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所有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金刚经 |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110集 |
|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七面,第三行,第七段开始。 【事修,如布施、持戒,乃至看经、念佛、一举手、一低头,无论大小精粗,凡见之於动作行为者皆是。修法须就事论事。事有千差万别,修法亦因之而有万千差别。如各道场礼拜、唱念等法则,岂能一律耶。】 这是讲修行功夫,不外乎观门与行门。前面已经将理观介绍过了,这一段讲事修,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去做。此地只能举几个例子,我们应当晓得在这个例子里面,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将所举的例子这个原则,能够应用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之处,才能有受用。如布施,布施包括了整个的佛法,这个我们在本经里面讲得很多。而一般人看布施,只知道在佛门道场里面捐一点钱这就算布施,这个范围非常的狭小,没有能尽布施的真正的意思。从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佛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度。这就说明六度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不是就六桩事情,每一条开出来都是无量无边的。而六度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 布施里面包括三个科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可见得说一个布施,都包括尽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这三大类的布施,哪一个人没做?实在讲他自己天天在做,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没有理观,所以布施修得不圆满,修得问题很多。以财布施来说,财有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劳力,我们的才艺,这是属於自己本身具足的;外财是指身外之物。所以,财里头有两种,身外之物都属於外财。譬如一个家庭主妇,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说。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你忙忙碌碌的,也操心,也劳力,把这个家庭整理好,饮食起居照顾一家人,你这是属於财布施,虽然你没有去花钱,叫内财布施。你布施一家人,一家人接受你的布施,你怎么说没修布施?这个影响非常之大,在影响里面就有法布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弟子、佛的学生,本身要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 《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示范。《金刚经》的发起,跟一般经的发起不一样。《无量寿经》的发起是世尊放光现瑞,有种种瑞相,阿难看到非常的惊讶。而《金刚经》的发起是在日常生活。佛当年的生活方式,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每天要到都市、村庄里面去托钵,那是他的日常生活。所以一开端,著衣持钵。我们一般人在这个经文里面看不出门道,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看出什么?佛的一举一动,一切言行,都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尊者看到这个。做一切众生的榜样是法布施,做出来给人看,让大家跟著佛学习,佛怎么存心,怎样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佛穿衣,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做一个穿衣的样子。佛吃饭,这是去托钵。托来的食物不是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就很难看了。这一钵饭托来之后,还要回到讲堂精舍里面大家在一起吃。施主供养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做样子给大家看。众生穿衣服也挑剔,吃东西也挑剔,起妄想分别执著,佛没有。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随缘,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做出一个好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真正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如果用从前的思想、观念,跟现在人不能相处,那是那个世纪的人,不是现代人。现代人对人对事对物的想法、看法,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佛法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度现代人,不是度过去人,不能把现代人看作过去人来度,那个佛法就行不通。