依什么起的?依这个起来的。『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学佛中下根性的人,换句话说,还没有见性之前,你学佛也依靠这个。见性之后有没有离开这个?没有离开这个。你要是离开它,你自己得不到受用,也不能他受用。可见得悟了之后,成了佛之后,自受用、他受用还是它。但是那个时候自受用、他受用清楚明白,我们现在不知道,迷在其中。青莲法师在这段文里面引经据典,内容相当丰富。

  又名种子识,能遍住持世出世间诸法种子。】

  这也是《起信论》说的。为什么称它为种子?这都是说识的性质、功能。『遍』是周遍,周遍住持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一切种子。『种子』,遇缘就能起现行,就能变现世出世间法的依正庄严。出世间法变现的什么?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毗卢遮那的华藏世界,净土经论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切诸佛的报土也是它变的;世间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都是世间法,这个依正庄严还是它变的。这个说法跟《维摩经》讲的意思相同,《维摩经》讲: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

  『无住本』就是讲阿赖耶识,从这里面建立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就是讲种子。什么是种子?这个很难讲,种子是个比喻,像植物能够长成,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种子,所以种子是亲因缘。种子得到土壤、肥料、阳光、水分,它就会生长,那些都叫助缘,是属於「所缘缘、增上缘、无间缘」,这三种缘具足,种子就起现行,所以种子是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种子没有形象,六根都接触不到,意根也想像不到,但是它有、它存在。诸位要晓得,阿赖耶是尽虚空遍法界,不要想著阿赖耶在我们心里,在脑细胞里,你的想法就完全错了,就比阿难还笨。阿赖耶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形形色色,全是种子起现行。怎么起现行?它三种缘具足。这是我们的心识,不管我们的真心、妄心,太大了!所以它建立一切世出世间法。

  为什么说它「无住」?无住就是根本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妄没有本,真有本,妄从真起。如果妄也有本,就不叫做虚妄,它有,就好像影子一样。影子依什么起?依我们人身,人身站在光明下面,人身底下有了个影子。无明就好比人的影子,所以它一定是依真,它不依真哪里来的?它起不来。它所依的是性,所以与性识连在一起。诸佛菩萨聪明,他们认真人,不认影子。我们十法界众生搞错了,把影子当作真人,把人忘掉了,以为影子就是,我们迷就迷在这个地方。所以人家悟,悟的是什么?我们迷,迷的是什么?悟的人对於身跟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影不碍人,人也不碍影,无障碍的法界。真不碍妄,妄不碍真;性不碍相,相不碍性,所以虚空法界,理事、性相无不圆融,这才是真正的完美到极处。这样圆满、美好的境界,被迷惑颠倒的人破坏了,他所破坏的是他自己受用,有没有连累到别人?他能够连累到的是与他共业所感同样的迷人。如果是觉悟的人,或者跟他的业力不相同的人,不会受干扰,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下面荆溪大师有解释说:

  无明为一切法作本,无明即法性,无明即复以法性为本。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作本。是则无住无相,事理等常。立一切法悟迷差别。】

  这段话解释得好,我们要多读、常读,意思体会不到没有关系,要常念。这就是宗门讲的疑情,所谓是「小疑有小悟,大疑就大悟」,你常常能够保持这个疑情。所谓疑情,是只有疑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一想到解释,你就落到意识里面去,绝对不可以用思惟、用想像。世间许多佛学家,他们是完全凭自己思惟想像来想佛经典的意思,那意思就错了,曲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佛家教人离心意识参,参学不是叫研学,参是不用心意识,研是用心意识。世间是研究,他用心意识,心意识是什么?识是分别,第六意识分别;末那是执著,意是执著;阿赖耶落谢种子,我们今天讲落印象。不用心意识,就是不用分别心、不用执著心、不落印象,这就叫参学。

  宗门要用这个功夫,教下也要用这个功夫,念佛人也不例外,念佛人如果离心意识,他就是实相念佛。我们念佛方法很多,总归纳起来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你能够离心意识,你是实相念佛,无论你是持名、观想、观像,都叫实相念佛。如果你不能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用妄想、分别、执著来念佛,那就是底下这三种,观想、观像、持名。可是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入这个境界是要功夫。这个功夫就是要长时期保持「疑情」,你就会有大彻大悟的一天。彻悟的缘各人不相同,有人从看经开悟,有人从念佛开悟,有人从参禅开悟,甚至有人听唱歌开悟,不定是什么机缘。他为什么会开悟?就是因为他疑情凝聚到了一个饱和点,不定什么机缘一接触他就突破了,突破之后这个境界现前。也就是从前天天念、天天看,不能明白,忽然明白了。这一明白就一切都明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性相,没有一样不明白,绝不是这几句明白了,是一悟一切悟。所以这个给我们日常做疑情,是非常好的一段话。

