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普贤行愿 |
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九集) |
|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九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9 请掀开经本,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这是十愿里面的第八愿,前面讲过「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两愿可以说都是为了这一愿。如果我们不能够学佛,佛转法轮,佛住世,又有什么意义?由此可知,佛会不会接受我们请法,接不接受我们请他住世,关键在这一愿。如果我们真正想跟佛学,佛门里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发真诚心想学佛,佛都要住世,佛都要为他说法。如果学佛的人多,佛就会以应化身在这个世间住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时间的长短实在讲没有一定,但是他有个原则,必须让这些有缘的人得度,佛才能够示现入般涅盘,这是个不变的原则。 普贤菩萨虽然是有这十大愿,实际上来讲他的愿只有七愿,后面三愿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是回向里面的别义,特别我们在后面重颂里面看得清清楚楚。回向里面有自利,有利他,这一愿是自利之愿,恒顺众生则是利他之愿,也就是将前面七愿所修的福德用来回向三处。「常随佛学」就是回向给佛,回向如来;「恒顺众生」,我们晓得是回向给一切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真如实际。 「常随佛学」,佛是我们修行最好的榜样,不但佛以言说为我们开示,教导我们,佛一生的示现就是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做了个模范。学佛人应该要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应付这个社会上一切的人与事,所以这是佛的身教;经典是言教,这是身教。身教记录下来就是经典里面的戒律,因此戒律就非常的重要。我们看佛修因、证果当中的经历,他的思想、见解、所作所为都是我们学习之处。希望从这个地方引发我们自心的大愿,随著诸佛如来来学习。如果我们不学佛,不以佛做我们的榜样,我们一定就学众生,这个事情就很麻烦。所以学佛,会学的人要找个榜样,换句话说,要找个模式,用这个模式来塑造自己,把自己修得跟这个模式一模一样,所谓见贤思齐,我要跟他一样。这个模式,普贤菩萨给我们建议的,最好是选我们的本师如来,这是讲《华严经》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如来是法身佛。 在我们中国历代,有不少有成就的人,他们没有敢以佛做榜样,一方面是谦虚,一方面是给我们初学人做个样子,他们选择古大德,或者是现前的大德做榜样。以我们净土宗做个例子来说,蕅益大师就学莲池,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圆寂了。莲池大师虽然不在,但是莲池大师的著作在,《莲池大师全集》我们现在都很容易能够见得到。他就依《莲池大师全集》作老师,每天读诵研究,要把它做到。他真的做到了,做得很像莲池大师,所以他也成为净土宗一代的祖师。 以古人做榜样,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历史上记载,第一个人就是孟子,孟子是以孔夫子为榜样。孟子出世的时候,孔老夫子也过世了,他对於孔子非常的仰慕;他跟孔子的学生学,虽然跟孔子的学生学,但是他以孔子做他修学的模范。他也学得很像,所以以后尊称他为「亚圣」,孔夫子为「大成至圣」,尊他为「亚圣」,仅次於孔子,他学得很像。从这以后,这叫私淑弟子,在我们中国历朝历代,在家出家里面都有,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当代我们找不到善知识,我们遇不到好老师,怎么办?找古人去!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永明大师这都是好样子;晚近一点的,像印光大师,都非常的了不起,晚近的弘一、印光都是非常好的榜样。他们的著作都流传在世间,我们天天读就是天天亲近他,就是天天听他讲经说法,天天为我们讲开示。我们听了之后要依教奉行,这就是好学生,好弟子!为什么选近代的大德作为我们修学的榜样,不学佛、不学菩萨?实在讲,佛菩萨太高,经典太深,我们读也读不懂,学也学不像,不如把标准降低一点,向祖师大德,以他们的榜样来开始学习,这样就好。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一再的劝我,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因为年轻时候喜欢念书,喜欢文学,所以他就给我提出警告,他说「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佛学家,他们的文人习气很重,虽然在佛法上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没有修行的功夫,所以没有得到一个结果,这很可惜!特别警惕不要学这些人。他老人家提出一个榜样,要我认真的学习,学印光大师,叫我读《文钞》,在《文钞》上下功夫,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在家、出家,印光大师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 他自己说过,他在佛学上有点成就,是得力於印光大师的教诲。