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107集--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107集


 下载DOC文档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三面,倒数第四行,注解第六段开始。

  【若明得诸法本空,便会归於性,而诸法一如矣,是法平等矣,此为诸法空相之要义,解得此义,便可事事作如是观,观照功醇,便可证无生忍,而泯相入体矣。】

  这个地方所讲的,对於我们平常用功,可以说指出一个重要的修学纲领。由此可知,《金刚经》在后半部所讲的义理非常重要。后半部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句:第一个就是讲「三心不可得」,第二个就是讲「诸法空相」。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永无出期,就是对於这个事理迷惑而不能够明了,造成一切的妄想执著。能执著的是三心,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能执著的是空的、假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著的是空的。所执著这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都是缘生之法,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句话说,能执、所执都是空的。这个理我们明白,事也搞清楚,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明心见性,就不再是凡夫,不再有轮回。这是《金刚经》后半部的精华、要义。所以说明了,明得就是真正明了,真正体会得诸法本空。本来空,现在还是空,决定不是事实。本来空,空义就是真如本性,真性是空寂的,所以一切法的体性就是真如本性,明了空寂就会归於性;这是从理上说。底下一句是从相上说,知道一切法体性空寂,这一切法平等了,诸法一如,是法平等。

  经上说,这个经上给我们解释如来的意思,「如来者,诸法如义。」成佛,证得究竟的果位,通常都有十个名号,十个名号第一个就是如来。如来的意思就是诸法如义,也就是此地讲的诸法一如、诸法平等。可见得我们如果能在一切法里面,见到它的空相,不必分析之后才晓得是空,不必分析,就在相上知道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知道一切法平等、一如,这个看法就叫见性。禅宗里面说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怎么回事,怎么叫明心,怎么叫见性?我们读《金刚经》,读到这个地方这就能体会到一些,这就是明心见性。这是《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把般若 重要的义理都说出来了。

  我们怎样才真正做到明心见性?下面几句就是教给我们。解得此义,你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都理解了,要紧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都要作如是观,这是教我们怎么做。果然都能作如是观,这就是做明心见性的功夫,这才叫真正的学佛,学作佛。功夫做久了,功夫得力,叫观照功醇,醇熟了。醇熟了,在佛法里面就叫照住。观照,观照是我们现在开始做,做到功夫得力,照住了。什么照住?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不再现行,也就是说不再起作用。妄想分别执著没断,并没有断,但是它不起作用,这也就是说你的功夫得力,功夫真正得力了,能够伏住烦恼。《金刚经》一开端,「云何降伏其心」,这是把你这个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念头,把它伏住,降伏住,虽没有断,不起作用,这是第一个功夫。这个功夫,我们通常讲得定了。禅宗里面讲得定,就是指这样的功夫。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叫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指这样的功夫。这个功夫再要提升,也就是说你这个观照继续不断去用,用到更醇更深的时候,就证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见是见性,见到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不生很难懂,很不好讲。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念佛人每天念回向偈,也念「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虽然天天念,不晓得无生是什么意思,无生是什么样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境界?都不知道。这一次我们《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一切法不生不灭,我想大家多少都能够体会一些。虽不能全懂,总少分能够体会到,一切法确确实实不生。前面讲的,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一不定一,合不定合,这里头就显示出一切法不生的意思。你把这个体会到,你就能够想到一切法不生。然后再观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环境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的环境。先观察环境,环境里面观察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平等,一切法不生,然后再回过头来,观察自己身心。为什么要这样观察?我们观察外面比较容易,一开端要观察自己的身、自己的心比较难。看外面,外面看清楚了,回来一观察自己,自己身心跟外境没有两样,这就很容易理解。这是观察事实真相,真相就是真如本性。

  过去,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宗教,意思很明显。佛法何以不是哲学?他解释得很有道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无论是一元论、多元论,不能离开能所。佛法里面没有能所,佛法里头为了说法的方便,也说能所。譬如我们讲能现、所现,能现的是真如本性,所现的是依正庄严。能变、所变,能变的是念头,是第六识、第七识,就是分别、执著,能变;所变的是十法界;我们也说能、也说所。可是诸位要晓得,佛经里面所讲的能所,跟哲学里面讲的能所意思不一样。哲学里面讲的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能所是对立的。佛法里面讲的能所是一桩事情,能跟所是一不是二。因此哲学里面讲的一元、多元,在佛法里统统用不上。一非定一,多非定多,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才是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哲学没有见到事实真相,可以说接近它的边缘,但是不是事实真相。这是佛法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然后我们才知道怎么用功法,功夫如何能够得力。

