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三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三集)


 下载DOC文档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三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3

  请掀开经本: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十大愿的第二愿「称赞如来」。第一愿是「礼敬诸佛」,第二愿是「称赞如来」,这是这个文章上的修辞,「诸佛」跟「如来」是一个意义,境界完全相同,诸位总得要记住。在我们中国古礼里面说,前面是讲礼,称赞是讲乐,音乐演奏,像佛门里面的赞佛偈,我们唱的香赞、佛宝赞、戒定真香,都是属於赞佛的,这是属於音乐。「礼乐皆得」,这叫有德,道德之德。什么人叫有德(德行)?就是他的心行与礼乐相应,思想、行为都融会在礼乐之中,这个人有德行,这古礼上说的。

  礼与乐在古代的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教学的手段,而且礼与乐几乎是不能分的。礼著重於身,乐是调心的,换句话说,是调和我们内心的情绪。凡夫毕竟他是有烦恼的,烦恼要得不到调和就要生弊病,所以乐调心;实际上这个心就是心情,我们现在讲情绪,这个很重要。外有礼,内里面能够保持正常的情绪,这个人叫有德,这个话说得不过分,你就晓得,乐在古代教育里面所占的地位非常的重要。不像现在的乐是歌舞,都是娱乐的;古时候不是,古时候是教育,乐是教育,乐教与礼教是教育的两大骨干,是教化人心的。因此,知乐也就近乎礼,所以礼乐常常连带来说。

  这个礼,道理是有相当的深度,很可惜我们中国古代的乐失传了,六经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五经,乐失传了。现在所保存的只有《礼记》里面还有一篇「乐记」,只有这么一篇了,「乐记」虽然不多,确实是中国古乐的哲学。「乐记」里面讲,凡是音声的生起都是由於人心。人心当它动的时候,就是心动的时候,心动,身是器官,是物质,物质自自然然它就发出声音,它震动了。心动了之后,身就动,我们身体内部器官就动了,动的时候它就有声音,这是「音之起」。所以心与物它有感,相感,这样动,它就形之於声。你要明白这个原理,这里头就有很深的学问。

  我们有时候见到有些盲人,眼睛瞎了他看不见,如果他真正懂得音乐的道理、音声的道理,他听一个人说话,听一个人咳嗽,听一个人动作的声音,就知道这个人贫富贵贱,就晓得;不但知道这个,知道这个人寿命长短,这很厉害!我们觉得好像有点神通一样,不是的,他懂得音声。实在讲,这桩事情说穿了一点都不希奇。我们看到现在汽车,这个交通工具很平常,有些修护的人员,修护的时间久了,这个汽车一发动,他一听声音就晓得正常不正常。听到发动的声音如果是不正常,他就晓得它毛病在哪里,他一找就找到。甚至於哪个地方螺丝松了,它的音声跟正常声音都不一样,我们一般人决定听不出来。所以行家,他内行,他懂得。正常的声音是个什么声音,那个地方有故障的时候,它声音决定不一样。因此我们人咳嗽一声,他整个内脏(五脏六腑)统统会起震动的作用,从这些音声当中就知道你内部生理上健康不健康,心理情绪稳定不稳定,都能从音声听得出来,不要问你一句话,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奇怪的,说老实话,很正常的一桩事情,在理论上决定讲得通。