这些事情,我们自己修学,帮助别人,这是大前提,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佛法在世间要注重本土化与现代化。刚才我来的时候,同学问我:法师!你讲经没有穿袍搭衣。对!这是在美国,在此地。我在新加坡讲经要穿袍搭衣。为什么?他们那是另一个世纪的人,我在那个地方要过他们那个世纪的生活方式。这个地方跟那个地方人不一样,到这个地方,我们要过美国人的方式,这哪有定法?没有定法。所以,都做出样子给现代人做榜样。 你的家庭很整齐、很清洁,佛法讲很庄严。一家人和睦、欢喜,你的邻居、亲戚、朋友看到就很羡慕。你为什么这样幸福?我一家人学佛。自己一个人学佛,带给一家人的幸福;一家人学佛,就带给这一个地区的幸福;一个地区人学佛,就带给这一个国家的幸福。这里面,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了。 很可惜的,现在口头上说学佛的人很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在学佛。每天念念经,念念佛号,这不算学佛。佛的存心、佛的为人都没有学会,这怎么能算学佛!佛的心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我们有没有学?我们心清不清净?心里面还有贪瞋痴慢就不清净,必须把贪瞋痴慢淘汰尽,这叫学佛。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不平等,《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你没有能把它放下,这哪里叫学佛?依旧是迷而不觉。所以我们拿这个标准来观察,我们没学佛。表面上虽然讲皈依多少年了,依旧在门外没有进门,这是我们必须要检点,要反省的。 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我们哪一点放下了?哪一桩事情放下了?放下不是什么事都不做;放下之后,我们生活工作更积极,做得更圆满。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然后所做的,不但是你在工作上所做的,自己日常生活就像世尊所示现的,我们为谁穿衣、为谁吃饭、为谁活在这个世间?为续佛慧命,为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是说讲经说法是弘法利生,不是的,你在社会上做一个好样子就是弘法利生。你做一个好人,让别人看到的时候,效法你、学习你,你就是弘法利生,不必说一句话。你这个家庭整整齐齐,是给一切家庭做榜样,你这不是弘法利生是什么?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经商开个店,你是所有开店的榜样。无论是哪一行、无论是哪一种职业,都是世间的好样子、好榜样,这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广义的,不局限在讲经说法,这都在布施里头。 持戒,持戒也是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规矩去做,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有条不紊。不局限在佛所讲的戒条,那个戒条只讲几个原则而已。佛说不杀生,它的意思是不恼害一切众生,你看它的范围多广!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下面举几个例子,乃至看经,看经有看经的方法,有看经的规矩,方法很多,规矩就不一样了。有人仔细看,有人只观大意,那就不一样了。念佛,也有许许多多的方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大的分别,像《观经》上所说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这是大的差别。每一个小项里面又有许许多多的差别,那怎么会一样?都要如法,要懂得方法,要懂得规矩,我们才能够收到念佛的效果,念佛的利益。读经,一般讲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修定,这是我常常劝初学佛的同修,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从这里下手。目的在哪里?修定。所以不是求解,是教你天天念,你要懂得目标在哪里。所以读经不求解义,只是经本打开,从头到尾好好的念就是了,不要念错,不要念颠倒,不要念漏掉,目的刚才讲了是修定。修定是什么意思?把妄想打掉。不念经的时候,坐在那里胡思乱想,妄想多;读经,妄想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目的是在断烦恼,这是第一种读经的方法。第二种是求解,也就是目标在领悟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与境界,那又不一样了。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这是求解。可是求解不能落在意识里面,这是很难的事情。落在意识里面你就胡思乱想,一面读经一面打妄想,那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前面讲的理观,那个没有落在意识里头,那能够开悟,这又是一种读法,读法不一样。第三种是印证。你已经证到一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确不确实、正不正确,要拿佛经来做印证。我所证得的,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那就正确,就对了,就没有错误,所以经典是我们修行证果的证明。