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金刚经 |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14集 |
|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二十面,倒数第二行,从第十段看起: 【念即是观,观即是念。当起心动念时,除去分别心,依佛之方法,向内思惟,此为念无念。念佛亦然,久久相应,即能无念,即是觉、正、净。】 这一段里面有很深的境界,要细心去体会。宗门教下修行的总纲领,叫作观,也就是观照,用这个观照的功夫。净宗这是用念,念佛。净宗的念跟宗门教下的观,实在讲是无二无别,名词不一样,功夫境界实在讲是相同的。下面这就说出来了,无论是观照,无论是念佛,都要在起心动念时,除去分别心,这个是最高的原则,观照跟念佛都不例外。分别都没有了,诸位想想,当然就没有执著了;执著,先有分别,后才会有执著,不分别哪来的执著?如何除去分别执著,这是修行的关键。我们都想离分别执著,因为离分别执著,前面跟诸位说过,就离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就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现象,所以分别执著没有了,生死轮回就没有了。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成就的人,我想对这个问题一定非常关心,也非常重视。 底下教给我们,「依佛之方法,向内思惟。」佛什么方法?就在《金刚经》上一开端表现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平常想的东西太多太杂,都是向外攀缘,想外面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想这些东西,这叫打妄想,想了以后就执著,这就生烦恼,我们搞这个。佛不是这样的,佛想什么?佛向内思惟,内是什么?内是真心本性,真心没有妄念;换句话说,他们的本事,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照顾真心,也就是他念这个。他念清净心、念平等心、念真诚心,这个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念,他念这个,这叫念无念。 这个地方的「无念」,要记住,无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他有正念,无妄念。什么是妄念?分别是妄念,执著是妄念,分别、执著是无量无边妄念的根本。我们在这个经上学到的,我们要想修,从根本修,不要搞这些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就太多太繁了,向根本上去用功,就是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没有妄念了。无量无边的妄念,统统都没有了,他从根本上把它拔除了,妄念去了之后,就是正念现前。净宗好!净宗这个正念很具体、很明显,正念是什么?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念佛的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念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正念;念这个,这个也叫念无念,无念是对我们娑婆世界、五欲六尘这个念头没有了,无这个念。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好办!比宗门教下用功夫,的确是方便太多了,我们念这个。 「念佛亦然」,念佛也是这个意思,「久久相应」。这种功夫,要记住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决定不能怀疑,怀疑,你的功夫就破掉了,什么破掉?信心破掉了,愿心破掉了,所以不可以怀疑。第二、不能掺杂,不掺杂才精、专精,那个力量就大,产生的效果也就显著。第三个条件,不能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只要坚持这三个条件,久久就相应了,时间久了自自然然就相应。相应的样子是什么?分别执著没有了,二六时中正念现前,那个就是相应的样子。念佛人相应,可以说念念都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古德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功夫到这样的程度,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自己会有信心,不但有信心,而且你很有把握,这就是功夫相应了。在其他大乘法门,这就是无念,无念显示出它的正念,就是觉、正、净。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净;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这是正,正知正见;净宗里面清净心现前,净而不染,这是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利益。心不迷了,不邪不染,不染是净,不邪是正,不迷是觉,这与诸佛菩萨在九法界度众生生活状况完全相同。