  明了一切法不生,这就是证无生忍,无生是说一切法不生。忍就当作证字来讲,忍有承认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说一切法不生,我承认,我同意,这个忍是这个意思。你怎么承认?怎么同意?因为你见到了。佛说得没错,佛所讲的,我们自己亲自证得了,这才同意,才承认。这不是讲的圣言量,「佛是圣人,佛说的话大概不骗人」,不是这个,那你自己没有见到。必须自己亲自见到,所以才叫做忍。这个时候,泯相入体,相是一切现相,一切现相就是性体,性体就是一切现相,无二无别,这才叫泯相入体。并不是把一切现相消灭,显示出本体,不是的。我们常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是泯相入体的意思,泯相入体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一段是修行用功重要的纲领。

  【正报、依报,为众生所不能须臾离者,尚且虚幻无实。则一切盛衰、苦乐、称讥、毁誉、种种对待之事相,其更为虚幻非实可知,何足贪恋执著哉。】

  「正报」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我们的心。现在所讲的心,都是指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佛法里面称之为识心,就是意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识心,它的作用就是分别、执著,有这种功能,能够思惟想像,它的作用非常广大,可以讲虚空法界都能够缘得到,都能够想得到,它的作用很大。虽然能够缘虑到虚空法界,它没有办法缘虑到自体,就是真心本性缘不到。它这个功能很大,缘不到自性。因此这个心,佛叫它做妄心。妄心的能力很大,如果在法相宗来讲,八识都是它所缘的境界,它缘不到自性。正因为如此,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人如果要是用八识心来修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我们用思惟想像这个心来修行,可以证阿罗汉果,可以证辟支佛,可以证权教菩萨位,可以成十法界里面的佛,因为它的能力可以缘十法界。但是诸位要晓得,一真法界它缘不到。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境界,它缘不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大乘经上,世尊常常责备修行人,错用了心,怎么用错?用八识心就是用错了。用这个心用错了,用这个心不能成佛,也就是说用这个心不能明心见性。如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把这个心舍掉,不用这个心。不用这个心,用什么?用真心。我们今天能够思惟想像的是妄心,妄心要舍掉。

  明朝时候,交光法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他那个注解叫《楞严经正脉》,最近这些年在台湾有流通,有翻印流通。交光大师也很了不起,他在注解序文里面写著,他说他念佛求往生净土,在生病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那个时候想起来,《楞严经》自古以来有不少人的注解,但是都没有把经义讲清楚、讲明白,所以他就向阿弥陀佛请假,他说:「我可不可以暂时不去,我把《楞严经》做一部注解以后再往生?」阿弥陀佛也就同意了,佛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后,就写这一部注解,叫《楞严经正脉》。在《楞严经》许许多多注解当中,古德认为这个注解叫新注,就把所有的注解分为新旧两派。从他这个本子开始,凡是依照他这里面的,就叫做新注。

  新旧差别在哪里?《楞严》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过去中国到印度去取经的这些法师,用现代的话说,到印度去留学的这些法师,在印度没有见到这部经典。印度到中国来的许多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传法的,也没有把这个经带到中国来。到以后我们才了解,原来印度人吝法,认为这是佛法最重要的珍宝,不传外国。所以外国留学生到那里去,这部经见不到,他不让你看到。法师到中国来,这个经是禁止,决定不能出口。印度今天人愚痴,得这个果报,吝法的果报。

  而这部经典,中国人怎么知道的呢?是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隋朝之人,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师。而实际上天台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是在他手上完成的。他依据《法华经》,发明一个修行的方法,就是从《法华经》的理论上,他发明一个修行的方法「止观」,止观是天台大师发明的,三止三观。三止三观里面,在实际上用功的时候,有一心三观、次第三观。这是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指导原则。当时印度有一些高僧到中国来弘法的,到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看到智者大师指导大众修行这个纲领原则,他们非常赞叹,非常佩服!就说出来,大师这个三止三观跟《楞严经》上所讲的非常接近。我们才晓得,印度还有这部经典,但是没人见过。

  而智者大师也非常难得,那个时候从中国到印度相当不容易,他在天台山,现在浙江天台,筑了一个拜经台,他每天都到那个地方向印度这个方向礼拜,求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他的精神、毅力,值得我们后人佩服。他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圆寂,拜了十八年,求这个经到中国。这部经果然在唐朝中宗的时候传到中国来。是武则天执政的那个时代,印度有一位法师般剌蜜帝把这个经传到中国来。他传到中国来,这是犯法的,这是违禁品不可以出国的,用偷渡的方法。第一次偷渡,在海关被查出来,毕竟他是出家人,也没有受什么样的处分,就算了。第二次他再偷渡,他就想到了,偷渡很困难,他把这个经用很小的字写出来,这个相当不容易。写出来之后,把自己膀臂割破,经藏在里面,再缝起来,让它长好,这样偷渡出来,海关没有办法,检查不到。到中国来,再把膀臂剖开,经再取出来,用这个方法。经送到中国来之后,法师跟一般凡人不一样,赶紧回国。回国,告诉国家这个经我已经偷到,送到中国了,用什样处罚,承当,愿意承当惩罚。不像一般人到中国,就不再回去了,那没事情了。他还要回去接受国家法律制裁,这是佛弟子。所以这个经是这样传到中国来的。

