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二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3年](第二集)


 下载DOC文档  



无量寿经菁华  (第二集)  1993/8  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  档名:02-18-02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是第二次的讲座,在上一次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们这一次在这边是尝试著将这个大经,选择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这一些经文、教诲特别摘出来,以很短的时间介绍给诸位同修。我们知道佛经是世间最好的教训,它的典籍之多是世人共知的。但是往往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之下,使我们当前所需要的,就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的人会有一些不相同。

  一部大经,几乎有一半是我们用不到的;甚至於有一些经典,百分之九十在我们生活上都用不上的。这样的经典如果在此地讲,一定浪费大家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我们得不到实际上的受用。所以意会了这个原因,我们选择经典里面好的句子,完全适合於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学了立刻就用得上。这是尝试从《无量寿经》里面摘出了几十句,我们现在看第十二句。

  十二、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经上给我们讲的是『道』,这个「道」是很难得到的。既然很难得到的都可以得到,何况其余?容易得到的,那岂不是更容易!但是要怎样有求就必定有得,求一定会得到?这个里面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理,这个地方也有,方法也有。理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但是我们讲真心,一般人还是很不容易体会,每个人都说:「我的心是真心,不是假心。」其实全都错了。这个「真」、「假」不是佛所说的标准。真心,也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才是真心。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这就是真心。

  怎样叫「诚」?我现在这个心难道不诚?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标准跟佛所说的标准也相同。换句话说,什么是「诚心」?心里有一个念头,你的心就不诚了。佛法里面讲真心,假如你心里还有一个妄念,你这个心就不真了,就不是真心了。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有一物」,就不是真心。用这个真心去求,求什么就得什么。你要问为什么他有求就能得到?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佛菩萨神通广大,我们看到大乘经典里面,菩萨手里能够出无量珍宝。他为什么能变出来?我们为什么变不出来?说实在话,他是真心,他会变。我们是妄心,怎么变也变不出来,就这么一个道理。真心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大乘经上佛说得好,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大经大论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给我们说得非常透彻,说得非常详尽。

  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那个地方的生活环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么东西,东西就摆在面前了。我们今天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没有别的。我们今天心里面的妄想太多、烦恼太多、忧虑太多、牵挂太多了,这哪来的真心!所以这个「至心」重要,在这一句特别要记住这个。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只是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的真心就现前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这两个字是理,真心是理。方法是『精进不止』,进是求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无论是佛法、是世法,你一定会有成就。

  所以说『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天下哪有不能满的愿望?什么愿望都能够得偿。只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懂得方法去做,摆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学业、无论是事业,学佛的人还有一个道业,用这个理论与方法都能成功,都能够圆满。

  所以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诸位特别要记住,就是真心。以真诚之心,这个世出世间没有难事。难,就是我们这个心里面有邪念,有邪思,不真诚。这个障碍毕竟还是自己造成的,确实「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第十三段里面是为我们说了一桩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极乐世界的形成。阿弥陀佛建立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凭什么建立的?我们节录这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

  十三、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於彼天人善恶。国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於彼。】

  『法藏闻佛所说』。这个「佛」是世间自在王如来。「法藏」,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在初学时候)出家的法名,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他把他自己的愿望,向老师报告,请求老师教导他。老师对於学生,如果学生有善愿、有大愿,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所以他所想要知道的,佛都给他说了;不但给他说了,而且还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现在他面前,让他看得清清楚楚。世间自在王有这个能力。

  我们再想想,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也曾经做了这一个表演。《观经》发起的因缘是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变故,用现代的话说,这个国家发生了政变,他的儿子要杀他的父亲、要害母亲,篡夺王位。遭这样大难,於是乎意冷心灰,求释迦牟尼佛,问问佛还有没有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太可怕了!我不愿意住了。哪个地方有好的地方,能够让我到那个世界去往生?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主动给他介绍,而是把十方诸佛的世界变现在他面前,让他自己看,让他自己选择,就跟世间自在王如来对法藏比丘用同样的手法。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己选择。然后佛教给他,用什么方法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一部《观无量寿佛经》。

