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6年](第五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6年](第五集)


 下载DOC文档  



无量寿经菁华  (第五集)  1996/9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32-05

  请掀开讲义第五面,第四十六段看起:

  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

  这一段可以说完全说的是现在社会的现象。这一段里面比较难懂的就是『徙倚』这两个字,现在不常用了,这两个字就是犹疑不决、徘徊旁徨的意思。对於作善,真的会得善报吗?造恶真的会堕三恶道吗?於一切善恶都怀疑,他没有决定的信心,因此无论是作善,他都『懈怠』,「懈怠」懒惰不肯作善。底下都是说『不肯作善』,举出几个例子。父母的教诲,他不能接受。世间没有父母不爱护子女的,父母以他一生的经验、阅历教训底下一代,希望他能够领悟,做为自己『治身修业』的参考,奈何底下一代人总认为老一代是老古董,他们懂得什么,好像没有自己懂得的多,不知道前人经验之可贵,所以往往违背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这是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师长,不知道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所以变成「负恩违义」,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忘恩负义,对於恩德之人不知道报恩。所表现的是『放恣游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现代人所讲的游手好闲。『耽酒嗜美』,喜欢喝酒,这称为酒鬼。这个「美」是讲美食,好吃。『鲁扈抵突,不识人情』,与人相处常常发生意见不合,就冲突了。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礼义,善知识也没有办法教导他,为什么不能教导?他不能接受。这是现代社会的现象,在在处处我们都能够遇到,都能够见到。底下一段讲果报: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这个造作的时候他不知道,不晓得将来有果报。『天地之间』,『五道』就是六道。佛经里面讲六道讲得多,五道也常讲,甚至於《楞严经》上还讲七道,五、六、七意思完全相同,从前所谓开合不同,这个讲法。「五道」就是把阿修罗不算,天、人、地狱、饿鬼、畜生这个五道,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是哪一道。如果讲六道是只说天阿修罗,把天上阿修罗分出来算一道,这是我们常讲三善道,天、阿修罗、人,这三善道。如果讲七道,这里面还有仙人,把仙人提出来也算一道。仙有天仙,有地仙,那么如果他在哪一道都归到那一道里面去了,《楞严经》单独把他列为一道,所以《楞严》讲七道。所以诸位以后看到经上五道、六道、七道,意思完全相同。『分明』是清清楚楚,因果清楚,理事清楚。『善恶报应,祸福相承』,作善决定得善果,造恶必定有恶报。「祸福相承」这个里面的意思就深了,中国古代的这些大德对於这些理论与事实也看得非常清楚。祸里面有福,福里面有祸。人在受苦难的时候,他这个善的念头生起来,那就是祸中有福;人在享福的时候,不知不觉就造罪业,福里面就有祸,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所谓是自作自受,谁也没有法子代替,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一定要觉悟。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

  这是佛教给我们,假如我们能在『其中』,这个「其中」就是指我们现前的社会,这个社会非常复杂,恶多善少,所以众生普遍的都受困苦。觉悟的人在这个社会里头『一心制意』,这个「意」就是念头,特别是贪瞋痴慢、爱欲之念,要能克服,克念作圣,这个念都是妄念。你们有同修常常找我提出些问题来问我,这是不是一桩好事情?如果我不理会你,「这个法师架子太大了,我们有疑惑,你看法师理都不理我们」。其实所有一切的疑问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你如果是真用功的人,一个问题都没有。凡是来问问题的都是不用功,都是功夫不得力。有用功的人,他「一心制意」,哪里还有问题?没问题。所以来问问题的人,问题都很多,都很严重。这一定要知道。

  要『端身正念』,「端身」就是不犯律仪,「正念」就是心地清净。『言行相副』,这非常重要。前面曾经说过修行要从不自欺不欺人下手,这就是「言行相副」。『所作至诚』,待人接物用真诚的心,别人作恶,我们独自修善,福与慧都在其中。你看诸佛如来为我们示现的叫「二足尊」,福慧二足尊,跟我们讲了,不但要修慧,修福也非常重要。为什么讲「福慧双修」而不说「慧福双修」?为什么一定把福放在前面?很有道理。没有福,没有智慧,没有福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很可能没有福报,这才晓得有福的人有慧,福慧双修,所以这个用意都很深,都很广,我们要知道福慧双修。『不为众恶』,这是修善断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这是一个大原则。我们能帮助人,随分随力去帮助人,没有这个缘分应当独自修善。众生固然很苦,很值得怜悯,我自己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怎能度得了他?真正觉悟了,唯有自己一个人断恶修善往生净土,到了西方世界之后,再倒驾慈航广度众生,这个大愿才能圆满。如果看到人都作恶,这么多人作恶,那我作恶大概也没有关系,这么多人堕地狱,那你就跟著堕地狱,这就错了,迷惑颠倒。底下一段说:

  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这是讲一个人造业,造作恶业开端都很微细,小恶不知不觉,积小恶就成大恶,大恶所现的苦报往往就受不了。原因: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

  哪里晓得享受能有几时?时间非常的短暂,而果报太苦,时间太长,仔细想想真的是得不偿失。你得到的太小了,但是你失掉的太大,没有法子计算的。底下继续为我们说:

  无复曲直。】

  『曲直』是比喻,比的范围也非常之广,可以说为正邪,可以说为真妄,可以说为善恶,这是「曲」跟「直」是相对的。

  痴欲所迫。】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是你愚痴、爱欲所逼。

  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这几句话,也就是说这些事,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可以看到,而历史上所记载的就更多了。如果诸位少读历史,你们常常看戏剧,现在有很多电视连续剧,特别是历史的这些戏剧,里面仔细去观察就是经上讲的这几句话,然后你再冷眼观察这个社会,无论中国、外国,还是这个现象,佛说得没错。

  威势无几。】

  在你荣华富贵的时候作威作福,时间很短暂,没几年就过去了。

  随以磨灭。】

  『磨灭』,你的寿命到了,你的荣华富贵都享尽了。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

  这两句话是讲因果报应,你必须要承受了。天道是自自然然,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六道是因果所变现出来的,不是天神,也不是佛菩萨制造的,是各个人所造之业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我们必须要明了。再翻过来看第五十条: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这我们一定要遵守。怎样『尊圣』?圣贤人的教诲我们常常记在心里,常常应用在生活上,这就是「尊圣」,就是『敬善』。培养『仁慈博爱』之心,我们爱自己,要用爱自己的心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仁慈博爱」。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

  『端』是端正,正心诚意就是「端心」,端心就是真诚心。这几句话就是本经前面所讲的,总纲领上说的,身口意三业清净,前面我们念过「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跟这个地方的意思完全相同。心清净当然就不染污,染污是讲妄想、分别、杂念,这都是心地的染污。

  与善相应。】

  这一句很重要。心里想的是善,口里言的是善,身体行的是善,身语意都要『与善相应』。什么叫「善」?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就叫善。给诸位说明白,利益自己的事都是恶,这是不学佛的人不懂,学佛的人知道。为什么说利益自己的事都是恶?利益自己的事增长贪瞋痴,所以是恶。利益别人的事,这是善,增长自己的三学六度,所以它是善,应当常常想到舍己为人。

  勿随嗜欲。】

  世间人道业不能成就,坏就坏在此地,随著自己的嗜好,随著自己的欲望,不能克服,麻烦就大了。心随境转,这就坏了。

  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

  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一定要『专』,「专」用的时间少,得的利益多。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是讲威仪。一举一动显示非常的安详、安定,也就是你的举止言谈充满了戒定智慧,都从这里表现出来了。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仓卒』就是大意,对於事情没有仔细去观察,没有细心去揣摩,大意马虎随便就做了,后面必定有后悔,这个事情不但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犯了,也许自己不知不觉当中也犯这个毛病。经典的文字不多,特别把这桩事情提出来,显示这个事情很重要,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去思惟,然后再去做,不要让自己后悔。