  因此古人注解《楞严经》,就用天台大师三止三观这个理念来解释这个经,这叫旧派。交光大师认为这个解释不恰当,虽然它很接近,不是《楞严经》的意思。道理在哪里?天台的三止三观是用意识心,就是用第六意识、第七识,用的还是我们思惟想像这个心。可是《楞严经》里面讲的不是用这个心,《楞严》用的是真心。所以它跟古注最大不同的一个理念,他提倡的是「舍识用根」,不用心意识,用什么?用六根根性,六根的根性是真心,这是跟古来的注解不同的地方。

  眼见性,我们用见性见色,而不是用眼识去分别色相。用意识见色,它在色相里分别执著。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起作用,执著是第七识起作用,你用的是识心、妄心。如果用真心,真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眼睛看这个花,不分别、不执著,是不是也看清楚,也看明白了?不能说我不分别、不执著,我就看不清楚,没这个道理!离分别,就是离第六识;离执著,就是离第七识。见色闻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不用第八识。所以他教人舍识用根,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六根的根性,你见用见性见,听用闻性听,不要用心意识。《楞严经》新派注疏这个理念跟过去不一样,这的确是《楞严经》佛所讲的意思。

  离心意识就见性,这《金刚经》上讲的,心意识那就是四相,离心意识就离四相、就离四见,这样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此我们明了,离心意识不仅仅是禅宗的事。禅宗参禅,怎么参?离心意识参。假如不离心意识,你那个禅是世间禅定,不管用。功夫再高,一般人只看到表面功夫,什么叫表面功夫?这一盘腿,一入定,能够七天不出定,一个月不出定,三个月不出定,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凡夫看的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不希奇,世间禅定也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直到四空定,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世间禅定用什么修的?没有离开心意识,他用这个修的。出世间禅定,大菩萨们所修的,他不用心意识,离心意识。中国禅宗,标榜的是离心意识参;也就是说,用功夫的时候,决定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不用这个,这个高明。宗门如此,教下也不例外。《楞严经》教给我们,研究教也要离心意识,舍识用根就是离心意识。舍识就是舍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他不用阿赖耶,不用末那,不用第六识,不用这个。

  我们在此地说说而已,实在讲我们不会用,我们起心动念还都落在心意识里头。他们有这个能力离心意识。《楞严经》是教,教下也要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在教下就能够大开圆解。教下的大开圆解,跟宗门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说的名词、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诸法一如。并不是说禅宗比教下高,他高在哪里?平等。是法平等,没有高下。我们净土宗这个名词又不一样,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所以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用的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为什么名称不一样?因为方法不一样,它的方向相同、目的相同,可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净宗用持名念佛的方法。这个功夫也是三等,宗门观照、照住、照见,这是三个层次;我们念佛里面也是三个层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这是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用功夫,怎样能够契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我们说境界,也许有许多人还不能有很清楚的认识,我们再换一个名词来说,那大家就清楚了。如何能够进入佛菩萨的生活状况,这大家好懂;换句话说,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家讲修行证果,就是说这个事情。我们把我们凡夫日常这个苦难、辛苦的生活,如何把它转变成佛菩萨快乐的生活,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佛希望我们能够达到的。

  正报、依报,我们的身心跟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每一个众生没有办法离开的,不可须臾离者,刹那也不能离开。不能离开的道理,前面说过了。虽不能离开,它刹那刹那在变。我们晓得它会变,怎样把六道轮回的生活变成诸佛与大菩萨的生活,能变就行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要会变。依正都是虚妄的,因为是虚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决定不要去执著它;换句话说,你可以享受,你不能够执著。执著错了,决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心是空寂的。如果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我们今天讲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的心就错了。无有牵挂、无有忧虑的是真心,本来无一物是真心。心里面有了一点点东西,这个心就变成妄心,就变成阿赖耶识,真心就变成妄心,真如就变成八识。所以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存在,心要清净。这是说明事实的真相,身心万物都是虚幻无实。

