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88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88集


 下载DOC文档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一面,第五行,从小注第三段看起。

  【佛之说法,无非对机,法亦缘生,缘生体空,故法本无法,说即无说。】

  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诸佛菩萨乃至於一些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确确实实是有说而无念。说一定是对机,如果没有机感,机是能感,佛菩萨说法要能应,感应道交,如果没有众生这些机感,佛就无有法可说。纵然有感有应,前面说过了,在相上有说,实际上无念,无念也就是无说。因此我们晓得,既然是有能感所感,那就是缘生,所以说法也是因缘所生。不但是世尊为我们说一切法,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众生说法,也不违背这个原则,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当体即空,「故法本无法,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这才能够归到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一如、不一不异,才能够符合这个原则。这个原则要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真理,一定回归到这个真理。佛门里面,我们也常常听说「万法归一」,那个一就是不一不异,也就是诸法如也,诸法一如,就是这个意思。能够符合这个原则,这是正说;如果不符合这个原理,那就是邪说。法是正说、邪说,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这个地方。既然是缘生,因此法也不能够执著;换句话说,也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心要清净,心要空寂,心里面不能有一物。

  【佛何以能不起念随缘说法】

  很多人确实有这个疑问,我们也会有。我们要跟人家谈个问题,心里总要先有念头,没有念头怎么说得出来?尤其说得这么有条理、有层次,一点也不乱。这个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个也给我们解答了,

  【前修因时悲愿薰习之力是也。】

  总而言之,佛是过去生中在因地里面,正如同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天天发愿,时时刻刻都发愿要度众生,要为众生说法,成佛之后这个愿力的力量很强大。我们知道,凡夫起心动念都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佛法,没有想过为众生。生生世世不起念则已,起念,头一个是我,这个是业力,无始劫以来业力的薰习也了不起。《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所说,「业力能敌须弥」,可见得业力非常的强大。成了佛,业力消了,把业力转变成愿力,所以诸佛菩萨的愿力非常广大。

  【此理《金光明经》说之最详】

  《金光明经》也是属於般若 部的,这个经里对於这个问题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底下引用一段《金光明经》里面说的:

  【经曰: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

  诸位要知道,这个念头没有成佛的时候有,像我们现前有,有这个念头;成了佛之后,为什么没有这个念头?诸位要晓得,怎么成佛的?离相离念才成佛的。如果这个念头还有,没离,那他是凡夫,他不是佛。佛决定是离相离念,虽然离相离念,但是无始劫来生生世世这个愿力的薰习,这个力量在。这个力量如果不遇缘,这个力量不起现行,不起作用了,佛确实没有这个念头;如果有一个众生要求佛,这个念头众生就有感,众生有这个念头,佛自自然然就有应,虽然不起念也有应。为什么不起念也有应?无始劫愿力薰修的作用就起现行,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众生有感,佛有应;虽有应,确实无念。

  佛现身无念,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八相成道,他有没有念?没有念。绝对不是说:这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了,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我要到那里去投胎,去八相成道现佛身。要是有这个念头,他就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萨。确确实实没有念,示现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没有念,没有这个意思。也没有说,「我一定要在那里住世多少年」,没有。来无念,去也无念。那为什么刚刚好住世八十年,不住世一百年,不住世六十年?这个问题都在一个「缘」字,机感相应。这个地方有众生的感,他就多住世。这个缘要是尽了,他就灭度,他就不住世。佛住世、菩萨住世,乃至於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识住世,完全是看这个地区的众生,还有没有得度之机。这样说法还是不太好懂,我们要说白一点,佛住世就是问一问这个地方,还有没有人相信佛的话?还有没有人听佛讲经说法,能依教奉行?如果有,佛决定住世;如果没有了,佛就不住世。所以佛住世不是为自己,是为这个地方有没有众生肯跟他学习。这个学习要真学,不是假学,假学没有用。我们很想听经,听了一句也做不到,那个没有用处,那个佛不住世。听了真干,真正改过自新,有这么一个人,佛都不会走,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真正肯依教奉行,肯认真修行,佛都住世。由此可知,佛灭度,就说明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区的众生,已经不肯依照佛的教训去修行,不肯依教奉行,佛住世毫无意义,示现般涅盘。

  【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

  这一段的意思,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完全相应,也是说明佛为什么不起念说法度生,从来不起念。由然是自自然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自自然然是由过去生中,往昔是过去生中,慈悲善根之力。这个慈悲善根之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发愿度众生,像我们现在依照古佛这个四弘誓愿来发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因中所发的慈悲大愿。成了佛之后,不但是成佛,实实在在讲,从我们《金刚经》的教义里面来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从这个时候起,就没有念了。《金刚经》的标准,四相四见断掉了,没有了,就证得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样的菩萨,在十方法界就跟如来果地上一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众生心目当中希望佛来教化他,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自自然然就现佛身。至於他现什么样的身分,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三十二应身没有念,不作意的。「我要现个什么身」,哪有这种念头!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而众生那个感极其微细,这个我们要晓得。

