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新白话版1--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蕅益大师所有开示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新白话版1


 下载DOC文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原本诸佛怜悯愚迷的众生,随根机实施教化。虽然归元没有二个,而方便有多种门径。但在一切方便之中,求那最直捷最圆顿的,就没有超过念佛求生净土了。又在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那最简易最稳当的,就没有超过信愿专持名号了。所以净土三经同时流传世间,而古人只把《阿弥陀经》列为日常功课。难道不是因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取事和理没有遗漏,统领宗和教没有边际,尤为不可思议吗?古往今来的注解,历代不缺乏能人,但世道久远就湮没了,保存下来的没有多少。云栖和尚著作的《弥陀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论述的《弥陀圆中钞》,高深洪博。因为如日月在中天,有目共睹。但因为文字丰富义理繁多,边涯莫测。或使初机浅识的人,信愿难以达到。所以我又不顾庸愚(谦词),再次叙述要解。不敢与二位大师表示不同,也不必与二位大师一定相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然都不是完全看到庐山真境,总不失为各自亲眼见到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解释经名

  这部经用能说所说的人取名。所谓“佛”,是本土能说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在五浊恶世,因为先觉悟然后再启发后来觉悟的人,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的啊。所谓“说”,心怀喜悦啊。佛以度众生为心愿,众生成佛的根机成熟,为众生说难信法,使众生究竟解脱,所以说是喜悦啊。所谓“阿弥陀”,是释迦佛所说的极乐净土的导师。以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退啊。梵语叫阿弥陀,本土的意思是无量寿,也叫无量光。总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都是无量啊。一切金口说出来的,通通叫做经。对上面五字,是有通有别合为题目啊。教行理这三方面,各论有通有别,更广的就如天台教论述的了。

  第二辨析经体

  大乘经都是把实相作为正体的。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不是香,不是味,不是触,不是法。寻觅了不可得,但又不可说它没有。具备造就百界千如,却不可说它是有的。它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不是脱离它另有自性。总之离一切相,不离一切法。离所以无相,不离所以无不相。不得已勉强取名实相。实相的本体,不是寂不是照,但又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而寂,就勉强取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就勉强取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勉强取名法身,寂照勉强取名报身。又性德的寂照名叫法身,修德的寂照名叫报身。又修德的照寂名叫受用身,修德的寂照名叫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都是实相。实相没有二,也没有不二。所以全体作依报作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己作他人。以及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啊。

  第三说明宗旨

  宗旨是修行的要径,契悟本体的关键,也是万行的纲领啊。提起纲所有网目就张开,提起衣领襟袖也来了。所以讨论理体后应须讨论宗旨。这部经把信愿持名作为修行的宗要。没有信就不能开启愿。没有愿就不能引导行。没有持名妙行,不能满足愿并证到信。经中先陈述依报正报来生起信心,其次劝发愿来引导行,再其次指示持名作为路径登上不退菩萨。信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就是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谓信自,就是信我现前这一念的心,本来不是肉团,也不是缘影。纵向没有先后时间,横向无边无涯。整天随缘,整天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原本是我一念心中所现的东西。我虽然迷惑颠倒,如果一念回心转意,决定能往生自心本有的极乐世界,更没有疑虑。这就是信自。所谓信他,就是信释迦如来绝没有诳语,弥陀世尊绝没有虚愿,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决没有二话。随顺诸佛的真实教诲,坚决求往生西方净土,更没有疑惑。这就是信他。所谓信因,就是深信散乱念佛,还能成为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怎么能不往生净土?这就是信因。所谓信果,就是深信净土,所有善人聚会,都是从念佛三昧得到往生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如影子必跟随形,响必回应声,绝没有虚弃。这就是信果。所谓信事,就是因为深信只在现前这一念没有尽,依心显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没有尽的。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佛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子的寓言。这就是信事。所谓信理,就是深信十万亿佛土,实在不超出我今现前极微细的一念心外。因为我现前一念心性实在没有外。又深信西方依报正报主教伴侣,都是我现前一念心中显现的影子。全事就是理,全妄就是真,全修就是性,全他就是自。因为我心无处不在,佛心也无处不在,一切众生心性也是无处不在。譬如一室中有千盏灯,光光互相遍照,重重交相辉映,不相妨碍。这就是信理。做到这样的信,那么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感应的秽土,而自心的秽,理应厌离。极乐世界就是自心感应的净土,而自心的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要舍弃直到究竟,才没有可舍的。欣净须要求取直到究竟,才没有可取的。所以《妙宗钞》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假设不做取舍,只是崇尚不取不舍,就是执理废事。既然废了事相,理体也不圆了。若是通达全事就是理,那么取也就是理,舍也就是理。一取一舍,无非都是法界。所以信以后就明确愿啊。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因为名感召德,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使散念的成为佛种,专一执持的登上不退菩萨啊。但是各经指示净土修行,是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每一修行成就,都往生净土。唯有持名一法,收取的根机最广,下手最容易。所以释迦慈尊,没有别人提问就自己说了,特别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净土法门。可算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圆顿中的最极圆顿。所以说清珠投到浊水中,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到乱心中,乱心不得不佛啊。信愿持名,因为是一乘真因。四种净土(常寂光、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因为是一乘妙果。有因那果必随后,所以把信愿持名作为经的正宗。那四种净土的相,详细说明在《妙宗钞》,以及《梵网玄义》,这里不具体陈述。等到后面解释依报正报的文字中,应当略有提示罢了。