  『无明即法性』,实在讲无明跟法性混合在一起,这叫阿赖耶识,所以真妄和合。无明还是无明,法性还是法性,无明不是法性,法性不是无明,水是水,奶是奶,现在混合在一起了,混合在一起怎么办?奶就是水,水就是奶,只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没说错,它的确混合在一起,这是就迷位而论,不是从悟位而论,这个说法是事实真相,就是诸法实相。底下解释:

  『无明即复以法性为本』,无明从哪里来的?从法性生的。迷了法性才叫无明,但法性没有迷悟。所以『当知诸法,以法性为本』,尽虚空遍法界世出世间依正庄严,全是法性变现出来的。佛在《华严经》讲「唯心所现」,那个心就是此地讲的法性;「唯识所变」,那个识就是此地讲的无明。法性跟无明融合在一起,它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是无限大。法性是我们的真心,无明是我们的妄心,真妄和合,这叫阿赖耶。

  诸位要晓得这全是名相,名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可名,非常名」。可是不用这些名相,我们无法沟通,但是在沟通的时候,你要晓得名相是工具,我们要达到目的不能不用这个工具,可是用这个工具要晓得舍弃这个工具,你这个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你不舍弃,你达不到目的。譬如我们过河要用船,船是我们要达到彼岸的工具,你坐在船上到达彼岸还不肯下船,你永远达不到彼岸。佛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用这个工具,就在用工具的时候舍这个工具。舍什么?心里不染著。事上我用你,心里头绝不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就舍了。所以「离即」是同时,不是分开的,就跟「性识」是和合,是一样的。所以「离相即相」也是同时,即相是事,离相是理,事上即相,理上离相。相上即相,性上离相,那就对了,那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跟我们差别就在这些地方。

  第一个说明无明是依法性,「无明为一切法作本」,为十法界一切法作本。他说了这些话,主要的依据就是『当知诸法,亦以法性为本』,这是他要说的最重要的这句,我们才知道一切诸法就是法性。

  『法性即无明,法性复以无明为本。』法性跟无明融合,合在一起了,水乳交融。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讲,法性变成无明了;其实不是法性变成无明,是法性跟无明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你说无明是法性可以,你说法性是无明也可以,就像水乳交融。水乳交融的时候,你说它是乳可以,你说它是水也可以,它交融成一体。

  『法性复以无明为本』,这句话怎么讲?要从无明里面见法性。这是讲一个众生要想觉悟,觉悟用什么办法?在无明里面去悟法性。水乳交融在一起,乳比作法性,水比作无明,你还是在这里面去发现乳的成分。所以我们修行人,不能离开无明,要在无明里面突破无明。修行,六道、十法界都是要以无明为本,四圣法界里面更明显,声闻、缘觉、菩萨、佛,什么时候突破,突破就是一真法界了。这是说「为本」的意思。所以『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也无住处,《金刚经》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作本。』一切诸法都是从这个生出来的,变现出来的。『是则无住无相,事理等常。』「等」是平等。《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无相,教导我们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十法界里面的众生为什么不能突破无明?就是因为有住。「住」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粗俗的话说,就是你的心放不下,你心里有牵挂,那个牵挂就是住,无论牵挂什么都叫有住。世间法舍离了,不再去想它,不再放在心上,佛法放在心上还是有住。好了,我佛法也不要了,有没有住?还是有住。住在什么?住在什么法都不要,这还是有住。这个东西难!有不住了,他住空。

  《楞严经》讲的六结,「六结」是什么?住。那是我们凡夫说不出来的,你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他教学的善巧,把住从粗到细分成六个等级。第一个是「动」。动态的,这是一切众生非常明显的,我们住,就是讲活动。我们所有的生活,可以说从出生到死亡,这一切生命中都在活动。第二个是,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把动态东西舍弃,心地清净了。以健康长寿来说,以养生之道来说,世间人只知道运动对身体好,他不知道静比动还高明,这是一般世间人不懂的,中国练武的人懂得。武艺高强从哪里来?从静中来的。所以佛法里面真正修行人,他天天修禅定,他不运动,他的身体健康,一般运动的人不能跟他相比。这才知道静比动高明,身心清净,一尘不染。

  它还是关口,几时能把「静」也舍掉,再突破,下面是「觉」。觉还是一个关口,觉突破了之后,这剩下「根」。根还是不能够执著它,那个执著是非常微细的执著,不是很粗的。根要舍弃,舍弃之后就「空」了。空也不能够执著,空再突破,就「灭」了,灭是最后一关,是最微细的。灭是什么,诸位懂不懂?佛法讲的涅盘,你有个涅盘的意念,你决定不能入涅盘。佛法讲到最高,诸佛如来证的是寂灭忍,你有寂灭忍这个意念,你决定得不到寂灭忍,你要把这个念头舍弃,你就真的得到了。这是从粗到细、到微细六个结,《楞严经》上说六结,我们可以叫它六个层次。