  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世尊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示现成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他成佛了,人家看这么一个出家人,在菩提树下打坐,谁知道他成佛?谁去亲近他,请他来说法度生?没有人,没有人认识。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佛立刻就入般涅盘,就走了,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佛应化在世间。由此可知,这个世间人,以后佛教化这么多众生,这都是机感。我们这个感连自己都不晓得,就好像电波一样,太微弱了,自己都没有发现,可是佛那个地方就感动了,佛就有应。可是佛现身,还是要有人启请,世间没有人启请,有菩萨们帮忙,菩萨变化成净居天人,净居天就是四襌。四禅很特别,四禅有九层天,除了正常的三层天之外,还有个外道天,叫无想天,那是外道天,修无想定到那里去往生的,这都是凡夫天,四层是凡夫天;除这四层之外,还有五层,叫五不还天。那里面是修行人,大小乘统统都有,这些人他们知道,他们有很深的禅定;换句话说,极微细的感动他发现了,这一观察,佛成佛了,这还得了!没有人启请,他们赶快就下来,变化成人身向佛请法,佛这就住下来,就不入般涅盘,净居天人代我们启请。等到他一开口说法,我们这才知道这个人了不起,这个人有学问、有道德,我们应当跟他学。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所以感应的力量在最初是相当薄弱。

  於彼有情,这些有情就是有感的,也就是讲机缘成熟的,与佛有缘。我们大家与佛统统都有缘,缘的厚薄不一样,浅深不一样。缘浅的,这一接触佛法,听个几次经就不来了,这缘浅的;一部经听完了,欲罢不能,还想听的,这缘深的;机缘有浅深不同,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种说法:缘深的,这一生当中就证果,这一生证果;缘稍微浅的,这一生当中开悟不能证果;缘再浅一点的,这一生当中他能够行善,他能够修福,他不能开悟,这又是一种说法。总而言之,与佛的缘有浅深厚薄不相同。於彼有情,随著他的根性,随著他的意乐,意乐是他喜欢。世尊当年在世,为什么说了这么多经,说了这么多的法门,是随众生的根性,随众生的爱好,这个意乐就是爱好。还得要随众生的「胜解」,他能够理解的,有些经讲得很深,许多人不能懂,只有少数的人懂;少数的人,佛也不舍弃他。有些人智慧比较差一点,根性鲁钝,佛就跟他讲浅一点。这就说明,一切大小浅深的根器遇到佛,佛为他说法都能得利益。佛说法随众生的根性、意乐、胜解,都是自然的,都是无念,「不起分别」,不起分别是无念,皆是无念。都是自自然然,「任运济度」,济是救济,度是帮助他,帮助一切众生。「示教利喜」,这一句是说,接受佛教导的这些众生,他们所得的利益。刚才说过了,根器大的、缘深的,得大利益;根机浅的、缘薄的,得小利益。於是佛法就有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大分,细分太多太多了。教给众生,利是利益,使他得利益,使他得法喜、得欢喜。末后这两句: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从圆初住开始,一直到究竟果位,他们的应化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不起分别而自然合度,所谓任运是也。】

  这是解释什么叫任运,任运是自自然然,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个样子,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叫任运,任运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不到,我们都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感应很粗很粗,这个粗的感应的确有。中国谚语所谓母子连心,母亲这一生当中,时时刻刻都念著儿女,如果这个儿女很孝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是念念想著母亲,彼此当中有感应。但是这种感应有念,那个感应的波就很大,幅度很大。佛菩萨跟一切众生的感应,那个波非常微细,甚至於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但是确实有感,佛才会有应,这都是任运的。

  【何故能如此耶?由於往昔在因地时,悲愿具足,深观缘生,薰习成种之力使然耳。】

  这里面讲的意思,跟前面《金光明经》上讲的可以说是一样的。但是有一句,「深观缘生」,这一句不能够忽略,这一句我们应当要学习。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给我们说的这些事实真相,就要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提起来勘验一下;这个在佛法术语,就叫提起观照的功夫。那个利益无边,利益是什么?开智慧,破迷开悟。自自然然你也就放下了,这个放下就如同诸佛菩萨,渐渐在一切法里面,学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跟一切众生往来,慢慢的也有一点任运的味道了,任运好!非常自然,一丝毫都不勉强,心地清净,智慧增长,那个的确是有受用。这就是深观缘生,薰习成种的力量。在果地上,到你证到圆初住,那就是真实的果报,就能够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