同样是读经,目的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 一举手、一低头,这就是讲的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而一般人认为这是小事,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一般人把这个看作小事,佛教学生这是大事,这个不是小事。无论大小精粗,凡见之於动作行为者皆是。这个范围就广了。动作,刚才讲了,一举手、一低头这是身的动作,里面包括口的言语、意的念头,这都是行为。行是行动,为是作为。意业的行为,就是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三业行为里面最容易犯过失的是口业,《无量寿经》佛对我们的教诫,三业里头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是因为口业最容易犯。 一般修行人也很用功,也很勤奋,我们常讲发愤精进,努力不懈,但是他的功德没有办法保持,没有办法累积。经上讲积功累德,你的功德没有办法累积,佛讲你一面修一面漏掉了。有漏,从哪里漏掉?大概百分之八十从口业上漏掉。这个漏掉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讲话太随便了,不知不觉当中把话说错了。古人说得好,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言语的造作,往往跟一切众生结了很深的怨结,生生世世都不能够化解,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所以佛这个三业,把口业说在第一个很有道理。 真正修道人,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不见世间过」。他为什么见不到?他自己要用功找自己的过失,改自己的毛病。他说:我找自己过失,改自己毛病,我这个功夫都不够了,我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所以他眼睛里看到别人都是圣人、都是贤人、都是佛菩萨。凡夫自己一个是凡夫,没有看到别人过失。难道他对於世间这些人作善作恶完全不知道吗?那不变成白痴了吗?他知道,他清楚,他的眼目当中,作善作福的人都是佛菩萨。作善的是示现一个好样子,叫我学习他;作恶的,是佛菩萨示现一个反面的榜样,警告我不可以学他。所以善人恶人、好事坏事,统统是佛菩萨示现来教化我一个人的,所以他成佛了,他成菩萨了。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这个意思。佛以善财做为大乘修学的典型、榜样,大乘修行的人只有一个,没有同学。如果有一个同学,你跟我差不多,恭敬心生不起来。所以菩萨道上只有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人之外,统统是诸佛,统统是菩萨。无论是善恶,他是表演的,他是大慈大悲来度我的。人家用的是什么心?我们今天用什么心?我们今天是这个世界唯我独尊,别人都不如我,我自己一身想想没有毛病,看到人家是毛病百出。这个修法,要到哪一劫你才能成就?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道理,所讲的这些义趣,你一点也没有体会到,经白念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修法;也就是说,怎样学菩萨,怎样学佛。特别是《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那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那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看看人家的用心,人家的处事待人接物。佛实在讲,慈悲到了极处,经上讲的理论,讲得太多太多了。一部《华严经》我们展开来,差不多百分之七十讲理论,讲修行只有一品经;离世间品,在《华严经》里五卷。入法界品,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讲理论,讲方法,怕理论跟方法你不会用,在生活上怎样去运用?怎么个学法?后面表演给你看,做出一个样子给你,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所以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动作行为统统都是。 「修法须就事论事,事有千差万别。」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琐碎的小事,要如法、要如理。理是什么?清净,清净平等觉是理。清净、平等、觉,我们说了三桩事情,诸位要知道,三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从三个角度来看,从不染,说它作清净;从不迷,说它是正觉;从离一切分别,说它作平等,这是属於理观。理在哪里?在事上。再小的事情都具足清净平等觉。小到什么程度?一举手、一低头,举出这个例子,这里面都是圆满的清净平等觉。所以这是过的佛菩萨的生活,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超凡入圣,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事跟理要能够圆融,「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是一不是二」。本经前面才念过,「诸法一如」,不一就不如,一就如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一如。事相上千千万万的差别,差别里面要见平等,这前面我们读过,差别里面要见一如,这是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所以在相上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事上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后面又举了一个佛门里面的例子,如各道场礼拜,拜佛。