  从这些虚幻不实的现象里面,产生了不少的副作用,像底下举的几个例子,盛衰。实在讲底下这些例子,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果报。依报正报是果,附带的盛衰、苦乐,那叫报。诸位要晓得,果跟报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都得人身,都住在美国现在这个环境里面,这是果。过去生中,我们修行五戒十善这个因,所以得这个果,依正是果。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状况不一样,有些人富有,有些人清贫。我们举这个例子,贫富状况不一样,这是什么?这是报。所以果跟报要分开来看,你就搞清楚了。为什么有苦乐不一样?也是过去生中造的因不一样。

  这个报,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以财富来说,财富这个报从哪里来的?也是过去生中种的因不一样,佛讲这个因是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报。他为什么有这么多财富?过去生中财布施的多,他这一生就得多财,是这么一个原因。财富有些人得来很轻松,有些人是很辛苦的经营才得到,这个与布施修因有关系。有些人布施很痛快、很欢喜,他得报就很自在,就不费力气。有些人布施很困难,看到人布施,好像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很勉强的拿出去,布施之后又后悔,他将来得的这个报,财富他能得到,他要很辛苦的去经营,很不容易才得到,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聪明智慧是报,他的业因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报,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由此可知,这三种布施是因,得三种不同之报。世间人都羡慕,都希望得到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哪里能得到!佛在经上把这些事理、因果,给我们讲得很透彻。

  「盛」是兴旺,一个人他的事业,或者是家庭,在一生当中达到最兴旺的这个阶段,这是盛的意思。「衰」是衰败。如何能把盛保持,这是学问。为什么有盛衰?因为修因不一样。我们以财布施举这个例子来说,一时高与很认真在那里做布施,做一段时期兴趣就没有了,热度就没有,就降温了,将来在果报里面,盛之后他就衰了。只要看到果报,你就晓得必有前因。什么人能够把这个热心永远保持,可以说古今历史上,我们一个例子都没有看到。只可以说,他这个兴趣,他做这个事情,热心的程度,热心的时间长短,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个状况。因此在果报里面,显示出来的就不一样,盛衰就非常的明显。因此,世出世间的圣贤人,他们知道,他们明了,所以教导一切众生,在你兴旺的时候,我们一般世间人讲,在你走运的时候,走好运的时候,你要懂得惜福,要懂得修福,你的福报能够延续下去。如果你要是不懂,只是贪图享受,贡高我慢,福报修积很难,很长的时间,不是短时间。

  世间我们看到做大官的,一般讲做部长以上的,发大财的这些大企业家,都是好多生的修积,在一般经典上看,至少是十世。十世的修积,才能得这样的果报,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可是他享受真的很快,如果不懂得惜福积德的话,几年就享光了。你说做大官,一任就可以享光。实在讲这桩事情并不难懂,我们用平常储蓄这个例子想一想,你就明白了。我们在银行存钱储蓄,储蓄十万、百万要很长的时间,要好多年才能储蓄一笔钱。拿出来之后,如果花天酒地,两、三天就花光,假如去赌博那个赌场上,可能几分钟就光了。你才晓得修积不容易,那个享受很快就享完。实实在在,事实真相是这个样子,所以佛教导我们要惜福。释迦牟尼佛那是无量劫的修福,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给我们看的,佛修福、惜福、积福。我们明白了,看到了,应当要学习,知道凡事都有因果,离不开因果。修因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像到将来的果报;受果报的时候,一定知道过去的业因。这样你就不怨天不尤人,纵然处逆境也很快乐,逆来顺受,不怨天不尤人。在逆境里面能够忍辱,依旧能够修福,能够把恶的运转成好的运,这也就是而生其心的意思。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下面说,苦乐,生活环境当中,受苦、享乐的。称讥,称是得到社会大众的表扬、赞叹,这是称赞的意思;讥是讽刺、讥笑。底下说,毁谤,誉是荣誉。这个地方八个字,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这八个字。顺逆境界里面,你真的不动心了,这就叫八风吹不动,这个人修行功夫就得力了。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没有瞋恚心,不怨天不尤人。心在这个境界里面永远保持平静,这就叫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在佛法里面是功夫刚刚得力,没有什么骄傲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刚刚得力,功夫得力。在修学其他法门里面,刚才讲了,只是刚刚得力,谈不上成就。没有得定,这个不是定功,这是刚刚起了一点作用,伏烦恼,能够把烦恼伏住。可是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这个功夫就能往生,这个功夫在佛门里面讲,叫功夫成片。你们常常听到功夫成片,什么叫成片?在一切环境里面,这里讲的八种境界里面,他心是平等的,不会受境界的影响,他就成一片了,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在净土宗就管用。在其他法门里头还不管用,那他这个功夫太薄弱。所以净宗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只要这么小小一点功夫就行,它就起作用。