  【经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

  我们先说这一段。「如如」就是讲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说两个如?第一个「如」是体,是真心的本体,第二个「如」是它起作用,起作用就现相,所谓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相如如,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如如两个字,把虚空法界所有一切法都说尽了,一个是性,一个是相。「法如如」,把体性说到了,依法相跟法性。再依「如如智」,如如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也没有分别,也没有动念,本性里头本具的般若 智慧。「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很难懂,是圆初住以上的境界;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他们的境界。他能够得大自在,就是《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大自在的落实。现身自在,身相自在,想现什么身相就现什么身相。寿命自在,寿命长短自在,无有一样不自在。后面一段这是讲到说法自在:

  【依法如如,依如如智。】

  只要我们读到这两句,就知道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所依的。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依什么?我们依的是业。无量劫以来所造的那些善恶业,我们依这个就很不自在,所以我们的身是业报身。果跟报还要搞清楚,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是果,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的因,修因你就得果,得这个身是果。这个人身这一生的享受那叫报。果是果,报是报。譬如,同样我们得人身,果是一样,报不一样;有人富贵,有人贫贱,那个报不一样。果是果的因,报是报的因。这个报,佛跟我们讲修布施,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果则是修五戒十善。可见得果报各有因缘,因缘非常复杂。

  【而说种种佛法,乃至声闻法。】

  这是举一个例子,声闻是小乘。说种种佛法,五乘佛法都说。下面有解释:

  【法如如,法谓法性,如谓真如。后如字,谓一如也。】

  这就是我们刚才讲,性相、体用,一个意思,说是法性真如一如也。法性就是所有一切万法的体性,我们称之为法性,这是笼统的说。分开来说,这是佛经上常讲的,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众生叫法性;但是佛性不能包括法性,法性可以包括佛性,法性的范围大。这是情与无情这样的分法。真如就是自性的本体,法性就是一切法相的自性,它跟真心本体是一不是二,叫一如也。

  【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异名也。如如智,如是一如,后如字,谓真如。智谓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后得智之异名。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

  这几句话需要解释一下,否则的话很不好懂。法如如,此地解释为根本智,根本智无知,《般若 经》上所谓「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叫根本智,佛法的修学,我们知道它的目的是求智慧。戒定慧三学,戒是手段,定也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才是目的。慧就是智慧,智慧有体、有用,智慧之体,就叫它做根本智;智慧的作用,就叫它做后得智。求智慧先要求根本,像树一样,你要是没有根本,哪里有后得!后得是什么?枝叶花果。没有根,哪来的枝叶花果!先求根本。根本智是什么?无知。根本智就是离相离念,所以般若 无知,离相离念就恢复自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从外头求来的,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佛法常常把水比作心,这很有道理,把水比作心。水在平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照在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水为什么能照?它本来就能照。我们的心为什么一切都知道,有那么大,它本来就是这样,就像水能照一样。从能照来讲,叫它做般若 智慧,但是它一定要清净、要平,它才能照。如果这个水起了波浪,混浊不平,照的作用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心,既混浊又起波浪。波浪是什么?分别。混浊是什么?执著。执著,心就不清净;分别,心就不静,就动了。所以叫你要持戒、要修定。持戒修什么?恢复到自己心的平静。持戒,恢复清净心;修定,恢复平等心。心要是清净平等,照的作用就起来了。所以这叫无知,般若 无知,这叫根本智。

  后得智,如如智,依如如智,如是一如。它这个字是一个样子,一共是用了四个如如,四个如如讲法不一样,前面的依法如如跟底下后头的依法如如,不是一个意思。后面这一句是承前面这一句来的,后面这个「如」是一如,如如下一个如字是真如,一如跟真如是一不是二。智,这是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真如跟根本智合起来,合成一,这才叫做后得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今天拼命求智慧,有没有智慧?没有!所求得的是什么?佛经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而已,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我们离开这个文字,离开文字好讲一点,我们讲它的意思,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要跟根本智合在一起。这个话你要是听不懂的话,我们从比喻当中来说,就是一切现相要跟水在清净平的时候合在一起,里头不就照清楚了吗?清净的水的本体,那叫根本智;水中所现的一切现相,那叫后得智。水干净,平是平等,没有波浪,这叫根本智。现的这些现相,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那叫后得智。

  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刚才说了,我们的心污染,不干净,我们的心动;照也照了,照的那个相,现的那个相,是零零碎碎,断断片片,连不起来,所以你见不到真相,你所见的是妄相。这个波现的是这么一块,那个波现的是那么一块,好比是这样的,把事实真相把它分开了,分成许许多多的碎片,只看到碎片里面很小一部分的现相,而没有办法看到整个全体的景观,就好比是这个比喻。这里头的文字是这个意思。