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要做的,早晚课诵总要拜佛。每一个道场规矩不一样,仪规不一样。虽然大同,同里头有小异,有不同。唱念也是如此,每个道场念诵都不一样,岂能一律。这是讲的事,千差万别事里面举出一个例子来说,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决定不可以到别人道场,人家这个道场仪规跟我们自己道场不一样,执著我的是对的,你们怎么都错了。如果生这种心,说这些话,实在讲是自己错了,他没有错,我们错了。我们入别人道场,要随他的缘,要守他的规矩。如果连这个道理不懂,譬如我们从台湾来,美国有很多法律跟我们台湾不一样,「美国你统统错了,这个法律也错了,那个也错了」,那行吗?他没有错,我们错了。我们到此地来,就要把台湾那个法律舍掉,要守人家的法律,这就对了。每一个国家地区那个法律规矩都不一样,到哪个地方要守哪个地方的法律,守那个地方的规矩,这就对了。同样一个地方,三十年前的法律,跟三十年后今天的法律也不一样,我们要守现代的法律,不能守三十年前的法律,那个法律人家已经作废了。这就说明事有千差万别,你要懂得。理没有差别,理怎么呢?理都是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理一定是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事随缘,随顺,《普贤行愿品》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事上要这样做法。他随喜当中能成就功德,功德是从理上讲的,「理事不二,理事一如」,那就是真实的功德。 这一段我们不能细讲,细讲两个小时讲不完。诸位要细心去体会,要往深处去观、广处去观,然后你才晓得,这个世间因因果果太可怕了。积功累德往往是多少世的累积,如果自己稍稍迷惑,迷惑怎么样?他就享福。诸位要知道,这个世间的红福,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种享受,迷的人才干,觉悟的人不享受。迷了才会享受,一念不觉起了无明,他就来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为什么说觉悟的人不享受,迷的人享受?觉悟的人他知道,享这种福是多少生多少世累劫的福报马上就享完了。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作罪业,罪业会让你堕在恶道里头,不晓得要多少劫你才能出来,你说多可怕! 这个事理,大家要是一下体会不过来,我们举个浅显的比喻给你说。譬如我们累积财富,储蓄金钱,辛辛苦苦的一生勤劳攒积存了不少钱,在平常生活真是省吃俭用,循规蹈矩。这个钱财一多了,哪一天迷了,再有几个恶友来牵引著你,带著你去玩,吃喝嫖赌,几天就花光了,多少年辛苦的累积几天就花光了。花完了之后,这里头必定造罪业,后面就堕落,就吃苦头了,就这个意思一样。佛的福报太大,无量劫的累积,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享福的?没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无量劫的修持,积功累德,他示现什么?他没有享福。 我们看看历代出家修行的、在家修行的,在家修行这些大富大贵的人,他也不享福,他的生活还是非常节俭,他的福报跟一切众生共享,这是学佛的人,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诸位就看到很多很多。为什么?他不迷。出家人,看近代的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这是禅宗的,他们的信徒多,皈依弟子当中大富大贵之人不晓得有多少?那个供养收入绝对不是一般世间人能够跟他相比的。可是他自己还是吃粗茶淡饭,没有改善伙食,没改善。到寺庙里大众吃什么,他就跟著吃什么,没有开小伙。穿的衣服,一件衣服穿几十年,没有说做几件新衣服来穿,没有!所有一切供养都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旧的寺庙年久失修,他遇到了,帮它修补。修建好了,请一个出家人去管理、去住持,他老人家离开了,以后再也不过问。没有说是他自己的道场,没有!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修道场,自己没有一个道场。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为自己。印光大师一生也没有道场,住的是别人的道场,自己没有道场,所有一切供养印送经书,这是在近代他老人家提倡的,完全拿这个财力做法布施。他在苏州报国寺创建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全国、全世界。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是给我们做样子,布施、持戒,守法、守规矩、守本分。我们读经,我们看到前人的样子,这是真正学佛的人,出家、在家的榜样。 在家居士,《金刚经讲义》的著作人江味农居士,在家学佛的。我们自己亲眼见到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台北念佛团创办人李济华居士,这是我们见到的,确确实实他们是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怎么样教,他就怎么样做,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不但活的时候做了样子给我们看,往生也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李济华老居士往生,我们在讲席里面不止报告一遍。往生的那一天,现在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在场,亲眼看到的。