  法藏听了老师教导,而且老师把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他面前,他都看见了。『皆悉赌见』,他统统都看见了。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於彼天人善恶,国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所以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天天在那里打妄想想出来的,不是的;也不是自己凭空有个理想来建立的。他不是凭著自己的理想,他是确确实实见到了许许多多的诸佛刹土。要根据经上所讲的「二十一俱胝」,那就是所有一切诸佛世界,他统统见到了。

  这个「二十一」不是数字,是圆满的意思。圆满就是一个都不缺,这才叫圆满,所以这个「二十一」是表法。佛门里头有很多数目字都是代表圆满的,比如《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七」,七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四方、上、下、当中,这就圆满了,所以「七」是表这个意思的,不是数目字。《华严经》上用「十」代表圆满,那是用数字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它是圆满数字。在密宗里面,「十六」代表圆满,「二十一」也是密宗里头表圆满的数字。所以它代表圆满,我们不能把它看做数字。

  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情形差别很大,有的世界非常美好,有的世界许许多多的缺陷。所以他说「於彼」,「彼」就是指十方诸佛的世界。「天人」,「天」是指天道,「人」是指人间。讲天人,就说了六道,就是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这些众生有善有恶,这是讲人事环境,人有善有恶。

  「国土麤妙」,这个「国土麤妙」是讲的环境。「妙」就是环境非常美好;「麤」就是环境很恶劣,不怎么好。这个是十方世界都差不多!他的极乐世界是怎么建的?是取人之长,舍人之短。哪个世界好的,我采取,我要;不好的,我不要。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就是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诸佛世界好的它都有,坏的它统统没有,他是这么建造出来的。这个要用我们现在人的观念当中,非常合理。他是到处去参观,到处去考察,这是「取人之长,舍人之短」。

  所以他听了、看了之后,是「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这个大愿就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并不是凭空发出来的,不是的,是在参观考察当中,他的心得,从他感想心得里面发出来的。所以四十八愿也不是一次发的,也许这个时候发了一愿,再过几天发了两愿,是这样长年累月修学心得当中产生的,四十八愿是这么来的,在一一世界选择。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你看前面我们讲「至心求道,精进不止」,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法藏比丘他确实做出来了。「便一其心」,就是至心。「选择所欲」,就是求道。下面「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个四句就是「精进不止」。

  「行」一定先有愿,有愿就是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我要向这个目标、向这个方向去努力;然后精进的来求索,求索就是修持。譬如四十八愿第一愿里面,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里都有三恶道,三恶道太苦了!所以他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他将来建立这个国度没有三恶道,这个是愿。结得的大愿,参观他方世界结这么一个愿。

  那要怎样才真正做到我这个世界没有恶道?诸位要晓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果报;果必有因。假如我们把这个因消灭了,那果就没有了。如果因要存在,果是一定有的。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果报。这不是佛菩萨设立的,也不是阎罗王制造的;换句话说,与任何外人都不相干。六道轮回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阿罗汉超出了三界了,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这个见思烦恼就是变现六道轮回的原因。它有这个因,它必有这个果。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决定不造恶业,那个地方就不会有恶报,这是他要求所有去往生的人。

  这个法门最殊胜、最特别的叫「带业往生」,我们无量劫来造作的恶业并没有消除掉。在理上讲,你这个恶因存在,你的果报不会消失。那就是说轮回这个现象决定存在的,你在轮回之中,你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轮回。净宗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叫横超三界,这很特殊的,这是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面都没有的。所以这个法门叫特别法门,叫横超;从人间就走了,不必经过天上,不必经过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在人道就离开了。

  虽然说带业,带著烦恼,但是里面还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古大德给我们说:「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以前所造的,没有遇到这个法门之前我造的,这个可以带。不是说我学了这个法门之后,「只要带业往生,没有关系,天天造业没关系,到时候还照样去」,那就错了!你把这个带业的意思是解错了。这个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实在讲,新业我们天天都在造业,哪一天不造业?想不造业,不行!偏偏要造。於是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觉得虽然有道理,但是觉得自己没指望;多听听、多参考参考,这个事情就会搞清楚了。古人又说虽然不能够「灭除业障」,但是要「伏住业障」,就是讲我们要伏烦恼。断烦恼难,把烦恼伏住,这个我们逐渐逐渐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