  佛说法的意思,你一定要搞清楚,这才能体会《金刚经》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是讲菩提、涅盘都要舍。菩提、涅盘有没有?有;但是你执著有菩提,执著有涅盘,你就得不到。为什么?那个瓶颈关口把你阻碍住,你无法突破。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菩提、涅盘是假名,不但执著不得,分别也不得,你才能真正突破,真正能入菩提、涅盘的境界。这是佛法之妙处,佛善说,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思,佛教给我们方法,就是「法性以无明作本」。

  我们在无明里面了解这些事实真相,逐渐逐渐突破,你懂得这个意思,你才真正明了《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无住就是突破,生心就是见性,然后你见到是「事理等常」,万法平等。性识常住,性识所变现的万法又何尝不是常住?《法华经》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不灭不坏」,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境界现象都在我们眼前,我们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天天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对於这些现象见不到,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见到了。所以诸法是平等的,诸法决定没有高下,说到极处经上常讲「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不但有情众生跟诸佛如来平等,无情众生树木花草、砖头瓦砾也是众生,佛也是众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他怎么不平等?所以才说「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我们细细去体会经典的这些话,我们如何来契入。这是说明一切法迷悟差别。下面就《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的话说:

  故占察经云,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薰习力故,现妄境界。】

  《占察经》上这段话,是说明六道的由来与现象,这个现象是妄境界,不是真境界。佛家讲真妄的定义,真是永恒不变,凡是有变化的都是虚妄。六道法界,诸位要晓得是刹那变化,刹那不住,佛说的「如露亦如电」,这是虚妄境界,而十法界、四圣法界也是虚妄境界,也是如露亦如电。这个地方说明是:『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这是说现象,十法界都是这个现象,无量劫来我们的法性跟无明和合在一起,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阿赖耶识。可是我们很不幸,由於『痴暗因缘薰习力故』,我们不是法性薰习,是痴暗薰习。佛这一句话讲得实在是好,六道众生为什么造业受报?愚痴!贪瞋痴三毒烦恼,这是痴烦恼,这是根。贪瞋虽然猛利容易断,痴难断。断痴烦恼,经论上有比喻,好比藕断丝连,说明很不好断,贪瞋虽然猛利,但还容易断。真正会用功的人,宗门教下常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痴,痴就是无明。从这下手来得快,不从贪瞋下手,从痴下手,这是真正把根本找到了。我们再把文念下去:

  以依妄境界薰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妄境界』就是六道境界。这就是说我们凡夫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也就是说你会受外面境界诱惑。这一句话就是「依妄境界薰习因缘故」,用现代话说,你受外面境界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一诱惑就『起妄相应心』,就是贪瞋痴,就生起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计我我所』,执著我,执著有我所有的。『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这是在六道里面起惑、造业、受报,就干这些事情。『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这就变了,把清净法身变成了众生。这句话懂不懂?如果不懂,你从作梦梦境里来说,清净法身变成了梦境。清净法身是我们的真心,真心作梦,心在哪里?整个境界就是心;心有相,不现相的时候心在哪里不知道,现在心现相了。佛法里常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什么?法性;妄是什么?法相。法性变成了法相,整个法相就是法性,整个法性就是法相,性相不二。所以法身就是法性,法身是什么?法身是众生,这句话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众生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相,就是我们的法身,就是法性。几时你要是真正肯定,忽然觉悟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相全是自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已经证得清净法身。只要你证得法身,你现在这个身体就是报身佛;对你自己来说是报身佛,对教化一切众生说是应身佛,三身是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这个时候,你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显露了,你救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还有什么分别执著?原来一切众生是自己,自己是一切众生,这个事实真相谁知道?契入的人知道,证得的人知道。没有证得的人,你跟他讲,他说你疯了,你神经不正常,你怎么连自他分别能力都没有了?他不但不佩服你,他还糟蹋你。佛在这里说真话,这个境界实在不是凡夫境界,凡夫要入这个境界,他都成佛了,他哪里叫凡夫?这是说「法身名为众生」,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怎样修行证果入这个境界?底下说: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薰集而有力者,烦恼渐薄。】

  这就是说法身以无明作本。法身怎么样薰习而有力?你的念头转过来了,一切众生是自己,这就是法身薰习。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念念为一切众生著想,在一切法事里面,甚至於读经、念佛,末后我们做回向,回向是什么?回向就是以法身薰集。「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国土」,佛国土是一切诸佛刹土。我所修积的功德,为谁修积的?为庄严一切诸佛刹土,庄严一切诸佛刹土是庄严法身。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为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法身薰习。法身薰习怎么会不证法身、不成佛果?无明薰习就很糟糕,决定逃不出六道轮回,法身薰习决定超越十法界。你才知道转这个念头是多么重要,这个念头一转就超凡入圣。