上一次甘老居士来听经,亲眼看到的。他预知时至,我听人家讲,他两个月之前就晓得了。所以星期假日去看看这些老朋友,见最后一次面。他没有说,他不说出来。看看、问候问候,见最后一次面。走的当天,还跟大家讲一个半小时的经。言词恳切,劝导大众,讲完之后跟大家告假,说我要回家去了。听者不晓得他话的意思,以为他年岁大了,八十多岁,讲一个半钟点累了,以为他要回家休息了。哪里晓得下了讲台,讲堂隔壁是一个客厅,在客厅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没有生病,讲经的时候声音宏亮,下台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都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这个不是假的,希望我们见到这个样子要觉悟。人生一场空,这是《金刚经》上讲的道理,三心不可得、诸法空相、能所皆空,唯有业果不空,这个业果就是因果。 【理通於事,故修理观时,不但要依理性,观其平等之理,且要依所修之事类,观其差别之理。】 平等的理,我们常说的原理,这是总相,是一个理。可是一切事相,它也有理,这是差别之理,差别之理一定通原理,从原理上生的。我们都要明了,也就是这些差别现相,现相怎么产生的,怎么发生的,怎样演变的,这是事之理,差别事之理,为什么会有这些现相,为什么会有这些演变,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的结果?可是诸位要晓得,果不定果,这个果又变成底下一个因。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果循环,所以因不定因,果不定果。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这个因果没完没了。你要是迷在里面,那就苦了,那太苦太苦了,要从这里面觉悟,觉悟之后才解脱。 解脱有没有离开事理因果?没有。没有,怎么解脱了呢?古德讲「不昧因果」,那就解脱了。世间人昧因果,昧是什么?迷在里面,迷执因果,那个太苦了,那里头造业,没完没了,而且一世比一世严重。我们常讲冤冤相报,这个怎么得了!觉悟的人明白了,受报的时候没有丝毫怨言,清楚!前面做这个因,现在应该得这个果,欢欢喜喜受报,不怨天不尤人,报完就没有了,到这里为止,这是觉悟的人。迷的人,他不甘心,他不愿意接受,在自己没有力量抗衡的时候,底下就结的冤仇,冤仇又变成底下一个果报的因,业因果报没完没了。觉悟的人,到这里就了(ㄌ一ㄠˇ)。无论果报是善恶,他都不在意,不再放在心上,一切就到此为止。所以这个叫解脱,解是对於妄想分别执著,脱是对於果报,这个果报没有了。 【若但观平等,不知差别,或但观差别,不知平等,则亦等於盲修也。】 这是古人常讲的盲修瞎练。有理观没有事修,是盲修;有事修不懂理观,也是盲修。我们想到清凉大师的两句话,就懂得了。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解是理观,没有事修,「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两者都是盲修瞎练。所以佛法讲求的是解行并进,解与行一定是相辅相成,理事、性相两边都顾到,不偏於一边,这是大乘经当中常讲的中道。 【当知性也、修也。修中之理也、事也。不能看成两橛,不可混为一谈。须体认其不一中之不异、不异中之不一,乃能性修不二、理事圆融,圆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圆融,方为真圆融,真不二,则无修而不成矣。】 这一段讲得就更清楚、更透彻了。性是心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完全平等,这是性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所以佛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没有丝毫差别,佛对於一切众生尊敬,决不会对一个众生怠慢。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华严经》上说了,《圆觉经》上也说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怎么可以轻慢一个众生?轻慢一个众生,岂不就是轻慢自性?他事理性相清楚明了,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所以在一切差别相里头生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病态,这不是正常的。迷,迷了什么?迷了心性,迷了自性。迷了之后,如何再恢复自性?这要靠修德,这就讲修。所以经上讲性、讲修,这个性跟修就是修行当中的理跟事。性是理、理体;修是在事相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上,对人、对事、对物上。修行的总纲领要知道,性修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这是大前提,要是把大前提掌握住,就不会错了,不会有偏差了。所以不能把它看成两桩事情,看成两桩事情就错了。那正是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不要在《坛经》上看到,印宗法师问了一个禅定、解脱,禅定、解脱不过是举两桩事情而已。我们举例子,我们不会举这个例子,我们会举得更亲切:生佛,众生跟佛这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我跟人是一还是二?然后才晓得,我跟人也是不二。我要是轻慢人、损害人,那哪里叫学佛?那不叫学佛。 大乘经上讲得很明白、很清楚,菩萨要度一切众生,佛教他接触众生的要领,四悉檀。檀,檀那是布施,檀就是布施,悉是中国字,悉檀两个字是梵华合译,檀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悉是中国字,悉是普遍的意思。