  「根本智照真,后得智照俗。」真是体性,一切万法的法性,也就是照体。后得智照假的,照现象,照一切万法的现象;根本智照它的体。譬如,《金刚经》上有两句话,合在这个地方意思就很明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那是后得智照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根本智照真。一切法、一切现象,缘生性空,了不可得。但是要知道,智慧起作用的时候,一定是后得智跟根本智同时起来的。所以他两边不著,这是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凡夫著有,不知道空,偏在俗这一边;二乘人著空,舍弃了有,偏在执著性的这一边。於是凡夫有用无体,二乘有体无用,这都是病,都不圆满。佛教菩萨两边不著,两边不离。不著空,没有离有;不著有,没离空,两边都是不即不离。心地清净,不著有;讲经说法,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著,这就是智慧现前,根本智跟后得智现前。了解这个意思,就懂得佛菩萨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因为他有根本智,无说;因为他有后得智,他有说。所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讲的这个意思。下面有这个比喻:

  【水镜无尘而发光】

  这用两个比喻,一个是水,一个是镜子。镜子也能照,如果这个镜子上落了很多灰尘,它就不能照,一定要把灰尘擦干净。《坛经》里面,神秀法师的偈子比喻,心如明镜台,要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就用镜子来比喻,所以要把它擦干净。

  【依於此光,故能现相。】

  这从比喻上说,水在干净的时候,一尘不染的时候,不起风浪的时候,跟镜子在不染灰尘的时候,都有照的作用,都能够现相。

  【佛性亦然】

  这是比喻佛性。佛性就是觉性,我们的真心本性就像镜子一样,就像水一样,一尘不染,平静的时候,就是清净平等的时候,它自自然然的现相。这个现相,就是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个起感应道交是自然的,确确实实没有念头。

  【无念空寂,则智光圆遍。】

  这个智慧光明圆满,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十个地方感,十个地方同时应;一百个地方感,一百个地方同时应。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不会说这个地方先,那个地方后,没有。没有先后,没有分别,所以他才能做得到,这就是世俗所讲的神通。世俗人看到,这是神通,分身,无量无边的分身,我们在《梵网经》上念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千百亿化身,同时变化的,统统都没有念头;如果有念,就不能变化。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变化,什么原因?念没断,因为有念,四相四见,四见就是念,就是念头。四相四见没断,所以一个身也变化不出来;如果说四相四见都断掉了,就千百亿化身,那个就是智光圆遍。

  【依此智光,故空寂无念中。】

  一定要做的,这就是根本智,空寂无念就是根本智。

  【而得种种之事自在成就】

  事自在成就就是千百亿化身,这属於后得智。

  【可见自在成就,正由无念空寂而现智光。】

  说明后得智正是由根本智而来的,无念空寂是根本智。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他们是怎么说法的,说到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相应,都能够开悟,都能够契入。这法叫妙法,妙在哪里?无说而说就妙,有说而说就不妙了。要在这里学,要在这里下功夫。但是我们是凡夫,业障深重,从哪里学起?还是要从有说而说学起。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必须从有说而说一定要进入到无说而说才行。这个事情难,难在哪里?我们烦恼不能断;断了烦恼,破了无明,这才能入这个境界。

  我们看近代的一些祖师大德们,谛闲老法师,这是近代大家公认的,没有话说的,圆瑛老法师,这都是很难得的善知识。民国初年讲《华严》的应慈法师,讲戒律、讲净土的慈舟法师,不是上次来的那位慈舟法师,名字相同。这些大善知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们没有离相,他们没有离念,他们不是圆初住的菩萨,但是他们说法也相当契机。甚至於我在台湾亲近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讲经说法有没有说?有说。他讲经的那天要准备一天,他那一天不见客,准备一天。可是他老人家常常跟我们说,他用那么长的时间,那样用心的准备,一上讲台,他所准备的东西统统用不上,所说的不晓得从哪里来的?但是他还是要准备。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是比此地讲的那是差很远,低了很多,从层次上来讲,低了很多。这是什么道理?以前李炳老把这个方法传给我,我这个讲经,这一生讲经,得力於李老的传授,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没有能力断烦恼,我们用真诚的心求感应。讲台上所说出来的,感应道交,不是自己有能力说的,这个话是真实的。