  虽然超凡入圣,自己跟众生相处决定是低姿势,决定是谦虚卑下,才能与法身相应;如果是高姿态,就与烦恼相应,与无明相应。诸位要晓得,谦虚卑下是与法身相应,法身能现饿鬼、地狱、畜生,这是卑下到极处。法身清净、法身平等,稍稍有一点高下之心就不平等。谦卑,不但能够保持你自己的功德而不失,而且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怎么成就的?谦卑是做给一切众生看,是劝导他放弃骄慢心,不是用言教,用身教做出来给你看。你觉得骄慢,你觉得你很伟大,许多人称赞你、歌颂你,殊不知谦卑的人比你更伟大?你那种骄慢伟大,别人赞颂是一时的。像二次大战,希特勒很伟大,多少人对他赞叹佩服,死了以后没有一个人不骂他。他伟大在哪里?你再看印度的甘地,一生谦卑,好像什么作为都没有,死了之后依旧还有人提到甘地,没有不佩服,没有不赞叹。你才晓得,谦卑,人家赞叹的时间永久,骄慢,人家赞叹很短暂,果报不一样。什么原因?一个与无明相应,与虚妄相应,他怎么能持久?一个与法性相应,法性常住不变,所以他能恒久。与法性相应是真修,与无明相应是假修,这个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底下讲:

  能厌世间,求涅盘道。】

  『厌世间』,不是真的讨厌这个世间,是对这个世间贪爱的心薄了。换句话说,断是非人我、断贪瞋痴慢,这叫厌弃世间。『求涅盘道』,就是求明心见性。

  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

  知道『一』,才是真实的。心常住在一,我们念佛人讲「一心不乱」,常住在一心不乱这个境界里,这是真实的。『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这是对待众生,他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上所表现是六度万行,这个人就叫做菩萨。所以随顺法身的薰修是菩萨,随顺无明的薰修是六道凡夫。此地文字很简单,理跟事都讲得很透彻。众生怎么样成菩萨?我们现在讲菩萨,有真菩萨、假菩萨。什么是假菩萨?受过菩萨戒,挂个菩萨名,还是跟无明烦恼薰修,那是假菩萨。真菩萨,是没有受过菩萨戒,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用法身来薰修。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生活、工作、服务,这就是法身薰习,这个人就是菩萨。他没有我,我就是法界、就是虚空、就是一切众生,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但实际上,身也是众生,也是我的一分。他现在懂我是整体的,不是一部分,就好比整个身体是我,不会执著一个手指是我、一个指甲是我,不会执著这个。

  我们现在凡夫不知道整体是我,执著整体极小的一个部分,以为这是我,这个执著是错误的。我是虚空法界的全体,这就是法身薰习。念念都是如是想、如是观,久而久之,我们无始劫的烦恼习气逐渐逐渐减弱了。这个观念逐渐逐渐增强,不知不觉就契境界,你就成真菩萨,这个菩萨叫法身大士。他不是十法界的菩萨,十法界里面菩萨在用功,还没有突破,突破之后你就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再讲菩萨怎么变成佛,我们下次再讲。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地藏经》

白玛喜饶法师讲地藏经    

本法法师讲地藏经    

昌乐法师讲地藏经    

昌臻法师讲地藏经    

传喜法师讲地藏经    

达真堪布讲地藏经    

大安法师讲地藏经    

道心法师讲地藏经    

道源长老讲地藏经    

定弘法师讲地藏经    

东初法师讲地藏经    

佛源老和尚讲地藏经    

嘎玛仁波切讲地藏经    

光明禅师讲地藏经    

海涛法师讲地藏经    

弘一大师讲地藏经    

宏圆法师讲地藏经    

慧中法师讲地藏经    

界诠法师讲地藏经    

净慧法师讲地藏经    

净旻法师讲地藏经    

宽运法师讲地藏经    

梦参老和尚讲地藏经    

妙祥法师讲地藏经    

明海法师讲地藏经    

明贤法师讲地藏经    

能弘法师讲地藏经    

尼玛上师讲地藏经    

其它法师讲地藏经    

仁焕法师讲地藏经    

仁清法师讲地藏经    

圣一法师讲地藏经    

圣宇法师讲地藏经    

索达吉堪布讲地藏经    

体光老和尚讲地藏经    

悟道法师讲地藏经    

宣化上人讲地藏经    

印光大师讲地藏经    

竺摩长老讲地藏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