  烦恼是什么?就是念头,就是妄想、杂念。这个念头一起来,古德也说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来不怕。如果你不起念头,那你已经成佛、成菩萨了。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一定会起念头。要觉悟的快,第一个妄念起来了,第二个就换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了,这就叫功夫;愈快愈好。你要「阿弥陀佛」的念头不快起来,妄念就会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就麻烦了,那就造业了。第一个念头起来,还没有造业,我一句「阿弥陀佛」把它伏下去了。

  所以佛号专心念,一心称念,念久了这个佛号就有力量,这叫功夫。为什么?确确实实能把妄念伏住,控制住,有这个本事就能往生。所以虽然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伏烦恼容易,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讲「断」,那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虽然伏烦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就恍然大悟!西方世界没有恶缘,所以你到那个地方,烦恼习气没有断,在那个地方的环境也把你伏住了;没有缘。那个地方,人统统是诸上善人,没有坏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坏人,没有害人的人,也没有欺骗人的人,都是好人。不但是好人,是最好的人,上善之人。西方世界的环境,六尘都说法,哪有不开悟的道理!所以我们带著烦恼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去不多久烦恼就真断了,而且自自然然就断了。

  他这里「精进求索」,一个是求理论,一个是求方法,然后才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谨慎,你所修学的才不至於丧失。

  下面说到修学的时间,时间不是一个短时间,是「五劫」这么长的时间。劫,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佛经里面说这个「劫」,有很多种的说法,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增减劫」。佛告诉我们,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这个人的寿命是讲平均的寿命。平均寿命,人寿最短的时候,平均年龄十岁,那这个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过一百年,平均寿命增加就十一岁;再过一百年,就十二岁。这样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个是平均年龄最高的。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又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经上讲这个劫数,一般都是大劫。法藏比丘修行的时间这么长,这样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长处,美好的地方,自己统统吸收了;不如人意之处,统统都舍弃了,完全是取它最美好的。所以: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於彼』,所以它是集一切国土里面美好之大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这么建来的。因此,到他那个地方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十方世界是移民去的。移民的条件很单纯,只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教我们用「信、愿、行」这个方法修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这就达到初步清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能够生「凡圣同居土」。再看底下一条:

  十四、住真实慧。勇猛精进。】

  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我们在此地看到一个「真实慧」。慧是智慧,真实的智慧,『勇猛精进』。这个『住真实慧』怎么个讲法?你能够在一切法中,能够认识佛法,这是真实智慧。这个世间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认识佛法,不容易!在一切佛法当中,你能够认识大乘;在大乘法门当中,你能够认识净土;在净土法中,能够选择「信、愿、持名」,求愿往生,把心真正安住在这上面,这叫「住真实慧」。

  然后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简单的讲,对於这个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勇猛精进」。我们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不要中断,知道只有这个是真实的,其他的都是虚妄的。我们世俗人也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现在因为还没死,所以妄想很多!什么时候死,谁知道?没人晓得。其实咱们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没有两样!

  所以晓得这个世间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一场空!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唯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寿命同佛,阿弥陀佛无量寿,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修行时劫之长短,那就无所谓了。为什么?你有足够的寿命。无量寿来看,五劫算什么!这个时间不算长。所以说寿命长这才是真实的,没有寿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这才是真实的智慧,没有比这个更真实的了!