  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给我们说了个故事。他说在清代有个很高明的医生,是个名医。曾经在某个场合当中接触一些人,也就是跟人家谈话的时候,他听到这个声音他就告诉他:你要小心,你三十年之后你会生什么病。那个人听了笑了笑,以为这个东西是神话,决定不可靠的,他没有在意。到三十年之后,果然他说的那个地方生病了,这才佩服得不得了。他是怎么知道的?听音声,你音声哪个部位有些小障碍,现在还没关系,但是这个障碍如果要是不排除,不谨慎的话,累积到三十年就会成大障碍。所以音声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因此,「乐记」里面告诉我们,它说一个人心地恭敬,有诚敬,发出的音声是直、廉,「直以廉」;如果是爱心,爱心是柔和,爱的音声柔和。敬的身心直廉,声音直,廉是简单,一点不复杂,这是敬,诚敬。明白这个原理,喜、怒、哀、乐,我们中国人讲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各有所感,音声决定不一样。真正有学问的人没有办法欺骗他,怎么装也装不出来,从你的动作,从你的音声,人家就把你看透了;不但现在把你看透,能看透几十年,甚至於看透你下一辈子。这个东西学问大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一个社会,看一个国家,兴、亡、盛、衰也能从音声上观察得出来。在我们中国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位要读古书,念《左传》就常常看到。这些诸侯、大夫到别的国家去考察,现在我们一般讲观光旅游,那个时候像现在考察的意思一样。他去看什么?到那个地方去,看看上面的国王,那时是诸侯,诸侯就是国王,小国的国王。因为在周朝时候中国没有统一,很多小国,周朝初年时候有八百诸候,我们中国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一带,有八百多个国家。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中国,在秦始皇以前都是列国。到人家国家里看什么?看这个国家从上到下,上到它的君王,下面到一般老百姓,看他们的礼节、礼貌,听他们唱歌的音声,就晓得这个国家的盛、衰、治、乱,就晓得。老百姓对於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他心有所感,他自自然然就发出这个音声。往往断定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所以从一个人的富贵穷通、寿命长短,能够看到一个国家社会,从音声上就能够观察得出来。太平盛世的时候,一般人的音声安乐,他心安、快乐,从音声里头表现出来。它的政治一定非常的清明,一定办得很好,老百姓表示出真正得到安乐。乱世,一般老百姓的音声里面含著有怨(怨气),不平,心里面不平,瞋恨、嫉妒、不平,他必定是音声里面显露出这样的感应,我们就想到这个时期它的政治一定不好,「其政乖」。那个国家要是将亡,快要亡了,老百姓的音声是「哀以思」,非常的悲哀,常常念旧,想到从前,会想到过去,音声悲哀,这是国将亡,老百姓困苦。所以音声之道,连社会、政治、文化都能够贯通。

  所以,圣人设教,对於音乐他就非常的重视。为什么?我们晓得,前面说过,音声是发於心与外面境界的感触。如果心平气和,可以转外面的境界,佛法里头告诉我们「境随心转」,我们自己心能做得了主宰,可以转境界,可以转万物。心要做不了主宰,这个很麻烦,会被外面境界牵著走,这就很苦恼,心为境转,这个非常苦。《楞严》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世出世间圣人,乐教其目的都是教我们转境。

  「乐记」里面讲「乐之为教」,就是音乐的教育,先王(这是讲古圣先王)以这个来教国子本业。那时候的国子监就相当我们现在的大学,国家最高的学府,用来教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生,而且这个课程是必修课,是基本的课程。从前学校只有小学,有太学,没有中学;民国以后才有中学的,以前没中学,学校只分两级。小学一般都是私塾,国家只办一个太学,太学也是考进去的,私塾是小学。

  小学的教育大概是从七岁到十二岁,著重於道德的教育,人格的修养,根本智的启发;中国过去的小学教育,它的重点,可以说是它的宗旨,著重这三方面。因此学生入了小学,学什么?洒扫应对,不但接受老师的教导,还要伺候老师,事奉老师,要接受这个教育。原因是跟著老师他能够事奉老师,他回家就可以侍奉父母,所以从洒扫应对,日常生活教起。我们现代教育,老实话这个教育没有了。现在只是知识的教育,做人的教育疏忽了,伦理、道德的教育我们把它忽略掉了,所以中国的社会确实今非昔比。古时候我们中国是全世界礼义之邦,现在要找礼与义,在中国几乎找不到,没有了。所以学生从小学一入学就教孝、教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长幼有序,以这个为中心。