  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经上这四句又是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这些纲领原则佛讲得很多,有些地方意思好像都是重复,言语上稍稍不一样,重复有重复的道理,这个意思太重要了,佛多次宣说让我们加深印象。『广」是广泛,『植」是比喻,要用现代的话,它的意思是培养。『德本」,一般说来,初学的「德本」在佛法里面就是「净业三福」,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在菩萨行里面就是菩提心与菩提行(菩萨行),菩萨行是六波罗蜜;高级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德本达到最高峰,可是诸位要晓得他的根基是净业三福。像一棵树一样,如果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所以你要得最圆满、最究竟的菩提果,你要从「三福」修起。『勿犯道禁』,「道」是菩提道,佛给我们说了,修菩提道上许多不应该做的那些事情,那就是禁止的,都不能够违犯。『忍辱精进』,这是菩萨唯一的善根。『慈心专一』,对大众要「慈心」,对自己要「专一」,才能成就,这不能颠倒。不可以对自己慈心,对别人专一,那问题就来了,你决定不能成就。对别人要慈心,对自己要专一。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这四句是世尊对我们这个世间无尽的感慨。我们这个世间不好,跟其他诸佛刹土做一个比较,诸佛刹土里面虽然有恶,但是恶少,恶少善多,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善少,太少了,恶多,起心动念都是罪业,《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生活的状况,底下四个字描绘得非常真切。我们『饮苦』,今天的这些饮料,美国这些饮料我都不大敢喝,里面都有化学,都有毒,不得已喝水,水也有毒,水也不干净。菜有农药,那个肉就问题更大了。你看他们饲养的牛、鸡、猪都打针,所以那个肉里头,常常吃肉,生奇奇怪怪的病,这些病从前没听说过。病从哪里来?病从口入。我们今天饮的是苦,吃的是毒,从前李老师常讲现在人三餐服毒,这个人有什么意思?『未尝宁息』,这是说我们的生活环境,小的环境是生活起居,大的环境是我们接触外面的这些人与事,应当要觉悟。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这是教给我们学佛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尊卑男女』是指家庭,家庭里父子兄弟,这四个字是讲家庭。第二句是讲我们的亲戚朋友,这是家庭之外的,我们常常往来的,常常接触的这些人。应当『转相教语』,这句话说要把佛菩萨的教诲互相的转告。我知道了,我要告诉我认识的人,无论他愿不愿意接受,我们都要讲,喜欢接受的那你就接引他学佛,不喜欢接受的,讲个三次、四次以后就不要再讲了,再讲人家就要骂你了。有个三四遍够了,我们的义务尽到了,「转相教语」。不但要宣传佛法,而且要互相砥砺,互相警策,这就是下面的话了:『自相约检』,「约」是约束,「检」是检点,在我们生活行为上要知道「自相约检」。下面就是我们检点的几个课题,哪些事情?『和顺』,佛教给我们「六和」,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没有能够顺性德、顺『义理』、顺法则?这里只提出一个「义理」,和与顺都要以义理为基础。『欢乐慈孝』,「欢乐」是你在生活当中快乐,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充满。「慈孝」。『所作如犯』,如果你所做的违犯佛的教诫、教诲,你赶快要悔过,这就是讲的忏悔,你要去忏悔。怎么忏悔法?底下两句就是忏悔的方法。『去恶就善』,断恶修善;『朝闻夕改』,知道了马上要改过,这才是真正修行。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

  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这是说一个真正修行人必定得感应。感应不要求,如果求感应、求神通的意念很强,常常干这个事情容易著魔,大家必须要知道。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妖魔鬼怪太多了,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多,充满了这个社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到哪里去找真正善知识?我们如何能保住自己不被这些邪魔捉弄,不被这些邪魔控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求神通、不求感应,老实念佛,妖魔鬼怪再多,对你没有办法,你没有把柄在他手上。你喜欢神通、喜欢感应,他马上就来了,那个快得很,沾上身了,很不容易摆脱,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明白的。