  十五、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一句是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佛家讲修行,首先要把「修行」这一个名词的定义搞清楚。行是行为,修是修正。当然我们的行为不正了,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为正,那就不必修了。邪正的标准是什么?这个地方简单跟我们提出这个纲要,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这个心里常常起『贪瞋痴欲诸想』,这就不正了,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

  因为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六祖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哪有「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是妄心,这是虚妄的。有了这些东西,我们虽然有真心,真心不能现前;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除掉,你心就清净了。外面是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是外面境界来诱惑你;外面有诱惑,里面就起贪瞋痴。

  佛在大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堕落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们外面禁不起诱惑,里面起烦恼。《华严经》上说得好,「妄想、执著」这是我们烦恼之所以生起,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著,执著就变成贪瞋,妄想是愚痴,这个是病根。

  我们要『积植德行』,「植」是培养、培植、累积,积功累德!要从『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从这儿做起。『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外不被外境所诱惑,决定不受外境诱惑,内里面不起妄念(这个「贪瞋痴欲」就是妄念),那就叫功德。你能够这么做,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心地清净,清净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的。

  所以你得的是定慧,这个里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它在这个宇宙之间,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定慧失掉了,自己做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么?作主的是烦恼,是诱惑。烦恼诱惑作主,这人就可怜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晓得修行修什么?无非是去「贪瞋痴」而已;内去「贪瞋痴」,外断一切诱惑。底下一段,说得更明白了,举出许多例子。第十五条,讲的是原则;第十六条,举了很多例子了。

  十六、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於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我们要想积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讲的「植众德本」,本是根本。第一个,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跟我们说,教我们「以苦为师」。实在讲,你初学的时候感到苦。你真正心得清净的时候,那是乐,那不是苦;别人看到是苦,你自己是非常之乐。到那个境界当中,看到世间人每天在花花世界里,你会看到那是真苦。苦乐的标准不一样!我们看苦行僧,那真苦!一天吃一餐,吃的东西很粗糙,我们觉得苦;穿的衣服很单薄,其实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不热,穿到身上凉,冬天它能保暖。不像我们,我们这个身体三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就很难闻了。我听人家告诉我,我没有见过,人家跟我讲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气,他是有一股清香。我们一年不洗澡,还得了?我们看他苦,他看我们可怜。标准不一样!所以这个要知道。

  「计」是什么?不要计较。不要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

  「少欲知足」,少欲是什么?我们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满足我们的生活,这个样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乐。那就是「於人无争,於事无求」,心安理得,对於世间物质生活不追求,能过得去就好了。聪明人是「少欲知足」。一味追求物质、精神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乐!

  衣食住行愈简单愈好。住房子,房子实在讲愈小愈好,收拾容易!我在美国看到许多同修住的房子非常豪华,庭院好大,请我到里面坐坐,我感叹不已!为什么?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一天到晚去伺候这个房子,整理这个房子,所有时间都浪费在这个上面,人是房子的奴隶。你说可怜不可怜?还要负债贷款,精神的压力好重。何苦来哉!这叫愚痴。他说贪图享受,我没有发现他享受什么?我只发现他天天在做奴隶,没有看到他在享受。什么是享受?什么事不管,那叫享受。在美国,大家晓得请人是不可能的,样样事情都要自己做,那哪叫享受?是房子在享受,他在做奴隶。所以我是没学佛之前,我就很懂得享受的观念,那就是愈小愈自在。我的房间十分钟就收拾干净了,你说这个多自在!所以衣食住行都要简单。

  饮食简单是长寿之道!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现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哪来的?饮食当中来的。饮食简单,天天吃一样的菜,吃得没味道,是心理在作祟。牛羊天天吃草,一辈子吃草,没有换第二样东西,又肥又壮,这是事实!我们到大陆上去旅行,大陆农村里面吃的东西,真是粗茶淡饭,没有这些肉食,偏偏那里的人健康长寿。这给我们作了一个证明,愈是单纯的饮食,愈是健康长寿之道。所以我们观察大陆农村的同胞们,第一个他心清净,他没有什么妄想;第二个他生活规律,饮食简单,这是他健康长寿的原因。我们吃东西餐餐都要挑口味,挑出一身的毛病。「少欲知足」,这是健康长寿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专求白法」,这个经典是从印度文翻译过来的,我们中国人习惯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黑就是恶,白就是善。所以这个地方「专求白法」,就是专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善、恶,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一个最简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凡是自利都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那都是善。我们初学佛的人,听了这几句话很不服气,为什么为自己都是恶?假如你对於佛法这个道理稍稍明白一点就知道了,佛告诉我们三界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是由「我执」而来的。换句话说,念念都有自己,念念为自己,这是变现出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了,他凭什么?阿罗汉「我执」没有了。所以「我执」破掉了,轮回就没有了;「法执」破掉了,就明心见性了。法执就是所知障,我执就是烦恼障。有「我执」就有烦恼,有「法执」就有无明,所以破我执就超越生死轮回了。

