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念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 |
|
上周与您分享了XC法师2007年在《法音》杂志发表的文章——《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的第八部分。法师谈到,得到佛法的结果需要智慧地思考,系统思考是靠专注禅定的力量,而定的力量要靠戒律,戒的前提是信心,而培养自己的信仰,首先要把自己原来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 本周刊载文章《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的第九部分。法师谈到,培养佛法的信仰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认识到世间思想认识的局限,如佛法的善的本身就是止恶,甚至很多世间认为合理的事情,佛法的观点并不如此。再一个是认识到生命历程的局限,认识到眼前的快乐的无常。 文/XC法师 我们常常讲的“善”和“恶”,都是从世间法立场上来谈的,而真正从无相无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质是超越善和恶的,是没有善恶形相、没有善恶概念的。也就是说,善和恶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谛范围内、在世间法里面有。 那么,什么叫善、恶呢? 一般人认为善和恶是对立的,可以从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可以从行为的过程来判断,可以从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可以从行为所引发的其它行为的结果来判断。 但是佛法谈到善的行为和起因,跟世间法是有所区别的。佛法里面所谈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恶,也就是说不能造恶业,不能去做这些有过失、有损于人、有害于世间的行为。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去造作这些恶业,善心、善缘、善行才能够慢慢培养起来、积聚起来。通常人忽略了这一部分,他会说,我去做一点好事,拜拜佛、念几卷经,或者向庙里捐几个钱就行了,但实际上却还默默无闻地在造恶业。 恶业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么有办法入心呢?所以,佛教里面特别注重忏悔法门,忏悔就是忏除前愆、不造新恶,不断悔过,发心不二过。只有把造恶业的心停掉了,才有办法行善。 也就是说,要行善,就必须止恶。要止恶的话,必须首先要培养起对三宝、对佛法的真实信心,否则遏制不了无边的恶业。 在世间上,佛法认为是恶的,而不少人恰恰认为是善的。比如损人利己、弱肉强食、以强凌弱等等的很多行为,根据佛法来讲都是不好的,在世间上面却都被允许存在,被认为是合理的,佛法的观点并不如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认识是很局限的。 如《佛说未曾有因缘经》讲:“王白佛言:如佛所说十方贤圣明达众生因缘果报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随持禁戒,绝于酒肉、五辛葱蒜,供养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头乳牛施婆罗门,计四十年四万头牛,诸婆罗门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愿佛垂哀,分别教示,令诸行者普得闻知。 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后毕时,方当受福。大王当知,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合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 何谓方便?谓善知识。何谓善友?谓正见人,是为善友,常以正教,调伏其心。 ……王白佛言:……如世尊说,祸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恶业,受苦报耶? 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种罪。何谓六种?一者傲慢妒弊,事无粗细便起鞭罚,不忍辱故;二者贪爱宝货,断事不平,致令天下怀怨恨故;三者游猎嬉戏,苦困人民,伤害众生所爱命故;四者禁闭宫女,不得从意,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厌旧,抚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罗门,偷食酒肉、五辛葱蒜,恐被呵责,行诈伪故。是为六事罪业因缘,生地狱中。” 第二,从我们的生命历程来看,整个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人活一百年,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天,何况还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说顶多活三万天左右,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非常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样一个非常短促、局限的人生意义上,不然佛法就学不进去。 也就是说眼前的境界、现前的利益和快乐,这些都是无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质,更不要说我们还常常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利益和快乐,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觉得只要把这两个问题想通了,对佛法的信仰才能够真正培养起来。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学佛都是不易得力的。 以上内容为《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第九部分 原载于《法音》2007年第5期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XC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