  音乐这是太学里面很重要的课程,小学里面,乐也有,少。但是小学里头实在讲,它背诵经典那就是唱歌,它有腔调、有音韵,也非常好听。以后像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选读,几乎在古时候,五经或者我们讲《十三经》这是必修课,从七岁到十二岁,这些课程一定统统都要能背过。所以以前小学教育,里头老师没有讲学的,没有讲解的,只是教你做人,教你处事待人接物,教你背诵经典,没有讲解的。所有这些经书统统要背过,背得很熟。

  实在讲我们中国古老,你要说中国没有科学,那是假话,中国人的头脑比哪个国家人都聪明。我们中国古时候的书本,你从书本形式上去看,它就具备有非常科学的头脑。书本一面十行,一定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全国不管哪个地方,那时候木刻版刻书,统统都是这个刻法的,因此整个国家的书是统一的。说第几页第几行,你就晓得那是什么字,不管是哪一家的,它都一样。因为那时候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空格,字都排得满满的;一定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这很符合科学。

  所以在小学期间,都是念得很熟很熟,到十三岁小学毕业,这些书都念完了。十三岁就像个小大人,很懂事了,可以去考太学。如果太学考取了,太学里面上课跟小学不一样,因为那些你早己经培养成了。太学里讲学,完全讲解,那就很有趣味了。读书真是乐,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读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研讨学问。讲学的时候都没有书本的,老师也不用书本,学生都不用书,个个都背熟了!说《孟子》第几章第几面第几行,大家都晓得,那文都能念,都背得出来,所以他们不要书本,你说讲学多自在!有很多国子监的老师讲学,往往是带著学生旅游,游山玩水。开一个科目,这个科目三个月,名山大川玩三个月回来,他的课程上完了,他一面走一面讲。每天学生担著酒菜,老师坐著车子,学生要替他赶车,这都是学生的义务,学生要伺候、事奉老师。那时候做老师很舒服,不像现在的老师很苦,那时候老师非常受人尊重,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所以他读书真乐,四时读书乐,不像现在念书这么苦。

  小学那个时候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背诵。现在一般人不知道背诵的好处,不知道背诵的利益,他也不晓得背诵究竟为的是什么,现在人不知道。背诵是什么?是修定!不叫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天天背书他就不能打妄想,打妄想书背不出来。所以实际上是修定,叫你心定下来,定能开慧,他能开悟,背书是修定。我们佛门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佛门在过去,你要是出家,一出家是五年学戒;换句话说,五年的小学,佛教的小学。学什么?学出家人的生活,换句话就是出家的入伍训练,五年的入伍训练。这个生活就是依《沙弥律仪》,一共有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威仪就是规矩,二十四门的规矩你统统要做到,五年的时间来训练。除这个之外,这五年还要背诵经典,跟我们过去儒家小学方法完全相同,生活教育。

  背诵的经典,看你是学的哪一宗哪个法门。中国过去佛教的寺院庵堂,可以说都是专科大学,每间寺院庵堂都有它独特的学风与道风,所以它叫道场。学风,它依据某一部经论;道风,它修学的什么法门,它用什么方法来修学,它跟其他寺庙不一样。譬如我们举个显著的例子来说,我们这个经是《华严经》,在大乘八个宗派里面有华严宗(贤首宗),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是我们中国华严宗大学,就是华严大学,专门讲《华严》,专门研究《华严》、弘扬《华严》,你要学《华严》你就到他家去;换句话说,这一部《华严经》,在五年当中,从头到尾要背过。你要是背不下来,你没有资格进它的学校,没有资格,它的讲堂你没有资格到那里去坐著听讲,不行的。那时候没有印刷术,这些书都要抄写,手抄,所以不可能一个人一本,不可能的。听经讲堂里面决定没有经书,讲经的人不要经本,听经的人也没有经本。