  佛教给我们如果念念都想自己,你这个「我执」天天在加重,你怎么能出得了三界?小乘人修行困难,这个「我执」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坚固的习气,怎么会破得掉?连晚上作梦也没把自己忘掉,可见得真难!

  大乘方法巧妙,教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一切众生,利益大众,逐渐把自己淡忘掉。起心动念所做所为,都要为众生,不要想到自己。众生有福,我这一生也有福。因为我也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之外,众生有难我也免不了。所以起心动念去想众生,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这样就对了,而且尽心尽力去帮助这一些众生。

  「志愿无倦」,不疲不倦,认真努力去做。你就会做得很自在了。我这个身体现在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用的?替众生服务的。我的身体健康长寿,众生有福;我夭折、短命、死亡了,众生没福。这个身体与自己不相干,与自己没有利害得失,是用它来做利益众生的工具而已。这怎么不自在!一桩好事做圆满了,自己没有功;做失败了,自己没有过;没有功过,利益是属於大众的,所以志愿就无倦了。

  「忍力成就」,这个里面当然还得要有真实的智慧。前面讲了「住真实慧」,因为有真实的慧,他才知道利益众生,虽然是一桩善事,也有机缘,也有程序,也有先后次第,必须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菩萨「六度」中,忍辱度是成败的关键。《金刚经》这个六度说得很详细,但是说得最多的就是布施跟忍辱。换句话说,佛在般若会上特别强调这两条。

  『於诸有情,常怀慈忍』,这是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待人?要以慈悲心、要以容忍心,对人要慈悲,要能够容忍。

  『和颜爱语』,这是表现在外面的态度。

  『劝谕策进』,时时刻刻以善巧方便劝勉大众,帮助他求进步。是哪些事情?底下所举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这个地方所说的「三宝」,是指「住持三宝」,跟我们讲「三皈依」里面那个三宝不一样。三皈依所说的重点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这个地方所说的三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教学的机构。我们对它要恭敬,没有这个机构,佛陀教育就不能够推行了。所以此地这个三宝是指道场。

  当然这个道场要有真正的内容、有真实的内容,才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当中是以法宝为主。佛不在世了,我们要依法来修行,法就是经典。佛所说的经典很多,后人集结成为《大藏经》;我们中国人称为《大藏经》。这个《大藏经》古人也有一个比喻,把它比喻作宝山,我们入了宝山了,要一无所得回来,那就非常可惜了。入了宝山,我们要求的是什么?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

  如果这个比喻难懂,我们再用一个比喻,古人到山上去采药,这个比喻好懂。我们三藏经典就好比大山一样,这个山上什么药都有,你到山上采什么药?一定采能治好我这个病的药,那就对了。所采的药治不了自己的病,那你就错了。我们到宝山不是替别人采药,是替自己采药,那就对了。因此这么大的经典,我们要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在佛法里面的修学,究竟要修学哪一个法门?那就细细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么?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帮助我解决问题,能够增进我生活的幸福,确实能够帮助现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

  因此,古来祖师大德讲经说法,即使同一部经,讲法也不一样,我们看看这一些注解,你就晓得了。唐人的注解跟宋人的注解不一样,宋人的注解跟明、清注解不一样。为什么说法不一样?是这一个时代的人需要不一样,他那一种说法必定能够契合那一个时代人大众的根机,让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我们看古今的注解能够了解,那个注解等於是用药,就能知道某一个时代,那些人心里的状况,他所要求的是什么?