  所以『改往修来』,「往」是过去,过去所造种种的恶业,要知道改过自新,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真正觉悟,真正开悟,把自己的过失改过来是真修行。修行不是说你一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万声佛号,实在讲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样子,不是真的。真的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言语、错误的行为,一桩一桩改正过来,那叫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洒心易行』,「洒」跟洗干净的洗是一个意思。心里面这些污染要把它洗干净,用什么方法洗?那一句阿弥陀佛最好了。心里面常常有佛号,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打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心地的污染,用这句佛号把这些污染洗得干干净净。「易」是改换,改换以前不好的行为。因为你心地污染,你的行为当然不清净,心清净了,行哪有不清净的道理?身心清净,自自然然就有感应,『感降』,我们念佛的人就能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得到龙天善神的保佑。『所愿辄得』,这就是有求必应。求往生求成佛尚且能够得到,何况其他的小事?没有得不到的,真正是有求必应。有求不应,不应的时候你一定心地不清净,你的言行不善才没有感应。心地清净,言行纯善,没有不感应的,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阿逸多。当知疑惑。於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段开示非常的重要,我们决定不能够大意看过。佛叫著『阿逸多』,「阿逸多」是弥勒菩萨,叫著他的名字,底下的开示就非常重要,这是提醒他。告诉他,『疑惑』,贪瞋痴慢疑,这个「疑」是对圣教之疑。菩萨疑惑要不断尚且有很大的『损害』,何况我们凡夫?我们读经研教目的何在?说实在话就是断疑。断疑,信心才能够生得起来,《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实相智慧,但是有一丝毫的疑惑就变成障碍,对菩萨都是障碍,何况对我们?所以一个人对於佛的经论、佛的言语诚信不疑,这个人是大福报。佛怎么说,他就能怎么样做,这个人就是经上讲的,他不是凡夫,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本经里面特别著重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心称念阿弥陀佛,那个菩提心不要说了,因为他们是菩萨,菩萨当然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不念阿弥陀佛,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亏吃大了,吃太大了。所以这句话是教菩萨的,已经发了菩提心一定要相信佛的话,佛劝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得大利益,这个大利益叫你在一生当中就成佛了。一生当中成佛只有这一个法门,除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不可能是一生成佛,而且一生所成的是究竟圆满佛,真正不可思议,所以世尊在此地劝我们『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不退成佛,是一切诸佛如来劝导众生的话,不是阿弥陀佛一个人,也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你们念《弥陀经》,六方佛都赞叹;你们念《无量寿经》,十方佛,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不讲《阿弥陀经》。说这部经的目的何在?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这是一切诸佛「无上智慧」,一定要深信不疑。

  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

  这一段话我们在今天读到,感想特别的深刻,这是不究竟。今天佛法表面上好像很兴旺,其实佛法衰到了谷底,就是这一段的话。什么叫兴旺?古大德曾经说过,这个道场开悟的人多,证果的人多,兴旺。这个道场的信众成千成万,一个开悟的都没有,一个证果的都没有,这个道场衰败。道场的兴衰是从这里看。我这个道场人不多,只有十来个人,十来个人都往生了,都念佛都能够往生,这个道场就第一兴旺。念佛的人很多,将来一个都不能往生,这个道场,这叫什么道场?但是我们今天看到、听到,居然有一些道场正是佛在此地说的,专求人天福报。『所种善根,不能离相』,著相修福,『不求佛慧』,干些什么?『深著世乐』,深深的执著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

  劝你在佛门布施,用什么方法劝你?佛是世间第一福田,你在这个地方布施,舍一得万报,你们做生意、做买卖,哪有这么大的利息!一块钱种下去将来得一万的果报,於是乎大家一窝蜂都来布施,都来种福,殊不知所种的全落空了,没有种到福。舍一得万报,你们在这里舍了,几个人得报?不错,某人种福发大财了,那只有少数几个人,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发财?每个人在这里修布施都发财,那是真的。一百个人在这里布施,只有一个人发财,那是别有因缘,与这个不相干。头脑要清楚、要明白。即使真的种福了,也是人间福报,人间福报是佛说的好听,为什么?你来生要得人身才能享人间福报。得人身要五戒不犯,要十善具足,你想想你的五戒十善可以打几分?不要让别人打,自己凭良心去打,假如你打不到八十分、九十分,来生得人身的希望非常渺茫。如果是心行不善,贪瞋痴慢非常严重,来生果报在三途,享什么福!