他在没有遇到印光大师之前,也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听,费了很多的时间是一无所成。他说他在大陆上亲近真正禅宗的大德,他学东西非常认真,参了八年的禅,连初禅都没有得到,这他说老实话,初禅都没有得到。他跟这些康藏密宗的大德认真学了八年的密,学了两百多个法门,一个都不灵。他那时候举个例子给我们说,我们同学在一起,密宗里头有隐身术,念这个咒,咒一念人家就看不见他。他把那个咒念了好几遍,问我们说:有没有看见?我们都说看见了,不灵!这样才舍弃掉。以后遇到印光大师才真正得度,老实念佛,印光大师教人老实念佛。所以到台湾专修净土,专弘净土。这个人也是我们眼前一个样子,他告诉我们,他的冤枉路走得太多了。遇到的人很多,修的法门很庞杂,样样都懂得一些,样样都不通,把宝贵的光阴、精力都浪费掉。所以他劝我们应当一门深入,不要走他错误的道路。 这一段经文我们要知道它,是普贤菩萨开示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水准高。法身大士还再要修行,用谁做榜样?那当然只好选佛。你要选菩萨,他也是菩萨,从圆教初住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那个数量不计其数。所以普贤菩萨就以毗卢遮那佛作为菩萨修行的标准,这才能够圆成佛道。今天我们晓得我们是博地凡夫,业障深重,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水准。他们的目的是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圆教佛果,我们今天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不相同。往生到西方之后,第二个目标就跟他相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就是圆成佛道。毗卢遮那佛在哪里?毗卢遮那佛就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天天生活在一起,永远也不离开,哪还有不成就的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请看经文。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我们先看这几句。「娑婆世界」就是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大千世界的名称,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堪忍,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苦事太多了,这些众生在这个环境里他能忍受得了」,有这个意思,堪忍的世界,这世界太苦了。娑婆在华藏世界里面,华藏一共是有二十重世界,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而西方极乐世界也在华藏第十三重。所以从整个华藏世界来看,娑婆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的确是不远。为什么?同在一层,不过是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是了。 「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遍一切处」;如来是佛十种德号之一,在此地也不必细说了。而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在我们娑婆世界现的身就叫做释迦牟尼,在西方极乐世界现的身就是阿弥陀佛。你才晓得原来是一尊佛,化身在每个世界他的名称不一样。 「从初发心」,这是我们要从迹相上来说,不能从原本上说;要说原本,释迦早已成佛,不是今天。佛在《梵网经》里面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这是游戏神通,第八千次了。我们要学,是学他的垂迹,这就是他示现教化给我们,从初发心。《大智度论》上说,「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这就叫做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简单的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真正发了这个心,这叫做初发心,初发心的菩萨。发心之后他要真正做到,如果心是发了,没有去做,这不叫做发心;可见得,发心是要兑现的。 经论上告诉我们,真正发心,他有十种现象,我们来看看我们有没有,就晓得我们心是真的,还是假的。第一是「亲近善友」。在他人生观里面,不是父母第一亲,是善友第一亲。父母生我的是肉身,身命,善友生我法身慧命,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换句话说,他乐意亲近善知识,他不愿意离开善知识,这是第一个现象。 现在我们即使真的发这个心,我们也找不到真正善知识。决定不会有个善知识一天到晚在外面叫著:「我是真正善知识,你们要来亲近我!」不可能的,这个话他说不出口。真正善知识都非常谦虚,你看我们《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今天凡是打广告、搞知名度的这些,我想都不是真正善知识。真正善知识到哪里找去?在从前,容易找得到,怎么说?凡是闭关的,是真正善知识;凡是在山上住茅蓬的,这都是善知识。你到处打听,这个地方有没有人闭关的?有没有人住茅蓬的?你去亲近他,那就决定没错。所以,闭关、住茅蓬是有资格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住山闭关的。 