  最近在中国、在外国,有不少的同修把我的这些录音带都写成书。很多人写成书,我没有看过。最近我在看一份《无量寿经》,他们整理出来的讲记,要我改改。我看了之后我有很大的感触,我写不出来,真的写不出来,怎么会讲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但长篇的大经我写不出来,短篇的文字我也写不出来。我有很多年很多年没有写文章,一封信我都懒得写,写不出来。《无住生心》那个小册子也是你们看到的,那是有一些同修找我讲一点东西,讲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录下来,他们把它整理出来文字,我一看看也不错。怎么讲出来的?不知道!这就是李老师讲的「至诚感通」,我们用真诚之心,求佛菩萨加持。弘扬佛法,宣传佛法,为一切大众介绍佛法,本身没有能力,可以求感应,真心就能求感应,妄心就不行。这里真跟妄,我们那个标准也往下拉,提升不上去。我这个真妄标准是在哪里?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念念为一切佛法,决没有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我这个「诚」的标准就是这个标准,这是很低的标准。不能有一丝毫的自私自利,有一点点自利,沾上一点名闻利养,不行!换句话说,你到我这个标准都达不到。我没有别的长处,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一切随缘不攀缘;能够随缘不攀缘,你的心才会清净。我不会说我要想做什么做什么,我没有这个念头,凡事随缘。在生活当中愈简单愈好,省事!我决定不会建道场,因为建道场太麻烦,事情太多,又要管人又要管事,这在一般讲,那不是人干的!一个人会过日子,一生清净自在,心里头无有牵挂,无有忧虑,那个日子好过;心里头有牵挂、有忧虑,那个日子不好过。你说那可以赚大钱,赚大钱付出的代价太重,我也不干,我宁愿不要钱,我不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心清净,才叫真正自在,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有少分的感应。这是说明有念跟无念差别很大,一定要到无念,这里面才有智慧,这才能透露得出来;如果有念的话,这就不行,决定是障碍。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把话拉回来:

  【今谓如来作念我当说法】

  如果我们起了这么个念头:「如来动了个念头,要为众生说法,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这就错了。

  【便同凡夫,岂是如来。】

  这是六道的凡夫,绝对不是佛菩萨。我们讲菩萨,就是圆教初住以上,但是圆初住以上都可以称如来,因为他见性了,他用的是真心。

  【既不空寂,又岂能说法自在?】

  凡夫能说法,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没有空寂,道理在这个地方。要想说法得自在,那个心要空寂,心里头不能有东西才行!我们在祖师大德里面去看,最明显的,说法自在的,无过於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他说法自在。他也没有念过经,你把经念给他听,他就跟你讲,他讲得很自在。你要问为什么?他心空寂,他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念给他听是感,他立刻就回应,回应的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为什么?他的心里头没有污染,他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所以他应的就纯正,一点都没有错误,道理在此地。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修清净心。要想修得清净心,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你不要了,那你就把《金刚经》听错了,《金刚经》叫我们放下,「好了!回家去一切都放下,家也不要了,儿女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那成什么话!那不把世间法都破坏了吗?所以你不能听错,这个放下是心里放下,心里面决定不要再牵挂,不要再去想这个事情;不想这个事情,不牵挂,那我这个事情能做得好吗?做得更好。为什么?智慧现前了。你从前做事是用思考,用分别心,有得失心,有分别、有执著在做,做得不好,做得很累、很苦,做得不圆满。现在统统放下了,一切都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了,智慧现前,你做得比什么人都好。你要不相信,你就拿讲经做个比喻,你看菩萨,讲经不起心动念,讲得这么好;我们这些人讲经,起心动念,一天到晚在准备,忙得不亦乐乎,讲得不好,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讲得不好。你从这一点当中你去体悟,然后你才晓得,我们生活工作,心清净、心平等,万缘放下,一定做得比从前好,比以前做得高明,做得圆满,你的生活也过得幸福,也过得快乐。因为你生智慧,你的生活里面充满了智慧。不学佛的人,你的生活一天到晚充满了烦恼,你过的是什么日子?烦恼里头过日子,那你怎么不苦!佛菩萨为什么快乐?在智慧里面过日子,他不是在烦恼里面过日子,转烦恼为菩提,那个日子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这一段经文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一点。

  【正所谓以轮回见,测圆觉海,无有是处。】

  后头一句是批评。凡夫对於佛菩萨,在那里乱猜,在那里推测猜想,全错了!这个推测猜想是轮回心,轮回的见解,你怎么能够明了诸佛菩萨的境界,那不可能。这个地方要细心体会,然后我们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从哪个地方学习,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我们看末后一段:

  【诸佛菩萨说法,如空谷传声,有感斯应,初无容心。】

  这几句话是形容,佛菩萨说法那个事实状况说不出来的,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地的形容,像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一些云彩,当中空一块,那就叫月亮。这个地方说法,就是有这个味道。佛菩萨的境界说不出来,从旁边侧面来形容,犹如空谷传声。空谷传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叫一声,回音,那个传声是回音。你的音声长,回音就长;你的音声短,回音也短;你音声响亮,回声也响亮。我们发出的音声是感,回音是应,感应道交,用这个来做比喻。「有感斯应,初无容心」,它确实没有心。我们在山谷里长啸一声,那山谷难道还起个念「这个人叫一声,我赶快回他一声」,没有这个念头,没这种心。这就说明无念,说明空寂。

  【大叩大鸣,小叩小鸣,适如其分,自然而然。佛之说法,如是如是。】

  佛给我们说法,真的是恰到好处,所说的完全是应众生的根机。我们现在中文翻译的《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说这么多法,实在讲是应当时之机,恰如其分。如果当时,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大众,没有这种根机,佛决定不说这个法门,没有感怎么会有应?感应道交!