我们看底下一节经文: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世尊说话的意思很深,从他措辞这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前面是教给我们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接著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明明是有,不是没有!由此可知,佛法决定是不取非法相,决定不落空,这有福德,福德大了,不可思量。我们看注解: 【住於境则心不清净】 住就是著相、执著。你修布施,你修一切善法,你有分别、有执著,你的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有没有果报?有!也有福报,有福报不是福德,是福报;福报跟福德不一样,福德不可思量,福报是很有限的。所以著相修福,福报是很有限的,并不很大,离相修福,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 【须一无所为方可】 一无所为就是不著相,心里面没这回事,若无其事;事上很认真、很努力的在做,不是不做。虽然认真努力不疲不厌在做,心里头若无其事,根本就没有想这回事情,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想学佛,要记住就学他这一点。这一下学,学不来!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起心动念,不可能心里若无其事,还认真努力把事情都做好了,这是我们很难想像得到的这种境界。要慢慢的学,慢慢去体会、去学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些地方学,生活当中学。事情要做,天天穿衣服,天天吃饭,学著不著相,学著若无其事,学这个,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何故处处言不住】 《金刚经》这个不住讲了很多很多遍,处处都讲不住。 【又处处言福德】 福德也讲得很多;讲不住又讲福德,好像是矛盾,好像这个意思是抵触,其实它是相辅相成的。「不住」从哪里见?从福德里面见;福德从哪里见?从不住里面见。两边如果说离开一边,那一边也没有了,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要很冷静的去思惟、去领会。 【修行即有境界,不是不要境界。】 像释迦牟尼佛显示给我们看的,著衣持钵这是境界,不是没有境界。我们从早起床,一直到晚上休息,这一天的活动是境界,离开这些境界到哪里修!托境方能起修,托是依靠,依靠境界我们才能够修,方能下手。所以前面跟诸位讲到,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历事炼心,事就是境界,就要在境界里面去炼,炼心。炼什么心?真心。从境界里面把妄心除掉,真心显露那就成功了,所以不能不要境界。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种种的行门,没有一门是离开事相,没有,就在事相上下手,就在事相上转换境界。 【本经说不住六尘,而《净土三经》全说六尘。】 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 【看似相反,实则相同。】 初看、浅看好像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什么都不执著,一个是叫你什么都执著,好像完全不一样,其实你要深观细思,它是相同的。 【且正可见净土境界之高】 实实在在高明!高在哪里?高在它即相离相。这个地方关键字眼就高,我们能不能看出它的高?我们看不出来,我们看得浅,没有往深处去看。深处去看,才晓得人家真高明!本经世尊说不住六尘,目的在哪里?在断贪瞋痴,前面说过,叫你不要执著、不要分别六尘,是为了断贪瞋痴。净宗教你一切都执著,目的在哪里?也是断贪瞋痴的,这个高明!我们这个世间执著尘相,特别是稀有的物质,物以稀为贵!黄金稀有,大家都宝贵得不得了,用黄金做成首饰戴在身上,觉得很美,贪而无厌,起贪心!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铺马路的,铺马路的东西,你把它挂在身上,那有什么好看!西方世界用这个方法来断你的贪心,教你不用贪,太多太多了,一点都不稀奇,还贪什么?我们这里的宝石,那就更名贵、更宝贵了,人家七宝宝石做什么用?建筑材料,盖房子用的。西方世界的物质,样样都太丰富太丰富了,没人要,那边金银七宝就像泥土一样,泥沙,没人要!无论什么东西都非常丰足,丰富满足,所以你在那个境界里,什么样的贪的念头起不来,贪的念头没有了,瞋恨当然就断掉了。瞋恨心从哪里来?贪不到才生瞋恨,贪到了他就欢喜,他怎么会生瞋恨?所以瞋恨心也没有了,愚痴也没有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用六尘来教你断贪瞋痴,佛在此地教你离五欲六尘断贪瞋痴,目的不是一样吗?他们真是高明,实在是非常高明,一切得其受用,而不起贪瞋痴;贪瞋痴慢,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这个修行环境,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所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这才见到净土境界之高,高明在这里。 