在从前,什么人有资格去住茅蓬、去闭关?自己解行圆满,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有资格。为什么?就等於说,我所学的东西都学尽了,毕业了,没有得再学了,没事了,不要再去参学。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辛辛苦苦到外面参学,他没有资格闭关,他也没有资格去住山、住茅蓬,没资格。为什么?解行未圆,没有资格,还要去向别人请教,寻师访道,亲近善知识。所以,一闭关、一住茅蓬,等於向天下人宣布:「我就是善知识,你们有任何问题不能解决的,到我这儿来,到这边来请教。」念佛人,至少也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都还不够资格。 从前水准那么高,我们找善知识很容易。但是我们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人,在那个时候闭关的水准就降低了,普普通通没有到这个程度也可以去住山、闭关。现代水准更没有了,头发一剃就可以找个关房闭关去了,这是错误的。你自己解学都没有,这个时候要去参学,要去求学;你这一闭关,变成什么?闭门造车,盲修瞎练。现代人反而把这些闭门造车、盲修瞎练的,看得「某大德不得了,他闭过关的」! 给诸位说,如果在五百年前,那是了不起,五百年后的今天,就不一样了。因为我出家以后没多久,也是有个居士,他在抗战、第二次大战期间当中逃警报,他在山上盖了个小房子,日本式的小房子,后头有防空洞,环境非常幽雅。他们家里做生意,都不到那里去住,来找我,那个地方让我去住,就等於闭关、住茅蓬一样。我看环境我很喜欢,我就到台中去跟李老师商量,被李老师骂了一顿。他说你哪有资格!然后我才知道,原来闭关、住茅蓬要这么样的资格,那想想实在是没有。李老师讲:我们关系不同,真正的朋友,我告诉你真话,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关系,那你去闭关、住山,随你去好了。我们才晓得闭关、住茅蓬是真正的大善知识,可是今天凭这一点也找不到了,为什么?随便剃了头他就去住山,就去住茅蓬,这个问题就难了。 因此,今天唯一的途径,只有凭善知识推荐、介绍。你认识一个真正善知识,他会给你介绍一位,就像《华严经》上五十三参一样,我们才能找得到,才能认识。否则的话,到哪儿去找?找不到。实在找不到,就像我刚才所讲的,找古人去,找莲池大师,找蕅益大师;我学《华严经》,找清凉大师。我找他们,他们的著作在,我们依照这个来修学,不会错的。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天天念他的书,天天念他的文章,就是亲近善友。读了之后要依教奉行,绝对不是我把经文、注疏每天念上一段,就算交了差,这个不行,这没有用处的。世俗念书也讲求读书变化气质,我们读圣贤书,自己气质没有变化,这书就白念了。怎样才能变化气质?念了之后,自己要深深反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都革除,学习圣贤人的德行,这个样子就能够变化气质。 这是第一个条件,他是真正发心。你今天叫他到哪里去玩,他没有空,他要去找善知识,真的是善友第一亲。 第二,「供养诸佛」。这个供养诸佛的意义,绝对不是你家里头供著佛像,每天早晚上香礼拜,做早晚课,不是的,不是这种供养,而是我们十大愿王第三愿所讲的「广修供养」。特别是修法供养,自己依照经论切实奉行,同时又将修学的功德、利益随时随处普遍的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真正供养。诸佛是谁?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怎么不是佛?所以他的心是平等心、清净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要修广大的供养。众生虽然是佛,他没觉悟,他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要以觉悟的方法去供养他,让他听了、接触到也能够开悟,也能够恢复他的自性,这才叫真正供养。这是我们在「广修供养」里面讲了七个例子,发菩提心的人他一定主动积极去做的。 第三条,「修习善根」。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贪瞋痴慢是三恶业,三恶业反过来叫三善根。所以他认真修学,修学什么?於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不懈怠,不懈怠就是精进,这个合起来叫四善根。一切善法都从这四个根生出来的,他决定是认真努力的来修学。 第四,「志求胜法」。胜是殊胜,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他一定选择第一殊胜的法门来修学。什么是第一不知道,学多了就有比较,俗话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要学多了,就有比较了。所以,自古以来许多的祖师大德们,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修很多的法门,绝对不是一开始学就学一个法门,这个太少了。我们在古往今来例子里头看到太少了,绝大多数的祖师大德都学很多。譬如莲池大师,禅教都通,遍融老和尚当年是禅宗大德,他去参访的时候是学禅。蕅益大师他是天台家的基础,他没有修净土之前,他学天台。所以我们今天看他的注解全是用天台教义来讲的,尤其是蕅益大师注解的《楞严经》,全依天台。印光大师我们看他的传记,他年轻的时候学儒,辟佛(毁谤佛法),到最后也是从教里面才入净土的。 所以都是学了很多,一一比较,我一面修学,一面比较。真正明了,能够把过去所修的能舍掉,取更殊胜的法门,这是有智慧,所以他不是坚固的执著。如果这些大德们统统坚固执著,他怎么会变成净土宗的祖师?