  如果要学《法华经》,有法华宗(天台宗),它是依《法华经》为主,在浙江四明天台山,在温州附近一带,天台宗。学天台,天台宗的经典比「华严」要少一点,其实分量差不多,绝对不比它少。《华严》有八十卷,天台《法华经》,还有智者大师的注解,经加上注解,分量又加了好几倍。还有《玄义释签》,线装本二十本,差不多要拿我们现在印的话,比我们这一本还要厚,我们这个只有它三分之二,比这个还要多三分之一,经的注解也差不多比这个多三分之一。这两样东西合起来,就是《法华经玄义释签》跟《法华经文句》合起来,有我们现在这个书两本这么厚;还要加上《摩诃止观》,差不多也有我们这个本子两册这么厚。所以分量差不多,叫「法华三大部」!你要是进天台山,这三大部不能背诵,你入不了它的门,这门槛都很高,无愧於佛教大学!它不是普通的学校。

  哪一宗、哪个法门都有它修学基本依据的经论,你必需要把它背熟。他不要你懂意思,因为你背熟之后,五年以后你可以进讲堂,可以听老和尚讲解;你也可以提出你的心得报告,或者你的疑问来质疑,这个可以。这个叫学风。

  除这个之外,道风,道风讲行门,他用功怎么个用法。华严它修法界观,它修的是普贤菩萨的十愿,这个十大愿王,要把它做到;它要修文殊菩萨的十行,就是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到后面的愿、力、智,十波罗蜜,这是华严宗修学的方法。天台宗修学的方法是三止三观,他们修的是止观,与《楞严经》有点相彷佛。所以,每个宗派都有它依据的经论,特别修行的方法。

  这些宗派在中国,可以说净土宗建立得最早,那个时候也无所谓净土宗,没有宗派。后来宗派林立的时候,才承认慧远大师在东晋时候建立的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来共同修念佛法门,发愿求生西方。它成立得最早,其余宗派多半是在隋唐时候成立的,这个是东晋时代成立的。慧远大师成立净土宗,所依据的经典只有一部经,《无量寿经》。因为那个时候佛法传到中国来还不久,翻译的经论还不多,你看「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还没有翻出来。所以,慧远大师当年看到净土宗的经典,三经他只看到一种,他们就依这一种经,这一种经里面提倡的持名念佛,执持名号。当年,这个在庐山建的念佛堂,参加的人一共是一百廿三人,很难得,个个成就!以后宗派林立之后,追溯到净土宗的起源,就以慧远大师为我们净土宗的创始人,第一代祖师。

  在修学里面,不管是哪一家,都著重於唱诵,唱诵就是音乐,就是「称赞如来」,都著重於唱诵,讲求音调的柔、和、雅、美,讲求。确实能够达到调心,不但讲调心,而且它讲究听了这个音声使我们心清净。清净就是能够离五欲六尘,我们听到这个音声能够把心里五欲六尘都离开,恢复到心地清净光明,有这样好的功效。所以佛门里头,也有歌,也有舞,歌舞都有的,但是绝对不是像现在这种跳舞。现在这个跳舞,对於心地清净光明,我看只有妨碍,不能增长;古时候的歌舞的确是很优雅的。这是说音乐的功能,这个意思明白了,我们就可以看经文。

  『复次』,这是一段的开头,承前启后。『善男子』,就是叫著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以及善财童子,这一句就统统都包括。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就是华藏会上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包括在其中。『言称赞如来者』,这是把十愿第二愿的名目重复提示一下。「称」是称述,「赞」是赞扬,称述如来的圣德,赞扬其美,所以也可以说称扬、赞叹。「如来」,前面跟诸位讲过「诸佛」,特别跟大家说明,佛在本经以及《圆觉经》上跟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前面的「诸佛」不仅是包括我们有情的众生(拿现在的名词说,就是一切动物,这是有情众生),还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植物、矿物,都包括在其中,佛经里面讲无情众生。因为大经上说得很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无情不包括在里面,怎么能同圆种智?这话讲不通了。有情,佛经里面称为佛性,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无情众生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不是有两个性,只有一个性。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一成一切成,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个地方「如来」就是讲佛的性德,佛十号当中之一。成了佛有十种通号(通名),不管哪个人成佛都有这十个名字,这十个名字是显自性里面的万德万能。如来的意思,《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真是既简单又明了。「诸法」是一切法,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其中,没有一法漏掉的。「如义」,「如」是什么?真如本性。古人也是大概说了人不懂,才不得已用比喻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好像这个比喻是贤首国师给唐朝哪个皇帝讲的,讲《华严经》他听不懂,就用这个比喻来说。把金比作本性,把器比作一切法,同样用黄金做佛像、做菩萨像、做声闻像、做缘觉像、做天人像、做畜生像、做饿鬼像、做地狱像,做十种像。然后告诉他,统统都是一样的,都是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十个相代表一切法(诸法),诸法如义,如是什么?金,统统是金,没有两样。