我们世间人真的是非常愚痴,对於事实的真相完全不了解,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天天在打妄想,在追求、在等待;得到的时候又怕丢掉,那个心真是操劳,患得患失。实际呢?一样也没得到,一场空而已,确确实实一样都得不到。不要说是我们人生短暂几十年,这几十年当中我得到了,那是你的妄想,其实就是宝石戴在你手指上,也没得到!那你就是个聪明人,你真的觉悟了,为什么?身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现在科学发达,人人都晓得,诸位从进到这个讲堂,这两个小时,你离开的时候,你离开的时候绝对不是你进来时候的那个你,不一样!你还以为进来是这个身体,出去还是这个身体,你迷惑颠倒,没搞清楚。进来的我,出去的时候,里头不晓得多少变化,细胞新陈代谢换了好多,不是那么回事情!这就说明,你这个身都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这是真正了解一切法不可得,佛给我们说的是真话。因为一切法不可得,才教给你不要贪著,不要分别、不要执著。 【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即不住空,由此而脱离五浊之六尘,即不住有。故佛法治心,不重降伏而重转移。】 降伏,怎么能降得住?降不住的。懂得转变,懂得转换,转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转生死为涅盘,转娑婆为极乐,你会转那就行了,这是真的。硬是想压,压不住!没有那个道理的。净宗的法门,就是教我们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就是此地讲的六尘,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物质环境;正报是教我们观想阿弥陀佛,观想观音、势至,这是观正报。你有观,这个观就是前面讲的正念,净土宗你这样的观想,心里面常常念著,这是正念,这个不住空。因为念念都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娑婆世界就忘掉了,不再念了,这常讲我们这个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这叫脱离五浊之六尘,我们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现在我们的环境浊恶到了极处。今天联合早报有一段报导,这个报导我们看了,真的是寒毛直竖,说明地球这个环境严重的污染,举出十大条。科学家说明,地球上每天有一百多种东西,这个生物绝迹了,在地球上消失了。每天都有一百多种,这还得了?在地球上绝迹了。为什么会断绝?生态环境破坏了,没有法子生存。将来我们人、人口,会不会在这世界上灭绝?实在讲很有可能,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在喊环保。谁肯认真去做?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死活。工业的污染,他赚他的钱,钱是赚了,要从佛法因果上来说,他造的罪业就很重,什么罪业?破坏地球的生态均衡,让整个地球上的生物都不能得到正常的生活,你说你这个罪重不重?我没害人,我也没杀人,可是你叫人家生活上,有形无形统统受到伤害。谁肯停止?没有人肯停止!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法子制止,再不断的发展下去,我过去看到杂志报导的,科学家提出警告,地球上环保要是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类生存,意思就是说人类也跟其他动物一样,要从地球上绝迹了。五十年不长,我们在座同修,很多你们都见得到的,五十年我见不到了,你们还见得到,这个真的叫要命的问题,没法子解决,共业所感。 佛经上的警惕「如救头燃」,从前我们念这句话是比喻,现在是真的,现在不是比喻,真的是如救头燃。怎么个救法?除了念佛求生净土,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诸位想想看,你有什么本事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没法子!所以,许许多多大乘佛法很令人羡慕,我们很想学习,时间来不及了,不是不想学,没时间!科学家这个警告,五十年他有根据的,他不是随便说的,我们的光阴只有五十年,哪有时间再去修这些大经大论?老实念佛一门深入,那这段时间是足够用了,求生净土足够用了。念佛、读诵净土三经,就是使众生心转向佛境之六尘,这就是一个大的转移。我们现在讲移民,我们向西方极乐世界移民,净宗学会就是西方世界驻在这里的大使馆,帮助你们办移民手续的。「即脱离五浊之六尘,二边不著之下手方法,即在此。」这是净宗古大德常讲胜妙方便,最殊胜、最巧妙的方便法。 【江味农居士极赞净土,见地精确,令人起敬。语在《讲义》卷二,九十三页第二行。】 《讲义》分量很大,供给专门研究的同修们用的。所以《讲义》我们印的分量不多,这次讲《金刚经》,《讲义》只印三千本,送到此地来的,送了一千本这边来。