  第四说明力用

  这部经把往生不退作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并且略微说明能往生四土的相。如果执持名号,没有断见思惑,随着那或散乱或有定,在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如果持到事一心不乱,见思惑自然落下,就往生到方便有余净土。如果达到理一心不乱,破除无明一品,直到四十一品。就往生到实报庄严净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如果无明断尽,就是上上实报庄严净土,也就是究竟常寂光土啊。不退转有四个含义。一是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直接往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土。二是行不退。见思惑已落下,尘沙惑破,往生方便有余净土,趋向极果。三是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凡圣同居土,莲华体质,永远没有退转的缘。四是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念佛,有心无心念佛,或懂不懂念佛。只要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六方的佛名,这部经的名字,一旦经过耳朵,即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此度脱。就如听到涂毒的鼓声(比喻佛号),远近都丧命(比喻度脱)。吃一点点金刚,决定不会消化啊(比喻佛种子不会消失)。另外只是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证位不退的,都与一生补处菩萨在一起,也都是一生必定补佛位。那么上等善人都在一起,是往生到同居净土,就已经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就已经圆证三不退。这样的力用,是通途教的千经万论也没有的。比起那顿悟的正因,仅仅是出尘迈上阶位的开始,生生世世不退,才能有望达到佛位的,不可同日而语了。宗门教下的人士,如何不深思呢?

  第五判明教相

  这部经是大乘菩萨藏的概括。又是佛不用提问自说,彻底的大慈悲心加持。能使末法多障有情众生,依这部经登上不退菩萨。所以未来经法灭尽,特别留下这部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众生。阿伽陀药,万病总治,绝对圆融,不可思议。《华严经》的奥妙法藏,《法华经》的秘密精髓,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万行的指南,都不超出这部经了。要广为赞叹这部经,多少劫也说不尽。有智慧的人自然知道。

  经文有三分的分法。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三是流通分。这三分名叫初善、中善、后善。序如头,有五官。正宗如身体,也有五脏六腑。流通如手脚,运行自如。所以智者大师开释《法华经》,初一品都是序,后面十一品半都是流通。又一时形迹与根本二门,各分三段。那“法师品”等五品,都是迹门的流通。因为序必须提起一经的纲要,流通就是法施不壅塞,关系不小。后人不明白,见经文稍有涉及义理,就判为正宗分。致使序分和流通分,仅成为一个老套子。怎么能说是“初语亦善,后语亦善”呢?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蕅益大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     

蕅益大师讲大悲咒     

蕅益大师讲法华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十善业道经     

蕅益大师讲四十二章经     

蕅益大师讲心经     

蕅益大师讲信愿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