这不可能的事情。永明延寿是禅宗大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舍弃禅宗,专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这个抉择就是告诉我们,念佛超过修禅。所以,我们要不晓得到底哪个法门最殊胜,看看历代祖师的传记,也能得一点消息。 第五,「心常柔和」,也就是讲慈悲,处事待人接物和颜悦色,心地慈悲。纵然你不跟他学,甚至於你不赞成他所学的、他所教的,乃至於你毁谤他、侮辱他,他也不会生气,他也不会怪你,他能够原谅你。这个显示出他的修养,对於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他不在意的,不会跟你计较的。如果说某个人是大德,大修行人,大善知识,说一、两句话不好听,他面孔就放下来,就记恨在心,我们就晓得他不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善知识决定不可能有这种态度。这些地方我们要认真去学习。 第六,「遭苦能忍」。在修行过程当中,障碍决定不能避免,诸佛如来、菩萨、罗汉、祖师修行都没有一帆风顺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当年是示现的六年苦行,最苦的时候一天是一麻一麦,他能够忍受得了。在游化阶段当中教化众生,遭遇提婆达多、阿闍世王,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不守规矩,天天闹事,这些都得要能够忍受。 第七,「慈悲深厚」。这一条是讲他的内心,前面第五条「心常柔和」是表现在外面,表里一如,有深厚的慈悲心。 第八,「深心平等」。一切法平等,所以他能够忍辱,他能够柔和。 第九,「爱乐大乘」。自己虽然专修一个法门,但是对於其他一切大乘法没有不赞叹的,正如同本经里面的五十三位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决定没有说自己夸耀自己的法门,而贬抑其他的法门,我们在菩萨行里面没有见到过。尤其菩萨戒里面,特别是「瑜伽菩萨戒」,《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菩萨戒。第一条戒就是「自赞毁他」,它把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列在菩萨第一条重戒。这个罪过很深,《瑜伽师地论》里头讲得很清楚。如果自赞而不毁他,或者毁他没有自赞,这个罪要轻一点;既自赞又毁他,这是最重的一条戒,所以《瑜伽菩萨戒本》列在第一条重戒。现在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在中国、在外国,自赞毁他我们看到很多,都是自以为是,别的都不行,都有这种态度,这个错了。 我们一定要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我们修行是以经典为依据。佛在《维摩经》、《大智度论》上都跟我们讲「四依法」,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第二个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第三个是「依义不依语」。依义不依语,一切争论就没有了,不会再有争论。比如说一部经,这是梵文经典,往往在中国有好几次的翻译,每位法师翻译的文字当然不同,但是意思都差不多。如果我们执著文字,大家都会争论,你这一句翻得不对,他那一句与原文不合,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给我们讲,这无关紧要,只要意思对了都可以,排除后世这些争论。 第四条,「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我们学佛,对三宝(对佛法僧);对老师,我们所亲近的善知识是我们的老师,在佛门里称之为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老师,直接教导我的老师,印度话称和尚;对我们的同参道友,都要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觉,觉而不迷。我们学佛所求的是自性觉,这一点总得要明了;凡是用感情,他决定是迷而不觉,愈学愈迷,他感情用事!拜了一个师父,「这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这个人一生不会开悟的。为什么?迷情太重,他不可能开悟的。 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哪个是他师父?统统都是,没有一个不是。他没有执著「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没有这种执著。而且对真是第一流的善知识,第一等的好老师,你看他离开的时候「恋德礼辞」。他跟他的时候,亲近他,心地清净没有染污,恋德是感恩,接受他的教化,感谢他,里头决定没有感情,礼辞就是没有感情,纯粹是理智,换句话说,决定不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华严》里面实在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字字句句都是非常好的教训。对一切大乘法,我们平等心看待,一切修学大乘的人,我们也是平等心来看待。 最后一条,「求佛智慧」,是目的。我学佛求的是什么?求无上正等正觉,我是求这个。而我们念佛的同修,虽然我们不是把这个摆作我们第一目标,实在讲还是第一目标。我们今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求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真正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一般经论上讲初发心的十种样子,心一发人就变样子了。