经本我们印了一万本,诸位如果想参考,可以看《讲义》的原文,你就知道江居士虽然一生功力都用在《金刚经》上,他对於净土法门深信不疑,一生的功夫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桩事情可以说是当然的现象,为什么?净宗法门它的当机,实在是上智与下愚最容易成就。江居士四十年在般若 上用功夫,的确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因为他有智慧,所以才看出净土宗的殊胜,没有高度的智慧见不到。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在华严会上,文殊菩萨选择什么法门?选择念佛求生净土,高度的智慧,选择这个法门。所以他赞叹净宗,我们看到是一点都不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现象。 【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底下是须菩提的答覆。 【不也,世尊。】 这是两番的问答,佛问,须菩提答,须菩提两个答覆都是:不也,世尊。 【不也,含有唯唯否否之意,不完全作否定解。】 这个意思很深,因为前面说,菩萨不住相布施,那个福德不可思量。世尊在此地举一个比喻,用虚空做比喻,这里说的是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就是平常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就这个意思,用虚空法界来做比喻。恰不恰当?非常恰当,为什么?因为他不住,那个心量没有界限。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量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它的范围就是虚空法界;一有分别,一有执著,那就有限,那个圈子就很小。所以这个比喻非用虚空不可,唯有虚空法界才能够相比。佛问:虚空可不可以思量,能不能想像?不也。这个「不也」,不是说不能,不是说不可思量,不是这个意思,它不是一个肯定的答覆词,它的意思就是,不能这样说法,不可以这样说法,含有这个意思在。不是肯定也没有否定,不能这个说法。 【佛说经,随举一法,皆赅十方(赅是包含)。盖佛法皆从无量无边性海中流出,故重重无尽。】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用虚空比,道理在此地,虚空的确是大,尽虚空遍法界的确是大,但是还不能比,因为真性比虚空还要大。佛在《楞严经》上有一个比喻,佛把真如本性比作虚空,把我们现前这个太虚空、十方虚空,比作一片云彩。诸位想想看,云彩大还是虚空大?十方虚空在我们真如本性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一样。所以虚空也不是真的,它也是缘生之法,也是当体即空。禅家有所谓粉碎虚空,这个口气好大,是不是真的?真的,一点也不假。永嘉禅师就讲过:「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粉碎虚空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 【十方非定法,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无有定法可得,所以不可住。】 道理就在此地。佛所说的一切法,这个道理在《金刚经》后面讲到,佛所说的法不能执著,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助我们,决定不能执著它。正是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也要把它放下,也不能够放在心里,何况一些不是佛所说的法,怎么可以执著?佛所说的法也都是假名,没有定法可得,无有法可得,所以不可住。譬如佛说的菩提,佛说的涅盘,佛说的佛果,都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不但如来果地上没有执著,后面举的例子好,初果证得须陀洹了,他有没有执著证得须陀洹?没有!如果有,他就没有证得,他还著相。佛举出这个例子,从小乘开始一直到如来地,没有一个是有执著的。未证法身以前,分别是有,执著没有,证得法身之后,虽有分别,非常的微薄。 我们晓得这个事实,自己才晓得应该如何用功,什么叫真正的功夫,要搞清楚。真正功夫绝对不是我一天念佛两万声、三万声,不是这个。你看《坛经》里面讲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他自己认为他念《法华经》三千遍,别人比不上!见到六祖,给六祖顶礼的时候,头没有著地,六祖看到了,就问他:「你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你一定有感到骄傲之处。」我们现在讲感觉到骄傲,法达就是他感觉得他有骄傲的地方。六祖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念《法华经》三千遍。那不是功夫!三千遍念下去,一窍也不通。什么是真正功夫?真正功夫是离开分别执著,心清净了,这是真正功夫。这就说明法达三千遍的《法华经》,他有执著、他有分别,虽然经念得很熟,经义不通,但是不能说他没有好处,因为他有这个基础,六祖给他一喝斥一指点,他就觉悟了,他就明了、就通达。