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嘎玛仁波切:成佛的关键要看自心的领悟力 |
|
《宝性论》中说:“圆满佛身力用故,真如无有差别故,恒具如来种性故,众生常具如来藏。”佛与众生无二无别,是指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是一样的,但佛与众生两者的差别在于悟与迷。《二品续》中言道:“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观真佛。”众生本来就具备如虚空般清净无染的如来藏,无有来处也无有去处;不是空无,也不是实有。只是众生现在还是众生,因为其心性被烦恼障、所知障所遮覆,但只要这些客尘垢染被清净了,自性法身就能现前,当众生识得自性时,并能彻底降伏其心时,就是有所成就的征兆。 无量的有情众生都具佛性。你我大家都是佛,但是我们这尊“佛“之所以还不是佛,而是众生,是因为我们的自性,也就是如来藏,被烦恼心所遮掩。这就像出现雾霾的天空一样,上面有乌云遮住了太阳;下面又起了雾,把大地给遮住了。层层遮掩,有点朦朦胧胧。我们的这尊佛其佛性,现在就是朦朦胧胧的这种感觉。他从哪儿来?不知道。他要去何方?也不清楚。大多数人,现在只知道自己投胎到人道,要么男众,要么女众。既然生而为人,那就要努力赚钱,买个房子,找个伴侣,生个孩子,把孩子养大,让孩子为自己养老送终,把自己送走……这几乎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作为人,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灵魂更高级一些,能够比一般的动物,提高一点层次。人类的情绪波动,比其他动物都强大,这也造就了人类的一种功能:即在解决情绪方面,人比其他动物都有福报。所以,人才被称为“高级动物”。高级,就体现在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教在这个世界上传播已经快两千六百年了,从佛陀那里传到现在,历经多少帝王将相,多少达官显贵,多少文人墨客,多少不识之无之人……而无量的众生曾经因为佛教而受益,甚至通过修行而觉悟。是否能觉悟成就,跟世俗上人们所谓的文化水平高低,富贵或贫穷,官大官小等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最重要的是:自心的领悟力。并非世俗上所谓的博士或有钱人就一定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而一个文盲或乞丐就无法修有所成。 我们小时候在藏区,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有一天在田里犁地。他老婆答应中午把饭菜给他送来。结果,过了中午他也没见到老婆的人影。就这样等啊等,等到下午,他才看到老婆慢悠悠地走来,饭菜已经全凉了。原来,他的老婆在来的路上碰到一个熟人,于是就东家长、西家短地聊起了天。他突然感到非常生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去了拉萨。 等他到了拉萨以后,才发现自己除了种地,啥都不会干,所以养活不了自己。于是就去一个寺院出家了。他的记忆力特别差,总是学不下去,就想回去继续当他的农民。他的师父,是个非常有耐心的人,送给他一个小铁环,并告诉他说,“你既然离家出走,从那么远的地方到拉萨来,就要好好学佛法。这个铁环,你放在经文上面,铁环内有多少个字,你每天只要背下那几个字就可以了。” 就这样,等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已经成为拉萨有名的大格西,也就是佛教的大博士。到了晚年,他觉悟了,看到自己与妻子前世的业力,发现他们两个人的夫妻缘,其实就到那一天的午饭时间。看起来,这顿迟到的午饭是压跨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呢?是刚好这个时候,他们两人的夫妻缘分已尽,而他这辈子的使命,就是要获得证悟,因此才会踏上去往拉萨的路。后来,他满怀感恩之心,回到老家的时候,都快八十岁了。他剃度了以前的妻子,曾经的妻子跟着他出家修行去了。这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人的觉悟高低,修行好坏,跟他的学问高低真的没有关系,和这个人的智商高低也无关。领悟力与智商是两码事,智慧与聪明也是两个概念。聪明,可以让你学习很多东西,也可以让你在模仿中变成更聪明的人。但是聪明最大的弊病,就是会误导自己钻牛角尖,会被自己所谓的聪明给误导,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智慧的人,是越看越透,但不代表他不作为,不代表他不出世。就像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一样,离开皇宫去寻找觉悟的方法,证悟了以后,回过头来渡化了他整个国家的人民,包括他自己的亲弟弟,也包括他以前的夫人,他的儿子,还包括把他养大的姨母等等。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一生行脚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到了晚年,以至于涅槃之前,还一直在渡化众生。也因此我们说,能够讲经说法,利益众生,是每个法师的责任。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嘎玛仁波切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