  「种种对待之事相」,前面举了八个例子,像这样全都是相对的境界。我们晓得,这些境界岂不是更虚妄!身心世界都是虚妄的,日常琐碎事情这是小事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是虚妄,何必认真,何必去计较!没有认真计较的必要,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的必要。底下说「何足贪恋执著」,你把贪恋执著放下、舍弃,你的心清净了,心平等了,那是功夫真正的成就。底下一段,更进一步说:

  【其他一异、凡圣、生灭、垢净、人我、彼此等相,莫不如是。】

  这是从前面,在日常生活当中,身心世界,以及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这些状况,推展到整个佛法。佛在大乘经上讲的「一异」,一异是大乘经的总持法门,是大乘经的总纲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一不异。《金刚经》上许多句子说「则非是名」,说则非就是不异的意思,说是名就是不一的意思。是名是从假相上讲,假相森罗万象不一样;则非是从体性上说的,体性是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没有两样。凡是佛所说的,总是把则非是名合起来讲,让你体会到事实真相「不一不异」,这是大乘法的总纲领。

  「圣凡」,什么是圣,什么是凡?圣凡的界限在哪里?没有,哪有界限!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就叫圣;心里面起了妄念,就叫凡。哪有界限?没有界限的。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做凡;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这就叫圣。可见得圣凡也是假设的一个名词,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生灭」,这个地方讲得很多,大家能够体会到一些。「垢净」,这在佛经上也常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其实秽净也是假名,哪里来的净秽?心清净的时候,叫净;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叫秽。而清净心中,本来没有妄想执著,所以那个想叫妄想,妄,不是真的。在名字上,就已经把这个事情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那没有办法了。你要是执著这个名词,你不懂名词的真实义,你执著它,就错会意思了。明明给你说,这个想是妄想,这不就没事了!「人我、彼此等相」,《金刚经》上前面讲的四相、四见。「莫不如是」,都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要套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上那个说法的方式,都是则非是名。我们用《金刚经》的语法,随便拈一句,「凡圣者,即非凡圣,是名凡圣。」套《金刚经》的句子,你全都清楚了。「人我者,即非人我,是名人我。」你把这个句子一套,甚至於整个在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事,你用《金刚经》这三句话一念,你心里就很清楚,就很明白了。

  【果能如是一眼觑定本不生之心源上,观照入去,便是所谓直指向上。】

  我们先看这一句。这是禅宗里面常常运用的方法,所谓是直指向上,直捷了当。直指向上这句话,我们听得很多,我们在《禅宗语录》上看得很多,可是意思不懂。怎么样才叫直指?怎么是向上?於是听到这句话,看到这四个字,都在打妄想。这里给我们说明了,一眼看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生就是真心本性。如果这个理要是不明白,事实真相不能相当透彻的理解,这个功夫你用不上。这个功夫就是观照的功夫,一定要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起心动念就想到佛跟我们讲的,一切万事万物的道理、真相,念念之中,事事物物都能跟这个道理相应,这叫做观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直指向上,说的是这一回事情。能用这个功夫,这是上乘的功夫。禅宗里面讲上上根人,这就是上上根人。他所得的受用,底下讲:

  【则胸襟当下开豁,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当下远离。】

  这是立刻得到的效果。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当下就没有了。怎么没有?晓得一切皆空,了不可得,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再想想那个放不下的,放不下是空的,放不下是不可得的,放不下的根本是妄想,根本没这回事情,你不就放下了吗?没事了。哪里还会有那个小心量!这个时候心量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佛在经上常讲的,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只要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稍稍得力,这个境界就现前,你的心量就大了,没有一样不能包容。什么过不去的事,什么过不去的人,全是一场空,梦幻泡影!还会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吗?你心量就拓开了,心量开了,这个人很舒服、很自在。小心量的人可怜,小小的事情斤斤计较,坚固执著,那个好可怜,生活得很苦、很可怜。他为什么这么苦?心量太小,太窄小了。佛在经上常讲「可怜悯者」,真的可怜悯。他活得这么苦,谁给他的?自作自受,作茧自缚,没有人给他,他还怪这个人,怪那个人。其实谁给他?没有一个人给他。过失都在自己观念错误了,思想上错误,见解上错误,都错在这个地方。所以会用功的人快乐,佛法真的能教我们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烦恼当下消除。「颠倒梦想」就是所有一切的幻想、妄想,统统远离了,也统统放下了。

  【如此用功,方是直下承当。】

  佛门里面也听得很多,常常说直下承当,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说「我要直下承当!」你承当了什么?你承当的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佛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我们把佛的意思多少透露了一点,希望你能够直下承当;能用这个方法去生活,能用这个方法去工作,去待人接物。「可称善用功人」,善用功是会用功、会修行、会学,这样才会。