  三途里面除了地狱道完全是受苦,没福好享,畜生道、饿鬼道里头有享福的。也许在座同修家里面就养宠物,宠物是畜生,有福报的,你看那一家人爱护它、伺候它,把它当作宝贝来供养。它有福报,它前生修的。畜生有福报,有的畜生福报之大,人都不如它,我想一想我也不如畜生,我讲经说法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人来伺候我,你看那个宠物多少人伺候它,那个福报多大,你愿不愿意去当畜生享福?饿鬼道里面享福,你看土地公、城隍爷,初一、十五多少人去烧香拜拜他,那是饿鬼道有福的,享福的,干这些事情,这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

  『虽复修福,求人天果』,这就错了,不晓得脱离六道轮回。人天的福报再好,衣食丰足,佛在此地讲得很清楚,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轮回,你的麻烦就大了。只要不能出三界,佛在经上说得很多,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一定的道理。从理上去讲,六道众生善心所少,诸位要是念过《唯识论》,《百法明门论》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有二十六个,所以人起心动念都是恶不是善,它有道理。他的恶念多,善念少,恶念的力量强,善念的力量薄弱,这是我们累劫修行不能成就的原因。这一生如果要想成就,要把这十一个善心所好好的培养,让它产生力量,把二十六个恶心所要远离,让它力量薄弱,我们才有超越三界的指望,如果不在这上下功夫,你想超越三界谈何容易,这是必须要晓得的。我们劝别人一定要劝人念佛往生净土,决定不能劝人「来生再得人身享福报,做大官发大财」,不能用这个话劝人,用这个话劝人是害人。他现在一时听到,很不错,很中意,将来轮回到恶道再要碰到你,他就恨透你,你当时为什么害我?这是害人的话不是利益人的话。你知道净土法门,你为什么不叫我念佛求生净土?事与理我们都要辨别清楚。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这样的修行人自古至今很多很多,实实在在就包括我们自己本人在内,怎么晓得?如果我们不是这个修行法,我们早就往生了,怎么今天还落到如此地步?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得人身有机会闻到大乘佛法,更难得的是闻到大乘净土法门,这个人过去生中,要如佛经上所说,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就晓得这个善根多厚!佛在《金刚经》上说过,听到《金刚经》的人不惊不怖,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听《无量寿经》,经上讲了,过去阿闍王子他们那五十个人在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候,听经听得很欢喜,动了一个念头,将来我们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虽然没说出来,他一动念头,佛有他心通就知道了,就说出他们的因缘,这些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才晓得那个善根多厚。我们今天在座的大众,至少不输给他们,至少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遇到这个法门不知道遇了多少次,你为什么没去?就犯了这个毛病,『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没去得了。这一生怎么样?看看还是这个老毛病。老毛病要不改,这一生当中又种一次善根,四百亿0一次,这0一次还是去不了。真的觉悟了,把这个毛病改掉,我们这一生就成就了。「种善根」,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善根,真实的善根。

  「作大福田」是把这个法门普遍的告诉别人,现在的方法很多,印经是一个方法,录音带、录影带是方法,现在还有电脑网路,那是更好的方法,这是作大福田。做了以后怎么样?我们要把老毛病改过来,不分别、不执著,要学诸佛菩萨作而无作。作,我尽心尽力的在做,绝不放弃一个机会,抓住机会我就再做,虽做,心里头若无其事,《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不著相,心里干干净净不要以为我做了好多事了,那个麻烦就大了。作而无作,心里不著做这些事情的相,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一心一意只求净土。净土的条件很简单,心净则土净,所以对自己要知道清净心第一。心清净,行当然就清净,所以行不要著重,著重在心地,心地真正清净,言行哪有不净的道理?这样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才能达到目的,如果不是这样修学,恐怕这一生又要错过。

  如果有人劝你,「人间还不错,人这么苦,你一个人跑掉,你没有慈悲心,你自私自利」,说了这些话,你听了又不甘心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好,我来生还得人身」。甚至於还有法师在我面前都讲过,因为他知道我念佛求生净土,他告诉我:「我不生净土」。我说:「那你怎么样?」「我来生还当法师。」讲这个话的法师已经过世了,好像就是今年过世的。他发愿来生还要当法师,来生能得人身吗?大问题,哪有那么容易!不求生净土,李炳南老居士过去讲经的时候说「非愚即狂」,他要不是愚人就是狂妄,换句话说,头脑不清楚,神智不正常。如果是正常的人,哪有不求生净土的道理?我们读到这样的经文必须要提高警觉。下面这一段:

  当孝於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

  这段话是世尊对后人殷勤的嘱咐。如果是真正的佛弟子,我想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曾经皈依了,真正皈依就是佛的弟子,你们是不是真的皈依了?多数人形式上皈依了,实际没有。皈是回头,回头没有?没有。依是真正依靠三宝,有没有依靠三宝?没有。糊里糊涂皈依,糊里糊涂学佛,学到最后还是糊里糊涂,你怎能有成就?真正皈依,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法传久了,后来的人往往把意思错会了,以讹传讹,这个毛病就生起来了。我们在《六祖坛经》上读到,六祖惠能大师距离我们现代大概是一千三百多年,在那个时候他老人家讲三皈依就改变方式,我们读了这段文有很深的警惕。他传授三皈居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这个说法,他改了,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你们看《坛经》,他为什么这样说法?可见得在那时候有些人把三宝的意思就搞不清楚了。

  听说佛就想到佛像,佛像怎能依靠?所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靠它怎么行!皈依法,法是经典,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遭不少难,经书不晓得被烧过多少次,也靠不住。僧是出家人,出家人有时候也自身难保。三宝到底是什么?三宝是自性三宝,不是外面的三宝,是你自性三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是三宝。皈依的意义在这个地方,叫你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皈是回归,依自性觉,觉而不迷。叫你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是法宝。叫你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譬如我们常讲的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回过头来依自性净,这是三宝。如果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三宝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无论修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你就不是学佛,不是学佛你就学魔了,不是佛法,你学的是魔法。魔是折磨,天天生烦恼,身心不安,那你就是入魔了。你虽然每天读的是大乘经典,研究的是大乘经典,可是依照这个经文天天胡思乱想,你就著魔了。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情真相,才晓得这三个原则之可贵。

  我们如果能够做到净而不染,这就是讲的你要懂得一门深入。不要说世间的这些书籍看多了你会污染,你的见解思想被污染了,佛经要看多了也被污染,你看得愈多,你的妄想愈多,你的知见愈多,知见、妄想是所知障。清凉大师讲「有解无行」,这个人不修行的,没有在戒定慧上下功夫,不修行的,专门读佛经,专门研究求解,他得的结果是增长邪见。佛经上全是邪知邪见,佛经哪来邪知邪见?因为你自己的心邪,看到正法也邪。你心里头著魔,看到佛菩萨也是魔,就这么个道理。什么时候才能广学多闻?心地清净了,智慧开了,你才可以广学多闻。没有开智慧,没有破无明,那就一门深入。这个教诲世尊在《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而且以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那他的老师,一门深入,一直到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禅宗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的老师叫他出去参学,出去参学就是广学多闻。所以参学的条件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不到这个境界,老老实实跟老师,老师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那就没错。不听老师的话,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准吃亏,准后悔。

  这是世尊对我们的嘱咐,『当孝於佛』,「孝」要顺,顺从佛的教诲,这就是孝於佛。『常念师恩』,老师对待学生常常謢念,常常念在心上,时时刻刻关怀照顾,你要不听那就没有法子,老师也不会牵挂你。不但在现代的社会,在古时候也是如此,应当护念你,一定护念,不应当护念是你不接受,你不接受,老师也暂时把你放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师资之道可遇不可求。你遇到一位好老师,老师遇到一位好学生,好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服从接受指导,这才能够续佛慧命,才能够令佛法『久住不灭』,这个事情我们要『坚持』,决定不能够毁犯。这句话说得非常之重,等於说佛把续佛慧命的责任嘱咐给我们,我们能不能把它担当起?

  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受佛明诲』,接受佛明白的教诲,要『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不敢有疑」正是照应前面第五十六段,「当知疑惑,於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佛的教诲,老师的教导,决定没有疑惑,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学成就的基础。

  这一次时间虽然很短,选择《无量寿经》六十条,每一条里面都非常重要,我们应当认真努力的去学习,这样才不辜负佛恩。佛七当中讲这些东西也都是打闲岔,到今天我们这个闲岔告一段落了。希望大家要好好的念佛。我听说馆长也同意了,明年的佛七,就是下一次,大概是三个星期,时间比较长一点,三个星期连起来的话真的会得受用。因为我们平常念佛,前三天心都不定,第四天才真正入情况,但是过了两天又散掉,所以三个七、七个七连到的时候真的得受用。好,谢谢诸位同修,我们念佛回向。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