  再说祖师大德讲经说法,祖师大德讲的经、说的法,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经,释迦牟尼佛的法。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每一个时代,某一个地区,法师讲《金刚经》,不一样,讲得不一样。讲得不一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看《金刚经》的注解就明白了。《金刚经》自古以来的注解有一百多种,没有一种是一样的,有一样的那何必要注?都不一样。为什么注得不一样?佛灭度之后,这些众生要想学《金刚经》,机感不一样。当然这种感应,没有佛当年那种感应来得纯,因为佛无念、无心。祖师大德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这是真的。如果他们心跟我们心一样,那我们展开经看不懂,他也看不懂。为什么我们看不懂,他能看得懂?他的心比我们心清净。由此可知,你看经典里面的义趣,你能够看多深?你能够看多广?完全跟你的清净心有关系,跟你广学多闻没有关系,决定没有关系。你广学多闻,说老实话,反而产生了障碍,这个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

  我们看有一些法师讲经,我在早年学讲经,有一个同学明性法师,这个人已经过世了,不在了。我们同学当中,他是最用功的一个。早晨天没有亮,就起来打坐、读经;到天刚刚明亮的时候,他就跑到山上,一个人坐在那里,经本展开,对这些树木花草讲经说法。从前生公是对石头,他对树木花草,一个人好用功,就讲经说法,每天这样练,苦练,写的讲义一大堆。我们知道他很用功,有一次大家请他上台讲经,讲了一次之后,没有人再请他了。他是真用功夫,搜集十几种古大德的注解参考资料,凑成一个大拼盘,端出来什么都不是,吃力不讨好。花很长的时间,讲一段经文,叫人听了之后,不晓得你在讲些什么。所以,你广学多闻有什么用?搜集十几种注解,统统合在这里讲,到底是讲的什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验。这个经法讲得好,能够契入人心,不是广学多闻,完全是清净心。你能够在这一部经上讲多深、讲多广,与清净心有关系,与广学多闻丝毫关系都没有,这一点要很细心去体会。

  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大师讲东西一样参考都没有。他跟法达禅师讲《法华经》,讲的是不多,但是法达开悟了,开悟就不要讲了。跟无尽藏比丘尼讲《大涅盘经》,那个时间长,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六祖那个时候年轻,刚刚离开黄梅,在避难的时候遇到无尽藏比丘尼,他那个时候二十四岁。经没有听过,注解也没有,也不认识字,无尽藏比丘尼把《涅盘经》念给他听,他听了之后就跟她讲;这部经讲下来之后,无尽藏比丘尼开悟了。学在哪里学?学清净心,学放下。头一个要把名闻利养放下,那个东西害死人,要把五欲六尘放下,这些东西沾上一个就完了,你就没有法子。所以念头要转过来,念念为佛法,念念为众生,你用这种心去感,诸佛菩萨都有应,才能真正达到感应道交。请看下面一段经文,科题是「本无可说」,这是真实话,句句真实。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你不要以为真的有所说,这个才与前面的经文相应。前面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法宝,宝要好好的收藏,要好好的保护不能把它丢掉,怎么可以舍弃?这个地方把所以然说出来。因为本无可说,所以佛法不能执著,法要舍,也就是说,心里面不可以有佛法,有佛法就糟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一肚子里装了佛法,那完了,那就大错特错!所以法尚应舍。

  【无法可说,意显本无可说。何以本无可说,以本来无法故。既本无法,那有可说。】

  这个话的意思很深,确确实实没有法。再给诸位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没有事,你天天做的那个事,做得很冤枉。天下本无事,谁去做事?庸人自扰之。庸人就是我们佛门讲的迷惑颠倒,那些人有事做,没事生事,叫无事生事,在做那些事。真正明白的人没事,确实没事,也没法。没法,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刚才讲,众生有感。众生虽然有感,佛有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佛没有说法,众生以为佛说法,这个很妙!佛本来没有相,众生以为佛现相。这个事与理愈说愈深了,但是全是实相,全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所以说,本来没有法,本来没有事,本来没有六道轮回,本来没有大千世界,甚至於本来没有十法界。不但本来没有十法界,本来也没有一真法界,这才是如来寂灭场地,才是圆满的自性。我们看底下一节:

  【法是缘生,说亦缘生。】

  法是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是缘生的,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这个感应就是缘,也是缘生的。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头,现种种身是缘生的,说种种法也是缘生的。

  【说法者亦是缘生。既曰缘生,非无法、非无说、非无说者也。】

  从缘上看,有;缘现相,有相。从相上看,有;从性上看,没有。从相上看,有。「非无法」就是有法,「非无说」是有说,「非无说者」,有说法的人。可是你要晓得,这是从相上说的,相是缘生,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入这个境界。底下讲:

  【然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即复了不可得,言其说即无说也。】

  这就是所谓「说即无说,无说即说」,说跟无说是一桩事情,一如。前面跟我们讲的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一点都不错,所以,哪里可以执著?

  【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

  万法缘生这一段,为什么要说得这么多?为什么讲得这么深刻?关系太重要。不但它是般若 里面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整个佛法里面的精髓。你能够明白了,你能够体会了,就是开佛知见,我们常讲开悟了。你能够把你悟得的知见,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把生活里面一切错误的知见,依这个改过来,你就证果,你就契入这个境界。有听《金刚经》的同修问我:「我们在一生当中,能不能明心见性?」我的答覆是肯定的,能。问题是你能不能放下?你能放下就能。放下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很简单: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要你心里头真的没有这些东西,你就明心见性,你马上就升到圆教初住菩萨,你就证得了。你为什么不能证得?你不肯放下。无始劫以来,执著一个「我」,不肯把我放下,念念还都想我,这就糟糕!这就是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圆教初住菩萨,那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念念舍不得把「我」放下,关键在这里。不但现在是「我」不能放下,「我所」都放不下,你说糟糕不糟糕!什么叫我所?我所有的财产,我所有的家亲眷属,我所就是我所附带的这些,附带的这些身外之物。附带的这些东西,你都放不下,「我」你怎么能放得下?所以放下是有次第的,先从「我所」放下,从我所有的,就是先把身外之物放下;然后功夫逐渐逐渐提升,「我」也放下了。诸位要知道,「我」要是放下了,那就很恭喜你,为什么?你生死轮回没有了。你想到,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我!我要是放下了,你不会害病。谁害病?我害病。我没有了,谁害病?「我」要是没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有我,我烦恼,我很苦,我生病,我要老,我要死,都是一个我。「我」没有了,这问题全都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苦、八苦,全都没有了,与你完全不相干,毛病都在这个「我」上。所以《金刚经》一开端,有我相、有我见,这不是菩萨,这是凡夫,六道轮回的凡夫。有这个念头,有这个见解的,叫轮回心。天天干这个事情,无论你干什么事,里面只要有「我」在,你就造轮回业。你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金刚般若 》里头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的是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

  读《金刚经》,读难,虽然读,不懂意思。但是这一次《金刚经》我们细讲,你听了,我相信纵然不能把我、我所舍掉,多少也有点觉悟了,知道事实是这个样子,这是多少能有一点悟处。如果这个悟处能够相续不断的话,真的有开悟的可能。你有这个悟处,你就觉得放下是对的,虽然现在放不下,慢慢的会放下一点。原本我这一个月要赚一万块钱,现在赚五千也可以了,就放下一半了。逐渐逐渐你对世间名闻利养会淡一些,这个淡就是放下。果然能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进展就很快。为什么?真正能放下,你烦恼轻,智慧就增长,你对人对事对物一切的看法会转变。从前的看法,佛经里面讲轮回见,我们世间人讲人生观、宇宙观,我们佛法叫轮回见,这是轮回心。你能够转轮回出三界,能够把轮回见转成佛知佛见,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要晓得,「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虽俨然有说法,既复了不可得。」经上讲一桩事,依这个说法为例,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缘生的。我们生活缘生的,工作缘生的,处事待人接物全是缘生的,无有一法不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统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正开智慧!