说我心发了,发了还跟平常一样,一丝毫没有改变,这个发心是口皮上的发心,不管用,不是里面真正发心。里面要真正发心,外头样子决定就有改变,就会不相同。所以这个发心十相(十种样子)我们要知道,常常拿这个来检点,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发心?有没有真正发心?诸佛菩萨初发心统统都是这种样子。你看善财,他发心之后可以说他这个十条统统做到了。没有求得无上菩提之前,他绝不肯休息,辛辛苦苦到外面参学,不肯休息,『精进不退』,他不退转,不堕落,不怀疑,精进之相。 底下这一段是举了一个例子,『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这就是说明,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他修行成佛,这个时间是很长的,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无量劫中,他舍身受身没有法子计算。「不可说不可说」是数字,在印度数字里头是最大的一个数字。讲他身命,身命尚且能舍,何况身外之物?能够舍身,舍身做什么?为佛法。 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法布施为最,我们前面读过,所以此地举法布施。法布施,特别是传法,唯有传法,佛法才能常住在世间,永久不灭。我们晓得这个世间一切的物质都是会毁灭的,年代久了决定会毁灭的。所以我们中国古人怕这些经典宝藏失传,怎么办?刻在山上大石头上,希望它能够保持长久。刻在石头上面,能够流传几千年,还不至於被毁灭。现在大陆上又发现不少石经,刻在石头上,藏诸名山;刻成石头的碑,把山挖洞藏在里面,希望能够永远传给后世。这是从前不得已的做法,现在我们晓得不需要这么笨的做法,这个做法,虽然你藏在那个地方,年久不会磨灭掉,但是没人看到,真正看到的没几个人,不能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现代印刷术发达,我们也不必学佛『剥皮为纸』,现在纸很便宜,也不必『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这是讲流传经典是一切布施里面第一布施,一切供养里面第一供养,现在就是讲印经流通。 我是前天才晓得,我问了我们这边同仁,我说《无量寿经》的注解,《净土五经读本》,原来他们告诉我七月底可以出版,我倒非常欢喜,一直到现在出不来。这里头负责的同修告诉我,上次我出国的时候,发心参加校对的四十八个人,我出国之后,听说这些人退了心,现在因为没有人校对,所以时间就拖长了。我在此地再提醒同修们,你们如果有时间,抽一点时间,这替谁做事?替阿弥陀佛做事。如果今天总统请你办点事情,你都很欢喜,「我很光荣,替总统办事情」。这是替阿弥陀佛,总统比不上,不能看轻!你替阿弥陀佛办事情,十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为阿弥陀佛做事情,为十方一切诸佛做事情,因为这个法宝是十方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宝,第一法门,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在这儿做工作,所以这个工作是无比的殊胜。你要真正体会到、认识到,我即使是有工作,我一个月也得请两天假,我要来办这个事情,来修这个无比殊胜的功德。大家退心不来了,说实在话,这是对於这个工作没有认识清楚;如果要是认识清楚,大家抢著干,哪有肯把这个机会放弃的!这不可能的事情。我认识,所以你看我是拼命在做!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拼命在做。 我们这里的确有感应,我们同修上半年告诉我,想这个书编成之后,希望在两年之内编一套净土丛书。就是把净土五经一论古今的注解统统印出来,使修净土、弘扬净土有一部完善的典籍可以依靠。《无量寿经》古今的注解,我们费了很多时间去搜集,只少当中一样,王耕心的《无量寿经衷论》,我们只听说这个名字,没有见到过这部书。因为王耕心是清朝末年时候人,他是同治年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很近。因此他这个书出来之后,我们晓得流通量一定很少,没有收在《大藏经》里头,所以要找就相当不容易。尤其是大陆上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些经书统统都烧干净了,到哪里去找? 前天黄念祖老居士从北京展转的把这个书的影印本寄来,真正不可思议!我们所缺少的本子齐全了,《无量寿经》古今的注解我们一样都不缺。这个本子在台湾没有,没有人见过,这个感应不可思议!我一收到,马上请我们同修去影印十本,怕丢掉,十本,丢掉一本还有。这个工作我们继续一定要做,就是把净土五经一论古今大德的注疏,我们统统把它搜集起来,印出来,提供修学、弘扬的同修们做参考、做依靠。 我们看今天这段经文,特别著重在法布施。我们今天传播佛法,不像佛菩萨那么辛苦,他那是真苦,「剥皮、析骨」,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我们今天讲出钱出力,让大家一个星期来做一、两个钟点校对,如果说这个都怕苦,都不肯来,念这个经应当要流汗,跟佛菩萨怎么比法?不能比!所以我在此地再次的提醒大家,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你遇到了,是你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你才遇得到这个机会。有很多人想参加我们这里校对的工作没有机会,他不知道,我们也不宣传,没这个机会。 