诸位想想,没有这三千部的定力,三千部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念不完,那个就是修定,没有智慧;有这个基础,一点,智慧开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什么叫功夫,真正的功夫,《金刚经》很高明,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一切事要认真、要好好的去做,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心里面若无其事,没有分别执著,这叫做功夫,两边不著。念佛也不例外,如果你有定课,我早晨早课定了哪些课程,晚课定了哪些课程,要认真去做,一天不能缺。除定课之外,散课,散课或者是诵经或者是念佛,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就放下,不要紧,散课。也就是说,当我们有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把读经、念佛放下,好好去做事,事情做完了,佛号又提起来了,这就叫不间断,与不间断那个意思相应。所以不间断不是叫你在事上一天到晚都不间断,那你就不能办事了。我们在工作当中,许多工作是需要思考的,需要思考,思考当中不能夹杂著佛号,不能夹杂著佛经,不可以的,只有把佛号放下,这是正确的。功夫要纯要熟,你就会得受用。 【一切法皆是同体,在性体上原是一个。若领会得,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很多,一般同修也都能记得,也都能说得出,但是它真正的意思很深很广。心是本体、是能变;佛与众生是现象、是所变,能变是一个,所变的纵然再多,都是从一个能变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它同体,同一个心。这个地方讲的众生,意思很广,不能搞错了。众生是九法界的众生,是这个意思,佛是圆满觉悟的人,九法界众生都是迷,没有完全觉悟,菩萨比我们是觉悟,比佛他就迷了,他就没有觉悟,九法界都叫众生。此地讲的众生,除佛之外统统包括在其中,不但九法界有情包括在其中,无情的众生也包括在其中。无情就是我们讲的依报的环境,九界有情众生他的生活环境,佛法里面叫无情,我们现在的名词叫植物、矿物,这是无情的;动物是有情的,我们现在这样的分法。这些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全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同体。这就说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本体,所以这三样没有差别,一而三、三而一。 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作体,我们用同样一个黄金造十法界,我们把它造一个佛像,造一个菩萨像,造一个罗汉像,乃至於做一个小狗、小猫,做个畜生像,金的成分一样的,重量一样的,价值也一样的,哪有差别?没有差别。不能说这个佛像就特别贵一点,那个小狗、小猫就便宜一点,没有那回事情,成色一样,重量一样,价钱相等,不可能因为这是佛像价钱就高一点,没有这个道理,三无差别。 从这个比喻当中,诸位细细的去体会。体用不二,性相一如,这些话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意思完全相同。佛说法,许许多多这些话,可以拿来互相解释,这个样子,它的意思你才真正能够明了,才能够体会到。佛用这种方法来说,他的妙处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怎么说都行。性相一如,行!体用不二,也行!三无差别,也行!怎么说都行,不要执著言语,不要执著名词,这就对了。所以一切方式,无非是叫我们离分别、离执著,否则的话讲一个名词就好了,何必讲那么多?他有他的用意在。这些都是《金刚经》里面重要的宗旨。 【十方皆在虚空中】 方位没有一定,这是众生假设的一个现象,没有事实,所谓是抽象的概念。空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实在的。但是都没有离开虚空,十方没有离开虚空,时间也没有离开虚空。 【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变现出来的?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怎么会变现出来的?一念当中变现出来的。一念就是有念,就现相;无念现相就没有了,有念就现相。 【因果森然,而不碍同一性空。】 为什么会有十种不同的法界?这里面有因有果,因缘果报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会错乱。善因得善果,恶因有恶报,这是真理、是定律。浅而言之,成佛之因是平等心。那个心怎样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心还有分别,哪里会平等?平等是佛心,也就是平等心是因,成佛是果。六度心是菩萨。菩萨,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金刚经》就是教菩萨的。菩萨不住於相而行布施,不住於相,执著没有了,那个不住主要是讲执著;执著没有了,不执著了,而生其心,生心难免还有分别,不过他的分别很薄、很淡。没有我们那个界限划得这么清楚、这么严重,没有,他很轻、很淡,所以他是菩萨。也就是说,菩萨所修的,我们经虽然还没读完,读了十六段,大致上情形我们了解一些。