  诸位如果把这一段经文,能稍稍明白了几分。好在现在我们每一次讲席都有录音带、录影带,回去总要多听几遍,这是我们现在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从前人听经,只能听一遍,法师不可能跟你讲第二遍,不可能的。一遍听了就能记住,就能得受用,那不容易。所以真的要利根上智之人才能得佛法受用,中下根人太困难了。现在利用科学的技术,下下根人得上上根的利益,真可以做到。古人常讲:「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一遍就会,我十遍才行,我十遍就赶上他一遍。人一遍能之,我要一百遍才能,我能有机会听一百遍,我也赶上他了。现在我们利用录音带,可以听个一百遍、两百遍、三百遍,不但赶上他,超过他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今天的下下根人,能够超过古时候上上根人,现在有这个科学技术,有这个方法,问题就是你肯不肯用功?你肯不肯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听一百遍,听两百遍?果然肯用功,一门深入,当然超过从前上上根人。直指向上这种方式,从前上上根人能用得上,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今天不是上上根人,我们听一遍用不上,听十遍还用不上,听个一百遍、二百遍、三百遍,就用上了。不必去故意用,自自然然就用上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自然就是这个样子;换句话说,自自然然看一切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看一切现相皆是刹那相续相。所以你心里头干净,丝毫不沾染,为什么?理跟事透彻,太清楚、太明白了,决定没有疑惑了。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要会用。不会用它,我们还是下下根人,没有办法把我们从下下根变成上上根,还超过上上根,利用科学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得到。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引用《圆觉经》上一段经文,可以用它注解《金刚经》上这一段。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此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一切法门,无方便於此者也。】

  《圆觉经》在大乘经典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的内容、宗旨、义趣,可以说跟《楞严经》非常接近,但是分量比《楞严经》少了很多,也就是文字上少很多。《圆觉经》只有两卷,《楞严》有十卷,换句话说,《圆觉经》的文字大概只有《楞严经》的七分之一的样子,所以就少了好多。可是内容是同样的丰富,可以说跟《楞严》无二无别。古大德学佛跟现代人不一样,古人老实忠厚,选择经论法门非常小心谨慎,不肯浪费时间精力。唐朝初年,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也就是清凉大师的学生,清凉是第四代,五代是宗密。宗密大师在那个时候选择法门,自己不晓得应当选择哪一个法门好,於是他就求三宝加持。古人常有的,有用拈阄的方法,古来祖师不少用这个方法。他用的方法,在藏经楼里面抽取经本,连续抽三次他都抽到《圆觉经》。於是知道《圆觉经》跟自己有缘,他学的是《华严》,专攻《圆觉》,专弘《圆觉》。他的《圆觉经》注解,一直到今天都是第一权威,一千多年的人给《圆觉经》做的注解都不能超过他。他给《圆觉经》做了三个注解,《圆觉经大疏》,《圆觉经略疏》,都是他一个人做的。这是在《大藏经》经疏部分里面,诸位都能看到,他的著作很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是说明古人都是一门深入。一生时间很有限,不要认为我们一生的时间很长,你要这样想法,你想错了。人一生当中,诸位想想,前二十年,懵懵懂懂过去。四十岁以后,体力精神衰了,想用功很困难了。真正用功得力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年龄。这一段时间当中,仔细去想一想,也非常短暂。每天睡眠去掉八个小时,去掉三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琐碎的事情至少也要占掉三分之一,剩下来这个时光真的是不多。如果不能充分把握住,这个时间很容易浪费掉,那叫真可惜!古德修行实在讲,他有方向、有目标。不像我们今天人,今天人学佛,茫然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为什么学佛?没事情干,无聊!这样来学佛的,他怎么会有成就?古人学佛,为了生死,为脱离六道轮回,他有目标,他有方向。所以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他就达到他的目标。过去,一般来说,真的是可以称得上太平盛世,而我们今天处的这个环境是世界大乱。乱世,那个光阴特别宝贵,一个动乱,你再想用功,机会没有了。所以我们能够有一天的安定,这一天的光阴就比什么都宝贵。如果不把时间精力用在正法上,你说那多可惜!古人明了,古人珍惜,古人善用功,这是我们要明白的,要学习的。