『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为了流传经典,为了弘法利生,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每一尊佛初学的时候都是如此。所以学佛从这儿学起,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决心能够为法牺牲。『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那是身外之物,更容易舍弃的。身命都不顾了,还会顾及别的吗?所以这是『难行苦行』。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这一段讲的是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都是如来果地上殊胜的德用。这一段开头举证道,最后说入般涅盘,当中就省略掉了,说了一头一尾,意思是显示八相成道。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 『神通』是他的起用,通是通达的意思,神是神奇莫测,佛样样明了,事事他都没有障碍。『变化』是讲他的能力,我们现在讲多才多艺。『种种佛身』,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样的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种种众会』,是与大众在一起集会。佛以平等心,世间众生多,种族不同,他什么样的聚会他都参加,都能够在一切聚会当中利益一切众生。底下就举出一个例子。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 这是跟菩萨们聚会。 【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这是二乘,跟二乘人聚会。 【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 这是王族,我们世间的贵族,跟他们聚会。 【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 『刹利』是刹帝利,这是印度属於王族、贵族;『婆罗门』是属於修行人;『长者居士』是在社会上都是有财富、有地位、有学问的这些人,跟他们在一起聚会。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这是处鬼神的聚会,与鬼神在一起聚会。 【众会道场。处於如是种种聚会。】 换句话说,九法界里面众生之类,佛都能跟他们聚会,以种种不同的身分出现在他们聚会之处,随机来教导他们。 【以圆满音。】 『圆满音』就是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的音声,各类的众生听到都是说自己的语言,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而没有障碍。 【如大雷震。】 这一句是形容词。人在昏沈的时候,一个大雷会把人惊醒过来。众生在这六道轮回迷惑颠倒,佛一说法,他们都惊醒过来,就像雷震一样。我们今天同修确实也是不少,一向迷惑颠倒,接触佛法之后才真正觉悟。 【随其乐欲成熟众生。】 随著众生的程度,随著众生的爱好,给他说种种法门,帮助他,提升他的境界。根器最下的,佛跟他讲人天法,避免他堕三恶道;根性再利一点的,劝他要超越三界,不要留恋生死轮回;更利一点,给他说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一定要成无上菩提。所以众生根性有三等,佛说法有三乘。 【乃至示现入於涅盘。】 这是佛一切教学度众生的根机都尽了,应该得度的统统都得度,不能得度的也统统种了善根。这时佛觉得他这一个时期他的事情做圆满了,没有再住世的必要,这才示现入般涅盘。入般涅盘也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什么?如果佛要不灭,我们看佛都是妖怪,「他老不死,这个事我们做不到,他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他给我们讲那些,我们学不成的」。所以佛示现跟我们一样,他一走,对我们是很大的警觉。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靠他,现在不在世了,好在他的教训还在,使我们更努力、更精进,更感觉到有警觉心。所以佛入般涅盘还是为了利益众生。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一切』就是说,佛从初发心到成佛证果、度众生、乃至入涅盘,这个经过我们统统都要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 就好像现在我们的本师,『世尊』是我们的本师,毗卢遮那如来,就像他一样,我们要学他。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随学。】 这就是先举本师毗卢遮那佛做个榜样,像本师一样。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所以说『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这就像《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自心既尔,一切众生心亦然」。所以我们不仅要效法本师,拿本师做个榜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於念念之中都要向他学习。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随学的大愿无有止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