  所以经没有一定的讲法,这是遇到真正善知识有这个本事。我们经上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你要碰到那个善知识才行。遇不到那个善知识,我们自己看到这个经论,一筹莫展!好在经典多,这一部看不懂,看那一部,能够在经典里面体会几句,我们一生就受用无穷。这就是我们这一次在经典里面选择这些句子,就这个意思,选择我们现前最需要的。我这个选择是现前大众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净土宗的。如果为修净土的人来选择,我不选这些,应当选什么?选四十八愿。所以这个不是为这个净土选择的,是为广大大众现前所需要的,是以这个标准来选择的。

  所以三宝是教学的机构,三宝里面的「僧宝」关系佛陀教育的承传,这个关系最大。僧,实在说是职业的传教师,对於佛教育一定要认真的修学,勤恳的去弘化,去宣扬!底下一句:

  「奉事师长」,这是我们古时候所说的「尊师重道」,佛法与我们儒家同样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儒教育是以这个发扬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从这里发扬光大的。所以孝亲非常重要,从孝亲这才能够尊师、才能够敬重老师。我们对老师真正能够尊敬,老师的「道」我们才真正得的到。假如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这个老师再高明也无法传授给你。为什么?你不相信,你不愿意学。你对老师尊敬,老师的话你听得进去。你会认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当然就得到了。所以尊师是为了重道。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这不仅是对三宝、对老师,对一切大众我们都要用真诚的心,要培养这个习惯。别人欺骗我无所谓,不必去计较,不要去认真;我们决定不可以欺骗人。为什么?因为我们希望再过几年就到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骗人的。我们还要欺骗人,换句话说,这个极乐世界去不了了!我们被人骗了没关系,极乐世界照去;不可以骗人。所以我们的目标跟世间人不一样。这个欺骗人的人,他们是搞六道轮回,我们是想跟六道轮回告别了,不再搞这个了,所以六道轮回里面这一些习气应当要断除。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庄严是我们世间人常常所讲的「真、善、美」。世间人讲「真、善、美」,实在说有名无实。西方世界那是实实在在的「真、善、美、慧」,我们遵从佛的教诲,以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心行就庄严了。我们念阿弥陀佛,一定要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做我们自己的本愿。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不是念阿弥陀佛的愿,是依照阿弥陀佛发的愿,我也发这个愿。我发这个愿跟阿弥陀佛一样真实,这就是学佛,这个才是真实、真正的。

  「轨范具足」,「轨范」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模范,「具足」是没有欠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做大众的榜样。不但做修行人的榜样,也做一般社会大众的榜样,所以这一句话里面的意思是无尽的深广。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地位?从事某一种的行业,我们在同行里面都要做大家的榜样。你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菩萨。这些菩萨所示现的大多数都是在家身分,五十三个人以出家身分的只有六个人,其他都是在家身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都是社会的榜样,都是大众的典型。

  所以不仅是言教,也是身教,一举一动都是大家的榜样,这叫菩萨,这叫大慈大悲;足以能够转移风俗,劝化大众。劝化不仅是用口,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刚才说了世间人都为自己,菩萨都为众生。在家的菩萨从事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也是为社会、为众生,这就是菩萨。我开一个公司,我这个公司里头用几十个员工,要养很多人家,我有这个念头,公司就办得好,我养活这么多人家,这是菩萨。他们都是替我这个公司赚钱的,赚钱养活我一家的,这是凡夫。凡夫跟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菩萨心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你做事情,愈做就愈愉快,没有烦恼了。愈用员工,他心愈服,为什么?这一个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么不尽心、不努力,哪里还有什么劳资纠纷!劳资纠纷都是产生在自私自利这个上面。所以这一句里面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广。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两句是属於境界。「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如幻如化,《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当真?「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享受什么?清净寂灭。清净寂灭的享受是佛与大菩萨的享受,我们在家菩萨也能得到。

  我们同修当中也有一些生意做得很大的,公司开得很大的,遇到我,说:「法师,我苦得不得了!员工不听话,生意不好做,天天在操心。」有什么好操心的?他不懂得「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没有遵守佛的教导。佛的教导你要是真正听进去了,依教奉行,你会过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哪有苦?企业家也有不少学佛的,但是他学佛没有学得透彻,对於佛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没有觉悟,真正觉悟了,那就不一样了。