  十法界是平等的,我们现在为什么搞得不平等?著相了,著相就不平等;如果我们不著相,平等的。譬如说这尊像,我们称称重量大概黄金有两斤重,两、三斤重;黄金一方寸就是一斤,这么大大概有三斤重的样子。另外塑一尊地狱像,那个很恐怖、很可怕,也这么大,分量也一样。你要到外面去买的话,价钱相等,一样的,没有差别。所以你要是离了相,你就见到性,原来是一样,法法皆如,没有一法不如;你一著相,把性忘掉了,那相是千差万别。我们世间人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貌不一样,相不一样,但性是一样的,佛性是一样的,这个没有什么不同,性相同。

  这桩事情,佛法还没到中国来,咱们孔老夫子也知道。夫子在《论语》里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破了。性相近,就是性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习是什么?习是习惯、习气,这个就不一样,这个越来越远;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习气。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那个性叫习性,善恶性是习性;孔老夫子讲的「性相近」是本性。在佛法里面讲,本性是真如,真如本性;习性在佛法里讲是阿赖耶识,那是习气,阿赖耶识。所以,习性差别很大,本性决定相同。

  经里面讲「如来」是讲本性,这个意义就广了。这是称赞什么?称赞一切人、物、事的本性,跟前面「诸佛」的意思就相同,所以这个称赞的面广大而无边际。唯有真性是最善的,是真实的真善美慧,值得我们去赞扬。所以《金刚经》上这个解释,解释得非常好,非常的圆满,「如来者,诸法如义」。除这个解释之外,经论里面还有许多的解释,可是我觉得唯独《金刚经》上解释的意思圆满,究竟圆满。也有经上解释说如来的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这个意思也很好,从现象上来说的。不像《金刚经》讲「诸法如义」这四个字,是从真性上来讲的,万法平等。讲「今佛如古佛之再来」,十法界只讲了佛法界,其他九法界没说到;「诸法如义」,是九法界依正庄严统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诸位将来读经,看到「如来」这两个字的解释有很多的解释,我们就不必太罗嗦了。下面这一段经文是讲称赞的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这个境界跟前面一段境界是一样的,太大了,真正是不可思议。虚空无尽,诸佛的刹土无尽,这个我们现在科学还没有办法证实。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说,拿现代人来讲,也许有相当程度的满意,但是拿佛经来一比,那还差得很远,还是在幼稚启蒙的时代,没有发展到理想的程度。一个佛刹相当於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银河系,我们太虚空有多少银河系?太多了。以今天的科学来看,承认是很广大,但是能够触及得到的,还是很小的范围,再往无际太空深处去走,我们今天力量达不到。一个银河系彷佛是一尊佛的刹土,佛经里面讲佛刹无量无边,每个佛刹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所以佛也是无尽无边;而每一尊佛有多少菩萨、声闻围绕著他!这个境界太大太大了。

  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这是我们称赞的对象。可是在此地,诸位一定要体会经里面的义理。佛经之难,难在意在言外,难在这个地方,你要是依文解义,那就错了,所谓三世佛冤,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不能依文解义,一定要懂得他言外之音。言外之音是什么?诸佛无量无边,我们要是依照这个文字来说,「我很想称赞,很想礼敬,但我这一生一尊佛也没有遇到」,这就是依文解义,佛就喊冤枉了。你真正明白这个,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诸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念净土经,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神力变化所作。西方的鸟也会说法,树也会说法,风吹的音声也会说法,六尘说法,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换句话说,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如果你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华严经》上所讲何尝不如是?