  【明了缘生之义,便知法本无法,故说即无说。说法者即空即假,即假即空。】

  天台智者大师,为我们说出三谛三观,三谛三观不是佛说的,是智者大师从《法华经》里面悟出来的,三谛三观是天台家的学说。佛经上有没有?有,虽有,智者大师没见到,还是智者大师发明的。什么经上有?《楞严经》上有。智者大师在世的时候,《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印度一些高僧在中国弘法的,到天台山去访问智者大师,听智者大师讲三止三观,非常佩服!就告诉智者大师,《楞严经》上佛有这个说法。於是智者大师听了非常兴奋。为什么?有经典跟他印证,可见得他的发现没错!但是这个经没有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到印度非常不方便,没有这个机缘。他在天台山筑了一个小台,拜经台,每天向印度那个方向礼拜,求这部经早一天到中国来,他拜了十八年,这个精神毅力了不起。一直到大师圆寂,这个经还没来,但是到后来,唐朝中宗的时候,这个经果然传到中国来了。智者是隋朝的人。所以《楞严》到中国的因缘也很殊胜,智者大师心里头求,求了十八年,这是感应道交。三止三观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般若 里面讲的「即假即空」,他加了一个中,他讲空假中。空假中的原理,能够应用在一切法上,世法、出世法统统都能够符合这个原理。

  【决不致妄作言念,罪同谤佛。正因无法可说,乃有说法及说法者之假名耳。】

  经文「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有这个假名,有这个假相,却没有这个事实。所有一切万事万法,你要知道,都是假名假相,没有自体。要知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能记住这四句也能开智慧。所有世出世间一切法,它有假名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能常作如是观,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你常常有这个观念,常常有这个看法,你对於一切万事万法自自然然不会执著,也不会去计较,不会去分别,不会去执著,你就接近般若 了,你会开智慧。换句话说,你就会学佛了,佛法前头讲过要善学、会学,你就会了,绝对不至於想错、说错了。像前面,想佛还有法可说,那就想错了,佛还有相可现,佛还有众生可度,这都是想错了、说错了,这就是谤佛,罪同谤佛。谤佛,前面跟诸位说过,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谤佛,不会谤法。

  【说法者无法可说,则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

  这个很要紧,这个说到我们身上来了。我们今天学佛法,你要是学了之后:「这个讲得好,我要记住;记不住,还要用笔记本记住,唯恐忘掉了。」这样学佛法,可以学一点佛学常识,真正的佛法学不到。为什么?真正的佛法离言语文字,可是真正佛法也离不开言语文字,但是决定不是言语文字,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在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经典我们要不要读?要读。要不要研究讨论?需要研究讨论,需要讲解,需要认真学习,需要把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要把它记住。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人强记,他很认真勉强,一定要把它记住;一种人自然记住了,他并没有想记,但是天天念,念多了自自然然记住,这个好!自然叫任运。自然记住的好!多看多听,自自然然记住。可以多看,可以多听,决定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著?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一切的修学没有别的,要教我们开悟。如何开悟?要教我们得定。什么叫得定?万缘放下,千言万语就是教我们放下而已,因为放不下,才把事实真相详详细细说明,说明之后,你想想应不应该放下?你不应该放下,还继续搞轮回、搞生死,这里面多苦!你这一生的日子苦的还不够?这个要觉悟,太苦了!做人还好一点,你看看畜生,畜生比人更苦。看到畜生,想到我要弄不好,来生跟它一样,你说这个多麻烦!畜生就示现样子给我们看。饿鬼、地狱就更苦,虽苦,我们没见到。这个一定要觉悟,不能再搞了,那就是真的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整个佛法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放下而已。放下,智慧就现前,无论做什么工作,做得都比别人圆满,都比别人做得好,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些事,诸位读《华严经》你就明了了。

  《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金刚经》上讲如来,五十三位如来,他们散布在各行各业,都是模范,都是榜样。经商的是商人如来、商人菩萨,商人里面的榜样,他们用菩提心,他不是用轮回心。你在家里面过日子,家庭主妇用菩提心不用轮回心,你是菩萨主妇;你做生意,你是菩萨商人;你做工,你是菩萨工人;你参政,你是菩萨宰官,菩萨国王。《华严经》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都清清楚楚,一切现相是假相、假名,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无论他在社会上从事於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岗位,他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真正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利益一切众生。佛法的殊胜利益,真的是无量无边。学法的人当然无法可执,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本源法师讲金刚经    

昌乐法师讲金刚经    

常福法师讲金刚经    

超然法师讲金刚经    

彻悟禅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琰法师讲金刚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金刚经    

慈法法师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大愿法师讲金刚经    

涤华禅师讲金刚经    

法清法师讲金刚经    

法悟法师讲金刚经    

佛光法师讲金刚经    

嘎玛仁波切讲金刚经    

光明禅师讲金刚经    

HT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戒法法师讲金刚经    

界文法师讲金刚经    

净慧法师讲金刚经    

久晃法师讲金刚经    

理证法师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妙华法师讲金刚经    

明奘法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普献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仁禅法师讲金刚经    

仁达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圣凯法师讲金刚经    

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圣一法师讲金刚经    

圣赞法师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倓虚法师讲金刚经    

通觉法师讲金刚经    

惟贤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    

印泉法师讲金刚经    

月悟法师讲金刚经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    

昭慧法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泉法师讲金刚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金刚经    

宗性法师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