悉檀是遍施,普遍的布施,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用清净心、平等心布施,就叫做悉檀。佛教菩萨接引众生要守住四个纲领,第一个叫「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什么意思?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叫菩萨。这个众生喜欢你,你可以亲近给他说法;这个众生讨厌你,赶紧走开,让他不要讨厌你。菩萨做给我们看的,佛教导的。他的用心、他的用意、他的行为,无非是不叫一切众生生烦恼,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喜欢佛法也好,不喜欢佛法也好;你行善也好,行恶也好,绝不叫你生烦恼。这是重要的纲领,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 性跟修就是修行当中的理跟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不能看成两截,不能看成两桩事情;但是也不能把它混为一谈,混为一谈也错了。这就是《般若 经》所讲重要的原则「不一不异」,相上讲不一,理上讲不异,这个道理我们在这里说得很多很多。事相千差万别、无量无边,这是不一;可是无量无边的现相都是心性所现的,这是不异,这是从性上讲,不异,前面说的平等之理。还有差别之理呢?这些现相是从因缘里面产生的,因缘不同,所现的果相就不一样,所以有十法界依正庄严。 十界庄严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就谈我们现前,我们这个讲堂几十个人坐在这里。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果相同,这是我们过去生中做的因相同。因是什么因?五戒十善之因,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这一生得人身,得果报,得这个果。虽然都是人,面貌都不一样,享受不相同,这是报不一样。所以果跟报要分开,得人身这是果,我们在一生当中所受的那是报。报为什么不同?每个人过去造的业因不相同。譬如你有财富,你的财富从哪儿来的?不是你赚来的,这个要知道。你说你有本事,你运气好,这都是迷惑颠倒的话;是你前生所修的因,修的什么因?财布施的因,这一生得财富。你修的因多,布施得多,你这一生得的财富就多,你修得少,你这一生得的就少,这是正理。差别之理,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不是你有本事赚来的,不是的。 说老实话,这个社会上比你本事大的人多,比你手段高明的人也多,为什么他赚不到?偏偏你赚到?你得的财富,有很轻松得来的,有非常辛苦得来的,这什么原因?你修因不同,布施的时候很欢喜、很慷慨、很大方,那你得果报就很自然,不费力就得来,就得财富了。你布施的时候很艰难,不是甘心情愿,看到别人布施,不布施不好意思,布施之后又后悔多少天,心里难过。将来你得到这个果报,就很辛苦才能得到。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你要明白差别之事理。我们懂得,怎样去修?明白道理了,现在修,这一生还能得到受用。你知道这个道理了,晓得这个方法了!《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就拼命修,所以他的果报这一生就享受了。我们俗话讲现世报,这一生,不是到来生,这一生他就得享受。为什么?他修的那个心勇猛,做的这个事真诚,他的果报马上就现前。修因得果,这是一定的道理。 法布施,得果报是聪明智慧。人为什么会开悟?修法布施的果报。不肯修法布施,天天听经,天天研究,能不能开悟?不能,他没种那个因。听经研教,给诸位说,那是缘;没有因,纵然有这个缘,还是没有果,得不到果。因加上缘,才有果报。健康长寿,无畏布施的果报。无畏布施,就是刚才讲了,不恼害一个众生;不但不能害众生,令众生生烦恼都是错误的。我为什么烦恼多?过去我叫别人生烦恼,现在自己才生烦恼,果报就是这样的。我不恼害众生,一切众生决定不会叫我生烦恼。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事之理,你要懂得。 这里教给我们要体认、要体会、要认清,不一中之不异,不一是讲事相,不异是讲理体,事里头有理。你明白这个道理,不一当中的不异,你要是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不会再分别,不会再执著,不会再计较了,佛前面讲的应无所住,你真的就做到了。你再要懂得「不异中之不一」,那你就会生心了,而生其心。生什么心?以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所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自在美满,这就是你现前的受用。实在说,大乘经上理跟事都讲得清楚,都说得透彻,我们读了、听了,依旧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个非常非常可惜!所以这两句话,就是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当生心,帮助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是什么?破迷开悟,这是最需要的,其他的是次要,这是最重要的。 「乃能性修不二、理事圆融」,这两句是讲果,性修不二就自在,就是底下讲的理事圆融,理跟事是一。「圆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圆融,方为真圆融。」行布是次第,我们今天讲步骤、程序,按部就班来。虽然有次第,虽然有程序,每一个次第都是圆融的,《华严经》上显示这个境界。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叫行布、次第,它有次第。