  我们看到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面所写到的,满清在初期的时候,宫廷里面读《无量寿经》。所以清朝之兴盛,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过去都没有过的。康熙、雍正、干隆将近一百五十多年,这是最盛的时期,宫廷里面皇帝带著文武百官每天念《无量寿经》,这个高明!大家都听佛的教训,依照佛的教诲去做。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殊胜的利益,一个公司行号里,早晨员工上班了,可以用个十五分钟、二十分钟读经,老板跟员工都听佛的话,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训来行事,哪有不兴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建立共识」,我们的共识依据什么建立?依据佛法,依据佛陀的教育,这就对了。大家都能够依照佛所说的去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观法如化」这是智慧,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真相了解了、明白了,处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会错误!所有一切错误的措施,都是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这才把事情做错了;都能了解,怎么会做错事?所以心是清净的。

  「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心地清净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是世间人不知道的。什么最乐?心地清净是最快乐,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你看那多乐!世间人不懂,这叫真乐!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是「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必须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别人过失不批评,不要去说。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未必是真实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记载有一桩事情,有一个出家人住在一个小庙里头,就是这么一个出家人住在一个小庙。这个法师平常的行持没有人瞧得起。不但这个小庙里头没有法器,大概他也不做早晚课,连这个香花的供养都或有或无。他自己也种一点菜,维持生活。附近的人看到了,除了他头上没有头发,没有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没有两样。没人瞧得起他,也没人看到他念经,也没有人看到他念佛。他在这个破庙里面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邻居统统召集起来,他要往生了。居然坐著那儿走的,跟大家说完之后就走了。人家内在的那个功夫,往往我们会看错误了。他心真清净!外面邋邋遢遢,连早晚功课都不做,不像个样子。但是他真修行,临终一著,示现给人看出来了。我们往往从外在看一个人,不见得是真的,所以言语一定要谨慎。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身」是动作,「律」是戒律,「仪」是威仪;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礼节,佛法律仪包括一般的礼节。法律是守法,还包括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像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当中最难的是意业,最容易造恶业的是口业,所以它把口业摆在第一个。通常我们讲「身语意」,它把口业摆在第一个,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业,意业要清净无染。学佛不仅仅是出家,在家也学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清净心。你看《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虽然讲的是三桩事情:清净、平等、觉,一而三,三而一,这是清净。心清净一定平等,它不平等怎么会清净?既然清净,一定觉。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觉,觉心一定是清净的、一定是平等的。所以这三个,一个得到了,三个一定都具足。

  我们学佛,特别是净宗所说的,偏重的是在清净心,我们只修清净心,平等、正觉自然在其中。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顺境、是逆境,保持心地的清净无染就对了。这个无染是指「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内不起贪瞋痴慢,外不执著外面这些善恶境界,我们心自然就得清净了。诸位要知道,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是真实智慧,你处理一切事决不会有错误。无论什么事情,你会处理的恰到其分,做得非常圆满。一切的错误都是从欲望上生的,都是从利害上产生出来的。底下这一条。

  十七、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

  『恒』是永远不能断的,时时刻刻都应当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对自己来说是放下、是舍弃,布施是自己要放下,而去帮助别人。布施,大乘经上归纳为三大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都是我们所希求的,我们希望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心里头求,要不知道去做(修因),那都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希望自己财富不缺乏,你就修财布施;希望自己聪明智慧,你就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你就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面,第一个就是不恼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生,叫别人(另外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

  所以佛家,特别在中国,这个素食就是属於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恼害众生。更积极的是放生。放生,在美国环境里面跟中国不一样,美国一般人对小动物都非常爱护的,跟我们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什么众生都吃,都要杀害。所以杀业造得很重,这个当然都有果报的,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