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菩萨是一切都舍、都放下了。那个舍还没舍,放下还没放下,那就是微细的分别,所以他是菩萨。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因,果报是辟支佛。辟支佛在三乘佛法里面他是中乘,二乘法里面那他也是小乘,他比声闻要高,比声闻智慧高。声闻断事,烦恼事相断了,贪瞋痴确确实实没有了,习气还在,还有贪瞋痴那个样子在。有没有贪瞋痴?真的没有了,但是贪瞋痴样子还在,他确实是没有了。可是辟支佛习气都没有了,这就是他比阿罗汉高明之处。声闻修四谛,苦集灭道。什么因,什么果,哪里能够错得了?错不了的。声闻用四谛法,苦集灭道,把三界见思烦恼断掉了,这才了生死出三界,超越六道轮回。 六道里面,天道,天有二十八层,不是含糊笼统讲一个天,那不行!二十八层里面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天人的条件,完全修的禅定,在我们一般讲,世间禅定里面高段的,果报到无色界天,这是我们讲凡夫,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体不是个好东西,身体是色相,他连这个东西也不要了,不要这个身体,高级凡夫!在我们中国,老子体会到这个意思,老子常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个身体。身体是大的忧患,没有身体多好!高级的凡夫,无色界里面没有身体,我们一般人称灵界,大概有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讲有神识,住在那个境界里面;他不要身体,是高级凡夫。低一级,色界有十八层天,这十八层天里面有身体,当然有身体就有身体生活的环境,这个身体要住,要房子住,要居住的环境。欲他没有了,色他有,他有衣服,他不要饮食,他没有饮食;色界天人禅悦为食,他不要饮食。 由此可知,我们要饮食来维持我们的生命,其实这也是个错误的观念,不吃饭照样可以活下去,活得很好!你要是不相信的话,你看看《虚云老和尚年谱》,这个图书馆有,很多地方都看得到。虚云老和尚距离我们不太远,年谱里面记载老和尚常常入定,一定就十天半个月。有的时候他一入定二十多天,出了定精神饱满;一般人十几二十天不吃饭,饿死了;他没死,他一出定精神饱满。这就证明佛讲色界天人禅悦为食,有道理!色界天人都有很深的禅定,不要饮食。所以它叫色界,欲没有了,欲是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他没有了。由此可知,欲界有六层天,欲界六层天人财色名食睡统统有,不过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但是他还有需要,只是很淡薄就是了;不像我们人间五欲那样的浓厚,他淡了,他还有。 色界跟无色界要修禅定,佛跟我们讲,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才能够到色界、到无色界。欲界天要修十善业道,修十善生天,生欲界,四王天、忉利天。欲界往上面去还有四层,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单靠十善不行,单靠十善顶高的只能到忉利天,再往上去怎么办?要加上禅定,他的禅定功夫不够、不到家,所以叫未到定。他有一点禅定的功夫,真正的初禅他没有得到,他得到初禅,那就到色界去了,不在欲界了。所以他有没有成功的、没修成的那个定,加上十善业道,才能够生在欲界上四层天。 人的业因是五戒十善。在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是五常,中国儒家的教学是以伦常为教学的宗旨。伦是伦理,就是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这叫伦理的教育。常是讲什么?常是讲品德的修养,常道,决定不能离开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慈、道义、智慧、礼节、信用,要讲这五条,这才算是人。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人讲究这五种德行,具足这五德,来生可以得人身;如果没有这五样,来生人身就得不到。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五戒,五戒的意思跟儒家讲的五常是一样的,只是名相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譬如儒家讲仁慈,佛法讲不杀生,不杀生就是仁慈。不偷盗就是义,不邪YIN就是礼,不饮酒是智慧,不妄语是信用,都是一样的意思。所以五戒、五常真正做到,来生才能得人身,我们自己要冷静想一想,这五条我做到了没有,如果没有,来生人身得不到。 人身得不到得什么?再往下去看。畜生,畜生的业因是愚痴,愚痴堕畜生。什么叫愚痴?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搞不清楚,把真的当作假的,假的看作真的,这是愚痴。我们今天讲修行,佛法是正法,把正法当作邪法,邪法当作正法,这是愚痴。像这一类的颠倒,善恶颠倒了、看错了,善的看作恶的,恶的看作善的;邪正颠倒了,邪的看作正的,正的看作邪的;是非颠倒了,这叫愚痴。糊里糊涂,搞不清楚,这个因来生是畜生因。饿鬼道,饿鬼的业因是贪,不管贪什么,贪是饿鬼的因。