  《圆觉经》上这几句话说得好,「知幻即离」。什么时候离?知的时候就离了。不是知了以后再离,没有那回事情,没有先后的。这是大乘法里面所说的菩萨三慧,跟小乘法里面讲的三学不一样。「三学」戒定慧,有次第;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有次第。菩萨三慧没有次第,三慧是闻思修,诸位要晓得,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没有次第。如果有次第,怎么能比声闻、缘觉高明?他高明在哪里?高明在闻思修是一次完成的。闻思修这三个字,都是表法的意思。「闻」的意思是接触,不是说我们耳朵听那叫闻,不是的,接触,眼见也叫闻,耳听、鼻嗅、舌尝,接触用这个字做代表,接触叫闻。思是什么?「思」是表明了。我们通常对一桩事情要搞清楚,要想一想,思惟思惟,才能够明了,所以思代表明了的意思,不是叫你真的去想;你真的去想,那叫胡思乱想,那你怎么会明了!这一接触,用闻表接触;接触就明了,明了用一个思做代表;明了当然就不迷惑,不迷,用「修」做代表。修是什么?把错误修正,什么错误?迷惑是错误。所以诸位要晓得,菩萨三慧是一。这一桩事情,从这三个角度来解释,你才搞清楚,所以它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个高明。

  从这个地方看,这是菩萨三慧。菩萨的三慧,那个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你要没有高度的智慧,你不可能一接触就明了,你不可能。你如果真正得到金刚般若 ,菩萨三慧你就有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接触就晓得,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想想,你这个见解,你这个看法,菩萨闻思修三慧具足。你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绝非事实,这是智慧的观照,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接触叫闻慧,明了是思慧,不迷是修慧。你的生活是生活在三慧之中,你过的是菩萨生活,如来的生活,你不是凡夫。《圆觉经》上这几句话,就是这个境界。

  「知幻即离」,这一个知字,三慧里面闻思在这里面,即离是修慧,你这一接触,你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无知无见,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面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就叫正知正见。假如你认为,「你们的看法错了,我这个才是正知正见」,你又迷惑了,又糊涂了,又堕无明了。《楞严经》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这一切凡夫无明从哪里来的?佛就跟他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什么?自己认为我的见解正确,我的看法正确,这就是无明,起了无明。诸位要晓得,正知正见里面,是无知无见。般若 无知,般若 是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般若 是无知,有知就错了。《心经》到最后的结论,那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般若 的总结论,最后是五个字「无智亦无得」。这五个字很难懂很难懂!我们今天《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无智亦无得的意思我们能够领略少分,要不讲到这个地方,这五个字可以说根本就不懂。《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万法因缘生,这就是无智亦无得的说明,无智亦无得的注解。这个地方,《圆觉经》上这几句话,真的就是宗门的直指向上,直捷了当,不作方便。不作方便就是说明直捷了当。知幻就离了,什么是幻?身心世界、一切万法,《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离是什么?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离了,那个心马上就清净了。其他大乘法门里面,还要用种种方便法,教你持戒,教你修定,教你怎样作观,种种方便;这个,直捷了当,统统用不上,这就是直指向上,丝毫委曲宛转都没有了。

  离幻即觉,这个觉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金刚经》末后这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还在后面,到后面我们再详细的说明。这个经古人就说,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就说了好几次,《金刚经》难讲。难讲的,是在它最精要的意思都在后面,讲前半部时不能不委曲宛转,如果把后面的意思在前面都说完了,到后头就没得讲,这是它难的地方。可是全经自始至终,不但义理是一贯的,而且是前后互相照应的。经义是圆满的、是完整的,这是自古以来讲《金刚经》的人都有这个感触,不好讲。你在此地把后头意思拿来讲,叫犯下,你到下面怎么办?怎么讲法?可是后头意思要不稍稍提一点,这里讲不清楚、讲不明白。就是又要引用,又不能完全引用,这是讲者的难处。

  「离幻即觉」,这个觉跟《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那个觉是一个意思。宗门里面说,大彻大悟,这个觉就是大彻大悟。「亦无渐次」,一悟就一切悟,没有次第。这个次第常说,积小悟就成大悟,再累积大悟就变成大彻大悟,这是有次第的。这个地方给你说,没有次第。没有次第,刚才讲了,上上根人,没有次第。中下根人有次第,确确实实,你要常常听经,常常读经,每天都有一点悟处,积小悟变成大悟,要累积多少年才大彻大悟,那就是有渐次的。上上根人,这是直指向上,直下承当,没有次第的。刚才说了,它的前提是理论事实真相彻底明了,而且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相应,都能够对照得上,这样才行。不是彻底明了、彻底通达,做不到。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指当时的,世尊讲经说法当时的一切菩萨们,末世众生就是把我们包括在里面。我们是不是这经上讲末世众生之一?那就得看你自己。我刚才说了,在录音机没有发明之前,那个末世众生我们未必有分。你听一遍就听懂,就记住,就能在生活上用上,这个末世众生你就有分。我们想一想,没分,我们听是听了,好像是懂了,走出讲堂又迷惑了,又老样子,那就不是这个地方末世众生的一分子。可是从录音机发明之后,我们就明了,下下根人可以转变成上上根人。什么方法?多听,薰习,用这个方法来弥补我们,把我们的根性向上提升。可是你要记住,一门深入,你才能收到效果。如果你同时听个十部经,二十部经,你这一生还不是这个众生里面一分子,不可能。一部经,无论哪一部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随便哪一部经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的。你选一部,一部,功力、精神、时间都投注在一门上,一门,心是定的,它容易得定,定了就开慧。如果你不定,你的心是散乱的,就困难,纵然这一生能有成就,要拖很久的时间,不是在短时间能成就的。短时间能成就,唯一的方法是一门深入。