  我们今天张开眼睛看到这一切万法,见到的就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变化所作。佛在哪里?你所见到统统都是的,你所听到也全都是的,你能够接触到的全部都是,六根接触统统是诸佛变化所作。有没有错?没错;是不是真的?给诸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我们讲佛,是讲佛性,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我们承认性是佛,禅家讲「见性成佛」,哪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能作梦的是我们的心,整个梦境是心变的相分,你想想对不对?如果想通了,知道整个梦就是我的心,整个心变成梦境,梦境跟心原来无二无别。今天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是我们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东西,法法皆如,所以诸法如义,法法皆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如来,就是诸佛,就是我们称赞的对象,确实广大没有边际。

  所以我们念这个经,不要一下脑子想到佛,菩萨还差一等,阿罗汉又矮一截,这就糟了。你把这个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看了都会流眼泪,你把他的意思全解错了。所以一定要懂得真实的道理。这一段讲境界广大而无边际。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这一段我们就不要细说了,上次讲过的。在前面第一段,第一段的文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此地文字上稍微变动一点,但是意思完全相同,就是以普贤的法力,以自己的甚深的信解力。这是说能称赞。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

  这一段是讲赞叹的方式、赞叹的行相。举出经中言语辩才最好的,佛经里头常常说的『辩才天女』,「辩才天女」也是等觉菩萨变现的,她具足四无碍辩才,我们用她来作个比喻。『各』是指各个人,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能超出、越过辩才天女,辩才天女佛称赞至极,一切菩萨都不能胜她。这是假使说,你的辩才能超过辩才天女,超出辩才天女,这个没有话说了,以这样的辩才来称扬、来赞叹。天女的『微妙舌根』,微妙就是妙有的舌根,微细妙好。《华严经》上说即一即多,普贤声遍法界,所以舌根也是遍满法界;像经上常常讲的,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这个意思。

  名词、术语我们在此地统统把它省略,我们还是讲一讲这里头的含义,这个重要。读经要以清净心,要体会到经里面的密义,然后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才有用处,要活用。所以,称扬、赞叹,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前面是礼敬,是讲身。这一段是讲口跟耳,口发音声,耳听进去,在六根里头著重这两根;礼敬著重在意根与身根。我们应当在一切时一切处,所听到一切的音声、一切言语,统统是赞叹如来的音声。

  古德教人,修行两个大原则,听教要在消归自性。听教就是听讲经,不要著相,不要著言语、音声的相,不要著文字相,不要著心缘相;心缘就是我听到这个,我想(打妄想)这个话什么意思,在想这个。统统都不要,以清净心来听,这样听会开悟;心听得得定,定中就开悟,这就是称赞如来。听了之后,「这个话里头什么意思」?这叫打妄想,这不是称赞如来。所以,称赞如来是听了之后心地清净,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知见,这是真正称赞。为什么?在一切音声里面得定,入定了,听音声而入定,听音声而开无量无边的智慧。慧从哪里来的?慧不是听得来的,是经过定之后,定心放光,定心起用,这是真实的智慧,这叫称扬、叫赞叹。所以我们天天听的,车的音声,飞机的音声,一切人吵杂的音声,风声、树声,鸟叫的音声,听到这些音声都要能够把它会归到自性上去。

  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说什么?都是赞三宝,念佛、念法、念僧。我们此地,我们耳根接触一切音声,又何尝不是念佛、念法、念僧?佛是什么?佛是觉,觉而不迷;我耳没有聋,有音声我并不是没有听到,我觉,觉就是念佛。正就是念法,我在一切音声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个妄念,音声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正。如果在这个音声起一念分别、执著,我们的心就不正,正就失掉了,起了妄想。一切音声里面,我们心清净,没有一丝毫污染,这就是念僧。所以,此界又何尝不是念佛、念法、念僧?