贪财、贪色、贪名,乃至於贪佛法,也要变饿鬼;不是讲你贪的对象,是你有贪心,贪心是饿鬼心。一个人贪心很重,鬼头鬼脑,贪心就是鬼心,鬼就是贪。我们想想,十法界业因我们到底是哪一条重,就想到将来我们会到哪一道去,这都不必问人。地狱是瞋恚心,瞋恚嫉妒心重,果报就在地狱。所以你就晓得,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这贪瞋痴的果报,非常可怕。佛教我们要离贪瞋痴,用布施来对治贪毒,用忍辱来对治瞋毒,用智慧来对治愚痴。 这就是此地讲的因果森然,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细说说不尽。每一个众生因果都不会完全相同的,都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作自己受,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道理清楚了,真相搞清楚了,我们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自己造的,自己有能力造命,当然有能力改命,而改得最彻底的、最圆满的,无过於佛法。世间种种改造命运,纵然能改,改得很有限,不够彻底、不圆满,唯独佛法能够彻底把我们改正过来,改凡成圣,改九界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所以要想改造命运,不能不学佛。 底下讲,「而不碍同一性空」,十方皆在虚空之中,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我们自性之中,不碍同一性空。自性没有一物,它的相是空相,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它的相是这个样子。虽然它空,它是虚空,它不碍诸相发挥,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显在它里面不妨碍,这些事实我们也要很用心的去体会。《楞严经》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经典,我们中国古人常讲,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真的是令人开智慧。《楞严经》上就有很多好的比喻,说明虚空跟我们一切的现象不相妨碍,正如同我们现在看电视的萤幕,萤幕里头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样的现象都可以在那里现,不相妨碍,彼此都不妨碍,就这个道理。性空,不拒诸相发挥。佛说了这么多的比喻,比喻的主题在哪里?底下这一句,要把它的主题给我们说出来,主题就是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就像前面讲的虚空法界一样,不可思量。 【虚空无相不碍诸相发挥,正似布施不住相。不住相布施,正似虚空不可思量。】 虚空没有相,心性没有相,但是能现十法界,这就好像布施不著相,不住相布施就像虚空、像法界一样不可思量。 【菩萨能如此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方是背尘合觉。】 尘是迷的、是污染,背是舍弃、远离它。破迷开悟,去染污得清净,菩萨必须要这样做,为什么?如果你无住了,你不布施,你就被无住污染,无住是空,你就被空污染。假如你布施著相,你就被布施污染,所以要不住相布施。不住相,不被「有」污染;布施,不被「空」污染,两边都离了。所以,这是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怎么是有而不有?布施是有,不著相是没有、是不有。怎么是空而不空?不执著是空,但是不执著而行布施,行布施就不空了。这叫两边不著,这才真的背尘合觉,有体有用。体是空,相是有,空也不著,有也不著,空有二边都不著,但是体相都能发挥它圆满究竟的德用。它的大用大德,完全都明显的显示出来,这才是佛法,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绝对不是消极,不是有体无用。一般人讲积极,那个积极里头都有弊病,唯独佛法是真实的积极。 【善男女,既发菩提心,故教以不住相布施。此处教之用功,必须达到真能无住,无一丝一毫之未尽方可。】 《金刚经》,江居士说这是极圆极顿的大教,他就是肯定这个意思。上半部是为发菩提心人所说的,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发学佛之心,以佛做榜样,我向他看齐,我向他学习,我要学习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而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学佛,学一点经典,学个念佛,甚至於学个法器,这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发心学佛。本经释迦牟尼佛做为一切诸佛的代表,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就是向一切诸佛学习,是这个意思。我们修净土的同修,是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我们一切都要向阿弥陀佛学习,这才叫你是真的发菩提心。