  念佛,佛在《无量寿经》上讲,三辈往生都是一个方式、一个方法,「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才能成就。最怕的是分心,分心就是夹杂,不可以夹杂。所以古大德当中,有很多一生就是受持一部经。受持的意思,《金刚经》上讲得很多。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句子说得很多。受持是要把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教训,在我们生活当中一样一样都做到,那叫受持。做不到,不叫受持。受持,不是每天把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做到就受持。所以这个说法就是,大彻大悟也没有次第。

  我们今天利用科技的方法,可以把我们自己根性提升。不但提升到上上根,一定要痛下决心超过上上根。这个话实在讲并不是我们自负,我们在《无量寿经》有例可缘。《无量寿经》上「行超普贤」,这还得了!普贤菩萨是行门里面至高无上的,我们还要超过他。阿弥陀佛带头,带著我们就是走这个超越的路子。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他要作佛,要超过一切诸佛,他带著我们超越。我们今天借重科学的技术,真的能够把自己提升,做到了超越,我们就有分了。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依照《圆觉经》上讲的这个纲领来修行。《圆觉经》上说的这个纲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金刚经》说得更简单、更扼要,因为《金刚经》跟《圆觉经》比起来,文字少得太多了。《金刚经》全部经文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圆觉经》差不多接近两万字。这一段经文,正是此经注脚。

  此为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佛法的修学,贵精、贵一,一就超了,专一就超了。最怕的是夹杂,你搞二门、三门,超越就难,决定是一门。直入圆顿要门,《华严》、《法华》、《圆觉》,在祖师判教,这都是圆教的经典。圆是圆满,无论从理上讲、从事上讲,性相因果都是圆满的,没有丝毫欠缺。顿是顿超,快速,它不是渐次的。要门是最精要、最重要的法门。一切法门,无方便於此者。在一切法门当中,没有比这个更方便了。这些我们必须要晓得,是真正通达理论,明达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所谓上根利智才能用得上功夫,就是功夫能用得上力。中下根性读这些经典,听这些经典,所谓种一点善根而已,用不上力。有没有一超直入圆顿要门,下下根人也用得上,用功也能得力?有,净土三经就是的,净土三经也是一超直入圆顿的大法。下下根人都行,只要你肯老实念,事理不明了不清楚没关系,一句佛号念熟了,把妄想分别执著能够压下去,就能带业往生。带的是什么业?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不懂,就是带的这个去。不懂也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懂得,自然就明白了,所以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赞叹的法门,道理就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般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报父母恩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悲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集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净土法门法师讲当来变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法华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梵网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公案     

净土法门法师讲观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华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精华录     

净土法门法师讲净宗朝暮课诵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六字大明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门品     

净土法门法师讲普贤行愿     

净土法门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坛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往生咒     

净土法门法师讲文钞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信愿行     

净土法门法师讲药师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本源法师讲金刚经    

昌乐法师讲金刚经    

常福法师讲金刚经    

超然法师讲金刚经    

彻悟禅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琰法师讲金刚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金刚经    

慈法法师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大愿法师讲金刚经    

涤华禅师讲金刚经    

法清法师讲金刚经    

法悟法师讲金刚经    

佛光法师讲金刚经    

嘎玛仁波切讲金刚经    

光明禅师讲金刚经    

HT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戒法法师讲金刚经    

界文法师讲金刚经    

净慧法师讲金刚经    

久晃法师讲金刚经    

理证法师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妙华法师讲金刚经    

明奘法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普献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仁禅法师讲金刚经    

仁达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圣凯法师讲金刚经    

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圣一法师讲金刚经    

圣赞法师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倓虚法师讲金刚经    

通觉法师讲金刚经    

惟贤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    

印泉法师讲金刚经    

月悟法师讲金刚经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    

昭慧法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泉法师讲金刚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金刚经    

宗性法师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