  难的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迷惑太重,习气太深,虽然眼前境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在我们感觉当中相差悬殊太大,这才需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换换环境。换环境,实在讲就像从前「孟母择邻」,孟子的母亲要选择邻居,就这么个道理。释迦牟尼佛也替我们选择邻居,哪个邻居最好?阿弥陀佛那里最好,要我们到那里去亲近阿弥陀佛,叫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替我们选择的。十方诸佛刹土唯有西方世界特别,完美而没有一丝毫缺陷,所以十方诸佛都劝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能够在现前环境里面培养,那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是上品往生,上辈上品。

  这就是《楞严》上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六根在六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马上把外面六尘转为六种清净法性土,就转变了。正是《维摩经》上所说「心净则土净」,诸佛的净土立刻就现前,也是我们自性的净土现前。转不了,就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我们就住秽土,就有六道,就有三途,因为我们转不了!转得了,那就是净土,清净庄严。

  因此,修行无论哪个法门,无论是哪个宗派,没有不著重观想的。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到往生净土的方法,是《十六观经》。《十六观经》里面给我们提出三个重要的方法,第一个是观想。《观无量寿经》里面一共是有十六观,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讲观想念佛,你看看十六观就占了十二,观想是为主;第二种方法,就是第十三观,观像,观佛像;第三种方法,就是最后一观,第十六观,讲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是十六观里面的一种,《观经》里面讲的三种方法,持名是其中的一种。

  观想虽然在理论上讲好,事上太难。为什么?我们凡夫心太粗,境界太细了,叫你去想,想不出来,没有办法,想不出来。因此理论虽然好,自古以来大家都欣赏,依照这个方法修的人很少。依照这个方法修成功的人更少,凤毛麟角,自古以来没几个人依照这个方法修成的。

  第二种,观像。观像比观想是方便多了,譬如你家有个佛堂,有这么大的佛堂,佛堂四面都挂著佛像。你在这个地方经行,不管眼睛看到哪里都看到佛像,眼睛跟佛像不能中断。如果你有事情到外面去一下,好了,你的观像断掉了,你会间断;这个法门讲求的就是不间断、不夹杂。所以观像容易中断,你离开佛堂,佛像就不在了,因断掉了,不能相续。所以这个也有它的难处。

  第三种,持名。持名好,行住坐卧,心里头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好,这个不容易断。粗心大意的人也能学,因为什么?他不要观,他不要用观,只要把这句名号记住,念好;这句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从口里面念出来,从自己耳朵听进去。这个样子念法,我们心里就不会起妄想,不会有杂念,念到心清净,「心净则土净」,一样成功。自古以来,运用这个方法,念成功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非常之多。我们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的,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用持名念佛念成功的。因此,佛、祖师、菩萨、历代的这些大德,极力提倡持名念佛,道理也就在此地,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它。再看末后这一段: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在总结文字里面,比前一段文字要省略,但是意思跟前面一段没有两样。前面这段文字,我们因为时间来不及,没能细讲,好在这个十愿每一愿最后的文字都一样的。今天时间又到了,又没有办法讲,我们留在底下一段再讲好了,再跟诸位讨论,好在意思都一样。这是总结无尽,是菩萨了不起精进的精神。尤其是末后一句『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恶,不疲不厌,这是菩萨自行化他精进的现象,值得我们效法的。好,我们念佛回向。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本焕大和尚讲普贤行愿    

达真堪布讲普贤行愿    

大安法师讲普贤行愿    

法王如意宝讲普贤行愿    

广超法师讲普贤行愿    

果平法师讲普贤行愿    

宏圆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济群法师讲普贤行愿    

开吉法师讲普贤行愿    

隆莲法师讲普贤行愿    

梦参老和尚讲普贤行愿    

明旸法师讲普贤行愿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清净法师讲普贤行愿    

如孝法师讲普贤行愿    

索达吉堪布讲普贤行愿    

希阿荣博堪布讲普贤行愿    

心觉法师讲普贤行愿    

宣化上人讲普贤行愿    

益西彭措堪布讲普贤行愿    

印光大师讲普贤行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