你一发菩提心,佛一定要教给你,怎样能够满你的愿,帮助你成佛,帮助你证得究竟的佛果,教你用功,教你不住相布施;一切诸佛如来都是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佛把这个方法教给我们,不住相布施。用功从哪里下手?也教给我们,教给我们用功,必须这两个字是全程肯定,一丝毫犹豫怀疑都没有,也就是必定要这么做法,要达到真能无住,真能无住就是真的不执著、不分别,要真正能达到。如果分别执著还有一丝一毫没有干净的话,都不行,因为你发心是要成佛,你不是成菩萨,不是成阿罗汉。成菩萨、成阿罗汉,你这个分别执著断了很多,还有一点,那还讲得过去。你是要成佛,成佛就是丝毫未尽都不可以,要断得干干净净,像等觉菩萨那一品生相无明都不行,都不能够存在的,都要把它断干净。末后这一句是这一大段的总结。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菩萨只要,『但』就是只要的意思,应当如佛所教的,你问云何应住,这样住就行了,这是归结到住无住就对了,不可以有一个住处。 【归结到无住乃是正住】 就像一切诸佛如来一样。 【正指应无所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应无所住。你住什么地方?住应无所住,那就对了。 【意谓(意思是说),但依我所教之二边不住去修行。本以不住为主,否则非大乘佛法。】 这一句话就肯定了,大乘佛法就是建立在无住的基础上,如果你有住就不是大乘佛法,无住才是大乘佛法。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明白一点,住就是执著,大乘佛法不执著,不但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佛法也不执著,这叫大乘法,稍有执著就不是大乘佛法。从这个地方,我们也明白了,明白什么?明白什么叫做佛法,有分别、有执著的不是佛法,离一切分别执著,那叫做佛法。 《坛经》里面记载著,六祖遇到印宗的时候,印宗法师难得、很不容易,不是普通人,印宗当年在广东一带是最有名的,最得大众景仰的一位大法师。六祖在猎人队里头住了十五年,离开猎人队到广州,碰到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这么一个机缘碰了头。以后印宗法师知道他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对他立刻就加以恭敬,旁人做不到。听六祖说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问了一句:你在黄梅的时候,除了五祖传法给你,五祖平常有没有说,有没有讲这些禅定解脱?,六祖怎么回答?「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二法就有分别、有执著。跟这个经的意思,不就在此地吗?有分别、有执著,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是没有分别执著。印宗给他剃度,所以六祖的剃度师是印宗,印宗把他剃度之后,再反过来拜他做老师,难得!希有!你说这个心量多大,你说他的心多清净。在别人心量小的,我收你做徒弟,就很难得了,我再回过头拜你做老师。他这一拜他做老师,诸位想想看,把六祖马上就捧上去了,他本来是第一,现在六祖捧上去了,他在第一之第一。六祖的法缘那么样的殊胜,有那么样的成就,这个功德全是印宗的。六祖是非常人,印宗也是非常人,六祖遇不到印宗很难出头。他要想在那边弘法利生,达到相当的知名度能够接引大众,你要晓得要用多少年的时间,遇到印宗不费力了,印宗把他一下子抬起来了,等於说印宗几十年都给他做基础了,这是非常人。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六祖一生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实在讲印宗比六祖还要高明,六祖成就还要一生度化众生,还要一生教化;印宗的成就,等於说他是董事长,请一个总经理替他办,他不要管事,他就成就了,你才晓得那叫真正高人。所以印宗,实在说应当是佛菩萨再来的,因为凡夫没有这么大的度量,没有这么高的智慧。 又答「应无所住」,这是正式答覆他。说了这么多,前面须菩提尊者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到这个地方才总结,才正式答覆他。意谓但依我所教之二边不住去修行,这就是无所住。 【降伏及不住,两事即一事。】 尊者请教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问了两个问题,世尊答覆,把两个问题合起来答覆,两个问题实在讲一个意思。降伏跟不住两事,实在讲就是一桩事情。 【修行下手,即是一舍字。舍,即破我执。究竟舍,我执方破尽。】 舍要舍得究竟,这是一句实话,所以到如来果地,真的无我了,「我」舍尽了。诸位想想,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谁没破?「我」没破,还有我!通常我们讲,阿罗汉我执已经破了,已经不再有我了,不再把这个身当作我,不再把一切法当作我,微细的我念还是在,不过他不以身为我,不以五蕴为我,那就能出三界,就脱离轮回。必须那个我的意念都没有,那才行,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才能破得掉。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