可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初信位的菩萨也修等觉菩萨的法门,等觉菩萨所修学的,他也修;等觉位上的菩萨,也修初发心菩萨的法门。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初发心的人就学六度,就学普贤十愿,这是圆融。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在事上还是修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他学的是初信位菩萨的法门。这就显示出来,行布里头有圆融,圆融里头有行布,这叫真圆融。这一句话里头,含义无限的深广。诸位从这个例子里面去体会:一举手、一低头是事,穿衣吃饭是事,洒扫应对是事,六度、十大愿王那是修,它是一不是二。穿衣里面包含著六度,吃饭里面也包含六度,一举手、一低头里面都含著圆圆满满的六度、十大愿王,这才叫真圆融。六度万行、十大愿王愿愿当中,圆圆满满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叫真圆融,真不二,则无修而不成,这样的修功才叫圆满。大乘法里头常说:「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都是讲这桩事情,如果能向这个地方去体会,你就真正懂得修行,你就会修了,就不是盲修瞎练。可见得修行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不要说做不容易,真正把这两个字怎么个讲法搞清楚了,也不是容易事情。底下这个好,这是愈来愈落实到生活上去了。 【修功於日常生活工作中】 无论我们过的是怎样方式的生活,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的工作,都没有妨碍,都在佛法之中。 【则须依照幻法,勤修不怠。】 一切差别的现相,差别的万法,我们现在稍稍明白了一点,所有一切幻法真的是幻。为什么?它不是事实。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梦幻泡影。怎么会有这些现相?这是业因果报相续的现相。为什么叫它做幻法?为什么说它不是真的?因为它刹那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是幻相,它不是事实。你要是把它当作事实,你迷了,你错了,所以这个错误不在别人。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你怨天尤人,你就把这个事情当真,你不知道这是假的,你才会怨天尤人。你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人有没有?没有。事有没有?也没有。人跟事都没有,自己有没有?自己也没有,三心不可得,你怨什么?所以那个念头,真的叫妄想,佛讲妄想分别执著。其实妄想分别执著也没有自性,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要以为妄想分别执著真有,错了,没有。所以那个想就叫妄想,这个法叫幻法。虽然是个幻法,还是勤修不怠。菩萨还是修六度、十大愿王,落实在事相上,每天生活工作还是一样认真努力,一点也没有懈怠,这是什么?而生其心,不住空;虽然认真努力去做,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住有。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偏在一端,空有两边不住。 【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这是举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佛菩萨常常跟我们在一起,给我们做榜样,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这就是所谓的启建道场。道场比喻作水月,水中的月亮,假的不是真的,不要以为道场是真的。现在的众生迷的人太多,建道场麻烦甚多。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很感慨的对我们讲,道场在启建的时候,同修们热心出钱出力建道场,各个都是菩萨,值得人尊敬,道场建好之后,每个人在里头争名夺利,都变成罗刹。李老师这两句话,不是他说出来的,古来祖师们所说的。为什么会变成罗刹?迷了,五欲六尘最容易迷人。 《八大人觉经》上讲四魔,魔有四大类。「五阴魔」,这个说老实话,是俱生烦恼,与生俱来的,你生下来就有的。生下来怎么有?过去生中带来的,所以叫做俱生烦恼,这是第一类的魔障。第二类是「烦恼魔」。烦恼魔是什么?这里面有七情五欲,这是烦恼,佛法里面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是第二类。也是本身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起现行、起作用,这是属於烦恼魔。第三类是「天魔」。什么叫天魔?用现代的话说,我们身体以外,所有一切的诱惑,那就叫天魔。所以天魔不是一个魔鬼青面獠牙,不是那个,你那么想就错了。简单的讲就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来诱惑你。外有诱惑,里面烦恼起来,内外勾结,麻烦就来了,就造业受报。第四类是「死魔」,死魔对什么人说的?对修行人说的。修行人很精进、很用功,但是道业还没有成,寿命到了,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这一生的修行功夫叫白费了,所以这个是障碍,大障碍。对於修行人来讲,没有开悟,道业没有成就,寿命到了,这是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叫做魔。 因此,我们必须把事实真相认清楚,道场是空的,是假的,有什么好执著的?有什么好争执的?