  这些事情真正知道的人不多,我学佛之后才晓得这桩事情。这三种果报我也想得到,所以老师就教我修因,认真的去修学。我自己知道,我是一个很没有福报的人,而且是短命之人。过去许多给我算命看相的都这样说法,我也同意,我心里很清楚、很明白。活到现在还没死!好像现在福报一年都比一年大,这是从哪来的?都是这一生依照佛法修学得来的。福报不能自己享,自己一享,没几天就享完了。福报来了,给大家去享,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这是真实的。有福大家享,自己不必去享受,这是真正的福报。

  聪明智慧增长,对於一切事理,过去、未来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更明白,我们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做得更恰当、更美满。寿命没求,自己就延长。这个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萨行里面,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是『持戒』。不但佛为我们制定的戒法,我们要遵守;刚才说过了,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也统统要遵守。这些都是属於戒律的范围。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守法。

  第三是『忍辱』,这是讲有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够圆满、才能够成就。

  第四是『精进』。「精进」是菩萨道唯一的善根。特别注意的是「精」,进是不退、是进步,精是纯而不杂,你会在短时期有很殊胜的成就。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学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同时学的东西太多、太杂;虽然天天在进步,他是杂进,他不是精进,他是乱进,所以费的时间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毛病在此地,不知道「精进」真正的利益!

  实在讲,现在好的善知识也很难遇到,我这一生有一点点小成就,是得利於好老师。我的老师是绝对禁止我杂进、乱进。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教导我们,你聪明能力好的,顶多只可以学两样东西,三样东西决定不教的;看你程度不够,只可以学一样。一门学会了,要他认为你可以了,才可以再学一门。否则的话,决定不许可。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学五部经,这在一般佛学院里,一个学期都不止五部,我十年才学五部。

  这五部经是哪五部?我告诉你们大家,我第一部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本子我印得很多,你们大家也都看到,经文很少,一点点,不多。第二部学的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选了一个大经《楞严经》,十年我就学这么一点东西。李老师的标准,这个东西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部。什么叫会?你能在讲台跟大众讲得很透彻,这算你这一部学会了。如果不是在讲台上表演一番,他在最后那一排坐到听,为什么?我们没有麦克风,声音要他能听得见才行。他听不见,不算!这就像是考试,我们考试是这个考试法的。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东西,就怕杂、就怕乱,所以它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基础奠定下去了,其他的这些大经大论,我们拿到手上,没有困难,自然就能解决了。

  我在台湾讲经至少恐怕有五、六十种之多了,都没学过的!包括《华严》、《法华》,都没学过的!《地藏经》讲了好多遍了。禅宗的典籍也很多,都是没学过的。这个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学通?所以真正好老师,他的标准是在此地。你学两样东西,你分心了,你的心不专,你就学不好。世间事情没有什么难的,也没有什么巧妙的,就是专精就成功了。

  我在台中学佛的时候是居士身分,那个时候没有出家。如果我出家了,到李老师那里恐怕什么都学不到。为什么?李老师对出家人很恭敬。这一恭敬,那就完了,所以幸好那个时候没有出家。我没有出家,他把我当小孩看。李老师大我三十八岁,所以可以打、可以骂的。他是真打人、真骂人,教学非常严格。你不愿意接受,那你就离去。你跟他学,他真打人,但是他打人骂人的时候,我们上课在教室,教室外面派人看到,不准人接近,为什么?怕难为情!同学在一块看到,那个没有关系,决定不能让外人看到。外人看到的时候,「他今天被老师打了、被老师骂了」,这多难为情!我们又不是小孩,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里面年龄最大的是林看治居士,他六十岁,最小的都二十多岁了。这么大的年龄了,他老人家还是打、还是骂,所以要关门教学,不能让人看到,道理在此地。这是「精进」。所以你们要想成就,要记住「精进」才行。

  第五是『禅定』。这个「定」就是心有主宰,不会轻易的被外面境界动摇。比如我学一样东西,专心在这一样东西,人家说哪个哪个,都好,我并不动心,你心才有主宰。

  第六是『智慧』。「智慧」简单讲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处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要理智,一动感情就失败了。这是教给我们六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菩萨以这个六条纲领教化安立众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讲义要有多的话,大家可以带回去。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