为了争夺庙产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古往今来这些事情很多,稍稍留意我们就能看见,这个不是好事情。出家人贪恋道场,争夺道场,执为己有,麻烦就太大太大了。如果自己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持戒精严之人,没有不堕地狱的。纵然修行很好,戒律精严,也麻烦。为什么?执著这个道场是自己的,不肯给别人,但是寿命到了,他不能不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死了以后还执著这个地方是他的,还不肯离开。不肯离开,这个道场里面,男众的道场,里面没有女众,女众道场没有男众,他要投胎得不到人身,没有这个缘,到哪里投胎?这道场里头有老鼠、有蚊虫、有蚂蚁,他就投这个胎,你说可怜不可怜!一生舍不得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有这些畜生,他就落在这一道去。这是说造的罪业不甚重的,堕落在畜生道,很难出离。什么时候他能把这个放下、舍掉,他才能离开。执为己有,不肯舍离,麻烦就大了。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教诫弟子,那个时候佛不建道场,佛一生没有建过道场,住在哪里?住在树下。树下还规定一宿,只可以住一晚上,第二天要找别的地方的树下。为什么?怕这个树很大,树荫很凉,你喜欢这个地方,天天住在这个地方,执著这个地方,那又麻烦了。贪恋这一棵树荫,那将来投胎,这树上可能有松鼠,可能有小鸟在作窝,你就变成这个畜生一类,你说这个多麻烦!所以佛教树下住一宿,第二天不准住在这里,使你对於一切场所决定没有贪恋之心,叫你真正放下,丝毫贪婪的念头都没有。这才是真的无所住,应无所住才真做到。一丝毫的贪恋都招来说不尽的麻烦,这要没有高度的智慧,他怎么会知道?还得要有高度的警觉,才不会犯过失,不会再迷惑,这非常非常的要紧!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些精舍、道场,都是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们提供的。道场的所有权是那些在家人,佛跟弟子没有。这是我常讲的,佛跟弟子们,他们请来供养,佛与弟子们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这个地方两个小时,我们有使用权,这个道场所有权是别人的,我们没有所有权,所以对这个道场毫无留恋。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我们所用的统统是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要培养这个观念。今天你们自己有产业,买的有房子、有地,有公司、有行号,你要是一个佛弟子,你很清楚、很明白,统统都是暂时的、临时的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你这个心放下了,你就自在了。将来往生了,这个产业交给谁不要去想,我这个产业要交给哪个哪个,你就去不了。你还有那么多罗嗦事情没有放下,那怎么行!必须要清楚,与我毫不相关,你才能决定往生,没有罣碍了。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大作梦中佛事,佛事就是指的讲经说法,教导大众修行,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些事都叫做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事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的事,这个叫佛事。我们现在想想,现在这个社会,特别是我们佛门里面所讲的佛事,那个佛事是什么意思?帮助人迷信的事情叫佛事;跟这个完全颠倒了,都是搞迷信,不是叫你搞觉悟。把迷信当作佛事,你说佛听到了,怎么不流眼泪!怎么不叹息!真的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 【惟心中不存一能修所修而已】 这一句非常重要。这一句决定不能少,如果少了这一句,恐怕你又迷了。自己修行不著相,修不修?真修。帮不帮助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众生,也不著相。自行化他都不著相,前面所讲的,不把它放在心上,虽然认真努力自己修行,在这里帮助一切众生,不管用什么方式,那个方式是事上的事情,事千差万别。刚才说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为一切众生做一个觉悟的样子,就是佛事。吃饭,吃饭觉悟的样子;穿衣,穿衣觉悟的样子;工作,工作觉悟的样子,那就是自行化他,就是佛事。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认真努力不懈的在做,心里面若无其事,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这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说的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的去思惟,然后能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是真正在学佛,你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佛法修学不在形式,要重实质,要真正用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之中,这样才叫做真正学佛,真正是佛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净土法门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